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美术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美术

【三缝九佬十八匠】  手工行业的分类称谓。“三缝”是指雨缝(做簑衣的)、渔缝(织鱼网的)、裁缝(做衣服的)“九佬”是指渡船佬、打卦佬、鸭客佬、鹭鸶佬、伙铺佬、渔鼓佬、窑货佬、烧火佬(专业司炉者)、打渔佬。“十八匠”是指木匠、铁匠、漆匠、雕匠、画匠、银匠、篾匠、染匠、泥匠、岩匠、秤匠、打油匠、瓦匠、皮匠、剃头匠、弹(棉花)匠、灌(浇铸者)匠、劁猪匠(也阉鸡、阉牛)

【湘西土家族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湘西土家族民间绘画的形式比较多样,内容也比较庞杂。就单纯的绘画来说(不包括工艺美术)有两类:功利性绘画和自娱性绘画。功利性绘画包括宗教祭祀性绘画和实用性绘画,如功德画(水陆道场画)、神像画、插图、壁画、家具彩画等,这类绘画是湘西民间绘画的主体,丰富多彩;自娱性绘画只是相对功利性绘画而言,包括自我欣赏的绘画及个人“创作”等。由于湘西民间绘画多与其他艺术形式和种类相穿插包融,单纯的“绘画”表现并不是很明显。

【功德画】  民间绘画·祭祀画。功德画也称水陆道场画,湘西俗称神图,是神职人员作法、还愿时悬挂于神堂的道具。功德画是一种由打算做善事之人请画匠所作,再赠给道场做法事所用的民间绘画,在湘西地区普遍存在。《保靖县志》载:“凡酬愿追魂,不论四季,择日延巫,祭赛傩神。祭时必设傩王男女二像于庭中,旁列满堂画轴神像”。这是用于打醮还愿、超度亡灵等祭祀活动中悬挂的祭礼绘画。“功德”原本是佛教术语,说的是做善事,得福报。湘西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班子都是以劝人行善得善报为目的而从事祭祀活动的,因此他们一律把自己行当所悬挂的轴画称为“功德画”。

【梯玛神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梯玛神图,是土老司(梯玛)作法、跳神、求子所用道具之一,流传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一幅由吉首市文化馆退休干部田明收藏的梯玛神图,137厘米×62厘米,纸本。原图为民国时期蔡修文画图,现图是后人复制品。画面单线平涂,用色单纯,以四维空间构成,与一般神图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天上、人间、地狱三大部分。天上部分坐有三位神主,即三清道人,两边各侍立两位神臣,左角写“日”,右角写“月”,环列各路神仙、送子娘娘等;三清门下为天河,水波翻卷,一梯玛手持司刀、八宝铜铃,坐于小船上。人间部分正中端坐着“彭公爵主”,白脸长须;右坐为身穿铠甲的“八部大神”;左边依次端坐“本官”和“新官”。地狱部分中有牛头马面、妖魔鬼怪、师坛五猖兵马和地狱等内容。梯玛神图,是湘西土家族最具典型性的民间宗教信仰之集成。

【三清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这幅《三清图》,120厘米×82厘米,纸本设色,本为道教祭祀活动所用。所谓三清,指道教不同品位的三种境界,左为玉清张天师,中为太清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右为上清陈搏老祖。但湘西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之神比较复杂,常有佛、道、巫等综合穿插的现象,而且,土家族自古就信奉道教,所以老司、土老司也供奉“三清”。《三清图》为现代民间画师所作,为适应民间欣赏习惯,作品采用了民间常用的人物造型和敷色方法,使画面充满了人间气息。

【老司圣像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该套老司圣像图为永顺桃子溪老司张朝殿所用。桃子溪老司是介于永顺老司与张家界老司体系中间过渡的一种。桃溪老司圣像的神祇是原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右四弟和左四弟(即天皇、地皇、人皇、水皇)、四帅(王、马、殷、赵元帅)、四值功曹,这也是悬挂于神坛的全套列神图谱。该套《老司圣像图》为纸本,现代民间所绘制。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明显受西画明暗画法的影响,大部分无明显的勾线,但身体部分采用隐形用线,别具一格。

【师坛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师坛图》是历代傩坛祖师神位图,上面除绘有象征祖师的神像外,还写着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每次演出前,老司身着法装净手焚纸,虔诚地祭拜《师坛图》,祈求历代祖师保佑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演出结束,老司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湘西老司属地方巫教,派系较多,各有自身的师门体系,师承较严,傩堂戏一般为口耳相授。所以,《师坛图》也是炫耀师门、展示自家师门体系的方式之一,从而直接关系到该老司的威信,影响着这个傩坛的声誉。因此,老司们总是把《师坛图》作为本傩坛的传家宝世代相传,从而为研究傩堂戏的历史和流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吊偈画】  民间绘画·祭祀画。吊偈画是功德画中的一种,湘西的吊偈画多为小卷轴,多卷为一套,每套为一个连贯的故事,内容有“封神”“三国演义”“西游记”及“八仙过海”等,如同现在的连环画。造型生动有趣,故事情节连贯,给人以充分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内容彼此独立而又有关联。一般是民间画师即兴而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随意性。

【湘西壁画】  民间绘画·壁画。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湘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的壁画多在寺庙或大户人家中,大多数黑白两色,以线描居多。如今基本上被毁,所存甚少。

【梯玛神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梯玛神图,是土老司(梯玛)作法、跳神、求子所用道具之一,流传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一幅由吉首市文化馆退休干部田明收藏的梯玛神图,137厘米×62厘米,纸本。原图为民国时期蔡修文画图,现图是后人复制品。画面单线平涂,用色单纯,以四维空间构成,与一般神图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天上、人间、地狱三大部分。天上部分坐有三位神主,即三清道人,两边各侍立两位神臣,左角写“日”,右角写“月”,环列各路神仙、送子娘娘等;三清门下为天河,水波翻卷,一梯玛手持司刀、八宝铜铃,坐于小船上。人间部分正中端坐着“彭公爵主”,白脸长须;右坐为身穿铠甲的“八部大神”;左边依次端坐“本官”和“新官”。地狱部分中有牛头马面、妖魔鬼怪、师坛五猖兵马和地狱等内容。梯玛神图,是湘西土家族最具典型性的民间宗教信仰之集成。

【三清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这幅《三清图》,120厘米×82厘米,纸本设色,本为道教祭祀活动所用。所谓三清,指道教不同品位的三种境界,左为玉清张天师,中为太清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右为上清陈搏老祖。但湘西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之神比较复杂,常有佛、道、巫等综合穿插的现象,而且,土家族自古就信奉道教,所以老司、土老司也供奉“三清”。《三清图》为现代民间画师所作,为适应民间欣赏习惯,作品采用了民间常用的人物造型和敷色方法,使画面充满了人间气息。

【老司圣像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该套老司圣像图为永顺桃子溪老司张朝殿所用。桃子溪老司是介于永顺老司与张家界老司体系中间过渡的一种。桃溪老司圣像的神祇是原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右四弟和左四弟(即天皇、地皇、人皇、水皇)、四帅(王、马、殷、赵元帅)、四值功曹,这也是悬挂于神坛的全套列神图谱。该套《老司圣像图》为纸本,现代民间所绘制。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明显受西画明暗画法的影响,大部分无明显的勾线,但身体部分采用隐形用线,别具一格。

【师坛图】  民间绘画·祭祀画。《师坛图》是历代傩坛祖师神位图,上面除绘有象征祖师的神像外,还写着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每次演出前,老司身着法装净手焚纸,虔诚地祭拜《师坛图》,祈求历代祖师保佑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演出结束,老司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湘西老司属地方巫教,派系较多,各有自身的师门体系,师承较严,傩堂戏一般为口耳相授。所以,《师坛图》也是炫耀师门、展示自家师门体系的方式之一,从而直接关系到该老司的威信,影响着这个傩坛的声誉。因此,老司们总是把《师坛图》作为本傩坛的传家宝世代相传,从而为研究傩堂戏的历史和流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吊偈画】  民间绘画·祭祀画。吊偈画是功德画中的一种,湘西的吊偈画多为小卷轴,多卷为一套,每套为一个连贯的故事,内容有“封神”“三国演义”“西游记”及“八仙过海”等,如同现在的连环画。造型生动有趣,故事情节连贯,给人以充分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内容彼此独立而又有关联。一般是民间画师即兴而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随意性。

【湘西壁画】  民间绘画·壁画。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湘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的壁画多在寺庙或大户人家中,大多数黑白两色,以线描居多。如今基本上被毁,所存甚少。

【纸马】  民间绘画·木版画。一种专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木刻黑白版画,流行于湘西地区。纸马画幅较小,但根据用法和需要,种类较多,它只存在于民间,交织着巫术、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因素。湘西土家地区的小纸马以小幅、黑白、彩纸为主,图像较为古奥、质朴,传统的印迹比较突出,有图像、图形和文字三种形式。

【镇宅将军图和驱邪符咒】  民间绘画·木版画·纸马。纸马种类多样,这种“镇宅将军图和驱邪符咒”图式流行于永顺一带,为安神安家宅之用,一般张贴于需镇宅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四方镇宅纸马图案形式基本相同,但文字内容根据方位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一幅镇宅将军纸马8厘米×16厘米,土白纸水色刷印。由于镇宅驱邪纸马是经常性的使用,一般比送春图要相对精细一些,人物比例准确,神态安然,阴刻和阳刻交叠使用,多为民间神职人员或道士等制作使用。现藏田明家。

【古籍图书插图】  民间绘画·木版画。在湘西地方志古籍史料中,常用木版画插图,所谓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尽而以文释之。如清嘉庆《龙山县志》中的插图,便是木版刷印画,有龙山“八景图”八幅和圣宫全图两幅。传统线描表现,制作精美。特别是圣宫全图,鸟瞰式构成,正殿为立面图,以画面中心为视觉点,正殿左右两边的厢房错位旋转90度,具有典型的“民间造型观念中多角度,自由运动空间方式的特点”。

【永顺保靖等处土人造像】  民间绘画·木版画。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皇帝钦命沿边各督抚,把他们所管辖的域内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民族的衣冠服饰绘成图像,送交军机处,由大学士傅恒于乾隆二十六年编辑,宫廷画家丁观鹏及门庆安等绘制,成4卷本《皇清职贡图》。其中第三卷中的325页、326页有“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男女造像各1尊,并配有文字说明:永顺保靖“其地山多田少,刀耕火种。男女花布裹头,足著草履。女椎髻向后,衣裙俱短”,是湘西地区“改土归流”初期土家族人的形象。社会评价认为,“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男女形象“线条精细流利,形象生动逼真,人物各具特色”。

【湘西土家族近现代绘画】  近现代绘画。湘西土家族近现代绘画从清末一直比较兴旺。清“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先后涌现了陈师曾、杨味蔬、唐受鹤、周伯丹、周正南、唐梓园、覃光裕、陈良品等国画高手。民国以后,王熙轩的山水、王蔚然的花鸟、周郎秋的鱼、张一尊的马不仅名噪湘西,而且有的在全国也颇有一席之地。新中国建立以后,张一尊成为湖南省第一任美术协会主席。1981年,在北京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中,湘西自治州土家族画家满益国、向乃万、彭秀槐、孙孝义、田明等荣获一、二等奖6个,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大师的接见。而黄永玉大师在全国、国际上的影响更是为土家族争了光,为世人刮目相看。如今,湘西自治州土家族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彭秀槐、刘鸿洲、田明、王锡忠4人。中青年画家方兴未艾,人才辈出。

【中国画 《墨竹》】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晚清知名画家周正南的墨竹风韵天然,特别是他的春、夏、秋、冬及风、雪、雨、晴四态竹的写意,描竿绘竹,出笔潇洒,形成了墨竹的独家风格。人格、竹格两相融,竹竹未生而胜于生。代表作《墨竹》收藏于永顺县档案馆。周正南18511905,字绍庭,号雅林,性爱竹,故又别号个中人(即竹中人之意),土家族,永顺人,清贡生,晚年赐进土。周正南说过“吾于竹,爱若性命”。他几十年的优游涵养,到年近半百时,墨竹画作终于成熟,风韵天然的墨竹神晶自成一家,并写出了凝结着他数十年心血的《竹谱》巨著,被誉为“溪州竹绝”,在国内外被誉为“周竹”。

【中国画 《罗汉图》】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民国著名画家陈师曾的这幅《罗汉图》,是拟仿石涛的作品。陈师曾能够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他的这幅《罗汉图》,乌云翻滚流动,明月微露,倒映水中,罗汉虬髯深目,凝神着倒映水中的天象。题记云:“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云流空山,狮子出窑。”图中的罗汉不是在品味诗意而是心有牵结地低徊沉思。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摩尼曾令十六大罗汉常往人间济度众生。自唐以来对罗汉的信仰日盛,罗汉也成为中国画家的重要创作题材。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出生于凤凰,土家族。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师从范肯堂、吴昌硕等。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育部编纂处编审员、北京大学中国画导师、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教授。与齐白石为莫逆之交。民国7年(1918)和11年,两次携自己与齐白石等人的作品在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中国画 《梅》】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民国著名画家杨味蔬的中国画《梅》,构图大胆,高古清秀,钢筋铁骨,书画合璧,实为大作。杨味蔬(18791945),原名杨正楷,自号金石书画癖,土家族,吉首人。幼年师从乾州名儒滕传恕(子香),后去北平,师从名书画家张世准学画多年,受益颇丰。继而赴上海,拜艺坛巨匠南派书画宗师曾熙为师。曾熙大师弟子众多,以张大千和杨味蔬最为有名。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有杨味蔬的一批金石印章和国画《梅》《兰》《竹》《菊》作品。

【中国画 《万马奔腾》】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张一尊的中国画《万马奔腾》,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疏密得当,笔墨精道。张一尊(19021973),字也军,学名耀定,土家族,吉首人。中国美协会员、原中国美协湖南省分会主席。早年任乾城保安暂编团团长,后兼沅陵防空少将副司令。1942年后脱离军界,以画马和山水著名,兼工诗词、书法。出版有《张一尊画集》,在上海、南京、杭州、重庆等地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画马时只用腹稿,常先画马身,后画马头,巧用笔墨,顷刻成画,神形兼备,寓神于形,栩栩如生。代表作有《三骏图》《八骏图》等,被誉为中国画马“四杰”之一,有“北徐徐悲鸿南张”之美誉。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美协主席,并为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水彩画 《富坪电灌站》】  近现代绘画·水彩画。现代著名艺术教育家田茹的水彩画写生《富坪电灌站》,42厘米×29厘米。创作于1957年,画面描绘了永顺县城郊富坪猛洞河边电灌站,颂扬了湘西农业合作化后山村变化新风貌。风格写实,以干画法为主,刻画细腻、丰富而厚重。这幅画是当时湘西唯一一幅参加湖南省首届美展的西画作品,获得的评价甚高。田茹19141976,土家族,湘西人,被誉称为“湘西北艺术教育之父”。193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建立后,田茹执教于湖南省立八师(即永顺民族师范)。在美术上以西画见长,兼及中国画,为湘鄂川黔边区造就和培养了大批的文艺骨干和师资,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水彩《祖师殿》、油画《自画像》等。其传略收入《中国文艺家大辞典》等。

【版画 《春潮》】  近现代绘画·版画。现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的版画《春潮》,40厘米×54.5厘米,创作于1961年。黄永玉的版画精于用线,《春潮》中婉转灵动的刻线,使他的技法优势得到了酣畅的表现。标枪疾飞的动感,抢绳缭绕的质感;巨鲨的凶猛,小船的单薄;海的澎湃,人的冷静;力量与速度,生存与毁灭……在令人窒息的矛盾对比中,颂扬了人类无所畏惧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奋发向上的激情。黄永玉(1924— ),笔名黄杏槟,土家族,凤凰人。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擅长版画,主攻国画,为一代“鬼才”。1956年出版《黄永玉木刻集》。多次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香港开办画展,在海内外享誉甚高。2010年黄永玉被聘为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王焕林《黄永玉年谱》)

【中国画 《峰秀谷翠》】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知名画家秦明道的中国画《峰秀谷翠》,以工笔画的细腻手法来表现大气磅礴的张家界风光,粗中有细,色彩提炼单纯,青绿为主,装饰味极强。秦明道(19261997),字达五,土家族,吉首人。原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顾问,古丈县文化馆美术专干。他所作山水画尊崇传统,外师造化,融会贯通,他还成功的创作出一种适宜表现武陵山脉石灰质岩壁的“滚石皱”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画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武陵山水》获“中华民族书画艺术大展暨表彰奖励大会”优秀奖(最高奖),是湘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国画 《九方皋》】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黄永厚的中国画《九方皋》,90厘米×66厘米,纸本。这幅画取材于“九方皋相马”故事。画面潇洒自如,大版的书法题词是新文人画的重要特点之一。黄永厚(1928— ),土家族,凤凰人。中国美协会员,教授。绘画主张鲜明,有“领当代文人画之翘楚”之誉。又因为在直面人生、正视生活这一点上,他的画与传统文人画大异其趣,所以又有“开拓着今天的新文人画”之说。代表作品有《海瑞图》《东去伍员图》等。

【中国画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杨胜荣的中国画《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纸本立轴。这幅作品表现了欧阳海烈士推战马保列车那惊心动魄的一瞬间。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美术作品展,影响很大,在全国报刊登载,后又在越南、阿尔巴尼亚展出,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优秀作品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杨胜荣(19282013),土家族,吉首人。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副组长,中国美协理事,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美协副主席。擅人物画,多以军旅生活为题材,人物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1977年获甘肃省美术作品一等奖,并在北京展出。

【中国画 《戏剧人物》】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杨国勋的中国画重彩《戏剧人物》,采用现代构成的手法与民间年画相结合,大红大绿,别具一格,耐人寻味。杨国勋(19301987,土家族,凤凰人。中国美协会员,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阳市文联副主席。擅长戏剧人物画,才华横溢,作品曾远赴法国、意大利等国展出。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名噪一时,有人誉之为“当代郑板桥”。代表作有《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新编秦香莲》等,出版有《杨国勋戏剧人物画选》。

【版画 《买陶器的妇女》】  近现代绘画·版画。现代著名画家黄裳的版画《买陶器的妇女》,黑白木刻,45厘米×56厘米,创作于1978年,画面表现湘西赶集时,农家妇女卖陶器的场面,造型朴素简洁,有浓厚的民间特点。黄裳(19332009),女,土家族,吉首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省漆画研究会会长。擅长版画、漆画和水粉画。代表作有《玫瑰和霞草》《秋瑾像》(水印木刻)、《佛罗里达的野花》(水粉画)、《鼓舞》(漆画)等。退休后3次赴美国访问写生,在佛罗里达州萨达斯国际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入编《北美华裔艺术家名人录》。1997年赴欧洲访问写生,并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画展。1998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黄裳画花》专题画展。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

【版画 《山村有了电视》】  近现代绘画·版画。现代著名画家彭秀槐的版画《山村有了电视》,37厘米×35厘米。创作于1979年,取材于山区初有电视,人们爬上高山上的电视转播台去看电视的场景。月色、群山、电视转播台的黑、白、灰对比,烘托出月夜的意境,表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和需求。该作品用梨木板刻制,追求细微风格。作者彭秀槐(1939- ),保靖人,土家族,保靖民族中学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是湘西版画的领军人物之一。1984年作品《通往故乡的路》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获佳作奖。代表作有《晨曲》等。

【油画 《深入土家问寒暖》】  近现代绘画·油画。现代知名画家胡启炎的油画《深入土家问寒暖》,185厘米×138厘米,布质。作品取材于1975年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登上龙山洛塔土家山寨,深入村民向某家中察看猪圈、碗柜的真实故事。画面写实,构图集中,生活气息很浓。这幅作品1977年入选在京举办的“华主席在湖南”专题美展,并巡回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相继被《民族画报》《解放日报》等刊发,新闻电影《祖国新貌》1978年三期、科教电影《神舟凯歌》将此画搬上荧幕,影响很大。胡启炎(1938- ),保靖人。保靖县文化馆馆长,湖南省美协会员,省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原州美协副主席。尤擅油画及水彩画,代表作有油画《放映之后》,水彩画《拔茅寨》。

【连环画 《土家山寨换新天》】  近现代绘画·连环画。1971年,由湘西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宣传组编辑,著名画家张雁碧、许业延合作执笔绘画,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64开本,149面。该连环画以龙山县洛塔公社土家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为主线,反映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决心改变洛塔面貌的宏伟篇章。张雁碧(1938— ),苗族,湖南沅陵人,湘西自治州《团结报》高级美术编辑,中国美协会员,擅长中国画,是湖南省工笔画的领军人物之一。许业延(1938- ),汉族,湖南株州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擅长中国画。

【雕塑 《贺香姑》】  近现代绘画·雕塑。现代知名画家李子南的雕塑《贺香姑》,高90厘米,泥塑翻石膏仿麻石,创作于1981年。贺香姑烈士为湘鄂洪湖苏区领导之一,贺龙之姐。塑像贺香姑烈士短发纷披,手按钢枪,昂首凝视,表现她“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英雄形象。作品刀法粗犷,将烈士形象逐渐渗入山石造型的底座中,意寓深长。塑像后背斜挂的一顶具竹斗笠,使雕塑更具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该作品1982年在“湖南省少数民族美展”中获一等奖,后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李子南(1941- ),龙山人,土家族,龙山县电影公司美工,湖南省美协会员,是湘西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

【版画 《著名作家沈从文》】  近现代绘画·版画。现代著名画家刘鸿洲的版画《著名作家沈从文》,梨木板木刻。画面以沈从文肖像为主体,精心刻画了沈老慈祥和博学多才的大儒之像,背后采用虚拟的象征性手法,打破三维空间的束缚,以四维时空的交错和重叠,表现了沈老文学作品笔下的生动形象——边城的翠翠、湘西的吊脚楼、沅水上的纤夫等风土民情,刀法娴熟精道,黑白对比强烈。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览得到好评,先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影响较大。刘鸿洲(1943- ),号一勺,凤凰人,土家族,原凤凰画院院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美协第四届理事,湘西自治州美协名荣誉主席、顾问,尤擅版画和中国画,是湘西版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母亲啊母亲》等。

【中国画 《武陵空秋》】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田明的中国画《武陵空秋》,130厘米×130厘米,纸本。画面表现武陵山深秋的雄浑和苍茫。学院派水墨风格,构图饱满,充满张力,大气磅礴。以传统的笔墨入画,精道考究,并借助了水彩画的表现长处,线面结合。该画获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创作奖。田明(1948   ),又名田绍杰,土家族,湘西人。吉首市文化馆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湘西自治州美协荣誉主席、顾问。代表作有《武陵源》《天地之间》等,是湘西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国画 《好男儿当兵去》】  近现代绘画·中国画。现代著名画家舒湘汉的中国画《好男儿当兵去》,纸本,创作于2011年,小写意传统水墨,人物造型生动,笔墨精道流畅,表现了1926年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塔卧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土家族儿女踊跃参军的动人情节。舒湘汉(1951- ),土家族,吉首人。原为吉首市文化馆美术专干、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美协理事,张家界市美协主席。湘西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门口点个灯,同志好行军》《油菜花开》等。

【水彩画 《战友》】  近现代绘画·水彩画。现代著名画家王锡忠的水彩画《战友》,纸本,179厘米×111厘米。作品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表现了革命前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三位领导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件。画面古朴,色彩凝重,人物造型生动准确,弘扬时代主旋律,大气磅礴。2011年获湖南省文联、省美协举办的“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之辉煌岁月·红色经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金奖。王锡忠(1968- ),永顺人,土家族,湘西书画工艺美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会员,湘西自治州美协主席。代表作有《江南雪韵》《记忆湘西老街》等,是湘西水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河溪石骨器】  民间工艺·石骨器。河溪大桥考古遗址,位于吉首市河溪镇东北峒河与沱江交汇口西岸,文化层4.2米,包含新石器时期、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有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网坠和磨制的斧、刀、球等,骨器有动物骨骼修整磨成的针、凿、锥等,陶器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当然,这些石骨器也许还算不上是自觉的艺术品,但这种活动也是创造性的,有的已经开始有了原始的审美需求,如磨制光滑器物,用于制作衣物的骨针、骨锥等,都是有明确的目的。(详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

【浦市古陶器】  民间工艺·陶器。陶器,在湘西民间又称土陶、瓦器或窑货。石器时代的湘西土著先民就已经有成熟的制陶经验,而且一直无间断地生产和使用着。从考古发现的泸溪浦市的石器时代遗址可知,出土就有“烧陶炉”,以及大量的陶片,器型有钵、豆、盆、罐、盒、鼎等,纹饰有斜线纹、绳纹、网结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弦纹、篮纹、刻划纹、戳印纹、蓖点纹、彩绘纹等,显然,这些纹饰是有明确的审美需要的行为,属于“装饰”,其水平已非同一般。直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大小小烧制陶器的民窑仍然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泸溪等县,匠人们仍然从事着传统土陶器生产制作,陶器已经成为见证湘西悠久历史和厚重民族文化的重要器物之一。《湘西土陶制作技艺》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麦茶战国陶器组合】  民间工艺·陶器。战国陶器组合,出土于龙山县里耶镇麦茶村,东临酉水,这里有多处战国古墓群。出土的战国陶器组合有钵、豆、簋、鼎、敦、壶等,造型多样得体,实用性强。对研究湘西土家族地区远古历史、工艺有重要价值。现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详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

【龙溪东汉家畜陶俑】  民间工艺·陶器。东汉家畜陶俑出土于保靖县迁陵镇要坝村,即四方城“汉代迁陵县城遗址”。四方城有多处战国、西汉、东汉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陶俑。特别是东汉家畜陶俑,猪、狗、鸡、鸭及畜圈,造型生动可爱,生活气息浓厚,为研究湘西楚、巴、土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该陶俑现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详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

【泸溪魂坛】  民间工艺·陶器。魂坛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门为陪葬而烧制的陶冥器。泸溪位于沅水中游,在麻溪口和浦市青草分别出土了多件五代时期的“多角坛”和“人物坛”。“多角坛”均高52厘米,坛体表面不仅有多个角形外露,同时还塑有众多人物鸟兽及波浪纹样,其中有一件表现丧葬场景,有一件表现吹奏娱乐场面。“人物坛”坛体表面塑有庙宇及表现奏乐、拜佛、观花、捕鱼等人物形象,造型生动,制作精巧,富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魂坛主要是用作火葬墓的纳骨容器和盛随葬品“五谷仓”“三浆水”等,同时也作辟邪祈福之用。外地出土魂坛多为宋代的。泸溪出土的五代魂坛,对研究五代沅水风俗民情有参考价值。该魂坛现收藏于泸溪县文物局。

【永顺土陶油罐】  民间工艺·陶器。永顺土陶历史悠久,各地多有烧制,产品大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如缸、盆、钵、灯台、香炉、高脚酒坛、蒸锅、熬罐、花瓶、壶、水罐、酒瓶等器具。该土陶油罐为传统式样,部分上有土釉,褐色质地,泥胎较厚,显得比较结实,器物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合理,自然得体,实用方便。

【湘西紫砂陶】  民间工艺·陶器。湘西北是“中国紫砂陶之乡”,紫砂陶主要分布在保靖和龙山两县,已探明的紫砂陶储量有20亿吨以上,陶土资源居全国之首。2007年,“保靖紫砂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湘西紫砂陶工艺不需榨泥、练泥工序,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目前保靖陶瓷企业已发展到11家,产值1.5亿元以上,酒类包装容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龙山县陶器产品历史悠久,以白泥坝窑厂沟和虎巢溪为上乘,其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现产品发展到4大类10个系列213种规格,1992年被省轻工业厅评为“四新”产品一等奖。特别是以书法、图案结合为基调,采用堆、刻雕等手法,创造了“土家风情尊”“紫砂茶水桶”等作品,很有特色。

【永顺万坪土瓷】  民间工艺·瓷器。湘西北土瓷工艺历史悠久,出土的文物证实,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以龙山、永顺、保靖为最,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永顺万坪的土瓷在湘西北一直都比较有名,以生产生活用品为主,20世纪60年代前一度十分繁华,发展成国营碗厂,进行规模化生产。1986年万坪老艺人彭武贵制作的20余件土瓷产品,东渡日本展览,受到好评。

【保靖高档镁质强化瓷】  民间工艺·瓷器。镁质强化瓷,即强化瓷含镁质成分,经高温1250℃以上烧制,是一种高档瓷。这种以滑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镁质瓷,是目前国内市场的一朵奇葩,具有高白度、高强度、高热稳定性等突出特点,洁白如玉、晶莹润泽。由保靖四方陶瓷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档镁质强化瓷系列产品”,填补了湘瓷的空白,有酒瓶、酒具、茶具、花瓶等多种类型产品,造型美观大方,得到业内的关注。

【湘西钅享于】  民间工艺·铜器。于,古代乐器。青铜器,形如圆筒,上圆下虚,顶有钮可悬挂,击之而鸣,多用于战争,指挥进退。于主要分布湘鄂川黔毗邻区域,从战国到汉代可谓盛极一时。在湘西自治州窖藏出土于近60件,其中仅1件为马钮于,余大多为虎钮于,钮部造型生动,纹饰丰富。1975年在龙山县白羊乡红星村出土的马钮于,钮为一匹下蹲的战马,作昂首嘶鸣奔腾之状,嘴衔马衔,头部到臀部备有缰绳、辔,背配鞍,均刻有精美纹饰。虎钮于,盘中饰虎,昂头张嘴,倨牙翘尾,虎身饰虎皮纹,虎钮两侧饰鱼纹、船纹、虾纹,虎头下饰人面纹。于为研究湘西地区古代历史、工艺美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详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

【峒河四桥的塑像群】  民间工艺·铜像。吉首峒河四桥为土家族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和捐赠,俗称“肥、爱、花、醉,黄老四桥”。根据桥名,黄老还为每座桥精心创作了一组雕塑。4组雕塑均为铜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肥桥的雕塑是一个粗肥女人,屈膝跪坐,双手高举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裂嘴大笑,造型极其夸张。爱桥的雕塑是一对身材瘦长的男女青年,背着双手在接吻,两个人的结合正好呈“人”字形状,使雕像保持平衡。花桥是3位手捧鲜花的花仙子塑像。醉桥有4个酒鬼,一个醉熏熏地坐在木凳上,一个手握酒杯半歪靠着桥栏杆,另一个躺在长凳上悠闲自在,还有一个抱着酒坛倒地不起,非常风趣。

【郑陪民铜像】  民间工艺·铜像。郑陪民铜像树立于凤凰县吉信镇火炉坪村。郑陪民原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曾任中共湘西自治州委书记,为湘西各族人民所敬重,被称为“为民书记”。火炉坪村是郑培民生前的扶贫联系点,为了纪念郑培民,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湘西自治州委在该村一处苍松环抱的青山上,为郑培民同志树立了铜像,同时建立了其事迹陈列馆。该像由土家族美术大师黄永玉设计,20046月完成,高2.48米,重1吨。铜像为全身站立式,写实性地表现郑陪民的光辉形象。

【高坪铜佩饰】  民间工艺·铜饰。土家人爱美,但过去大多数人家并不富裕,所以铜佩饰很受欢迎,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藏品来看,有撇簪、手镯、胸挂牌等多种配饰。其中有一件麒麟人物胸挂牌,1989年征集于永顺县高坪区,为民国时代制作。胸挂牌是土家族儿童避邪镇妖之物。其造型为一条细丝铜链,上吊一麒麟,麒麟身披搭垫,其上坐着一人,头戴书生帽,一手举芦笙,一手掀荷叶。麒麟造型为龙头高昂,身子鱼鳞丰满,尾似树叶高翘,足如马蹄踏云,呈腾云驾雾之势。云端下吊石榴、仙桃各两个,挂在胸前行走,互相碰撞,发出叮当之声,使妖魔鬼怪不敢近身,很有地域特色。

【土司王族金首饰】  民间工艺·金饰。金首饰是过去一般土家族平民所享用不起的奢侈品,为“王”宫贵族所拥有。一批从永顺老司城土司王族墓地出土的明代金首饰有金簪、金指套、金手圈等,工艺非常精细,造型奢华。这些金首饰对研究土司王族有重要参考意义。现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详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

【雷氏银饰】  民间工艺·银饰。湘西土家十分喜欢银佩饰,因为银佩饰既是富有吉祥的象征,也是光明美丽的标志。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银具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的作用。土家族银佩饰种类较多,主要有儿童佩饰、妇女佩饰及男人佩戴的单耳环、单臂环等。土家银饰工艺复杂,要通过银匠师精心设计、模具造型、锤炼、打压、拉丝、焊接而后洗刷而成,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永顺塔卧的雷家振师傅祖孙三代都是银匠,手艺精湛,为人厚道,在湘西北地区有较好的声誉。雷家振师傅也是目前为数不多,仍然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土家族银饰的民间艺人。

【妇女银饰】  民间工艺·银饰。土家族妇女银饰种类很多,分头饰、项饰、手饰、胸饰等。头饰有莲蓬花、撇簪、银梳、插簪、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其中最珍贵的是银帽,俗称“箍箍帽”,帽前是一个银宝花,银宝花两面钉一对龙,龙后一对凤,凤后又一对龙,龙后还有一对银帽襟,襟下缀9只凤,凤口各含3颗银摆坠,行动摇晃,闪闪发光。耳有龙耳环、一包针、灯笼、单环、连环、吊船、瓜子、鼓槌等。项饰多为轮圈,有粗细之分。手饰分银质手镯与玉质手镯,戒指有银三镶戒、一颗印、单股子等。胸饰挂有牙签、扣花、纽扣和新娘专用的状元花,上面吊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一大串装饰物。

【男女银胸花】  民间工艺·银饰。土家族妇女银配饰胸花,俗称状元花。有一件胸花佩饰,是民国初年龙山县匠人制作,为土家族新娘出嫁时戴于胸前以避妖邪之物。其造型以一朵大荷花为主,下吊两链,链子上吊有蝴蝶、石榴、菊花、蝉等,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另一款胸花,是民国年间永顺县匠人制,为土家族小伙子结婚时佩戴的胸花,上有蝉、荷花等链坠,象征夫妻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爱情缠绵,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工艺精美。现由湘西隆福堂收藏。

【银吊饰 《坐骑八仙》】  民间工艺·银饰。该银佩饰是一组8个,为道教中的8位神仙,手持宝物,各骑瑞兽。其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他们自由、逍遥,是深受民间喜爱的神仙。人物造型逼真,各具神情,惟妙惟肖,工艺精美,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现由湘西隆福堂收藏。

【银吊饰 《麒麟送子》】  民间工艺·银饰。麒麟送子是民间最常见的吉祥题材的银佩饰之一。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仁兽,其形象为龙头,独角,牛尾,圆蹄,全身鳞甲,它具有智慧、仁慈、和平的美德,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作为祈求子嗣者的护身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款麒麟送子佩饰,收集于永顺县,由上下两幅组成,象征儿女成双,下连有5个链坠吊铃,工艺精湛,华丽富贵。另一款麒麟送子双面悬挂佩饰,收集于龙山里耶,佩饰正反完全相同,十分罕见,麒麟之上坐的是送子菩萨,雍容华贵。现由湘西隆福堂收藏。

【银发簪 《双凤蝴蝶》】  民间工艺·银饰。这款双凤蝴蝶发簪收集于永顺。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常与龙对应,以其羽冠优美、飞动翩然、变幻不定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土家族自古就有崇拜鸟图腾的传统,妇女以喻凤鸟(凤凰)为荣。发簪之上两只凤鸟生动有加,上下三层重叠堆起的造型装饰性很强,并有体积感。4条细银丝尖分别连着两只蝴蝶和凤鸟,随着戴簪之人的动作轻轻颤动,有凌空欲飞之感。现由湘西隆福堂收藏。

【儿童银饰】  民间工艺·银饰。土家族尊老爱幼,儿童的银饰非常丰富。主要有帽饰、胸饰、手(脚)饰。儿童帽饰造型有八仙、寿星、十八罗汉、方形算盘、狮头耳錾等,并配有银链、银牌、银铃。项饰为轮圈。胸饰有银锁、银牌,其上刻有“长命富贵”“富贵双全”等吉祥之词或花草、八卦等图案。手饰有金瓜、铃、瓢、石榴、仙桃、四方印等物造型,印上多刻“状元及第”等文字。

【永顺孩帽银饰】  民间工艺·银饰。从永顺县收集的一顶童帽,为大红色绣花猫儿帽,帽沿是12个小菩萨,两边有银花袢带圈,正中是直径3厘米的凹边八角形银装饰,里面有算盘、尺、剪刀和戥子,特别是算盘非常精细,在1.5厘米×1厘米大小的算盘里,有6根杆,档中有横梁,梁上两珠,梁下5珠,而且每颗“珠”都能上下拨动,与真算盘一样。正中的两边是“福禄寿喜”4个字,每个字中还含有一个造型生动的老神仙造型。两只猫耳上各吊一块“如意”,再挂3个吊铃,移动时就叮当作响。这种猫儿帽的银饰式制品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很普及。现收藏于吉首市田明家。

【儿童银手镯】  民间工艺·银饰。土家族儿童银手镯十分讲究,要保证用纯银打造,不得掺假,能大小伸缩,适合佩戴。手镯上有的还连有多个链坠吊铃,造型有鱼、果子、花朵、瓜锤等,制作精美,移动时叮当作响,以防止小孩走失。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对民国时期的儿童银手镯。

【老司城祖师殿雄狮抱钟】  民间工艺·铁器。雄狮抱钟,铁质,现存于永顺老司城祖师殿内。通高134厘米,口径93.5厘米,腰围235厘米。为明代嘉靖十年(1531)前宣慰使彭世麒主造。钟顶为一头尾脚爪俱全的雄狮,钟面铸有“皇图巩固”“轮常转”“道日增辉”“帝道遐昌”等铭文。该钟虽历经几百年沧桑历史,其铸文仍然清晰可辨,击之声音宏浑,群山回荡。

【铁艺】  民间工艺·铁艺。铁器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很普遍,单纯的铁艺原来不多见,大多数都是实用铁器与美化的结合。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房屋多为木结构,清代以后风火墙、窨子屋兴起。风火墙较高,为加固墙面与里面木结构的连接,往往以一种“丁”字形的铁器一头钉进墙体,另两边贴于墙面。讲究的人家在贴于墙面的“丁”形铁器这边用装饰性的纹样美化,多有花草及几何图案,也有铜钱形及吉祥文字形,造型大方粗犷,曲弯多于直转。黑色,大者80厘米×40厘米,小者40厘米×20厘米。与整体建筑连成为一体,美观而实用。

【纺织】  纺织原料有棉花、苎麻、葛藤、楮木、蚕丝等,棉花种植始于唐代,宋元推广,明清普及民间,棉纺走向繁荣,渐渐取代了葛纺(葛布)、楮纺(楮布)、麻纺(麻布)、丝纺(宗布)。织布的工序是:采摘棉花晒干后,用辊花木机将棉籽辊出,辊出的棉花叫“扁花”;将“扁花”交由弹花匠加工成“膨花”,将“膨花”用高粱细杆或小竹杆搓成拇指大小的“花条”;通过纺车将花条纺成纱线,而后采用竹制纱拐连接成手臂大小约50厘米长的圆形纱把,用大米与纱把混合煮熬浆洗,上浆后用纺车倒成纱锭,牵成纱幅,后按纱序套综穿扣,即装上机床纺织;左手抛梭右手织,再右手抛梭左手织,如此轮回交替,纱线上下经纬交错成棉布。

【成人服饰】  民间工艺·服饰。湘西土家族男子近代多头包青丝帕或青布,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对胸衣,对胸衣正中缀57对布扣。“改土归流”后,男裙改为裤,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女子近代服饰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成“锅螺圈”形。上衣穿满襟衣,左开襟,袖大而短,一般有领,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青边后再加3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新娘出嫁时穿“露水衣”,这种衣长而大。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外,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四喜衣】  民间工艺·服饰。湘西土家族清代男子“四喜衣”,宽衣大袖,对襟立领,黑色,襟沿、下摆压浅蓝条,两肩前后、胸、衣角、两腰开叉处均饰如意头,为大镶大沿如意头马褂,基本式样沿袭满襟,稍有变异。现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八幅罗裙】  民间工艺·服饰。湘西土家族男女原来都穿裙,“改土归流”后男子才改穿裤,女子则以裙为主。裙最突出的是“八幅罗裙”,后成为梯玛做法事的专用服饰。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八幅罗裙,通长95厘米,腰围140厘米,下摆200厘米。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白88幅布料制成,下摆吊8枚方孔小铜钱,裙片绘龙、日、月、如意云纹、蝴蝶等图案。日常生活中,女子常穿为前、后摆中间一大平幅,左右两边各打褶三小幅的简易型“八幅罗裙”。

【儿童服装】 民间工艺·服饰。湘西土家族的孩童衣裤比较随便,多用挑花装饰。但帽子很有特点,按年龄大小和季节确定帽形,有“紫金冠”“冬瓜圈”“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上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福禄寿禧”等图案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儿童夏衣】  民间工艺·服饰。有一件儿童夏天上衣,无袖,由一块整布稍挖剪而成,只有前后两块,胸前是布扣,前后有袢带相连,用挑花装饰,白底黑花,正中是“长命锁”,两边是蝴蝶,简洁大方,很有特色,寄托了对孩子美好的祝福。民国时期普遍流行于湘西北酉水流域。

【凤凰巴裙】  民间工艺·服饰。巴裙又叫胸裙、腰裙。主要流行于凤凰南部及与泸溪交界一带的土家族妇女中,不论老少都喜欢配戴巴裙。巴裙多用当地蓝印花布制作,图案花纹主要有牡丹、芍药、梅花、杜鹃花等,再配以蝴蝶或蜜蜂。妇女配戴巴裙是因为劳动产生或操作家务以保护清洁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对美丽漂亮的追求和爱清洁爱打扮的美德。

【长官高腰围裙】  民间工艺·服饰。永顺县东部的长官、永茂、回龙、朗溪、小溪一带的土家族非常流行高腰围裙。长官土家族妇女谢根菊挑制的一件彩色挑花高腰围裙,纹样中间是一个“长命锁”,左右基本对称,上面有两只对称飞翔的大鸟,下面有6只对称站立的小鸟。色彩以大红、桃红和白为主,穿插一定的中黄和少量的蓝,整体倾暖调,明亮大气,有温馨之感。据考证,这一带的土家族构成中,可能与古代濮僚和仡佬的成分较重有关。在围裙方面,显示出与其他土家族地区有明显的区别,这一带妇女喜欢高腰短围裙,其他地区妇女则喜欢低腰长围裙。

【土家织锦】  民间工艺·织锦。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至晋唐成形以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民族民俗价值、科学参考价值和传承利用价值。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土家织锦包括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两大类别,在酉水流域土家地区普及很广,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仍然在民间以活态方式存在的民族织锦。土家织锦的主要用途是作被面,以及小孩用的窝被、脚被、盖裙、花带等。田明著《土家织锦》有全面系统的研究介绍。

【西兰卡普】  民间工艺·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语“花铺盖”的意思,土家人原来把花铺盖叫“读慈”(土家语),后来为了纪念因织白果花而冤死的西兰姑娘,就把花铺盖改称为“西兰卡普”,进而理解为“西兰姑娘所织的花铺盖”。在土家语中,“西兰”之意为铺盖,即被盖;“卡普”之意为花。在土家织锦的织造过程中,织造者必须使用一种叫“布刀”的工具“拍打”纬线,因此这种工艺在民间亦称为“打花”,织西兰卡普也称为“打花铺盖”。主要流传于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一带。

【捏拨铺盖】  民间工艺·织锦。捏拨铺盖,西兰卡普的另一种俗称,主要流行于保靖普戎一带。土家语中的“捏拨”有“睡”的意思,所以,“捏拨铺盖”就是用于睡觉的铺盖。据说这种称谓与酉水流域民间“春哥与锦鸡”的古老传说有关。

【西兰卡普传统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很丰富,以其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主要有7大类约230种。其中动物鸟兽类42种,植物花草类72种,生活器物类46种,天象地属类11种,文字装饰类15种,几何勾纹类13种,吉祥综合类30余种。以上纹样以斜纹彩色织锦在民间流传的传统图纹为主,其中吉祥综合类的图纹大多数为“数纱花”斜纹彩色织锦,随意性较大,只取部分代表。而“数纱花”平纹素色织锦的纹样更广泛,不在此例。田明著《土家织锦》对此有全面系统的研究介绍。

【动物鸟兽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阳雀花、马毕、实毕、凤凰花、龙凤花、大龙花、小龙花、大蛇花、小蛇花、蛇皮花、猴子花、猴头花、猴子手、天鹅花、鱼刺花、鱼尾花、狗脚迹、大狗牙齿、小狗牙齿、龙牙齿、燕子尾、燕子花、蟋蟀花、蝴蝶花、锦鸡花、野鸡花、秧鸡花、螃蟹花、泥鳅串、狮子花、牛眼花、兔子花、鸭浮水、凤鸟花、蜘蛛花、马可尺、虎皮花、虎头花、虎头印、虎脚迹、猫脚迹、牛脚迹等。

【植物花草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六荞花、藤藤花、岩藤花、梭罗花、梭罗树花、梭罗丫花、葫芦花、四朵梅、五朵梅、九朵梅、大白梅、小白梅、双白梅、挖崽梅、卡结梅、焦山梅、窝梅、麻园梅、丝山梅、外山梅、内山梅、大烂苦梅、小烂苦梅、牡丹花、臭牡丹花、玫瑰花、月月红、大韭菜花、小韭菜花、对对花、海棠花、丝山花、柬不理花、大莲蓬花、小莲蓬花、莲花、金瓜花、金勾莲、荷叶花、南瓜把花、紫薇花、紫荆花、梨子花、石榴花、葡萄花、大刺花、小刺花、大八角香、中八角香、小八角香、灯笼八角香、菊花、阳菊花、龙爪菊、胭脂花、绣球花、麻阳花、麻阳叶、麻花、橙子花、卡提迷、禾蔸花、丝瓜花、大八瓣花、小八瓣花、棉花花、棉花树、木根花、玉米花、金银花、冬古花、狗骨头花等。

【生活器物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船船花、龙船花、桶桶花、同八读盖、鼎罐盖、锅盖、苗花、大称勾花、小称勾花、粑粑架、棋盘花、豆腐架子、大锯齿花、小锯齿花、椅子花、桌子花、梭子花、铺盖花、禾乐毕、背篓花、盘盘花、磨子花、晒垫花、睡垫花、吊灯花、环赐花、土王一颗印、土王五颗印、贡布花、老司衣、打杵花、磨盘花、筛子花、神龛花、神龛茶几、大玉簪盖、小玉簪盖、大衣板花、小衣板花、苏匹、烟使、大窗格花、小窗格花、铜钱花、花花桥、瓦扎口儿等。

【天象地属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太阳花、月亮花、满天星、云勾花、雾云花、泽罗里、千丘田、凉亭花、山峰花、大岩墙花、小岩墙花等。

【文字装饰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田字花、文字花、春字花、王字花、丁字花、十字花、工字花、福字花、禄字花、寿字花、喜字花、福禄寿喜、万字格、万字流水、一品当朝等。

【几何勾纹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双勾花、四勾花、八勾花、双八勾、十二勾、双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箱子八勾、花瓶八勾、盘盘八勾、万字八勾、金莲八勾等。

【吉祥综合类纹样】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有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龙抢宝、祥云腾龙、蜜蜂牡丹、蝴蝶牡丹、蝴蝶扑菊、青蛙扑牡丹、蝴蝶扑金银花、四凤抬印、八凤祝寿、四颗印八角香、鹭鸶踩莲、鸳鸯戏荷、小船荷花、狮子滚绣球、八狮滚球、野鹿含花、喜鹊闹梅、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鱼鸟同乐、八仙过海、县官过桥、老鼠嫁女、迎亲图、状元花、台台花等。

【阳雀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阳雀花纹样,土家语为“恰亏哈卡普”。阳雀为地方俗称,亦叫“归贵阳”,学名杜鹃鸟。土家人视阳雀为吉祥鸟、报春鸟。土家妇女以阳雀的美丽、勤劳、善良而自律自喻,故常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将“阳雀花”织于织锦的显要位置。

【龙凤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龙凤花的土家语为“铺朴卡普”。龙和凤均为土家族的吉祥鸟和保护神,相传土家人的祖先就是在龙和凤的庇护下长大的。在土家族摆手祭祖中,龙凤大旗必不可少。

【马毕】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马毕为土家语,汉语即小马。马在土家族历史上举足轻重,古代民间有“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之说。马毕织锦构图,采用最能表现马的形体和运动角度的全侧面,是一组平行移动且上下交替的意象形象,明显是受到民间剪纸的影响。有的马头的一侧同时出现两只眼睛和两只耳朵,有四度空间之感,被称为“双眼马毕”。

【实毕】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实毕是土家语,汉语即小兽。该纹样一直保持土家语的名称,是最古老的纹样之一,反映了土家先民以渔猎为主的生活生产方式。

【窝毕】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窝毕是土家语,汉语即小蛇。该纹样一直保持土家语的名称,是古老的纹样之一。古代巴人后裔的一支是土家族成分构成之一,有“巴应即蛇”之称,及“佘(蛇)婆婆”的说法,蛇是土家族古老的“图腾”之一,有生殖崇拜的内涵。

【猴子手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猴子手花的土家语为“尔借卡普”。这是一个“名存形异”的纹样,多用于织锦上下“档头”作装饰之用,流行于龙山、永顺。保靖普戎一带则称其为“锦鸡拖尾”或“野鸡拖尾”。

【虎皮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虎皮花的土家语为“利他拔卡普”。因整体纹样像虎皮纹而得。但其中具体的每一盘纹样形态又似虎脚印,故又称虎脚迹花。湘西土家族先民与虎的渊源很深,其中的板楯蛮有“白虎复夷”之称,专射杀白虎,虎皮为他们的战利品,引以自豪。

【大龙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动物鸟兽类纹样。大龙花的土家语为“铺此巴卡普”。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土家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龙也是土家族爱戴和信仰的保护神。

【梭罗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植物花草类纹样。梭罗花的土家语为“梭罗卡普”。梭罗,植物名,即柳安,常绿大乔木,木质优良。中国民间附会为七叶树或月中桂树。土家的梭罗树是传说中月亮里的神树,民间有“月中砍梭罗”之说。

【焦山梅】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植物花草类纹样。焦山梅的土家语为“焦山梅卡普”。有的地方亦与烂苦梅混称。“焦山梅”因为“焦”与“醮”谐音,以“焦”代“醮”。《辞海》注释,醮为“特指妇女再嫁”之意,所以被视为婚嫁中的不祥之物。又因“焦”与“交”也谐音,交有交出、送给之意,“交山”有将财产(如山林、土地等)送人之意,所以这种图纹的织锦绝不能在新婚嫁中用,也不便于送人,以免造成误会。

【窝梅】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植物花草类纹样。窝梅的土家语为“咚嘎梅卡普”。窝梅的样子就像五爪脚印,所以有的地方又称为“猫脚迹”。

【麻阳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植物花草类纹样。麻阳花的土家语为“麻阳卡普”或“泽库卡普”。湘西北的西南官话中“阳”与“园”的语音很近,“麻阳花”应为“麻园花”的误称。麻为苎麻类植物,多为家种,是清代早期以前土家织锦的主要原料。

【椅子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椅子花的土家语为“块毕卡普”。是西兰卡普中最经典的图纹之一,因纹样中多有“抠斜”特技,民间有“最难岩墙椅子花”之说。椅子即有靠背的坐具,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椅子花”中四张小椅子围着一个火塘,展现了土家人家庭亲情生活的风俗画卷。

【船船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船船花的土家语为“补毕合卡普”。土家语“补毕”为“船”,“合”是借用汉语的词汇。该纹样是继台台花之后出现的,台台花中的船是纵切面,形是半边船。后去其水波浪纹和面纹形,单独表现船,将两个半船相“合”为一整形,即为船船花。

【土王一颗印】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土王一颗印的土家语为“嘎墨此巴印那布卡普”。土王即土司王,亦称彭公爵主,即溪州刺史彭士愁。曾统治酉水流域及周边八百余年,为土家族的领袖,故备受后人的敬奉,被尊为“三扶神”之一。土王挂印有一种威严感。

【神龛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神龛花的土家语为“神龛卡普”。神龛花是“名存形异”的纹样。“神龛”是土家族家庭中供奉神位的地方,位于堂屋的正中墙面上,供奉诸神有“天地君亲师”和本家历代祖先,还有“九天司命”和“太乙府君”,不仅是楚巫文化的孑遗,也是土家族信仰道教习俗的反映。“神龛花”采用二方连续构图,纹样宽大而壮实,高度几何化。

【大玉簪戒】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大玉簪戒的土家语为“玉簪此巴独炸”。由于地方口音的误差,也有称为“衣张盖”或“玉章盖”。玉簪即玉石发簪,戒即戒指,均为妇女常用饰品。

【铜钱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铜钱花的土家语为“铜钱卡普”。铜钱即内方外圆的古代的小钱,俗称“眼眼钱”。属“形同名异”类纹样,有的地方称为“禾罗毕”即牛眼睛,也有称为“背篓花”的。

【苗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生活器物类纹样。苗花的土家语为“拍卡卡普”。苗花即苗族人在苗锦芭排上所织的纹样,后被土家人在西兰卡普上所借用。而苗锦芭排称这种花为“升子花”,升子是一种度量的工具,木质四方型,上小下大。

【小岩墙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天象地属类纹样。小岩墙花的土家语为“阿屁被亏卡普”。岩墙即乱石头堆叠砌成的墙,年长日久,其上长满了杂草野花,别具一格。在永顺县对山一带,小岩墙花的主体图案就像剖开的两半鸡胃,俗语将鸡胃叫鸡盒子,所以也称为“鸡盒子花”。

【福禄寿喜】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文字装饰类纹样。福禄寿喜纹样的土家语为“福禄寿喜此此卡普”。以汉文字织入织锦,是融合汉文化的典型示例。“福禄寿喜”反映了土家人的美好愿望。

【万字格流水】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文字装饰类纹样。万字格流水的土家语为“万此此泽夺卡普”。“万字格”土家语称为“扎土盖”或“那都改”。有人认为“扎土盖”是当地一种矮小的草名,纹样应该与小草有关。大多数人认为“万字格”是太阳与火的崇拜及太阳八角变异而得到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带有原始宗教信仰和佛、道内含的双重图纹形态,象征光明、正中、吉祥和生生不息,纹样为“卐”,为移植性纹样。若干个“卐”字相连,笔笔相扣,有吉祥、生生不息之意。

【八勾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几何勾纹类纹样。八勾花的土家语为“叶干勾此卡普”。八勾是勾纹系列中最基本的单位纹样。勾纹是土家织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传统装饰纹样,这种以勾纹为主体的装饰纹样占斜纹彩色西兰卡普传统图案中的六分之一左右,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有序的完整体系。

【四十八勾】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几何勾纹类纹样。四十八勾的土家语为“惹嘿叶干勾此卡普”。四十八勾是土家织锦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民谣有“四十八勾名堂大”之说。四十八勾的含义主要有蜘蛛纹、螃蟹纹、太阳纹、女阴纹、藤勾纹、蛙纹等多种说法。蛙纹说认为,“蛙身受斜纹织锦工艺的制约而变形为菱形,由两个成90度角十字相交而迭合的蛙形组成。蛙背向外有花纹显露,头部明显,而手足外伸为勾状”,带有“图腾”和“生殖信仰”崇拜的意义。详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大凤穿牡丹】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吉祥综合类纹样。大凤穿牡丹的土家语为“朴此巴牡丹里卡普”。属穿枝花纹样,产生于宋代,为移植借鉴,有吉祥之寓意。

【老鼠嫁女】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吉祥综合类纹样。有一幅“老鼠嫁女”织锦。20世纪70年代,由龙山县文化馆美术专干李子南根据民间年画和土家族挑花移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织造。老鼠多子,嫁女喜庆,寓意喜庆多子的美好愿望。该织锦属“数纱花”斜纹彩色织锦,以线条表现为主,对比强烈。

【迎亲图】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吉祥综合类纹样。迎亲图的土家语为“左阿样子卡普”。土家织锦中很少有表现人物的图案,这幅题材移植于民间挑花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土家族婚嫁的盛况,喜庆热闹。属“数纱花”斜纹彩色织锦,以线条表现为主,人物造型概念化而单纯,平面化处理,极具装饰性。

【台台花】  民间工艺·织锦纹样。吉祥综合类纹样。台台花的土家语为“厅厅卡普”。该纹样以形生名,“台台”即阶梯状“一级一级”的样子。纹样由“朴毕”(小船)“泽哦哩”(水波浪)“面纹形”三大部分组合构成,表现了土家族祖先补所和雍尼“兄妹成亲”,即傩公和傩母的故事。这种纹样特定用于儿童的盖裙,狭长带状,只分布于湘西龙山、永顺、保靖一带。之后有将带状纹样上下展开而织成整块织锦的。外界有的也认为该纹样是“白虎图腾”,由于土家族与虎有渊源关系,其中的“面纹形”似虎头而联想得之。台台花是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纹样之一。参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对斜平纹织锦】  民间工艺·织锦组织结构。西兰卡普俗称的“对斜”即平纹结构织锦。对斜平纹织锦有素色和彩色两种。“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织造中,以喂(纬)线挖花而成。色彩不多,传统的多为黑白,以黑、靛蓝、桃红和白为主。黑白图纹受土家民间“十字挑花”形式的影响,主体为平纹挖花组织结构。制品明暗对比强烈,起花部分凸出有浅浮雕感。而彩色平纹织锦色彩比较协调雅致,对比不强烈,纹样构成基本接近斜纹彩色织锦。对斜平纹织锦是现代斜纹彩色织锦的早期形式,原生地主要在永顺县境内,民间分布多而广,所以又被称之为“永顺样织锦”。

【上下斜斜纹织锦】  民间工艺·织锦组织结构。西兰卡普俗称的“上下斜”即斜纹结构织锦。有上下斜彩色织锦和上下斜彩色仿数纱花织锦两类。上下斜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体,图纹构成和色彩构成都更趋成熟,大气而整体,单个纹样完整丰满,以适合纹样或带状纹样展开,也有以棋格状或散点状四方连续,形成横向大于纵向的几何菱形的特殊图纹语汇。其色彩十分浓艳富丽,底色以黑色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但又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得到和谐统一。上下斜彩色仿数纱花织锦,在图纹构成上大胆地借鉴了民间挑花的表现方式,花样内容丰富,随意性大,兼容性极强。主要分布于龙山、保靖、永顺一带。

【西兰卡普斜式腰机】  民间工艺·织锦织机。织造西兰卡普所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纯木质斜式腰机,它是在汉代的“斜式腰机”上发展完善的。斜织机的“斜”,是指机座(头)与水平地面所形成的倾角,一般为5060度。织机长约1.7米,宽约0.7米,高约1米,后端高翘,加纵向木枋直插于地面,前端略微抬高,形成坐凳状,有利于操作。因以绊带连接锦面与织造者的腰间,所以称“腰裹织机”, 就是由织造者腰身控制而得名。清同治《龙山县志》有“机床低小,布绢幅阔不逾尺”的记载,民间称这种腰式斜织机为“矮机”。还有一种分布于永顺县西部的腰式斜织机,这种腰机尺寸普遍较小,特别是直插于地面的纵向木枋位子不在后端,而位于中部,与沅水流域的苗锦芭排织机相同。这对于研究湘西地域织锦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通经暗纬,断纬挖花】  民间工艺·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织造挖花工艺。一般而言,“通经断纬”是靠色纬在锦面的显现点组成纹样,多余的色纬短则下埋,长则剪断。但是西兰卡普在织造过程中真正断掉的只是表面的色纬,还有一根“藏”在梭罗(布刀)里的“过线”(暗纬)是不断的,这根暗纬由于比较细小,一般常常隐藏在色纬之下,有的也称“地纬”,不易被人注意罢了。这根“暗纬”来回贯穿于整幅织锦之中,起到了支撑和加固织锦幅面的作用。准确地说,西兰卡普的这种挖花工艺应该全称为“通经暗纬,断纬挖花”。详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抠斜】  民间工艺·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织造工艺。“抠斜”是西兰卡普特有的工艺,难度比较高,即在织造中不同织物组织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抠”即“挖”的意思,在同一纹样中将平纹和斜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统一,即在同一幅织物之中,同一水平喂(纬)线的图案上,或同一垂直站(经)线的图案上,同时采用和间隔采用平纹、斜纹两种不同的基本组织结构“挖花”,并且做到自然天成,丝毫不露痕迹,极大丰富了西兰卡普的表现力。详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湘西现代土家织锦】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是中国民族民间织锦中少有的“活态”织锦,至今仍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一带的民间织造和流行,从业者有1000余人之多,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7人、中国织锦优秀传承人17人。所创作设计和织造的现代土家织锦,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展赛活动中屡获大奖,在国际国内影响很大。

【壁挂 《农林牧副渔》】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壁挂《农林牧副渔》,140厘米×40厘米,为20世纪50年代末李昌鄂设计,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农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织造。该作品色彩柔和,装饰感很强,织造精细,作为当时土家织锦的创新之作而广被宣传介绍,开创了振兴土家织锦的新思路。

【壁挂 《巴陵胜景——岳阳楼》】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大型土家织锦艺术壁挂《巴陵胜景——岳阳楼》,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该作品采用多机织造拼叠高难度的织造技术,织造面积30平方米,展示面积20平方米。艺术表现以写实和装饰相结合的手法,色彩艳丽,突出湖湘特色。1987年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厂职工叶菊香、叶七妹、刘艳在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制作完成。

【壁挂 《岩墙花》】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岩墙花》,50厘米×100厘米,作者叶英,龙山县洗车河镇农民、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该作品不是专门为展览和比赛而制作的艺术品,而是普通西兰卡普被面中的一块。传统纹样,土纱质地,斜纹制作。色彩对比强烈,粗犷大气。1991年,《岩墙花》在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壁挂 《武陵胜景》】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特大型土家织锦艺术壁挂《武陵胜景》,悬挂于湖南长沙火车站大厅,总面积170平方米。《武陵胜景》表现了湘西北张家界的奇特风光,以写实为主,在色彩及工艺技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独创巨幅成型无缝拼接法,创造了织锦历史上的世界之最。《武陵胜景》由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集体创作设计,1991年由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厂织造完成。1995年,国家民委、轻工部授予特大型艺术壁挂《武陵胜景》优质奖。

【国礼挂包和总理“马甲”】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花垣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主要生产“五溪”牌土家织锦系列产品,工艺精湛,有30余种产品曾多次荣获部优、省优产品奖、轻工部百花奖等,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国务院李鹏总理将该厂产品“阳雀花”挂包作为国礼赠给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国务院朱镕基总理来花垣视察,该厂生产的土家织锦马甲受到总理的喜爱和夸奖,是他收下的唯一一件礼物。

【壁挂 《西兰卡普之魂》】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大型艺术壁挂《西兰卡普之魂》,150厘米×450厘米,由永顺县灵溪镇工艺个体户、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单海鹰设计创作。该作品以湘西的飞鹞、龙凤龟与吉祥兽作为主体,合成了传统的台台花、船船花、四十八勾、岩墙花、阳雀花等土家织锦最经典的纹样,较好地体现了土家织锦的精神。该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并作为湖南工艺精品选送上海世博会展出。

壁挂 《四十八勾》】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壁挂《四十八勾》,50厘米×100厘米,作者为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农民、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该作品是土家织锦传统纹样,用真蚕丝织造,非常平整精细。主体为四十八勾,上下两挡头为猴子手纹样。暖色调为主,适当穿插小块冷灰,对比强烈,富丽堂皇。该作品在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大奖。

【被面 《双八勾》】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被盖面《双八勾》,为保靖县普戎镇普戎村农民、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明花织造。该《双八勾》被盖为民间正在使用的土家织锦实物,由3块大小、花色相近的织锦镶拼而成,每块两端织有“档头”花边,可联结起来构成整体图案。这神织法不仅是因为传统的单幅西兰卡普幅面较窄,更是因为3块相接,正与中华民族传统古代哲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相吻合。而民间将这种拼接叫做“接幅”,谐音有“接福”的意思,表达兴旺发达,多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壁挂 《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壁挂《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165厘米×135厘米,该织锦参考借鉴了相关图纹而再创作,用色古朴厚重,对比强烈大方,突破了传统织锦固有的构成模式,很有现代感。该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于2006年织造,同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被面 《凤穿牡丹》】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被面《凤穿牡丹》,150厘米×183厘米,为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农民、中国织锦工艺大师黎成凤织造。这是一幅传统的吉祥纹样,黎成凤采用自己研制多年的织锦仿古技法,用本地植物、矿物为染料,较好地再现了昔日土家织锦的原貌,古朴厚重,色彩柔和,加上织造精良,2008年在北京“中国农民艺术展”中获“奇品奖”。

壁挂 《家和万事兴》】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壁挂《家和万事兴》,50厘米×80厘米,以棉为经,以丝为纬。“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家和万事兴”表现了和以致祥、和以致兴的文化理念。该土家织锦艳而不俗,以5个主题汉字为中心,用四十八勾为主体图案,层层扩散,步步变色。周边以菱形莲花纹组成,在棕红色底色衬托下显得色调和谐,赏心悦目。该作品由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农民、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叶菊秀织造。200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湖南省工艺美术大赛暨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桌布 《凤穿牡丹》】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织锦桌布《凤穿牡丹》,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田大年设计,花垣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织造。该作品面薄而精道,采用土家织锦早期传统的平纹织造工艺,打破了以往土家织锦厚而粗的常态。中心构图以凤穿牡丹为主,色彩只有深蓝、浅蓝和白,素雅而简洁。2009年,该作品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长卷 《魅力湘西》】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长卷《魅力湘西》,长50米、宽1.6米,由湘西自治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张心平策划,田大年、殷小玲、田明设计,2008年由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坊织造完成。织锦长卷分八部分,分别表现了湘西自治州八县市具有代表性的风光民俗,生动反映了湘西厚重的人文风貌与历史文化。2009年,《魅力湘西》在南京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类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国际国内织锦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获得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一等奖。

【壁挂 《岁月如梭》】  民间工艺·现代织锦。土家织锦《岁月如梭》,为20块,每块高2米、宽1.6米的土家织锦组成,总面积64平方米。由“中国土家族织锦艺术团”的黎承凤、黎秋梅、黎代琴、梁爱秀、叶菊梅5人于20092010年间受邀在美国织造,并参加美国费城纺织工坊美术馆举办的“时光画卷”展览。《岁月如梭》以土家织锦为载体,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寄托了对辞世的费城艺术博物馆前馆长的怀念,艺术展示主人翁从出生、童年、大学到结婚工作的人生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王燕生参观了展出,费城当地多家媒体以《中西文化交流》《岁月如梭》《中国土家族到费城》为题纷纷予以报道,获得的评价甚高。

【土家花带】  民间工艺·织锦花带。花土家花带,土家语称“厄拉卡普”,是土家织锦中的一个小品种。一般宽的两寸,窄的宽两指,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以素色为主,采用“通经通纬”起“经(站)”技法。织具只有几个短竹筒(篙筒),一把挑子与西兰卡普的子相同)不受场地、时间限制,一切均在织造人的双膝间完成,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方式之一。目前分布于永顺、保靖、古丈等地。详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永顺样花带】  民间工艺·织锦花带。主要分布于永顺县及其周边地区,以对山、和平、泽家湖、首车为中心。分素色和彩色两种。彩色花带须预先设计好色调,不同或相同的彩色纬线排列方式,取决于预先设计的图案。根据要织的图案,按挑中间花纹丝线的蓬数(对数),按整数排列组合。花带的宽窄取决于蓬数的多少,衬边经线多少则可视花带的宽窄而定。代表性艺人有对山小湖村的王作翠、熊得文等。

【清水样花带】  民间工艺·织锦花带。流行于保靖县清水乡一带。这种花带图案基本上是采用比较抽象的几何纹样,以植物、器物、文字为主,而且没有花边衬边,织造时以增加挖花时的纬线浮起点数量,进一步达到增强花带紧密强度的目的。使用一种长方体形状的木质织花带工具,右边还装有一个可控制花带松紧的脚踏装置,科学而实用。代表性艺人彭有娣、田景翠老人等。

【湘西刺绣】  民间工艺·刺绣。刺绣,又叫绣花,土家语称为“卡普查”,包括绣花和挑花等,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民间流传很广。刺绣多用于衣裤、围裙、门帘、被面、桌布、帐帘、枕头、荷包、褡裢、手帕等物品上的装饰。图案题材多为民间熟悉的传统纹样,取材丰富而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创作手法大胆,富有想象力。绣花前,先把底样粘贴或描绘在布面上,将布面绷在竹架上,依照构图,精心搭配各色绣线,绣成后再绞边缝合。

【绣片《喜鹊闹梅》】  民间工艺·刺绣。这幅《喜鹊闹梅》刺绣绣片为永顺土家族民间所制,传统题材,构图空灵,造型单纯而幼稚。刺绣风格选用以早期的线绣为主,大方质朴。色彩对比强烈,在深黑色的底布上配以浅粉色线,与土家织锦的用色原则一致。构思新颖,梅枝上的喜鹊张嘴仰头,一脚踏空,双翅高扬,有跳跃腾飞之势,突出一个“闹”字,静中求动,别具匠心。

【永顺绣花背袄】  民间工艺·刺绣。代表作《小孩绣花背袄》,为永顺土家族妇女覃秀莲制作。土家传统小孩棉背袄,黑底浅花,为传统“蝴蝶牡丹”题材,主题纹样采用民间常用的平针法刺绣,中间和周围以单线造型“绣”出如意和回纹图案。整件背袄的刺绣十分饱满,随形填花,自然天成。

【永顺绣花枕头】  民间工艺·刺绣。这是方、圆两套枕头的两档头绣花绣片,为民国时期永顺民间绣品。圆形绣片均为黑底浅花,典型的土家族用色理念。其中一幅是牡丹图,适合纹样,造型非常完整,很有现代感,以平针法刺绣为主,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方形的绣片别具一格,深浅两块上下一分为二,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纹样造型传统,民间味十足,非常有趣。

【湘西挑花】  民间工艺·挑花。挑花,民间亦叫“扯扯花”或“数纱花”,流行很广。挑花是在直纹平布上,按照布纹的经纬十字交叉点,用与底布颜色不同的线挑成图案的工艺。挑花针法以十字针为主,配以直针、空针、牵针、双面针、回纹针法。挑花按色彩分为素挑和彩挑,按挑法分有单面挑和双面挑。单面挑只挑出正面,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挑花图案有动物类、植物类、风俗类、吉祥如意类、文字诗词类等多种。挑花工艺品有手帕、褡裢、门帘、帐子、帐檐、枕头、枕巾、头巾、鞋子、帽子、鞋垫、桌套、围裙、被面等多种。

【挑花服饰】  民间工艺·挑花。土家族现代挑花女服饰,为刘代英、刘代娥两姊妹制作。该服装采用民间传统挑花图案而重新组合构成,上衣正中为麒麟戏宝,衣边为石榴双鱼,裤边为凤穿牡丹,白底黑花,平针与回纹针法穿插运用。整套服装非常醒目,设计简洁而大气。在昆明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获“最佳展品奖”。刘代英、刘代娥、刘代玉“刘氏三姐妹”,在民族民间手工艺方面声誉较高。她们共同举办的传习所,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被面 《狮子滚绣球》】  民间工艺·挑花。这是一幅很有特点的挑花被面,流行于永顺民间。“狮子滚绣球”是常见的民间传统题材,造型十分有趣,狮子似猪又似牛,不见了昔日的矫健凶猛,剩下的只有调皮嬉戏。二维构成,非常随意。由于被面面积大,作者在挑花手法上,采用了深蓝线的回纹针法,以形成大面积的整体深色,画面不空,又与白色被底形成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龙山红底挑花汗手巾】  民间工艺·挑花。这块汗手巾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早年挑制,叶玉翠为龙山县苗儿滩人,她从小就与当地一位姓江的尼姑学“扯扯花”(即挑花)。这幅红底挑花汗手巾属素色挑花,将布底换成红色,以增强视觉效果,也可以说是全素色挑花向彩色挑花的一种过渡。这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民间流传较多。

【永顺彩色挑花方手巾】  民间工艺·挑花。该彩色挑花方手巾为永顺土家族妇女田金莲挑制。湘西土家族挑花以素色为主,彩色挑花基本上只是在挑花线上的变化,而内容、形式及手法基本与素色相同。这幅彩色挑花方巾,中间是圆形适合纹样,四角配以角纹呼应,构图非常严谨饱满。为打破视觉上的雷同,图案由中心向外扩张,形成“方——圆——方”的整体布局,有点像古代外圆内方的铜钱,寓意深长。色彩上追求变化,特别是圆内的4朵花头,以桃红为主,深浅递进推移,十分生动。

【绣花鞋垫】  民间工艺·挑花。湘西土家族花鞋垫制作精美细腻,纹样富贵吉祥,穿着舒适养生,也是土家儿女定情及传递友谊的高档礼品,这一习俗一直保持至今。手工花鞋垫从工艺手法上主要分刺绣鞋垫、挑花鞋垫、手工编织鞋垫等多种,以挑花鞋垫最为普及。目前,龙山金艺民族绣花鞋垫厂、永顺土家村姑绣坊等,相继引进了现代电脑绣花鞋垫机,制作的绣花鞋垫很受欢迎,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湘西蓝印染】  民间工艺·印染。也称刻版印染。染料取自植物蓝靛。印染方式分为生染和熟染。生染即冷染,把染织物直接放在染料中浸染,漂洗后晾干即可。熟染即先把染料加水煮沸,再把染织物放进煮染。为了使染料彻底渗透到染织物中,还要用凹形石进行碾压,然后晾干。蓝印花布程序复杂,主要有刻板、刮灰、发缸、浸染、去灰、上光等。土家族蓝印花布主要用做被面、床单、门帘、包袱等。《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湘西土家族蓝印染以凤凰的刘大炮、永顺的傅德珍、龙山的李现胜为代表。

【泸溪蓝印染】  民间工艺·印染。泸溪蓝印染比较普遍,尤以武溪、浦市、洗溪、潭溪、兴隆场为最。20世纪60年代,兴隆场、永兴场、潭溪一带村民有栽培蓝靛的习惯,兴隆场岩坡土家族向姓染匠远近闻名。蓝印花是先用牛皮纸凿好“双龙戏珠”“鹊报平安”“双凤朝阳”“鲤跃龙门”等图案,再将其盖在白布上,用石膏粉浆(或用蜂蜡)涂满图案花纹,揭去牛皮纸,把布折叠放入烧热的染缸中,约半小时取出,晒干后刮去粉浆,洗净晾干,花纹即显。最后折叠放入碾槽,用形似“马鞍”的马鞍石碾辊。泸溪民间蓝印染业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消亡。

【背裙】  民间工艺·印染。也叫背袋。主要用于妇女包裹背带小孩,流行于凤凰南部一带土家族地区。背裙的缝制一般多用蓝印花布,长2.7米、宽0.7米,裙口上配裙头,裙头两边缝制五彩花带,用以裹裙绑身,不至使背上的婴儿掉落。这种蓝印花布背裙很素雅,地方特色浓厚。

【桌布 《年连有余》】  民间工艺·印染。该幅蓝底白花的蓝印染《年连有余》,50厘米×50厘米,棉料,桌布,由永顺县灵溪镇工艺个体户、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单海鹰制作。《年连有余》刻板印染,传统图案,图案中心的一对纹样鱼,首尾相连,象征生生不息,年连有余。周围配有4个如意纹样和4只蝴蝶,象征四季幸福。蓝底白花是湘西土家族印染的常见形式。

【被面 《凤穿牡丹》】  民间工艺·印染。这是一幅民国时期的蓝印染《凤穿牡丹》(局部),被盖面子,棉料,刻板印染,传统图案,白底蓝花,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时代特征很浓。白底蓝花的印染比蓝底白花工艺复杂,在刻板印染中,白色为必须遮挡防染的部分,要挖空刮底料;蓝色是要染的地方,必须留空待染。由于白多蓝少,刻板就空多实少而不易连接,制作难度高,一般不多见。

【湘西蜡染】  民间工艺·蜡染。湘西蜡染多用来制作门帘、被面、桌布等日常生活用品。一般采用家织土布做坯布,有蜡绘、发缸、染色、溶蜡几个步骤。被称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是蜡染的重要特点。这种“冰裂纹”变化万千,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人工无法模仿,有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肌理效果。湘西蜡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整体粗犷自由,构图饱满。湘西土家族蜡染以永顺的单海鹰、彭永红为代表,其蜡染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蜡染 《吉祥兽》】  民间工艺·蜡染。蜡染《吉祥兽》,为由永顺县灵溪镇工艺个体户、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单海鹰制作。吉祥兽是湘西土家族常用的传统图案,多见于门帘、桌布、帐檐等用品之上。“吉祥兽”由虎头、鱼脊、猪身、穿山甲脚和鸟尾复合组成,还运用了“饰纹添加”的表现手法,虎头和猪身两端采用了白底蓝花,而猪身中部则采用蓝底白花,并简繁对比。从虎头的造型上看,山大王已变得稚拙而可爱,具有典型的民间装饰风格;猪背上整齐呈弧形排列的数十个半圆弧,代表了鱼脊猪身。这些由多种手法创造的民间图案,突破了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的局限,凭借工艺的合理性、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的优势,使湘西土家族蜡染艺术形象更独具文化意蕴。

【蜡染 《十一面观音》】  民间工艺•蜡染。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民间工艺工作室欧强辉同学的蜡染作品《十一面观音》,130厘米×78厘米,指导老师为彭小红(土家族)、龙永华(土家族)11面观音,11张面孔,分5层排列。一面恶化,化恶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静面,化导恶面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为暴笑面,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志,方能无限而有成就;最上一面为佛地,功德圆满。湘西土家族民间奉信佛教,观音形象较普遍。该作品绘制的观音形象细腻生动,背景的冰纹、晕纹等技法运用、处理恰到好处,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肌理效果及浓郁的装饰意味。

【蜡染画 《牡丹绝色三春暖》】  民间工艺·蜡染。蜡染画是在传统蜡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蜡染。蜡染画突出“画”,也保留蜡染的原有特点。蜡染画的内容有山水、花鸟和人物之分,特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的蜡染牡丹和荷花较为突出。叶水云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专业教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该蜡染画《牡丹绝色三春暖》,布质,以传统中国画花鸟为本,结合蜡染的特点,深底浅花,有“染”有“绘”,色彩对比强烈,特色鲜明。

【蜡染画 《鲁力嘎巴》】  民间工艺·蜡染。蜡染画《鲁力嘎巴》,为永顺灵溪镇土家族彭永宏制作。鲁力嘎巴是土家族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他力大无穷,为彭士愁建立霸业,延续八百年土司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被彭士愁立为大将军。作品表现了远古土家先民强悍狂野的形象,纯传统手工,植物染料,借助蜡染工艺特有的裂纹肌理,更好地渲染了远古沧桑、朴素的自然美。该作品在2012年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

【湘西扎染】  民间工艺·扎染。扎染,古人称之为“绞缬”“扎缬”或“染缬”,巧妙地利用染色工艺,使织物呈现出特殊的色晕效果。湘西传统扎染按制作方式分为“先折后扎”和“针缝”两种工艺形式。先折后扎的作品形象粗犷,不求准确地表现自然对象,以图案为主。针缝采用线造型为主,兼用块面辅助,表现对象范围广,花鸟鱼虫、动物人物都在其中,而且整体风格显示出一种粗犷美和肌理美。扎染的染色工序与蜡染、蓝印花的染色基本一致,最后再进行拆线清洗。

【扎染桌布 《凤鸟》】  民间工艺·扎染。扎染桌布《凤鸟》,68厘米×70厘米。传统题材,以针缝工艺为主,手法老道,线条流畅。整幅以彩色为基调,采用湘西传统的土靛浸染工艺,色蓝厚重饱满。画面中间圆形内的浅蓝灰色调的处理,别具匠心,是传统扎染工艺的创新和超越,极大地丰富了扎染的表现力,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扎染精品。

【扎染面料 《山花》】  民间工艺·扎染。扎染面料《山花》,为永顺县灵溪镇土家族彭永宏制作。该扎染面料以不太规则的花朵形四方连续纹样构成,图纹的随机性较大,植物“靛蓝”浸染而成,蓝白相间,非常自然。其工艺不是采用传统中常见的那种严谨、具象的造型表现方法,而是应用“绳扎”和“绳捆”的手法,在遵循染制原理的前提下,把握“扎”与“捆”的紧松变化,适度操作,从而形成织物上自然怒放的烂漫山花。适用于窗帘、桌布和女装用料,既传统又有很强的时代感。

【扎染帐围《吉祥如意》】  民间工艺·扎染。彩色扎染《吉祥如意》,150厘米×100厘米,帐围局部,民间传统图案,中间为牡丹花,两边是土家族的吉祥兽。整幅以暖色调为主,突出吉祥如意气氛。彩色扎染是在传统扎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工艺扎法、针法都保留了传统技艺特色,但染料却广泛采用了现代化学染料。因活性染料的色谱广、色泽鲜艳、性能优异、适用性强,其色相和性能基本上与市场对纤维和衣料的要求相适应,并具有经济的染色工艺和简单的染色操作优势,从而获得高水平的坚牢性能和湿牢度,而被广泛使用。

【染料】  民间工艺·染料。湘西土家地区的民间传统织物染色,大多都是使用当地出产的天然染料,如矿物染料、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等,化学染料是近代才输入的。矿物染(颜)料出现最早,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卜(濮)人,西南之蛮,丹砂所出”的记载,丹砂就是辰砂,是上好的红色染(颜)料,使用最早。用天然染料染色均为冷浸染或热煮染,一般都必须添加碱性的石灰水、桐籽壳灰或草木灰水助染。植物染料大多还要添加媒染制剂,民间多用明矾代铝媒染剂,和铁锈加醋煮沸制成铁媒染剂等,来源自然。染色后的织物纱线大多还需露天放置两三天,加以固色。传统的染料及染色方法原始而自然,染出的色彩古朴、厚重,十分耐看。详见田明著《土家织锦》。

【白色】  民间工艺·染料。白色土家语称阿丝”。用石灰、牛粪这类呈碱性的物质浸泡或煮沸被染物,然后多次拍打,再在水中反复冲漂和曝晒,至直漂白。也有的用南瓜叶捣烂,制成叶汁浸泡麻纱,冲洗后反复多次曝晒,也能起到漂白的作用。

【红色】  民间工艺·染料。红色土家语称面姐”。红色使用最普遍,首选为朱砂。朱砂以“五溪”的辰砂(丹砂)最佳,其化学成分为硫化汞,色彩艳丽厚重,鲜亮深红,磨成细粉后经多次漂洗,可得到极珍贵的朱砂和朱膘等正红色颜料。用朱砂染出的棉纱色彩沉着,纯正亮丽,而且防虫蛀咬。但朱砂染料价格昂贵,民间使用的人很少。

【苏木】  民间工艺·染料。又称苏方木或苏枋,豆科,常绿乔木,内含隐色素,能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苏木红素,多产于南方,贩卖于“五溪”。将苏木劈成小块后,放置锅中加水煮沸。待汁浓后,以纱线放进浓汁浸泡,经过一定时间,取出阴干。添加不同的媒染剂可得到不同的颜色,加明矾(铝媒染剂)可得到火红色,色红鲜美,经久不褪,俗称深红;若加铁媒染剂,又可得到深紫酱红或褐色;若要染淡红色,汁不必煮浓,放纱线染之,自成淡红。

【茜草】  民间工艺·染料。又名血见愁、五叶茜。茜草科。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记载:“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取其根煮染纱线,所染者为绯红色。

【猫抓刺】  民间工艺·染料。蔷薇科,常绿灌木。取其根煮熬,在汁水中加少许生石灰煮沸,亦可得漂亮的红色。

玫瑰红】  民间工艺·染料。野刺梅,俗称千日红,秋天花开,拇指大小,形似夏枯草花,花成玫瑰红色。先取花煮水,然后染白布即可得玫瑰红,色彩漂亮,水洗不易脱色。

【紫色】  民间工艺·染料。以紫草作为染料历史已久,俗称“大紫草”“硬紫草”。紫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身有粗糙的毛,根粗壮,紫色,含有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色素”。南宋《溪蛮丛笑》中称紫草为“鸦衔草”,《尔雅》谓之“藐”,《神农本草经》有紫草“生楚地”,即原产地是今湖北、湖南一带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紫草根既可入药,熬汁取水更是上好的紫色染料。

【黄色】  民间工艺·染料。黄色土家语称“王嘎拉”。栀子,亦称黄栀子,茜草科,是一种常绿權木,果实中的色素主要为栀子苷。直接将黄栀子的果实捣烂,放在缸里浸渍,可取得艳美的黄色。姜黄也可煮染黄色。黄姜内含黄色素,将黄姜的茎浸泡煮沸即可得黄色素。纯姜黄素为橙色棱柱状的结晶体,遇碱变红。用金属盐媒染剂可染制各种黄色。

【土黄色】  民间工艺·染料。虎杖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蓼科,俗称酸杆。取其根熬水煮,可染布呈近似的土黄色。但大多数土黄色染成后,还需要上锅用木甑蒸,使其颜色渗入纤维之中固色。

【橙色】  民间工艺·染料。椿树是一种常见的乔木,楝科,其皮煮水可染得淡橙色。多用于不太重要的染制,如织锦的站(经)线等。

【绿色】  民间工艺·染料。绿色是植物单色染色中最困难的颜色。土家族所染之绿被学术界称之为“冻绿”,也称“中国绿”,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冻绿学名“鼠李”(Rhamnus utilis),永顺俗称“洞又刺”及“黑苞刺”,落叶小權木。取其第二层内皮熬水取汁,染时先呈黄色,选冬天晚上有霜、白天天晴的时候,将煮成的黄纱线或布置于露天草皮,将需染成绿色的一面朝上,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否则遮挡部位不成能绿色),晚上霜露,第二天早晨收,连续36天,将染件霜透,即得浅翠绿色,所以民间有“绿布­——露布­——六 (日)”之说。清同治《永顺府志》、民国《永顺县志》均有记载。

【灰色】  民间工艺·染料。将锅烟子研细,放锅中水煮,再放染件。也有用油麻杆及稻草,先烧成灰,再放入锅中水煮,加碱、酒少量助染,可得灰色,色尤光亮。

【黑色】  民间工艺·染料。黑色土家语称烂嘎”。五倍子树又称盐肤木,常见的一种漆树科野生小乔木,而五倍子为倍蚜科昆虫,寄生于盐肤木等植物所成的虫瘿,内含鞣质(丹宁)。取其果实研成粉末,在酸和酶的作用下极易水解,熬水煮沸后放入染件,加少许青矾作媒染制剂,即得黑色。还有一种野生植物叫山柳(俗名),于阴历九十月间将山柳叶采回,用水煮熬出褐色的浓液后,去渣,煮纱线先成蓝色,当煮蓝到一定时间后冷却,再把被染物取出浸到烂泥里沤泡,约一顿饭的时间后拿到河里洗掉泥巴,如此反复四五次,就染出乌黑发亮的黑颜色。马桑科的马桑树叶或壳斗科的板栗球壳的染法与山柳叶相近,工艺程序较繁,因此一般用的不多。

【蓝色】  民间工艺·染料。蓝色土家语称“陆迪给”。蓝色用靛青,俗称“土靛”,工艺较复杂。先把蓼科的蓼蓝叶与石灰浸泡于池中,每50千克靛叶撒20千克石灰,每天翻动一次。待靛叶发酵变为深绿色时,捞出靛渣,池水沉清后,靛精凝结于池底,成靛泥即“土靛”待用。需用时用碱水加土靛靛蓝制成染液,添少许糯米甜酒发缸,当染液出现绿色时最佳。土靛制成的染液最适合冷染,冷染时以浸泡的次数多少来决定蓝色的深浅,然后将染件悬挂于通风处,让空气氧化显色,再加醋固色。浸泡次数多,蓝色较深亮;浸泡次数少,可得月蓝(即浅蓝)

【青蓝色】  民间工艺·染料。青蓝色民间称蒸青,将已染好靛蓝的纱或布放于捣碎成水状的新鲜猪血中浸泡,凉干后在蒸笼中蒸透,再将布浸入靛蓝染液中浸泡,即得青蓝色,即黑中带蓝。

【湘西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石雕为湘西传统工艺,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泸溪浦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就有“研磨石和石质装饰品”。保靖四方城考古也证实,湘西石雕石刻始于战国以前,兴起于明清以后,主要用在建筑、碑坊和日常生活用品方面。湘西的石雕艺人与石匠为一体,雕刻手法主要采取平刻、浮雕、镂空等。图案多取材于花鸟鱼虫、人物山水、传说故事。永顺县塔卧为“石雕之乡”,在全国享有盛名。

【西汉凤鸟滑石壁】  民间工艺·石雕。1987年出土于古丈白鹤湾战国西汉墓葬。该滑石壁为圆形,正面用阴刻线描手法表现有一对相向排列的两只凤鸟,中间是鱼纹。凤鸟和鱼纹体型饱满,造型生动,风格写实。凤,传说中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凤是吉祥之鸟,也是土家族先民崇拜的图腾之一。古丈白鹤湾的凤鸟滑石壁,为研究湘西土家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参考。该滑石壁现收藏于古丈县文物局。

【首八峒瑞兽】  民间工艺·石雕。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位于酉水河西岸黔山下,现存清乾隆二年(1737)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在遗址里,有两尊坐姿石雕瑞兽,高约100厘米,宽约50厘米,一雌一雄。瑞兽十分特殊,头部扁圆,脸部在扁圆平整的顶部,张嘴咧牙,温顺不凶猛。从造型来看,粗犷简洁,很有几分汉唐石雕造像的风韵,但又与湘西民间“蛙头狮子”头有几分相近。瑞兽的脖子上隐约可见有一条带状袢条,胸前隐约佩有一个铃铛。因此,也有人认为应该是造型不准确的狮子形象。首八峒瑞兽为我们探寻酉水流域土家族石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田家洞社菩萨】  民间工艺·石雕。断龙乡田家洞舍把堂设在距乡政府不远处的一个大窝坑内,窝坑台地上建有小庙,里面供奉着社菩萨和7位族中英雄。社菩萨为红岩圆雕,高约100厘米,坐姿,头裹丝帕,脚缠绑腿,手持利剑,横眉瞪眼,英姿飒爽。圆雕风格质朴,衣纹基本采用线刻表现,民间手法。田家洞的社菩萨是这里舍把节祭祀的主神,虽与永顺、龙山等地的“舍把日” 有很多不同,但目的和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湘西陵墓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陵墓石碑是死者后人为纪念先辈恩德和表达自己孝心而修建的“冥屋”。湘西土家族墓碑别具一格,有令牌碑、三厢碑、五厢碑、七厢碑、九厢碑、牌楼碑等,通常有135块碑面。正碑刻墓主姓名和孝男女名字,副碑刻墓志铭与祭文或诗词;正副碑上面各有碑梁、碑帽、碑角,均雕龙刻凤;各碑左右有碑柱,碑柱正面刻对联,柱内侧刻人物故事或花鸟虫鱼、龙凤狮虎,十分讲究。好的陵墓石碑就是一座精美的石雕石刻艺术博物馆。

【土司王陵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县老司城土司王陵墓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古城”。位于老司城紫金山,共有历代土司王及其家人墓葬109座。山前原有一块砖石墙壁,壁上刻有龙凤花草,壁侧建有一条丈多宽的石级道,直通墓地。墓地有石人石马排列。“改土归流”后,墓地屡遭破坏。但从遗存下来的大量石雕石刻来看,造型精美不凡,题材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2012年考古新挖掘出的陵墓殿堂里的高浮雕,工艺十分精美,是土家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石雕 《双侍女图》】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县老司城土司王陵墓有一批石雕人物造像,而人物的表现在湘西土家族各类工艺美术中不多见,是直接窥视和研究当时土家族历史现状最有力的形象参考。其中2012年新近出土的“双侍女图”引起高度关注。该尊石雕位于老司城紫金山西北侧半山腰,为土司彭世麒陵墓的石门中部。图为高浮雕,左右两侧石门分别刻有两位侍女,一侧一正,高32厘米,宽8.5厘米,神态安详,身着八幅罗裙,手捧或持器皿,脚踏祥云。人物造型写实,比例准确,体态胖盈,宽头大耳,下颌饱满,有几分大唐盛世的女子造型风格,实属罕见。

【石雕 《石人造像》】  民间工艺·石雕。在永顺县老司城紫金山南侧半山腰的土司王陵墓中,出土有两尊人物圆雕造像。造像头颅被砍去,其中一个头颅收藏于永顺县文物局。身高116厘米,宽63厘米,下配有六边形的底座,高14厘米,宽70厘米。造像身穿明代官服,腰缠玉带,双手紧握置于腰前,谨慎肃穆。其雕刻风格基本以写实为主,但衣纹却是用类似中国画的线描阴刻而成,线条流畅,手法特点与地下的“双侍女图”如出一辙。该身穿明代官服的石雕造像,对研究当时溪州土司王与中原朝廷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雕 《云台大象图》】  民间工艺·石雕。动物石雕是永顺县老司城土司王陵墓石雕中另一个亮点,新近出土的高浮雕“云台大象图”就十分珍贵。浮雕位于紫金山西北侧半山腰土司彭世麒陵墓前,雕刻在一个70厘米高、35厘米宽的四方形石底座边上:一头栩栩如生的高浮雕大象在调皮地嬉戏,正用鼻子勾取一束植物。大象非常写实,而植物完全为云纹类的写意装饰,周围又是半写实的竹林,这虚虚实实的处理独具匠心。大象并不是湘西的动物,为佛祖之地的瑞兽,土司王陵墓中有大量的大象和狮子等石雕形象(包括砖雕),或许与此有关。

【石雕 《双马》】  民间工艺·石雕。在永顺县老司城紫金山南侧去土司王陵墓的山道旁,有一对石马,石马高80厘米,长100厘米。在王陵前已经默默地守护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却还是那样的精神。准确写实的造型,刻划细腻,缰绳、嚼头、马鞍一应俱全。但又具有几分现代卡通的特点,十分憨厚可爱。根据土司王时期的一条禁令“只许买马,不准盖瓦”推测,这石马也许是土司王当年南征北战的坐骑。

【石雕 《缠枝花草图》】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老司城土司王陵墓石雕中最多的还是花草造型。墓里墓外、墓室墓道,花草石雕石刻无处不在,造型千奇百怪。有浅浮雕,有高浮雕;有平面线刻,有镂空雕刻;有二方连续,也有四方连续;有适合纹样,也有偶角对称。总之,土司王陵墓简直像是一个土家族石雕石刻的大观园。特别是许多以适合纹样形式出现的“缠枝花草图”和云纹图案,处理得非常精道,造型夸张,构图合理,形态优美。这种纹样形式和工艺在湘西民间很少见,但却与中原唐宋文化一脉相承。

【太平山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太平山位于龙山县桶车乡,自古为佛教曹洞派圣地,据说始建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太平山有许多精美的石刻石雕,最引人入胜的是普陀禅寺第五代住持宏松禅师的“佛塔”雕刻,雕刻非常精细美丽,内容除佛门通常的一些题材外,大多数是当地世俗的吉祥事物,如野鹿含花、松鹤、蝙蝠、麒麟。由于宏松为清光绪皇帝亲自赐封的禅师,甚至还有三爪龙形石刻,翻江倒海,生动形象。

【田荣登妻妾合葬墓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龙山县靛房镇松林村有一处罕见的田氏家墓,夫田荣登独葬墓居右,其妻彭氏、妾彭氏合葬墓居左,分别营造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及同治七年(1868)。原先整个墓群安置于一栋五柱八挂的木建筑之中,屋外有封火墙,两进门,后毁于火灾。妻妾合葬墓封土堆过细錾条石圈岩7层,墓碑为牌楼碑外挂花板7块碑面子,通高4.4米,宽5.1米。合葬墓雕刻非常精美细腻,墓碑之上首先是飞檐翘角的“瓦屋”,屋脊两头各有一个造型新奇的一种龙头鱼身的“鳌头戏宝”圆雕,正中顶为左右对称的“双鳌含粱”,“屋沿”浮雕有寿福、云纹及花枝图案,左右是展翅飞翔的凤凰。最有特点的是那些造型生动的人物故事,有八仙图、天官寿星赐福图等621个不同的形象。墓碑两边的石柱上是四幅楷书对联匾额,分别“含挂”在一对高浮雕“吞口”和一对石蝙蝠的嘴里,十分形象有趣。

【石刻男女线描图】  民间工艺·石雕。位于古丈县断龙山乡溪龙车村的罗运慧墓,建造于清光绪六年(1880),牌楼碑,通高4米,宽3.85米,飞檐翘角。主墓碑上阴刻有两个线描人物造像,男左女右,成年样子,相向而立,高40厘米左右,比例结构准确,线条流畅圆润。男士手持长烟杆,身着宽大的对胸布扣上衣,下着短裙,里加长裤,头包搭头帕,神态安详。女士双手捧碗状器皿,身着宽大的对胸“弓”形琵琶襟上衣,下着短罗裙,里加长裤。裤脚和袖口都特别宽大,裤脚、衣边、袖口及领肩周围均有装饰图纹。云鬓高髻,插有发簪、花卉之类饰物。面带微笑,神态温和。专家分析认为,墓碑上所刻男女,很可能就是墓主人夫妇造像,对研究清末土家族服饰、民俗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石刻二十四孝图】  民间工艺·石雕。龙山县靛房镇多谷村彭氏家族古墓规模不算大,为民国初年墓葬,先后多次遭盗挖,破坏非常严重。墓碑周围刻有一整套《二十四孝石刻线描图》,虽有损坏,但基本完整。所谓“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主要为宣扬封建孝道。这套《二十四孝石刻线描图》有24个单独的画面,每幅画面约30厘米×20厘米,阴刻线描。人物造型准确,风格写实,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故事情节生动。1990年,田明用铅笔拓擦拷贝了这套《二十四孝石刻线描图》。

【董柳躔园陵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董柳躔园陵位于永顺县列夕乡岗构土南山坡。园陵建于19271933年间,由墓坪、牌楼、石栏杆、拜台、主墓和左右两侧的碑廊多部分组成。主墓碑的上方雕刻有一条腾云驾雾的蟠龙,左右副碑上方雕刻的是相向对称的一对展翅高飞的火凤凰,均为高浮雕,非常生动。墓前石栏杆有4幅精美的戏剧人物浮雕,刻划细腻,还配有文字诗句。牌坊为四柱三门,正中上方两个楷书大字“勅旨”,左右两边是昂首盘旋的两条龙。中部有“泽永春台”,两边是“济世度人”阴刻苍劲的行书。石牌楼下有一对石鼓和石狮,石狮相互顾盼,线条流畅。墓左右两侧的碑廊各有大碑5通,墓后3通,均用小楷刻有颂扬的文辞。作为民间的私人园陵,周围苍松翠柏,陵墓内处处都装饰有精美的石雕,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细,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湘西罕见,堪称是湘西民间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吴天顺墓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吴天顺墓位于古丈县断龙山乡龙王湖村大绕组公路坎下,建造于民国32年(1943)。该墓为细条石所围砌,牌楼碑,前面还有一进牌坊碑。主墓碑向上4层,均飞檐翘角。总高4.05米,宽3.2米。牌坊碑为一门式,上方与主碑相连,进深内顶为正方形,刻有浅浮雕的寿字纹样。牌坊碑向上两层,其石雕以人物为主,顶层为高浮雕的3个骑马的戏剧人物;中层高浮雕,表现的是吊脚楼上一对男女脉脉含情,握手相言,楼下众人振臂喝彩的场景。前庭帽岩下层横梁宽115厘米,高19.5厘米,有阳刻浅浮雕“老鼠嫁女”,10只老鼠直立,吹吹打打,抬着花轿,场面热闹,而最右边是一只呲牙咧嘴在笑的大花猫,形象生动谐趣,别有一番风韵。

【吉首水冲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水冲石产于吉首乾州城北的深山沟壑——水冲,石因产地而得名,所制之砚叫水冲石砚。水冲石呈青灰色,带有天然纹理,晶莹矿体闪烁其中,呈金黄色。石质细腻温润,不涸不燥,发墨快,不损耗,呵气即成潮汐,储墨经久不干,于砚林中独树一帜。水冲石砚始于清早期,据清《乾州厅志·风物志》记载“乾州仙镇营,离城六里,产砚石”。民国年间,乾州土家族金石书画家杨味蔬所制《老子骑牛过函谷关》水冲石砚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目前,“水冲石砚制作技艺”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杨光三,生于雕刻世家,一直坚持水冲石砚和石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颇有建树,作品多次获奖。

【龙山晶核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晶核石产于龙山县太平山、石羔山等地。这一带的溪河边出产大量的“墨岩”,韧柔细腻,冷润温湿,贮水不耗,研磨无声,易发墨,呵气有水,指按留痕,晶核闪光。其中所谓“晶核”,是指岩石中夹杂着一种硬度很强的花岗石,民间称为“火镰岩”,断面呈梭形晶体状,含有白、红、金等色彩斑斓的矿物体,构成“墨光”的天然“晶体核心”。当地民间艺人以传统雕刻手法取石制砚,创作了许多珍贵的石雕艺术品。2009年,龙山李文彬的晶核石雕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奖。

【泸溪杨柳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杨柳石雕是沅州石雕的一种,俗称五彩石或五彩玉带石雕。沅州石因多产于沅江上游古代“沅州”而得名。泸溪位于沅江上游地区,因杨柳溪盛产这种石头,而又特称为杨柳石。杨柳石是墨绿色油绿页岩的彩色石组织,属紫红钙质泥岩,质地温润柔软;色彩艳丽晶莹,有紫红、乳白、墨、绿等天然色彩;纹理非常清晰,色彩层次稳定缜密且纯净。泸溪杨柳石雕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泸溪龚姓人家就有人雕刻杨柳石砚、石屏等工艺品,其中山水画屏《天桥山秋色》,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金奖。目前“杨柳石雕”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泸溪菊花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泸溪菊花石分明花、暗花两类,质地坚硬,花芯明显,花瓣豪放,花形清晰,花色如玉。菊花石雕将石中菊花形态的天然美与人工雕饰美有机地结合,注重菊花石雕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泸溪菊花石雕的表现手法及创作风格既源于传统的菊花石雕刻工艺,又渗入了湘西民间审美元素,在形态各异的菊花石材上,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进行雕刻创作,雅俗共赏。泸溪菊花石雕从业艺人较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永顺古生物化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县猛峒河地区多产古生物化石,其中三叶虫化石和鹦鹉螺化石(角石)居多,化石个体完整,一般为灰黑色和黑灰色。三叶虫身长在47厘米间,突起于层面,形象纹路清晰。鹦鹉螺化石(角石)长度在530厘米间,形态各异。故用其制成的砚石等工艺品可不必精工细雕,即拥有自然的造型美。用它制成的工艺品称“永顺石砚”“永顺三叶虫砚”或“永顺古生物化石雕”。雕刻艺人杨继培等多年从事古生物化石工艺品的开发研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溪州绿石砚】  民间工艺·石雕。溪州绿石产于永顺县司溶溪,矿带位于酉水河旁边的河床下。溪州绿石颜色呈淡绿,打磨成型后色彩靓丽,且绿石温润质细,硬软适中,是上好的雕刻和砚台制作材料。据民国《永顺县志》记载,在清代,永顺就有人用绿石制砚。因溪州绿石砚发墨而不易干,细腻而不损笔,外观得体,深得文人骚客的青睐。但由于交通不便,且取石困难而一直难以利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永顺曾组织力量对溪州绿石进行开发,制作砚台和工艺品,但因种种原因,终究没有成气候。后因修建凤滩电站,酉水水位猛长,完全淹没了河床矿带,使溪州绿石成为石雕界永远的遗憾。

【永顺墨石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县万坪、桃子溪一带产煤,与煤共生有一种黑灰色的石头,当地俗称墨石,民国《永顺县志》有记载。这种墨石多为鸡蛋大小,常散落于河床卵石之中,所以也称“鸡屎岩”。其特点是质地致密,具有一定的韧性,黑灰色,不透明,硬度2.44,相对密度1.31.35,用普通的刀具就可以随便雕刻,因此当地常有人拿其雕刻一些小摆件。特别是小孩,捡墨石刻着娱乐的多。桃子溪书香门第的涂其勋老先生,收藏过一尊这种墨石的狮子摆件,高7厘米左右,雕刻精美。

【吉首人民广场大型民族浮雕壁画】  民间工艺·

石雕。吉首市人民广场的大型民族浮雕壁画全长200米,底座0.16米,高2.8米,由左右两大部分组成。内容从盘古开天一直到当代湘西自治州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风情,十分广泛。土家族由“兄妹成亲”“八部大王”“毛古斯”“彭翼南”“西兰卡普”“土家迎娶”等35组内容组成。壁画在青石板上采用高浮雕的手法,整体装饰性很强,强调块面构成。以人物为主,造型准确结实,比例夸张得当,神情兼备,情节生动,是“正统”的学院派风格。壁画内容由田特平等设计,浮雕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制作,于2007年竣工,成为人民广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湘西民族大团结浮雕壁画】  民间工艺·石雕。吉首“团结广场”位于中共湘西自治州委门前,在广场最醒目的地方树立有《湘西民族大团结》石雕壁画,表现湘西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风情,由22幅画面组成,全长82.8米,最高点2.40米,最矮点1.4米,石村质地为湘西红岩,高浮雕,下配有0.25米的青石石刻花卷纹样,0.35米的座台,整体大气自然,以民间绘画构成为特点,人物刻画朴实自然。该石雕壁画由永顺土家族画家向耘、向乃万、单海鹰设计绘图,2002年由永顺县塔卧石匠手工雕刻制作完成。

【塔卧石雕】  民间工艺·石雕。永顺塔卧素有土家族“石雕之乡”的美称,塔卧石雕有三绝:牌坊、狮子、墓碑。塔卧石雕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初步成形。塔卧的石雕与石工是两位一体的石匠手艺人,高手很多,近代郭文洙有“石雕师圣”之称,现代有张宗果、瞿绍松、刘邦勇、李发猛、张重九等高手。20世纪80年代以来,塔卧石雕得到迅猛发展,从业者有2000余人之众。塔卧石雕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塔卧式石牌坊】  民间工艺·石雕。塔卧石牌坊是塔卧石雕的精华,湘西自治州目前尚保存较完好的几座古牌坊均在塔卧区域内,较典型的有“处士向文寿之妻符氏贞节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原立于车坪乡岩板铺。坊为二层楼阁式,四柱三门,本地优质青石制成,通高约6.8米,宽6.9米。正门上刻立体浮雕五龙捧圣,两侧为牌序,各门上横坊刻浮雕图案,四柱上部刻对联及题词,柱下有抱鼓石。牌坊构造合理,雕刻精工细致,各种图案华而不浮,精美和谐。1983年,牌坊整体搬迁至永顺县不二门风景名胜区。

【塔卧式石狮】  民间工艺·石雕。狮子是塔卧石雕中的另一个拳头项目。塔卧石狮基本上以仿古为主,集南(广州)(北京)石狮造型为一体,所雕石狮多求神韵而不追求形似,神情生动,造型粗犷,结构简练,有汉唐之风。而意象组合、假同构成,也是塔卧石雕中、特别是狮子造型上的重要特点。这种形象是由意念创造出来的主观形象,渗透着人为主观的想象加工,有时甚至变了形。狮子明显是“犬身牛鼻青蛙嘴,熊腿猫头蒲扇尾”。因此,有人称土家狮子是“四不像”,甚至更接近“麒麟”。

【塔卧式墓碑】  民间工艺·石雕。“塔卧碑”是塔卧石雕的常见形式,包括墓碑和墓前“石阙”,这种形式已从塔卧影响和流传到整个湘西及周边地区,人们都习惯地把这种石阙墓刻形式称为“塔卧碑”。永顺田杨氏之墓位于灵溪镇北郊的围岗坡,墓主杨胜瑜为永顺县知名的小学校长,土家族,90高寿,德高望重。生前曾在塔卧工作过,该墓碑是塔卧学生辈的石匠们于2002年打造,三厢带帽加双侧有耳的墓碑,高3米,宽2.6米。规模不大,但墓碑飞檐六级翘角,雕龙刻凤,罗汉、八仙、寿星,造型大气,粗犷飘逸,是现代“塔卧碑”中难得的石雕艺术代表作。

【土司王陵砖雕】  民间工艺·砖雕。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为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砖雕在湘西不多见,但永顺县老司城的土司王陵中,却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从已挖开的30多座土司古墓来看,基本形式都是用火砖拱成半圆形顶,墓室、墓道四壁装饰以精美的砖雕花草图案构件组成,造型千姿百态,构成了一个地下砖雕博物馆。砖雕题材除花草云纹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形象,如三鹿嬉戏、麒麟戏宝、大象玩耍、猛虎下山、狮子滚绣球等,古朴而典雅。而缠枝花草之类的装饰,在陵墓中无处不在,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构图饱满,美观大方,颇有几分王者之气。从工艺来看,这批砖雕构件应为模具倒模制作而成。

【砖雕《三鹿嬉戏图》】  民间工艺·砖雕。在永顺县老司城土司王陵中,2012年出土了一大批砖雕构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鹿嬉戏图》。该图由两块独立的砖雕构件组合而成,第一块构件是一只奔跑的公鹿,回头顾盼后面的鹿母子;后一块构件是一对鹿母子,母鹿低头用嘴亲吻身旁的小鹿崽,好像在说:“快走,赶上爸爸!”周边装饰有6朵漂亮的山菊花。砖雕构件表面为黑色,以高浮雕刻画,工艺精细,运线流畅,风格写实,造型生动,活泼可爱,是罕见的砖雕精品。

【保靖墓穴地契砖刻】  民间工艺·砖雕。保靖县陆续出土了一批明清墓穴地契砖刻。砖刻也是砖雕的一种,相对砖雕而言,刻得比较浅。保靖县的地契砖刻以文字为主,周边配有花草纹和云纹花边,另一面是八卦图和符咒图案等,多为平面单线表现,刻得不深。有明万历年间周丹智、彭母、彭钦、郑权墓穴地契砖刻和清康熙立生堂地契砖刻多块。特别是明万历彭钦墓穴地契砖刻,正反两面原都为填朱砂刻,正面是八卦,中间是符咒图,左右两边分别刻有“山奇水秀,人旺财兴”;反面为契约文字,文字四周是云纹折枝花边。

【湘西灰塑】  民间工艺·灰塑。灰塑亦称“腩灰”,是湘西民间传统泥水工艺。传统灰塑材料多为黏土、石灰、植物纤维(稻草、麻屑)、黄藤胶液等。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里面加以稻草、木、竹或金属等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现代灰塑中还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等现代材料,既可增加强度,也比较方便快捷。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在湘西民间普及很广,多用于塑像以及宫殿庙宇、大户人家的墙头装饰。

【农车八部大王像】  民间工艺·灰塑。八部大王是土家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因开拓湘西蛮地建有功业,被封为八部大神,深受土家人的敬重,建庙塑像永祀供奉。龙山县农车乡马蹄寨八部大王庙中所供的八部大王,塑像4人,中间为八部大王和夫人,神态威严;两旁是两位拿刀持矛的卫士,红脸为“将帅拔普”,黑脸为“鲁力嘎巴”,彪勇强悍。这种世俗化处理的八部大王像很有现实性,亲和力强,耐人寻味。

【永顺三祖像】  民间工艺·灰塑。《三祖像》为湘西土家族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位。彭公爵主居中,白脸,三髯;向老官人居右,白脸,捧王印;田好汉居左,红脸,持剑。塑像质朴简单,由本土民间艺人泥塑,供奉于永顺各地的土王祠中。

【靛房三祖像】  民间工艺·灰塑。灰塑高350厘米、宽150厘米、厚120厘米。三祖系指在土家族繁衍发展过程有重大影响的三位先祖,即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雕塑采用民间传统佛像雕塑表现手法,塑造了彭公爵主的灵机善断、雍容大度,向老官人的足智多谋,田好汉的勇猛顽强的形象。该《三祖像》由现代民间艺人李发立等制作,供奉于龙山县靛房镇摆手堂。

【老司城土司群像】  民间工艺·灰塑。永顺老司城彭氏宗祠内供奉着18代土王祖先的塑像。彭氏土司政权在溪州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历经梁、唐、晋、汉、周、宋、元、明、清等9个王朝,统治达818年之久,历史褒贬不一,但客观上使这个地区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基本稳定,使土家族这个民族的特点得以保存下来。该“土司群像”为灰塑,以泥为主,由民间艺人所造。共18尊塑像,其人物形态质朴,分中、左、右三方排列于1米高的条石座基之上。

【永顺烈士公园纪念碑战士塑像】  民间工艺·灰塑。解放军战士塑像是永顺县城烈士公园纪念碑的一部分。纪念碑于1951年永顺专署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的烈士而立,位于县城灵溪镇中心的协操坪。碑高18米,方1.5米,下有0.9米高的石台,石栏相围。碑的正面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一师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碑顶有一持冲锋枪解放军战士的水泥塑像,真人大小,英勇雄伟。该像是永顺泥水匠杜茂胜和永顺县完小美术教师陈俊合作设计的泥塑。

【彭翼南骑马造像】  民间工艺·灰塑。《土家族抗倭英雄彭翼南》造像位于永顺县城湘潭文化广场。由单海鹰2007年设计。造像总高600厘米。座基下部为溪州大理石,基高150厘米×450厘米×200厘米。彭翼南造像高450厘米,骑着高头大马,马前脚高昂跃起,马下高山峻岭、祥云盘绕。彭翼南浓眉大眼,手握方天划戟长矛,威风凛凛,耸立高台之上,成为广场最醒目的标志。彭翼南为溪州土司王,多次出征抗倭有功,有“东南第一战功”之美誉,是土家族的民族英雄。

【湘西剪瓷雕】  民间工艺·剪瓷雕。瓷片镶嵌装饰是将五颜六色的碗、盘、壶等瓷器剪碎,取出大小不一的块状瓷片,镶贴成花鸟虫鱼等造型,称为“剪瓷雕”。湘西的剪瓷雕是利用残损价廉的普通瓷为材料,多为白、蓝、土黄瓷片,以半浮雕、平雕为主。作品色彩素雅,粗犷随意,细致精美,立体感很强,而且永不褪色。题材多为花鸟,尤其以“卷草花”为最,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镇脊、翘角、山墙框边等处。龙山县的东岳宫、南岳宫、洗车河的关帝宫、永顺的观音岩庙、老司城的祖师殿等处,至今仍可见这种用瓷片镶嵌装饰的剪瓷雕,很有地方特点。

【雕塑 《毕兹卡之歌》】  民间工艺·玻璃钢雕塑。仿古铜浮雕壁画《毕兹卡之歌》民族文化墙,原放置于永顺县灵溪镇协操坪,现迁至芙蓉镇(王村)荷花广场。毕兹卡为土家语,是土家族人的自称。《毕兹卡之歌》浮雕高约3米,宽10米许,矩形,玻璃钢仿古铜效果。该浮雕由单海鹰设计,土家族青年美术家楚明星制作完成。浮雕四维空间构成,土家儿女或跳毛古斯,或引弓狩猎,或张网而渔,或躬身事农,或俯身织布,生动活泼,是表现湘西土家儿女的历史宏图和民俗画卷。

【雕塑 《溪州立盟图》】  民间工艺·玻璃钢雕塑。仿古铜雕群像《溪州立盟图》,2.68×1.50×0.01米。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爆发了溪州之战,次年达成和议缔结盟约,划疆而治。该群像表现了“溪州立盟”的宏大历史场面,群像共10人,姿态各一,生动大气,风格写实求真,场面宏大。由土家族青年画家楚明星设计制作,现放置于永顺县芙蓉镇。

【雕塑 《土家溜子》】  民间工艺·玻璃钢雕塑。保靖县普戎镇亨章村土家山寨的仿古铜雕群像《土家溜子》,2013年落成。该群像为长方形,由人物雕像与青石基座组成,长5米,通高3.8米。群像中5名汉子一字排开,正神情专注地表演土家族“打溜子”。5人分别执头钹、二钹、勾锣、大锣、锁呐,人物身姿不一,最高的1.8米,生动活泼。青石基座高2米,正面是“土家溜子”文字简介,背面和两侧有4幅浮雕:毛古斯、摆手舞、铜铃舞、调年坪。该作品由保靖县美协主席饶强创意设计。

【湘西木雕】  民间工艺·木雕。湘西土家族木雕有家具器物木雕、生活工艺品木雕、建筑构件木雕和宗教祭祀木雕多种。题材一般是花鸟鱼虫、传统典故、戏曲故事,也有反映现实生活场景和山水云林、文字器物之类等。雕刻技艺有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雕。装饰手法多样,有单色和彩色、髹漆和贴金、混金等多种。湘西木雕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永顺土家族陶代荣。

【永顺滴水雕花牙床】  民间工艺·木雕。土家族滴水雕花牙床有一滴水、二滴水、三滴水、五滴水、七滴水甚至九滴水多种式样,因其床的上部构造像木房的屋檐滴水一样,一层为一滴水,以此类推。层数多的,则一层比一层高,每层都精雕细刻。床前下面为两台阶踏脚板,两边有竖起的花板,呈八字形。床头上方有首饰盒、食品盒。床头前花板边有习武之人挂剑、鞭一类的兵器挂勾。床前侧面置有挂鞋帽、衣裤的栅栏似木架。永顺土家族艺人陶代荣制作的滴水雕花牙床,雕花图案极为丰富,雕刻线条流畅,造型讲究,工艺精湛,获湖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雕花太师椅】  民间工艺·木雕。太师椅,也称“苏椅”,是富有人家的摆设家具,一般配有八仙桌、茶几等,用于厅堂、集会、请客及祭祀等场合。湘西州博物馆收藏有两张清代太师椅,通高99厘米、座高52厘米、长60厘米、宽48厘米。漆土漆,部分图案施金粉。靠背、扶手、牙子均为镂空花纹,图案有“龙凤呈祥”“喜鹊闹梅”“獾吃石榴”“鼠偷葡萄”等吉祥内容,顶部为书卷造型,并有蝙蝠等浮雕图案。靠背中部阴刻楷书施金粉铭文。用料为棒木枋,梨木坐板,白杨木雕花。

【镂空雕花洗脸架】  民间工艺·木雕。一件清代土家族镂空雕花洗脸架珍品,高168厘米,架顶宽54厘米,盆架直径49厘米。盆架呈正六边形,左右横枋小台上雄踞4只施金粉的狮子。盆架下装有横竖镂空雕花撑枋。盆架上的屏风架下部有凹形陈放洗漱用品台,中部安有活动挂洗脸帕钩。架顶为二龙戏珠镂空雕刻,其宝珠形同向日葵,下雕水波纹彩绘。盆架上部左右为喜鹊闹梅镂空图案,中间两块浮雕有古代人物跃马扬刀的场面。脸架除二龙戏珠、人物、狮子施金粉外,其余均刷土漆,色彩对比强烈,明暗相间,富丽堂皇。此洗脸架虽然显得有点繁纹缛节,有失简练,但其布局合理,雕刻工艺十分讲究,刀法精粗得当,造型精美。现收藏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雕花亮柜】  民间工艺·木雕。雕花亮柜,为清代湘西土家族结婚木器家具之一。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有一雕花亮柜,外形15厘米×133厘米×56厘米。椿木枋,杉木板,白杨木雕花图案。土漆,木枋为红色,其余均为咖啡色,部分雕刻图案施金粉。柜分3层,均有铜质鱼形拉手,配有浮雕花纹。第三层高42厘米,两侧面中部为5根车成梭珠形的栅栏,四周为镂空缠枝梅花纹饰。正面中空,上方为镂空花楣,两边下方各为5根车柱,车柱上为花板,四周为镂空缠枝梅花,中为一黑底瓷盘形浮雕,图案有亭台、楼阁、梅花、兰草和古典戏剧人物。花板与下部车柱交接处形成一小台,两边各饰一头做下山之状的雄狮。

【双狮花柜】  民间工艺·木雕。花柜,为湘西土家族姑娘结婚嫁妆之一,摆放在火堂间,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家庭的食品柜,既可放食品,又可陈设小巧工艺品。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花柜,用料为椿木、白杨木,160厘米×90厘米×46厘米、脚高13厘米。共4层,均有铜质鱼形拉手,配有浮雕花纹。第四层最为特别,四周为镂空缠枝莲花纹和蝙蝠图案,中部内凹10厘米,呈牛圆形,刻树叶荷花纹,左右为一对施金粉的雄狮,中间莲花突兀,含苞待放,上为镂空雕花楣檐。漆土漆,部分图案施金粉。这只花柜端庄古朴,豪放粗犷,不失为一件木器家具的珍品。

【木雕建筑构件】  民间工艺·木雕。土家族传统木结构建筑和现代民族建筑中,木雕建筑构件无处不在,地位举足轻重。在龙山县捞车河刘代娥家中的一件木雕建筑构件,为镂空雕,主体为二龙抢宝,左右对称,云烟环绕,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虽时间久远,但仍色彩夺目,不愧为一件优秀的建筑木雕构件。

【戏剧故事雕板】  民间工艺·木雕。雕板是木质家具、木结构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形式,湘西土家族木雕板中表现人物和戏剧故事的比较多。一件雕板为坐椅靠背构件,白杨木质地,内容为戏剧故事人物,构思巧妙,构图完整,人物刻画精细生动,特别是对周围山石树木环境的处理,匠心别具,较好的将二维平面透视环境与写实人物的刻画融为一体。

【彭翼南坐像】  民间工艺·木雕。永顺彭翼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袭职永顺宣慰使司。该坐像高1.5米,造型朴实,民间工匠雕刻,现存于永顺县文物局。

【土家雕花窗】  民间工艺·木雕。雕花窗被称为土家族建筑的“眼睛”。雕花窗以方形和圆形居多,由于窗户实用功能的需要,雕花窗都为镂空图案,以利透光透气。雕花内容多为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和抽象或半抽象图纹,如破冰纹,也有人物故事,这些内容相互穿插,有简有繁。传统雕花窗匠人在制作花窗时并没有固定的图纸,完全凭匠人的经验和想象。除同一栋建筑外,几乎很少能找到两幅完全相同的雕花窗,这也是湘西雕花窗难能可贵之处。

【湘西楠木箱子】  民间工艺·木雕。湘西盛产楠木,楠木古称“柟木”,被誉为“木中贵族”。楠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遇火难燃、经水不腐、百虫不侵、淡雅幽香,深受世人热捧,千年不衰。龙山、永顺、保靖的楠木箱,多以竹叶楠为主。楠箱子一般为70厘米×25厘米×40厘米,外层涂桐油熬制的光油,箱的正面多阴刻有兰草之类的文人画图案,有的还加刻几字书法装饰,刀法精细,线条流畅,古色古香,且有几分雅致。湘西楠木箱兴起于民国初年,那时制作楠木箱,技艺精良,必使板材拼接花纹一致,铆榫全在内部,称丝毛边。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楠木资源日渐减少,楠木箱只能就材就料,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产量日趋下降,目前已少有生产。

【祭祀木雕】  民间工艺·木雕。湘西巫傩祭祀木雕各有风格,主要有吞口、神像、傩面具等,用于避邪禳灾、人神共娱等祭祀活动。湘西巫傩祭祀木雕造型古朴,原始粗犷,不拘于细部刻画,但不失传神和夸张,是一种民族情感的精神膜拜。同时,在巫傩祭祀木雕的自由审美形式中,蕴含着深刻明晰的社会内容,即图腾崇拜的弱化,实用功利内容的强化。

【老司祖师雕像】  民间工艺·木雕。永顺桃子溪土老司张朝殿家堂屋正中供奉着一套老司历代祖师像。张朝殿是该系土老司的第五代传人。祖师像中骑马的4位法师就是他的四代祖师,最古老的一尊大约雕刻于民国初年。雕像质朴,是典型的民间风格。每逢初一、十五或做法事之前,土老司都要拜请历代祖师,以求护佑。

【永顺傩公傩母雕像  民间工艺·木雕。土家人为了纪念再造人类的祖先补所和雍妮兄妹俩,把他们奉为傩公和傩母,被奉为祈福消灾、许愿求子之神,雕有神像,但无专设庙宇。神像由老司自备和保存,需用时才陈设供奉。有一对傩公和傩母为圆雕,油漆彩画,造型质朴,世俗化的处理为一对人间慈祥的老夫妇,很有亲和力。

【桃子溪片陀菩萨雕像】  民间工艺·木雕。片陀菩萨形似木匠用的油刷,一斗为木座,座中插一节竹竿,竿上蒙五色彩布条,布条中部用五色丝线捆束。其实片陀菩萨并不是什么菩萨,它别称坛神,又叫喜乐神、潦草神,或叫弹神佬儿。片陀菩萨造型原始简单,是永顺桃子溪一带李姓和涂姓人家供奉的家神,摆放在自家神龛之上。一般是3年还一次“辰州愿”,还愿后,给坛神加一次五色布条,每年过年时也加一次。有专家考证,片陀菩萨可能与上古时期父系社会的男根生殖崇拜有关。详见田小雨论文《湘西北民间原始宗教巫傩信仰——“辰州愿”考析》。

【湘西傩面具】  民间工艺·木雕。民间俗称“脸壳”。全堂傩戏面具有24面,半堂戏12面,现有的简化为57面。面具多选用木质材料雕刻,也有用纸盔彩绘的。面具在傩戏中既是角色身份的象征,又是掌坛土老司地位的衡量标准。傩面具主要分为三类:正神面具,代表正直善良的神祇,相貌多为宽脸长耳,弯眉大眼,神态慈祥温和,敦厚亲切;凶神面具,代表凶猛强悍、震慑四方的神祇,面目多为立眉突眼,翘嘴獠牙,狰狞怪异,凶煞可怕;世俗人物面具,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种,正面人物形象端庄清秀,神态淳朴忠厚,丑角形象怪诞滑稽,在傩戏中专事插科打诨、逗笑取乐。

【湘西傩面具人物造像】  民间工艺·木雕。湘西傩面具造像有正神类如唐氏太婆、桃源土地、先锋小姐、减灾和尚等;凶神类如开山猛将、勾簿判官、押兵先师、钟馗、灵官、二郎神等;世俗类如甘生、安安、姜师、庵主、鞠躬老司、卖酒娘子、龙女、梅香等;丑角怪诞滑稽类如秦童、娘子、秋姑婆、唐二、撵路狗等。此外,在傩堂戏的一些剧目中,还用特定的各种人物面具和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以满足剧情的发展需要,面具造型千姿百态。

【捞车吞口】  民间工艺·木雕。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产物。吞口狰狞怪异,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避邪救灾免疫。湘西吞口大多为木雕,常悬挂于房屋的门楣或东西南北四方位、桥梁之上,以作避邪镇魔之用。原件藏于龙山县捞车河村刘代娥家的吞口,30厘米×41厘米,桃木,个体较大,大红色,眼圈涂白,虽瞪眼裂牙吐舌头,但并不狰狞可怕,倒有几分调皮滑稽的神态。

贾市吞口  民间工艺·木雕。这是一个目前仍在使用的“活体”吞口像。龙山贾市中街有一户人家,其住屋的大门正对着小河对岸的一座山梁,认为风水有凶险,所以用吞口挂于大门之上,以吞灭对面山梁风水中的凶险因素。该吞口为桃木制成,25厘米×30厘米,已挂了近百年之久,成黑灰色。近年家人用油漆重新将吞口妆画,涂成了红蓝相间色,别有一番风味。

【财神像】  民间工艺·木雕。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一件为文财神”财帛星君坐姿雕像,财帛星君脸白长须,安坐于精美的木雕神龛之中,25厘米×35厘米,一手捧宝盆,另一手持“恭喜发财”条幅,下面有两个发财童子,祈求财运、福运。“文财神”结构比例准确,面带微笑,脸部刻画十分精道。发财童子左右对称,活泼可爱,为木雕中的精品。

【湘西土地像】  民间工艺·木雕。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中极为普遍,是地方保护神。湘西土家族信仰道教,民间供奉最多的就是土地神。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一般有天门土地、山门(城隍)土地、桥梁土地、家土地、当坊(村寨)土地、青苗(田垄)土地、菜园土地、山林土地(牛栏土地)之分。家土地和当坊土地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人,其他只有公公一人。也有的土地庙甚至可以没有具体的庙宇和神像,只用几块石头垒在一起来表示,可谓心有神灵不具形式。湘西土家族的土地像大多为木雕,也有灰塑和石雕的,有彩画的也有贴金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桥梁土地】  民间工艺·木雕。桥梁土地是湘西土地神系列之一,因该土地神只供奉在桥梁上,所以俗称桥梁土地。桥梁土地只有土地公公一人,没有土地婆婆。该桥梁土地为木雕坐像,神态安然慈祥,雕工随意质朴。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  民间工艺·木雕。这是一对当坊(村寨)土地,供奉于村寨边或街头巷尾,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人并肩而坐。该当坊土地位于吉首乾州的大坡,木雕,全身贴金,头部稍加彩画,土地公公手执拐杖,土地婆婆怀抱一个大金元宝,保佑一方百姓平安幸福、财源广进。

【湘西戏木偶】  民间工艺·木雕。木偶戏在湘西土家族地区一直很盛行,清、民国时期龙山、永顺民间就有木偶戏班子几十个,至今还有活动。湘西的戏木偶基本上属同一个风格,木雕部分只有头和手,大部分比较写实,但有的如花脸和小丑等也十分夸张。手有两种形式,一是张开的“掌手”,另一是弯曲成圈状的“圈手”,圈手主要用于“插拿”东西。戏木偶的制作比较复杂,工序很多,分选材、打胚、定形、细刻、修光、刮底、磨光、开脸、梳头、穿衣、戴帽,等等。湘西戏木偶人物造型丰富,有百余个样式之多,形态各异。有的戏木偶根据需要还有眼珠转动、眼睛开闭、嘴唇张开等特技,栩栩如生。

【保靖黄杨木雕】  民间工艺·木雕。黄杨木是湘西特产,因其叶状如雀舌,故又称雀舌杨。材质坚韧致密,为雕刻用上等木材。保靖黄杨木雕历史悠久,1915年保靖艺人胡正中利用黄杨木雕刻“花卉鸣禽”画屏,远涉重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保靖迁陵古镇上曾经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梳子街,家家加工制作黄杨木梳。保靖车木厂生产的黄杨木梳子、筷子、象棋、花瓶、茶叶盒、台灯、烟灰缸等生活用品及宝塔、竹笋、松鼠、金猴、名人雕像等工艺美术品,远销美国、英国、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等国。

【车木玩偶】  民间工艺·木雕。车木玩偶是从木偶造型中脱胎而演化的,保留着木偶圆体形状,又区别于木偶。所谓“车”,指木制的用脚蹬踏板、连带用牛皮带转动的“车床”,不用车刀,只是卡住被切削的小木头,而手持“车刀”,把转动的木头切削成圆柱体,然后雕镂、彩绘、装搭成形,有男女人像及各种动物形象。以手法简练、造型别致、小巧玲珑、材质轻巧而著称,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1990年,田大年设计的民族车木玩具,在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湘西竹雕】  民间工艺·竹雕。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湘西竹雕打破了传统的竹雕理念,使用优质楠竹为原料,采用雕、刻、劈、粘、相拼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别具一格。目前,湘西土家族竹雕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龙山王仕辉。

【竹雕《毕兹卡捋尤》】  民间工艺·竹雕。土家竹雕《毕兹卡捋尤》(土家语,土家山寨的意思)156厘米×76厘米×58厘米,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龙山县王仕辉制作。该竹雕错落有致,村头的榨油房、洞口的水碾、河岸的筒车、溪河上的石拱桥把土家山寨装点得十分古朴典雅,还有那厚重的民族风情,更展现出了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作品以楠竹为主材,辅以树根沙石,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技艺精湛。制作完全按照土家族建房的技术与方法完成,卯榫穿斗,槽扣密缝,有静有动,门窗能开能关,碓能舂动,磨能旋转,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为此作了“微缩的土家世界”专题报道。该竹雕作品多次获得全省及全国大奖。

【湘西根雕】  民间工艺·根雕。根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多以根蔸为基本材料,有根艺、根雕、根书之分。湘西根雕以自然形态为基础而进行创作,一般尽量少雕甚至基本不雕,只作局部调整。一件根雕作品的产生,要经过选根、造型(确立构思)、去泥、除皮(用石灰水或福尔马林液浸泡,亦能防虫防腐)、整形(完善构思)、打磨(剔除表层毛刺)、上光(涂工业用白蜡)等工序。

【保靖根雕】  民间工艺·根雕。保靖根雕艺术始于清末民初,目前县城已有固定的根蔸原材料和根雕艺术品交易市场,还有十几家边产边销的根雕专店。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保靖涌现出了一大批老中青根雕艺术家,他们在各级各类工艺精品大赛中脱颖而出。

【那溪坪根艺】  民间工艺·根雕。保靖县迁陵镇那溪坪村依酉水,傍苍山,该村l05477人,多系土家族。全村有90%的人家利用山里的枯根朽桩制作根艺根雕作品,被人们誉为“根艺村”。该村制作根艺作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作品最大的高3米,重千斤,最小的可置于掌中。那溪坪根艺作品不仅取其天然,形神兼备,而且赋形寓意,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融汇于创作实践之中,创作出了如《鹿鹤同寿》《金童献桃》《龙凤呈祥》《双狮》《寿星》等许多优秀作品。

【湘西葫芦壶】  民间工艺·葫芦雕。葫芦壶是土家族人家用来装酒盛水的器具。选择端正的葫芦待成熟时摘下,在小头的端尖一侧打一个小圆孔,烘干或晾干,当葫芦壶的颜色由青变白,渐渐转为褐黄色时,将葫芦瓤捣碎倒出,一个葫芦壶就初步成形了。然后用竹篾为葫芦编织一个外壳,既起保护作用,又方便放置。体型小的不一定要竹篾外壳。有的还在葫芦壶上刻一些小诗或画一些花鸟鱼虫,使葫芦更为美观。

【永顺葫芦雕】  民间工艺·葫芦雕。湘西葫芦雕是在实用的葫芦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葫芦雕刻是将葫芦的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工艺。使用品种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采用劈、雕、粘、刻、相拼等多种手法,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永顺县土家族严华的葫芦雕《锦鸡》在2006年湖南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铜奖。

【葫芦雕《龙头酒器》】  民间工艺·葫芦雕。《龙头酒器》葫芦雕以中华民族“龙”的吉祥图案为核心造型,酒嘴做成“龙头”,“龙尾”是用葫芦藤做成的酒器把手,葫芦主体为“龙身”,并采用烙、烫、刻等多种工艺制作出精细的装饰图案和文字,既保留其装酒的实用性,又增添了观赏性。该《龙头酒器》作品由永顺县土家族严华制作。

【湘西竹编】  民间工艺·竹编。湘西竹编起源较早,龙山里耶一号井出土的篾席说明了当时编织技术的精湛和编织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竹编工艺是土家族编结艺术中品种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个门类,竹编艺人俗称“篾匠”。土家族竹编工艺可分为编篾类、丝篾类、组合类三种。编篾类织品有筐、簸、席、篮、箱和装饰品等;丝篾类织品有箩、簟、花篮、背篓、牛羊嘴笼子、捞斗、篆子、甑架、斗笠、鸟笼、饭篓、摇篮等;组合类竹器有竹桌、竹椅、竹凳、躺椅、书架、花架、竹床等。知名篾匠有保靖县比耳的姚本顺,永顺县万坪的胡廷贤等。湘西竹编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比耳睡簟】  民间工艺·竹编。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男女老少都能剖竹编器,代代承袭,技艺精湛,其竹器有“簸能接浆、簟可隔水”之说,还有不少匠谚口碑相传,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景,享“篾乡”之美誉,被各种媒体多次推介,比耳竹编尤以睡簟名闻遐迩。制作经截、劈、剖、削、刮、撕等10余道工序,精制出匀净光洁的“熟篾”,无论宽窄,每匹篾丝皆中间厚两侧薄,称“瓜子篾”,然后再编织成睡簟。比耳方圆百里的姑娘出嫁,常以嫁奁中有一床比耳细篾睡簟为荣。近年,比耳人又编制出各种工艺品,如花篮、花盆、蜂腰篓、衣箱、蛋篓等在“广交会”展出,备受外商亲睐,出口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背篓】  民间工艺·竹编。背篓是湘西最普遍的日常生活实用品,但姚本顺的竹编小背篓以其小巧、精美、细致而成为艺术品。姚本顺是保靖县比耳土家族农民,他编织的小背篓、小簸箕、小花篮等具有土家族竹编传统特色,集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销路很广,深受欢迎。2010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凉背轿】  民间工艺·竹编。背轿为湘西土家人夏天背小孩的工具,俗称“轿轿”或“凉轿”,是传统背小孩“站背篓”的革新变异形式。外形多为长方柱形,有背带,可背着走。一般高50厘米,宽、厚3540厘米。用直径1厘米左右的山竹“围”成,通风透气,空间宽大。构成背轿的主体框架和装饰图案为一体,简洁、大方、实用。

【湘西摇窝背】  民间工艺·竹编。摇窝背为湘西土家人用来背、摇婴儿的工具。外形像背篓,并安有背带,一般高50厘米,口径比普通背篓大,约60厘米。这种摇窝背与其他背篓的主要区别在于中间安有凉窝,即用布带交叉于摇窝背内中部,形成网状坐垫,并留有伸脚活动的空间。夏天,有利于通风散热;冬天,取掉凉窝,垫上稻草棉絮等有利于保暖。冬暖夏凉,背着行走方便。若在摇窝背下加一个摇脚,就可放在地上当做摇窝。

【杉木竹编】  民间工艺·竹编。永顺县万坪镇杉木村土家族农民以当地丰富的楠竹、桂竹、斑竹、紫竹、苦竹、凤尾竹为原料,编织多种竹编产品。20世纪60年代,杉木村土家族竹编就以“精致、小巧、细腻”而著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地区。今代表性艺人有胡廷贤、徐克双等人,其中胡廷贤的竹编作品小背笼、酒具、茶具、保温杯等在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工艺美术博览会及湖南省首届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中获奖。

【湘西藤编】  民间工艺·藤编。藤编采用湘西大山里的原藤,或漂为白色,以藤枝、藤芯为骨架,用藤皮或藤芯编织而成。湘西藤编主要是藤家具和藤织件两类。藤家具有椅、凳、茶几、箱等。藤织件包括日用器具、玩具、装饰品等,如手提藤篮、盒、书架、茶杯套等。湘西藤萝资源十分丰富,藤编工艺历史悠久,龙山、永顺都设有藤编工艺厂,生产的藤椅系列很受人们欢迎。

【湘西草编】  民间工艺·草编。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湘西民间十分普及。湘西草编比较质朴,分日常生活用品类和工艺类,日常生活用品类有草鞋、草蒲(垫)、草帽等;工艺类有草龙、装饰用品等。有结、辫、捻、搓、拧、串、盘等多种编织技法。

【万坪草蒲坐桶】  民间工艺·草编。草蒲坐桶主要流行于湘西北的土家族地区,特别以永顺万坪一带为多。草蒲坐桶即在坐桶中放置用稻草编织成的草蒲“靠椅”,最适合老年人在冬天坐在火塘边做取暖之用,草蒲既柔软,又经济实用。草蒲“靠椅”比一般的草蒲坐凳工艺复杂。由于草蒲较软,不能单“靠”,主要支撑面仍然是草蒲外的木坐桶。

【泸溪草龙】  民间工艺·草编。草龙,是用稻草扎制的龙,分为稻草龙、草绳龙。泸溪南部民间有玩稻草龙拜年的习俗,每逢腊月间,小孩们自己编织草龙,除夕夜前必须完成,正月初二,抬草龙拜神堂(土地堂)后就走家串户去送福拜年,讨糍粑,要喜钱,十五日烧龙散伙。民谣有“龙灯口喔喔(嘴巴张开的样子),到你屋去讨糍波(粑)”。龙头长3050厘米,龙舌长1722厘米,龙嘴张开的越大越好;龙身一般为9段组成,包括头和尾。龙头、龙身节、龙尾每段下插一根木棍,可手持高举戏游。

【湘西棕编】  民间工艺·棕编。棕编是用棕丝或棕叶制成的工艺品。湘西棕编品种主要有蓑衣、鞋、扇、包、斗篷、垫、盒、玩具等类。棕编观赏工艺品种类繁多,可任意造型并永久保存,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湘西棕编比较普遍,以日常生活品为主,观赏工艺品为辅,以新鲜棕叶编的蚂蚱为最。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重视,出现了以编织观赏工艺品棕编为主的棕编艺人,在集镇街头就地编织、兜售用新鲜棕叶编制的工艺品。

【草鞋制作工具】  草鞋凳:木制长凳,凳面长约12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25厘米,凳的前端竖两根高约30厘米、宽约5厘米的木桩,木桩上部各凿一个半圆形或圆形孔,以便放置草鞋棒。草鞋棒是一根长约40厘米、粗约3厘米的光滑硬质木棍。腰钩选择自然弯曲的树枝,形如^”,尖端部分留一短小枝,长约2厘米,以拴住草鞋绳子。捶草棒用较大圆木制成,木质坚韧,前端直径约12厘米,长约20厘米,尾部即手柄约15厘米。

【草鞋编制方法】  选择质量较好的稻草(最好是糯谷草),捆成数小捆。捶草:用捶草棒将稻草捣软,梳理干净。搓草绳:从稻草巅起搓,搓成无名指大小、长约180厘米的草绳两根,每根草绳的两头均为稻草巅,较细。做脊筋:打草鞋人坐在草鞋凳一头;选一根草绳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时长约35厘米),一头套于草鞋棒上,插于草鞋凳另一头的木桩中,一头捆扎在腰钩上,腰钩置于腰间,在背后用绳子捆实;在草鞋棒与腰钩间的4股草绳即为打草鞋的“脊筋”,宽约10厘米,长约35厘米。打草鞋:取四五根稻草搓成绳,从腰钩处先打草鞋鼻子;然后每次添两三根稻草,打草鞋身,鞋身两边各留两个草鞋耳;最后在草鞋棒处打后跟。穿鞋帮:草鞋打好后,用捶草棒捶软,再将预留的长约鞋面2倍的两头草绳从鞋面4个耳子和后跟上的大耳子穿过,即形成“鞋帮”,这样一只草鞋便制成了。

【湘西剪纸】  民间工艺·剪纸。湘西剪纸包括剪花和锉(凿)花,主要用作刺绣的底样,或用于民俗、宗教信仰活动。用作刺绣底样的图案多使用象征、寓意、比喻、谐音的间接手法,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花草虫鱼鸟兽之类的图案为主,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相互组合,表达某种思想及含意。永顺龙洞的土家族妇女张金玉擅长刺绣底样图案剪纸,线条粗犷,构图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曾多次参加湖南省工艺美术展览,获得的评价很高。而用于民俗、宗教信仰活动的剪纸主要有祭祀性剪纸和神坛装饰剪纸等。吉首大学土家族学者田茂军教授现为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长。

【祭祀祈福剪纸】  民间工艺·剪纸。祭祀祈福剪纸是民间剪纸中重要内容之一。湘西古属“楚南”,楚俗尚巫,表现在湘西土家族民间剪纸题材上,有着浓厚的祭祀色彩。剪纸作品中用于祭祀和祈福的形象,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但反映了剪纸艺人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湘西土家族民间剪纸神秘、浪漫、多元的艺术风格。祭祀祈福剪纸作品图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不同图案的祭祀祈福剪纸,只在单独的场合适用,并具有特定的传统民俗意指,且多为龙、凤、蝠、鱼、金鸡等动物以及如意、元宝、金钱、双喜、仙桃、摇钱树、万年青等吉祥图案。

【阿米嫲妈剪纸】  民间工艺·剪纸。湘西土家族小孩出生后,或遇凶险,或遇疾病等,都要祭“阿米嫲妈”和镇“白虎”。龙山坡脚称为“阿米嫲妈”,苗儿滩称“帕帕嫲妈”,永顺称“春巴嫲妈”,是土家族儿童的保护女神。龙山县他砂乡土家族妇女向冬香(19362012剪制的阿米嫲妈,是一个用红纸剪成的全身人形,包有头帕,质朴而原始。全身人形下迭白色的被符咒镇压住的“白虎”,再用梯玛的铜铃司刀或尖锐的铁器和香烛一起钉于家中房屋的中柱上。

【打伞的阿米嫲妈剪纸  民间工艺·剪纸。龙山县他砂乡土家族妇女田晓(向冬香之女)剪制的阿米嫲妈,纸质为大红色,33厘米×23厘米,是一个正面的女人全身像。宽脸大耳,包头帕,戴手镯,宽大的衣袖和裤腿,胸前有高腰围裙,脚穿袢袢鞋,手执圆伞盖头。风格比较写实,阳刻和阴刻相互穿插,增强画面的对比性。

湘西锉花】  民间工艺·剪纸。(凿),是湘西土家族剪纸中的主要形式。锉花也称刻纸,以刻为主,以剪为辅,是指在纸上剪刻、镂空出所要表现的二维艺术形象。花主要为绣花提供绣模,与单纯使用剪刀铰花相比,可小批量复制。湘西土家族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讲究,喜事用红纸,丧事用白、黄、蓝纸。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虫鱼、人物故事等多种。花工具主要是(刻刀)、蜡板、剪刀等。

【门笺锉  民间工艺·剪纸。门笺也称挂笺,是贴在门窗横梁上的一组剪纸饰物,一般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各种纹饰,上写有题额,根据不同的用法和作用有不同的图案或字样,下吊多种变化的穗。主要用于节日、喜庆或祭祀等。门笺的起源很早,但始终包含着避祟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吉首乾州有一组用于祭祀的门笺贴在神堂庙宇正面的横梁上,长方形,20厘米×50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红绿彩纸,相错粘贴。题额为“斩妖伏邪”,四周是象征八卦的纹样,下端为花装饰。在傩堂祭祀中,常用门笺布置祭坛,主要有菊花、荷花、八卦等图案。

【《礼花·双龙戏珠》】  民间工艺·剪纸。这件礼花·双龙戏珠、游龙舟、戏剧人物、双凤花作品共4张,尺寸不等,为保靖县夏庚玉锉花,游振鑫收藏。保靖县的花粗壮有力,显示出一种豪放的气魄。这几件作品,无论是龙凤,还是戏剧人物,均略其细节,重其神韵,都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作品收入《湖南美术全集·民间剪纸木版画》一书。

【窗花 《荡龙船》】  民间工艺·剪纸。“荡龙船”是民间常常采用的泛龙舟题材。保靖地处酉水河边,经常有龙舟活动,而且丰富多彩。窗花《荡龙船》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尺寸不等,为保靖县刘秋华花,秦石蛟收藏。这件作品以酉水龙舟活动为题材,构思大胆,将传统剪纸题材中的花鸟鱼虫及小动物放大与龙船组合,画面饱满,风格大气。收入《湖南美术全集·民间剪纸木版画》一书。

【剪纸 《岁月悠悠》】  民间工艺·剪纸。现代剪纸作品,综合材料,45厘米×32厘米。作者为土家族知名女画家周成华。画面表现一苗族妇女一边织布一边逗儿的趣味场景。作者运用纸与线状材料,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融入了钩编、刺绣等技艺,打破了传统剪纸单一的表现形式,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艺术价值,2009年在湖南省第四届剪纸艺术展中获金奖。

【窗花 《喜鹊闹梅》】  民间工艺·剪纸。《喜鹊闹梅》是现代花窗花,大红纸,构图借用了湘西土家族传统蓝印染门帘的图案形式,中心一个大花瓶,象征平安。左右对称,线条流畅,将传统门帘造型中的凤凰换成了吉祥的喜鹊,突出了一个“闹”字。是表现婚嫁、节日喜庆场景的优秀剪纸作品。

【湘西纸扎】  民间工艺·纸扎。湘西纸扎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来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民间节会和红白喜事中的一种装饰艺术。湘西纸扎有南北两大流派,南派以凤凰聂方俊、乾州滕召云、泸溪文兴东为代表;北派以永顺涂世绩、周吉阶,龙山苟驼子、胡绍香为代表。湘西纸扎具有“奇”“古”“绝”“轻”的特色,从而也造就了湘西纸扎工艺的独特魅力。

【凤凰纸扎】  民间工艺·纸扎。新编《凤凰县志》记载:“本县的纸马人物,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十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十字街的刘俸吾(已故)所制作的龙头狮头,不仅行销县内,并有麻阳、泸溪以及铜仁、松挑等地商民纷纷前来订货。”现代纸扎代表艺人聂方俊,尤擅扎龙。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他扎制的“边城巨龙”,长199.9米,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荣获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创作的纸扎“龙年吉祥”图案被国家邮政局2000年发行的龙年明信片采用。

【乾州纸扎】  民间工艺·纸扎。吉首乾州历来有春节期间举办“春会”的习俗。乾州“扎春”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精巧的扎工、俊美的扮相,深受人们的喜爱。世人曾以“凤凰的兵,乾州的春,浦市的龙船,泸溪的灯”来概括湘西州南部地方的民俗风情,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乾州春会(扎春)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今有名的扎春艺人有滕召云和吕胜利。滕召云所擅长的扎桃花,是乾州春会的主要式样。吕胜利擅长扎制龙、狮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和动物。吕氏鳌头似龙非龙,似鱼非鱼,为龙头鱼尾形,龙头造型为湘西土家族传统形状,雅俗共赏,工艺精良,是纸扎中的精品。

【泸溪鳌山灯】  民间工艺·纸扎。鳌山灯是泸溪县武溪镇特有的民间纸扎彩灯艺术品,历史悠久,相传源于宋绍兴年以前。鳌山灯是据“鳌载三山”的典故设计制作的。大型鳌山灯长10米,高3.3米,在上编排有高约20厘米的灯彩人物,组成历史故事。其“灯戏菩萨”用通草茎和高粱杆做成,以马尾毛、丝线连接其头、手、身躯。在木架下烧炭火,炭火热气升腾而冲动纸条转盘,带动连线,使所有的彩灯人物有节奏的活动起来,生动传神。民国年间知名的民间艺人有文、石、熊3家,各具特色。

【蜈蚣风筝】  民间工艺·纸扎。巨型风筝,90多节,长34米,重2.4千克。可折叠,舒展开来形似蜈蚣。保靖土家族老艺人彭德友在纸扎风筝工艺基础上,取篾片、白绸、棕丝为主要材料精心制作而成。1987年彭老艺人应“中华百绝博览会”邀请赴广州放飞蜈蚣风筝,获“特邀民间风筝艺术家”荣誉称号,蜈蚣风筝被中华百绝博览会珍藏。

【土家吉祥伞】  民间工艺·纸扎。纸伞是永顺县的传统纸扎项目之一。永顺现代民间艺人单海鹰、彭永宏在传统纸伞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制作了全新的土家吉祥纸伞。该伞形式上与传统纸伞大同小异,撑开后直径为80厘米,伞面将土家人“吉祥如意”的喜庆场面设计成各种有趣的图案,蓝底白花,清新、明快、典雅。融蜡染工艺和手工纸伞工艺于一体。色彩有蓝、红多种。制作精良,深得人们的青睐。

【三家田烟火架】  民间工艺·纸扎。烟火架又叫焰火架,集纸扎艺术、烟花工艺、戏曲故事于一体,变静态为动态,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的鞭炮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中传奇的烟火架工艺令人称奇叫绝。烟火架工序非常复杂,根据内容繁简可分为大24层、中16层、小8层不等,做工精巧,外形美观,粗如拌桶,高似楼台,四周是灯,中置字画,层层叠叠,内外连贯,内设若干层,每层若干格,每格内容或一折戏,或山水人物,或飞禽走兽。燃放时,将烟火架凌空高悬,点燃引线机关,接着一层层、一格格地从整体中剥离,出现内置的情节场景。整个燃放过程,不仅场面壮观,音乐动听,色彩绚丽,而且人物生动,内容丰富,非常有震撼力。

【湘西祭祀纸扎】  民间工艺·纸扎。湘西祭祀纸扎历史久远,最早出现在唐初,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在民间仍十分盛行,纸扎艺人众多,而且基本上都以祭祀纸扎为主。丧俗和还傩愿纸扎是祭祀纸扎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棺罩、灵堂或神堂布置(如桃源洞等)及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桃子溪幡幢】  民间工艺·纸扎永顺砂坝、桃子溪一带在祭祀中至今仍有使用“幡”的习俗。幡是道场庄严之法具。桃子溪的幡多为四方形,也有圆形,内用竹篾扎形,外用纸裱。实际上这应该是“幢”,或称“幡幢”。这种幡幢有大和小两种,大幡幢头一般直径5070厘米,长100厘米左右,幡尾400600厘米。小幡幢头一般直径30厘米,长15厘米左右,幡尾100厘米左右。幡头五颜六色,以红、黄、绿、紫为多,幡尾基本是白色。大幡幢有玉皇幡、血湖幡、救苦幡、三清幡、天罡幡、三官幡、铁围幡、九幽幡、天师幡9种。小幡幢有天、地、水、阳,为四值功曹所用。桃子溪的幡幢非常有特色,有的幡幢上还要粘贴剪纸的蝙蝠、蝴蝶、万字流水等吉祥图案,有的大幡幢总长可达8米,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湘西纸盔】  民间工艺·纸盔盔是在做好的模具上裱糊多层土纸,干后取下成型的纸壳,再在纸壳上面加工彩画的一种工艺。用纸盔工艺制作的东西,质地轻巧,使用方便,比单纯的篾扎纸糊物品更抗压耐用,并可以反复复制。

【涂氏戏剧头盔】  民间工艺·纸盔制作戏剧头盔是纸扎老艺人涂世绩的独门绝技。涂世绩(19212012),永顺县桃子溪人,土家族。他制作的戏剧头盔,一般先用多层纸裱糊成厚纸板,再剪裁造型,上色刻画装饰。头盔式样新颖好看,经久耐用,享有盛名,被称为“涂氏头盔”。

【纸盔面具】  民间工艺·纸盔。在民间傩戏或祭祀活动中,面具大多数是木雕制品,但也有一些用纸盔工艺制作的纸面具,这种面具质地比木雕面具轻,戴在脸上比较舒适,耐摔打,可成批量复制,效率高。由泸溪印兴荣、吉首吕胜利等制作的纸盔面具山鬼,为现代傩戏面具之一,造型夸张,能给人以一种神秘感

【纸盔狮头】  民间工艺·纸盔为古丈县断龙山乡猛虎州村扎匠余清泉(已故)的纸盔狮头绝技。第一步用黏土捏成狮头模型,阴干;第二步用浆糊将草纸或皮纸糊在模型上,以七八层为宜,待纸干后脱泥模成盔型,即毛坯狮头;第三步在毛坯狮头上糊一层白纸,上一层白粉,用小刀凿眼筐、耳孔、鼻孔、嘴、牙等,称“开脸”;第四步彩画装饰狮头,根据狮头各部位不同本色画上相应的颜色,借用形象物给予装饰,达到形象化,如狮的獠牙用通草制作粘于嘴上,狮的眉毛、睫毛用猪鬃毛粘成等,使狮头活龙活现;第五步在狮头上髹一二次光油(土清漆),使之闪光发亮,这样做出来的纸盔狮头无论日晒雨淋都不会褪色,经久耐用。

【狮子灯笑和尚、孙猴子面具】  民间工艺·纸盔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笑和尚、孙猴子是狮子灯(舞)中配合舞狮表演的两个喜剧滑稽式配角。笑和尚、孙猴子的面具都用“纸盔”工艺制作,先雕塑制作面具的泥模胚子,再在泥模胚子上反复裱纸,要达到相当的厚度,干后取下挖眼洞和彩画即可。由于有了面具泥模胚子,需要时只要再裱纸制取即可,可反复利用。

【八部大神面具】  民间工艺·纸盔纸盔“八部大神面具”造像,纸质,120厘米×90厘米,用于摆设装饰之用。采用湘西民间流传的纸盔工艺(俗称盎纸)制作而成。质轻,成本低廉。龙山县土家族李发立等制作的巨型纸盔面具,造型突出了八部大王的威猛彪悍,以对一切邪恶起镇慑作用。敷色装饰夸张,采用了描绘和沥金的手法,使面具色彩更加明快。

胡氏天然材料粘塑画  民间工艺·粘塑画天然材料粘塑画是砂石画的一个分支,有的也称砂岩植物粘贴工艺。是在砂石画的的基础上,更多的采用了树皮、草根、卵石等比较粗糙的天然材料,不墨守陈规,不拘于一法,更注重堆和塑的运用,有高浮雕和类似立体圆雕两大类,追求“真实”的感觉。湘西自治州天然材料粘塑画以保靖土家族画家胡文锋为代表,是一种与传统绘画理念完全不同的新型工艺形式,因立体、逼真、新颖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代表作《乡梦不曾休》2005年参加第九届华人艺术大赛获国际大奖。

丁氏标本工艺粘贴画  民间工艺·粘塑画。标本工艺粘贴画把标本与工艺画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标本工艺粘贴画有生物标本系列和矿石标本系列两种。生物标本系列底画制作相对简单,以花鸟虫蝶之类的生物标本作为主体,形式多与中国式花鸟画相似;矿石标本系列底画难度较大,以各类矿石标本为制作原料,形式多以山水风光为题。标本工艺粘贴画是永顺土家族丁志平多年探索的成果,在沙石画和传统粘贴画的基础上改为一种既贴又塑的浮雕式凸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与标本相映成趣。

【罗氏蝶翅粘贴画】  民间工艺·粘塑画。完全用蝴蝶翅粘贴出来的美术作品称为蝶翅粘贴画,简称蝶翅画。通过人工养殖可以得到大量的蝴蝶翅,阴干后用白乳胶粘贴在已用铅笔构好图的底版上,干燥后,用玻璃镜框密封,一幅蝶翅画作品就算完成了。蝶翅画因具油画风格且有天鹅绒般的视觉效果而备受人们喜爱。湘西有很多蝴蝶品种,蝴蝶翅上任何色彩都是天然的。湘西蝶翅画以吉首的工艺美术大师罗恒为代表,均为纯手工制作,具有一定收藏和欣赏价值。

芦秆粘贴风车  民间工艺·粘塑画。芦秆即湘西山野里的“芭茅秆”,材料遍地皆是。风车是湘西农家常用的生产用具。用芦秆粘贴制作风车是孩童喜欢的游戏之一,现成了中小学手工课的重要内容。有一件小学生的课堂作业芦杆粘贴风车,以写实的手法,将长短不一的芦秆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粘贴,立体,仿真,特别是风车的风扇甚至还可以转动,惟妙惟肖。

【镶嵌装饰画】  民间工艺·镶嵌画。镶嵌画是指采用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材料嵌块拼嵌制作而成的装饰画。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民间工艺工作室陈俐君的作品《百合》,60厘米×44厘米,使用蛋壳、大米、小珠子等镶嵌粘贴而成,形象简练概括,效果古拙天然。原材料丰富多彩的肌理与独特镶嵌粘贴工艺相结合产生的形、色、光的效果,使镶嵌画粗犷雄浑,色彩斑斓,清新质朴。

【老司城卵石镶嵌图】  民间工艺·镶嵌画。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卵石镶嵌图形,面积大的有1200厘米×700厘米,小的也在150厘米×500厘米左右。这批卵石镶嵌图形的图案丰富多彩,有麦穗纹、铜钱纹、水波纹、三角纹、太阳纹等多种纹样,基本为对称式、二方连续式及多层式适合纹样等构成。材料以河卵石为主,其中大型图形也有用火砖镶走主线,再填充河卵石,比较考究。据考古专家推断,这批卵石镶嵌图形应该是老司城主要官道或重要活动坪场的地面装饰。这种以河卵石为单元的镶嵌理念与土家织锦的浮起点构成纹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

【湘西烙画】  民间工艺·烙画。烙画初为烙花,又称烫画、火画、火绘、火笔、烫花。它用勾、皴、染、烟熏、火烤等技法,以烧烙痕迹代替笔墨,在竹木、纸张、葫芦、丝织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画面产生高低不平的纹理变化,增添了浮雕效果,使艺术表现力更加强烈。烙画属于自然的“绿色”画种,制作过程中碳化原料表面不变质、不褪色、无毒无味,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烙画汲取绘画艺术之长和火笔运用技巧,画面丰富,精细且永不褪色,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龙山县土家族青年李燕飞和连必富,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烙画艺术家。

【烙画 《村口》】  民间工艺·烙画。烙画《村口》,66厘米×55厘米,枫木板。作者为龙山县土家族青年李燕飞。作品取材于湘西土家山寨风光,以烙代笔,追求简洁、自然、明快、写实为主的风格。该作品在2006“中国红”杯首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奖。

【玻璃吹画】  民间工艺·吹画。玻璃吹画就是凭借人工“吹”的技艺在玻璃上吹出各种图样的工艺美术作品,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民间技艺。玻璃吹画以山水画见长,既自由、随意、潇洒,又有国画的凝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兼融。玻璃吹画以凤凰土家族田儒龙为代表,他善于用水墨和焦墨,使吹画线条比用笔作画更自然厚重,独具风格,获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吹画表演奖。代表作品有《梦境》《鹤翔深谷》《武陵挹秀》等。

【湘西工艺旱烟杆】  民间工艺·旱烟杆。湘西土家人的旱烟杆形式多样,按长度分为袖珍、小、短和长烟杆;按质材分为竹、木和金属烟杆。烟杆由烟嘴、烟锅、烟杆三部分组成。烟嘴、烟锅多用金属铜、铁、锡或玉石材料做成,形状大同小异。烟杆一般用竹、木制成。其中以湘西罗汉竹烟杆和稀有的“榨山刺木”长烟杆最为有名。土家人的长烟杆十分讲究,木杆“刺头”越多越好,一般长1米,最长的可达2米,两端为黄铜,再吊配一个麂子头烟盒、打火镰及山羊角、野猪牙等饰物,古色古香。老人的长烟杆不仅是吸烟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拐杖使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彰显和象征。

【麂子头烟袋包】  民间工艺·旱烟杆。麂子头烟袋包,顾名思义是用来装填烟叶、烟丝的,但由于多数麂子头烟袋没经过硝制,质地较硬,不利于装物件,实际上只是挂在旱烟杆上的装饰品。麂俗称麂子,偶蹄类鹿科,皮软,可以制革。湘西山区属于赤麂,俗称黄麂,皮为高级制革原料。赤麂雌兽无角。雄兽有角,单叉型,角短而直,向后伸展,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麂子头烟盒包就是利用角尖和角基部分制作而成的。由画家张雁碧收藏的一件麂子头烟盒包,长23厘米、宽12厘米、厚8.5厘米。

【柚子皮烟袋包】  民间工艺·旱烟杆。湘西民间有用柚子外壳做烟袋包的习惯。柚子外壳做的烟袋包一般长10厘米,宽6厘米,厚4厘米。具有美观、轻巧、不容易破损、抗酸碱、耐腐蚀、经久耐用等优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烟叶放在柚子皮制作的烟袋中,可以保烟叶滋润而不走“味”,吸此烟更觉清香提神。制作柚子皮烟袋包有8道工序,即采摘,脱水,掏瓤,捏制,刻花,烘干,上漆,配制盒盖。其中捏制最为重要,烟袋包的形状、图案都靠手捏制成型。所以,制作有很大的随机性,绝对不可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样子。目前这种工艺已濒危。田明收藏有柚子皮烟袋包工艺品。

【湘西土家族民居】  建筑艺术·民居。湘西土家族分布于武陵山区中部,在建筑上采用“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建房的理念,属“井院式干阑”建筑。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阑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和“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正房中间为堂屋,设家先神龛,后进为“抱兜房”。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床(塘)和卧室。若再扩大,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农村“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布局恰好相反。

【他砂刘家大屋】  建筑艺术·民居。刘家大屋位于龙山县他砂乡天桥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依山而建,朝门和主体建筑并不在一个方向,朝门内是半圆形的前坪,要转90度才是大屋主体。大屋有两进院落,周围是封火墙。原两进院落中间由内院连接,还有冲天楼覆顶,现已损毁。房屋前沿外挑,形成1米宽的前廊。前半部分的建筑为七柱十二瓜,三开间,中间为堂屋,堂屋后面比前面抬高1米,堂屋后壁正中供先祖牌位。堂屋两边是4间卧室,两侧均有小门进入后院。(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茨岩塘龙家大屋】  建筑艺术·民居。龙家大屋位于龙山县茨岩塘镇龙家弯村,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该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主屋一正两横,坐西北朝东南,呈凹字形,为三合院式木结构建筑, 四周有两米多高的卵石围墙,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正屋三开间,正中为堂屋,一头为厨房,一头为卧室。正屋右配厢房,左配转角楼。转角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楼板呈悬空楼阁,绕楼两边有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楼上为闺房,楼下是杂屋,建筑为局部二层。建筑后部有一个狭小的“驳刀房”,也称“防盗房”,设计独具一格。该大屋1996年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梁家潭土家民宅】  建筑艺术·民居。泸溪县梁家潭的土家族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地建筑特点,采取填方、吊脚的方式解决山地高差问题,充分尊重和适应了地形条件。与一般土家族民居不同的是,主楼和转角楼两部分不是成直角相交,而是平行排列。主屋为原有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建于填方的砖石砌筑的平台之上;转角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木材为主,采用穿斗式结构。门窗雕花,转角楼栏杆造型厚重。主体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古丈老司岩民居】  建筑艺术·民居。老司岩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北。现老司岩的土家族民居主要是黄氏家族所建,后遭火灾,至今基本完好的还有14栋。老司岩背靠青山,面临酉水,坐东朝西,就像一把巨大的太师椅,是一个酉水老码头。清朝中期,这里商贾云集,有“王村一条街,不抵老司城墙岩”之说。至今在村里700多米长的石板路两边,还留存有多个铺台,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土家建筑。木质构建,穿斗式结构,而房基、台阶、天井、朝门、高墙全用青红条石铺成,门窗隔扇雕草镂花,厢房、偏房、堂屋一应俱全。今老司岩古建筑群已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他砂姚家宅院】  建筑艺术·民居。他砂姚家宅院位于永顺石堤镇他砂村姚家寨,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整栋建筑为全木结构,四合院式布局,由门楼、正屋和厢房组成。面阔28.9米,左右基本对称。姚家宅院从外观上看是同等高度的规则四方形院落,但实际上前面一方为两层,其他三方为一层,院内两侧分别有楼梯通往二层。这两层与一层同高的做法是土家转角楼与主屋关系的特殊做法。前方楼层屋檐出挑深远,有效解决了庭院内部的交通联系。两层建筑中下层主要用作杂屋,上层住人。底层木板墙外再砌厚土墙,可防匪盗。(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王村向宅】  建筑艺术·民居。向宅位于永顺县芙蓉镇那丘村,是国民党向敏思将军的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向宅坐北朝南,主屋前后两进,两端厢房前出转角楼,形成纵长的院落式平面布局,俗称“二龙护主”。系全木穿斗结构,正屋五柱八瓜。宅基西侧房基为石砌高台基,以填补地形的缺陷。平面布局严谨,结构清晰合理,装饰精美,正屋中堂大门扇页所雕花草鱼虫和人物故事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生动有趣,雕刻刀法精炼,线条圆润流畅,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那住村四水屋】  建筑艺术·民居。“四水屋”以其平面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类似而得名。那住村四水屋位于永顺县勺哈乡黑龙窟村,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四水屋局部为两层,建筑以木料为主,青砖为辅。屋中有一天井,既可采光,又可通风,正下方有一方形的石砌下凹画坛,地下一角有下水道,既排雨水,也排生活污水。正面会客堂屋比较高,堂屋两侧是卧室。天井两侧是火床,火床后面是大小不一的偏房,用作牛栏、猪圈和茅厕。从火床也可由楼梯直接通向二层的偏房,偏房大多用作柴房、谷仓和杂屋。四水屋内柱子对应整齐,以排架为主要结构。(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小干溪姜宅】  建筑艺术·民居。小干溪姜宅位于永顺县首车镇龙珠村。姜宅坐南朝北,穿斗式全木结构。正屋原为三开间五柱四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厢为前火床后卧室。后在宅北侧和东侧加柱扩建。该宅无土家常有的两厢或一厢转角楼,但在正屋西侧靠悬岩一边建有常出现在转角楼前方起装饰与遮雨作用的披檐外走廊,并配有楼梯通向二楼的夹层,似乎转角楼已被简化缩进了正屋。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式样在小干溪还有不少,与其较为平坦的地形及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现代冲击有关。(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列夕宋家大院】  建筑艺术·民居。永顺列夕是古码头,有座百年老宅宋家大院。大院为四合院建筑,全木结构,中间夹着一个狭长的青石板天井,两侧为三段式封火墙,两坡屋顶。大门临街,两边为老式柜台,柜台雕花。堂屋宽敞,最里边是祭祀牌位,这一区域用木地板抬高。门厅为五柱六瓜的标准屋架结构,而堂屋却在木地板抬高区出挑双步梁。特别是屋架都被天花板所遮挡,不像一般的土家建筑暴露整个屋架。宋家大院虽已破败不堪,但梁柱上的彩绘祥兽和圆形的花纹,仍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塔卧雷家大屋】  建筑艺术·民居。雷家是永顺塔卧的大家族,雷家有老屋和新屋两处,都位于塔卧中心,具有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雷家新屋后来为红军四分校。两栋雷家大屋都为木结构四合院,周围砌有封火墙,中心为青石板天井。雷家新屋正屋坐东朝西,五开间,正中堂屋。正屋与前厅均为五柱六瓜的五架结构。门厅内挑出两道廊,均以木地板抬高,显得舒适而精致。因后面的堂屋和食堂曾失火,复建时堂屋顶高于前厅与两厢。两厢及堂屋上均有异常精美的雕花,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凤凰舒家塘民居】  建筑艺术·民居。舒家塘位于凤凰县黄合乡,古称“书架堂”,历史上实为屯兵的营讯,始建于北宋时期,明万历年间重修加固,成为一座古城堡式建筑群,后为普通民居。整座城堡由城墙环绕,墙高8米,长1500多米,均由青石砌筑。古堡由上、中、下三寨组成,建筑规划合理,巷道错落有致,全部用青石板铺就,多为丁字形。城中现存有13户石材大门,皆为整块条石筑成,门匾上有“礼严捍卫”等题词,字体多样,笔法严谨,内涵深远。

【湘西转角楼】  建筑艺术·转角楼。土家语称转角楼为“叶落列”。转角楼是吊脚楼的一种,建筑多与正屋成90度的直角布置。在结构上,转角处常以34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颇为精致。其屋架自成一组,一般不高于正房屋脊。转角楼外设走廊,大都悬挑起来,只有一面走廊或外悬挑的称“吊脚楼”,有两面走廊的称“转角楼”,有三面或四面走廊的称为“跑马楼”,并置木质栏杆。悬出楼外的悬柱(也称吊瓜)为八棱、六棱或四方形,下面画柱雕枋,柱子及横枋雕有多种吉祥图案。上下护板上雕以奇花异草,有的着以五彩之色。《土家转角楼建筑艺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是永顺的彭善尧。

【巴家湖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巴家湖位于永顺泽家镇西那村。有一条公路干道从巴家湖村中穿过,转角楼依山就势而建,位于公路两侧。这里的转角楼多以悬山顶为主,部分为歇山顶,穿斗式榫卯结构,大部分为两层,也有三层结构。窗格、护栏造型各异,纹样多变。转角楼群依山势错落有致,层层叠叠,与周边的大自然浑然一体。

【沙土湖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沙土湖位于永顺县泽家镇沙土湖村。村寨中建筑至今仍然是清一色的木结构,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是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的转角楼。楼上有走廊伸出,走廊装饰有栏杆。这种干阑式木楼结构严谨,不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是土家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龙西湖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位于永顺县首车镇龙西湖村。龙西湖的转角楼群保存得比较好,全寨至今基本上都是木房子,转角楼式样呈多样化,两层、三层的转角楼不在少数。寨中彭宅的转角楼别具一格,坐南朝北,依山而建,与通常人家的一正左厢及一正两厢的形式不同,为单纯的一正右厢。起吊方式为因地赋形的落差起吊。正屋三开间,构架原为五柱四瓜穿斗式结构,后在北面加建一排,变为六柱五瓜。转角楼为三层,上层是闺房,最下层堆放杂物。最为独特的是楼梯平台转弯处做成弧形,非常罕见。转角楼前方檐饰与翘角的搭配,加上依山就势、参差不齐的吊脚和平仄起伏的拉枋,整个建筑十分生动。(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劳庄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劳庄位于永顺县芙蓉镇兰花洞村,原叫“老子庄”,后改为劳庄。劳庄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以向姓为主。村中的转角楼风格统一,是因为1949年土匪烧毁了整个村庄,后以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建造手段,再造了劳庄。村庄依山而建,转角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朴清新。功能分布合理,首层为畜圈、粪池,二层为堂屋、客房、厨房,三层则是主人卧室。梁架简洁纯朴,栏杆、门窗以直棂为主,古朴大方。在这里,建筑不单是人们的庇护所,更是高度融合了环境特征与人类智慧的艺术品。(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飞水寨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飞水寨位于永顺县芙蓉镇酉水河畔,立于悬崖之上,两面环水,一边是飞瀑奇观。飞水寨是清一色的仿明清土家族殿堂式建筑,也是土家转角楼的经典作品,上下共10余栋之多。全寨转角楼檐角高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四层青瓦层次分明,八角檐角如群鹰翘首,伴之巨大瀑布,云蒸霞蔚,十分壮观。寨内的楼栏、门窗及其雕花均系从县内外的古屋上拆卸下来装上去的,许多颇具文物价值。飞水寨转角楼群堪称土家转角楼的代表作,是土家文化的亮点。

【洗车河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龙山县洗车河是土家族中心聚居区之一。洗车河镇兴起于清雍正年间,土家族转角楼到处都是,主要集中在洗车河镇的洗车河道两旁,以及洗车河镇附近的土家村寨。洗车河镇的转角楼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转角楼,而且有多层式结构,传统而规矩。另一类是沿河而建的吊脚楼,吊脚楼因地势而定,多为临河,只有用外延下吊的方式来支撑建筑,为达到目的不拘成法。洗车河转角楼群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清江村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清江村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因清江河从村内穿过而得名。村寨清一色的土家转角木楼,顺山势分布,疏密有致。屋脊一律以白石灰砌固屋脊和瓦边,黑瓦白边,飞檐翘角,在四周茂密的树木丛中格外醒目,是一个村寨与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

【五村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五村位于泸溪县八十坪乡,这里的土家转角楼群保存的比较完好。转角楼多建在相对较平的地基之上,与湘西北相比,功能和建筑形式有一些不同。这里转角楼的底层空间高度与第二层相当,是正屋,不过底层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堂屋,堂屋放在二层的正中间。猪圈、牛圈、厕所都不在底层,而是建在屋外。转角楼有二面或三面,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及门窗,悬柱底部有金瓜或各种兽头、花卉图案,雕刻精细。二层的堂屋设神龛“家先”,两边房间称“人间”。转角楼的楼梯也形式多样,一种置于屋内,一种加架在房屋的两侧,通过外室的木梯上下。(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岩排溪转角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位于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村落依山而建,周边梯田环绕。村寨内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清代、民国古民居,木结构转角楼,一栋连接着一栋。因地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转角楼与酉水北的转角楼大同小异,但房屋样式增加“二手推车”和“三滴水式”,别具一格。房前(旁)附属建筑增加二檐是这种建筑的特点。这些二檐下接地有木栏杆,二檐使房前阶沿成为一个较宽的门廊,也是红白大事设宴待客的“餐厅”。二檐属民居建筑中的平面延伸,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同时,前廊常设有“美人靠”,房屋立柱均为方形,正屋两侧装板为“印壁”式,与立柱构成一个完整平面,光洁整齐,这两点在湘西自治州其他地区不多见。2010年,岩排溪古建筑群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

【凤凰古城吊脚楼群】  建筑艺术·转角楼。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唐垂拱年间建县,吊脚楼便零星出现,至元代以后渐成规模,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吊脚楼面临沱江而建,因地势的制约,房屋的一部分不得不靠下部支柱支撑悬于河面,从而形成临水单面吊脚式建筑,巧夺天工。今凤凰古城吊脚楼保存基本完好,不单在形体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而且在内涵上不断引导人们想象探索。

【湘西冲天楼】  建筑艺术·冲天楼。冲天楼是土家族民居特色之一。主要表现在两进建筑之间的天井上方升起类似塔楼格局的小屋顶上,有通风、采光、分水之功效,从而有类似现代建筑的室内“共享空间”的感觉,学名多称为“罩厅”。冲天楼有单层和多层之分。龙山县苗儿滩镇树比村的土家冲天楼为多层,十分罕见。此外,龙山塔泥湖冲天楼、保靖县城老街“富春世第”商宅冲天楼、吉首东正巷民居冲天楼等均为单层。冲天楼除用于民居外,在花桥建筑上也普遍应用,只不过简单一些而已,更多作为一种装饰。

【树比双层冲天楼】  建筑艺术·冲天楼。位于龙山县苗儿滩镇树比村。该冲天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两个凸出天厅的高楼子,高10米余,为双重檐飞檐翘角结构。全木穿梁,每重底座由4根枕木构成为“□”形,十字架梁,由48柱、枋、挑穿梁构架而成。其中柱(拱)、枋、挑各16根。冲天楼天厅内侧吞水面约400平方米,雨季排水靠冲天楼子和天井屋檐的棬槽排向左右偏房瓦面。排水系统采用了八卦构造,取阴阳轮转之势,绝妙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冲天楼除了增添建筑气势外,透光纳凉、吸气排浊,是它的主要功能。被称为经典的土家建筑范本和“活化石”。

【连洞谢家祠堂冲天楼】  建筑艺术·冲天楼。谢家祠堂位于永顺县連洞乡,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祠堂共有4进,第三进和四进分别建有阁楼,特别是第三进阁楼升起要高于四周的屋脊许多,为四方单层翘角式,长宽约4米见方。阁楼是空的,人不能上去,下为天井,兼有通风、采光、分水之功效,从形式和功能上讲,就是土家族建筑中常引以为自豪的单层冲天楼。

【老司城花桥冲天楼】  建筑艺术·冲天楼。花桥也称凉亭桥,是湘西土家族地区常见的桥梁形式。花桥由桥墩、桥面、桥廊、瓦屋顶几部分组成,同时为了花桥外形的变化和雄伟,以及桥廊的通风采光性能,往往会在桥的中部或两端,将瓦屋顶向上举高,从而形成一个亭状的隆起,这就是桥梁的简化型冲天楼。这种冲天楼大多为单层,也有少数为双层。永顺老司城通往祖师殿的花桥,中间屋顶举高隆起,形成一个亭状,增加了桥廊内通风采光、遮雨纳凉的效果。

【晒楼】  建筑艺术·晒楼。晒楼是湘西民居中常见的一种做法。尤其在城镇中,房屋密集,民居往往把部分屋顶打通升高,在高出屋顶的平面上做出平台,上面再盖个小屋顶。人可以从屋内的楼梯上到平台,平台四周有栏杆,可以晾晒东西。这种晒楼比普通平地或屋顶天台更好用,晴天可晒,雨天可晾,很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龙山洗车河、乾州、凤凰古城都有各类晒楼,别具一格。

【姚家书楼】  建筑艺术·晒楼。位于泸溪县铺市镇余家弄内,是一座坐北朝南长形砖木结构两层建筑物,下层为青砖结构,外墙高5米,宽10米,深4米,墙内单独有10根料木撑柱,是姚恒森大商户的住宅。上层带回廊式的花格栏杆为书楼,纯木质穿斗式结构,比下层多出一圈回廊,从书楼的木踏梯板依墙而上,到书楼的回廊。靠东的风火墙高出瓦檐,这里是晒楼,也是书楼的最高点。书楼上有三间相连的房,每间房约10平方米,皆有前后门,门腰有雕花。姚家书楼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回廊四面相通,宽1米,四周有8根立柱,撑在回廊的栏杆中间,前后栏杆式样对称,中间嵌着荷叶木雕,象征兄妹团结,家庭和谐;二是回廊花格栏顶,吊有一排整齐的能伸收的活动木页;三是整个房间1米以上全为窗格,分上、中、下三层,结构整齐。今书楼多数地方仍保留着原来的木刻花板,花板图案以梅花、芙蓉、喜鹊、鹿为主,雕刻图样独特,工艺精湛。

【亨章村寨门】  建筑艺术。位于保靖县普戎镇亨章村。长13米、宽6.8米、高11.8米,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分为3层,第一层为钢筋混泥土建筑,高5米;二层、三层为全木质结构,高6.8米,飞檐翘角。是保靖县为亨章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一大旅游景观。

【湘西庙宇建筑】  建筑艺术·寺庙。湘西寺庙建筑主要有佛教、道教及本土民间信仰等庙堂道观。建筑布局一般采用纵向的中轴对称院落组合的传统形式。其建筑作法,除年代较早的大寺庙采用歇山顶,晚近的除主殿用重檐或单檐歇山顶外,其他较小的多用硬山顶,突出封火山墙及高大的牌楼式大门,形成寺庙的显著特征。清代、民国时期,湘西的寺庙较多,现保留下来的已不多见。

【老司城祖师殿】  建筑艺术·寺庙。祖师殿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东南二里的山腰间,始建于五代后晋出帝天福二年943,明代重修。坐东朝西,为木构建筑,上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构架。殿柱34根,其配列与一般殿堂的结构有所不同,明间二缝用“减柱法”,减去分心柱,扩大空间,以满足供奉神像与敬神者活动的需要。明间开两门,正中心用板壁隔为左右。殿中心金柱前砌有大佛坛一座,上有木龛,供奉天师神像。殿顶为重檐歇山,屋角无反字起翘,尾部上卷,外廓成钝角,曲线自然。斗拱梁柱未施彩绘,均为原木色,外槽“澈上明造”劄牵,月梁下的雀替、驼峰均刻有花纹,为南方明代民居所常见。整个祖师殿全系榫卯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十分罕见。殿后的望经台和玉皇阁,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永顺土司彭翼南重修祖师殿时迁移至此的,现与祖师殿连成一体。祖师殿至今保存完好,属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顺观音岩庙】  建筑艺术·寺庙。永顺城西2千米处即是观音岩,素有“湘景第一岩”之称。观音岩下,矗立着一组古色古厢的殿阁建筑“观音庙”,又名“嵩山堂”,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嘉庆十六年1811扩建。观音岩庙宇,坐东朝西,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有山门、水阁府、嵩山堂、地藏庵、玉皇阁。水府阁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构架,檐下施三层斗拱。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右两边的禅房,采用本土民居木质“吊脚式”结构,垂脚悬空10米有余。左禅房下的回廊依山就势,垂脚悬空约5米,配有木栏杆,这种具有土家民族地方建筑式样的寺庙并不多见。观音岩庙于1991年进行维修,现保存良好。

【洗车河关帝宫】  建筑艺术·寺庙。洗车河关帝宫位于龙山县洗车河镇东平街。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坐东朝西,纵深两进,对称布局,周围是风火墙。主体建筑面宽三间,有戏台、正殿。戏台是该建筑最有特色之处,翼角采用碎瓷片贴面装饰,十分精美,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戏台的歇山式屋顶与硬山建筑配合构成前门楼,对比明显,主体突出。同时,整个关帝宫明显采用当地土家族木建筑形式,结合江西建筑风格综合而成。今存部分建筑。(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普戎双印山寺】  建筑艺术·寺庙。双印山位于保靖县普戎镇普戎村。20世纪50年代初由僧人王本林自筹资金重修庙堂。因该山后有两处地形似“将军印”和“正方印”,故命名为“双印山”。双印山至今庙宇堂皇,其建筑风格基本上以本土木砖结构为主,湘西家庭庭院式布局,其内松柏掩映,花草茂密,亭台楼阁,禅林幽静。

【乾州太虚寺】  建筑艺术·寺庙。太虚寺为吉首乾州名刹,又名小溪禅林、回龙庵。原在武水(万溶江)与小河交汇处的岸边,现位于州民族中学东面的山麓上。寺始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后毁,1991年重建。太虚寺依山而建,寺貌巍峨,橘园围绕,山花烂漫,堪称太虚胜境。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魁星楼)、大雄宝殿、观音殿。最有特色者当属钟鼓楼,四壁和枋上绘古代传说故事人物,楼上悬大钟,门楼联:“人文蔚起,寺院一门出两校;山川钟灵,厅县八景入四壁。”寺内藏历代碑刻数十通。

【凤凰天王庙】  建筑艺术·寺庙。位于凤凰城东南观景山麓,面临沱江。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建筑布局巧妙而得体,造型雄伟而秀丽,环境幽雅、古朴恬静。进头门后有100级红砂岩台阶,“七星台”屋前塑有3套高大的马夫和骏马,工艺精湛。现存于正殿的泥塑有三王坐像,神态各异,气象森严。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文庙建筑】  建筑艺术·寺庙。凤凰文庙位于古城登瀛街的现凤凰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光绪十九年(1893)改建,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前卫露台,以红砂石砌筑。大殿建筑为抬梁式结构,重檐歇山顶,屋脊与瓦当饰以青色琉璃。屋顶高耸,檐部翼角反翘,壮观而肃穆。正立面16扇木门,均有雕花纹样装饰。殿前4根檐柱各雕饰一条盘龙,十分生动。殿内藻井彩绘龙凤图案。四周卷棚额枋上恭悬清朝历代御书匾额。前面一对檐柱顶部雕以镂空彩狮,另外两根饰以彩鳌,与柱上之龙相映成趣。(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浦市浦兴寺】  建筑艺术·寺庙。位于泸溪县浦市镇毛家坡后的天王行宫上侧,始建于唐代,明永乐、崇祯、清道光等时期皆有修复。古寺有三进大殿,依山而建。第一进为祖师殿,第二进供十大阎罗诸神像,第三殿供玉皇神像。以第二殿的雕塑最为精湛,其中地藏王菩萨盘膝坐在一只独角巨兽上,巨兽目凶面恶,有欲跃身抓人之感,令人望而生畏。十大阎罗王仿佛置身阴森的地狱之中,周围是判官鬼卒,满眼都是地狱惨状。后二进僧房因年久失修,又遭大火烧毁,仅剩祖师殿,1933年重建。请本地雕塑名师刘水秀在二进殿恭塑准提观音,后人把该寺又称准提庵。第三殿为地藏菩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受严重损毁。20世纪80年代重塑了三世佛、四大天王等40多尊佛像,是湘西雕塑艺术最好的寺庙之一。

【浦市东岳寺】  建筑艺术·寺庙。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村北侧,有一座东岳寺,寺门高大雄伟,门楣书“东岳寺”。始建于明朝初期,后多受毁坏,2090年代复建,原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现改以佛教为主。圣母殿于清乾隆时期修建,紧挨庙左侧,祭祀东岳大帝的女儿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东岳寺的主体为佛经殿,进深20米,面阔10米,殿内正中有长方形天井,通透亮敞,屋顶为抬梁式架构。弥勒佛与灵官背靠天井前,左右分列东岳大帝、天仙圣母、南岳菩萨、达摩祖师、送子观音、四大天王、千手观音莲花坐像等神像共计近100尊,个个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技术。

【浦市龙王庙】  建筑艺术·寺庙。泸溪县浦市镇和尚坪的龙拱溪旁,有一坐东朝西的“龙王庙”。庙宇面阔4间,进深1间,从北而南依次为斋堂、龙王殿、观音堂、香客房。主祀龙王神像。龙王庙初建于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龙王殿内右上侧供奉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殿堂正中供龙王与三位太子神像。观音堂里供奉净瓶观音,金童玉女位列左右。庙门前连着宽3米、长10余米的廊,龙拱溪自廊下而过。庙门靠着城市一端,一对堆塑的盘柱金龙,昂头张牙戏宝,传说是浦市本地修炼成形的蛇龙即鹅颈龙,由于鹅颈龙投靠在龙王门下,故而只能缠在龙王庙的山门柱上,做看护工作。两龙头之间是“龙王庙”3个苍劲的篆体字。庙旁有新建的寮房。

【浦市黔王宫】  建筑艺术·寺庙。泸溪县浦市镇南郊浦溪村的古渡口码头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名“黔王宫”,俗称“黑龙庙”,即今浦溪学校所在地。庙里有尊耳戴银环、身著战袍的巨型雕像“黑脸将军”,人称“黑龙菩萨”。黔王宫的祀神是沐英(13441392),明朝开国名将。传说沐英曾战于浦市,他去世后,浦市人在当年沐英驻军之地和停放辎重物资之地,分别修建了黔王宫和黑龙庙。

【浦市百吉庵】  建筑艺术·寺庙。据《辰州府志》与《湘西乡土调查》载,百吉庵原名“接引庵”,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复建,并更名为“北极观”,属浦市道教之地。1991年春,由龙山人氏释广智来此任住持,改为佛教之地,重修寺庙,改名为“百吉庵”。庵内现有正殿、三观殿、弥勒佛殿、地藏王殿、日光佛殿,庵外单独建有天王庙和灵官堂、土地堂、竂房、客房、斋堂等建筑共约700平方米。庵内有佛像80多尊,全部为木质雕刻。百吉庵山门高6米多,绘有荷花、云纹图等,华丽而庄严。庵内右边为弥勒佛殿,殿门左边架有一面大鼓,右边吊一口铁铸的撞钟。佛殿中供一尊大肚弥勒佛,威武森严的四大天王分列两旁,皆脚踩妖精鬼怪,仍保留着原来的道观特色。

【浦市天王行宫】  建筑艺术·寺庙。位于浦市西郊。行宫外墙高大雄伟,大门两边塑有一对张牙舞爪的神龙,缠柱而绕,龙尾翘出6米多高的墙顶。门两边有泥塑对联:“进殿三叩首,到来自有负心汉;出门几步足,此去岂无悔过人。”寺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复建。走进大门,戏台下塑有3个精神抖擞的马夫,牵着3匹毛色各异肥壮的雄马,充分显示出天王的威严。中间庭院供看戏所用。香火浓烟将正殿熏得黝黑,阴风惨惨,令人毛骨悚然。正殿两边的木质对联上贴满了鸡毛和鸡血,这是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人们端着三牲来血祭时所留下的。大殿两层、共4间,外殿堂左边为三天王神像,右边为龙王神像。正殿中间为三大天王巨型神像,后面是娘娘殿,供奉的是天王的母亲。外殿堂右侧分二层,前有跨虎财神,后为佛堂。

【土家族摆手堂】  建筑艺术·祠堂。摆手堂是土家族民族的宗祠。摆手堂建筑分为土王祠及摆手场两部分。正规的摆手堂在牌坊形大门之内,由矮墙围成又深又长的长方形摆手场地。摆手场的顶端为“土王祠”,土家语称为“耶搓”,就是神住的房屋,即神堂。凡是土家族人祭祖、祈年、神断、还愿、迎春、歌舞、竞技等群众性活动及民族的大事多在此举行。摆手堂建筑有简有繁,主体建筑为木楼,大门洞开,飞檐翘角。

【农车大摆手堂】  建筑艺术·祠堂。龙山县农车乡位于209国道旁,这里的大摆手堂始建于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以祭祀土家族的远古祖先“八部大神”为主。摆手堂在寨子西北方,堂址旁边的青石上至今留着一个大脚印,长约50厘米,宽约18厘米,深1015厘米,当地土家人传说这是八部大神留下的脚印,便在此建庙世代相祭。农车乡大摆手堂民族特色浓郁,占地1400多平方米,呈“四合院”形,大门口有牌坊,院内周边是回廊,中间是“八部神殿”,三层木结构,飞檐翘角。中间是青石板地面铺成的空旷院坪。主体建筑为木瓦结构,由106根柱子支撑,宏伟壮观。摆手堂正堂按男左女右并排供奉着两尊神像,均为白脸,慈祥而神骏,土家人称其为“拔普”和“帕帕”,即八部大神及其夫人;两边分列红、黑二战将。神像质朴传神,令人肃敬。

【马蹄寨大摆手堂】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龙山县农车乡马蹄村。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3),原在泽东坪,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迁至马蹄寨。前厅为摆手场地,中间是一丈见方的天井。除大门外,左右各有东门和西门。门柱上两条金龙抱柱,腾然托起“大摆手堂”匾额。堂前是一块方圆六七亩的大坪坝,以供摆手活动用。大坪正中耸立着一根30多米高的红漆桅杆,桅杆顶上木雕有一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庞然大鸟,这是土家大摆手赛会的“吉祥物”。整个摆手场以这根桅杆为中心,大坪四角各立一根20多米高的彩柱,各用彩绳与中间那根高桅杆相连形成穹窿状。4根绳上挂满了五色三角纸旗和大红灯笼,形成“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艺术氛围。

【捞车河小摆手堂】  建筑艺术·祠堂。捞车河是龙山县洗车河流域的一个村寨。20世纪50年代以前,洗车河流域有土家大摆手堂3处,小摆手堂150多处。捞车河摆手堂为小摆手堂——三月堂。主体是3层木结构,下大上小,飞檐翘角。两边是回廊,中间为坪场。简洁大方,庄严肃穆。

【双凤小摆手堂】  建筑艺术·祠堂。双凤村位于永顺县大坝乡,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以田、彭两姓为主。村口有一片宽坪,坪周围古树参天,现存有摆手堂一座,方底,两层木质塔楼,飞檐翘角,高约10米。摆手堂的第一层大门横梁上的匾额写有“土王祠”。门前一对大红柱上各自盘绕着一条四爪黄龙,好不威风。二层楼阁护栏为万字流水纹样,悬挂匾写有“摆手堂”。摆手堂内厅地中央置有道教“太极”图案,堂内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3尊神像。

【永顺谢家祠堂】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连洞村,清同治九年1870建。坐东朝西,纵深60米,宽18米。祠堂正面砌有青砖牌楼式门墙。祠堂分成四进。第一进是戏楼;第二进是戏坪,两边各有一栋厢房;第三进为主殿,10余根大马桑树柱子托起两层,主殿前后是两个四合井,两边是雕花木房;第四进是讲坛,深处设有神龛,两边是族人商议机密大事的房间。房外墙壁上有4个楷书大字——“忠孝廉洁”。院内有冲天楼、合荷池,别具一格。建筑风格很接近徽派,同时又融合了本土特点。因外墙有红军标语“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祠堂得以保留,但内部已面貌全非。

【老司城彭氏宗祠】  建筑艺术·祠堂。彭氏宗祠位于永顺老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牌位以及18位土司塑像。彭氏宗祠原在金銮殿的右侧,是土司彭世麒于1492年以后建造的。明万历十九年(1591),土司彭元锦竖有一块祠堂碑。现存的彭氏宗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从原金銮殿的旁边迁移至寿宫之处建造的,占地2700平方米。外楼是1913年由彭氏后人承头建造的,完全是土家族砖木楼结构式样。

【毛坝胡家宗祠】  建筑艺术·祠堂。胡家宗祠位于永顺县毛坝乡廖家村,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祠堂外貌朴实端庄,整体建筑为“封火桶”式的砖木结构,总长约22米,宽15米。分两进,第一进为四合院结构,正对大门的是一栋三开间的三柱四小木房,相传其两侧分别有跑马楼与大门上方的走廊相接,跑马楼下面为粮仓两间。经祠堂大门直走,经过宽敞过道后便是相传为祠堂存放祖宗牌位的后厅堂。厅堂两侧为上下两层小开间房子,整个宗祠就形成了两个“小四合院”天井。祠堂内的院子,以方形青石板铺就,平坦舒适。祠堂内共有102根柱子下地,每根直径约50厘米。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没有过多的雕饰,但做工精细,飞檐翘角。现为永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比较完整。

【凤凰田家祠堂】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凤凰县城沱江北岸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民国初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祠堂建筑群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大门、正殿、戏台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设有五福、六顺两门。祠堂大门前有6级用红砂石条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建筑3间,中间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原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极其气派。祠堂内设紫荆堂,称做“万年台”,供放历代祖宗牌位。

【兰村刘氏宗祠】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泸溪县石榴坪乡兰村村屯里组,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是木结构屋架。正门门洞外用灰浆制作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很有地方特色。祠内入口处有亭阁木构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但比较精致。

【乾州杨家祠堂】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吉首乾州古城区,坐南朝北,整体建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由门楼、戏台、厢房、正殿、天井组成,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戏台前是40平方米的小天井,红砂条石铺地。厢房两层。戏台后是正殿,有长方形天井,地铺石板,极为讲究,为祭祀、议事的场所。天井周围一楼为回廊,二楼厢房与戏台厢房相通,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吊瓜柱和挑梁处处可见,建筑风格有明显的湘西民族特色。杨家祠堂原称九福堂,是清代将领杨岳斌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修建。民国以后,转卖给乾州本土土家族杨氏家族,由名士杨味蔬等集资整修,更名为“四知堂”,但仍作为杨家祠堂。后又设“四知小学”,专供杨氏家族子弟读书。现保存完好。

【浦市李家宗祠】  建筑艺术·祠堂。位于浦市镇下湾四合院路,由两个庭院并列一起组合而成的坐西朝东的南方祠堂建筑。北侧院子正脊上有“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岁次乙未十月毂旦,湖南辰州府沅陵县浦市李氏合族”题记。南侧院子为三进式庭院。中轴线上有门厅、过厅、正厅。门厅是一栋三开间四进深四间七架梁穿斗结构的硬山式建筑,单层单檐盖小青瓦。两次间以砖围砌。明间用作通道,开大门,前后檐下作卷棚板,撩檐枋下置斜撑。北侧院子仅存一栋正厅、一座戏楼。戏楼屋架结构及屋面保存完好,系七架抬梁结构、歇山式建筑,戗脊起翘较高,檐口幅度较大,线条轻盈流畅。天花为双层圆卷棚式藻井。宗祠大门南北两侧精工雕琢两座跨度3米多的石拱桥,清澈的溪水穿桥而过。祠堂正中为9级红石踏步,连接溪沟。

【土家族凉亭桥】  建筑艺术·桥梁。凉亭桥,也称为花桥,是湘西北土家族地域的一种木瓦结构的桥梁。凉亭桥横跨于溪河之上,连接两岸行道,是过往行人遮雨避暑的地方。凉亭桥以石墩木梁结构为主,墩多砌成分水尖式,梁有双向伸臂、单向伸臂以及两种并用的结构。桥上有格栏靠座、桥神佛像等。可在桥上乘凉饮茶、下棋聊天。湘西有特色而且保存比较好的古老凉亭桥有龙山洗车河的凉亭桥和永顺白竹山集锦桥等。

【洗车河凉亭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龙山县洗车镇中心,桥东连接青石板铺就的洗车镇古街道。大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河中桥礅青石砌成,历经200多年洪水与风雨的冲刷,仍然坚固如初。桥东西向,桥礅高9米,口作伸臂梁,桥长43.3米,宽4.9米,两边雨板各伸出1.1米。木廊用料为椿木木枕。桥面铺板、廊柱、枋、檩、栏杆用木以榫接插枋构建,无一钉一铆。长廊为青瓦双坡顶。整个布局严谨,建筑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至今保存完好,桥上不仅用来通行,还成为人们休闲纳凉和集市买卖的场所。

【捞车河凉亭桥】  建筑艺术·桥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凉亭新桥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桥”。修建于2008年,全长为288.8米,比原世界纪录保持者252米长的芷江龙津风雨桥还要长36.8米,成为世界上最长并最具土家特色的土家凉亭桥。大桥呈三叉形的三向构造,分别通往三方的3个村寨——捞车河、梁家寨和惹巴拉。主体为木、青石和水泥结构,5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供人歇息。三桥交汇的中心位置安坐龙王雕塑,四周围绕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石雕,十分壮观。

【兴平花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龙山县兴隆街乡寨坪村西。桥为悬臂式木廊花桥,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东北—西南走向。桥长12米,宽3米,桥面横铺枕木。桥廊飞檐翘角,工艺讲究,梁上有建造题记。

【白竹山集锦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永顺县砂坝乡白竹村东。始建于民国17年(1928),新中国建立后几经修缮。桥东西走向,长15米,宽5米。构图对称,造型质朴,大方得体,桥廊为穿斗式构架,榫铆结构,正面看为上下两层、造型相似、大小不一的人字形屋顶,小青瓦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桥内两侧有供路人休息的桥板,旁边有护栏,护栏造型粗犷朴实。桥正中靠河下游一侧装有神龛,桥上方的梁上画有象征生生不息的太极图。相传桥面以前为八根松柏木横卧河上,现在桥体架在石拱桥之上,保存完好。

【大妥才逢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保靖县大妥乡毛坝村南,北是普溪渡口,西是一片稻田和桐山。桥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04),半圆拱单拱石桥,南北走向。桥长13.5米,宽4.4米,两侧有石护栏,两端铺设石阶。桥北端立碑一通,额题“万古流芳”,碑文楷书,记载建桥始末及捐款人名单。(详见周明阜等编著的《凝固的文明》)

【万古石拱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保靖县清水乡教化村西南,东临花垣河,南即河边渡口,西是梁河,北为狮子堡。修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东西走向,半圆拱单拱石桥,桥长20米,宽3米,高10米。桥东端立碑一通,碑文楷书,记载村民募资修桥之事。(详见周明阜等编著的《凝固的文明》)

【保靖和平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保靖县大妥乡新庄村北,东临花垣河,西是一片稻田,南为通往踏梯的山间小路,北是溪旁小道。桥为半圆拱单拱石桥,修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走向,桥长8.4米,宽4.1米。桥西端立青石碑一通,碑文楷书,记载村民集资改建木桥和石桥始末。(详见周明阜等编著的《凝固的文明》)

【吉首小溪桥】  建筑艺术·桥梁。位于吉首市城南小溪村,始建于明代,石拱桥横跨小溪河,桥长11.5米,宽5.8米,桥面建有木构凉亭,两端铺有石级踏步。1937年修建公路时,桥面建筑被撤除,另加修一拱,向南延伸9米,改建成公路桥。1956年修筑吉首至凤凰的公路时,改建为双曲拱桥,全长44米,宽5.8米,高13.6米。2012年再次整修加固,如今是吉首市内人民南路重要的现代交通枢纽。

【峒河四桥】  建筑艺术·桥梁。吉首市峒河文化艺术公园四桥是黄永玉捐建的4座人行景观桥梁工程,分别命名为“肥桥”“爱桥”“花桥”和“醉桥”,在黄永玉亲自构思、选址、命名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工程于20119月正式开工,20127月完工投入使用,简称为“峒河四桥”。4座桥梁均采用扩大基础,三跨砼拱结构。但造型各异,桥面有拱有平,分别设有廊亭、雕塑、花架、花池等,突出主题各不相同,有展现着青春之美的爱桥,有以肥为美的肥桥,有彩蝶流连的花桥以及酣畅淋漓的醉桥,尤如四串华美的珍珠点缀在峒河之上。还通过设置文化雕塑等方式镶入文化元素,使桥与文化达到了完美融合。

【凤凰四桥】  建筑艺术·桥梁。凤凰县沱江四桥是黄永玉捐建的4座人行景观桥梁工程,在黄永玉亲自构思、选址、命名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分别命名为“雨桥”“雪桥”“风桥”和“雾桥”。工程于2010年冬始建,2012年秋竣工,简称为“凤凰四桥”。各长70米,宽10米。雨桥按照风雨桥的格式建筑,桥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浓厚的地方风味。雪桥上中下三层为清一色大理石砌筑,桥面呈灰白色,好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故取名为雪桥。风桥从东到西,直贯相通,通风透亮,流畅贯通,故名风桥。雾桥在桥面上有3座相互连接的桥亭,古色古香,桥亭与桥亭之间相互连接,明暗相间,一到清晨或晚上,可以看见桥上薄雾涌动,朦朦胧胧,恰似青雾笼罩,故名雾桥。

【乌巢河大桥】  建筑艺术·桥梁。乌巢河大桥由凤凰县地方公路管理站田云跃设计,位于凤凰县腊尔山镇骆驼山村,飞架于乌巢河深谷之间,1989年始建,1990年竣工。大桥单孔,净跨径120米,长236米,宽8米,高42米,全空石肋拱式结构,青灰色白云岩为石料,工艺精细,体态美观,巧夺天工,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拱桥”。田云跃,1929年生,男,土家族,凤凰县人,高级工程师。他先后设计建造了“空腹式石肋拱桥”“空腹式石肋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翼型桥”“全空式石肋拱桥”等5种桥型。

【泸溪涉江楼】  建筑艺术·楼阁。位于泸溪县城白沙株洲中路沅水河岸。2010年动工建设,主楼为五层框架结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942平方米,建筑面积2042平方米。为泸溪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泸溪县省级风景名胜区沅水风景名胜区的重要观光、休闲场所和文化旅游景点。

【七星宝塔】  建筑艺术·塔。泸溪七星宝塔位于沅江河畔的县城城南,塔高45米,八角七层。拾级至顶,有外廊,檐下设斗拱,仿明清阁楼风格,2012年初竣工。七星宝塔雄据山顶,整体轮廓造型鲜明优美,周围松林翠柏环绕,鸟语花香。登上宝塔,可鸟瞰县城全景,远眺婀娜多姿的沅水风光。七星宝塔是“沅水风光游”的标志性人文景观。

【吉首一心阁】  建筑艺术·亭阁。位于吉首市东门坡花果山顶,为三层楼式结构的彩阁,高约30米,六方形,每层有6个翘角,每个翘角上悬有风铃。阁楼是用10多根大红柱顶立的,每层皆雕梁画凤,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阁楼中有旋梯,通向顶层,每层四周均有石台道,石台道有花栏杆护围。阁楼顶用彩色琉璃瓦叠盖,金碧辉煌。阁楼之下,有用青石板精砌的石基岩台,岩台四周为大理石栏杆,石栏杆中镶嵌有精制的石花板,雕刻多种精美图案。

【吉首一尊亭】  建筑艺术·亭阁。位于吉首市德夯风景区的簸箕坡顶。竹木掩映,云缠雾绕,妙岩仙境。“一尊”指享有“中国画马四杰”盛誉的吉首籍土家族画家张一尊。亭依山势而建,两层,亭内饰有张一尊的奔马图,立有一碑,铭刻张氏生平。周围还有一些张一尊生前好友及弟子们的题词碑刻。此亭建于20世纪80年代,为张一尊的弟子集资建成。

【永顺万寿宫】  建筑艺术·会馆。位于永顺县城东门外万寿街,现为永顺县剧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江西客商建,也是江西会馆,俗称“会馆庙”。万寿宫只是“会馆庙”的一部分,与万寿宫相近的建筑还有3组相互关联又各成相对独立的院落。“会馆庙”设施齐全,建筑精细。三进式,分别为戏台、大殿、后宫。现仅存入口处门坊牌楼,四柱三门,青石砌筑,非常精美。牌楼柱下有抱鼓石4墩,石狮1对。

【保靖万寿宫】  建筑艺术·会馆。又名豫章会馆、江西庙、江西会馆,位于保靖县迁陵镇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六年(1801)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和民国20年(1931)两次维修。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全系木榫头结构,斗拱牌坊,工艺精湛。“江西会馆”4字为进士张称达题写。牌楼正中悬“德配禹功”匾额,匾下有“福禄寿”三星浮雕。庙内正殿供奉“江西福主许仙真君神位”,偏殿供奉“太阳洲‘符道’肖晏二公”,后殿为“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20世纪90年代尚存正殿,现存真君殿及观音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市万寿宫】  建筑艺术·会馆。泸溪县浦市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豫章馆,位于浦市沅水防护大堤边。三进庭院式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目”字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门、门庭、过厅、正厅、后殿,两侧为四跌式马头山墙。万寿宫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民国7年(1918)两次重修。门窗雕龙刻风,柱檐蟠龙环绕,特别是议事厅富丽堂皇。今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湘西商贾建筑】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湘西集镇商埠的木楼建筑是本土民居建筑与商贸文化完美结合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建筑艺术,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沿河两岸较大码头集镇的房舍建筑,如里耶、隆头、洗车、贾家寨、迁陵、王村、列夕、罗依溪、边城、浦市等都十分有特色,这些建筑民居既有“正屋”式的单体建筑,又有正屋加厢房、楼子、马屁股、磨廓、偏房、拖步、朝门、封火墙等形式的合体建筑。

【里耶商埠木楼】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龙山里耶古街地势平坦,商埠木楼多半是“四合水天井”。两栋同样大的木楼前后平排,东西山墙以厢房楼子相连,瓦面合水,中为天井者,叫做“两进四合水天井”;又在后面横排一栋正屋,以厢房楼子与第二栋合水,中为两个天井者叫做“三进四合水天井”;连续四栋正屋横排,配以厢房楼子形成三个内天井者,叫做“四进四合水天井”。四合水天井屋周围用砖砌马头封火墙者,叫封火统子或窨子屋。(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里耶唐福记楼】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龙山里耶商户唐福记是至今保留下来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商户封火统子院落。清朝末年唐氏号称“酉水船王”,以造船业为主,兼营桐油、五倍子、棉布纱等。唐福记整个建筑统于四方院墙之内,即窨子屋。原建筑主轴线上有三进厅堂,分别供交易和起居之用,另有一个侧厅用作厨房和存放杂物。大门上方一根横贯三件的过梁,整棵春木,长9.2米,属湘西建筑用料之罕见。同时,在空间处理方面,对下店上宅传统模式的改良别具匠心,也甚为少见。目前唐福记仅存两进厅堂和部分侧厅,但仍依稀可见作为商住合一建筑所独具的特色。(详见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王村商埠木楼】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位于永顺县王村,后改名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素有“楚蜀通津”之称。王村集镇的建筑规模和布局,以取“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南居白河神,北地福无疆”之象。王村的木匠最会利用地形,这里地无三尺平,古街依坡而建,木工们就将商家的吊角楼都配在正屋之后。吊脚楼下用许多木柱支撑在悬崖峭壁之上,这陡斜而弯曲的街道好像一条条活动着千百只脚的怪物,从而形成王村的石板长街。石板街长2.5千米,从河码头一直延伸到坡顶。街道两旁几乎全是商埠木楼,依山就势,参差不齐,土家地域特点浓厚,有“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之称。

【迁陵镇老街商铺】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保靖古称迁陵,位于酉水中游,古时商业繁荣。老街分布在县城西门外的烂泥湾、楠关坳、联甲街、圈门口至河街,清代称为“四衙码头”。面朝酉水,以青石板铺就,临街建筑高低错落,之间用风火墙隔开。临街基本为店面,后连住宅。柜台置于临街墙外,多为木质,制作精细,有的外面还装饰有花格纹样。柜台之上是拼板式木门,白天打开营业,夜晚关闭。一些富裕的商户多有几进院落,中间有天井,厢房的二层连有回廊。大多数商贾建筑雕梁画栋,多采用隔扇门窗的结构。檐下多为卷棚,附有雕刻装饰,很有地方特色。

【浦市老街商铺】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泸溪浦市镇位于沅水中上游,曾是个繁华的老码头,有“小南京”之称。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2平方千米的古镇里,修建了3条商贸街、45条巷弄、6座戏楼、13座省会馆、20多座货运码头、50多家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90多个作坊。虽说许多建筑均是外来商贾出资所建,但结合当地的建筑特点,自成一体。浦市老街不宽,两边是一字排开砖木结构为主的平房式商铺门面,大多不高。进入第二层,空间豁然开朗,是一栋栋高耸的大宅院,封火墙窨子屋,多为两层木结构,精美豪华,为家庭居住和休闲的主要场所。这种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坊、前陋后繁的格局比较普遍,而且这里的两层木结构窨子屋空间大,普遍比湘西一般的同类窨子屋要高1米有余。有的后面还设有庭院,种植花木瓜果或时令蔬菜。

【浦市窨子屋】  建筑艺术·商贾建筑。窨子屋又称“一颗印”,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总体结构是外面高墙环绕,可以防火、防盗;里面木质房舍,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为了保持里面的木质房舍与外面的封火高墙的一体性,木屋四角的栋柱都用铁拉杆与砖墙紧紧地拉成一体。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浦市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整体风格气势宏大,青石岩凿成的门楼、雕就的横匾,室内天井既通气透光又消冰融雪。井面由青石板平砌而成,井底下水道几百年来从不淤塞。双重大门门墙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建筑的防卫功能;二楼空间的运用,有利于货物的储存搬运;撩檐枋下斜撑艺术形象的重复出现,木构架及构件的制作十分鲜明地将外来与本土的装饰图案融为一体,形成了浦市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制作方法,是湘西民居建筑的重要标本。

【湘西牌坊】  建筑艺术·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是起着标识、纪念、装饰作用的单排立柱式建筑。在立柱上加额枋、垫板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牌坊;加额枋、斗拱等构件,覆瓦顶者称牌楼;到后来两者通称为牌坊。湘西牌坊主要有节孝牌坊、功德牌坊和记事装饰牌坊三类。大多为石结构,也有的用纯木构筑。石结构牌坊,形制多为四柱三门,柱、坊、额等均浮雕人物或镂空花卉、动物图案,雕技精巧,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墓前牌坊一般规模较小,多为两柱一门式。永顺县保存的牌坊最多。

【向阳之妻张氏贞节牌坊】  建筑艺术·牌坊。“向阳之妻张氏贞节坊”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立于永顺县车坪乡岩板铺,1983年迁至不二门公园,保存基本完整。采用本地优质青石制成,二层楼阁式,四柱三门。牌坊雕刻精美,一层上刻有人物山川,禽兽花草。二层正中是镂空的五龙捧“圣旨”,下阳刻“节妇向阳之妻张氏”;背面是双凤护“旌表”。中为石梁,上刻有二龙抱宝和双凤朝阳。四柱顶端是仙桃和仙葫,柱座两端均圆雕狮头,四角是鳌头。整个牌坊雕刻精细,结构严谨,线条清晰,造型生动。由本土能工巧匠傅时芝、杨国寿、姜必勤等人与桃源、江西其他高手联合建造,其特点是在徽派及江西风格精细严谨的基础上,融进了湘西本地文化特色,特别是其间的图案纹样尤为突出,是古石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白腊杜氏墓牌坊】  建筑艺术·牌坊。位于永顺县车坪乡白腊村寨中。杜氏牌坊竖立于杜氏墓前,由此也称为牌坊碑。建于民国年间。坊为四柱三门,青石砌筑。柱下有抱鼓石;上横坊阴刻正楷“节孝”,中横坊阴刻“安贞吉”3个楷书大字,即“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寓有安顺并且守持正固的行为将会是吉祥的,应和大地广阔无垠的柔顺之德之意。

【里耶唐文舜墓牌坊】  建筑艺术·牌坊。龙山县里耶镇自生桥村有一座非常精美的唐文舜陵墓。陵墓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主墓和墓前牌坊两大部分组成,左右砌有细岩青石矮围墙。该牌坊为单门式结构,两重式飞檐翘角,顶部两边为“双鳌含粱”,中心捧“瓶”(平安之意),瓶下阳刻圆形变异的福字。一层匾框主题阴刻楷书“永古”,其上为两条盘旋的“二龙抢宝”,四周以卷草花纹样装饰;下为人物造型,有农耕的、读书的、做官的,等等,生动活泼。左右坊柱为行书对联:“叠嶂层峦环吉壤,清风明月入佳城。”坊柱上方由一对张嘴兽短形的横梁过渡,从而分散了牌坊石头的巨大压力。牌坊内的墓碑为牌楼碑,中部为镂空雕,石雕有内外两层,均以人物为主,与外牌坊相得益彰,实属难得。

【永顺万寿宫石坊】  建筑艺术·牌坊。位于永顺县城万寿街,记事装饰牌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江西客商所建,为万寿宫建筑门坊。坊为四柱三门,青石砌筑,共两层,高8.39米,宽8.53米,石柱厚度为0.43米。牌坊正顶脊为镂空石格板砌成,两角饰鳌头,中间为宝顶,脊下为瓦棱状石帽,飞檐翘角,角下挂风铃。檐下施斗拱,每组由6块相同的构件组成。斗拱下为胎板,由整块石料制成,两侧嵌有镂空石花板,正中板浮雕“五龙捧圣”图,五龙中间刻楷书“万寿宫”3字。最精美的是石门坊上许多人物故事的高浮雕,百余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为湘西一绝。今保存基本完整。

【武陵盆景】  盆景艺术。武陵盆景是栽培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它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盆景师的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养护,将大自然的风姿神态浓缩于一盆,小中见大,是自然景色的升华,是诗情画意的再现,被誉为“无声之诗,立体之画”。武陵盆景以大湘西为中心,有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三大类。2001年,在华中地区和武陵地区盆景协会举办的展览中,保靖县何尤芬作品《嫦娥奔月》获大奖。吉首市周赤伟山水盆景作品《历尽沧桑存傲骨》参加中国第五届全国盆景展览评比获大奖,在湖南省第二届花博会盆景精品中龟纹石山水盆景作品《驼峰》获大奖。

【武陵树桩山水盆景】  盆景艺术。树桩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以山石、人物、鸟兽等作陪衬,通过攀扎、修剪、整形等技术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旷野巨木或葱茂的森林景象。由于树木盆景的材料常从山野旷地采掘而来,所以树木盆景习惯上又称为树桩盆景。湘西的树桩盆景很有名,其中金弹子、马林光、小叶黄杨树等盆景有很高的声誉。山水盆景以各种山石为主题材料,以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象为范本,经过精选和切截、雕凿、拼接等技术加工,布置于浅口盆中,展现悬崖绝壁、险峰丘壑、翠峦碧涧等多种山水景象。湘西的山水盆景也很有名,特别是用武陵穿孔石为主要原料的山水,很受玩家的青睐。

【武陵水旱盆景】  盆景艺术。武陵水旱盆景是一种既民族化、又国际化的盆景形式。这种形式表现题材极其广泛,自然气息十分浓厚,有利于画境和意境的创造。以本地植物、山石、土、水、配件等为材料,通过加工、布局,采用山石隔开水土的方法,在浅口盆中表现湘西自然界特有的那种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

【武陵石】  观赏奇石。武陵石主要产自湘西,色泽古朴、轮廓分明、造型独特、石质光滑,中间多有层积岩层,别有特色。武陵石有穿孔石、龙骨石、结核石和武陵画面石等几大类。在洛阳举办的全国第四届赏石展中,有唐中林等10余人的武陵奇石获奖;在武汉举办的第五届赏石展中有张梅莲、张君泽等11人获奖,其中荣获大奖的有《傲骨》《峥嵘岁月》等代表作,受到高度评价。

【武陵穿石】  观赏奇石。武陵穿孔石是武陵石中很典型的一种,又名武陵穿洞石、武陵空洞石,硬度一般在34度,产于花垣县、凤凰县一带。该石质地缜密细腻,莹洁滋润。石形层层叠叠,怪异别致,每层有天然的洞孔,且洞洞相连。颜色主要以青灰、浅灰为主,浓淡分布匀称,并夹有少量的土黄色层,层次分明;也有青灰色为本,间白色条纹的。石上纹理似木纹、波浪状,清晰多变,有的纵横交错构成各种图案。

武陵龙骨石  观赏奇石。武陵龙骨石形态很像动物骨骼,全石布满了红色丝纹筋脉,色艳纹美,硬度一般在56度,多产于保靖、花垣、凤凰一带。龙骨石呈色多为肉红色,有深有浅。形状曲折多变,玲珑剔透,自然柔和,石体洞中有洞,孔中有孔,洞孔串连,有不可随意加工的特征。质地坚硬,用手指弹击,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手感润滑。具有瘦、漏、皱、透、形、质、色、纹或曰“形奇、质佳、色艳、纹美”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在武汉奇石展览会上,由湘西自治州武陵盆景奇石研究会送展并命名的武陵龙骨石夺得大奖,遂成赏石界名石之一。

武陵石核  观赏奇石。武陵石核石质细密而坚实,硬度为5度左右。外形状似飞碟、佛像、蛋类、酒器等,其中飞碟状石最为常见。原色较少,复色与间色较多,色彩是单纯中见丰富,丰富中见单纯,既明快又凝重,格调高雅。

武陵画面石  观赏奇石。武陵画面石上纹理和色彩构成的自然画面,既有平纹的,也有浮雕的;既有写意的,也有写实的;既有块面结合、黑白对比的,也有点、线组成明显结构的,真可谓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酉水奇石】  观赏奇石。酉水奇石资源丰富,其中尤以一种红黄二色相间的卵石最为著名,该石纹理变化多端,形成人物、动物、植物、自然景观和文字等多种图纹。色彩对比鲜明,表里如一,渗透石内。表面光洁细润,硬度达6度以上,质坚色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主要产地在保靖首八峒至龙山里耶河段。代表作《旋》与《跨》,分别表现的是男子体操经典动作托马斯全旋与女子跨栏的精彩瞬间,惟妙惟肖。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花木盆景》杂志代表赏石界发表《赏酉水奇石,扬奥运精神》一文支持申奥,被传为佳话。

【沅水奇石】  观赏奇石。沅水中游地段多险滩急流,是沅水奇石主要资源区。沅水流域段奇石品种丰富,其中以浦市境内的石种最为齐全,主要有画面石、造型石、火爆石、绿陶石、彩玉石、梨皮石六大类。特别是画面石中的金纹石,硬度56度,石质紧密而细腻,水洗度好的有如玻璃面,颜色为纯黑色的底色,上布金纹,形成乌面金纹,对比度强,耐看,有凝重、神秘之感。金纹纹理有龙凤纹、水波纹、云纹、芦苇(草)纹、虎皮纹、鱼纹等,富于变化,巧夺天工地组成多种画面,有人物、动物、植物、风雨雷电、河流山川等等,无所不具。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它的线条正合中国传统书法,因此有了很多文字石。

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 美术机构。成立于19835月,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家从事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开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原属州二轻局管理的二级机构,20045月,划归湘西自治州文联管理,由自收自支单位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历任领导为田大年、张心平(兼)、施浩勇。2012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书画工艺美术研究院”。

【酉水画院】  美术机构。成立于2011年,是一所在保靖县文联领导下,组织联系酉水流域以及对其有着深厚情结的画家和保靖县美术界知名人士共同开展美术活动的机构,是从事绘画创作研究和交流活动的艺术团体。首任院长为土家族画家胡文锋。

【湖南吉首书画研究院】  美术机构。是吉首市文化馆下属的美术专业性机构,于1998年由中共吉首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设有研究部、培训部和外联部等,团结组织了一批在美术书法方面有造诣的本土书画家,进行书画创作研究、展览,配合文化馆开展群众书画活动。院长为土家族学者、画家田明研究员。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  艺术机构。是在原州教育学院艺体科和吉首民族师范音、美教研组的基础上,于2001年组建成立的,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特色专业,设有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两个专科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美术教师。开设有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艺术设计、电脑美术、中外美术史、美术技术理论、书法篆刻、艺术概论、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历任主任为刘廷新、彭华(土家族)

【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  艺术机构。成立于2005年,下设服装设计与广告设计两个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为3年制高职,3个学历层次,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高职学院精品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创建于2004年,是民族艺术系首批设立的高职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当前最新、最实用的电脑美术设计软件,有较强专业设计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现任系主任为土家族李巧云副教授。

【湘西美术学校】  美术机构。是一所全日制民办综合性美术专业学校,由湘西自治州教育局批准成立,湖南省教育厅备案。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实用工艺美术、电脑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开设有大专、中专、高中层次和各类短期培训班。首任校长为土家族画家王锡中。

【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  美术机构。其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湘西自治州美术工作者协会,1995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是团结、组织全州各民族美术家进行交流、创作的行业性群众组织。现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75人,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会员115人。历任主席为贺显莲、张雁碧、吴正义、王锡中。

【湘西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家协会】  美术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湘西自治州工艺美术学会,1993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工艺美术家协会,2004年改名为湘西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家协会,是团结、组织全州各民族工艺美术家及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创作的行业性群众组织。现有会员17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4人,省级会员28人,州级会员118人。历任领导为向乃章、江顺华、姜长青。

【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  美术机构。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织锦行业第一个全国性行业组织,彭东被推选为行业协会会长。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使土家织锦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富民强国的民族经济支柱产业。委员会成立后,本着“指导、协调、规范、服务、促进”的宗旨,制定出土家织锦行业规范和技术质量标准、土家织锦技术大师和优秀传承人标准,为振兴中国土家织锦行业而服务。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  美术机构。位于吉首大学风雨湖畔,2006年开馆。博物馆由建筑大师张永和教授领衔设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分3个展厅:“艺术人生”展厅以文化为视角,以黄永玉人生和艺术世界为轨迹,用文字、图表、照片、实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面描述黄永玉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书画天地”展厅陈列黄永玉先生创作的部分美术作品(含雕塑、木刻、绘画、书法等),以水墨画为主,着重展示黄永玉融汇古今中外文化于一身的高超本领和艺术风格;“收藏世界”展厅展出黄永玉收藏捐赠的近200件文物,上至龙山、仰韶,下迄明清,以战国至汉代的陶器为主。

【黄永玉油画 《中国=MC2》】  主题油画精品。作者黄永玉(1924—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凤凰人,土家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中国=MC2》是黄永玉先生特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巨幅作品,2008年获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奖”。它取意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公式E=MC2M为质量,C为光速,黄永玉借之寄寓自己的美好祝愿,即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其能量方能达到最高境界。此画高3.5米、宽2.5米,油画质材,内容是一棵运用五环色彩伸展而出的耸立挺拔的大树,树枝盘根而上,五环韵味尽在其中,象征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繁荣发展和奥运大家庭的团结,更象征着中国在举办奥运会上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以及中国的飞速发展。

【向乃万油画 《这里花更香》】  油画精品。作者向乃万(1936— ),永顺人,土家族,原永顺县文化馆美术专干,湖南省美协会员。《这里花更香》,布面质地,238厘米×106厘米,创作于1981年。以现实主义的写实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土家族人深山养蜜蜂的情节,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刻画精细。1982年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佳作奖,原作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其代表作品还有《飞瀑》《攻心战》等。

【周成华油画 《待烤的烟叶》】  油画精品。作者周成华(1963— ),凤凰人,女,土家族,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油画艺委会女画家委员会副主任、湘西自治州美协副主席。油画《待烤的烟叶》,布面质地,117厘米×91厘米。画面表现苗族母子正在捆扎烟叶的劳动场景。作者注重对湘西少数民族生存状态的描述和个性情感的张扬,在技法表现上兼容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性,并将自己的个性物语同西方绘画语言结合起来,更好地诠释了人物的个性特征。1994年获国家教委主办的首届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优秀奖。其代表作还有《梦醒时分》《正午的阳光》等。

【满益国中国画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国画精品。作者满益国(1955— ),笔名阿山,花垣人,土家族,原花垣县文化馆美术专干,现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会员。《每逢佳节倍思亲》纸本,170厘米×106厘米,创作于1981年。画面表现一对土家族爷孙,节日里祭奠在解放湘西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情景。画面肃穆,笔法老练精道,寄托了湘西土家人民的哀思,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墨精品。该作品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获一等奖,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其代表作品还有《岁月悠悠》《国殇》等。

【刘鸿洲中国画 《啊吔》】  中国画精品。作者刘鸿洲(1943— ),号一勺,凤凰人,土家族,原凤凰县画院院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会员。尤擅长版画和中国画。中国画《啊吔》,纸本,70厘米×70厘米,暖色调的画面上,朝霞满天,一位苗家妇女与骑在牛背上的小孩从画面深处走来,苗家妇女引吭高歌——“啊吔……”该作品1999年在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举办的中国第四届“民族百花奖”获铜奖。他的另一幅中国画精品《云瀑》,1997年获中国第三届“民族百花奖”铜奖。代表作品还有《秋颂》《边区的大墙》等。

【田小雨中国画 《十月湘西》】  中国画精品。作者田小雨(1978— ),女,土家族,硕士,永顺人。吉首市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美协会员,吉首市美协副主席。中国画《十月湘西》,纸本,136厘米×68厘米,创作于2004年。画面用重彩的手法描绘了湘西十月灿烂的时节,在清晨,金树、羊群、背水的少女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卷。装饰性强,色彩艳丽。2005年获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举办的中国第六届“民族百花奖”铜奖。代表作还有《桐子熟了》《大山里的歌》等,其中《桐子熟了》入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览”湖南展区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孙孝义中国画 《长留春色伴苗家》】  中国画精品。作者孙孝义(19442004),吉首人,土家族,湘西自治州《团结报》社彩印厂美术设计师,湖南省美协会员。中国画工笔《长留春色伴苗家》,纸本,创作于1981年。画面表现湘西苗家妇女绣花场景,造型生动细腻,手法传统而新颖,大胆借鉴四维空间的构成,别具匠心。该作品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获佳作奖,原作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其代表作《留下党的一片情》参加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并作为年画出版发行。

【田明中国画 《近山知鸟音》】  中国画精品。作者田明(1948— ),又名田绍杰,永顺人,土家族,吉首市文化馆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湘西自治州美协荣誉主席、顾问。中国画工笔《近山知鸟音》,纸本,136厘米×67厘米,创作于1981年。画面表现湘西土家族的狩猎生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情景。人物和锦鸡造型生动细腻,画面简洁大方,别具匠心。该作品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获佳作奖,原作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其代表作品还有《祝米酒》《武陵空秋》等。

【彭秀槐版画 《晨曲》】  版画精品。作者彭秀槐(1939— ),保靖人,土家族,保靖民族中学美术教师,中国美协会员。木刻《晨曲》,50厘米×54厘米,创作于1981年,表现土家人放木排情景。清晨,酉水峡谷中,木排、炊烟、飞鸟、人的活动与山崖的动静节奏形成了一曲交响乐。梨木板刻制,刀味细致入微。该画1982年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获佳作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代表作品《通往故乡的路》,1984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

【王锡忠水彩画 《清明歌会》】  水彩画精品。作者王锡忠(1968— ),永顺人,土家族,湘西书画工艺美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会员,湘西自治州美协主席。水彩画《清明歌会》,纸本,180厘米×147厘米。画面以湘西苗族清明歌会为题材,人物生动,色彩考究,展现一派幸福和谐的场景。该作品2011年获中国美协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另代表作品水彩画《江南雪韵》1995年获湖南省民委、省文联举办的湖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水彩画《记忆湘西老街》2005年获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省第六届水彩艺术展金奖;水彩画《战友》2011年获湖南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的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之·辉煌岁月·红色经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金奖。

【田茂召舞美设计 《那有座山》】  舞美设计精品。作者田茂召(1972— ),凤凰人,土家族,凤凰县文化馆馆长,湖南省美协会员。舞蹈诗剧《那有座山》的舞美设计。该剧围绕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一生,结合他的作品而展开。全剧共47个场景,以传统的舞美镜片表现手法制作展现。该设计大胆明快,贯穿寓意加哲理的理念。2010年获湖南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节)目展演舞台美术设计金奖。

【杨光三石雕 《和谐》】  工艺美术精品·石雕。作者杨光三(1949— ),吉首人,土家族,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原副馆长。石雕《和谐》,37厘米×20厘米×7厘米,于2011年设计雕刻。紫袍玉带石质材,镂空雕。荷叶上6只螃蟹惟妙惟肖,生动可爱,荷蟹谐音“和谐”。201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等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国艺杯”评选大赛金奖。

【单海鹰土家织锦 《毕兹卡人》】  工艺美术精品·土家织锦壁挂。作者单海鹰(19562010),土家族,永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委员,永顺县文联副主席。土家织锦壁挂《毕兹卡人》构图饱满,在深黑色的底纬上,整体呈暖色调,饱和度高,对比非常强烈。画面分割成3大块,中间为摆手舞和毛古斯,两边分别是土家族民俗场景,人物造型大气而生动。该作品1999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赛世纪杯中获金奖。

【殷晓玲织锦 《牧女》】  工艺美术精品·土家织锦壁挂。作者殷晓玲(1955— ),女,汉族,生于湘西,原为湘西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后任湘西自治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花垣民族工艺厂特聘设计师。土家织锦壁挂《牧女》,70厘米×75厘米。该作品打破土家织锦传统构成理念,大胆采用色彩分离的现代构成,结合湖湘民间年画的特点,装饰性极强,风格大气、强烈而新颖。1995年获湖南省文联、省民委的湖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

【叶菊秀织锦 《披肩》】  工艺美术精品·土家双面织锦。作者叶菊秀(1964— ),女,土家族,龙山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土家双面织锦《披肩》,54厘米×120厘米,丝光棉料。作品创意新颖、用色素雅,以土家吉祥符号万字流水纹为主图案,以橄榄绿和柠檬黄组成双面色,两档配以中绿色丝绦,显得古朴、素雅。该作品在2012年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金奖。另有作品在省以上大奖赛中获金奖。

【田大年等织锦 《大刺称勾花》】  工艺美术精品·

土家织锦壁挂。设计者田大年(1952— ),凤凰人,土家族,高级工艺美术师,湘西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原所长;织造者吴鸿珍(1970— ),花垣人,女,苗族,花垣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技师。土家织锦壁挂《大刺称勾花》,120厘米×700厘米。这是一幅根据传统纹样改进合成的纹样,纹样由大刺花和称勾花为原型的组合,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元素。该作品在2006年由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中国红杯”首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中获金奖。

【黎秋梅织锦 《椅子花》】  工艺美术精品·土家织锦壁挂。作者黎秋梅(1968— ),女,土家族,龙山人,中国织锦工艺优秀传承人。土家织锦壁挂《椅子花》,42厘米×45厘米,经纬皆丝,上下档头为月亮花,主题深蓝色上起暖黄色纹样,金碧辉煌,富贵吉祥。上下斜纹传统织法,以土家织锦经典纹样椅子花为主体,纵向两行排列6台纹饰,用韭菜花填空,整幅图案色彩合谐,耐人寻味。该作品201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等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国艺杯”评选大赛金奖。

【叶丽萍织锦 《台台花》】  工艺美术精品·土家织锦壁挂。作者叶丽萍(1978— ),女,土家族,龙山人,中国织锦工艺优秀传承人。土家织锦壁挂《台台花》,55厘米×100厘米,整幅织锦色彩打破传统织锦色彩艳丽厚重的习惯,淡雅细腻。船船纹样由传统的半边处理成整体,恰到好处。该作品在第46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2011“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

【王钊等刺绣 《英雄的节日》】  工艺美术精品· 刺绣壁挂。作者王钊、毛建美。王钊 1963— ),女,土家族,保靖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毛建美,女,汉族,长沙县人,民间艺人。刺绣壁挂《英雄的节日》,300厘米×150厘米,表现湘西苗族“四月八”盛典活动,画面热烈。该壁挂采用传统手工刺绣而成,壁画式二维平面构成,人物造型质朴,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该作品获国家轻工业部1989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易华刺绣 《绣连天》】  工艺美术精品· 刺绣单肩手提包。作者易华(1978— ),女,土家族,龙山人,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绣连天》刺绣单肩手提包,44厘米×42厘米×67厘米×9.5厘米,由整块织锦缎贡面料制作而成,宛如丝绸,温润丝滑。采用传统苗绣工艺,花色繁复纷呈,冷暖对比强烈。手提包的正面两侧图案是狮子,中间是蝴蝶、喜鹊、石榴花,寓意“富贵吉祥、连绵深远”。该作品获中国旅游协会第六届义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2014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单海鹰蜡染 《土家风情》】  工艺美术精品·蜡染壁挂。作者单海鹰(19562010)。蜡染壁挂《土家风情》,176厘米×92厘米,布质。画面为分割式构图,以摆手舞、毛古斯、打粑粑、打花、打溜子生活情节为主,穿插吉祥兽、娃娃鱼、凤鸟等小动物,饱满丰盛。在技法上敢于突破传统,大胆采用灰面,极大地丰富了蜡染的表现力。该作品1995年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等主办的“万博杯”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获一等奖;2002年在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大奖赛中获金奖。

【王仕辉等 《竹艺古建筑系列 〈惹巴拉〉》】  工艺美术精品·竹艺。王仕辉、王国庆、王定一合作。王仕辉(1937— ),龙山人,土家族,退休教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竹艺古建筑系列〈惹巴拉〉》240毫米×85毫米×75.6毫米,由竹子雕刻和粘贴而成。该作品在2012年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金奖。另一件竹艺精品《土家族凉亭桥》2006年由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中国红杯”首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中获金奖。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