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重要战事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重要战事

【巴楚结盟】  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前611,庸人与濮人联合讨伐楚国,楚国出师迎战,打散濮人。随后,楚人又联合巴人、秦人消灭庸人。巴、楚等联合灭庸国后,巴国获得原庸国和鱼国(今重庆市奉节县)部分地域,打通了鄂西南通往渝东南的通道,使巴国所控地域进一步扩展,也为后来西迁建都奠定了基础。此后的百余年间,史籍中未见巴、楚相互攻伐的记载。

【秦灭巴国】  公元前316年,蜀国派兵征伐苴侯,苴侯逃奔巴国,请求巴国庇护。巴、蜀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苴侯和巴王向秦惠王告急求助,秦惠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从子午道进军,遂灭蜀,秦军顺势兼并巴国。秦国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41县。随后,秦国封巴王为“君长”,于巴地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巴郡百姓以“布”为赋税。同时,秦国规定巴郡秦人与巴人不得互相侵犯,否则会同时受罚。秦国灭亡巴国、蜀国,向西南拓展其领土,亦因此去除出关讨伐六国的后患。

【板楯射虎】  板楯蛮以英勇善战而著名,主要武器是竹弩和覆盖有虎皮的木楯。其射虎事迹见载于《后汉书》等史籍,“板楯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以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数千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余人乃岁入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

【板楯军舞】  板楯蛮不仅勇武,还以善舞而著称。《华阳国志·巴志》:“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五更赞之曰:“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族,习之则渝舞。”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兵的英勇善战,显然与板楯蛮这种勇武精神有渊源关系。而土家族之摆手舞,《长阳县志》卷七则明确表明与板楯蛮善舞相联系:“板楯蛮俗喜歌舞,今巫教歌舞即巴渝舞遗意。”

【田强拒汉】  西汉末五溪蛮首领田强起兵反对王莽统治的历史事件。田强,是土家族最早见于正史记载中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人物,在史籍记载中亦名田疆,生卒年月不详。为西汉初始至更始末年(824)的五溪蛮首领,其活动区域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怀化市沅陵县一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社会矛盾加剧。在农民起义影响下,天凤四年17,荆州绿林军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反对王莽政权。王莽为稳定武陵地区,派人拉拢“克著威信、兵力亦众”的“五溪蛮”首领田强,并“赐予铜印”。但田强拒绝了王莽的笼络,反而加入了反对王莽的斗争行列中,派其子田鲁、田玉、田仓等率众五万多人在沅陵以东沅水流域各筑一城,烽火相警,彼此呼应,以抵抗王莽军队。光绪《湖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引《姓谱》云:“田强,五溪酋领。王莽欲铸强铜印,强曰:吾汉臣也,誓不臣莽。却,弗受。强有子十人,皆雄勇过人,以其三子将五万人下屯沅东,各筑一城,烽火相应,鲁子居上城,玉子居中城,仓子居下城。”完整地叙述了田强因王莽之乱而据有了沅水中游一带的史迹。东汉建立后,田强因拒绝东汉的统治而遭刘尚的征讨,结果是田强失败。田强率众抗拒王莽,支援了绿林军起义,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崩溃,也保障了土家地区的一方安宁。

【刘尚征蛮】  东汉建武年间刘尚在武陵山先后征蛮两次。第一次是是建武二十四年48“泝沅水”征田强。此次征蛮,因田强三子田仓随意使用烽火,导致田强各军配合失误而被刘尚击败。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武溪夷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三垒相次,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将军刘尚征之。尚未至,仓获白鳖为目霍,举烽请两兄。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刘尚取得了征五溪蛮的胜利。第二次是刘尚在剿灭田强之后,再率万余军队“入武溪”,转战征剿自建武二十三年(47)即起兵反汉的“充贼”相单程。此次征蛮,刘尚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史载“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氏知尚粮少入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中了相单程诱敌之计,结果兵败身亡,全军覆没。《后汉书》未载刘尚征田强之事,仅载征“充贼”相单程的史迹。

【马援征蛮】  马援征蛮史迹见于范晔《后汉书》。建武二十四年48,武陵五溪蛮叛,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62岁,请命南征,得光武帝批准,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及四万士卒远征武陵。建武二十五年49春,马援率部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二是经充县。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途平坦。耿舒想走充县途径,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光武帝同意了马援的意见。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形成胶持状况。其后天气酷热难当,士兵多得暑疫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军队陷入困境。每当五溪蛮众登于高崖、鼓噪示威之时,马援只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敌情,但对高崖之上的蛮众莫奈其何。僵持数月,马援病亡于军中,以马革裹尸而还。谒者宗均假借皇帝旨意,对蛮夷封官许愿,设置吏司,才使叛乱平息,得以撤军归还。马援征蛮虽失败身亡,但为国尽忠的事迹留下了“马革裹尸”的典故。马援征蛮所殁之地壶头山,原认为即今沅陵县清浪乡的葡萄寨,但据最新研究,壶头山应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不是位于沅水,而是位于澧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发表的罗维庆《马革裹尸何处还》一文有详细考证。

【武陵蛮抗赋】  处于今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武陵蛮,自东汉以后,便不断反抗封建王朝设置郡县征收赋税,史迹见载于范晔《后汉书》。和帝、安帝在位时期,因“郡县徭税失平”,溇中蛮潭戎,零陵蛮羊孙、陈汤等先后反叛,他们“著赤帻,称将军”,“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燔烧邮亭,攻城杀长吏,烧官寺,骚扰一方。迫使州郡募“善蛮”征讨,使其自相攻伐,才最后平息叛乱。顺帝永和元年(136),“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此议虽遭尚书令虞诩的极力反对:“先帝旧典,贡税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但其他大臣皆认为可行,皇帝也认可了武陵太守的建议,决定增加赋税。这一增税措施虽是在顺帝在位时实施的,但实际上是朝廷上下长期形成的共识,措施的实施也表明了羁縻政策的结束或只是名存实亡。增收赋税遭到了武陵蛮的强烈反抗,“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明年春,蛮二万人围充城,八千人寇夷道”,声势十分浩大,迫使武陵太守李进“乃简选良吏,得其情和”,以调和告终。

【魏蜀吴三国对武陵山的争夺】  三国时期,湘西地区初属吴国统治,吴在此设立了武陵郡。孙权任命黄盖为武陵太守,黄盖以武力尽收诸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至夏,反叛尽平。吴黄武元年(222)春,刘备举军东下击吴,自佷山(今湖北长阳县)通武陵,蜀军采用诸葛亮“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马良以金帛赐武陵诸蛮夷,授以官爵,使少数民族首领心悦诚服,诸蛮一时归蜀。刘备被吴将陆逊击败后,马良亦死于五溪,吴国重新占有了武陵蛮大部分地域。黄龙二年(230),武陵蛮叛吴,孙权令潘濬会同吕岱、吕范、朱绩等率军五万前往镇压,经过3年战斗,始获胜利。史称自此“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吴主孙休永安六年(263),蜀灭于魏,原蜀国所有的武陵蛮地成为吴、魏争夺之地。吴以钟离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魏亦遣郭纯为武陵太守,进屯迁陵县之赤沙(今保靖县)。武陵山诸夷邑君奋起反抗,进攻酉阳县城,郡中震惧。但此次反叛遭钟离牧残酷镇压,史称其率所领晨夜进军,缘山险行,垂二千里,斩五溪魁帅百余人及支党凡千余级。于是武陵五溪蛮夷又归属于吴国,直至晋统一。

【田头拟抗税】  南朝时期土家族先民首领田头拟领导发动的民族大起义。宋泰始年间,酉溪(今保靖县)土家首领田头拟不堪聚敛苛征,起而反抗。武陵内史沈攸之欲采用“禁断鱼盐”办法迫其就范,结果激起酉溪土家先民更强烈的反对,田头拟趁势率众杀死宋使。尔后,宋廷判定赔偿千万命案钱,田头拟不服,再次率众反抗。后因寡不敌众,兵败山野,不得已承认赔偿五百万以息事端。但沈攸之不肯让步,非索赔千万不可,田头拟气急攻心而亡。田头拟之子田都逃到僚人界中,以求庇护。田头拟之弟田娄侯继称“蛮王”,发动五溪土民起义,攻至武陵郡城下。后来,宋政府利用土家首领内部矛盾,诱使田娄侯上当受骗,将其囚入牢狱,并昭封田都为王,瓦解起义队伍,平定了起义。

【覃行璋反唐】  唐开元大治之时,五溪蛮首领覃行璋,于开元十二年(724)七月发动叛乱,杀掠人畜。唐玄宗令宦官杨思勖为黔中(即今贵州)招讨使,率军六万前往镇压,生擒覃行璋,斩叛军三万余人。唐玄宗采取宽大政策,赦免了覃行章的罪行,并让他担任洵水府(在今陕西商县境内)别将(从七品)

【张伯靖反唐】  张伯靖是唐王朝时期生活于溆州、辰州一带的蛮族部落首领,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因为不满意地方官吏的压榨和剥削,辰、溆二州的蛮众在张伯靖率领下奋起反抗。他们杀掉朝廷派来的官吏,占据了辰州、锦州等地,由蛮族部落的9个峒主自行地方自治。张伯靖还率领起义军南下,连续攻占了播州、费州等地,开始了以辰、锦、叙三州为中心,影响着整个沅水中上游和湘鄂川黔桂边区的大起义。唐王朝先遣黔州观察使窦群率军征讨,起义军以辰、锦、溆等州为根据地,广连九峒,凭险固守,官兵不能取胜,遭至败绩。元和八年四月至八月,宪宗先后令黔中经略使崔能、剑南东川节度使潘孟阳、荆南节度使严绶、湖南观察使柳公绰等率军讨伐张伯靖,均不能取胜。后严绶认为九峒蛮酋只是不堪忍受地方官吏的胡作非为,并不一定存心反叛朝廷,建议以安抚平息反叛。宰相李吉甫也提议招抚,得到宪宗认可。于是严绶派遣部将李忠烈带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往辰州,晓谕张伯靖示以大义,张伯靖率众归降,历经两年的张伯靖叛乱才告平息。

【洛塔之战】  五代时期土家族先民彭氏与老蛮头吴著冲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相传老蛮头吴著冲(围猎王之意)治理溪州,曾以彭氏为助理。彭氏以私恩笼络人心,扩大了自已的势力。开平四年(910),彭氏凭借武力把吴著冲驱逐出猛峒(今永顺县城)。吴著冲被迫退守洛塔(今龙山县洛塔乡),凭借天险与彭氏抗衡。彭氏数次派兵进攻洛塔,但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屡战不胜。彭氏又联络漫水司(今湖北省来凤县)土官之弟向伯林,两军联合共同对吴著冲作战,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吴著冲终不能敌,被包围于山顶吴著厅中,最后被击毙。彭氏又乘胜兼并了惹巴冲、春巴冲等首领的土地,其他部落亦逐渐归顺,彭氏自此奠定了在溪州地区的统治地位,后被蜀任命为黔南巡内溪州刺史。

【溪州之战】  溪州之战是土家族历史上一次奠定彭氏土司统治基础的重要战争,事见《十国春秋》《九国志》和新旧《五代史》等史籍。天福四年(939)八月,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凭借其“昆弟强力,多积聚,故能诱动诸蛮皆归之”的势力,不满马楚地方官员庇占溪州纳贡土产,及楚政权的团保、军人随便进入溪州地区“劫掠弦盗,逃走户人”,联合溪州蛮田、覃、龚、向、朱五姓酋长,率领锦、奖、溪三州蛮军万余人,东进攻打楚属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领衡山步卒5000人进讨,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彭士愁的蛮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打过辰州,直逼朗州、澧州。但在楚军的反击之下,蛮军攻势受挫,被迫后退溪州,据险抵抗。十一月,刘勍率军进攻溪州,彭士愁放弃州城,退守保山寨,借助地理优势,顽强地阻击楚军,多次击退了楚军的进攻,还击毙了对方决胜指挥使廖匡齐,楚军被迫撤军。天福五年(940)正月,刘勍再次围攻保山寨,阻断了保山寨对外通道,使彭士愁部粮草断绝,并于溪涧中置毒,使彭士愁援军中毒不能战斗,随后又乘风放火烧山,使彭士愁不得不放弃保山寨,退守锦、奖州大山中。后彭士愁遣子师暠率领诸蛮酋长田汧赟、覃行方、向存祐、罗君富等人,携牌印纳款主动求和。那时马希范因楚内部纷争不断,东面与北面又有强敌环视,亦不愿意战争继续下去,但求西境相安无事即可,同意双方盟誓求和。楚国与溪、奖、锦诸州首领经过谈判,缔结盟约,结束了溪州之战。天福五年(940)十二月,双方将盟约《溪州铜柱记》铭于铜柱,立于会溪坪,战争结束。溪州之战的和平解决使楚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安定,而彭士愁也得以建立了传世达800余年的地方割据性小王朝。

【溪州铜柱之争】  两宋时期,封建王朝基本上都遵守了《溪州铜柱记》所划定的土汉疆界,在扩大疆域而发生边界纠纷时,蛮汉双方都不想成为倒柱毁约的始作俑者,作为边界标志的溪州铜柱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多次被争夺迁移。第一次迁移是在铜柱树立后的40年内,《宋史·诸蛮传》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宋王朝下诏书曰“辰州不得移部内马氏所铸铜柱”。这表明在此之前,溪州铜柱就曾被人擅移,且应不止一次,才会惊动朝廷,以至于皇帝下诏禁止。这次移柱的范围仅是在辰州与溪州界相接之处,诏书中“辰州”“部内”两个地点的指明证实了这点。禁止辰州移动彭氏“部内”铜柱,显然是朝廷不想改变边界原状,引起蛮汉相争,故而以下诏书的形式制止辰州的擅自作为,这正表现了宋王朝对溪州铜柱维持边界安定作用的重视。第二次迁移是在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铜柱上刻的铭文“维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移到,至十六日竖立记”即明证,《宋史》所记载天禧元年“辰州府巡检李守元和知辰州钱绛等攻入溪州”的史事可能是这次移柱的原因。但为记载这次竖立究竟是从何处“移到”,是否有双方对边界的重新划定,才在铜柱上郑重刻下迁移及重新竖立的时间,以示留有证据,移动地址对双方地域是缩小还是扩大等,史籍也没明载,因而无从知晓。但在铜柱上加刻铭文则表明了这次移立是隆重的,也应是边界双方所认可的。第三次是在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宋史·蛮夷一》载该年知辰州宋守信攻入溪州,“俘及孥及铜柱”,直至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始退还”。这次迁移竟使铜柱离开原址达两年之久。铜柱之所以被宋王朝扣押达两年之久,皆因此次战争是彭仕羲“自号如意大王,补置官属”而起。知辰州宋守信率军镇压,结果大败,“官军战死者十六七,守信等皆坐贬”,而“仕羲遁入他峒不可得”。官府只能“拏及铜柱”胁迫彭仕羲就范,彭仕羲一日不降,则铜柱一日不还。迫于无奈,“嘉佑二年(1057),仕羲乃归所掠兵丁五十一人,械甲千八百九事,率蛮众七百饮血就降,辰州亦还其孥及铜柱。”从彭仕羲为求归还铜柱而不惜送还俘掠兵丁、械甲及饮血就降的行为来看,铜柱在溪州蛮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两宋时期,不论是朝廷还是溪州,都视溪州铜柱为神圣的地域界牌,都遵守《溪州铜柱记》上的双方和盟约,虽有局部战争,但只要涉及铜柱的迁移,均会罢兵息战和谈解决。溪州铜柱虽发生过数次迁移,但最终还是归于原树立之处,为湘西土家族疆域的初步确定奠定了基础。

【彭仕羲反宋】  宋代下溪州刺史彭仕羲反对中央王朝的事件。宋至和二年(1055),下溪州刺史彭仕羲自号“如意大王”,不受宋廷节制,自行安排誓下13州官吏,并夺取13州土地。辰州知州宋守信领兵四千前去镇压。彭仕羲率领族人退守峡木浣洞,并沿途设伏打击官兵。宋守信损失惨重,仅从溪州掳去一些老弱妇孺,就不得不率领残兵退回辰州。嘉祐二年(1057),朝廷派遣殿中丞雷简夫又率军万余前往镇压。宋军在明溪(今沅陵县)筑寨,控制从溪州通往辰州、澧州的险要隘道,并督促辰州知州窦顺卿率军分攻富州(今麻阳县),土家将领万年州战死富州。宋军又溯酉水而上攻占石马崖等地,进军下溪州。彭仕羲被迫派员至雷简夫军营请降,表示愿遵守旧约,服从官府管辖。彭仕羲率领700名部属到明溪口与雷简夫盟约,双方结束了战争。

【红字碑盟约】  “明溪新寨题名记”。彭仕羲反宋被平息后,宋使撰写《明溪新寨题名记》刻于沅陵县石壁上,记述平叛的经过。后有好事者用红漆填字,因而被称之为“红字碑”。全文除所题人名外,内容为:“至和二年冬,辰军责蛮人之慢,焚其下溪州,取铜柱大铛而还。剌史彭仕羲以族奔向峡木浣洞。朝廷因止其进奉,及禁于市。后蛮中岁饥,且稍为边患。嘉佑二年(1057)冬,简夫奉敕视三州边事。十二月至辰,与本路转运使王绰、州将窦舜卿,议复取落鹤寨至石马崖、喏溪,十年间蛮人所侵官地。三年二月,同州将兵驻明溪,筑上下两寨,自三月十七日版筑,至四月十四城成,破山开路,抵石马崖,既尽故地,又将进兵下溪州,用平其巢穴。六月,仕羲以状伏罪,乞命请降,遂止是行,犒兵于新城。1998年,红字碑被湖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铭文今存于沅陵县明溪口酉水岸边石壁之上。

【覃龙、覃虎征讨仡佬民起事】  北宋靖康二年(1127),泸溪县西南四都(今小章、白羊溪、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的仡佬民首领田仕罗、龚志能等人起事,占领了县城洗溪口并将县衙焚毁。田仕罗自称“罗王”,以锡瓦(今兴隆场镇锡瓦村的上下锡瓦)为中心,统治四都达12年之久。绍兴九年(1139),南宋朝廷派覃龙、覃虎兄弟(土家族)率军征讨平叛,分别屯驻白腊坳和月亮坳,防止田、龚东进,不久即平叛。平叛后覃龙住龙驰坪,覃虎住土麻寨(即今潭溪镇土麻寨村)

【田万顷、鲁万丑抗元】  元泊崖洞蛮田万顷、楠木洞蛮孟再思起事,攻辰州,遭到元军镇压,田万顷被迫投降,元朝廷升泊崖为施溶州,委田万顷为知州事。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起事,元兵攻之不下。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已死,子成宗即位,实行大赦,并赦免田万顷等人,田亦不肯降,于是朝廷命湖广行省枢密使刘国杰率大军镇压。刘国杰至辰州,攻明溪(今沅陵县明溪口镇),被田万顷、鲁万丑打败,千户崔忠、百户马孙儿均被起事蛮兵所杀。十月,元兵攻桑木溪(今属沅陵县乌宿乡),鲁万丑复以千人进行抗击,为元兵所败。次日,鲁万丑率倍众进攻,又被元兵打败。元兵乘胜进攻施溶,田万顷、鲁万丑、孟再思等兵败被俘,斩首灭族,起事遂告失败。

【九溪十八峒起义】  九溪十八峒起义是泛指元、明、清三朝发生在湖南西北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怀化等地)、湖北西南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今重庆)东南部(今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地的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各少数民族不堪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而发生的一系列的起义事件。九溪十八峒起义中以土家族、苗族人民为主爆发起义的次数最多,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元朝统治者进入江南后,对南方少数民族采取“招讨”措施,到处派兵征夫、烧杀掠夺。各族人民屡起反抗,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斗争此起彼伏。元至元二十年(1283),沅、辰、澧、施、黔等地九溪十八峒诸蛮,“设伏险要,以木弩竹矢”反抗元军,这次抗元起义有力地支持了合川钓鱼城、彭水绍庆府等地的抗元战斗。明朝建立以后,因“西南戍守将臣不能宣布恩威,虐人肥己,至今诸夷苗民困窘怨怒”。设立的卫所军户霸占平民田土,驿站勒派夫马,骚扰少数民族,不断引起这些民族的反抗。自洪武五年(1372)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的200余年间,九溪十八峒少数民族不断的起义,据统计多达300余起。清代建立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黔、湘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人民为反抗清朝统治又举行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土家族川楚白莲教大起义、乾嘉苗民大起义就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

【土兵征调】  自宋代以后,土兵就被历代封建王朝所利用,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的工具。明代对土兵征调最为频繁。据《永顺县志》载,土兵“西摧都掌,东抵苏松,南征米鲁,北遏辽东”,地域北至今辽宁、东至江浙沿海、西至川黔、南至两广,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征调既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如调征广西浔州大藤峡;也有抗击外族入侵,如援辽;更有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如抗倭。征调是土司在政治上臣服朝廷的应尽义务,而土司愿意接受朝廷的任意征调,为封建王朝统治奔走出力,也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赏赐,把征调作为取得爵禄赏赐的机会,故而“奔走唯命”。

【土兵协剿陈友谅】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时保靖土司已归顺朱元璋,并跟随朱元璋从征。在鄱阳湖战斗中,保靖土兵组成敢死队,操七艘轻舟,载药、芦苇,冲入陈友谅的战船,纵火焚舟,焚溺死者无数,为朱元璋击溃陈友谅主力立下战功。《明史·太祖本纪》:“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药芦苇中,纵火焚陈友谅舟。”据保靖土司宗谱载,史迹中的“敢死士”实为保靖土兵充任。

【永顺土司征调】  永顺土司在明代征调最为频繁,据李瑾《永顺县志》卷四记载:明代洪武十二年(1380),调征大小铅厂;二十三年(1391),调征安福(今桑植县);景泰元年(1450),调征五开、铜鼓(今贵州黎平、锦平)。《明史·土司传》记载:“天顺二年(1458),调征贵州东苗”;成化“三年(1467),兵部尚书程信调永顺兵征都掌蛮(今四川兴文县)”。《明史·项忠传》也有记载:“成化二年(1466),征襄阳流民。荆襄上游,地界秦、豫、楚之间,多旷地,饥民徙入据之,常抗朝令,终元之世不能制。至是有李某称平王,附之者至百万人,乃诏总督项忠、湖广总兵李震讨之。忠调永顺、保靖土兵赴战,并入山招谕,降者四十余万。”《彭氏族谱》记载,彭翰在“弘治十七年(1504),调输统原征官兵及报效家丁一万员名,征广西恩思付土知府岑,于十八年正月初赴广西,历时半载,攻克甚多”,又云:“正德五年(1510),调保靖土兵彭九霄征四川李尚鸾、鄢本恕、蓝廷瑞等”。永顺历代土司也因此而受朝廷嘉奖,最高职务升至云南布政使司。

【土兵征铜鼓】  明景泰七年(1456),铜鼓(今贵州锦平)、五开(今贵州黎平)等地人民不堪朝廷压迫,举行起义。明朝军队镇压失利,急调永顺、保靖土兵数千人前往征讨。《明史湖广土司》:“景泰七年,命调保靖土兵协剿铜鼓、五开、黎平诸蛮,颂赏犒之。”

【土兵征大藤峡】  广西大藤峡起义是明朝270余年的一系列瑶民起义的总称,其领导人物有初期的韦公广、兰受义、侯大苟、侯郑昂;中期的韦谏诚、侯苟、胡公返;晚期的胡缘二、侯胜海、侯公丁、胡扶纪、胡扶龙等。其中瑶族青年领袖侯大苟最为著名。成化元年(1465),时任永顺宣慰的彭显英率土兵征调广西浔州大藤峡。

【土兵征田州】  明嘉靖四年(1525),广西田州土官岑猛叛乱,两广巡抚姚馍调永顺、保靖土兵进行讨伐,其中保靖土司彭九霄领兵一万,子彭虎臣亦选家丁五千出征。至宾州,彭虎臣被任命为冠带统兵,他作战十分勇敢,首先攻克罗堡,擒斩王诏韦、赵响等,至田州生擒了岑猛。而彭虎臣却因中暑得疾不能治疗,死于军营。朝廷以擒岑猛功,提拔九霄为湖广参政,赐银币;虎臣战死,赠都指挥佥事。五年,岑猛的旧属卢苏、王绶等再一次发生叛乱,王阳明带兵征讨。时永顺土司彭明辅与子彭宗舜等正在返程途中,闻讯立即赶往广西,一举攻下田州、南宁、浔州等城池,卢苏、王绶投降。王阳明以功奏授彭明辅昭勇将军、彭世忠加升十级。

【王守仁祭土兵文】  王守仁(王阳明)为永顺、保靖土兵所撰祭文。明嘉靖四年(1525),王守仁率兵讨伐广西田州土官岑猛叛乱,两广巡抚姚馍调永顺、保靖土兵协助讨伐他。在田州两次平叛行动中,永、保土兵伤亡惨重。王守仁班师时,于嘉靖七年(1528)六月十五日亲自撰文悼念在广西田州平叛过程中牺牲的永、保土兵。祭文收入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二艺文》。

【土兵抗倭】  土家族土兵赴沿海抗倭主要是在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15541558)之间。永顺、保靖、桑植、容美等土司,先后征调土兵近8万人,消灭倭寇数千人,平息了近百年的倭患,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在这场抗倭斗争中,湖广的土兵,特别是永顺、保靖的土兵战功卓著,为肃清10余年沿海倭寇的骚扰,为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

【胜墩战役】  明代嘉靖年间土家族土兵在胜墩抗倭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嘉靖年间,沿海防务废弛,倭寇以浙江省柘林为巢穴,掠抢杭州等地。明世宗任命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大臣,总督东南各省军务。张经一面练兵筹饷,一面奏请朝廷增调湖广行省土兵前往抗倭。永顺、保靖、桑植、茅冈等土司及九溪卫所属土官、土兵积极应征抗倭。嘉靖三十三年(1554),永顺宣慰使彭翼南率领土兵三千,致仕宣慰彭明辅、官生彭守中自愿领报效兵两千,保靖宣慰使彭荩臣带领土兵三千,自备钱粮、鞍马,远涉三千余里,奔赴江苏苏州、松江地区抗击倭寇。永顺、保靖土兵一到前线,就立即投入抗倭战斗。次年正月,倭寇聚集胜墩,永顺宣慰使彭翼南带领土兵从北围剿,斩首300余级,首战告捷,倭寇退败。胜墩大捷扭转了抗倭战场不利的局面,提高了士气。此后,抗倭战场向有利于明朝军队胜利方向发展。

【新场战役】  明代嘉靖土家族土兵抗倭斗争中的重要战役。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兵备副使任环与都司李经两人指挥永顺、保靖土司土兵,围剿新场倭寇。保靖土舍彭翅带领土兵奋勇当先,深入敌人阵地,永顺土官田菑、田丰等壮烈牺牲,新场战役失利。但并未动摇永顺、保靖土司土兵保卫祖国、肃清倭患的战斗意志。

【三丈浦战役】  明代嘉靖年间土家族土兵参与的抗倭战役。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盘踞在江苏省常熟县三丈浦的倭寇,分股骚扰常熟一带,活动极为猖獗。兵备副使任环指挥保靖土官彭守忠率领的1000多名土兵及官兵3000多人,兵分三路进攻。土兵冲锋陷阵,英勇作战,于二十四日攻破三丈浦,俘斩280余人,倭寇再败。“三丈浦战役”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筹海图编》卷六载:此役“我兵不捐一人,自用兵以来,陆战皆胜,未有若此也”。

【王江泾大捷】  明代嘉靖年间,土家族土兵抗倭战役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大捷。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盘踞于柘林老巢的倭寇侵犯浙江嘉兴,掳掠抢劫。总督张经派遣参将卢镗督促保靖宣慰彭荩臣率领士兵驰援。总兵俞大猷率领永顺土司彭翼南、彭明辅所率土兵至平望。 各路官兵协同作战,水陆三面合力夹击。保靖土兵出奇制胜,首挫其锋,大败倭寇于石塘湾。倭寇见势不妙,向平望逃窜。总兵俞大猷率领永顺土司土兵与官军拦路截击,倭寇受创,奔至王江泾。五月一日,保靖土兵乘胜追踪追击倭寇至王江泾,倭寇腹背受击,陷于重重包围之中。土兵与各路官兵四面包围堵击,追敌于秋母亭,英勇作战,擒、斩倭寇1900多人,溺死者甚众,少数倭寇突围,夺路逃回柘林。英勇善战的永顺、保靖土兵在王江泾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保靖兵最,永顺次之”。嘉靖皇帝降敕奖励永顺、保靖土兵,给彭荩臣、彭翼南各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加右参政衔,彭明辅等人各赐银两。王江泾大捷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扭转了抗倭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使明军由防御转入了全面的进攻状态,倭寇由进攻转为防御状态,被誉为“自有倭患来,此第一功”。

【陆泾坝大捷】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松江柘林倭寇1000多人侵犯苏州一带。保靖宣慰彭荩臣、永顺宣慰彭翼南率领土兵跟踪追击,围倭寇于苏州的陆泾坝,擒其枭帅,斩首五六百级,倭寇溺死者不计其数,取得了陆泾坝战斗的胜利。

【沈家庄大捷】  明代嘉靖土家族土兵参与的抗倭大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总兵俞大猷率领湖广土司土兵与官军,围困勾结倭寇的海盗徐海、陈东于浙江省沈家庄一隅,田九霄率领容美土司在南。这时,再次被征调的保靖、永顺土司土兵适时到达,东西列阵,手持火把,齐声呐喊,四面合击,冲入敌阵,斩首1200多级,徐海投水自杀,土兵跳入水中,割取其首级。此后,浙西地区倭患平息。

【东南战功第一】  是指明嘉靖年间,湘西土司因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倭的战功,而受到朝廷的奖赏,并赐予牌匾,上题有“东南战功第一”的字样。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彭氏土司的子孙或归回原籍,或安插于远方,这块御赐的牌匾不知流失于何方。但在《明史》中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冬,调永顺土兵协剿绥倭贼于苏、松……及王江泾之战,保靖掎之,永顺角之,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一云”。

【保靖土兵援辽】  明代万历年间,后金努尔哈赤举兵南侵直逼辽阳,明军不敌,连遭败绩。在强敌压境之际,明廷紧急征调土家族土兵援辽,土兵万里奉调赴辽抗击后金。保靖宣慰彭象乾于“万历四十七年(1614)八月初六日,奉调本司土兵五千,亲统赴辽应援,自备衣甲器械、鞍马等项”。万历四十八年(1615)三月十九日土兵出师,四月到常德,分巡道赏土兵银二百两,但彭象乾辞谢未受。当土兵行到涿州时,宣慰彭象乾生病不能行,土兵逃散三千,受到了明朝政府的严厉指责。彭象乾派遣其弟彭象洲带领子侄彭鲲、彭天佑等率土兵出关。浑河一战,全军皆殁,为援辽抗清,土兵作出了重大牺牲。明王朝为了褒奖土家族援辽抗清,进保靖宣慰彭象乾都督佥事,追赠在浑河战役中阵亡的彭象洲、彭鲲、彭天佑等人为都司佥事。

【永顺土兵援辽】  明万历四十八年(1615),永顺宣慰彭元锦应明廷征调援辽,统土兵三千赴辽抗清,由于征途遥远,军备一切自备,粮草缺乏,经过半年的行军,到达山海关时仅剩下700人,抵达通州时闻三路失败,未战而退。

【浑河之战】   “保靖土兵援辽”“永顺土兵援辽”词条。

【卢溪姚启唐反清复明】  清顺治四年(1647),卢(泸)溪县浦市反清复明首领姚启唐、姚启虞联合苗民首领杨通乾起事。次年攻破卢溪县城,清知县季之秀被捉处死。顺治八年,姚启唐被南明王朝封为都督。南明王朝秦王孙可望部与清军在沅水上游发生激战。清知县周晋英一行13人奉命到扯旗(今潭溪镇且己村)营盘(现称为陀螺坳)招降姚启唐、杨通乾部。谈判破裂,周晋英等在营盘下的小塘溪被处死。顺治九年三月,孙可望部攻陷辰州,辰沅各州县复归南明王朝。至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清将南征收复辰沅各州县。姚启唐、姚启虞见大势已去,隐入山中,不知所终。

【攻击吴三桂】  清康熙十九年(1680),吴三桂在反叛清王朝后,其军队驻扎于辰州府的辰龙关,以对抗清军。由于辰龙关地理形势十分险要,“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重,谷径盘曲,仅通一骑,清军不能攻”,于是朝廷密令永顺土司率军攻击。当时永顺土司彭廷椿率领自己的军队驻扎于吴军的上游,兵分两路,出其不意地向吴三桂军队发起攻击,结果很快就拿下了辰龙关,使得吴三桂军队不得不弃关而逃,为清军剿除吴三桂立下战功。朝廷“以功颁给康字号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一颗,授其子弘海总兵衔”。

【土家族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元年(1796)爆发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是自宋以来,农民起义不断利用白莲教组织形式发展的最高潮。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湖北来凤、长乐(今五峰县)、湖南龙山等处起义军就是这次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活动于湖北建始以东,巴东以南,长阳以西,湖南龙山、桑植以北的广大区域,牵制了湘鄂川等省数十万清军,歼灭了上自总督、下至把总近百名封建官吏及大量地主武装——乡团,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在土家族地区的封建统治。土家族白莲教起义军以活动于湖北长乐、长阳、巴东、宣恩、建始、鹤峰等处,由向文进、王长青、杨子敖、胡正中、谭贵等领导的队伍,以及活动于湖北来凤、宣恩、咸丰及湖南龙山、桑植等处,由覃佳耀、覃佳藩、覃佳兰等领导的队伍规模最大。他们分别以来凤旗鼓寨和长乐黄柏山为主要据点。来凤起义军于嘉庆元年二月十五日起义,十七日即占领来凤县城。四月,桑植、龙山、咸丰、宣恩四县起义军集中于来凤旗鼓寨,分为九营,影响颇大。四川总督孙士毅、湖广总督福宁、成都将军观成等分驻来凤、龙山进行镇压,九月起义归于失败。长乐起义军于嘉庆元年二月中在风火山爆发起义,三月与林之华所率的长阳九州河起义军、覃士辉率领的宗溪起义军合兵于长阳榔坪,随后进入黄柏山,与清军相持一年多,又转战于鄂西广大地区,复归于长乐帽子山。在侍卫内大臣、宣勇侯额勒登保、湖广总督福宁、云贵总督勒保、将军成德等合围下,于嘉庆三年正月归于失败。土家族白莲教起义歼灭了大量清军和地方武装,直接配合和支援了乾嘉苗民起义,削弱了清王朝在土家族地区的统治基础,迫使清王朝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让步措施,对于提高人民生计、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土兵抗英】  鸦片战争期间,湘西土兵抗击英军侵略的重要军事行动。1840年,湘西土兵千余人奉命奔赴广东,抗击英国侵略军。由于广东提督杨芳指挥失误,湘西土兵在广东乌涌遭英军伏击,血战数日,全部壮烈殉国。

【沙角之役】  18411(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鸦片战争中,中、英在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牛角的战斗。时任广东增城营参将的湖北鹤峰土家人陈连升指挥了这次战斗。此时他年逾花甲,仍老当益壮,亲自坐镇炮台抗击英军。战斗从早晨8时直至下午4时,守军一直顽强抵抗,数次击退英军。但终因敌众我寡,药已竭,无力退敌,被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陈举鹏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被英军戮数刀而死。

【乌涌之役】  英军占领沙角、大角炮台后,又大举向广东进攻。清道光帝宣布对英作战,命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镇筸镇总兵祥福带领有土家、苗等族参加的官兵600余人(其中包括保靖营兵100人),前往距广州30千米的乌涌驻守。18413月,英军向乌涌进攻。杨芳迎敌之时,竟然用粪桶置于船首,想用秽物“以邪制邪”,结果招致大败。祥福指挥镇筸兵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祥福阵亡,官兵死伤100余人,乌涌失守,英军长驱直人,进逼广州城郊。乌涌之役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朝官僚的颟顸无能。但乌涌之役中,土家族、苗族等士兵的英勇奋战,表现了他们为保卫祖国领土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决心。

【彭盖南起义】  清道光、咸丰年间湘西土家族的农民起义。1850年秋彭盖南等人开始酝酿起义,18539月彭盖南率领永顺土家族农民正式揭竿而起,义军万余人,众推彭盖南为“归业王”。义军约法四条:不取民物;男女有别;不牵耕牛;敬老事贤。接着由彭盖南、涂正路等人率领,攻占永顺县城,把皇仓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深得人民拥护,义军发展至1.3万余人。清廷闻讯后,即由提督鲍起豹率军2万余人分两路进攻起义军。清军在永顺牛脑河等地被义军打得抱头鼠窜,鲍起豹挨打后待在泽家湖不敢前进,义军与清军相持4个多月。因义军内部出了叛徒,义军退出永顺城,退回朵南山,在此山与清军多次交锋,后向李家坪转移。其间义军受挫,涂正路阵亡,彭盖南将义军疏散,自己亦与其弟等从家乡北湖到了张家界,不久自刎于界顶古松下(一说自刎于永顺县境张家湾)。辛亥革命后,彭盖南、涂正路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入祀永顺昭忠祠。

【罗荣光抗拒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军共两万多名,水陆兼程,进逼大沽口,妄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滩头阵地,侵犯天津,进逼北京。已调升新疆喀什葛尔提督的罗荣光毅然留任,镇守大沽口。六月十六日晚11点,八国联军舰队发起攻击,罗荣光率军英勇还击。次日凌晨4点,侵略军集中船只进逼北岸,猛轰左营炮台,全营兵勇壮烈牺牲。北岸炮台失陷后,上午7时,敌舰炮弹落入清军弹药库,弹药全部被毁。在弹尽援绝、炮台三面被围的危急情况下,罗荣光集合所剩兵勇坚守阵地,壮烈殉职,终年67岁。遗体后被运往故里湖南吉首雅溪建茔安葬。

【神兵】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以宗教信仰聚集而成的民间社团性质的地方武装。民国时期,有4支土家族神兵武装较为著名,即咸丰黑洞王锡九神兵、鹤峰邬阳关陈连渝神兵、桑植竹叶坪周香姑神兵、慈利道人山代孔许神兵。神兵均以红巾裹头,肩插小旗,但无统一服饰。行动时,大多数人一手提“神水”,一手持贴有“灵符”的大刀长矛,口中不断呼喊“神灵保佑,刀枪不入”咒语冲锋陷阵,迷信意识较为浓厚。神兵组织初建立时并没有什么政治信仰,但常常沦为政治集团的利用工具。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国、共两党都对神兵有所改造,使之成为自已的武装力量。如湘西剿共副司令朱际凯(绰号朱疤子)组织的湘西最后一支神兵武装、贺龙收编的鹤峰陈连振神兵等。

【凤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夜,凤凰官宦乡绅子弟田应全、田应弼、吴绍坤等同盟会成员留日归来,并把武昌起义消息带进凤凰厅城,点燃反清薪火。他们联络反清帮会头领唐世钧、龙义臣、吴正明、龙凤山、唐世国、杨春元等八大首领,组织“光复军”,决定于辛亥年(1911)十一月二十八日举义。后为防止走漏风声,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历1217日)提前起义。“光复军”分三路围攻凤凰县城,唐力臣任总指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各军死伤无数,被迫撤退。随后,清军大肆搜捕和屠杀革命党人,数百人遇难。起义失利后,唐立臣等奔走呼号,再次集合凤凰、乾州等地义军,广泛发动民众力量,与清军进行斗争。19111230日,同盟会员田应全等在天王庙举行地方绅民大会,号召大家为凤凰光复出力。1231日,清道台朱益浚迫于压力,在道台衙门和城墙上悬挂白旗,宣布投降,弃官返回江西省原籍,凤凰光复。

【湘西光复】  191211日,“湘西军政府”成立,镇筸镇原总兵周瑞龙任湘西军政府都督,张胜林任财政厅长,聂仁德任行政厅长,田应全为巡防营管带,唐世钧为城防警备司令。湘西军政府成立后,立即传檄辰沅永靖兵备道所属府、州、厅、县,“号令投顺”。乾州厅、永绥厅、古丈厅、泸溪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永定县等厅县的清朝官吏纷纷宣布“光复”,结束了清王朝在湘西北的统治。

【湘西讨袁护国】   19162月,袁世凯派遣的北洋军第六师、第二十师抵达湘西。此时,戴戟率领的护国黔军攻入湘西,双方在麻阳一带发生激战。袁世凯急命熊希龄为湘西宣慰使调停,双方一度休战,部分黔军退回贵州。但湘西人民顽强抵抗北洋军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仍在继续。19163月,龙山县讨袁军4000多人集于马蹄寨,推举黄家振为龙山县讨袁国军司令,召开誓师大会,起兵讨袁。43日,讨袁护国军副司令、会党首领张玉堂等人在龙山县鸭绿滩聚众1000余人,再次攻占龙山县城,宣布龙山独立。同时,派人与在乾州城宣布独立的张学济联络,以利彼此声援。55日,保靖县隆头的土家、苗民暴动,拥入警署,抢夺枪,推举罗振东为湘西护国军独立团团长,宣布保靖县独立。在熊希龄策动下,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于5月宣布湘西独立,自称湘西护国军总司令。湘西护国军在田应诏等数千人配合下,收复麻阳等县城,占领了辰溪县,扭转了湘西战局。

【湘西护法运动】  1916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建立了段祺瑞政府。段祺瑞不打算恢复《临时约法》。19177月,孙中山在广东号召全国人民保护临时约法,反对复辟。8月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政府。湘西各军奉孙中山之命,于同年10月,组成了“靖国联军”。以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为第一军军长,湘西道尹张学济为第二军军长,绥靖镇守使谢重光为第三军军长,辰沅镇守使蔡锯猷为第四军军长,以张学济为总司令。其中田应诏的第一军实力最强,是护法军的主力。联军顺沅江而下进攻沅陵、桃源、常德,直至湘北临澧一线,进而入鄂,援助鄂军讨伐段祺瑞,一路势如破竹。次年3月,北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与靖国联军首领张学济、田应诏、林德轩等谈判,达成了和解的协议,湘西的护法运动宣告结束。

【湘西割据】  护国运动结束后,湘西各军开始分裂。辰沅道尹张元济,盘踞沅陵、古丈、辰溪等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盘踞凤凰、乾城、麻阳、泸溪等县;绥靖镇守使谢重光盘踞永绥、保靖、永顺、龙山等县。其后,各军矛盾开始激化。19184月,永绥茶峒协台宋海涛,为夺取屯租占有权,以武力赶走谢重光,占领了永绥城,控制永绥、保靖、永顺、龙山四县,掌握了绥、保两县屯政。谢重光出走云南,退出湘西政治舞台。随后张学济派胡学坤、林德轩率兵入永绥驱宋,占领永绥,宋海涛败走。8月,割据湘西芷江、会同、绥宁、靖州一带的周则范派兵援宋。胡学坤、林德轩败走,宋海涛重据永绥。12月,张学济率军击宋,又复占领永绥。19206月,周则范部将蔡锯猷、刘旭彝出兵赶走张学济,占领了沅陵,宋海涛重据永绥,张学济自此退出了湘西军政舞台。在这其间,大小土匪和地方绅团,又乘各派军阀混战之机,聚众抢劫,攻城夺地,征战不息,社会秩序大乱。只有田应诏及其参谋长陈渠珍另有“远谋”,独自振军经武,不参加各派混战,他们统治区内的各县,暂时保持了安定。

【湘西自治】  19206月,湘系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出掌省政。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谭延闿上台伊始,就将湘西镇守使田应诏调赴长沙,优以礼遇,实则夺权。而任命田应诏的参谋长陈渠珍为“湘西巡防军统领”,兼任湘西屯务处长和屯务军指挥,掌握凤凰、永绥、麻阳、乾城、永顺、古丈、保靖、桑植、龙山、大庸10县军政大权,开始了陈渠珍割据湘西的时代。陈渠珍掌政之后,正式提出“湘西自治”口号,打着“剿匪安民”旗帜,改编和清剿各类地方武装和土匪队伍。对愿意归顺的,如永顺向子阳、大庸周朝武、保靖朱德轩、永绥田义卿、古丈舒安卿等,均委以团长等职。对抗不归服者,则进行武力剿杀。同时也施以“恩信”,注重联络各方人士,委以官职,还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甚至发行地方货币。对苗族人民则实行“改革屯租”,“丰年多收,荒年少收”的政策,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贺龙进驻浦市】  1921年秋,时任湘西巡防军二支队队长的贺龙率部从桃源移驻浦市训练救灾,筹集钱粮,赈救灾民,并在陕西会馆设置了饥儿收恤所,先后收容救济饥儿400多名。为了让灾民渡过饥荒,他一方面拿出部分军饷救灾,一方面向当地富户筹粮救济灾民。此外,他积极支持创办女子学校,并出任名誉校长。驻防数月后,于19227月奉调入川。在离开浦市之前,他栽下了两株柳树,后被称为“将军”柳。民国14年(1925),贺龙又从四川入湘,再驻浦市。驻浦市之前还在白羊溪、小章等苗族土家族村寨住过一段时间,与小章头人张清栋结为朋友。当年大旱,人们生活困苦,贺龙在白羊溪场上向大户要粮,赈济饥民。离开时,还从白羊溪带走5名贺姓子弟投军北伐。这5人后来参加了红军,两人在潮州战斗失散后回家,另3人在战斗中牺牲。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家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1929年,贺龙在鹤峰县开展土地斗争,根据党的六大决议和井冈山的经验,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连队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根据地逐渐巩固。1929616日,红四军攻占桑植县城,成立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汪毅夫为主席。同年7月,独立十九师师长陈渠珍令其所属向子云旅从永顺县向桑植县进攻。红四军取得南岔、赤溪大捷,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2000余支,是红四军建军史上首次大捷。19302月,根据中央指示,贺龙挥师东进,另组红四军独立团,以2000人的兵力留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四军主力东下洪湖以后,湘鄂边独立团及按贺龙指示组建的桑植第一游击大队,联合开展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苏区范围得以扩大。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为红四军的发展和红色区域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7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红四军与红六军正式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部队扩大到1万多人,5000余支枪。红二军团拔除洪湖根据地内的白色据点,攻占天门县重镇岳口,到193011月,将鄂西地区江陵、监利、潜江等县根据地连成一片,湘鄂边根据地以洪湖苏区为中心,上抵沙市,下抵仙桃,北至天门,南至安乡,部队发展到2万多人。19309月,新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兼红二军团政委邓中夏主持的红二军团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红二军团南渡长江,进攻岳阳,直捣长沙。1930年冬,在“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下,红二军团南征失利,随后转战湘鄂边区。193110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随即离开湘鄂边根据地,进入以巴东、兴山等地为中心的鄂西北地区。1931年上半年,蒋介石分三期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苏区军民历经艰难,赢得“反围剿”胜利。193110月,红三军回师洪湖根据地。后蒋介石又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受到“左倾”冒险主义影响,导致“反围剿”失败,红三军被迫于193210月退出洪湖苏区,撤至湘鄂边境。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亦称湘鄂川黔苏区。19341126日,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下令对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围剿”。红二六军团“反围剿”失利,大庸、桑植被敌侵占。红二六军团及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于19341210日迁永顺县塔卧。1935412日迁龙山兴隆街,于418日,召开兴隆会议,会议撤销了夏曦军委分会主席职务,改选贺龙为主席,决定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进迁茨岩塘。56日,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再迁龙山县茨岩塘。红二六军团自此进入了以茨岩塘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发展时期。59日至10日,召开茨岩会议。会议一是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二是制定了红军休整,扩红和建立地方党政群组织的政策、方针;三是在中央“积极防御,决战胜利,且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的指示下,制定了“一、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二、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三、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的三条战略方针。茨岩会议后,红二六军团指挥了一系列著名战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牵制了30余万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9月,国民党军以130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新的“围剿”。红军因多次寻战未果,于1119日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加入长征。

【湘西攻势】  红二、六军团于木黄会师后,为扩大黔东特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于193410月至1935年初,在贺龙、任弼时的指挥下,由贵州省酉阳县南腰界地区出发,向湘西地区进军,组织了10多次大小战斗,较著名的有龙家寨大捷、后坪大捷、陈家河大捷、桃子溪大捷等,史称湘西攻势。湘西攻势共击溃国民党军15个团,歼灭近5个团,迫使国民党军从“追剿”中央红军的湘军中抽调3个师、由江西抽调1个师驰援湘西,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湘西攻势使红二、六军团控制了湘西永顺、大庸、桑植等县的大部分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的一部分,并建立了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

【十万坪大捷】  19341024日,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遵照党中央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意图,挥戈东向,开展湘西攻势,当年116日取得了十万坪大捷,117日攻克永顺县城,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193411月红二、六军团初攻克永顺县城后,湖南军阀何键急令陈渠珍派兵反扑,陈渠珍遣数万敌军分四路纵队向永顺扑来,妄图围歼红军于永顺。1115日下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司令部和红四师在毛坝一带布防。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的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埋伏在碑里坪东侧的萝卜顶、钟铃山和乌龟洞一带。肖克任前敌总指挥。16日黄昏,陈渠珍手下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全部钻进了伏击圈,正准备在碑里坪等地宿营时,红军发起总攻。顿时,整个十万坪成了一片火海,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喊杀声震荡山谷,敌人溃不成军。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共歼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200余支、轻机枪10挺和大批子弹、马匹等军用物资,取得了十万坪战役的重大胜利。对于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学界曾对红二、六军团在永顺的数百次战役做出高度评价。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十万坪大捷。

【农车惨案】  19351月下旬,龙山马蹄寨土匪武装田金安、田高粱等乘龙山县独立团前往招头寨、茅坪活动之机,率领100余人偷袭中共龙山县委驻地农车,杀死县委组织部长罗华生和炊事员、哨兵,杀伤县委书记严汉万、农车区委书记谢曙光、宣传部长谢三锡等,给中共龙山县委造成了极大破坏。惨案发生后,中共龙山县委重新建立,阮正明任县委书记、杨××(名字已不明,湖北人)任组织部长、谢曙光任宣传部长兼农车区委书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军队以6个纵队的优势兵力,于19353月至4月间,采取分进合击、严密防堵、攻堵结合、保垒推进等战术,对革命根据地全面进攻,企图趁革命政权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红二、六军团,史称“一次围剿”。面对敌军进攻,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领导下,采取积极防御,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消灭敌人的战术。利用敌军湖南何键部队与湖北何成濬、徐源泉两个部队指挥不统一、调动不统一的矛盾,先后在桑植县陈家河、桃子溪等地取得一系列胜利,给陈耀汉五十八师师部及一个旅以毁灭性的打击,迫使围剿的各路敌军撒围后退。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敌军于19355月至8月,集中80个团的兵力,再次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攻,史称“二次围剿”。红二、六军团针对敌军部署,对贵州、湖北采取攻势,对湖南采取守势的战术,转战于湖北、贵州边境。5月,在湖北宣恩县忠堡消灭了徐源泉部的四十八师师部,活捉敌师长张振汉。8月,在板栗园战斗中又歼灭了八十五师,击毙了敌师长谢彬,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   对于一、二次围剿的失败,蒋介石认为是使用杂牌军及指挥不统一所致。于是他于193510月,派陈诚在宜昌设立行营,以嫡系、半嫡系共计22个师130个团的兵力,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战术,企图困毙全歼红二、六军团。面对强敌围困,红二、六军团采取声东击西、迂回曲折、避实就虚的战术,转战于桑植、龙山、秀山、酉阳、松桃之间,只要有胜利的把握,就坚决地打,在运动过程中,先后击溃了追敌十六师、十九师、六十三师等,毙敌千余名,成功地突出包围圈,开始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

【陈家河大捷】  19354月,红二、六军团转战至桑植县陈家河,敌纵队司令陈耀汉派五十八师一七二旅拦截。贺龙、任弼时决定乘其立足未稳之际,消灭这支孤军深入之敌。413日,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六军团长肖克的指挥下,对敌发起进攻,经过一天激战,全歼敌一七二旅,击毙敌旅长陈廷令。

【桃子溪大捷】  红二、六军团在陈家河围歼敌五十八师一七二旅之际,陈耀汉亲率五十八师师部及一七四旅前往增援,途中得悉一七二旅被全歼,即率军辙退。在组织陈家河战斗时,红军就已设下了打援战术。敌军撤至桃子溪,即被红六军团军团长率领的3个团阻截。1935415日红军对敌发起总攻,歼灭敌五十八师师部、一个团和一个山炮营,活捉五十八师参谋长周桂先,俘敌300余人,仅陈耀汉率20余人逃走。

【龙山打援】  忠堡战斗结束后,红二、六军团以少数兵力包围龙山县城,将敌军师兴周、刘文华两个团围困达一个月之久,迫使敌人前来解围,红军则分头伏击。193573日,在永顺小井击败援敌陶广纵队大半个师。710日,在象鼻岭击败潘善斋独立三十四旅,歼敌500余名。715日,在胡家沟击败黄新纵队。728日,在龙山招头寨堵截李觉率领的敌十九师,歼灭敌人1000余名。83日,在板栗园歼灭敌八十五师,击毙师长谢彬。88日,在芭蕉坨击溃陶广纵队10个团,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龙山打援是红二、六军团战史上一次著名的围城打援战例。

【后坪大捷】  19353月,红六军团主动撤出大庸县城,向永顺转移。敌李觉、郭汝栋部乘机进逼大庸,企图围歼红六军团于大庸、永顺两县交界处的后坪。321日,敌十九师、十五师从大庸倾巢出动追击红六军团。红六军团决定在后坪予以痛击,以十七师五十团为先导,展开对鸡公垭要道的争夺,反复冲锋达30余次,战斗极为残酷。322日,红二军团自永顺王村赶来增援,形成夹攻之势,迫使李觉、郭汝栋部撤退。后坪大捷歼敌3000余人,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最重大的战斗之一。但红军损失也较为严重,五十团政委贺志高、五十一团政委周志斌、六军团宣传部副部长刘光明等均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红十八师第一次留守】   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红二、六军团转向外线作战,发动对石门、澧县、慈利、常德等地进攻。红十八师留守根据地,坚持内线斗争。师长张振坤、政委晏福生、参谋长马赤、政治部主任李铨等,率领所辖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三个团及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人员约5000人,在主力部队离开后,于19358月至10月,转战于永顺、龙山、大庸、桑植、保靖等地,牵制了敌军李觉、郭汝栋、陶广3个纵队和10余个保安团兵力,有力地反击了地主还乡团的反扑,成功保卫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政权。

【红十八师第二次留守】  在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193511月,红二、六军团主力开始长征,红十八师第二次留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支持主力红军,红十八师原五十四团与五十二团拨归六军团,组建为红十六师,改番号为四十六、四十七团。调整后的红十八师仅辖五十三、五十四两个团,师长兼政委张振坤、参谋长刘风、政治部主任李信,五十三团团长樊孝先、政委余立金、参谋长苏鳌,五十四团由湘鄂边独立团改编而成,团长谭国汉。全师约2000人。在龙山茅坪、茨岩塘与敌军周旋,牵制住陶广纵队的钟光仁师,李觉纵队的十九师及新三十四师的周燮卿、顾家齐两个旅,徐源泉纵队的独立三十四、三十八两个旅。使敌人错误认为红二、六军团主力仍在湘西,全力进攻红十八师,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为其突破敌人封锁线、实行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直至1936116日,完成了任务的红十八师才赶至贵州江口县,与红六军团会合,此时十八师仅余600余人。

【红六军团西征】  19347月下旬,中央命令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湘赣苏区出发向湘南挺进,从而掀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肖克为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第十七师师长和政委分别由肖克和王震兼任;第十八师师长是龙云,政委为甘泗琪,参谋长为谭家述,任弼时为中央代表,组成红六军团最高指挥机关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肖克、王震、张子意为委员。19348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领导下,踏上了西进征途。红六军团在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中,经历了减员约1600人、第十八师师长龙云被捕遭杀害等种种挫折,终于突破敌人重围,按中央要求进入了红二军团活动的湘黔边区。1024日,红六军团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夏曦等人领导的红二军团(当时称红三军)会师。红六军团西征历时近80天,行程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与红二军团会合的目标,不仅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起到了先遣队作用,还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桃子溪战役】  桃子溪地处永顺县北部与桑植县利福塔交界处,四面环山,中间被围成一块小坪地。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在此摆下战场,设伏打击国民党北路纵队司令陈耀汉所部。1935415日下午,红军利用有利地形,采用夜间急袭的巧妙打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五十八师师部和一七四旅旅部,歼灭1个大炮营、1个步兵团,取得重大胜利。这次战役,打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阴谋,鼓舞了斗志,巩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及其红色政权。

【辰浦之战】  193511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突围转移,27日凌晨占领辰溪县城。为了阻击尾追之敌,派前卫五师十三团进攻浦市。28日,团长刘汉卿率600余人占领浦市。30日,国民党军队李觉部两个旅分三路向浦市红军进行反扑,双方激战1个多小时,因众寡悬殊,红军撤出浦市。红军在浦市3天中进行了两次激战,毙敌数十名,红军牺牲6人,刘汉卿团长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次战斗史称“辰浦之战”。新中国成立后,泸溪县人民政府在浦市镇毛家坡等地修建了红军烈士墓。

【湘鄂川边区抗日游击指挥部】  红二、六军团将士北上抗日后,湖南永顺县和桑植县爆发了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领导这次斗争的是永顺县土家人彭春荣,参加人员多为土家、苗族贫苦农民。1935年冬天,永顺县石堤西农会主席、赤卫队长彭传绪被当地保长刘四兄弟砍头示众。彭春荣打死刘四兄弟,率众起事。1939年初,彭春荣与保靖县田子文部合并,组成抗日挺进队,彭春荣任副队长。19423月,联合何贵卿、瞿伯阶等地方武装,共计万余人枪,成立了“湘鄂川边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瞿伯阶任司令,彭春荣任指挥,潘月樵任副指挥,共辖12个支队3000余人。指挥部以抗日为宗旨,提出“抗丁、抗粮、抗税”的主张和“不准宰杀耕牛,不准抢劫商民,不准奸淫妇女”的禁令,受到各族群众拥护。因“湘鄂川边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号召各族人民“反蒋抗日”“打倒贪官污吏”,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清剿,但多次被击退。1944323日,国民党军委会电令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指挥部:“桑永庸沅间彭春荣股匪,希加紧剿办,迅速歼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亦通电:“生擒或击毙彭春荣者,赏洋十万。”9月,国民党十八师两个团进入永顺朗溪乡清剿彭春荣,彭春荣脱逃,国民党军在朗溪枪杀民众127人,烧毁民房300余栋。12月,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总指挥傅仲芳将彭春荣部3000余人包围于永顺、大庸边界,双方激战3个昼夜,彭春荣部伤亡900余人,溃散2000余人,彭春荣仅带10余人脱逃。1945年,彭春荣复聚1500余人东山再起,继续与国民党政权抗衡。19463月至4月,湖南第8区专员张中宁采取“坚壁清野、移村集寨、保甲连坐”方式,强迫永顺东南部各乡集中住进各寨堡中,以切断彭春荣与民众联系。422日,彭春荣在大庸、永顺交界处的麻阳坪行动,被柯溪寨堡发射的冷枪击中身亡,其妻周纯莲于922日带领39人向永顺县政府投诚。彭春荣十余年抗日反蒋活动就此结束。

【汪之斌抗日】  汪之斌(18841949),字星垣,土家族,永顺县长官乡人。1941年,日寇聚集4个师团由醴陵、浏阳分兵进攻湖南省会长沙。守卫长沙的国民党第十军腹背受敌,日渐不支,该军军长方先觉向驻守在望城坡一带的七十三军求援,七十三军所属的十五师立即横渡湘江支援,日寇遭到夹击后被迫撤离,长沙转危为安。19432月上旬,驻守衡阳的四十四军遭日寇强攻,急电求援。汪之斌率部日夜兼程前往,汪身先士卒,发动攻势,一举攻战高桥。后又与日寇周旋,辗转苦战4个多月,歼敌1000余名。8月,汪部奉令移驻石门、临澧、津市、澧县、桃源一带,防御日寇侵犯,近保湘西,远护重庆。10月,日寇以4个兵团的兵力从石门两侧进攻七十三军,汪之斌布兵于澧水两岸,背水与日寇决一死战。但此时澧水上涨,粮道阻绝,援军不至,终因敌众我寡难以支撑,部队被迫向河对岸转移之际,遭到敌机轰炸扫射,致使全线崩溃,暂五师师长彭士量阵亡,失掉了桃源热水坑一线军事要地,损失惨重。蒋介石闻讯震怒,严令汪之斌在24小时内收复热水坑高地。命令一到,汪之斌火速进行战地整编,亲率一个师的兵力,向日寇猛烈反攻,浴血奋战,将日寇驱回桃源县城,收复了热水坑制高点。这场血战虽夺回阵地,但汪部伤亡达3000人之多,极为壮烈。战后,蒋介石电责汪之斌作战不力,签发电报“军长撤职,永不录用。”汪之斌接电之后,当晚即在办公室丢下一纸留言,仅带一个卫兵轻装便服离队。次日,新任军长韩浚发现他已离去,随即派军需处长率士兵数人挑法币4亿元,作为汪之斌的退职养老金,至大庸后坪赶上了汪之斌。他说:“现报国无门,要钱何用?”分文不受。19492月,汪之斌在家病逝,终年65岁。

【田王乡反“土地陈报”起义】  田王乡(今古丈县断龙山乡)原属永顺县,岩多田少,历来只当夫不纳粮。19438月划归古丈县管辖。1944年湖南省实行土地陈报,因丈量员欺人,横行乡里,激起土家人民不满,原田王乡革命委员会秘密串联,组织一支1300多人的队伍,成立自卫队,集合民枪,赶走丈量员,并去永顺联络彭春荣部第四支队向明均、向美光,扩充武装力量。921日,几路义军在泽土库会师,宣布起义。总指挥向天锡,副指挥田祖文。会后,1300多人的农民起义队伍绕道县城,经莲花池,攻打李家洞国民党古丈县自卫团副司令张平。队伍开到枫香堂时,击溃了张平的阻击,直奔干田坳。古丈县长陈立莫急电驻王村军政特务团第四团团长张威驰援。925日张威派一个加强连,配备两门迫击炮,直奔干田坳。沅陵竹山部队从乌宿赶来包抄。义军遭受炮击,队伍溃乱,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这天,义军牺牲700多人,被俘300多人。总指挥向天锡、永顺向明均当场牺牲。副指挥田祖文等6人逃往梳头溪后被打死。被捉的300多人中,200多人在县城教场坪惨遭杀害,另100多人被充军四川。起义失败。

【太阳山之战】  民国期间永顺同善社神兵起义的重要战事。民国33年(1944),同善社刘巨川、王和甫、田勉旃以“抗兵、抗粮、抗税”为口号,组织训练“神兵大刀队”。1945322日,国民党军队士兵欺负百姓,调戏妇女,激起“神兵”义愤,因之起事。神兵队伍相继攻打首车、三车乡粮仓及乡公所、龙家寨等处。国军第八十六军“竹山部队”奉命征剿神兵,在勺哈太阳山与神兵发生激战,双方发生拉锯式的相持。后因神兵首领王虎臣中弹身亡,神兵退出太阳山。这次战斗自上午10时打响至下午2时结束,双方伤亡较重。

【保靖“七进七出”】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保靖县地方党团派系为争夺县城而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的总称。因竞选“国大”代表,保靖县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是以三青团头目黄佩予为首的,包括各乡保长的地方势力;一是以彭司继为首的国民党参议会势力,包括县长、党部书记长、参议长、警察局长的党政警界势力。黄佩予“毁家纾难”投入竞选,但终不敌党政警支持的曾任独立二十旅旅长的喻英奇,最后失败,只好退居乡下。保靖县国民党与三青团势力水火不容,矛盾磨擦继续,相互暗杀不断。1949年初,黄佩予、黄大训在涂乍召集地方武装,成立“湘西人民自卫军”,黄佩予自封总司令,于正月三十日进攻保靖县城。彭司继率警察中队进行抵抗,拉开了你进我出、你出我进的一系列争夺县城的战斗。当时永顺专员聂鹏升、湘西军统站长罗文杰、四川军阀周燮卿,及各县地方武装如龙山师兴周、古丈双景五、永顺周海寰等都程度不同的介入到这场武装争斗中,时间断断续续长达3月之久,县城拉锯式地更换控制势力,史称保靖“七进七出”。后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宋希濓要建立暂编第四师,收罗地方武装,将介入争夺保靖县城的各武装头子委以师长、团长之职,冲突才告结束。

【湘西三二事变】  1949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正陈兵江北、待命渡江之时,蒋介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互相倾轧。为挽救蒋帮的失败,蒋介石以集中力量为名,积极扩大其嫡系17绥靖处主任兼司令李默庵的势力,排挤省政府主席程潜势力。永顺专署专员聂鹏升卖力执行蒋介石的意旨,大力收缴各县地方武装,组建“戡乱建国大队”,借此削弱地方武装势力。而程潜则大力拉拢地方武装,扩充实力进行抵制。驻永顺、大庸、桑植的省保安团团长汪援华,永顺警察局长曹振亚及督察长周海寰,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李兰初等反对缴枪,共同组成了“湘西北人民反抗压迫自卫军”,汪援华任总指挥、曹振亚任副总指挥,打着“拥护程潜主席”“反对中央压迫”的旗号,印发《湘西北人民咆哮》传单,通电全省。并于23日攻占县城,赶走县长杨禹九,囚禁永顺专署专员聂鹏升。随后又部署攻打十七绥靖处司令部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常德、沅陵、辰溪等处。32日,周海寰率部攻下湘西重镇沅陵,其部放假3天,烧杀抢淫无恶不作,造成“万户千门尽劫灭”的惨境。周海寰部占据沅陵达10日之久,每天勒索白米50担、金圆券10万元以资军费。其后解决方式竟然是省政府委员戴季韬、国大代表王素波、省参议员双景五、省保安副司令王劲修等出面与汪援华和谈,正式委任汪援华为保安第五旅旅长、兼永顺龙山清剿指挥,曹振亚为其副职而告结束。后据统计,受难乡镇16个,死亡22人,伤52人,失踪17人,被奸妇女余人,受灾民户3418家,焚毁房屋151栋,财产损失达100.824万银圆。史称“湘西三二事变”。

【湘西三五事变】  1948年秋,驻常德十七绥靖公署,采取“戡乱建国”的方针,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总体战”,企图把湘西建成湖南的基地,下令各县成立“保安团”,并把亲信安插到各县任“勘建大队”大队长。194935日,辰溪的张玉琳、泸溪的徐汉章、古丈的张平等地方官匪势力乘机而起,把国民党设在辰溪的兵工厂武器抢劫一空。据统计,各库取出的枪炮共1.9万余支(门),弹药500余万发,史称“湘西三五事变”。因该事变导致武器大量被抢,地方武装纷纷自立。徐汉章攻进泸溪县城,自称军长;黄鹤鸣赶走乾城县长,自称“湘鄂川黔人民自卫军川湘路警备总司令”;大庸三青团武装赶走了县长;陈渠珍在凤凰成立“湘黔川鄂边区人民自卫军”。湘西社会大乱,匪患横行,民无宁日。

【刘邓大军过泸溪】  194910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从南京出发,沿湘川公路向西南挺进。西行至泸溪县地界铁山河,沅水天堑横在大军面前。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乘坐仅有的一艘轮渡顺利渡河,到达泸溪县城武溪镇,刘伯承、邓小平住省心楼。他们十分重视泸溪新生人民政权的建设和地方武装的管理,在省心楼不仅指挥二野西进事宜,还派出人员协助泸溪工作队开展建政工作,并承认地方自卫总队的起义,政治上给予鼓励,物质生活上给予合理解决。同时还派出10多名连排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自卫总队中了解情况,开展教育活动。

【四十七军解放湘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其第一三九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晏福生;第一四○师,代师长叶建民,政治委员张百春;第一四一师,师长王明贵,政治委员邹衍。全军共5.6万余人。1949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四十七军进入湘西,一四一师直插桑植,一四○师经沅陵进入大庸后坪,一三九师经慈利进入大庸,在大庸歼敌第一二二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大庸解放。16日,桑植解放。19日,永顺解放。22日,古丈解放。10月底,四十七军军部和第一三九、第一四一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向川黔进军作战,第一四○师留驻湘西。115日,乾城解放。6日,解放军第二野某部解放永绥。7日,保靖、凤凰解放。8日,解放军第十一军解放龙山。19501月,第四十七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维护交通线任务。

【麻扎鱼梁抢劫案】  1950110日,国民党暂编第九师一旅第三团副团长杨云飞(潭溪楠木冲村人),伙同乾城县(今吉首市)熊高宙、梁光湘等,聚集匪众1000余人,在泸溪、乾城两县交界处的麻扎鱼粱围堵抢劫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山炮连一个排运往乾城的48只盐船,解放军与匪众激战3个小时,牺牲24名战士,10万余斤食盐和其他物资被匪众抢劫一空。为了纪念牺牲的人民英雄,两县人民政府在麻扎鱼粱处修建了烈士公墓。

【湘西剿匪】  解放初期,中共湘西区委、湘西行政公署、湘西军区领导开展的剿匪斗争。1949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湘西22个县城后,境内国民党地方武装及溃败的军、警、特人员均上山为匪。当解放军主力入川作战,仅留一四○师留驻湘西之时,国民党暂二军军长陈子贤乘机在龙山里耶岩科落召集各部头目开会,成立“湘鄂川边区自卫委员会”,四川酉阳专署专员庹贡庭任主任,陈子贤、师兴周任副主任,瞿波平、杨树臣为正副总指挥。并以里耶八面山为中心建立“湘鄂川边区反救国军”游击根据地。他们四处出击攻打县城,捣毁区政府,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1950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一三九师、一四一师由川返湘,开展大规模军事剿匪行动。4月,肃清了国民党暂五师势力,活捉副师长李兰初等100余人。7月,全歼国民党暂十一师,击毙师长张平。8月,消灭了逃入湘西的四川匪首杨树臣残部,国民党暂四师师长罗文杰、暂五师师长曹振亚、暂十师师长瞿波平先后投降。经过重点清剿、中心区围剿、边缘区会剿、肃清残匪几个阶段,自194910月至19511月止,湘西地区共歼土匪及地方反动武装92081人,其中击毙6382人、俘虏12361人、投降46858人、收编4040人、登记自首586人、其他人员放下武器溃散藏匿,缴获各种枪64634、火炮2910门、弹药151万多发。其中永顺专区毙匪2348名、俘虏1461名、投诚6553名,缴获各类枪12638、迫击炮5门、手榴弹1464枚、各种枪弹30余万发。湘西百年匪患自此得以肃清。

【四十七军湘西剿匪】  四十七军前身是1930年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1师,该师于193210月改为红八军二十二师,次年6月又改为红六军团十七师,后参加了长征。抗战爆发后,十七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19471月,三五九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当年9月,独立第一师与独立第三师、东满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为梁兴初,政委为周赤萍。194811月,十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19501月起,四十七军进驻湘西执行剿匪任务,时任军长为曹里怀。从195010月开始,湖南军区调集四十七军(包括湘西军区)、四十六军的一三六师和地方武装共4万多人,在驻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部队协同下,对湘西地区的土匪进行会剿。解放军组成南、北两个进剿指挥部,分别由四十七军军长兼湘西军区司令员曹里怀、副司令员刘贤权担任指挥。至19512月四十七军赴朝参战时为止,共歼匪近10万人,基本肃清了湘西匪患。

【湘西全面剿匪的开展】  1950 1月,根据中共湖南省第一次党代会关于在湘西等地把剿匪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的部署,湘西军区(四十七军)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广泛动员。21日,发出《剿匪政治动员令》,3日发布《告湘西土匪书》,湘西全面剿匪工作在一四一师兼永顺军分区所辖的永顺、保靖、古丈、龙山、桑植5县,一三九师兼沅陵军分区所辖的泸溪、乾城、风凰、永绥、沅陵、麻阳、辰溪、溆浦8县全面开始。经过龙山八面山战斗、泸溪兴隆场战斗、古丈李家洞战斗等,消灭了陈子贤、罗文杰的暂编第1军,徐汉章的暂编第九师,张平的暂编第十一师等股匪。这次全面剿匪进行3月之久,共清剿收降土匪5000余人,保证了湘西地区建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湘西重点剿匪】  经全面剿匪工作之后,湖南省军区制定了“划分区域,重点进剿”的新的剿匪计划。确定由永顺、沅陵两个军分区组织,放弃边缘区,集中兵力重点消灭中心区土匪。自4月初开始,永顺军分区集中了3个团的兵力,在永顺松柏场、永顺塘坊坪、保靖野竹坪、泸溪大陂流等地,重点围剿李兰初、曹振亚、杨树成、杨云飞等部,共歼灭土匪4000余人,活捉匪军长陈子贤、师长陈策勋、旅长李兰初、县长胡绍怡、团长李幼平等,取得了湘西重点剿匪的胜利。

【湘鄂川边区会剿】  三省边区最大规模的剿匪战役,自19501015日开始,到12月结束,达75天。会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015日开始至1110日结束。在湘西北前线进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永顺军分区四二一、四二二、四二三团,恩施军分区独立团、来凤县大队,沅陵军分区四一六、四一七、四一九团等部队投入战斗,铜仁军分区所属部队配合行动。这一阶段剿匪击毙了“湘鄂川反救国军”副总司令杨树成,活捉了暂五师师长曹振亚、旅长陈植树、湘川反救国军总司令徐雅南。“湘鄂川反救国军”总司令瞿波平、副总司令向阳、第四纵队司令贾奇才等被迫投降。第二阶段自12月开始,到19511月结束。主要由永顺军分区3个团、沅陵军分区7个营对永绥、凤凰土匪围剿。这一阶段先后抓获了“湘鄂川黔忠义救国军”指挥石廷斌、“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三纵队司令刘湘凡,迫使“湘鄂川黔第一纵队”司令石海伦、第三路副司令吴以明、“铲共委员会”指挥杨胜儒等投降,基本上肃清了永绥、凤凰两县匪患。整个边区会剿共歼土匪10037人,缴获枪7000余件,湘西及周边大股土匪基本被消灭。

【八面山剿匪】  八面山位于湘鄂川三省交界处龙山县南部,最高海拔1414.5米,山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近5公里,四面绝壁,山洞密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501月上旬,解放军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离川返湘,接受了进攻八面山、消灭国民党军队残余匪帮的命令,部队紧急向八面山下里耶镇集结。国民党暂一军军长陈子贤部闻讯逃往四川,暂编师长师兴周率众1000余人据守八面山顽抗。一四一师四二一、四二二两团采用南北夹攻、分兵合围、快速制敌的战术,从八面山南北两地展开了攻山战斗。四二二团主攻八面山南侧大岩门,激战一天未能攻下。后趁夜晚,在群众带领之下,尖刀排攀藤越崖爬上石壁,绕至大岩门卡口后侧埋伏,天明后前后夹击,顺利拿下大岩门。四二一团进攻北侧西眉峡,被滚木檑石所阻,牺牲7人,重伤2人。直到第二天攻占了大岩门的四二二团赶到,前后夹击,才夺下西眉峡天险,控制了八面山对外通道。大部分匪众在师兴周侄子师锦率领下退守燕子洞。燕子洞是排列在悬崖峭壁之上并排的4个洞,一、二、三洞互通,第四洞还有一窄小山洞通向岩壁后山顶,构造十分复杂。121日,四二二团包围了燕子洞,先用机枪压住敌人火力,再用炮轰塌洞口卡门,守敌被迫退入洞内坚守。至深夜,敌人以绳从绝壁上吊下山,在师兴周带领下逃往四川。22日解放军进洞收缴了枪枝、弹药、电台等军用物资,还查获了粮食数万斤。然后以营为单位反复搜剿清山,至6月底,共搜捕师兴周部属800多名,缴步枪1000余支和重机枪7挺。1950年冬,师兴周走投无路,被迫投降。

【古丈剿匪】  19502月,湘西军区集中了军区直属队7个连、永顺军分区四二二团的两个营、沅陵军分区四一六团两个营的兵力,于3月初分进合击围攻古丈县张平股匪。张平原名张大治,出身于古丈李家洞一大地主家庭,18岁起先后自任县团防局长、警察局长、古丈县长,烧杀抢掳,吃喝嫖赌,胡作非为,称霸一方。有“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的民谣形容他。张平被国民党收编为暂十一师师长后,更是罪恶累累。清除张平股匪是古丈人民的强烈愿望。33日,古丈剿匪战斗打响。四二二团两营进攻李家洞、四一六团两营进攻龙鼻咀、军区直属队进攻洞坪、军区警卫营扼守镇溪,将张平股匪2000余人合围于境内。经34日至11日大小10余次战斗,在武力进攻和政治宣传下,400多名土匪被击毙,6名支队长投降,匪众纷纷缴械,仅张平率10余死党脱逃。710日,张平饥饿难挨,出来寻食,被农民张高升父子发现,带领区中队一班战士和10多个民兵,将张平击毙于杨家岭小里溪一处水田中,古丈剿匪宣告彻底结束。

【清除残匪】  19512月,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因抗美援朝调离湘西,清除残匪工作由永顺军分区所辖的独立二十团、独立二十一团、独立营、补训大队、6个县大队、区中队、公安部队等地方武装承担。清除工作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组成武工队、飞行组。采取长途奔袭、日夜追捕等作战方式,至19528月,共清剿残匪1062人,活捉、击毙匪首447名,保证了湘西苗族自治区顺利成立。19541月,为彻底清除残匪,湖南、湖北两省协作成立了永顺、桑植、大庸、慈利、鹤峰五县剿匪联防委员会,确定了“发动群众、侦察情报、武装突击”的剿匪方针,采取“摧毁土匪的社会基础、斩断土匪耳目与物资供应,使土匪走投无路,然后歼灭之”的战术。组成4个指挥部,组建15个武工队,全面清剿残匪。至19558月,击毙在册土匪32名,抓捕外逃匪首12名,投降匪首20人。19561月,五县剿匪联防委员会撤消,永顺、大庸、桑植成立“清匪治安委员会”,重点追剿匪首。直至1965324日,覃国卿(覃心杆子)、田玉莲在桑植棉花垭被击毙,湘西百年匪患终被彻底肃清。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