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古今教育机构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古今教育机构

【泸溪文庙】  文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孔、尊孔以及办学的庙堂。卢溪(泸溪)文庙位于原县治武溪镇东。据清雍正九年(1731)李陟公《重修学宫转向碑记》:“宋庆历中,天子诏天下郡邑皆立学,泸之学宫自兹始”,即泸溪文庙、学宫始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但县志有肯定的记载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由县尹盖忙古歹创建。明洪武初,县丞王守约重建。隆庆五年(1571)毁于水,万历元年(1573)知县王京重建。清雍正十年(1732),知县张弘烈改建并转朝向,新建崇圣祠,修砌泮池,改造棂星门。乾隆十八年(1793),知县熊学烈捐金倡助重修,凿泮池,移屏墙,树左门“圣域”、右门“贤关”,自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焕然一新。元至清乾隆前共16次修建,碑文收入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今文庙不存。

【凤凰文庙】  位于凤凰县城登瀛街今县一中。五寨司(今凤凰)明万历间始建的文庙,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辰沅道孙调鼎迁建于登瀛街,偏沅巡抚赵申乔撰《凤凰厅学宫记》(载清道光《凤凰厅志·卷十九艺文一》)碑记文庙位于道署之东。其制自外而内有高墙、棂星门、礼门、义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甬道、月台、正殿、明伦堂、启圣祠、学博舍、义学等。乾隆五十年(1785),辰永沅靖兵备道王家宾重修,并撰《重修文庙碑记》(同上志)。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1984年、2002年凤凰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缮,今仅存大成殿。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州文庙】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古城社区。清雍正八年(1730)由乾州同知沈元曾创建,乾隆六十年(1795)毁于战火,嘉庆六年(1801)同知阎广居重建,并撰记立碑,碑文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道光、咸丰年间进行维修和扩修,计大成殿5间,东西庵、戟门、棂星门各3间,泮池1区,拱桥1座,尊经阁1所,名宦祠和乡贤祠各1间。19381946年,国立第八中学女生部设于此。今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并修缮如旧,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永顺府文庙】  位于永顺县城大西门内。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永顺府第一任知府袁承宠领帑建,中为大成殿3间,两旁为钟鼓楼,东西两庑各5间,末为致斋室,还有泮池、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等。乾隆二十四年(1759)辰沅永靖道蓝钦奎摄府篆主持重修,嘉庆五年(1800)知府顾振整修,同治十二年(1873)又经由知府魏式曾复修。民国2年(1913)改为县文庙及第二国民小学。今已不存。

【永顺县文庙】  位于永顺城北门内。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永顺县第一任知县李瑾领帑金建,并撰《新建永顺县文庙碑记》(收入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皆依照内地制度,崇宏坚固,以肃观瞻。”乾隆二十四年(1759)辰沅永靖道蓝钦奎、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郭潜、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唐赓先后重修。民国2年(1913)并入府庙,民国12年(1923)县庙改修为县议会。今已不存。

【龙山文庙】  又称“圣庙”,即孔庙,旧址在龙山县城正北今县政府大院内。雍正十年(1732)由知县袁振绪创修,用工料银599两;乾隆六年(1741),知县段汝霖第一次补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秦人藩率土民重修,用工料银千余两;嘉庆十六年(1812),知县缴继祖捐廉补修,嘉庆二十二年(1818),知县缴继祖再次捐廉修葺两庑,两次共用银500两;道光二十一年(1841),邑人、湘乡县教谕黄大钺捐资重修;咸丰九年(1859)又经补修;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李智俦募捐整修文庙,此为最后一次整修。民国27年(1938),设县民众教育馆于此。1951415日,县政府在此建立县文化馆。之后,文庙被陆续拆毁。

【保靖文庙】  旧址在今保靖县公安局所在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张联珂创建,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曹云升、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张霖、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诸嘉杏先后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谢元谟、同治七年(1868)知县汤铸铭先后重建,规制同内地,文庙居右,学宫居左。今文庙、学宫已不存。存乾隆十九年、嘉庆十六年、道光十二年建修碑文,碑文收入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永绥文庙】  永绥(今花垣)文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奉旨修造,永绥同知梁璨督理,乾隆二年(1737)报竣,在永绥旧城崇山卫(今吉卫镇),湖南布政使张璨作《永绥新建学宫碑铭并序》(收入乾隆《永绥厅志书·卷四艺文》)。乾隆二十三年(1758),同知张天如重修,该庙气象一新,规模宏大。嘉庆十三年(1808),辰沅道傅鼐主持将文庙移建至新治花园西门外(今花垣县城花垣小学内),并作《移建永绥厅文庙记》碑记(收入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卷四艺文门》)。道光十九年(1839),同知严焕扩修厅学。宣统元年(1909),同知董鸿勋重修,并作碑记。今文庙和以上碑均已不存。

【泸溪县学宫】  湘西州境最早的官学,在泸溪县治武溪东隅。设于文庙之内,一般文庙居右,学宫居左。为供生员(秀才)读书之地,亦称儒学,由朝廷派教谕、训导为学官。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卢溪(今泸溪)已有儒学。元至元年间(12641294),县尹盖忙古歹创建学宫。元至大三年(1310),县令王克柔增修,内有大成殿、棂星楼、讲诵房、庖房。明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县令皆加以增修。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县令又不断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李涌撰《熊公修学碑记》,对之前所修建有记(载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民国16年(1927)正月一日毁于兵燹。学额为: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岁试、科试每届新进附生各8名,武生8名。

【凤凰厅学宫】  明万历元年(1573),始设五寨司学,附辰州府训导兼摄,文武各入附学生8名,廪膳生6名,增广生6名,清初仍旧如此。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偏沅巡抚赵申乔、分巡道孙调鼎始捐建学宫学署于城北,建有大成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名宦祠、乡贤祠、泮池、棂星门等俱全。雍正十三年(1735)始移麻阳县训导于凤凰厅,学额如旧。

【永顺府学宫】  位于县治西隅,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永顺府知府袁承宠创建。乾隆、嘉庆年间,辰沅永靖道和知府又进行重修。学额为:清雍正十二年题定岁科两试,永顺府学各取进文生12(永顺6名,龙山、桑植各3名,保靖无);乾隆十三年(1748)题定永顺府学设廪生、增生各10(各县均有分配);若干年增加一次学额,一般为3名。

【永顺县学宫】  位于永顺城北门内。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知县李瑾创建。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先后重修。学额为:清雍正十二年题定岁科两试,永顺县学各取进文生8名,武童岁试取进6名;乾隆十三年(1748)题定永顺县学设廪生、增生各6名;若干年增加一次学额,一般为3名。

【龙山县学宫】  旧址在龙山县城正北今县政府大院内。清雍正十年(1732),由知县袁振绪创建。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各知县、教谕陆续重修。学额:岁试、科试额进文生员各8名;岁试额进武生员8名,额设廪生6名,增生6名,3年一贡遇。

【保靖县学宫】  位于县城西南隅文庙左。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张联珂创建。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知县相继重修扩建。学额为:廪膳生员6(每名岁支廪饩银24钱,膳夫银66分),增广生员6名,附学生员岁科考各取8名、广额各4名。

【永绥厅学宫】  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厅学于厅城吉多坪东北,以应科举。嘉庆七年(1802),迁厅治于花园,厅学随之迁于花园西门外。宣统元年(1909),同知董鸿勋重修。学额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奉文,额取文童岁科两试、武童岁试各8名。后有裁减。

【乾州厅学宫】  位于城东门外。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湖南学使习隽、厅同知沈元曾共建。雍正十三年,镇溪所学并为乾州厅学,调泸溪县学训导任乾州厅学训导。乾隆十九年(1754)设教谕兼训导。乾隆二十年(1755),同知潘曙重修厅学,乾隆六十年(1795),厅学毁于兵火。嘉庆二年(1797)同知阎广居重建。道光年间,两次增修扩建。学额为:学额考试始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文童12科,武童31科,各取8名。嘉庆十二年(1807),额定生员、童生各14名。

【卢溪东洲书院】  湘西州境最早建立的书院,位于辰州府卢溪郡五口洲(今泸溪县五里洲)。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由被流放到泸溪县的进士王廷珪在卢溪郡创办。王因力主抗金,反对秦桧“和议”,写诗忤逆,被秦桧除名,流放到辰州府卢溪郡,辰州府太守与卢溪郡令因慕其名节与学识,在卢溪五口洲为其创建东洲书院,聘其讲学。辰州府乡里之士,崇其名节,纷纷求教于门下。绍兴二十八年(1158),王廷珪返回江西籍,书院废毁。

【泸溪文峰书院】  位于泸溪县原县治武溪镇南题雁塔(今白沙镇刘家滩村枞山寨)。清乾隆中期知县吴珣偕同当地绅士创建题雁塔7层,并设文峰书院。后废。

【泸溪南溪书院】  原名溪书院,位于泸溪县旧县城(今武溪镇)。乾隆十八年(1753)县令熊学烈重修。道光三年(1823)知县谭野对溪书院进行重建,并更名为南溪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南溪书院遭兵毁。同治九年(1870),邑人李保邦等呈准知县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聘县拔贡吴永勋为堂长。民国4年(1915)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

【浦市观澜书院】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原名浦阳书院。清嘉庆十二年(1807),由巡道傅鼐派曾鸣求主持修建,嘉庆十八年才正式在大定门(今浦市中心小学)修建书院。嘉庆二十二年,巡道姚吉庆改名为观澜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浦市官立高等小学堂,委贡生陈大浩为堂长。民国后,书院先后改为浦市公立高等小学、泸溪县浦市镇高等小学、泸溪县立第二小学。

【永顺若云书院】  永顺土司、土官子弟学习汉文化的专门教育机构,位于永顺老司城福石坪的翼南牌坊后。明代以后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下令“诸土司皆立县学”,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朱佑樘下诏“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各土司自设书院与学校,教授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明万历元年(1537)彭元锦袭任土司职后,在老司城建立若云书院,从酉阳聘请樊子珍、张天佑等为教谕,专教土司、土官子弟,让土司子弟有“延师课读”的机会。

【永顺桂香书院】  位于永顺县城灵溪镇。原址设于永顺县城北文庙右侧文昌阁。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永顺知县李瑾倡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永顺知府张天如改建为永顺府崇文书院。

【永顺崇文书院】  乾隆二十六年(1761),永顺知府张天如将原永顺县桂香书院改建为永顺府崇文书院,并撰写《郡城崇文书院碑记》(载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嘉庆元年(1796),知府戴求仁添制崇文书院膏火田,并镌碑以记。嘉庆十六年(1811),知府福顺将崇文书院从县城北移建至东门外。同治二年(1863),知府张修府重修崇文书院。光绪五年(1879),知府周竿增修崇文书院储材楼。书院的经费主要源于官拨租银、私田充公、捐银买田岁租等。曾任茶陵州学正的唐仁汇,在咸丰丁巳年间考中举人后,于崇文书院主讲。书院讲堂有一副对联:“波澜从笔底翻飞,好一吸凤滩之水;姓字待云间高占,试仰看玉笋之峰。”

【永顺灵溪书院】  位于永顺县城灵溪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知府张曾扬扩建崇文书院,并更名为“灵溪书院”。清贡生彭施铎曾任学堂监督。光绪年间,永顺进士黄晋洺、贡生彭勇行出任书院主讲。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颅沅莲奉令将灵溪书院改为永顺官立中学堂。

【永顺大乡书院】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西衙部(今玉屏村)。书院创办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知县朱益浚主持创建。光绪二十二年,彭施铎以岁贡任黔阳教谕,辞职返归故里后于大乡书院讲学。光绪二十八年,书院改为永顺府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为永顺县公立高初两等小学校。19389月改为省立永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41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湖南省立永顺师范学校,1957年更名为永顺民族师范学校。

【保靖崇文书院】  在保靖县城外霞林山(今雅丽山)下,清雍正八年(1730)由知县王钦命创建。嘉庆十一年(1806)改名为“雅丽书院”,道光间改作考棚。

【保靖炳文书院】  位于保靖县清水坪。清雍正八年(1730),知县王钦命详请设立里耶司(治今保靖县清水坪)义学馆。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巡司王日丹扩建为“炳文书院”。同治七年(1828)撰修的《保靖志稿辑要·卷一学校》载炳文书院“久圯”。

【保靖莲塘书院】  位于保靖县城莲塘坡下(今保靖县旧汽车站附近),因书院坐向莲蓬塘,故取名为“莲塘书院”。书院创办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江西安福进士王图任邑令主持修建,并撰《鼎建狮洞精舍并城内莲塘书屋碑记》(载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邓家燕将县署东辕门外的城隍庙迁至西南城根(今保靖实验小学处),书院移迁其内的城隍庙内,更名为“清厘书院”。

【保靖文昌书院】  位于保靖城隍庙。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知县邓家燕于城隍庙故址建修。因书院内奉祀文昌帝君神像,故题额“文昌书院”。嘉庆八年(1803),县令陶元直延聘新化举人游昌毓主讲,学风颇盛,“邑人士多所造就”。嘉庆十一年改为行台衙府。

【保靖雅丽书院】  位于保靖城西霞林山(今雅丽山)。嘉庆十一年(1806),巡道傅鼐视察保靖时修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举人彭万瑞、秀才胡锡麟联名请禀知县任方泰,得到准允,将雅丽书院改名为保靖雅丽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二月,辛卯科秀才全家昆经呈准,将雅丽学堂改为保靖县高等小学堂,学制3年,招收受过蒙养教育的生童。

【乾州溪书院】  位于乾州厅镇溪鳌鱼峰(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址)。创办年月不详,清乾隆三年(1738)乾州厅同知王玮建训导署时,书院就已建有,聘龙阳举人龙升明主讲,书院培育人才颇多,镌刻有碑记。乾隆六十年(1795),书院毁于战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土家人清廷“八旗官学汉教授”向晖庭主持,在鳌鱼峰修鹤公祠以及飞檐斗拱的文昌阁,将鳌鱼峰脚下石洞里的石鳌搬到峰顶设池供养,取“独占鳌头,以顺文运”之意,以纪念明代王阳明弟子吴鹤在镇溪设馆办学。民国25年(1936),经湖南省政府教育厅批准,在溪书院旧址鳌鱼峰创办“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

【乾州镇溪书院】  位于乾州厅镇溪(今吉首市)。创办于清乾隆三年(1738),原为乾州厅同知王玮所设的义学经馆。乾隆四年(1739)正式命名为“镇溪书院”,聘宁乡贡生胡师谦任山长。山长胡师谦因材施教,讲解详明,书院培育人才颇多。光绪十八年(1892)更名为溪书院。

【乾州立诚书院】  位于吉首市乾州。清嘉庆十二年(1807),巡道傅鼐捐资,移原“乾州经馆”至厅城东垣外,新建立诚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同知黄应诰捐资重建,建有讲堂5间,东西斋房8间,正室3间,头门、魁星阁各1座。

【凤凰敬修书院】  清乾隆十二年(1747),辰沅永靖兵备道永贵捐资,通判潘曙督建,处厅城北门内登瀛街,永贵撰有《凤凰厅敬修书院记》碑(碑文收入乾隆《凤凰厅志·卷二十艺文》)。嘉庆末年,兵备道姚兴杰、袁廷极先后购民房数栋,移建书院于道门口。乾隆至同治年间,择优录取正课与附课生员、童生各32名,光绪后减少。

【永绥绥吉书院】  原位于永绥吉多坪(今花垣县吉卫镇),乾隆二十二年(1757)同知张天如建,嘉庆七年(1802),迁厅治于花园,绥吉书院废弃。嘉庆十二年(1807),辰沅永靖兵备道傅鼐筹资重建书院,改名为绥阳书院,院址在花园厅城南门内,先后拨屯田33.35公顷,作书院费用。道光十九年(1839)同知严焕扩修书院,道光二十五年同知德龄阿将书院迁建于厅城东门外文昌阁内。咸丰以后,先后有举人杨瑞珍、李树敏、谢呈光等任书院主讲,门生多至300人。光绪后期,科举制度被废,书院改为学堂。

【龙山云从书院】  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知县朱沛霖率本县绅士修建于县城北门外,以县名龙山而取“从龙”之义,故名“云从书院”。书院有讲堂3间、上房3间、东西书斋22间,占地1300平方米。清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易学超捐资将书院迁至县城东门外春厂坪,更名为锦文书院。除原建规模外,在院左增建奎星阁1座、朱紫阳祠3间。县人张廷辉捐经费作书院常款,另每年捐466石租谷的田产作书院经费。清咸丰初年更名为白岩书院。咸丰十一(1861),因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于此,书院被焚毁。同治三年(1864)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被改为龙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永顺试院】  试院,又名考棚,科举考试之地。永顺试院在县城南门内,清乾隆三年(1738)由知县徐正恩领帑新建,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上房、东西厢房及书役各房40余间,东西号舍6间,围以墙。道光十一年(1831)、二十九年(1849)、咸丰七年(1857)、同治十一年(1872)先后由永顺知府、知县重修、维修。光绪末年科考停止,于民国元年(1912)改为临时事务所,后废。从乾隆初年到光绪末年的160余年间,永顺县境参加科考被录取的有进士1人,举人(包括武举)30人,拔贡12人,秀才200人,经考核成为廪、贡生的86人。

【凤凰考棚】  科举考试之地。位于凤凰厅北隅。清嘉庆十二年(1808),前巡道傅鼐、同知姚兴杰率厅士民捐资公建,有“号桌三十张,号凳三十张”(道光《凤凰厅志·卷六学校》)。到清末科举废止,凤凰科举中试的有:探花1人,武探花1人,进士2人,武进士1人,举人19人,武举人13人,拔贡15人,恩贡25人,例贡5人。

【龙山考棚】  科举考试之地。清嘉庆以前,龙山未设考棚,岁科考试设在文昌宫。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朱沛霖创建云从书院,始附设考棚,共18间。后附于锦文书院、白岩书院之中。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龙山考中进士1人,举人4(其中武举人1人),副榜2人,拔贡9人,贡生(包括岁贡)76人。

【保靖考棚】  科举考试之地。位于保靖县城西门外霞林山下(今雅丽山)。清雍正八年(1730)知县王钦命请求设立城外义学馆,称崇文书院。道光八年(1828)知县谢元谟将书院改作霞林山考棚。考棚费从考生所交试卷费内摊扣,考生中的一些“寒士”则因缴纳不起考棚费而不能赴考,即使参考也不能终场。后来的考棚费也有由乡民捐赠田亩的方式承担,作为生童的考棚费及考棚维修费用,称为“卷田”。道光十八年(1838)乡民朱胡氏捐田亩给考棚,由考棚租种纳谷折钱,作为卷田。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起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止,保靖县有进士入翰林1人,举人21人,拔贡14人,优贡2人,恩贡60人,贡生22人,秀才96人,附生20人。

【泸溪考棚】  泸溪考棚设立何时史料阙如。清咸丰十一年(1861),泸溪南溪书院遭兵燹后,同治九年(1870),八什坪乡欧溪村人、钦加三品即用道李保邦等,呈请知县周廷相复修南溪书院,并建能容纳230人的考棚。明、清两代,经学宫书院习读,泸溪科考成名的有文科进士6人,武科进士2人,文科举人25人,武科举人17人,拨贡20人,贡生342人。

【永绥考棚】  科举考试之地。岁科两试,永绥考场原设厅署。同治十一年(1872)欲修考棚,未遂。十三年王恂任永绥同知,始修考棚,至光绪三年(1877)全部完工,位于同知府对面傅公祠旁,“左右各七楹,每楹可坐三十人”,王恂并撰《新建考棚记》碑,今碑立于钟佛山麓,保存完整。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永绥厅共中进士1人,举人35人,贡生34人。

【乾州考棚】  科举考试之地。位于乾州城垣中。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建,能容纳近300人。后改为吉首市第八小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墙上还嵌有好几通修建考棚碑。今存碑3通,分置吉首市第八小学原校园和乾州文庙。一通为《新建乾州考棚记》碑,一通为《创修考棚官绅、首事衔名》碑,一通为前任乾州厅同知王相皋题《贺考棚落成诗》碑,其中一首为“文运须凭地运开,东西分坐试真才。山川毓秀洵非偶,彩笔光腾接上台。”光绪三十年(1904)考棚废。清康熙至光绪年间,乾州厅中武进士1名,副榜1名,文举12名,武举3名,岁贡87名,拔贡12名,恩贡21名,孝廉方正2名。

【泸溪义学】  清康熙五年(1666),泸溪知县邵时英创建义学,位于县城北门外广储仑内一侧,后毁于火。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王光夔捐俸在文庙明伦堂侧复建义学,延请廪生李陟公立馆授徒。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施启宇设义学5所。施启宇任满离开泸溪后,不久义学便被废止。

【凤凰义学】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凤凰厅在厅属鸭堡寨、箭塘、池河营、凤凰营、晒金塘、岩口设义学6馆。嘉庆年间增加52馆。清末,凤凰义学多数变为私塾或国民学校。

【保靖义学】  清朝官办学校。清雍正八年(1730)县署按府宪“训苗五字”即“天、地、君、亲、师”的政治、人伦精神,在城内军需局右设义学堂。用办学经费白银64两,在葫芦寨等地办义学4馆。清嘉庆十一年(1806),辰沅兵备道傅鼐巡视保靖批用屯租,按馆地距县城之远近,规定年授塾师俸谷16石或24石不等。在苗区开设义学14馆,土家、客家地区共设12馆,学生501人。义学为规制简单的农村学堂,招7岁以上学生入学,谓之“蒙童”。读书又谓之“发蒙”,即启蒙之意。教材同于私塾。

【永顺城内义学】  位于永顺县城。清雍正十年(1732)知县李瑾遵照清廷设立义学的诏令设立。义学初建,延聘师儒,多为就近遴请县学、书院廪贡生员作为馆师,授以“四书”“五经”。入学者多为闾里殷实人家子弟,习读数年后,择优选送入县学书院学习。每年县具文赴藩库请领银16两,给义学馆师作馆谷。同时设立的还有老司城义学(灵溪镇司城村)、勺哈义学(勺哈乡勺哈村)1馆。

【富坪义学】  位于永顺富坪。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永顺知县徐正恩捐设。同时他捐设的还有夹树坪义学1馆。办学经费每年由县文赴藩库请领银16两,给义学馆师作馆谷。

【王村义学】  位于永顺王村(今芙蓉镇)。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知县丁应甲添设。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任永顺知府张天如了解设学状况,得知义学皆分置城乡,就近延师,立即“训令”府属各县义学,废除“以乡人训乡人”的延师弊病,“择名师诱进之”,这样义学师资队伍结构大为改变,远至长沙、衡州、岳州、宝庆、常德等府、县之“名师”,聘集土乡。办学经费每年由县文赴藩库请领银16两,给义学馆师作馆谷。

【养正小学】  位于永顺县城关帝庙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永顺知府梁芸滋捐设,同时他捐设的还有登云小学(在文昌宫右),捐钱20万文,付学官管理,每年将息钱给馆师各2.4万文。同治四年(1865)提归书院管理,每年各给馆谷12石。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谷提办学堂。

【龙山义学】  乾隆五年(1740),龙山知县段汝霖设立义学2处,一在县城内,一在隆头司(今隆头镇),每年藩库发给馆师各银16两。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侯可仪详请将辰旗里黑山堡地方充作官地,每年取租银27.1两,拨加城内义学银16两、隆头义学银8两,余存贮藩库,遇公事支用。并撰《增义学馆师廪饩记》碑(碑文收入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以备存查。

【泸溪私塾】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卢溪(泸溪)官绅及殷实人家延请塾师在家开馆授子,始有私塾。明、清时期,私塾渐多。泸溪私塾有三种:一是由不第秀才开馆,联家或联村接受附近学童入学,按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和家境贫富,负担学资;二是富户请塾师教授子女的东馆(又称家塾);三是地方官绅延聘名师设馆教学,县署每年资助一定经费。民国26年(1937),泸溪县经登记的私塾有84馆,塾师84人,入馆学生651人。1951年后,泸溪私塾逐渐消失。

【司马溪邀学与私塾】  明朝时期湘西的一种教育机构。早在明朝时期,司马溪(今属吉首市太平乡)沿河就呈现两种教育形式:其一是邀学,即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几户人家联合邀请先生教育子弟,没有钱的亲戚子女则可以搭学;其二是私塾,即博学的先生在当地绅士的邀请下,建立学校,集中办学,教学设施由当地提供,学费多少则由先生说了算。许多先生贯彻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采取穷人家孩子少收或不收学费,富人家孩子多收学费,扯高填低的灵活收费形式。明朝教育家吴鹤就两度到司马溪办私塾,传播大师王阳明的思想,为司马溪沿河土家族培养了大量人才。

【凤凰私塾】  凤凰私塾始于何时资料阙如,明末清初当有私塾。清代,凤凰义学众多,私塾相对较少。清末,义学大多改变为私塾,民国20年(1931),仅县城与城郊就有私塾60余馆。民国30年后,由于推行国民教育,凤凰私塾逐渐被淘汰。

【保靖私塾】  清雍正前,保靖私塾多为官绅及富豪阶层聘请馆师来家课子。“改土归流”后,众人联合聘师设馆,私塾始普及,平民子弟开始入学。民国初,保靖全县有私塾百余处,学生千余人。1950年后,根据“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原则,小学迅速发展,私塾逐渐消失。

【龙山私塾】  清雍正前龙山无私塾。“改土归流”后,外地塾师来龙山开馆授课,始有私塾。至嘉庆,本地秀才充当塾师,全县私塾盛行。民国时,私塾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塾全部消失。

【塔卧私塾】  位于永顺县塔卧镇。清乾隆元年(1736)涂世法开办,为永顺县境第一所私塾。涂管教认真,使学童收效甚大,被誉为永顺私塾的开山先生。清末,永顺共有私塾200余馆。至1951年,永顺私塾全部被废除。

【古丈钟英义塾学堂】  官、私合办的学校,位于古丈坪厅城东城隍庙侧。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古丈坪人杨占鳌(曾任陕甘宁军门提督)在古丈坪总衙门创办。学堂有男女学生20名。此前光绪九年(1883)古丈坪厅同知吕近阳曾倡议捐资创办钟英义塾,并为创办学堂购置了田产。光绪二十九年钟英义塾学堂开办了师范传习所,学制1年。光绪三十年因同知奉诏在学堂原址建官小,钟英义塾学堂停办。

【永顺育婴堂】  位于永顺城内,是湘西最早的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清雍正十三年(1735)永顺县知县徐正恩择旧县署8间官房,设立育婴堂。乾隆年间,永顺府东门外的江西会馆、塔卧的茄烈坡杜氏宗祠、上榔保的松柏场等处都相继增设育婴堂,遇到遗弃婴儿,便收入育婴堂,雇请乳妇看养。

【古丈坪厅育婴局】  位于古丈坪厅。清光绪前,古丈坪厅幼儿教育非常薄弱,城乡无育婴堂机构。光绪十六年(1890)同知汪明善履任后,一面自己捐俸,一面劝谕绅商,为举办救婴事业捐资。因捐款尚微,难以设堂收养,对贫寒之家的幼婴,只能暂时实行助养,每月给助养费。若还是不能抚养,就给人收为童养媳,或就近送辰州府育婴堂。为从长计议,汪明善与厅绅商等各界人士议拟章程,筹款设立救婴局。光绪十九年三月,古丈坪厅育婴局成立,得到抚中院暨巡抚批檄称颂。

【保靖武圣幼稚园】  位于保靖县武圣宫。是民国时期湘西地方政府部门开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民国11年(1922),陈渠珍在保靖十县联合女子职业学校保姆部附设的一所幼儿园,入园儿童80多人。民国14年,由于川黔军阀骚扰,该幼稚园解散。

【保靖圣母慈幼院】  位于保靖县城天主堂内。民国26年(1937),由美国传教士苏能瑞创立。该慈幼院亦称“天主堂圣母慈幼院”,收养了沅陵、芷江、花垣、保靖、永顺等县70余名孤儿。1950年随着神甫翟伟回国,幼儿园停办,孤儿们迁入迁陵镇完全小学。

【妇孺教养院】  位于凤凰县沱江镇旧道台衙署内。创办于1938年春,由湖南省救济会将冀、鲁、苏、浙、皖等省的流亡妇女和儿童收编组成,黄湘为院长。全院收容流浪妇孺300余名,编为高、中、低3个班,釆用复式学校形式,教授小学课程。该院行政经费、教职工薪水、妇孺生活费等由省救济会按月汇寄支付。1939年张作华任院长,对院务进行调整,将年龄大的妇女另行安排,只留下儿童,改院名为难童教养院。1940年春,省救济会改派陶慎周任院长,不久后奉命停办。

【中国战时儿童教养院】  位于吉首市乾州古城。19385月,由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创办。同年,该院将在武汉收容的千余名流浪儿童,分两批护送到乾州入院。向世南任院长。院址分设在乾州马王庙、昭忠祠、天后宫、龙王庙、飞山庙。是年6月,又将第三、第四批1000余名难童,护送到泸溪县浦市镇,设立教养院分院,院址设在万寿宫、李氏宗祠等地,夏禹任院长。1939年设于万寿宫的浦市教养院第一分院,迁至凤凰县城,单独建院。1941年浦市教养院分院迁往乾州,与乾州教养院合并。1943年凤凰教养院也迁往乾州与中国战时儿童教养院合并。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养院难童全部陆续返回原籍,中国战时儿童教养院撤销。

【永顺福音堂幼稚园】  位于永顺县城福音堂。是民国36年(1947)设在永顺县城的中华信义会(即福音堂)为传播教义,在县城西福音堂开办的一所幼稚园。开办之初有幼儿10余名,编为一个班,主要招收教徒子弟。1949年,随着芬兰牧师回国,办学经费不足,该幼稚园停办。

【湘西自治州幼儿院】  位于吉首市文艺路8号,是湘西州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955年创办。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开设小、中、大班共18个,接纳幼儿700多人,班班配有空调、电脑、电视、VCD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全园在岗教职工72人,教师全部来自各级幼儿师范学校,97%的教师达到大专学历,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劳动模范1人,州优秀班主任3人,州优秀教师5人。学校把主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作为教研教改的主攻方向,获得国家级教研课题2个,在省、州幼教论文比赛中有50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2001年该园获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该院近年积极发挥省级示范园的带头作用,组织全州幼儿师资培训工作,已成为湘西州的幼教中心。

【永顺县政府幼儿园】  位于永顺县城,是湘西自治州内最早创办的新型幼儿园。1950年春,永顺县政府在天主教创办的福音堂幼稚园的基础上创办,园址由福音堂迁于原模范小学第二分部,设有小班和中班。

【吉首市新蕾幼儿园】  位于吉首市原州图书馆内。19889月由吉首市韩永鹏等4位退休教师创办。幼儿园首届招收幼儿630人,开设学前班13个。为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在市区内设东、南、西、北、中等6个分园,总部租借在州图书馆内。全园聘请31位教职工,部分是退休教师,办学初期资金全部为自筹。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  位于永顺县塔卧雷家新屋(今永顺县塔卧革命文物陈列馆)。学校创办于1932春,原在湘赣苏区。19347月,任弼时、肖克、王震奉命率红六军团西征,学校随军西迁。193411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在大庸县城正式成立,为了加紧干部培养,加强对新战士的教育,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决定在大庸丁家峪、董家峪分别成立红军学校。同年12月,省委、省革委、省军区迁往永顺县塔卧,决定将其他红军学校并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学校校长由红六军团政委、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震兼任。学校根据学员政治、军事、文化水平情况,分为高级班、普通班、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和特科大队4个班,学员多时达800多人,为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湘鄂川黔省委党校】  位于永顺县塔卧涂家大屋。193412月创办。省委领导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负责教务工作。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元德等。学员是军队政工人员和县、区、乡政干部。党校创办期间,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员宿舍和教室,设在涂家大屋西厢房。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技工训练班】  位于永顺县塔卧涂家台。193411月湘鄂川黔省军区创办“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随后在厂里办起了技工学习班,从红军中抽调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干部任教员、指导员,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个车间去工作。训练班为红二、六军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械修理技术员。

【省军区塔卧医务训练班】  位于永顺县塔卧。1934年农历十一月,红二军团卫生部创办,学员60多人,有看护、军医两个排。学习内容除医务业务外还有军事、文化等知识。训练班由文化课教员陈光才、军团卫生部部长何彪授课,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和实际需要,自编课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游击战》《红汞》《碘化钾》《绷带法》等。19353月,红军医务训练班由塔卧转移到龙山县的茨岩塘,随后又转移到桑植县的上河溪及杜家山等地。

【塔卧随营司号员训练班】  位于永顺塔卧。19351月湘鄂川黔省军区创办。学员有130余人,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训练班设在土豪李名炎家。学习内容除司号业务外,还有政治、军事、文化等知识,学员结业后,编入部队各师、团任司号员。

【召头寨随军学校】  位于龙山县召市镇。19356月,红二、六军团在湖北省咸丰县忠堡歼灭了国民党第四十八师和一二一旅,活捉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胜利回师后开办了这所随军学校。红六军团参谋长谭家述兼任军校校长,刘外欧任专职副校长,五十三团副政委陈斌任政委。学校首次开班有排长以上干部共300余名学员,设立1个政治分队、2个军事分队。学习内容有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由军团领导轮流讲课。后因国民党陶广二十八军和新编三十四师陈渠珍的2个旅联合进攻召头寨,随军学校全体学员参加了战斗,战后,红二、六军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军学校停办。

【龙家湾青少年干部学校】  位于龙山县茨岩塘龙家大屋对面山堡上,19357月创办。县委书记方汉英(又名方献之)任校长,教导员李寿之主管教务。学员为全县少共书记、少先队队长、儿童团团长等,学习内容除政治、军事、文化等知识外还有革命歌曲。全县有上万名少先队队员、儿童团员参加了学习,这些学员有的参加了红军,有的组织起来站岗、放哨、送情报,有的打土豪、捉劣绅。1935年底,红二、六军团北上抗日,少年干部学校随之停办。

【永保县苏维埃小学】  位于永顺县列夕乡龙车村。1934年永保县苏维埃政府在原彭家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学校由区、乡苏维埃政府直接管理,学生20余人,一律免费入学,设置国文、算术、音乐、体操、图画、劳作6门课程,国文以识字为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员的生活、办公等费用全由乡苏维埃政府供给。

【郭亮县第一列宁小学】  位于郭亮县龙家寨(今永顺县万坪镇)193412月,湘鄂川黔省苏维埃政府将原龙家寨小学改为郭亮县龙家寨区龙家寨乡第一列宁小学。校长由县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刘绍荣担任。学校行政与人事由校长主管,下设教务处与事务处。学校以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主,实行教学与劳动相结合,一切为革命战争服务。学校对红军独生子、阵亡红军家属子女及工农子弟,实施免费教育、优先入学制度。学校经费开支由县苏维埃政府统管,文委和社教科具报,学校造册请领。

【里耶进德女子学校】  位于龙山县里耶甘霖寺(今里耶小学处)。民国元年(1912)创立。办学初有校舍3间,学生104名,分为2个班:高等班51人,国民复式班53人。校长为瞿方彝,兼任教师5(龙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教师),办学经费来源于里耶商会。民国25年(1936)该校并入龙山第二高等小学(现为里耶小学)

【湘西十县联合女子职业学校】  位于保靖县城。1923年,由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创办。学校学制2年,办学经费由陈渠珍从湘西巡防军军费中支付。课程设染织、缝纫、织袜、造花4科,学生生源为湘西十县,且名额分配到县。19255月,熊克武率川军进驻湘西,陈渠珍失势避难,办学经费失去来源,学校宣告停办。

【湘西十县联合师范讲习所】  位于保靖县城。为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创办,其前身为十县联合女子职业学校的师范部。19233月,陈渠珍驻防保靖,确立了“厉行地方自治”,“以改造十县教育为首务”的战略方针,将设在保靖的十县联合女子职业学校的师范部改为十县联合师范讲习所,聘符学鹄任所长,以高薪从长沙聘请名教7人。讲习所面向湘西十县招生,学制以6个月为一期。第一期招收学生180人,从第二期起,每期招300人,学费由学生所在乡公所缴纳,每人40元。学成后回县改造私塾,推广小学义务教育。

【衡英女子职业学校】  位于凤凰县城西门坡。民国25年(1936)方代宋与田湘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回凤凰后立志开发地方女子教育事业,在肖淑贤、方代桃的赞助下创办了衡英女子职业学校。学校由地方绅士滕凤藻、田星六、向明易、陈载棠等组成董事会,向明易任名誉校长,田湘主持校务工作。开设课程为刺绣、缝纫及国文、算术、公民等文化课。办学经费主要由热心人募捐,教职工薪金很少,只有一点伙食补助。民国301941学校终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毓贤女子职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乾州。民国25年(1936)乾城县女子小学校长热心女子职业教育,在所办的女子小学中附设女子职业学校,自己兼任校长,教员有胡克英、樊自阜、杨文娟等。学校设缝纫、刺绣两个专业。招收小学毕业女生40余人。陈渠珍赠送了缝纫机8部、织袜机5部供教学用。民国30年乾州女子小学与县立模范小学合并,名为乾城县乾州镇中心国民学校,乾城毓贤女子职业学校随之并入。

【乾州高等小学堂】  位于乾州厅城北小溪庵太虚禅林,是湘西历史上第一所小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乾州厅教谕刘瑜生率本地一大批受维新思想影响较大的有识之士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进士杨心丹任学堂堂长,教师由学校创办者向辉庭、滕芷香担任。

【吉首杨氏族立四知小学】  位于乾城县(今吉首市)。民国28年(1939)由乾城县杨氏宗族创办,以其祖训中的“四知”将学校命名为四知小学。由杨氏宗族捐族田、山地、银元投资商店的利息作为办学基金,招收学生由初期只限于氏族子弟扩大到族外。该族学由董事会管理,第一任董事由杨氏宗族全体代表会议公推产生,任期3年。该族学为完全小学,课程开设完整,还兼办社会教育。

【乾州难童小学】  位于吉首乾州镇田坪火神庙。该校创办于抗战初期,为战教九团主办,由迁入乾州的4所难童小学合并而成。共有学生90余人,开设复式班两个。由于学校规模小,民国32年(1943)并入乾州镇中心国民小学,更名为乾州中心国民学校田坪分班,本地穷苦儿童也于该校就读。

【吉首民师附属小学】  位于吉首市东郊鳌鱼峰下。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母校,创办于1940年秋,2001年改名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占地1.87公顷。2012年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3400余人,教职工16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4人。学校先后涌现出3位全国人大代表、8位湖南省特级教师。多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先后开展了“‘注·’语文教学实验”和“现代小学数学”实验,取得显著效果;近年在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中,以“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代表的一批特色课题在全国获奖;学校先后两次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红旗大队,两次获全国 “注·”实验先进单位称号,还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校、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湖南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等称号。

【吉首市第一小学】  位于吉首市文艺路5号。学校创办于1911年。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有教学班级40个,在校学生278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5%。有教职工1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2人,拥有州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先后有6个课题在国家、省、州立项,其中《促进民族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课题荣获教育部一等奖。近年学校少儿艺术团的节目先后在湖南卫视《少男少女》及央视一套《同一片蓝天下》等栏目中播出,并获国家及省级金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单位、州级电化教育示范校、省级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省级实验学校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浦市私立豫章小学】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唐家弄江西会馆附近的万寿宫。民国4年(1915)由在浦市经商的江西籍人龚伯生、吴慕周、邦修己等从江西会馆筹资创办。因江西古属豫章郡,故名豫章小学。始任校长龚伯生,建校初期有江西籍学生20人,教师3人。民国9年,学校扩招,学生增加到200余人,教师10人,开设4个班。民国19年迁校于江西会馆万寿宫右侧的财神殿。民国37年学生183人,教师16人,教具32件,图书80册,报刊5种。1952年泸溪县政府接管该校,更名为浦市镇第二小学。

【泸溪私立培养小学】  位于泸溪县城南宫祠。民国5年(1916)由泸溪绅士陈兴斋捐资创办,并自任校长。民国14年培养小学与另一所私立崇实小学并入县立第一小学。

【私立罗依溪小学】  位于古丈县罗依溪,民国5年(1916)由刘紫珊捐献家产募集资金创办。民国18年改为公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东方中心完全小学。

【泸溪难民小学】  位于泸溪县武溪镇。该校前身是创办于民国25年(1936)的泸溪县武溪镇义务小学。1937年为使外地流亡来泸溪的难民儿童能入学读书,殷廷禄、刘晨等人组织青年学生龚顺兴、张永惕、文体浩、文体嵩等接办县义务小学,更名为难民小学,专收难民儿童。龚顺兴任校长,刘晨任教导主任。学校除开设一般小学课程外,还非常重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难民儿童小学开办2个月后,因殷廷禄病逝,进步青年教员被捕,学校被迫解散。

【泸溪县白沙希望小学】  位于泸溪县白沙镇育才路。1995年,因五强溪水电站修建,泸溪县城迁址,同年由湖南省教育厅在泸溪新县城白沙援建。学校占地面积11.21公顷,2012年有教职员工159人,开设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75人。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荣获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希望工程十佳小学称号,还荣获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尝试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教育部艺委会和中国美协艺委会科研成就“成就未来”希望奖。

【永顺永华教会小学】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西门外。由芬兰牧师甘德伦、吴雅国等于民国6年(1917)创办。民国27年,因经费困难停办。民国28年,传教士傅开杰又倡导兴办。民国31年,扩大县模范小学、女子小学的规模,居民子女能普遍入学,该校又停办。民国38年春,传教士许宗正再度复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入灵溪镇完全小学。

【永顺崇德教会小学】  位于永顺县天主堂内。由永顺天主教神甫卜尔迪于民国12年(1923)创办。卜尔迪自任校长,聘有教职员6人,首届招收学生50多人,分初、高级两个班。凡教徒子女免费入学,教员工资及医药费、教学设备等都由教会提供。由于城内公立小学设备逐渐完善、班级增多,崇德小学入学率日渐下降,民国15年该校停办。

【永顺正道教会小学】  位于永顺王村天主堂。民国26年(1937)由在王村的天主教传教士创办,校长为美国传教士乐清。学校除招收教徒子女外,还兼收非教徒儿童,每学期需交学费1银元。1950年正道小学与王村五里牌小学合并,改建为永顺县第三区第一中心小学。

【灵溪镇第一完全小学】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河西街。其前身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的大乡书院,即永顺府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2012年学校有教学班44个,学生3400余名,教师151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78人。学校全面实施“以德立校,以智兴校,以体强校,以美誉校”的办学战略,先后被评为自治州教学教改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综合治理模范单位、湖南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颁一级完全小学、全国绿化知识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以体操为突破口,倾力打造体操名牌“产品”,其中马继游、符敏等合力摘取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体操团体金牌,开辟了一条具有湘西州民族特色的小学体育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先后被授予自治州体操培训中心、自治州体操传统学校、全国推行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湖南省体操后备人才基地等称号。

【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附属小学】  位于永顺县府正街263号。创建于1940年,原校名为永顺民族师范附属小学,2002年更名为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2012年有教职工122人,在校学生有3301人。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出以“实验为本,整体育人”的教育改革之路。学校有16人获全国和省优秀教师称号,45人在省级教育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双语”教学的实验和“减负”实验,开展的5个教育教研课题先后在省、州获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示范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永顺县泽家银谊希望学校】  位于永顺县泽家乡。1937年创建,原名永顺县泽家乡中心完小。19948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视察湘西后作出在湘西州兴建100所希望小学的决策,同年中国银行捐资40余万元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学校由此更名为银谊希望学校。学校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1994年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1996年被湖南省教委、湖南省民委评为全省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荣获全国首届模范希望小学殊荣,校长王东国荣获全国第四届希望工程园丁奖。

【保靖正德教会小学】  位于保靖县城茅坪街。民国7年(1918),美国传教士费文治在保靖县城茅坪街设立天主堂。民国14年,费文治以“慈善、抚孤”的名义,创立保靖天主堂附设小学,不久改名为私立正德教会小学。学校有教室8间,还有经堂、食堂、厨房、浴室、寝室等校舍。每年办学经费3000元,全由教会支付。学生每人每月交纳伙食费3元。抗战以后,开始征收学杂费35升俸米。民国33年(1944),学校有教师14人,学生276人。195012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1年春,学校并入迁陵镇小学。

【保靖旅声小学】  位于保靖县城江西庙。民国35年(1946),由保靖旅外青年服务社的年轻人募捐集资,在原停止运转的中正小学旧址江西庙开办了旅声小学,入学时儿童爆满。次年,因经费紧张停办。

【保靖县实验小学】  位于保靖县城。其前身为莲塘书院。1960年定名为保靖县红旗小学,196241日由县人民政府定为现名。1982年县民贸子弟小学与县工交子弟小学并入县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2012年学校开设32个教学班,2100多名学生。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先进学校、全国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学习型学校”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等光荣称号。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州人民政府颁发的各项奖励200多项。

【保靖雅丽小学】  位于保靖县城。创办于1951年春,其前身为迁陵小学,位于清代雅丽书院旧址上,由竞择、宗正两所小学合并而成,校长由时任保靖县人民政府文教卫生科长程坦之担任。学制沿袭“四二”分段制度(即初小4年,高小2年)。春秋两季招生,课程设置:废除民国时期的公民课,开设语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科目,还有周会、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的课时安排。学校提倡民主,废除体罚,对体罚学生的教师进行教育,批判法西斯的奴化教育思想、行为,以树尊师爱生的风尚。

【迁陵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该校于1950年由保靖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迁陵完全小学,1984年学校由雅丽山迁居迁陵镇大屋场80号,20058月更名为“保靖县迁陵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有幼儿园、小学部和初中部,2012年有教职工15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7人。在校中学生2522人。校园占地总面积2.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学校以“一流+精品”为办学理念,以“规范+特色”为教学理念,坚持“全面育人,特色见长”的办学思路,先后获得国家冠军摇篮、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助残行动先进集体、国家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岩冲民族寄宿制小学】  位于龙山县岩冲乡岩冲村,其前身是清嘉庆年间创办的私塾馆。19835月,该校被湘西州政府列入全州十所民族寄宿制小学之一,在发展民族小学教育方面进行开拓性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土家族学生特点的电化教学经验,1985年上期被湖南省、湘西州电教馆确定为少数民族电化教学科学实验小学,在湖南省、湘西州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及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198810月,校长彭清福参加了国家教委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电化教育研究经验交流会。次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湘西州电教先进单位。

【凤凰文昌阁小学】  位于凤凰县城南门外文昌阁。是湘西第一所蒙养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留学日本弘文师范回国的田兴奎创办。1941年学校改名为凤凰县立简易乡村师范附属小学。19509月改名为凤凰县沱江镇第一小学分部。197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亲笔为该校题写校名。1988年学校用沈从文回母校捐献的稿费修建了一座藏书楼。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校长田培根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近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心理教育先进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小学英语实验基地。

【凤凰县箭道坪小学】  位于凤凰县沱江镇。创建于民国241935,其前身为私立文光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170平方米,2012年学校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名,教职工1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先后涌现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滕召蓉,全国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明星校长、湘西州“十佳公民”刘大放,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谭小玲等优秀教师典型。教育教学质量连续22年荣获全县第一。学校以德育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电化教学”,80年代首创“童话引路”,90年代力推“三算实验”,世纪之交的“现代教育技术”再上品位而誉满三湘,先后获得了中央教科所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全国教育实验先进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花垣小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绥厅同知吴传绮在城北大兴寺创建永绥厅第一高等小学堂,吴自任监督(校长)1913年,学堂改称为学校。1917年,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合并,改名为永绥县第一小学,校长为傅梦九。1926年下期,学校又改名为永绥县模范小学,朱炳臣任校长。1938年,迁校址到崇山公园,改名为永绥县花垣小学。1950年改名为永绥县第一区花垣小学。1953年学校迁至文庙坪。“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名为红卫小学。1979年恢复花垣小学原名。花垣小学是湘西自治州重点小学之一。

【古丈坪完全小学】  位于古丈县古阳镇城东五里坡下。始建于1898年,其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的官立小学堂,民国8年(1919)改名为古丈县立高等小学校。1950年更名古丈县第一区第一中心小学,1952年更名古丈县第五区第一中心小学,同年9月更名为古丈县立完全小学,1954年更名古丈县古丈坪完全小学,20103月更名为古丈县第一完全小学。2012年学校有24个教学班,学生1438人,教职工7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1人。学校不仅培养出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扶贫司令”彭楚政这样的优秀人才,而且在历年的全县教育教学年终目标管理中都荣获第一,被教育部授予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州教委授予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全州学习型学校等称号。

【凤凰厅资治学堂】  位于凤凰县城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维新,废除科举,设立学校,诏谕各府厅将所属书院改为中学堂,辰沅道根据朝廷变法维新诏谕,将敬修书院改名为资治学堂。改制后的资治学堂要求原书院所有生、童一律参加命题考试,待录取后方为资治学堂学生。学堂堂长和教习均由厅聘任,其办学经费仍按前书院收入提供,开设课程趋向时务和西学科目。光绪三十三年为适应全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更名为凤乾永晃四厅中学堂,1914年改为湖南省第十二联合中学。1926年因兵、水、旱三灾,地方财政无力负担而停办。

【凤凰县第一中学】  位于凤凰古城登瀛街3号,其前身是创建于清代1747年的“敬修书院”。1970年春创建,名为“凤凰县东方红中学”,校址设于县城田氏宗祠,并征用周边1公顷土地为校区。其后数易校名,1974年增办高中部时更名为凤凰县第六中学,1978年县教育局重新编排全县中学序列,更名为凤凰县第二中学,2003年县政府在县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内实施高初中分离办学改制,学校由全日制中学改为初级中学,20049月再度更名为凤凰县第一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2012年开设有35个初中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5%。校内保存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文庙和两株百年丹桂,环境优美。现有教职工15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69人。近年荣获国家级课程改革项目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中国美协“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实验学校等称号。

【永顺府五属联合中学】  位于永顺府文庙。根据清光绪帝改书院为中学堂诏谕,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顺府将府属灵溪书院改为永顺府官立中学堂,为永顺最早的中等学校。宣统元年(1909),更名为永顺五属联合中学(五属指永顺府所辖永顺、保靖、龙山、古丈、桑植五县),学制仍按光绪二十九年学制,修业5年,招收学生为年满1620岁高等小学毕业生,名额按各县人口比例分配,招收的学生少数民族占有一定的比例。辛亥革命后,学校撤销府厅建制,统一按照普通中学章程设置,根据全省联合中学排列顺序,于1916年更名为湖南省第十联合中学。

【私立溪州中学】  位于永顺县府文庙。民国30年(1941)春,由永顺县地方人士王海云、杨湘、陈觉等10余人倡导筹办。他们组成董事会,向地方富豪裕绅募集资金,捐赠稻田作校产田,聘陈觉任校长,杨之愚、覃衡麓等为教员。学校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共70人,开设课程与公办初级中学相同。一年后,因捐赠的校产田多在边远山里、收到田租较少、学校经费匮乏、聘不到教员、学生所缴学费高于公办中学等原因,生源减少,学校停办。

【永顺县第一中学】  位于永顺城灵溪镇大西街,原永顺府文庙故址,是一所湖南省重点中学。1902年,清政府将灵溪书院改建为永顺府官立中学堂,开启该校百年官办历史,后经五次易名一次合并,1958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2012年,学校占地4公顷,有80个教学班,4949名学生,教职工285名。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位,早年倡导的“五心”教育被新华社《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办学经验经中共湖南省委倡导在全省推广。近年来创新的教育模式再次被《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湖南卫视等媒体报道。学校已成为韩国亚洲大学、中南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广州军区国防生院校等优秀生的生源基地,相继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单位等称号。

【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  位于永顺县城玉屏山下。其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永顺民族师范学校,20016月更名为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4.54公顷,有教学班52个,学生3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教职工198人,国家骨干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43人,高级教师52人。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及学费减免办法。2004年学校晋升为州示范性高级中学,2005年挂牌为长沙市长郡中学湘西民族实验学校,2006年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实验学校。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项目学校。

【永顺县民族中学】  位于永顺县芙蓉镇。19579月创建,其前身为永顺县第二中学。1983年由上海贝尔公司捐资扩建,改名永顺县贝尔民族希望中学,后更名为永顺县民族中学。2012年学校有在编教职工98人,在校学生757人,其中土家族学生占90%以上。近年学校注重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以及校本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湖南屯区联立初级中学】  位于乾城县东门外太虚庵。1936年秋,湖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余范传与屯务处长陈渠珍召集凤凰、乾州、永绥、保靖、古丈、麻阳、泸溪等有屯七县的县长参加的屯务会议中决定开办屯区中学,名为湖南屯区各县联立初级中学,校址附设于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聘请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所长陈庆梅兼任校长。1937年春开学,招学生34名。1940年学校从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出,以乾城县东门外太虚庵作为校址。19412月省教育厅委任陈家鸿为该校校长。19431月经湖南省政府同意,将湖南屯区联立初级中学改为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

【江苏旅湘临时中学】  位于乾城县所里镇。民国28年(1939),由桃源县迁至乾城县所里镇。全校有6个班级,高中、初中各半,学生250人,大部分是江苏流亡而来,少部分是湘籍学生。从江苏流亡来的学生,学习、生活等费用全由学校供给,湘籍学生不交学费,只交书籍费。全校有20多个教职工,开设国文、化学、数学、物理、外语、历史、地理、体育、军训等课程,初中加开音乐、美术课。19432月,学校并入国立八中,称为“临中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国立八中一道迁返原籍。

【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  位于吉首小溪庵,是一所省立完全中学。学校创立于1943年,由湖南省政府行文设立,向长清任校长。19467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将初中部迁往国立八中作为十三中分校,并接管国立八中女子高中部全部校产。19486月,学校保送侯连炯、石兴禄、肖上朴(女)3名体育尖子生上大学,开湘西民族教育保送体育尖子生上大学的先河。19491月向长清向省教育厅提出辞职,同年83日省教育厅任命钟醒钟为校长。194911月乾城解放,12月乾城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26月学校改名为湘西民族中学。

【湘西州民族中学】  位于吉首市小溪桥。创建于1936年,始称湖南屯区各县联立初级中学,1943年后,先后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湘西民族中学、吉首民族中学、吉首县第二中学,1978年改为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1980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13.41公顷,在校学生434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教职工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08人,教师中先后有11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3年该校因在省内首创2个网络教改班,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授牌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4年为第一批挂牌的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多年来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一批本科上线率在45%左右,多年包揽自治州高考文理状元,已成为清华、北大在自治州最大的生源基地。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外语实验学校等荣誉。2011年成为湘西州唯一一所省级高中样板校。

【吉首市第一中学】  位于吉首市新桥路1号。学校前身为1946年创办于泸溪县浦市镇的私立志仁中学。1955年学校迁往吉首,更名为吉首县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完全中学,1969年与吉首民师附小合并,改为吉首县东方红学校。1982年定名为吉首市第一中学。2012年学校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30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75人,国家、省级骨干教师12人,全国、湖南省优秀教师11人。20009月正式挂牌成为湖南师范大学第五附属中学,2004年被认定为州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073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并挂牌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吉首市民族中学】  位于吉首市环城路。创办于1973年,是一所完全中学。2012年学校有专任教师21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7人,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28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近年学校开拓创新,推出“全面合格+特长,整体规划+选择”的特色办学之路,根据学生自身爱好,组成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班,激发学习兴趣,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湘西从文教育集团】  创建于20105月,是一个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考补习及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办教育集团。由湘西州屹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州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湘西州民族中学等股东发起创建,主要由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湘西雅思实验学校组成,下设小学部、中学部、国际发展部及培训学校等教育教学实体。集团小学部,即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位于吉首市州中医院南侧,是湘西州第一所民营全日制寄宿学校,2012年有教学班52个,学生2309名,教职员工254人,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教学设施先进。中学部,即湘西雅思实验学校,下设初中部(位于吉首市小溪桥)和高中部(位于吉首市杨家坪)两个校区,2012年有教学班72个,教职工394人,学生4558人,招生范围为湘西地区及湘鄂黔渝边区。开展国际冬、夏令营及国际师生交流、出国留学培训等活动。

【辰郡联合中学】  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校址原在沅陵县城。民国初年,改为湖南第八联立初级中学,由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联合办理。抗日战争爆发后,沅陵遭日机轰炸,学校于民国27年(1938)迁往溆浦桥底,同年再迁泸溪县浦市。学校有6个初中班,学生200多人。民国34年始设高中部。校长先后为黄尊三、张公仁、王悠然、杨胜蔚、姚建猷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沅陵。

【湖南省立高级农业中学】  原设于长沙市岳麓山,创办于1906年。19389月迁至泸溪县浦市镇上方奇,韩麟凤任代校长。194411月湖南省农业改造所秘书易劲之被正式任命为该校校长。学校设农林蚕科、畜牧兽医科、农业经济科等专业。学校在浦市镇办学近8年,总计毕业学生260人,其中在浦市地区招收学生200名,为泸溪县培养了一批农业人才。抗战胜利后的19461月,学校奉命迁至津市,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四职业中学。

【湖南省立第四中学】  该校最初设在常德,故又称为省立常德中学。民国27年(1938)秋,学校从常德迁到泸溪县城西郊观音阁,修盖“木柱、竹壁、茅顶”的简陋教室,艰苦办学。校长向玉阶。学校规模较大,除设普通中学科和师范科外,还设附属小学,小学初小部设城西草坪头龚家油坊,高小部设石家祠堂。学校师资质量较高,读书风气浓厚,学生绝大部分是外籍的,泸溪学生仅有10人。日机轰炸泸溪时,每当空袭警报声响,师生们都躲进山林,警报解除后,又返回课堂,秩序井然。民国31年,校名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四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返常德,现为常德市第一中学。

【国立第九战时中学】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民国34年(1945)春,该校从溆浦迁泸溪县浦市镇。学校有教师60多人,学生1000多人,皆为战区流亡失学失业青少年。全校分设5个部:校本部及高中部设于万寿宫,职业部设于浦溪,师范部设于姚家祠堂,初中部设于江东寺。经费由教育部直接拨款。校长黄其弼,校务由训育主任周唯真代理。学校师生在教学之余,组织公演了《红叶》《野玫瑰》《风雪夜归人》等剧宣传抗战救国。日本投降,教育部派朱锡紫任校长。民国363月,学校奉教育部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令更名为国立沅陵中学,迁往沅陵。

【浦市私立志仁中学】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民国35年(1946),由浦市镇第一大商号老板姚稚安创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学校都相继迁离,浦市地区大批学生失去了就读的机会。姚稚安在好友马公武、朱文琳的鼓动下,拿出33.35公顷土地和开设在沅陵县、浦市镇的两家商店资产作为学校办学资金,为纪念其父姚志仁而把学校命名为“私立志仁中学”。至1949年春,学校共招收初中5个班,学生200余人,是年湘西事变发生,学校停办。1950年泸溪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次年秋更名为私立群力中学。1953年春,学校改建为泸溪县第二初级中学,1955年学校迁往吉首,更名为吉首县初级中学。

【泸溪县第一中学】  位于泸溪县城,1943年创办。1996年因国家重点工程五强溪电站修建,学校随县城搬迁由老县城武溪镇迁至白沙新城。学校占地面积23.35公顷,2012年有教职工320名,学生5897人。学校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3人被评为省、州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学校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办出了特色,有67名学生荣获州“三独”比赛一等奖,12名学生分别荣获省“三独”竞赛一、二等奖,曹璐同学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内地歌手大奖赛中荣获十大新人奖。2011年后,有多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湖南省立第八中学】  位于保靖县城雅丽山。是湖南省第八行政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创办于19418月,余超原任校长,有教师17人,学校面向第八行政区及其他一些地区招生,设初中3个班,1942年增设高中部。新中国成立后,19503月,保靖县人民政府将该校与保靖县立中学合并,更名为湖南省立保靖中学,1957年更名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

【保靖民族中学】  位于保靖迁陵镇北门外。其前身为国立第八中学,1957102日易名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学校以“全面发展,体育见长”为办学特色。2012年有教学班66个,在籍学生3737人,教职工291人。1980年被湖南省教委认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被湖南省体委认定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4年被湘西州教育局认定为湘西自治州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基地、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新时期创新教育基地、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校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成为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引进外教人员的学校。

【保靖岳阳中学】  前身为保靖县梅花中学。1995年,岳阳市对口扶贫保靖县,先后为该校投入资金240多万元,修建教学楼、师生宿舍等。1997522日,岳阳市委书记黄甲喜率岳阳市领导为该校挂牌,该校正式更名为保靖县岳阳中学。2005年,校园面积达2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100多人。该校先后被州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常规优秀学校等称号。

【龙山县初级中学】  位于龙山文庙(今县政府地址)。民国31年(1942)在县长陈淑源的力争下,由龙山乡绅田和中、田芝生创办,次年学校迁于春场坪,第一任校长肖逢蔚,第二任校长田芝生。办学初有教职员工9人,第一学期招收新生98名。1956年由湘西行署更名为龙山县第一中学。

【龙山县第一中学】  位于龙山县城,其前身为龙山县初级中学,1956年由湘西行署批复改名为龙山县第一中学,19573月增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0年随着县教育布局的调整,民安镇初级中学并入一中,龙山一中分流为“一套班子,两所学校”,高中部师生迁至世纪广场,称龙山县高级中学,初中部师生留原址,并新招高一6个班,仍称龙山县第一中学。2003年两校各自独立,学校重新被审定为湘西州重点中学。

【里耶民族中学】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胡家堡。学校建于19567月,其前身为龙山县里耶完小附设初中班,1958年下期正式命名为龙山县第二初级中学。1969年春开始创办高中,1980年更名为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005年学校获湘西州教育局高中教育质量进步奖,2006年被湘西州教育局评为全州就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洗车河镇初级中学】  位于龙山县洗车河五峰山下。学校创办于19579月,始为龙山县第三中学,设初中部,学制3年。1969年增设高中部,学制2年,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校名易为洗车民族中学,1992年更名为洗车河镇初级中学。2012年学校有学生1200余名,教师60人。2009年后,先后获湘西州教育局农村中学寄宿制示范学校、教研教改示范校、远程教育示范校、实验示范校等荣誉。

【国立八中】  抗战中的花垣国立中学。193889月,随着日寇侵华战火的漫延,安徽原迁至武汉的7校师生先后分别到达湘西,择地设置分校。19393月,原设乾州河溪的国立安徽第一中学高二部迁至永绥(今花垣)西门外文庙。同年4月,教育部统一国立中学按先后序列命名,迁至永绥的高二部命名为国立第八中学,简称国立八中。1943年,学校接收江苏省旅湘临时中学,名为“临中部”。194410月,朱镕基进入设在永绥的国立八中高二部就读,学号42621946年夏国立八中复原后,朱镕基在这里读完高三,考入清华大学。20014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湘西州考察工作,专门到国立八中高二部旧址视察,情不自禁地发出“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的人生感慨。

【花垣县民族中学】  始建于民国30年(1941),其前身为永绥县立初级中学。194911月,永绥县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不久任命宋祚胤为校长,组织开学复课。1955年,学校更名为花垣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增设两个高中班,更名为花垣中学。1960年,学校又改名为花垣县第一中学。1983年,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为花垣县民族中学。2012年,学校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开设有32个教学班,学生1800余人,教职工147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实力雄厚。

【古丈县第一中学】  位于古丈县城西,是湘西州重点中学,创办于19433月。1949年因湘西“三二事变”学校停办,19519月古丈县人民政府接管复校。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古丈县初级中学。1957年更名为古丈县中学,1958年设立高中部。1960年更名为湖南省古丈县第一中学。1969年古丈坪小学并入,实行九年一贯制,1975年两校又分离。2012年学校校园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班级35个,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5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州级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坚持走“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之路,先后荣获湖南省级文明单位、湖南省级园林单位、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湘西州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湘西州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优秀学校、湘西州学习型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古丈县民族中学】  位于古丈县古阳镇。20088月创建,是由原古丈一中初中部和原县艺体校合并后新建的一所初中寄宿制民族中学。2012年学校有教职工81人,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300余人。学校开办以来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办学特色,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被古丈县教育局评为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

【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  位于乾城县所里镇东郊鳌鱼峰,是一所为湘西各地培训小学师资的学校,培训期限一般为1年。学校以原书院为校址,创办于1936年。19387月,湖南省教育厅训令停办,所长陈庆梅借机呈文将学校改为乾城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复校,任命陈庆梅为校长。1941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第九师范学校,19536月根据省政府指示更名为湖南省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19628月随着与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的合并,学校更名为湖南省吉首民族师范学校。

【吉首民族师范学校】  位于吉首市东郊鳌鱼峰,是一所为湘西民族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学校以“面向小学,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办学方向,1988年受到国家教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列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01994年周期合作加强小学师资培训项目学校。20016月学校与湘西民族教育学院两校联合组建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永顺民族师范学校】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玉屏村,以原大乡书院为校址创办于民国27年(1938),当时称湖南省立永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41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八师范,并在永顺县城东关帝庙创办附属小学。1942年增设高师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50年改名为湖南省立永顺师范,1957年更名为永顺民族师范学校,1969年学校被撤销停办。1971年复校招生。1990年在原附属小学基础上,将龙山马蹄寨民族小学正式列为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实习点。20016月学校改名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国立茶洞师范】  位于永绥县茶洞镇(今花垣县边城镇)北香炉山。民国30年(1941)创办,首任校长苏稼祥,其前身为国立秀山师范学校,1942年更名为国立茶洞师范,同时将茶洞小学、秀山洪安小学分别设立为第一、第二附属小学。19468月因抗战胜利原战区师生返乡,学校由国立转为省办,更名为湖南省立茶洞师范学校,学制改为高师3年、简师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交由州办,改称湘西民族师范学校。1953年再度更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1962年春学校迁并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和永顺师范学校。旧址为现花垣县第三中学。

【泸溪县立简易初级师范学校】  位于泸溪县城西文庙。学校创办于1943年,黄尊三任校长。学制4年,首届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50人,开设公民、体育、童子军、生理卫生、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植物、化学、物理、军事训练(女生另授军事救护)、农工艺、美术、音乐、地方自治、教育概论、教育心理等课程。1945年经省教育厅核准,附设初中部,同年冬简师迁往新校址城西观音阁山麓。19478月增设附属小学。1949年湘西“三二事件”爆发,学生被遣散回家。194911月泸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学校随即复课。1950年并入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永顺简易初级师范学校】  位于永顺县城南。1946年永顺县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每县设立一所简易师范”的决定,在县立初级中学内附设师范科,招收1个班,学生50人。1947年永顺县以师范科为基础正式建立永顺县立简易初级师范学校,学制4年,学校有教职工20人,邹子宽任校长。截至1949年,共招收7个班级,学生300人。1950年春,永顺专署决定停办该校,学生转入永顺师范学校。

【湘西经武学堂】  位于凤凰县南华山古越庙,由湘西行署主任兼新编三十四师师长陈渠珍创办。其前身为军官教育团,1931年更名为国术训练所,陈渠珍自任所长。1932年改为湘西经武学堂,河北保定人朱国福为校长。学制4年,学习内容以武为主,文武并重,开设军事、文化、国术等课程。学生主要从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永绥、古丈、凤凰、乾城、麻阳、辰溪、沅陵、溆浦等13县招收。首届招收学生340人,根据学生文化程度及年龄大小编为3个班、2个大队、4个区队、8个分队。第一、二大队的教官均为少校军官。1934年因办学经费短缺而停办。

【湘西州农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新桥路,是湘西自治州唯一的一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1957年创办,其前身为湘西自治州农业合作干部学校,1958年更名为湘西州农业技术学校,正式招收中专学生。1959年更名为湘西州农业学校。19626月停办。19748年复校,隶属自治州农业局。学校设有农作、经作、植保、园林、牧医、农经、农业职中师资7个专业。有教职工132人。学校共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农业中等专业人才2393人,培训各种技术人员5100多人。2004年与湘西州商业学校联合创办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吉首卫生学校】  位于吉首市中心西部。1958年创办,原名为湖南省吉首卫生学校。1960年升格为医学专科,改名为吉首医学专科学校。19626月恢复湖南省吉首卫生学校。1968年更名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1979年更名为吉首卫校。1987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吉首卫生学校。学校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设有医士、护士、妇幼医士、中药士、针灸推拿医士、助产士、中医士、大专医疗、高级护理以及职业高中性质的农村公共卫生医士10个专业。至1992年底,有教师104人,在校学生达1000多人。建校以来培养大中专毕业生5340人,培训各类在职医药卫生人员3000多人。2000年与吉首大学医疗系合并共同组建了吉首大学医学院。

【湘西州民族体育职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团结东路州体育馆内,后迁至吉首市沙子坳,是一所省属重点业余体校。创办于1963年,其前身为设在在吉首一中校内的吉首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19668月停办。1970年恢复。1976年更名为湘西州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开设田径、体操、篮球、武术、举重等体育项目。1988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民族体育职业学校。199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举重后备人才基地,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次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有3名教师多次被授予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工作者称号,举重高级教练李小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世界冠军启蒙教练称号,学校输送了奥运冠军杨霞、龙清泉等体育人才。

【湘西州公安干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中心州公安局院内,创建于1974年,其前身为自治州公安教导队。1981年改建为自治州公安干警学校。1985年更名为自治州公安干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工作2年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学制2年。2002年该校迁入原湘西州供销学校校址,改为州人民警察训练学校,负责全州公安民警上岗、职务晋升、警衔晋升培训及警务技能等各种业务训练。

【湘西州商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区内,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商业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创办。学校设有商业财会、商业统计与物价、市场营销、经济文秘、宾馆旅游管理等专业。1978年面向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招生,1979年招生扩大到常德、益阳等地区。学校共为益阳、常德、大庸、怀化、岳阳、自治州等地区培养各类商业中专人才4550人。2004年与湘西州农业学校联合创办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州技工学校】  位于吉首市雅溪,是一所湖南省重点(骨干)技工学校,创建于1979年。学校开设机械加工、电工与焊工、旅游服务、烹饪等10个专业,均实施订单式培养,并在上海、苏州、常德、杭州、宁波、嘉兴、北京、天津、深圳、珠海、广东、福建等城市设立就业基地,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办学30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中级技术人才1万余人。2009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州农业机械化学校】  位于吉首市肖家坪。1979年秋创建,租借农机部门房屋作校舍,招生1个班,学制2年,开设农业机械化专业。期间因校舍修建,停招3年,1984年恢复招生。学校开设农村机电、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1999年学校改为湘西州机电工程学校,2008年与湘西州粮食学校、湘西州财会学校、湘西州交通职工学校联合创办湘西经贸学校,2010年与湘西经贸学校整体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州粮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红旗门。其前身为自治州粮食干部学校,创办于19804月,负责全州粮食系统各类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19855月经湖南省教委批准改建为自治州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设有财会、统计、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学制2年半。2008年并入湘西经贸学校。2010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民族财会学校】  位于吉首市南郊杨家坪。1980年创办,其前身为州财政税务干部学校,1984年改为自治州财政税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6年改为湘西民族财会学校。学校开设财会电算化、农税、审计等专业。2008年并入湘西经贸学校。2010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州民族供销学校】  位于吉首市吉首乡桐油坪村。是一所由省、州供销系统主办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0年。1985年改为自治州供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以中专为主,附设电大教学班,开设商业管理、供销财会、计划统计等3个专业,分大、中专两个层次。学制分别为2年、2.5年、3年。先后招生6届,共招收学生758人,其中大专129人,中专656人。2002年随着全国商业系统的改制而停办。2003年该校被州政府接管改为湘西自治州戒毒所,原有的30名教师有10人进入公安系统,余下的分流到了州政府各行政机关。

【湘西州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文艺路11号。创办于1981年,其前身为湖南省艺术学校湘西民族舞蹈科,1983年经湘西州政府批准改为湘西自治州文化艺术干部职工学校,19851988年与州电大联合开办电大图书馆学习班以及中文班,1989年改为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2013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民族艺术学校。学校设置音乐、舞蹈专业,学制分为3年和5年。学校正式编制27个。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43平方米,有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在校学生276人。

【湘西州水利电力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西郊雅溪村杨家坪,1983年创办,是一所由省州水利电力系统主办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其前身为自治州水利水电培训中心。1985年该校开设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大教学班。同年12月改设为自治州水利电力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由省教委统一颁发毕业证。学校有教职工40名,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300多名。2007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州城乡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位于吉首市州物资公司内。19847月创建,其前身为自治州城乡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教育辅导站。19865月更名为城乡建设刊授大学中专部湖南分校湘西自治州辅导站,同时招收了建设部与中央电大联合创办的全国首届电视中专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个班。1986116日更名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建设职工学校。1987年改建为自治州中等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主要专业为社工民建专业。学校有教职工25人,在校学生139人。2003年停办,由吉首市教育局接管。

【湘西州司法警官培训中心】  位于吉首市州司法局内。成立于19858月,其前身为州法律专业电大函授教育工作站。1985年秋学校招收法律专业大专班164名学员,分设6个班。198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法学教育先进集体。1994年更名为湘西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负责湘西州法律专业电大、函授班的教学与辅导工作。1999年更名为湘西州司法警官培训中心,负责全州司法行政系统干警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湘西州交通职工学校】  位于吉首市火车站东侧。其前身是湘西自治州汽车培训中心,1985年经州教育委员会批准改建为湘西州交通职工学校。设有财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交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全校有教职工33人,历年招生总数2000多人。2008年并入湘西经贸学校。2010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吉首市民族幼师职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郊大田湾香园路。1986年创办。其前身为吉首市民族幼师职业中学,附设于吉首二中校内,1989年独立建校,1995年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开设有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6大主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2002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学制23年,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兼办多种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班。

【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  位于吉首市科技园社区杨家坪12号。是州内唯一的一所专为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创办于19929月。校园面积1.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学生169人。学校除按国家规定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了刺绣、编织、烹饪、书法、美术、民族民间工艺品、种植、计算机、理发等技能训练课程。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康先进单位、湖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有30多件聋生美术、书法作品在国家、省、州级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聋生表演的舞蹈在湖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湘西美术学校】  位于吉首市光明桥路。是一所湖南省教育厅备案的全日制民办美术中专学校,199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十佳青年画家王锡忠创办。学校主要培育实用工艺美术、广告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三维动画、美术教师、电视传媒美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专业画室、作品展览室、多媒体教室、电脑设计室、教学模型室等教学设备。聘请专、兼职副教授、讲师、省内外书画家、实用工艺美术与电脑设计专家以及文化课教师共40多名,开辟了8个写生基地。

【湘西民族女子中等职业学校】  位于吉首市红旗门。是经教育部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在原州粮校的校址中新建。主要专业为旅游服务管理、航空服务、电脑文秘、商务英语等。配备有多媒体电脑操作室、服装操作室、美容美发操作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形体训练室,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学校与知名企业对口签订合作协议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合作企业派资深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学校曾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湘西州人民政府确定为巾帼创业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还被授予能力职业考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位于吉首市雷公井10号。创办于1936年,是一所为湘西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始称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从1942年开始相继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吉首民族师范学校。20016月与湘西民族教育学院两校联合组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院有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712个专业,其中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为本科层次。学院主要为湘西地区培养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及幼儿师资,同时还承担湘西州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课程改革、英语教师专业强化等培训工作。2012年学院在校学生3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5%以上。教职工291人,其中正、副教授74人,硕士、博士94人,有国家级研究课题3个、省级课题10个。近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训基地。

【吉首大学】  原位于吉首市大田湾,后迁往吉首市砂子坳。1958年创建,是湘西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创办初借用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部分房屋为校舍招生。1962年改为师范专科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连续4年停招。1970年恢复招生。1978年改建为省属综合性大学。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学校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有教授296人,副教授705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35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校占地119万平方米,有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应用生态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湘楚文化、民族经济、民族历史、应用生态等9个研究所。20014月朱镕基总理视察学校时,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

【湖南医学院自治州永顺分院】  位于永顺县人民医院(原湘西州第二人民医院)内。1975年,湖南医学院响应党的“把学校办到基层、办到农村”的号召在永顺创建分院。1976年开始招生,设立两个班,招收118人,学制3年。分院创建初期有教职员工17人,专职教师8人,大部分专业课由湖南医学院选派教师承担。1977年因师资与校舍不够等原因停招。1978年并入吉首大学,改为该校医学系,学校仍保留在永顺,继续招生,学制4年。1980年迁往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自治州花垣分校】  位于花垣县三角岩境内。1975年湘潭大学学习“朝农经验”,在花垣创办分校。1978开始招生,主要面向湘西自治州地区,学制2年。1979年学校并入吉首大学农林系。学校共毕业学生297人,各届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安排了工作。

【湘西民族教育学院】  位于吉首市雷公井10号。1980年创办,其前身为湘西州教师进修学校,与原州教学辅导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1981年州教学辅导站撤销,1987年学院更名为湘西民族教师进修学院。1992年更名为湘西民族教育学院。1979年学院为吉首大学代办数学、物理、化学(其中数学2个班)4个大专班,成为全日制师范专科学校。20016月学院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两校联合,形成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湘西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  位于吉首市新桥路雷公井13号。是湘西自治州唯一一所专门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大学。1983年创建,原名为湖南电大湘西州分校,1992年更名为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下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6个县级电大工作站。有各类在籍学生3109人,教职工56人。学校先后开设了文史、理工、经济、师范、法律五大类本、专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与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专业。连续5年被湖南省电大授予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有9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电大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电大系统优秀教务管理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吉首市乾州湘西经济开发区,是湘西州唯一一所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在原湘西州农业学校与湘西州商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2004年正式成立。学校占地面积71.64公顷,分南校区、北校区、水电校区和新校区。2012年有教职工366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正副教授73人,“双师型”教师97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252人,设有12个系部,2个研究所,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设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电算会计、数控模具、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商务、供用电技术等23个大专专业和部分中专专业。学院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建立了91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是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青年创业培训基地,荣获湖南省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湖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等称号。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