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八面山麓土家语地名文化解读(三)
【字体: 】   【时间:2023/9/6】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八面山麓土家语地名文化解读(三)

—— 从地名中找寻土家族先民的足迹

彭志文 彭业忠 田东风

(接上期)

三、八面山麓土家语地名文化解读

八面山麓遗存的众多土家语地名,真实记录了土家族先民向大自然拓荒、逐步走向文明的足迹,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标识功能,而且更具有文化传承价值,是八面山麓地名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记载了土家族先民生产方式发展历程。

几千年来,土家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从渔猎到农耕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八面山山麓的土家语地名中有清晰的记载。

八面山西麓酉阳县可大乡中坝河与酉水河交汇处,有个自然寨叫宋家,经调查此地不是姓宋人家居住的地方,宋家不是汉语地名,而是土家语地名的汉字记音。土家语“宋嘎(songf gav)”因音调不同含义不同:一是“宋嘎(songf gav)”作为一个音节,是指碓,也叫石臼。二是“宋嘎”作为两个音节,“宋(songf)”指“鱼”,“嘎(gaf)”指“吃”,“宋嘎(songf gaf)”就是“鱼吃”,也就是“吃鱼”。此寨处于中坝河与酉水河交汇处的河岸边,其含义是指“吃鱼”。

八面山东、西山麓叫石堤的地名较多,如秀山县的石堤镇、石堤社区,酉阳县酉酬镇的石堤寨、可大乡的石堤寨,龙山县咱果乡的石堤村、石堤河。土家语“石(sir)”汉语意指“肉”,泛指“兽”,“堤(tir)”汉语意指“得到”或“得”,“石堤(sir tir)”即“得肉(兽)”。酉酬镇的石家坡,是“石姐坡(sir jiev pox)”的音变,“石(sir)”指肉或野兽,“姐(jiev)”指“赶”,即赶野兽、赶仗,坡是汉语,“石姐坡”即打猎坡。

“宋嘎(songf gav)”“石堤(sir tir)”“石姐坡( sir jiev pox)”等土家语地名,是土家族先民原始渔猎生产方式在八面山麓留下的深深烙印。因狩猎要许多人共同协作,因而在八面山麓土家族聚居村寨,至今还有“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风俗习惯。这是十分典型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在现代社会的遗俗。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生活在八面山麓的土家族先民从原始的渔猎时代向农牧业文明时代进发,从遗存的土家语地名中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如龙山县里耶镇,“里耶(liv yer)”是一个古老的土家语地名,即“拖土”“肥土”,是八面山山麓土家族先民最早开发的地方,是土家族重要发祥地。八面山山顶的“三把刀”“五把刀”“六把刀”等汉语地名,是土家族先民“砍火畲”(即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印记。里耶镇长春村有个土家语小地名叫“利布湖(lif buv hur)”,“利布(lif buv)”指“稻谷”,“湖(hur)”指“山沟”,“利布湖(lif buv hur)”即稻谷沟,是土家族先民种植水稻的地方。

畜牧业的发展,在土家语地名中也留有痕迹,如大溪乡的石龙坡,里耶镇半坡村的指者湖、大板社区的五旗坡,内溪乡的咱竹湖、五官庄,酬州镇的沙达府等。“石龙坡(sir longv pox)”是土家语地名的汉字记音,“石(sir)”指“野兽”,“龙(longv)”指“养”,坡是汉语,“石龙坡(sir longv pox)”即养野兽坡。“石龙坡”是土家族先民驯化野生动物向畜牧业过渡的化石性地名。“指者湖”是“指惹湖(ziv rev hur)”的误记,“指(ziv)”即“猪”,“指惹(ziv rev)”即“猪圈”,“指惹湖(ziv rev hur)”即猪圈沟,就是养猪多的地方。“五旗坡(wuf qiv pox)”是土家语,“五(wuf)”指“黄牛”,“旗(qiv)”指“大”,坡是汉语,即大黄牛坡或大牛坡,就是此地黄牛养得好,大黄牛多,故名。“五官庄”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土家语“五(wuf)”指“黄牛”,“官”“庄”是汉语,“五官庄”即官牛庄,也就是专门为头人或土官养牛的地方。五官庄邻近有个自然寨叫那中坡,土家语“那(lav)”指“路”,“宗(zongx)”指“土官”“头领”“大王”,“那中坡(lav zongx pox)”即官路坡。官牛庄与官路坡肯定有一定的联系。“咱竹湖”是纯土家语地名,土家语称“鸡”为“rar”,但“rar”无对应的汉字记音,一般用“ra”相拼的近音“咱”记音,“竹(zuf)”指出或生产,“湖(hur)”指山谷或山沟,“咱竹湖(rar zuf hur)”就是产鸡沟。“沙达府”是“sav daf hur”的汉字记音,“沙(sav)”是“鸭子”,“达(daf)”是“下(水玩)”,“府”是“湖(hur)”的误记,指山沟,“沙达湖(sav daf hur)”即放鸭沟。

(二)反映了民族居住特征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关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居住的显著特点。八面山麓是土家族聚居区,随着民族迁徙交往交融,苗族、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和土家族相互杂居,因土家族人口占多数,按照名随主人的地名命名规律,八面山麓大部分地名是用土家语命名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征在土家语地名上体现得比较充分。如里耶镇的树木洞。土家人称“祖先”为“suf mux(树木)”,“洞”通“峒”是汉语,“树木洞(suf mux dongf)”就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树木洞是里耶镇树木村所在地,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又如内溪乡的干溪沟、上干溪、下干溪,可大乡的干溪河、干坝等。“干”是土家语gar ongr(嘎翁)的紧缩拼合,gar ongr(嘎翁)原本是两个独立音节,在长期语流音变中,人们将gar(嘎)ongr(翁)紧缩拼合,ongr(翁)又处于轻音下行,嘎翁(gar ongr)就变成了一个音节ganx(干)。gar ongr(嘎翁)汉语意指“安家”或“定居”,指土家族先民安家的地方。又如可大乡的客寨村、咱果乡的克寨村。“客寨”“克寨”是土家语“卡”寨的音变,土家语“卡(kar)”指“毕兹卡(bif zix kar)”,即土家人,“寨”是汉语,“客寨”“克寨”就是土家人居住的村寨,而不是客家人居住的村寨。又如秀山县石堤镇的白家坡、大溪乡的白窝。“白家”是土家语白卡(bef kar)的汉字记音,土家语称苗族为“白卡(bef kar)”,坡是汉语,“白家坡”即苗族坡。“白窝”是“bef kar wox lux(白卡窝路)”的简化记音,土家语称苗族为“白卡(bef kar)”,“窝路(wox lux)”指“菜园”“园埔”,“白窝(bef wox)”即苗族菜园。 还有里耶镇太平村,土家语名“卡巴湖(kar bar hur)”,即芭茅沟。按理应是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但现在却是以吴姓苗族人为主的村寨。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在乾嘉苗民起义后,将乾州厅苗族安置到永顺府所属的龙山县,所以,八面山麓就出现了苗族聚居的村寨。

再如秀山县大溪乡的下大溪、上大溪。上、下是方位词,属汉语,“大溪”是土家语“达西(dav xix)”的音变,即相互帮忙或互相转工的地方。又如龙山县咱果乡的大仙场。“大仙场”是土家语“达西场”的误记,“达西(dav xix)”汉语意指“转工”“互帮”“互助”“互相帮工”,“大仙场”即转工、互助的地方。还有里耶镇锁湖村的大溪、内溪乡洞坎村的大溪等叫大溪的自然寨,都是土家语“达西(dav xix)”的音变或误记,体现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记录了土家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显著特征。

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居住的房屋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八面山麓土家族先民使用的一些古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居住的房屋,在地名中都有遗存。

秀山县大溪乡的龙梯,龙山县咱果乡的连界湖就是用生产工具命名的地名。“龙梯”是土家语“日翁梯 (rongx tix)”的音变,指“笮笼”,是背笼的一种,是土家族用竹篾编制而成的运输工具,主要特征是形状上大下小,装的东西多,主要用来背包谷。此地笮笼好,故名。“背笼”土家语叫“窝沙(wor sar)”,是土家族最常用的运输工具。背笼有四种,上山劳作用的叫柴背笼,走亲戚用的叫细背笼,背小孩用的叫窝背笼,背粮食用的叫笮笼,都是用竹篾编制的。“连界湖”是土家语地名,“连界”是“连该”的误记,“湖”指山沟,“连界湖”即连该沟。“连该”是用4-5根细油茶树条捆绑成木排,上端用木轴与手柄相连,可360度舞动,用于打麦子、大豆、油菜的脱粒工具。

里耶镇的巴沙湖、塔果坪、节竹坡,大溪乡的坝竹、小坝竹,咱果乡的石科都是土家族先民用生活用品命名的地名。“塔果坪”是塔枯或塔科的误记,指锅子,“塔果坪”即锅子坪。“巴沙湖(baf sav hur)”是土家语地名,土家语将用南竹筒制成的水壸叫“巴沙(baf sav)”,多用于夏天盛凉水。“湖(hur)”指山沟。“巴沙湖(baf sav hur)”即用竹筒盛水的地方。巴沙湖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以向姓土家族为主的古村落,村中有一口几百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以前夏天,村民常用南竹筒制成的水壸从古井中盛凉水喝,故名巴沙湖。“坝竹”是土家语“坝竹(baf zuf)”的汉字记音,“坝(baf)”指茶盘,“竹(zuf)”即出或出产,“坝竹(baf zuf)”即产茶盘,此地生产的茶盘很有名气,故名。“小坝竹”是距“坝竹”不远的自然寨,是“坝竹”的派生地名。“石科(sir kor)”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指量具“升”,也称“升子”,一般用梓木制作,主要用于生活中计量米、玉米等粮食。此地生产的升子质量好,故直接用“石科(sir kor)”命名。“节竹坡”也是土家语地名,“节竹(jief zux)”是土家语,指土家族男女包的头帕,坡是汉语,“节竹坡(jief zux pox)”即头帕坡,此地地形像包的头帕。

里耶镇的岩冲、丰火、月吾、印子塔,咱果乡的卡撮,就是用房屋命名的地名,反映了土家族不同时期不同的房屋建筑,体现了不一样的居住条件。“岩冲”,是土家语“阿撮(ar cov)”的汉字记音,“阿(ar)”指“岩”,“撮(cov)”指“屋”,“岩冲”即岩屋。咱果乡的“卡撮(kar cov)”,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卡(kar)”指“树木”,“撮(cov)”指“屋”,“卡撮(kar cov)”即“木屋”。“丰火”,是土家语“封火(hongx hov)”的音变,汉语意指“火砖”,实际指火砖屋,也叫“封火桶子”。“月吾”,是土家语“叶撮(yer cov)”的误记,“叶(yer)”指“神”,“撮(cov)”指“屋”,“叶撮(yer cov)”即神屋,就是土家族敬神的房屋。

(未完待续)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