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书法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书法

【白鹤湾战国铭文戈书法】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古丈县白鹤湾的战国古墓发掘过程中,发现一支铭文戈,戈面阴刻两行篆文,共11字。字形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笔画率意、粗野,笔势飞举,刚劲有力,有草篆之韵。这是目前湘西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和书法实物。由于年代久远,戈面文字的部分笔画出现缺损,故给识读带来困难。曾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湘西考古专家林时九认为是“五年唯其命,修工师章作金”。而故宫博物院专家则认为是“五年雍丘令,修工师章冶剂”。究竟是何字有待进一步考证。

【里耶秦简书法】  20026月初,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龙山县里耶战国古城遗址时,发现3.7万余枚秦代简牍以及20余枚楚简。这些简牍,不仅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里耶秦简每枚多的有一两百字,少的仅有几字,全部用笔墨书写。总体给人的感觉为严谨而不失活泼,或朴茂典雅,或潇洒灵动,不事雕琢,自然天成。从字体来看,有古篆书、古隶书,也有隶中带楷,隶中寓行;从运笔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纤秀;从结体来看,字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大小长短错落,字体有正有斜,有疏有密,姿态各异,妙趣横生;从章法来看,每枚简牍少则一行,多则六七行,以五行居多,行款参差错落,排列有行无列,没有精心安排之痕迹,却有巧夺天工之匠心,若将数枚秦简依次排列,就像书法条屏。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里耶秦简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李加浩教授指出,里耶秦简的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和湖北龙岗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相似。古文字学家张春龙认为,里耶秦简字迹或圆熟平和,或规整方正,或笔力沉劲,笔锋稍露,或稚拙凝重,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淋漓,特别是撇、捺、竖、点等笔画十分漂亮,对研究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郭伟民认为,里耶秦简字体,有古篆书、古隶书、隶中带楷书等,全部是笔墨书写,字迹工整,运笔流畅,繁简有别,姿态各异。从已公布的简牍落款来看,书写简牍的书佐有敬、欣、如、壬、圂、肂、行、处、庆等人,这是生活于湘西地区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书法家,与李斯一道,也是我国最早有作品传世的书法家。

【秦酉阳丞印等封泥】  20026月初,在湘西里耶秦简出土的同时,出土了带有“酉阳丞印”“迁陵之印”“洞庭司马”等印文的印泥,其中“酉阳丞印”封泥保存最完整,字迹书法清晰。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酉阳丞印”封泥,有界格,4字分布在“田子格”里,各字方正平整,线条均匀流畅,气息清雅柔和。

【汉酉阳长印等印章】  1977年在常德市南坪一汉墓群中发现“酉阳长印”“酉阳丞印”各1枚;1979年在长沙新火车站一西汉古墓中发现“迁陵侯印”1枚。汉代酉阳县故城为今永顺县王村,迁陵县故城为今保靖县迁陵镇四方城。据专家推测,可能是被派到湘西做官的常德、长沙人卸任后将官印带回了故乡,死后随葬埋入地下。3枚印均为白文,“酉阳长印”字迹漫漶,其余两枚字迹清晰。形制严谨朴茂,印文字形工整,线条浑厚高古,气象凝重端庄,颇具汉印艺术风格。

【东汉陈过之印】  198211月至19985月,考古人员对保靖县清水坪战国及汉墓先后4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里发现一枚青铜龟纽印,印文为“陈过之印”4个篆字。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龟纽铜印当为600石以上贵族。而距此墓不到1千米内有魏家寨汉代古城遗址,为此有学者推测,此印应是居住在魏家寨古城内的贵族陈过的私印。此印属阴阳文篆刻,“陈过”为白文,“之印”为朱文。东汉私印有铸有凿,也多为白文,朱文印很少,而阴阳文篆刻实属罕见。印文字形方正平整,空间分割,均匀等分。白文“陈过”,笔画粗壮浑厚,严整朴茂;朱文“之印”笔画隽秀婀娜,空灵清雅。这样阴阳错位形成的艺术效果,可谓方寸之中气象万千。

【东汉陈农信印】  出土于保靖县清水坪战国及汉墓群。保存完整,正方形,桥形钮,长、宽均1.8厘米,印高0.8厘米,通高1.6厘米。印面阴刻“陈农印信”4个篆字。印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左右均等、上下错位现象。右边的“陈农”两字,陈字短,农字长;左边的“信印”两字,信字长,印字短。在笔画线条上也出现粗细变化,即密处细,疏处粗。通过以上处理,多了情趣和玩味的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清水坪西汉青铜鼎铭文书法】  2002年,保靖县清水坪一西汉墓中出土青铜器1件,上阴刻11字篆书铭文“铜一斗鼎重十斤四两”,字迹清晰,属于小篆。4行,从右至左,第一行3字,其余每行2字。字体大小不一,笔画修长匀等,左右对称,从容平和。

【溪州铜柱铭文书法】  溪州铜柱,八面刻字,共有铭文2614字。根据字迹和文字内容,文字分两次刻成。其中,后晋原镌铭文422121字;宋天禧元年(1017)及之后在空处羼刻宋代54人官衔名,计493字。文献资料对其书法价值论及很少。201326日,湘西自治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厚能在《书法报》发表《土家族千年文物——溪州铜柱书法研究》一文,就书法价值提出以下观点:一是溪州铜柱是一件难得的古代书法艺术精品。认为后晋所刻文字为楷书,似欧非欧、似颜非颜、似柳非柳、似魏碑非魏碑,别有风骨,经过千余年的历史风霜,给人以沧桑高古之感。因受镌刻材料的限制,笔画呈横轻竖重之态,笔力遒劲秀丽。字体结构方正古拙,率真硬朗,气度典雅。章法排列有行无列,长短不一,疏密相间,大胆留白,虽无意安排,却又自然天成。二是溪州铜柱是研究五代十国书法的重要物证。溪州铜柱经过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能够在湘西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下来,为研究五代十国书法提供了重要史料。三是溪州铜柱书写者李弘皋堪称一代书法大家。李弘皋的书法成就,史籍未见记载。凭借铜柱这一件彪炳千秋的书法作品,就可知其书法艺术水平,李弘皋完全可称为一代书法大家。四是溪州铜柱铭文是我国现存古代金属铭文字数之冠。目前在海内外数万件青铜器中,上百字的铭文也不过100多件,其中最长的铭文为西周晚期宣王时的《毛公鼎》,计497字。而溪州铜柱铭文达2614字,远远超过了历代单件金属铭文。五是溪州铜柱是湘西最早的书法作品之一。六是溪州铜柱可作为后人研习书法的“范本”。

【明代国宝铜镜铭文书法】  此铜镜为明代之物,呈圆形,现由保靖县文物局馆藏。镜面铸刻10个颜体楷书,阳文。中间“国宝”两字较大,两旁刻有一幅楷书对联:“一潭秋水,万里明蟾。”书法中规中矩,实用为主,个性特点不太突出。

【老司城“雄狮抱钟”铭文书法】  该钟现存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祖师殿。钟面铸有大小不一的文字,其中“皇图巩固”“轮常转”“道日增辉”“帝道遐昌”4行竖排文字,字体较大,均匀分布在钟的四周,其余字体相对较小的文字则铭于其间。钟面文字主要记载与铸钟有关的人和事,该钟为明嘉靖十年(1531)土司彭宗舜主造。钟面铭文为阳文,笔画隆起,虽历经480多年的风雨,仍然十分清晰。“皇图巩固”等4行大字为隶书笔意的楷书,行笔稳健,结体端庄,布局均匀,法度森严。而散布其间的两三百个小字,为行书笔意的楷书,看似随意,实则古趣横生。在章法排列上长短不一,参差错落,最长的有12字,最短的仅两字;字体大小不一,结体因字随行,欹正相间,尽得天趣。

【碧花潭明宣德摩崖石刻书法】  碧花潭明宣德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碧花潭左岸绝壁,在老司城上游约500米处,共3处。在离路面三四米的绝壁刻有“碧花潭”3个楷书大字,字大尺余,结体疏朗,笔画瘦弱。落款有“宣德三年与士夫同游”字样。民国版《永顺县志》对其有记载。据查史料,明宣德三年(1428),时任永顺宣慰使为彭仲。这是目前发现的永顺土司时期最早的书法石刻,也是湘西自治州境内发现的最早书法石刻遗存。

【自生桥明弘治摩崖石刻书法】  自生桥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吊井乡自生桥村灵溪河畔。自生桥为两座山相连,横跨灵溪而形成的天然桥。在自生桥绝壁上横刻“石桥仙渡”4个行楷大字,后人用白色颜料勾画出笔画棱廓,使字呈空心状态。上款为竖刻“弘治十年重阳”,下款为竖刻“宣慰使思斋立”。4个大字笔画粗壮,在结体和行笔上作了艺术化的处理,“石”字口较小,而撇的笔画拖得很长;“桥”和“仙”两字结体稍扁;“渡”字稍长,整幅字浑厚苍劲而不失灵动。

【丝柳口明弘治摩崖石刻书法】  丝柳口明弘治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谢甫组。此处岩面呈乳白色,上长青苔,部分字迹风化。文字共5行,凡37字,阴刻中楷,内容为“弘治己未岁仲夏,余邀同世亲冉西坡游此,得鱼甚多。其日,游者从者千余,俱乐醉而归。思亝(齐、斋)记。”弘治己未岁为1499年。此处题刻为土司彭世麒游记,书法偏重于实用,字体大小较匀,笔画圆润,书法风格中规中矩。

【碧花潭明正德摩崖石刻书法】  此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灵溪河碧花潭左岸绝壁“神仙打眼”处。有石刻两处,一为“正德年来,与诸士夫乘舟游乐之勒,因名创‘碧花庄’。思亝书”。楷书,423字。思亝,即思齐(斋),土司彭世麒别号。另一幅居右,高出河床3.2米,两行,楷书,因字迹漫漶不能完整识读,“之”“余”“雲”“果”“游记云”等字依稀可辨。从残存字体风格来看,也应为彭世麒所题。

【鼓凳明弘治土司摩崖石刻】  鼓凳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谢甫组一个叫鼓凳的地方。“细话潭”3个楷书大字横刻,字体稍匾,笔力沉雄,结体稳健,有颜柳之风。3大字下有两行竖排楷体小字“思斋同诸亲友游此细话,改人名”。

【燕子岩明弘治摩崖石刻书法】  燕子岩摩崖石刻,位于永顺灵溪镇老司城村谢甫组。刻面岩石呈褐色,320字,楷书,阴刻。其内容为:“余思亝,暇时常率老母同眷属游乐,因醉趣以记之。”为彭世麒在位时所刻。从书法风格来看,与其在碧花潭、谢甫码头题款刻相似,柳体特征比较明显。

【观猎台明弘治摩崖石刻书法】  在永顺县灵溪镇泽树村棒头坪组林场观猎台,上刻“观猎台”3个大字,落款为“都宣慰使思亝,捕猎游此,记云”。思亝为明代土司彭世麒的别号。摩崖颜体阴刻,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虽经500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但仍清晰可辨,与山川融为一体。

【谢甫码头明正德摩崖石刻书法】  谢甫码头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谢甫码头上游100余米处,内容为:“正德三年,余与嫁酉司妹,同游时水泛,故记。”317字,柳体楷书,无落款。从时间和内容分析,此题刻应出自土司彭世麒之手。

【爽岩洞明清摩崖石刻书法】  爽岩洞位于永顺县颗砂乡颗砂村灵溪河畔,在洞口右壁现存土司时期摩崖石刻。字体最大的为“爽岩峒”3个阴刻楷书大字,落款为“正德十六年(1521),思亝书。”“爽”作了变形处理,“大”字3笔变成了5笔,即横、竖、横、撇(短撇)、捺(挑点),化简为繁,字形方正;“岩”字不知为何未写成繁体的“巖”,而用的是简体,化繁为简,且在3字中最长、最窄;“峒”字又写得既宽又扁,高度为“岩”字的一半略多,而宽度却是它的一倍半。这一方一长一扁、一繁一简,便产生了动感,产生了审美情趣。在“爽岩峒”题刻的右侧洞壁刻有诗一首:“古洞爽开处,藏春别有天;百壶酬胜赏,一笑了清缘。”落款字迹比较模糊,隐约看出有“二川彭飞”字样,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为土司彭世麒所写,尚不能肯定,而书丹应为彭飞无疑了。字为楷书,点画有度,清秀典雅。此处的“爽”字与前“爽岩峒”的“爽”在结构处理上极为相似,在书风上存在着一定因承关系。在“爽岩峒”的左侧石壁上一字排开刻有3首诗,字迹比较清晰。从书法角度来看,这3首题诗均为中楷写就,初看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如平时所见的民间书法一样。但若细细品味,发觉楷中寓行,平中寓奇,静中寓动,方中寓圆,特别是笔画瘦劲坚挺,如铁画银钩。在“爽岩峒”题刻上方的一个小洞洞壁上有一处题刻,道光十八年(1838)书,因壁面粗糙,镌刻笔画很粗犷,给人以粗头乱服之感。然细视之,结字行笔比较老辣,有颜体遗风。

【丝柳口明嘉靖摩崖石刻书法】  丝柳口明嘉靖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谢甫组。内容为:“嘉靖乙丑季夏,予款内阁大学士徐门□锦衣,仝云川吕松泉、庠士□太□,携宗族人等偕游,□□□□。□□美。”为阴刻小楷,6行,字迹风化斑驳。书法法度严谨,笔力险峻,字体方正,呈明显欧体风格。明嘉靖乙丑年(1565),时任永顺土司为彭翼南。故此处石刻当为彭翼南题刻。

【万坪明嘉靖收粟记摩崖石刻书法】  收粟记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万坪镇岩洞村二组钟灵山巴子河畔。明嘉靖四年(1525)秋,彭世麒撰题,熊秀镌刻。内容记录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前宣慰使彭世麒与弟彭世麟奉敕率姻亲及子、邑总、总理、把目、舍人、舍目等30余人于当地收粟1万枰,备赈济情况。崖面保存完整,呈黑褐色,字迹漫漶。刻面高160厘米,宽194厘米,大致按三层排列,43184字,楷书阴刻。结体方正,笔画瘦劲,有柳体遗韵。此石刻属实用性书法,其功能以记事为主,但字里行间有一种质朴的艺术之美。

【松云潭明万历摩崖石刻书法】  松云潭位于永顺县颗砂乡颗砂村两河口青鱼潭,灵溪河与颗砂河在此交汇。在潭边有一绝壁,明万历十六年(1618)永顺宣慰使彭元锦在此题刻记游,刻面约1.6×2米。竖刻有“松云潭”3个阴刻楷书大字,其后为楷书题跋,字迹斑驳。从书法角度来看,“松云潭”3字笔迹清晰,总体感觉有柳书风骨,行笔结体中规中矩,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稳重端庄,如谦谦君子。细读发现松字的“木”旁采用了行书写法,静中有动,增添了字的活力。其题跋小字在依稀可辨中,尚能窥其原貌,行笔老辣,瘦硬劲挺。

【不二门历代摩崖石刻书法】  位于永顺县城南的不二门公园,是一处风景秀丽的佛教圣地。清嘉庆十五年(1810)有人在这里刻下“眼前南海”4字,此后,一些文人墨客或达官要人,纷纷在绝壁上题写诗词歌赋或梵语妙句,各路书风争奇斗艳,使其成为一座露天的书法展厅。从嘉庆到民国共有题刻近百处。“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将原刻文字錾平,重新刻上毛泽东诗词、题词书法,致使很多题刻被毁。现仍存54处,楷书有“慈航普渡”“到此人皆佛,同来我亦仙”“自己为善,与人为善,人人为善,同登彼岸”,行书有“森林独秀”“洞天福地”,篆书有“大千世界”,草书有“海上飞来”,隶书有“胜境无双”,等等。清嘉庆永顺县知事白介庵所作的《石门天凿》等观音岩八景诗,民国南社著名诗人田星六《观音岩题壁》五言诗,一代文豪沈从文题写的“石门天凿”,尚能在石壁之上寻见。

【不二门清代连体巨字摩崖石刻书法】  永顺县不二门连体巨字,高2米左右,从上下款看,为清光绪甲午庚辰探花景元所撰。这是一个一笔或两笔写就的草书,结构严谨,用笔圆润,婉转流畅,峻挺有力。对这个字的解读,历来有争论,主要观点有五种:一是一些官方资料和社会上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山青海岸”4字的合字;二是有人从字形会意上解读成“回头是岸”,认为下面是一个草书“回”字,上面是一个草书“岸”字,回字头上是岸字,所以说是“回头是岸”;三是有人认为是“山虎”二字,即认为上面是一个草写的“山”字,下面是草写的“虎”的异体字“乕”;四是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耑”字,即“专”字的异体字;五是梁厚能从书法草书角度分析认为,上部是一草写的竹字头,下面是草写的“乕”字,整个字就是一个“箎”字。经查阅有关资料,此字与山东蓬莱阁天后宫一块由清末名将宋庆题写的“箎”字碑,如出一辙。此碑比不二门的早5年,由此推断不二门的连体字应是仿刻或摹刻。其对“山青海岸”的解读不予认同,认为字形不像,文辞不通。在《书法报》发表相关论文,书法界对此字曾广泛讨论,现没有定论。具体为何字,待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另,经查阅资料,清光绪年间共进行13次科举考试,在所有状元、榜眼、探花名录中,没有一个叫景元或白景元的人,而此处落款为“清光绪甲午,庚辰探花景元撰”,就令人费解了,有待考证。

【不二门民国观音岩题壁诗刻书法】  观音岩题壁诗刻,位于永顺县南郊不二门内。题刻五方古诗,14行,每行七八字不等,共98字。落款后刻印章2枚。此诗刻于1917年春,作者为时任永顺县知事田星六。田星六(18741958),名兴奎,字星六,号晚秋居士,南社爱国诗人,凤凰县沱江镇人,土家族。题刻为行书,字体略呈右倾斜,结体朴茂,用笔沉着,时有舒展长笔,风格受何绍基影响。

【兰花山清知府巡边摩崖石刻书法】  兰花山摩崖石刻,位于永顺县高坪乡高坪村天坪组兰花山顶。857字,阴刻。题刻内容为:“光绪四年(1878)九月初六日,由高梁坪巡边到此,仝行吴硕甫、周慧耕、幕府书吏蔡超群、哨长夏桂林、武起运等马部兵勇共登山顶。知永顺府事周簳题。”颜体中楷,字体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匀,增强了艺术效果。

【太虚洞清代摩崖石刻书法】  太虚洞,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小溪桥社区,其附近有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佛教圣地太虚寺。洞高数丈,深约500米,为乾州八景之一的“太虚胜境”。明代辰沅兵备王应霖题有《游太虚洞》诗一首,此后历代名士墨客的游踪不断。现洞门石壁上有题刻“太虚洞天”“太虚纪胜”“民苗耕田”“诚求显应”“天降甘露”等,大多为清代题刻,如“诚求显应”刻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字均为楷书,前者为阳刻,后两者为阴刻,字迹清晰,大有尺余,书法风格稳健厚重,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太平山清代“八功德水”摩崖石刻书法】  龙山县桶车乡境内的佛教名山太平山右水仓下的岩壁上,题刻有“八功德水”4个颜体楷书大字,浑厚有力,出手不凡,颇见功底。从落款可知,其由普渡和尚题,照印和尚所刻。“八功德水”4字,出自佛教经典《无量寿经卷上》,云:“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其意思是说佛之净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八功德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是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

【母猪洞清代为善最乐摩崖石刻书法】  该石刻位于龙山县桂塘镇苦达岭村两河口母猪洞,清道光四年(1824)孟秋信士向国富所刻。“为善最乐”4字稍大,横排居顶部,其余字竖排居下,共12行,画有界栏。石面呈暗红色,风化不太严重,字迹比较清晰,为行楷书,行笔大胆,笔画瘦劲,结体开展,章法有行无列,有一股山野之气。另外,洞壁还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石刻,记丘天极、向志乾出功德银之事。

【清代“天开文运”摩崖石刻书法】  “天开文运”石刻,位于保靖县城酉水北岸天堂坡绝壁上,距河面二三十米,从右至左横排,阴刻,为颜体楷书。每字高2.4米,宽约1.8米,其大其高在湘西自治州内绝无仅有。这4个大字,给人总体感觉为,笔画横轻竖重,仪态生威,遒丽刚劲;结体外松内紧,疏密相宜,法度森严;气势庄严雄浑,挺阔恢宏,形神兼备;整幅书法尽显颜体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左边竖排刻有“光绪十七年(1891)孟夏月刊9字落款,字径约40厘米,字体虽仍呈颜体风骨,但与这4个大字相比,显得隽秀尔雅,平和中庸。这一大一小,一刚一柔,形成视觉反差,宾主分明,烘托了正文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石刻未署书写者和镌刻者姓名,在方志中也没有记载。在当地民间有多种传说。“天开文运”4字,是集颜体字,还是地方书法高手书写,有待考证。

“子孙永享”牌坊书法】  牌坊立在永顺县老司城东门坳。牌坊原为四柱三门,现仅存正门。门正中横梁上阴刻“子孙永享”4个行楷大字,行笔灵动,结构沉稳,一点一画,顾盼生情,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徐与疾,方与圆,正与斜,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在曲中求直、险中求稳、拙中藏巧、平中有奇、虚实相生等一系列对比变化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上款、落款及背面所刻为楷书阴刻小字。

【彭翼南墓志铭书法】  墓志于永顺县老司城聚龙湖出土。421706字,阴刻小楷,严谨工稳,平和清雅。碑额横书“福荫后裔,亿万斯年”8个阴刻小篆。墓志铭为徐阶撰书。墓主人彭翼南,为永顺明代土司,抗倭民族英雄。书者徐阶,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奉贤区齐贤镇),明嘉靖二年(1523)以探花及第,工诗文,善书法,曾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

【周诰封正一品夫人墓碑书法】  该碑在永顺县老司城若云书院遗址下。碑为沙岩打制,碑面上部的字迹仍十分清晰,而下部分已全部剥落。残存的碑文为“诰封正一品命服太夫人显妣□□□墓”等,周四年(吴三桂年号)即清康熙十六年(1677)立碑。碑文全部为阴刻楷书,笔画清丽,结体疏朗。

【彭弘海德政碑书法】  该碑现立于永顺县老司城彭氏祠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颂扬宣慰使彭弘海所建。通高289厘米,宽167厘米。碑额阳刻篆书“甘棠遗爱”4字,石柱阳刻篆书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人颂山碑新。”碑面正中阳刻有楷书“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德政碑”。千余字的碑文均为阴刻方寸小楷。背刻各官首领姓名。从落款看,碑文为己卯科举人朱鸿飞撰写,书丹魏国佐。因受字数和碑面大小的限制,书写者少自由发挥空间,碑文只能书写在预定的位置,因而在章法上少变化,显得四平八稳。字虽小,但写得清秀典雅,一丝不苟,近于唐代写经小楷。

【不二门培英塔匾额书法】  培英塔位于永顺县不二门东宝塔山顶,系清道光年间永顺知府杨镇源有感于永顺文人稀少,故建此塔,取名“培英”。“培英塔”3字为楷书,刻于一竖式石匾,左右各浮雕虬龙。一层塔门额上镶嵌一横石匾,四周有万字格,中间阴刻“天开文运”4个楷书大字,笔力粗壮浑厚,“开”“运”笔画间有牵丝相连,增加了字的动感。两副匾额均无题款。

【董柳躔陵园牌坊书法】  该牌坊位于永顺县列夕乡列夕村,立于董柳躔墓前,为其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高大壮观。墓主董光奎,字柳躔,世居列夕,为地方名医。该陵园修于19274月,牌坊为三门四柱,前有石兽一对。正面门柱刻有两副对联,镶嵌题字石匾4块,从落款可知,书法均出之于花垣进士张称达、罗崇本之手。内门柱对联为:“光华远被荫榆柳,奎璧联辉庆日躔。”外门柱对联为:“人能修正道,身乃作真仙。”中门洞上部镶竖立石匾一块,刻有龙凤浮雕,上刻“敕旨”两字,下方的石匾上刻“泽永春台”。右、左门洞上方石匾分别刻“济世”“渡人”。牌坊对联和匾额,分别用楷书和行书写就,笔力苍劲老辣,浑厚高古。另陵园有墓碑十数块,刻《列夕董先生传》及墓主《遗训》,全部为蝇头小楷、行书写就,书法十分精美。

【里仁坪禁止差役骑马坐轿下乡碑书法】  该碑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村,镶嵌于火砖老宅墙壁。字323字,内容为“奉府县宪示禁止差役骑马坐轿穿绸缎色服并白役下乡”。除“轿”字为阳刻外,其余均为阴刻。字体为楷书,略带行书笔意,结体端庄,笔画圆润。

“威镇边疆”残匾书法】  该匾原挂于保靖县城傅公祠内,后置保靖县人民政府旧大院内。石匾在迁移过程中被损坏,“威”字已不知下落。从残匾可知,“威镇边疆”4字为行楷书,阴刻,横轻竖重,有颜体风貌,结体宽博稳健,笔力浑厚而不失灵动,肃穆典雅,有庙堂之气。

【撒珠清代缸石碑书法】  该碑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撒珠村。碑文为分两部分,全部为阴刻。前部分撰文、书写为彭万佶,刻碑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隶书,字体大小较均匀,有行有列,结体平正,笔画清秀,时参杂行书笔意,但格调较俗,部分字结体行笔较做作,人为痕迹较重。后部分为行草,落款仅剩“灵溪王”3字,可知书写者与前部分不是同一人,而且是永顺灵溪镇人,姓“王”。行笔十分娴熟,干净利落。

【雷打岩清代“周道如砥”碑刻书法】  “周道如砥”碑,镶嵌在龙山县塔泥湖乡汝池村雷打岩绝壁上,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石碑长约280厘米,宽约90厘米,碑面平滑细腻,四周边缘饰刻万字格花纹,似木匾形制。碑面正中镌刻“周道如砥”4个行书大字,字为阴刻,雄浑大气,笔画粗壮而不失灵动,行笔流畅自如,如行云流水,如虬龙出山,没有力拨千钧之笔不能写就。字迹曾涂过金粉,在阳光照射下隐约散发着金光。碑面左右两侧刻有“道光甲午”“南徐严学淦”共9个柳体楷书,分别表明立碑时间和书写者籍贯、姓名。南徐,为今江苏镇江的古称,严学淦为镇江所属丹徒县人,是嘉庆甲子举人,曾任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知县。同时,在碑面还刻有3方印章,一为“臣学淦印”,二为“砚口”,三为“砚寿”,均为阳刻。

【二梯岩清代“绰有古风”碑刻书法】  该碑在龙山县桂塘镇二梯岩彭家寨朝门两旁的墙壁上,右边是“绰有”,左边是“古风”,黑底白字,每块石碑长约150厘米,宽约70厘米。字体呈长形,高约50厘米,楷书结体,行书笔意;结构稳健,笔画灵动;既有颜字的宽博浑厚,又有柳体的瘦硬俊朗,还有王铎的潇洒传神。刻工也比较精细,阴文,平底,行笔飞白均较好地得到表现。没有落款,当地人也不知为何人所书。据寨里年长者说,修朝门有200多年历史,这碑也应存在了200多年。

【二梯岩清代“云联甲第”木匾额书法】  该匾位于龙山县桂塘镇二梯岩彭家大院。据寨中年长者介绍,距今200多年前,其祖辈发迹后大兴土木,建房屋数栋,朝门3个。“云联甲第”匾额,就是这时亲戚朋友所赠送的,悬挂于书房堂屋。与此相配套的有一副对联:“奂轮标彩云连画栋莺声巧,甲第耸奇露浥新庭桂子香。”匾额和对联均为木质,楷书,现字迹较模糊。在书房堂屋还曾悬挂有“求学正大”匾额,现字迹全毁,不能识读。另有“熙载始基”匾额,已不知下落。

【太平山松月塔清代碑刻书法】  松月塔,位于龙山县桶车乡境内佛教名山太平山,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建,保存完整。石塔3层,6棱形,高约5米,在塔顶第三层正面的石碑上竖刻有“松月塔”3字,字为行书,行笔灵动飘逸,有赵松雪行书之神韵。松月塔为宏松大禅师陵寝,塔上共镌刻1600多字碑文,序文为彭琛撰文,钟朝琨书丹。除“松月塔”3字外,其余均为清秀典雅的小楷,刻工十分精到,只有少部分文字被风蚀模糊,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从风格看应为同一人所书。

【太平山息影洞清代碑刻书法】  在龙山县桶车乡太平山观音阁的右下方岩壁上有一人工开凿的红砂岩石屋,是光绪年间宏松禅师主持所建,为高僧面壁坐禅修行和涅槃圆寂之所。在洞门上方嵌有一块石匾,题有“息影”两个行书大字,落款小字“自性道人沈题,光绪乙未春立”,依稀可见,因石面过于斑驳而不易认出。洞右侧不远处的石壁上嵌有一小石碑,为后人所刻,碑文为小楷,记述息影洞的建造情况与功用价值。

【太平山永安门清代石刻书法对联】  龙山县桶车乡太平山现存3道卡门,永安门为第一卡门。卡门为青石材料,在圆拱的上方嵌有石匾一块,石面斑驳潮湿,石缝长满青苔,但上面“永安门”3个字仍清晰可见,字为颜体楷书,书法浑厚劲健。门柱上刻有一副行草对联:“离鞍登佛地,下轿上云梯。”字总体感觉行笔比较大胆,风格豪放,笔画粗细变化明显,部分字的结体比较生动。但细品之,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部分字的笔画牵连过多且生硬,给人以不自然之感,如“鞍”字的“安”旁,“地”字的“也”旁。部分字的草法欠规范,如“離”字的“离”旁是行书写法,而“隹”部是草书写法,且有缠绕过多之嫌;“轎”字“車”旁用的是简体行书写法,而“喬”部又是繁体的草写,这样的搭配值得推敲。

【隆头清代倡建庆口桥序书法】  该碑位于龙山县隆头镇庆口村庆口桥头,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孟春。序碑正文18644字,阴刻,楷书,邓永撰文,姚华祝书。标题和落款比正文大两倍有余,标题为“倡建庆口桥碑序”。碑文在空间布局上十分讲究,标题和正文占碑面三分之二,而落款仅3行字却占据碑面三分之一,一疏一密,在布白上形成强烈反差,使人有了回味余地。碑面平整,文辞典雅,书法隽秀,镌刻精细,乃碑中佳品。

【清代钟英塔记碑刻书法】  钟英塔,又名文峰塔,位于龙山县民安街道办事处宝塔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高30米,底层边长4米,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木结构。在塔内镶嵌《钟英塔记》石碑一块,碑高2米,宽1.2米,厚0.09米,黄大钺记并书。主要记载众人为实现保护龙山风水,使之文运宏开,铸就龙山人才的美好夙愿,历经两年艰辛努力,建成了钟英塔。现碑断为两截,但字迹清晣,全文共1068字,文笔洗练,磅礴大气,书法隽秀,功力深厚。

【舒家堂清代门额题刻书法】  舒家塘位于凤凰县黄合乡,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古堡。这里的民居多建有石门,门额上分别刻有“常由个中”“礼严捍卫”“坦荡常履”“处善循理”“模范修严”“清白家声”“履芳怀洁”“出入是门”“制节谨废”“周旋中礼”“模范修严”“严谨风范”“动出万全”等礼学养廉词句。这些题刻书法风格各异,或楷或行或草,具有较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门匾题刻文词典雅,内涵深远,各有来历,其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有几分荣耀也有几分警示,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体现着舒家堂礼重师严、克勤养德的社会风尚。

【雷草坡戴斗垣石表书法】  戴斗垣石表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雷草坡,1939年建造。石表高约5米,四方形,上尖下方,形如宝剑。石表正面刻“陆军中将戴公斗垣之石表”一行隶书大字,其余三面刻戴斗垣“行略”、挽诗等。田星六、田名瑜、李又青撰并书。字体有楷、行、隶、篆书,阴刻。娟秀清美,工稳典雅,大气磅礴。

【矮寨湘川公路死事员工公墓碑刻书法】  该碑位于吉首市矮寨盘山公路坡顶,1937年,为200余名修筑湘川公路殉职员工公立。碑有三级基座,正四方体,两面镌刻“湘川公路死事员工公墓”10个楷书大字,书者佚名,笔力雄壮,静穆沉稳,有一股正大气象。该碑虽经历70年余年风雨,然仍丝毫未损,熠熠生辉,路人观之无不肃然起敬。碑底部四面各镶一块铜牌,上刻文字,现无存。

【永顺、龙山红军标语书法】  19281935年,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湘西转战了8年,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在永顺、龙山等革命根据地书写了大量标语,据调查永顺有21处,龙山有32处,现仅部分遗存。这些字一般写在墙壁醒目处,字体一般用楷书或行楷,用毛笔或刷子蘸墨水、油漆、朱砂粉或石灰水写就。如在永顺塔卧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上仍可见红军标语:“提高战术素养,巩固思想一致!”在永顺县连洞村谢家祠堂外砖墙上有红军标语“彻底粉粹敌人五次围剿!”字高2米,至今仍十分清晰。这些红色标语,既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书法研究价值,可以窥见当时红军的文化水平和书法水平。

【酒鬼酒城当代政要名人名家书法】  酒鬼酒公司(吉首酿酒总厂、湘泉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在著名土家族企业家王锡炳的主导下,积极打造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了黄永玉、艾青、臧克家、于光远、华君武、谢晋、黄苗子、韩美林、丁聪、赖少其、洛夫、蒋子龙、汪曾祺、李准、马识途、白桦、公刘、孙健忠、石太瑞、萧离等文化名人来到湘泉酒城做客观光,更引来了胡耀邦、乔石、李瑞环、费孝通、布赫、王震、萧克、廖汉生、王首道、钱伟长、程思远、彭珮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此视察。在酒城里,这些政要、名人、名家挥毫拨墨,留下了大量关于酒文化的题字、诗词、妙语,这其中就有黄永玉题写的广告语“无上妙品”,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所作的诗“酒鬼饮湘泉,一醉三千年,醒后再举杯,酒鬼变酒仙”。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虽未到过酒城,但他品过这里生产的“酒鬼”“湘泉”,并特为酒厂题写了“为国争光”4个气势磅礴的颜体大字。现在,人们可以在吉首市振武营酒鬼酒城的酒文化陈列室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散发着酒香墨味的书法作品。陈列室内的为复制品,原作现存湘西自治州档案局(馆)

【里耶秦简博物馆】  里耶秦简博物馆,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该馆于20101028日正式开放,它是集保管、研究、陈列秦简及自然、文化、艺术等方面实物和标本的公共建筑,现展出简牍、青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共400余件,为全面保护里耶古城遗址、妥善保护重要文物、收藏与展示原貌,提供理想的手段与设施,为开展书法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

【《书法史论丛稿》】  作者王焕林,永顺人,土家族,吉首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11月,书法学术专著《书法史论丛稿》,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为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共评出30人获奖,包括书学专著24部与书学论文6篇。王焕林是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里耶秦简校诂》】  作者王焕林。2010525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报》,《里耶秦简校诂》荣获二等奖。该书为作者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