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趣话古丈地名
【字体: 】   【时间:2023/8/11】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趣话古丈地名

向卫华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称谓、地理方位和路标,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沿革和传承,是一个地方群众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

古丈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其中神奇之一,便是那五花八门、令人费解的地名。许多地名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气息,反映了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间传统、民情风俗,以及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愿望,富有朴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也很有风味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居住在古丈的土家族、苗族、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风趣诙谐幽默的性格,这也是地名文化内涵的一个极为有趣的组成部分。

这里讲几个地名的来历和传说,从中可以看到古丈地名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

相传,有个地势形似猛虎的地方,后人建寨时就以此命名为“猛虎洲”。这引起了其下一个村寨的重视,认为他们寨子处于猛虎口下,很不吉利,于是众人出主意取了一个“铁马洲”的寨名,让你猛虎面对铁马毫无办法。看到“铁马”能在猛虎口下安然无恙,“猛虎洲”下的另一个寨子便取名叫“铁桶”,后演变成“茄通”。其实,“猛虎洲”是土家语地名,是由“母湖柱”演变而来的。土家语“母”为“竹”,“湖”为“狭长的谷地”,“柱”为“出”。“母湖柱”意为“出山竹的山谷”。“铁马洲”是“梯玛柱”的误记,“梯玛”土家语是“土老司”(“敬神的人”),“梯玛柱”意为“出土老司的地方”。“茄通”是“茄桶”的变音,土家语“茄”是“山”,“桶”是“窝”,连起来就是“山窝”,这与茄通的地貌十分吻合。

石碧溪。 这里的“碧溪”是土家语“毕兹”或“碧几”的音变。“碧”与“毕”的音相同,在土家语的音变规律中,声母z、c、s可以对应变j、q、x。故土家族,原来有称:“觅几卡”、“毕几卡”、“毕溪卡”的,后来才确定为“毕兹卡”。土家语中 “溪” 是“且”的音变,并非“溪流”之意。“碧溪”就是 “土家寨”,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石碧溪”意为姓石的人居住的土家山寨。此外,“石碧溪”原为“惹不溪”,据说居住在这里的土家人剽悍,外地惹不起。

麻溪。麻溪原为“茶溪”。土家语叫“茶”为“阿册”,叫麻为“册枯”,在茶、麻的称呼里都有一个“册”音,茶、麻相变,应是后人不知土家语真正含义,“茶”“麻”音近,故而把“茶溪”喊成了“麻溪”。这一点,还可从如今会溪坪一带有不少冠以“茶”字的村寨地名而知,如茶坪、茶叶坡、茶山等,会溪坪背后有个名“茶园寨”的山村,这有可能是当年土司采制贡茶的廊场。今麻溪一带,农家一年四季不论冬夏,均有煮茶喝的习惯。煮茶时待水开沸将大把茶叶放入水中,名曰“翻江倒海”。相反,少有人家种麻,更无“麻园”的记述和地名称谓。

以上为土家语地名。

下面说几个苗语地名。

翁草村。翁草由翁槽演变而来,苗语“翁”即“填”“盖”,“槽”即“沟”。相传前人为保护寨中一小沟内的凉水不被污染,以土填沟,后演变为翁草。据传,村寨前面有一高坎瀑布,瀑布所溅的水珠如同银珠滚动,故名巫操。后因先祖佑朝、佑吉兄弟二人为保护村寨中的男女老幼,手执大刀长矛,隐蔽在寨口的草丛中,随时准备抗击进寨之敌,突有一探子到寨口边发现有老翁隐蔽在草丛中守寨,不敢进入,返回禀报头领说:上面有老翁在草丛中守寨,且路窄坎高不可入侵。头领说:翁草不可进,改往他寨行。从此村子改名为翁草。此外,还有一说法,翁草原叫作五槽,四周为五山环绕,中间夹一椭圆盆地,形似小槽,五山化五马,不约而同俯头向槽里争食,故名五槽,因发音误解为翁草。

吼姐姐山。山名,位于古丈县坪坝镇溪口村。苗语“吼”为小溪或小冲之意,“姐姐”为相连接;“吼姐姐”意为在狭窄的小溪里有几座相连接的山体。“吼姐姐山”在小溪的边上,且山的旁边还有几座山。相传,有几个苗姑站在山梁上与溪谷中的情郎对唱情歌,相互唱了七天七夜,唱得太阳不肯落山,唱得月亮不肯西沉,于是天空中太阳和月亮同时辉映;后几个苗姑化为几座小山,几个情郎化作溪水,山水相依。在坪坝、默戎一带,像“姐姐”这样的山名还有很多。

亮明潭。位于默戎镇盘草村寨中,在二、三组交界处。传说,此潭面积约十来亩,水源来自地下喷泉;晚上,只要天上有月亮和星子,此潭就会自然反光,整个寨子如同白昼,当地人取名“亮明潭”;清咸丰年间,当地一大财主的独生子在此潭中洗澡溺水而亡,该财主便砍光寨上所有的大古树填埋此潭,成为平地;而位于该山西方的灯笼山(在唐夯坨、排若、狗脑山交界处)也就不亮了。民间有“盘草有个亮明潭、排茹有个灯笼山”说法。

再说几个佤乡地名。在古丈高峰、野竹、岩头寨、草潭、山枣等一带,至今都还有不少人讲乡话,称佤乡人。佤乡地名也是很有趣的。

白羊溪。相传,原来这里没有田地没有人烟,只有树林、荒坡、山泉、溪流。后来,来了三个姓向、姓张、姓符的猎人。一天,他们发现一只白山羊在溪边饮水,就追赶过去,白山羊往下跑,他们在后面追,一直追到一座横断山前,白山羊又往回跑,如此反复多次,猎人们就把此山叫转头山(现属于丫角山)。第二天,白山羊又在溪边饮水,猎人们又追赶过去;一直到第四天,白山羊又来溪边饮水,猎人们再也不追赶了,便坐下来商量,觉得这是一只神山羊,并留恋这里,说明这里是过日子的好地方。于是,三人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后来,猎人们就以白山羊为名,将这里取名为“白羊溪”。

凤鸣溪。相传,以前有个叫张斗名的打鸡人,常带着启英和启明两个儿子,挑着“迷子”,抬着棚子,外出打鸡。有次,父子三人来到一个地方,扎下棚子,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山花盛开,百鸟争鸣。一个三更天,父子三人进入深山打锦鸡,忽然听到凤凰的叫声,张斗名便想,这里定是吉祥之地。于是父子三人便在这里常住下来,定寨名为“凤鸣溪”。不久,从辰州迁来一户瑶族人家,老人去世后,儿孙将其埋在海角山,后全家迁走。有一后人在西南某地当了知府,为光宗耀祖,前来凤鸣溪,问寨上人:“这里是凤鸣溪吗?有个海角山吧?”寨上人怕他们将龙脉接走,就说:“我们这里叫鸡婆寨。讲到山嘛,那多得是,就是没听说过海角山。”知府听了,只得离开。从此,“凤鸣溪”又称为“鸡婆寨”。

撑腰岩。位于白竹坪和李子铺交界的山岭上,旧时高望界一带人下沅陵的要道,即“马路”经过此处。此处有块大岩头,长九尺、宽六尺,有几千斤重,几圈一寸多深的沟槽像几道箍似箍在腰间。上腰正中央还有穿心的空洞贯穿前后。当地人称之为“撑腰岩”。相传,此地的向姓祖公公有次从远处回来,走到这里很累,就用伞从对面岩壁上撬下了这块大岩头,并戳穿一个孔,挑到现在的这个地方,背靠着它休息。这事宜传开,后来人们路过这里,都爱把筷子样粗细的木或竹棍棍,弯成弓形,撑在岩槽沟里,同时念道:“撑腰岩,撑撑腰,走上走下轻飘飘。”说这样一搞,就可以消除疲劳。至今,路过这里的人们还可以看到岩槽沟里撑满了无数的小弯弓。

古丈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把根本无关联的地名连起来,杜撰了一段相生相克的地名趣话,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但是它也告诉人们,在古丈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语地名是很多的,要了解其含义绝不能先入为主,望文生义。否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虽说一个地名只是对一个地方的称呼,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古丈人来说,却本能的体会得到:冥冥之中,我们的祖辈们似乎有意把一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生机勃勃、龙凤吉祥的古丈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