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农业经济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农业经济

【粮食作物】  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荞麦、小麦、马铃薯、红薯、小米、糁子、黄豆、绿豆等。

【经济作物】  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灵芝、贝母等)。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作物属于广义的经济作物,包括蔬菜、瓜果以及上述的纤维作物、糖料作物、茶叶、烟叶和中药材等。旧时,鸦片也属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作物之一。

【农田水利】  对田地进行水利灌溉的工程技术。新石器时代,澧州八十垱遗址发掘出来距今9000余年前的水稻种,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水稻种植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田水利技术形成较晚,大面积的农田水利建设大约起于“改土归流”以后。当时的流官们发布告示,要求民众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湘西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旧时主要包括山塘水库的修筑,排水渠道的挖掘等。

【山塘】  泛指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小型储水塘库。乾隆二十五年(1760),永顺府知府张天如曾专门颁布了《挖塘养鱼示》,号召百姓积极挖塘养鱼。“永属地方,但有溪坝,而无池塘,蓄水养鱼之利,全然不讲。本府曾……遍行示劝在案。今者因公所历见,有两山相夹及卑陷阴湿并村庄左右处所,尽可挖塘。而居民自甘荒弃者,佥称因愿养鱼,怕人偷窃。夫因恐人偷窃,而竟不肯蓄鱼,则自失其利矣……若果田在塘边,遇有亢旱,即可引水灌田,事之有利,莫过于此。合再示劝:务须相度地势,深挖池塘,即可灌田,又可养鱼。或恐被人偷窃,只须多插竹枝,勤于照看。切勿安于旧俗,坐失利息。该保约须不时传谕,广为劝导。本府当以挖塘之多寡,别保甲之勤惰。但不得过为强迫,致滋纷扰耳。”

【渠道】  通常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渠道分地面水道和地下水道两类。地面上的渠道多为开敞式明渠,埋设在地面下四周封闭的称为暗渠。渠道按用途可分为灌溉渠道、动力渠道(推动水碾)、供水渠道、通航渠道和排水渠道等。土司时期湘西老司城的排水沟,构造科学,坚固耐用,具有很高的建造水平。

【排灌制度】  水利灌溉的秩序和规约。尤其是那些集体共同修建的山塘水坝和渠道,排灌时,更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维持。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排管制度基本上是按照修建山塘水库所出力大小、出钱多少来决定排灌时间的先后与长短,这样,各参与者也就会没有什么意见和争执,从而维护了整个排灌秩序。

【戽斗】  用柳条或竹、木制成的,两侧系有长绳的斗状的人力提水工具。“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亦载:“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农民为了抗旱,常利用戽斗给庄稼浇水,以省力。但这种灌溉工具的效率不高,浇水的距离也有限,一般只适用于小块田地。

【桔槔】  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桔槔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杠杆。在其横长杆的中间由竖木支撑或悬吊起来,横杆的一端用一根直杆与汲器相连,另一端绑上或悬上一块重石头。当不汲水时,石头位置较低;当要汲水时,人则用力将直杆与汲器往下压,这样,另一端石头的位置就会上升(位能增加)。当汲器汲满后,就让另一端石头下降,石头原来所储存的位能因而转化,通过杠杆作用,就能将汲器提升。这样,汲水过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于向下用力可以借助人的体重,相对比较轻松,也就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程度。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有使用桔槔灌溉的记载。

【水车】  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龙山县志》云:“水车,形如车箱。长丈余或八九尺,高尺许,以短木片连贯其中,头横圆木,两端作车轮状,别置一架,人坐架上,以足转轮,取水甚速。东坡有诗云:‘翻翻联联脱骨蛇,咿咿呀呀接翅鸦。’形容酷似。”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据清代《龙山县志》载:“筒车,就溪河低洼处塞坝,以竹为广轮,准溪为度,钳空,两重如车制外壳。匝置竹筒,两木夹持,侧没水中,水冲轮转,筒水倒流,周回不息,日计一车可灌十亩。”

【地力保持法】  指刀耕火种时代使土壤肥力保持的一种方法。刀耕火种是最浪费土壤肥力的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从播种到秋收,均不施肥,全靠第一次耕作时燃烧的火土灰和土壤原始的腐殖质,一旦这些肥力耗空,该土地将不宜继续种植庄稼。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百姓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以有利于农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往往采用轮作制,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实行种植三年,再换一块土地耕作,等上三五年后,再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方法。

【土壤改良】  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其他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地力,增加产量的过程。土壤改良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一是保土阶段,即保持水土,不使流失。湘西地区山高坡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而人们需要采用造梯田、梯土或种植树木等措施,以控制土壤的流失。二是改土阶段,即改良土壤,其关键在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有机肥料。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湘西属于中国的南方,多酸性红黄壤,土壤的磷素含量少,因此更应加强绿色肥料的种植,且在改良土壤时,必须多施用磷肥。

【轮作制】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制;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种植。轮作根据采用的方式不同,分为定区轮作和非定区轮作。轮作的命名取决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梯田】  梯田是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的基本农田之一,它是顺山坡沿等高线修筑的阶梯状农田。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顶,以便种植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梯田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主要靠人工完成。

【冷浸田改造】  冷浸田是指山丘谷地受冷水、冷泉浸渍或湖区滩地受地下水浸渍而形成的一类水田。冷浸田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春季土温回升慢,秧苗发育迟,产量较低。为从根本上消除冷浸田的低产因素,湘西土家族地区百姓通常采取如下改良措施:首先是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方法因泉水的来源和数量而异。其次是耕翻晒垡,水旱轮作,在完成排水工程之后进行耕翻晒垡,可以迅速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或消除还原性物质的为害,还可使土壤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热胀冷缩和冬季冰冻融散状态,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若再与水旱轮作制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稻作技术】  水稻的种植技术。它是中国人发明、并不断创新的技术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稻田、插秧和田间管理技术。湘西自治州稻作一般经下列步骤:整地,将稻田翻过,使其松软,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类,旧时主要使用牛力完成;育苗,先备秧田,后将浸泡过的稻种播下,撒一层草木灰以护苗肥田;插秧,秧苗长高约15厘米时,将秧苗移栽至稻田中,需间隔有序;除草除虫,拔除杂草,驱除病害;施肥,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需要施肥促稻苗健壮,保米质饱满和颗粒数量;灌排水,在幼穗形成时和抽穗开花期,加强水的灌溉;收割,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割;干燥,将打下的稻谷晒干,用风车筛选,入仓储藏。

【盐水浸种】  浸种前,先用鸡蛋测试盐水浓度,当鸡蛋在盐水中露出铜钱大小时为宜。再将稻种倒入盐水中,边倒边搅拌,每次最多不能超过盐水体积的一半,等到种子下沉后,捞出上面的秕子,然后取出下沉的饱满种子,放入清水中洗两遍,以免盐分进入种子内影响发芽。浸种消毒:浸种时必须使水面高出种子15厘米,浸种时间随水温而定,一般水温15℃时浸种56天,水温10℃时浸种78天。种子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后放在保温处,堆积厚度不超过50厘米,种子中间放上温度计,控制温度在2830℃左右,两天就能发芽。发芽时每天要翻动34次,使种子内外温度均匀一致,防止高温烧种。

【育秧技术】  水稻秧苗培育的技术。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育秧技术比较简单。首先是平整好秧田,需要精耕细作,多次耕作,一般为耕三次,耙三次,俗称三犁三耙。然后将发芽的稻种均匀地撒在秧田的畦面上,再用草木灰(后来也有用青苔)薄薄地撒在稻种上面,以保持温度和提供肥料。初时,水不能太深,否则,苗难以定根。后则随苗高度,适时灌水。根据气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气候太冷,则需要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以免稻种受冻坏掉。还要注意不让野鸟啄食稻种。俗话说,秧好半年粮。

【秧田管理】  人们对秧田的选择、整理、施肥等一系列劳动过程。秧田,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力适中、无病源、水源方便的水田。秧田整理时,一般需多耕多耙,然后整理成畦,畦一般为长方形,两侧留有深沟,以便排水,畦面要平整。秧田施肥时一般用足量的腐熟好的绿肥、人粪尿、猪厩肥、饼肥等有机肥作底肥。秧苗生长时则根据苗的生长情况施肥,才能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田间管理】  指农业生产中,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如播种、插秧、间苗、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溉排水、防霜防冻、防治病虫等。一般都需要对作物生长的土壤进行维护,对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害虫等进行清理,对温度进行合理的调节等。合理施肥、优化施肥时期,采用科学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多施有机肥料,倡导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综合产出能力;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控水肥管理,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不同季节科学供水,既可减少水肥流失,又可优化土层内根系生长环境。

【双季稻】  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一般认为,古籍中常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双季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一直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推行。由于湘西地区大多数属于高寒山区,不适于双季稻的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民众自发地废除了双季稻的耕作。

“双两大”技术】  杂交水稻“双两大”栽培,是双株寄插,两段育秧,大兜原兜移栽的简称。“双两大”栽培规范要点是严格掌握三期:一是播种期,与常规育秧相同或略早12 天;二是寄秧期,秧苗以1.72.2叶为佳;三是本田移栽期,与迟播的常规稻栽培相同。“双两大”技术的第一步是培育健壮小苗;第二步是原兜移栽,本田的秧苗应从寄秧田原兜扯出,带泥移栽,插植密度根据肥料情况,肥多者宜稀,肥少者宜密;第三步为本田重施基肥,“双两大”栽培本田的总施肥量与同组合常规栽培的丰产田相同。但“双两大”插秧较晚,本田有效分孽期短,所以要重施基肥,分孽肥可不施或少施。中后期要及时施用保花肥和粒肥。寄秧田的留苗没有回青期,分孽早而快,前期田间管理要切实抓好早追肥,中期要看苗早施穗肥,后期要施粒肥,防止脱肥早衰。

【稻作病虫害防治】  稻作病虫害是危及水稻生产的重大事件。世界性稻作疾病有100多种,我国占70多种;虫害世界性的有1300多种,我国有380多种。其中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瘿蚊、稻苞虫、稻蓟马、稻象甲等。旧时人们往往采用土法土方治理稻作病虫害,如用桐油防治蚱蜢。

【旱粮种作】  主要指除水稻外所有粮食作物的种植。以玉米种作为例,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玉米多种在山坡,牛耕地后,人工播种。先挖一个小土窝,将两三粒玉米种置于窝内,再用土覆盖。玉米苗长到约10厘米高时,进行中耕间苗,并施肥。间苗即将弱小的玉米苗去掉,留一棵健壮的苗。玉米苗长到1.5米左右高度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去杂草,松土,上肥,以促进玉米生长。花干枯则说明玉米成熟。

【糁子】  湘西土家族地区旧时种植的一种谷物。清乾隆《永顺县志》记为“糁子”。据永顺县老人回忆,此谷物类似于高粱,籽粒呈圆形,常磨成粉就食,但口感粗糙,难以下咽。旧时人们种植它只是因其产量较高,可以充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永顺部分地区仍然种植有糁子。

【守秋】  湘西土家族地区民间保护庄稼收成的活动。湘西多山,山中多野猪。每年秋收时节,野猪就会成群结队地糟蹋庄稼,为了保护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土家族人就会在秋天庄稼成熟季节,在山中庄稼地边搭建一座临时性的茅棚,带上铜锣、火枪等物,夜晚住宿于茅棚守夜。每当听到野猪活动的声音时,人们就敲响铜锣,或高声大叫,或点燃篝火,远远近近的守秋人听到声音,也会发出呼应,锣声、吼声、火枪声响成一片,篝火熊熊,场面非常壮观,野猪调头逃窜,避免了庄稼的损失。

【粮食加工】  将原粮除去杂质,调节水分,脱壳、去皮或碾磨,最后加工成符合不同质量标准的粒状或粉状成品粮的过程。中国在公元前841年《易·系辞下》中记载了杵和臼组成的加工工具,之后又出现碾子和石磨。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粮食加工,旧时主要是用擂钵来擂,后来才改为用碓磨来加工,“改土归流”后,人们才学会使用水碾、水磨、水碓等机械进行粮食加工。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才有了现代化的加工机械。

【多种经营】  农业生产上的多种经营。即强调改变农作物单一生产的落后现状,提倡种植主要农作物之外,同时可以种植一些其他辅助性的农作物。譬如在稻田里除了种稻之外,待到稻谷收获后,可以种植油菜,而在田坎上还可以种植豆类植物等。这种多种经营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合理使用土地等作用。在湘西土家族地区,一直保持着多种经营的良好耕作习惯。

【蔬菜】  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植物)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据国际粮农组织1990年统计,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90%、维生素A60%来自蔬菜。此外,蔬菜中还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化学物质,是公认的对健康有效的成分。湘西土家族地区蔬菜品种甚多,大致上可以分为瓜类、绿叶类、茄果类、白菜类、块茎类、真根类、葱蒜类、甘蓝类、豆荚类、多年生类、水生类、菌类等。

【蔬菜种植】  蔬菜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蔬菜对种植时间和技术的要求不一样。以湘西土家族地区一般蔬菜种植为例,首先是菜地的选择,一般要求有水浇条件和有防止淹水的设施的肥沃土地,旱能浇水,涝能排水。其次是蔬菜品种的选择,好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产量高,货架期长,品质好,各方面都大大优于普通品种。最后是种植技术,要勤观察、多分析,及时解决生长期间各种问题。产量比较高,采摘期比较长的蔬菜,需要充足的肥料,最好的肥料为枯饼、鸡粪肥等有机肥。茄子、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可进行嫁接,嫁接后的蔬菜长势旺盛、产量高、采摘期长,尤其对防治根线虫、黄萎病等病虫害有明显的效果。

【车坪萝卜】  指产于永顺县车坪乡车坪村的萝卜。有红萝卜、白萝卜两种,其特点为脆、甜、汁水多。将车坪萝卜从1米左右的高度掉下来,可以摔成粉碎。咬一口,口舌生津,其味妙不可言。

【魔芋】  又称“蒟蒻芋”。自古以来魔芋就有“去肠砂”之称。魔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魔芋株高4070厘米,一株只长一叶,羽状复叶,叶柄粗长似茎,开紫红色花,有异臭味。地下有球茎,圆形,为主食部位,内含大量淀粉,煮熟冷却后即为半透明状食品。魔芋生长于潮湿的土地,不惧阴暗,产量较高,是湘西地区重要的土特产品之一。其食品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散毒、养颜、通脉、减肥、开胃等多种功能。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魔芋来治病。魔芋含有16种氨基酸,10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

【蔬菜加工】  对收获后的蔬菜进行相关加工,以便延长蔬菜食用的时间,改变蔬菜的味道等工作。湘西地区蔬菜加工的方法多为腌制和干制两大类。蔬菜腌制就是将蔬菜洗净后存放于陶器器皿中一段时间,制成酸菜、咸菜、酱菜、盐渍菜等类。蔬菜干制品是把新鲜蔬菜脱出一定水分,又尽量维持蔬菜原有风味的一种蔬菜加工品。主要品种有白菜、甘蓝、香菇、笋干、胡萝卜、萝卜、豆荚类等。干制有晒干、烘干、凉干等方法,具有维持原食品形、色、香、味、营养不变、复水性好、重量轻、可常温贮藏等优点。如今,湘西地区的蔬菜加工已开始出现罐藏菜,有竹笋、马蹄、芦笋、香菇、蘑菇、金针菇、玉米笋、大粒青豆、苔菜、蕨菜等20多个品种。蔬菜汁则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经过榨汁或其他方法制取的汁液。蔬菜汁通常可分为原菜汁、混杂菜汁、乳酸发酵菜汁三种。

【油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呈绿色或紫色,叶子互生,下部的叶有柄,边缘有缺刻。花为圆形或披针形,总状花序,黄色花。果实为角果,种子可以榨油,是湘西土家族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宋元之际,油菜从汉地引进,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历史上栽培的有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品种。

【油菜种作】  油菜的整个种植培育过程。结合土壤肥力,选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在肥料施用上,以“前促、中控、后稳”为原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肥。肥料分苗肥、苔肥和花肥。要早施、勤施苗肥,利用冬前短暂的较高气温,促进油菜的生长,使壮苗能顺利越冬。抽苔期是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是增枝增荚的关键时期。期间要根据底肥、苗肥的施用情况和长势酌情稳施苔肥,同时应注意水的排灌。油菜成熟应适时收获,收获过早,角果发育不成熟;收获过晚,角果过熟,果壳易炸裂,籽粒散落,造成浪费。

【苎麻】  苎麻为荨麻科苎麻属,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苎麻织物具有粗犷、挺括、典雅、轻盈、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它与棉、丝、毛或化纤进行混纺、交织,可以弥补上述四大纤维的缺陷,达到最佳织物功效。湘西旧时多采割野生苎麻,很少有专门种植苎麻的,“改土归流”以后,人们才开始种植苎麻。

【苎麻加工】  民间对苎麻进行的初步加工。主要包括剥麻、浸泡、刮麻、煮麻、晒麻等。剥麻就是将麻皮从茎秆上剥离,然后浸泡于水塘中,过一段时间用特制的刮麻刀刮去麻皮上的粗皮,留取麻纤维,再将麻纤维放入锅中蒸煮,脱去胶质,然后晒干或晾干,即可用来绩麻纺线。目前,苎麻脱胶的方法有化学脱胶法和生物脱胶法两种。

【棉花种植】  即棉花的栽培技术。湘西种植棉花分为五个时期: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花铃期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从开始吐絮到收花结束为吐絮期,需7080天,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吐絮,9月为吐絮盛期,11月初收花结束。棉花喜温、好光、较耐旱,但怕渍。棉花一般单株蕾数多达几十个,防止棉花落桃的方法主要为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注意防治虫害,早坐桃(伏前桃)和合理的肥水管理。

【棉花加工】  棉花加工分两步进行:一是除棉花,即除去棉花中的棉籽;二为弹棉花,即让棉花蓬松起来。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棉花多为家庭妇女手工除去棉籽,一直到民国时期才有部分地区使用除棉机。弹棉花则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湘西地区弹棉花者俗称“弹匠”,加工器具为弹花椎弓(吊弓),一直到民国初期才改用木制箱式弹花弓(弹花车),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具为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弹花时弹匠用弹花锤击打弓弦,将棉纤维弹松。

【百合种植】  百合属于多年生球根类草本植物。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及其周边丘陵地带,气候凉爽、温度适宜,土壤气候条件都十分适合百合生长。百合在龙山县具有50多年栽培历史,已成为龙山县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全县百合种植面积3335公顷,年产量5万吨,总产值超过2亿元。该地农民已总结出一条“选用良种→合理密植→优化施肥技术→综合农艺措施→防治病虫害→适时打顶→及时采收”的百合栽培技术。

【百合加工】  百合加工的产品有百合干、百合粉等。百合干的做法为,先将百合鳞片剥开,分级,清水洗净,沥干,放进锅内用沸水煮,捞出一只鲜片折断,当里面只有一粒米大的生白心时,即可起锅。然后轻倒在晒席上摊开晾晒,晒干即成百合干。百合粉的做法为,将采收回来的鲜百合剥开瓣片,使边瓣和心瓣分开。然后将百合瓣放进锅中,加清水和适量草木灰加热,旺火烧开后立即捞出,用清水冼净、散热。将散热后的百合放进打浆机中,加入清水磨浆,磨得越细越好。将浆料放进布袋,置于缸中,向布袋内加清水冲洗,边洗边搅拌直到把浆液滤出,渣中无白汁,滤液成清水为止。将冲洗出来的浆液用清水漂两次。澄清后撤掉浮面粉渣,除去下层泥沙,中间的粉浆放进另一容器,再用清水搅稀后沉淀,如此反复两次,直到粉色洁白为止。将沉淀后的百合粉装进干净的布袋,用绳吊起沥水12小时。粉干后,掰成粉团,放在竹席上晒到半干。再掰成小块,削成薄片状。最后将成品先装进塑料袋,再装入纸盒,即可上市。

【旱烟种作】  旱烟的种植技术。旱烟,一种晒制的烟草,旧时湘西广大百姓经常吸的烟叶。抽吸时,或将烟叶切成丝,或卷成卷,直接点火抽吸。栽培旱烟一般用种子繁殖、移苗育株的方法,故分苗床期和大田期两个阶段。在苗床期,要选好育苗床地,做畦,施足底肥,灌足底水;精选良种,消毒、催芽;适时播种,加强管理(喷水、追肥、间苗、定苗、炼苗等)。在大田期,要把栽植地整地、施肥、起垅;选苗带土移栽,合理密植;保持湿度,防治病虫害;松壤除草,适时追肥;控制陡长,打顶抹杈,及时采收。

【旱烟加工与吸食习惯】  旧时旱烟的加工方法十分简单,即将收割的烟叶晒干储存,或晒干后切成丝备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旱烟的加工技术变得复杂起来,如在烟丝中添加如核桃、烟精等物,然后再将烟丝放入锅中翻炒,待到烟丝发出浓烈的香味后取出储藏。土家族人喜欢用旱烟袋抽烟,旱烟袋由烟锅头、烟锅杆、烟锅嘴三部分构成,烟锅头一般是圆形,铜质或铁质,耐火。锅头上带一个脖子,与烟杆连成一体,脖子及烟杆内部有细通道。烟锅杆为木质,有长有短,一头接烟锅头,一头接烟锅嘴。烟锅嘴有玉石的、玛瑙的,做工精致。

【鸦片种植】  鸦片俗称大烟,又称罂粟,其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大面积地种植鸦片。如瑞士发掘的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屋村遗址中,就有鸦片的种子和果实的遗迹,经确认发现属于人工杂交种植的品种。民国时期,一些湘西的地方武装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买枪买子弹,积极鼓励老百姓种植鸦片,甚至还规定不种植鸦片者轻则打骂,重则处死。民国政府推行“禁烟”政策,往往流于一纸空文。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坚决禁止鸦片种植,这种种植现象才被彻底根除。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