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浅析
【字体: 】   【时间:2023/9/6】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浅析

民俗文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概念。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并非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社会意识形态。民俗文化包含信仰、习俗、行为、故事、歌谣等,携带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元素,凝聚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拥有着特定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湘西州是我国土家族群体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0%。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当地土家人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获得的特殊经验,凝聚而成的社会文化,在经过了现实生活的不断重复和代代传承后,得到土家族民众的普遍认同,成为土家族特有的风俗生活习惯。早在清代时期的地方县志中,已有关于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相关记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于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为了追寻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特点,找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弊端,本文将土家族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分类

(一)生产劳动

早期的湘西土家人对生活物资的生产和获取基本依赖原始的耕种、打猎、捕鱼等方式,产生了如“挖土锣鼓”这样别具土家风味的生产劳动活动。

“挖土锣鼓”,是土家人在野外“挖生土”时的一种帮工习俗。土家人所在的山区不少耕地陡峭不平,不能用耕牛犁地,只能靠人工挖土。一户人家“挖生土”,往往需要同村人的合力帮助。起初是为了驱赶野兽,后来是为了提高帮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减轻劳动的疲劳,在队伍中有两人负责唱歌。他们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挖土锣鼓歌”。歌词既有前人已编好的世代流传的历史典故、土家族历史源流等,也有临场发挥的即兴创作。这种习俗一方面能够起到鼓舞干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土家人对诸神保佑挖生土得以顺利完成的感恩之情。

(二)节庆仪式

土家族地区节日众多,在长期的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仪式,有“赶年”、“社巴节”、纪念“梅山神”、纪念“火塘菩萨”等活动。

例如“火塘菩萨”是因为土家人崇拜火,认为火是一种神灵,代表着强大的自然力量,这种精神崇拜逐渐演化成了土家族的民间风俗。在早期的湘西土家村寨里,家家户户的堂屋中央都会砌一个火塘,火塘中的火是“火塘菩萨”。土家人虔诚地认为正是因为“火塘菩萨”的保佑,才让人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抵抗冬日的严寒。

(三)道德礼仪

湘西土家族有一些传承下来的规矩,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天长日久则变成了一种人人遵循的道德礼仪。

例如土家人信奉堂屋里有祖先、神明的庇佑,所以在堂屋立下了许多规矩。坐在堂屋吃饭,需向祖先做敬酒让菜的礼仪动作;不准在“堂屋”里喧哗;不准踩踏堂屋里的“火塘”等。这种日常禁忌也体现出土家人的道德礼仪观念。

(四)艺术体育

湘西土家族与艺术体育相关的民俗文化是贯穿在生产劳动、节庆仪式等活动中的。

例如祭祀仪式中的毛古斯舞,其表演形态中呈现出自然崇拜、祖先神明崇拜等信仰符号和写意性、模仿性的艺术元素,从中能够窥探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活动影像。再比如婚嫁仪式中的“哭嫁歌”,通常是哭唱相和,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还创造了富有娱乐性和竞技性的体育游戏。比如“打飞棒”,是土家先民狩猎时驱赶鸟兽、袭击猎物的动作,逐渐演化为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

二、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巨大差异,导致土家民俗文化逐渐萎缩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湘西土家族群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对丰收的期望更多是寄予神灵保佑的力量,由此演化出了一系列祭祀仪式。但在现代社会,完善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打破了这种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在“唯心论”基础上建立的民俗便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再者,现代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减少了土家人对农业生产的依赖,让过去传承的生产经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加速了生产劳动类民俗的消失。

(二)外来文化冲击,挤压土家族民俗文化生存空间

当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打破了区域间的文化壁垒。不论是美国影片、韩流舞蹈、日本动漫等艺术类的输入,还是圣诞节、万圣节等节庆仪式类的输入,外来文化的精致包装与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一拍即合,逐渐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化渗透力。据走访调研了解,比起“哭嫁”,现在的土家年轻人更倾向于西式婚嫁礼仪。可见,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对人们生活认知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挤压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

(三)民俗文化保护需求与商业开发利用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民俗文化变味

当今商业社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涌现出大量的民俗旅游开发项目、民俗商品等。甚至一些民间组织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摒弃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其进行了不合理的改造,例如组织不伦不类的民俗演出,导致土家族民俗文化失真、变味,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极大危害。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被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少。

(四)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土家人加入了“打工潮”、“求学潮”,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土家村寨中,80%的人口不在村里生活,村子里基本都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学龄前儿童留守。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土家民俗文化传承者的数量锐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俗活动举办的难度。

三、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一)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土家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通过上面对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受现代社会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等影响,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依靠传统的家庭教育传承是十分困难的。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少年儿童处于个人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门可以对本地原生态民俗文化进行深挖细读,通过课程创新,将本地优秀民俗文化有机融入课程知识体系,培养本地少年儿童的民族文化情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二)政府主导拉动资源投入,提高民俗文化资源的转换效果

要让民俗文化资源有效转换成为经济资源,需要政府主导,拉动资源投入,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民族品牌创建等方面做文章。政府要充分挖掘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内涵,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大力开发与传统民俗文化有关的产品,让民俗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帮助企业建立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文化资源转型。制定行业规范标准等,保障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引入与民俗文化发展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大力发展湘西旅游的同时,也对土家族文化进行合理输出,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吸引青壮年回乡就业,增强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的后备力量

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中,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大量青壮年迁离本地,重要的节庆仪式缺少青壮年参与。可以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兴建文化产业园、土家族文创产品开发、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等方式,扩大就业岗位,吸引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举办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转化为扩大民俗文化传承的力量,助力土家族民俗文化获得蓬勃生机。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扩大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借助现代媒介,宣传推广土家族民俗文化。如可以充分借助VR技术、各种短视频 APP和移动直播平台,让游客“沉浸式”的感受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加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扩大土家族民俗文化影响力。

四、结语

当前,以土家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生存空间被挤压、被边缘化、被忽视、被低估的严峻形势。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教育、商业、创新、新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土家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土家族民俗文化是湘西土家族人民的“根 ”与 “魂”,其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需要全社会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在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的新时代,我们要以“开放、透明、互动、融合”的新思维,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助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质量发展。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