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军事机构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军事机构

【都团制度】  “都”“团”至少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境内普遍设立的军事机构。在溪州铜柱铭文中,彭士愁自称为“当(本)”“当(本)”。都团制度在近现代已经下沉到区乡一级。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第四件,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尤其是都之一级,即接近县之一级,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

【静边都指挥使】  官名。“静边都”是五代十国时期,溪州一带依照州县结构所设的军事指挥机关。当时《溪州铜柱铭文》有这样的记载:“右具状:溪州静边都,自古以来,代无违背。后晋天福四年(939)九月,蒙王庭发军收讨不顺之人。当都愿将本管诸团百姓军人,及父祖本分田场土产,归明王化。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归顺之后,请只依旧额供输。”这里就基本上提出了溪州一带的军政管理构架,即按照羁縻“州”“县”行政区,大致对应地设置了“都”“团”军事管区,进而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这种都团军事管理制度在宋代仍然存在。《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蛮夷一》记载,溪州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可知,五代时期的静边都指挥使是为溪州最高军事长官,多由溪州刺史直接担任。因此才能理解该铭文中,彭士愁自称为“当(本)”“当(本)”的真实含义,也才能理解宋代为何能有“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的军政控制格局。

【土司军队】  湘西彭氏土司组建、训练和指挥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力量,亦称“土兵”。但是,它与宋朝时产生的“土兵”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宋朝时所谓的“土兵”属于地方性的武装,归属于朝廷。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卷十二中曾说:“选民丁之壮者编成什伍,号为土兵。”这样的土兵是直接属于朝廷管辖下的地方性武装,而土司军队则直接受土司管辖,朝廷虽然经常征调,但依然不属于朝廷管辖。旧时的湘西土司军队曾一度十分强悍,常常成为朝廷征调对象,无论是对抗外来民族的侵略还是镇压国内的动乱,都经常调集湘西彭氏土司军队,而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深得朝廷的信赖。

【土兵军制】  土司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在土司统治境内,各大小土官不仅是地方上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长官,他们各自都拥有一支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为“土兵”,其编制单位有营和旗两种。营为常设专职军队,常年服役。旗为兵农相兼的民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作战。

【土兵营制】  营是土司的正规部队的编制。依其势力大小,土司拥有“营”的多少不等,宣慰司一般拥有五营士兵,称为前、后、中、左、右营。其中中营最为重要,通常由应袭长子率领,其他四营则由境内大姓或土司亲属、心腹担任首领。营兵皆须经过严格挑选,通常是先召集各村寨壮丁,共同举行祀天仪式,然后斩杀白牛,置牛首与白银于桌上,“有敢死冲锋者,收此银,吃此牛首。勇者报名,汇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入营者均有一定的俸禄,“其兵丁每名领工食银三两六钱,米三斗六升,皆民间派”。营兵的职责主要是“各保关寨”,土司在其辖区边境的重要关口,均设有兵丁把守,如遇其他土司入侵,兵丁就施放狼烟报警,此呼彼应,使土司能很快纠集士兵拒敌。如本境土民出境,则须持有土司衙署的“领单”,无单者不许出境。

【土兵旗制】  旗是土司寓兵于农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它既是土家族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基本军事单位,凡境内居民,均编入旗内。旗的多少是根据土司地域大小划定的,故各土司即使官职等同,所拥有的旗也有多少之分。如永顺土司有58旗,散毛土司有48旗,保靖土司有16旗,桑植土司有14旗。各旗均有名号,名号一般具有象征性或吉利性,也可用地理方位来命名。比如永顺土司58旗名号为:辰、利、东、西、南、北、雄,将、能、精、锐、爱、先、锋,左、韬、德、茂、亲、勋、策,右、略、灵、通、镇、尽、忠,武、敌、雨、星、飞、义、马,标、冲、水、战、涌、祥、龙,英、长、虎、豹、嘉、威、捷,福、庆、凯、旋、智、胜、功,设、谋。各旗号名加在一起念,就像一首七言诗,琅琅上口。旗设有旗长,又称为旗头。旗长战时须率旗内壮丁出征,平时则管辖旗内民户,负责收取租税、差发徭役等事务。旗内土民有事则调集为军,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于民,以习耕凿。

【校场】  古代称士兵操练或比武的场地。土司时期,在老司城周边邻近的地区,就设有专门的校场。旧时农闲季节,土司会召集周边远近的青年百姓,前往校场进行演练。整个演练由专人负责,其演练项目主要是军事技术、搏击术等。每期演练结束,参与演练的群众都必须进行比赛、较技。其中技术最精湛、争得第一者,还会得到土司的奖赏,被委以一定的职务。

【搏射坪】  土司时期专门用来训练士兵弓箭射击技术或火器射击技术的场地。据清同治《永顺县志》载:“永顺司治西二里许,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演武。又西北五里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曰射圃,地势均较宽敞,土人每每较技于此。”由于弓、火器是战斗中杀伤力很大的武器,所以,土司比较重视对这种武器运用技术的训练。在老司城遗址的附近,就设置有专门的“搏射坪”,以供战士平时演练。搏射坪一般地势比较开阔,在其一端设置有一排箭靶。训练时,士兵站立距离靶场一百步或五十步的地方,用弓箭向靶射击。

【土兵演武】  土司对土兵的训练十分严格,设有专门的演练场供土兵练武,还常常利用“赶仗”(打猎)之机,结合进行军事训练。“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必罚。猎他兽亦如之,得禽则倍赏当先者”。出征前要举行仪式,“系牛于神前,以刀断牛首卜胜负:牛进则胜,退则败;而复进者失败而后胜,以此为验”。士兵如战前脱逃,则斩其手足,战斗中如畏缩不前,则斩首。

【演练项目】  土司时期民众参与定期的军事演练活动时所进行的各项演练。旧时的演练,主要针对军事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个人搏击术、各种武器运用技术、个人的体能训练、步战术、马战术、各种阵法等。这些项目并非每人都必须参加,而是根据战斗的需要,根据个人的素质、特长,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分别进行各自的演练。如步兵则演练步兵的项目,骑兵则演练骑兵的项目。总之,土司时期对土家族民众的军事演练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任谁都不得三心二意,且演练场上号令严明,违令者杀无赦。所以,经过这样演练的民众,平时无事则务农生产,一旦战争需要,就可以迅速聚集起来,拿起武器,成为一支攻无不克的军队。

【军马养殖】  土司时期湘西地区有专门养殖军马这一项准军事活动。尽管湘西多山,不适合骑兵战斗,但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土司们常常在自己的辖区内开辟一些草木茂盛的地方专门养殖军马。这些军马或供各级土官使用,或专门用来作为贡品奉献给朝廷。一般军马的种马多从川、云、贵等省购买,然后指派专人负责养殖,等到所养的马匹符合朝廷军马的标准时,派人专门运送至京师或附近行省所在地。尤其是在明朝,一些史籍多有永、保土司向朝廷进贡马匹的记载,这些进贡的马匹就是湘西地区养殖的军马。

【土兵阵法】  士兵有严格整齐的阵法,一般以24旗排列为阵,各旗精选25人,以13579人数排列5排组成尖队,其余士兵跟随其后欢呼助阵。如第一排人倒下,则第二排马上补上来,第三、四、五排及后面助阵者也作相应调整补充,以保证队形的完整不乱。队形的严谨和随后士兵们的呐喊助阵以及不断地补充调整队形,有力地提高了士气。其阵法图示如下:

旗队列

第一排1

○○○ 第二排3

○○○○○ 第三排5

○○○○○○○ 第四排7

○○○○○○○○○ 第五排9

共计25

司队列

第一旗列25

△△△ 第二旗列75

△△△△△ 第三旗列125

△△△△△△△ 第四旗列175

△△△△△△△△△ 第五旗列200

共计600

旗长与总司长官均在本旗或本司列后阵,如某士兵畏缩不前,则斩某士兵,如某旗畏缩不前,则斩旗长。如第一旗列败,则第二旗列补上,第二旗列败,则第三旗列补上,以此类推至第五列,如仍败,则不再前进。这种阵法被誉为“凡战必捷,人莫敢撄”。在封建王朝的征调中,土兵阵法往往攻无不克,成为封建王朝军事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步战】  步兵之间,也包括步兵与骑兵之间发生的战斗。土司时期,土兵多为步兵,加之湘西地区山多坡陡,骑兵在此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但凡步兵与步兵对阵时,土兵常用一种阵法,几乎所向披靡。但是,土兵在战斗中也有遭遇骑兵的时候,故而在其步战中,也有应对骑兵的方法。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

【马战】  骑马作战。马战对于古代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在战国时期开始推广马战,到汉朝马战则彻底地取代了车战。但是,在湘西土家族地区,马战并非土司军队的强项,只不过是土司也需要自己的士兵懂得马战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他们在战斗中遇上骑兵时,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水战】  水上作战。湘西地区溪河纵横,而且旧时还居住有专门从事水上生活的疍民,其水性和水中作战的能力相当强,所以在土司时期,湘西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水兵,专门用来进行水上战斗。古代水战主要有两种攻击方式。一是远距离攻击,利用弓弩、火器等对敌人战船进行远距离的攻击,使之燃烧,从而摧毁敌船,或烧毁敌军。二是近距离攻击,又有三种攻击方式:一是用自己的战船直接撞击敌船,利用自身船体重量和水流力量撞沉对方;二是利用拍竿等专用击打装置,拍击对方战船,使之毁坏沉没;三是直接将士兵送上敌方战船,通过近战格斗的胜利达到俘获敌船的目的。除此之外,土兵水战还经常采用潜入水底击穿敌船的战术:作战时,这些水兵跃入水中,在水底潜行,接近敌船后,用刀刃戳穿敌船船底,使敌船缓缓下沉,敌人防不胜防。

【土丁弓弩手】  宋朝时期,在辰、澧等州实行的军事制度。“荆湖路义军土丁弩手之设,盖以诸蛮叛服不常,须土人控制,故选自户籍,蠲徭番戍砦栅,实代王师御侮而无馈饷之劳。其后归、峡等州亦置番戍诸砦,或以岁、以季、以月上番,人给口粮,有功迁补”。土丁弓弩手可“免科役及身丁口(税)”,摆脱了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规定“每招土兵一名,给官田百亩,亦足以充一岁之用,使之或耕或佃,各从其便,仍尽蠲其租税”。但这种“计口给田”,仅仅是土丁弓弩手以服兵役为代价而换取的官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罚”。后来田禁逐渐松弛,土地可以买卖、转让、调换,一些土丁弓弩手成为占有土地的所有者。

【战斗禁令】  土司对军队在战场上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军法、命令。令行禁止,节制甚严。如在战斗中,只准许士兵冲锋砍杀敌人,却绝对不允许士兵在杀死敌人后,割下敌人的头颅。如果有人胆敢违背禁令,就会被视为罪过而被斩首。所以,土司军队在战场上都一心杀敌,不敢分心,这样一来,土司军队在战场上自然也就形成人人奋勇杀敌的气氛,不争功,不冒功,一心一意地战斗,从而保持了战斗队形的完整和斗志的高昂。这些因素使得土司军队往往“所战有功”,一往无前。

【边班】  内地军队轮班调守边疆。《明史·兵志三》:“永乐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边班一般一年一轮换,每年始元第一天即换班日。今天所谓的“上班”“值班”“轮班”即源于此。湘西地区的边班即值守边墙,既有卫所军士值班,也有土司旗兵值班,其目的是防范当地少数民族叛乱。

【总旗】  官名。明代卫所制度中的低级军官。每百户下设总旗2人,各领5小旗,每总旗有兵士50人。

【辰州刺史】  宋朝驻辰州(今沅陵)提督军务,挂帅出征的常驻武官。宋乾德元年(961),太祖赵匡胤“以蛮治蛮”,起用瑶人秦再雄为辰州刺史,旋又改秦为辰州团练使。乾德三年(965),秦任五溪团练使。宋嘉祐三年(1058),在县东置池蓬寨(今永顺县境)。少数民族首领张景渭、彭德儒、向永胜、覃文猛、覃彦霸等奉朝廷令,在下溪州筑会溪城,在荣滩南岸(今古丈县境)置黔安寨,隶属辰州。

【辰州卫】  元至正年间至明洪武年间,元、明两朝代军队在辰州(今沅陵)设立的军事机构。兼有防御和屯田的双重任务,是兵农兼资、耕战结合的军队编制。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十二月,吴王朱元平遣徐达克辰州,革万户府,置辰州卫。明洪武七年(1374),定兵卫之政、辰州卫下置前、中、左、右千户所。弘治二年(1489),裁巡检署,设巡检司。县内设池蓬、高崖两处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设拱辰营于棋坪。崇祯二年(1629),湖北道驻辰州,又设辰沅兵备道于府城。

【偏沅巡抚】  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初年,设立于沅州(今芷江)总揽军政的最高长官。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宣慰使杨应龙联合苗民反明,明神宗朱翊钧为征讨杨应龙,为了便于军事调度,特派佥都御史江铎为沅州巡抚。因规定半年住贵州施秉县的偏桥镇,半年驻沅州,故名偏沅巡抚,不久即撤销。明崇祯三年(1630)再度复设,后又罢。清军攻占湖南后,于顺治三年(1646)在沅州继设巡抚,管理湖南全省营伍事宜,隶属湖广总督。巡抚下设参将署、守备署和游击署。置参将、守备、千总各1人,把总4人,外委等官26人,节制左、中、右、前、后5个标营,共有兵丁1436名。康熙三年(1664)移驻长沙。

【辰沅永靖兵备道】  清代湘西军政合一的军事机构。康熙四十三年1740,辰沅靖道由沅州移驻五寨长官司城(今凤凰县城),辖辰州、沅州两府及靖州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改辰沅靖道为辰沅永靖兵备道,治镇筸即今凤凰,辖辰州(沅陵)、沅州(芷江)、永顺、靖州等31州及凤凰、永绥、乾州、晃州4个直隶厅。乾嘉苗民起义后,辰沅永靖兵备道驻军分“道标”兵8000名)和苗兵5000名)1.3万名。守备34(其中苗守备28员),千总69(苗千总63员),把总123(苗把总114员),外委270(苗外委253员),额外112员。屯标设有守备6员,千总6员,把总9员,外委17员,共兵丁8000名。分驻凤凰厅屯守备3员,千总4员,把总5员,外委10员,额外9员,练勇1000名,屯丁4000名;乾州厅屯守备1员,把总1员,外委2员,屯丁600名;永绥厅屯守备2员,千总2员,把总2员,外委2员,额外1员,屯丁2000名;古丈坪屯把总1员,外委1员,屯丁100名;保靖县外委2员,额外2员,屯丁300名。

【镇】  清代总兵官驻扎的军事大本营,辖协、营、汛、塘、所等军事驻所。湖南当时仅设镇3处,湘西就占了2处,即镇筸镇、绥靖镇,只有永州镇设于湘南。镇一般驻有相当的兵力,主要用于当地的军事、治安防卫。湘西镇筸镇总兵官1员,驻凤凰厅城,即今凤凰县城。设中、左、右、前、后5营,兵额为3000名。

【协】  旧军制单位。清代在镇以下设“协”,为副将驻扎的军事据点。湖南共设协9处,大湘西就占了5处,即沅州协、靖州协、永顺协、永绥协、乾州协。

【永绥协】  雍正八年(1730“开辟”上六里,设吉多坪营,雍正九年定名永绥,设副将,马步战守兵1600名,副将原驻永绥厅城,即今吉卫镇。乾嘉苗民起义时添设绥靖镇,与厅城移驻花园(今花垣县城),永绥协则移驻茶洞。

【永顺协】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后设置,驻永顺府城(今永顺县城)。设副将1员,兵额为800名。

【乾州协】  设副将1员,驻乾州厅城。原系镇筸镇左营地,乾隆六十年(1795)改营为协。嘉庆二年(1797)新设营制,将辰州副将移驻乾州,左营游击营移驻镇溪所为镇溪营。该协兵额为880名。

【崇山卫】  卫所名。崇山卫是明初为控制保靖土司而设立的卫所之一,建立时间史载有三:一是乾隆《辰州府志》卷十二所载,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辰州卫指挥刘寅创建卫署;二是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卷一《建置》载,明洪武元年(1368)改夜郎坪设崇山卫;三是《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载,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月,置崇山卫于湖广孟洞之地。即分别有1366年、1368年、1378年设卫之说。卫治在今花垣县吉卫镇,其卫治遗址仍存。遗址呈椭圆形,现存周长约4千米,高45米不等,底宽8米,顶宽3米的土城墙一道,均为就地取土版筑而成,城楼则为砖木结构。城墙开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北小门等5门,分别命名为“归化门”“宣威门”“长治门”“振武门”“文安门”。城内还有宽1.5米的马道、跑马场、演武厅等设施。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崇山卫地处苗民腹地,山高险远,饷运艰难,明廷为减轻粮饷运送的压力,撤崇山卫改置崇山千户所。

【崇山千户所】  由崇山卫改设而来,所治仍为原卫治。由卫改所是因道路艰险,粮草难以运送而为,但改所后不仅未解决饷运难的问题,反而因兵力减少,不足以保持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高压政策,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下难以立足。洪武三十年(1397),被迫撤崇山千户所,分镇溪、崇山一百二十四寨为十里,自高岩下谓之下四里,高岩上谓之上六里,以下四里之地改立镇溪军民千户所。用畸零寨户充土军守城池,寇乱为军出战,事平为民耕作,故名军民所。将所治自吉卫迁于夜郎坪,改名为镇溪,即今吉首市。

【镇溪军民千户所】  镇溪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市区。《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在湖南乾城县东北二十余里高岩河东岸。枕山带溪,地势平衍,颇有水田,县北惟此称沃壤,又为往永顺、保靖要冲。宋时为镇溪砦,明设千户所于此,清康熙时立镇溪所,后又改为镇溪营,与筸子坪土官分寨管理,镇筸得名以此。旧有游击把总驻守。”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朝廷批准将泸溪上五都分为16里,并置镇溪军民千户所,隶辰州卫。由江西建昌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段文进京受铜印,任千户职。其主要任务为管理和监视土官及土民,具有军事民政兼管的政府职能。

【羊山卫】  明王朝为控制永顺土司,在土家族腹地所设的第一个卫。民国《九溪卫志》卷四《事纪》载:洪武三年(1370),湖广参政杨璟平定茅冈土司覃垕叛乱,“官军乘胜追至羊山,势险阻不能上,乃回驻山下,贼亦阻险自守”。杨璟只能“为持久计,遣使请饷”。直至“上更命湖广参政戴德益兵以从,并降秩谴责,璟乃督将士尽力攻之,贼败,遁入溪峒”。羊山的易守难攻使明军在平叛中付出了较大的军力。茅冈土司叛乱平息后,为防范永顺宣慰司势力,朱元璋决定设卫于羊峰山,卫因此山而得名。羊峰山虽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山路崎岖,饷粮不易运送,坡陡地少,军屯难以自给。卫指挥黄常(裳)多次上报朝廷,力陈迁址,终得批准。洪武四年羊山卫徙卫城于庸水之阳,即今张家界市后坪镇武口村,因周边为大庸溪之故,改名为大庸卫。羊山卫仅存在两年时间,即被大庸卫所替代。羊峰山位于今永顺县。20104月,考古专家在羊峰山下西南角的永顺县石堤镇羊峰村发现了“羊峰城”古城池旧址。经考证,该古城建成于明朝,城廓设计周正,四边有门,东南西北均建有围墙,城墙宽大厚实,城中面积达133公顷,基本认定为羊山卫卫城。

【老司城烽火台】  烽火台山,位于永顺县老司城西门,土家语叫“黑里尾”(高入云天的山),可俯视司城全境。上山道路十分险要,两边皆悬崖,如同上天梯。土司时期,山上常年驻兵,观察敌情,白天放烟,晚上举火,以通信息。今山上有烽火台、兵房遗迹。

【金鱼关】  位于永顺县老司城西南8千米处的高峰山,是山脊上的唯一坳口,土司的重要关隘,进永顺县城的重要官道。今存有1.5米宽不等的古石道,并有一口古井,称为金鱼塘。

【飞霞关】  位于永顺县老司城西北约7千米处的飞霞山背下的坳口上,海拨671米,共依高峰山脉与金鱼关之山相连。飞霞关口原为岩门,左道宽约1.5米,下坡有石级古道和石板道,可通吊井、颗砂、塔卧、桑植、容美,是老司城北出第一关。

【团堡关】  位于永顺县麻岔野鸡庄,在老司城东北10千米处,海拨614米。关口呈长方形,面积约160平方米,四周垒砌石墙,有驻兵房,山顶有烽火台,有宽1.5米的古石道。该关是老司城出北门去石堤、青天坪、龙爪关的第一关。

【贺虎关】  位于永顺县石堤与青天坪交界处的贺虎溪坳口,北距老司城20千米。该关是出老司城北门去大庸的第二关口。今遗址尚存。

【龙爪关】  位于永顺县青天坪龙关组,关北为青龙山,关东为黄龙山,东北依澧水河,关因在双龙巨爪相护之下形成险要地势而得名。在青龙山与黄龙山侧有马儿山,土官设有3座烽火台,驻重兵把守。该关是从东北进入老司城的第一关,故又称头门关。

【榔溪关】  位于永顺县榔溪河与灵溪河的汇合口,南距老司城5千米。“榔溪双潭映月”是老司八景之一。关口位于两河交汇的半岛石壁山下,面积约50平方米,有干砌的青石墙,依山临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司驻防有把总1员、士兵16名。该关是老司城南出第一关,也是通往羊峰城、王村的重要关口。

【明溪砦】  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东南今永顺与沅陵交界之处,是辰州北防溪州土兵的重要驻防地。在朗溪河口有战场坪,是当年辰州官兵与土司争夺边域的战场遗址。

【镇溪关】  永顺县长官镇小溪河与酉水交汇处,在悬岩上有一条古街,叫镇溪,街道悬崖下是10多里长的茨滩。镇溪关是走水路与走陸路南入溪州第一雄关。土司时设有兵署,是土司与辰州最南的边关。

【王村关】  王村古名“西枯村”,战国时有王氏避秦乱奔楚,在这里定居,王氏昌盛后将这里改名为王村。王村是麦着黄峒长官司故地,是历代土司屯兵之地,驻兵有千总、屯长等。这里留有营盘溪、走马坪、校场坪等练兵遗址。当年驻有步兵、马兵,修建有协署、巡检署、兵谷仓等。临河建有城墙,下河有城门、城楼。王村是上通川黔下达辰常的水陆要津,也是永顺军事与商贸重要门户。

【百溪关】  位于古丈县断龙山乡与保靖县阳朝乡交界之处,是溪州西南的重要古关,山雄地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百溪关遗址尚存,号称西入溪州第一雄关。

【无极堡】  位于永顺县松柏镇龙须村马栏口组,山高顶平,面积近百亩,四周悬崖,仅通一径鸟道。居此者百余家。清有绅士姚祖兰筑山为堡,议定备机械木石轮流守卡,历代匪党屡攻不破,乡民钱粮得以保全。在松柏、石堤等地,有大小山堡数十座,从清朝至民国,乡民集居山堡以求平安。

【边墙】  明王朝为了对湘黔苗民实行军事隔离,于万历年间,修筑了一道1.7米厚、2.7米高、蜿蜒数百里的城墙,称为边墙,曾一度被苗民起义军夷为平地。清代嘉庆年间,傅鼐在镇压苗民起义后,再次重修边墙,傅鼐的这项“边防”建设,前后花了10年时间,共修边墙180余千米,筑有碉卡、炮台、屯堡1200余座,跨越保靖、永绥、乾州、古丈、凤凰、铜仁等厅县,号称“千里城”。沿墙除屯兵以外还设游兵哨巡逻,每至夜间,“数百里柝声相闻”, 严防苗民叛乱。边墙使“苗疆”地界大大缩小,不利于“苗疆”经济发展,激起了苗民不断的反抗。

【保靖绿营】  清雍正七年(1729),保靖“改土归流”后设立绿营,受辰沅道绥靖镇总兵节制,营治设土司旧衙迁陵坡子街。原设游击1员,嘉庆二年(1797)改设参将1员,另设守备2员,一驻县城外,一驻水荫场汛;千总2员,一驻葫芦寨汛,一驻保安汛;把总6名,一驻县城内,一驻鳌溪汛,一驻涂乍汛,一驻牙科汛,一驻官庄汛,一驻水荫场汛;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1员,额外外委11员。全营马兵35名,战兵545名,守兵547名。县域共设16都,营兵分别驻守40个汛塘。民国初年,绿营兵制为湘西巡防军兵制所取代。

【古丈坪营】  设都司1员,驻古丈坪城,原系永顺协旦武营,嘉庆二年(1797)改设都司。兵额435名。

【得胜营】  设有游击1员,驻凤凰厅吉信(今凤凰县吉信镇),属镇筸镇右营。此外,凤凰、乾州、永绥等地还有如总兵营、黄会营、火烧营、寄宝营、喜鹊营等数十处,均为明清所设的军事据点,实属塘汛。

【振武营】  明嘉靖年间,南京卫所军纪败坏,为重振军纪,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廷决定从卫所诸营中挑选精锐组成振武营。土家族地区所设振武营驻镇溪林木山(今吉首振武营),设有游击1员,兵额不明。

【镇溪营】  设游击1员,驻镇溪所(今吉首市)。原系镇筸镇左营右哨汛地,嘉庆二年(1797)改汛为营,兵额为500名。

【旦武营】  位于古丈县坪坝乡境内。明天启年间,辰沅兵备道副使胡一鸿,上奏请整修边墙,经朝廷拨款,委派游击邓禹续修边墙,将边墙从镇溪所延至保靖喜鹊营、古丈旦武营。《古丈坪厅志》记载:“旦武营,厅治古丈坪南三十里,营旁俱苗人寨落,群峰环合,高险幽阻,攒芒列戟,睥睨左右,为乾州永顺接界要区,亦苗险苗要。”辰州知府刘应中在《边墙议》中云:“天启中,又自镇溪所至喜鹊营,添墙60里。”原旦武营包括城墙、门头、兵房、升官祠、堂、寝室等建筑,驻千总1员,40

【土蛮坡营】  位于古丈县坪坝乡龙鼻河与阿拉溪交汇处。该营是一座石头城,正方形,边长约60米。城内原建有门头、客房、寝室、堂等建筑。驻把总1员,兵30名。如今,石墙一面已毁,三面犹存,高约3米,由一色红砂石筑成。

【喜鹊营】  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旁的一座高山台地上。该营是明、清两代湘西边墙的一个军营。清嘉庆二年(1797),阳孟寨军中守备移驻喜鹊营,在此修筑石城墙,墙高5米,底宽3.4米,顶宽1.7米,围地10余公顷,开东北、南、西3个城门。当时城内街道纵横,店铺棋布,人来人往。今仍可见残存的城墙、石级古道、城门基石、店铺遗址等古迹,住有70多户土家族村民。

【河溪营】  即今吉首市河溪镇,位于沱江和武水交汇处。明朝时曾设巡检司,后废。清雍正元年(1722)建大老衙门、中老衙门,乾隆年间改设塘。嘉庆五年(1800)河溪营建都司衙门,管辖洗溪营守备。先后修建了钟鼓楼、接官码头、接官凉亭、石拱桥及几座庵堂庙宇,给河溪营带来了繁荣。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10余万挥师入川,踏破河溪营城防,部分设施因此毁于战火。

【洗溪营】  清嘉庆二年(1797),泸溪县大修碉堡,境内土石碉堡林立,皆为“镇苗”而设。其中洗溪石堡修在洗溪口(今洗溪大桥右侧山包上),驻守备1员,兵员140名。同时在望天堂设大营盘,驻守备1员,千总1员,外委4员,额外2员,兵379名,扼守通往乾州、凤凰、永绥三厅苗人出入咽喉。

【五寨哨】  明清时设于泸溪县五寨的军事哨所。此为旧时主要哨所,驻有参将1员,督备、领班、领队、管标、土官、吏目各1员,医、识字、舍把、健卒、打手、凯、土、苗兵共784名。旧有参将标营,四周筑城,哨设于城外。此哨东至石羊城哨,南抵永安,西邻岩坎,北接长宁。设有炮楼5座:卢荻、奇山、永丰、蒿莱坪、平寮,设隘门3座:西隘、北隘、永丰隘。

【筸子哨】  明清时期设置于凤凰县竿子坪的军事哨所。东接辰、泸二县,南至洞口哨,西至三凳坡等苗寨,北抵乾州。此哨原设于阴阳江,嘉靖末年为苗民义军攻劫,后改建于此。此哨设小营2个:炮木,炮楼5座:狮子坡、岩凹、铁垤、鹰洞、上营,隘门4座:南隘、西隘、茶溪隘、冲星隘。旧志称,此哨“最为诸苗要路”,驻守有督备、领征官各1员,舍目、打手、识字、凯、土、苗等士兵999名。

【乾州哨】  明清时代设置于吉首乾州的军事哨所。东接泸溪,南抵五寨,西连竿子坪,北领镇溪所。通辰州、常德二府,为旧时积粮之地。旧志称:“外扼镇筸生熟苗咽,内捍辰泸贼巢。当事者果防备谨严,是谓居中控制。”设有小营3个:湾溪、冲果、乾宁,炮楼4座:岩牛、望城、桐木、枇杷。驻有守备、督备、领征、领班、武职、仓官各1员,舍目、识字、打手、凯招等兵共450名。

【强虎哨】  明清时代设置的军事哨所。东接乾州哨,南接湾溪小哨,西拒劳神苗寨,旁通鸦鹊、昔郎等苗寨,北至镇溪。此哨设于山顶,形势险要。设炮楼3座:麻冲、三都、麦地,隘门2座:东隘、西隘。驻有督备、领征官各1员,舍目、识字、打手、恺土、苗兵共515名。此外,湘西还有哨如小坡哨、长冲哨、石羊哨、永安哨、永宁哨、洞口哨、清溪哨等。

【头、二、三炮台】  乾州古城西关外,曾设有3座炮台,即头炮台、二炮台、三炮台。其功能主要是传递军情。明清时,每逢战事,用烽火狼烟发出信息;清末民初则用药筑炮鸣放,效果更佳。头炮台在狮子村境内,二炮台在兴隆村的茶树脑,三炮台位于今吉凤工业园区内的一座小山顶上。今头、二炮台早已荡然无存,坐落在山顶上的三炮台,断墙残壁仍清晰可见。

【团练】  中国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即将乡村中的青壮年百姓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操练。平时,他们用来保护和稳定乡村社会治安,战时,可抽调上阵杀敌,亦称乡兵。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团练起于“改土归流”之后。在此之前,则为土司治下的土司军队。

【堡寨】  宋明以来用来抵御外敌军事入侵而修筑的军事据点。湘西地区的堡寨,主要是朝廷用于防御流寇、盗贼的入侵,特意将一些分散的自然村落聚集起来,四周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清代“改土归流”以后,这种堡寨的修建得到流官们的大力提倡。为加强湘西地区各村寨应对流寇的能力,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各地村民迁移聚集,形成较大的村寨,然后筑土成墙,树木成栅,形成一个个军事防御据点。这种堡寨制度,为后来湘西地区的村落防卫、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陂流关隘】  位于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铺锄坳,山脚有斜阳小坪,上傍大山,下临深潭,是泸溪进入乾州的要冲。明建关隘,清加固,后在此设粮仓。

【湘西巡防军】  民国时期,湖南省主席何键为协助陈渠珍巡防湘西所建立的一支部队,该部队约有500人枪,戴斗垣为巡防军统领,驻扎于凤凰县城。3年后,1924年,何键因与陈渠珍不和,撤销了湘西巡防军编制。

【湘西镇守使署】  辛亥革命后,191389日在凤凰设立湘西镇守使署,直隶于湖南都督府。设有镇守使1人、参谋长1人、副官长1人、参谋2人、副官2人、书记2人、军医官1人、军需官1人、军法官1人。节制辖境内凤凰、永绥、保靖、古丈、龙山、乾城、泸溪等县团防、保甲局等地方武装。田应诏、周则范、蔡钜猷、贺龙、陈渠珍等先后担任过镇守使。1918年,湘西镇守使署移驻沅陵,改称沅陵镇守使署。

【北河护商公团】  民国6年(1917),由保靖参议李雨霆及地方士绅倡议,经湘鄂川黔四省北河(即酉水)流域各主要码头如四川酉阳县后溪,秀山县石堤、洪安,湖南龙山县里耶、隆头,保靖县里耶(今清水坪)、隆头、迁陵,永顺王村,古丈县罗依溪等商号、船帮的积极响应,成立了“北河护商公团”,团部设保靖县迁陵镇。公团具有准军事组织性质,拥有四艘炮艇及武装团丁,其职责是分段巡航北河、维护北河流域地方治安、打击水匪水霸、保护船队安全。公团在北河重要码头及险滩处设有护商点,较好地维护了湘川水运大通道北河的航运秩序。公团于民国25年(1936)解散。

【镇溪商团】  民国12年(1923),镇溪(今吉首市)商户为防止土匪劫掠,经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批准,自费组建的一支民间军事武装力量。全团82人,设中队长、副队长、教练、事物情报、司爷等职,战兵75人,编成6个班。

【湘鄂边区剿匪指挥部】  1932年冬于凤凰县成立,龚仁杰为总指挥,周燮卿为副总指挥,王尚质为参谋长。193411月,红二、六军团攻占永顺县后,湘鄂边区剿匪指挥部改称为湘黔川剿匪指挥部,集中了龚仁杰、周燮卿、杨其昌、皮德沛4个旅,组成4支纵队对红二、六军团进行围剿。十万坪一战,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湘西护国军】  袁世凯复灭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9162月,湘西人民在熊希龄的号召和支持下,掀起了“护国讨袁”运动,并成立湘西护国军,张学济任总司令,罗剑仇任护国军左翼独立司令,黄振铎任龙山护国军司令,罗振东任护国军保靖独立团团长,贺龙任护国军第一梯团第二营营长。各县护国军部队相互支持,共同行动。在大庸县,罗剑仇与贺龙合作,击败了袁世凯部下王正雅率领的武字营的进攻;在龙山县,护国军击退了袁世凯部下王笃庆团的进攻,并趁势赶走了湖北来凤县的北洋军。大庸、永顺、保靖、古丈、乾城等县相继宣布独立。1916524日,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宣布湘西独立,并任湘西护国军总司令,通电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接受其统领。湘西护国军成为全国讨袁护国武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乾州护国军】  1915年,蔡锷派朱树藩到湘西策动田应诏反袁。朱树藩的活动得到了乾州进步人士向芳诚和向值五的支持。经向芳诚和向值五的活动,得到了高国俊所属三营士兵1500余人的响应。朱树藩即以他们为骨干,于19162月,在乾州城组织了护国军。这时辰沅道尹张学济也宣布反袁,自称为乾州护国军司令,高国俊接着也表示附义。乾城县的苗、汉、土家各族,还成立了夜袭队、侦察队、宣传队、输送队、护伤队等,积极支援护国军。护国军兵分两路,一路由乾州经古丈攻大庸,在古丈县罗依溪与袁军作战,争取到袁军一营士兵起义,迫使袁军退出古丈;一路沿武水东下,配合贵州护国军进攻泸溪、沅陵。乾州护国军有力地支援了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斗争。

【湘鄂西前敌委员会】  19283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先后在桑植、石门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其根本原因是3000武装都是家族、亲朋、旧部依仗贺龙个人威望号召聚集起来的,实际上仍是各股武装自选统率,没有党的组织,许多人不明白党的政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因此,在红军中建立党组织成为当务之急。7月,奉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撤销中共湘西北特委,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的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陈协平、李良耀、贺锦斋(原二十军师长)、张一鸣(原湘西特委委员)等为委员。红四军前委将原有部队逐步进行彻底的改造,加紧下级干部和士兵的训练工作,吸收进步士兵入党,成为部队中的骨干分子,扩大了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起来斗争,使红军的政治影响日渐扩大。1928年冬,湘西前敌委员会改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红四军及湘鄂边地方党工作,贺龙任书记,张一鸣、陈协平、李良耀、汪毅夫、罗统一等为委员。

【湘西北工农革命军】  19281月,中共中央派贺云卿(贺龙)、周逸群等同志返湘工作,决定“在湘西北组织特委,发动群众,造成暴动割据的局面”。118日,贺龙、周逸群及中共中央交通员卢冬生等一行十余人离开武汉,前往湘西北组织游击战。在贺英、贺锦斋等人的积极支持下,很快集结了一支3000多人、700余支枪的队伍。3月下旬,中共湘西北特委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师长,下辖2个团,由贺桂如和李云清分任团长。工农革命军成立后,四处张贴布告,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工农革命军宗旨,并一举攻克桑植县城,建立革命政权,从此开始了湘鄂边地区的武装割据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有3个第四军:①井冈山红四军。19286月,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19336月缩编为第一军团第二师。②湘鄂西红四军。19287月,湘西北桑植起义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07月改为第二军。③鄂豫皖红四军。19311月由红军第一、第十五军合编,1937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三八五旅。湘鄂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贺龙、周逸群等创建。1928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到达桑植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至月底,游击队总人数达3000余人,随即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并进占桑植县城。4月初,部队未及整顿,遭敌军数次进攻,大部溃散,贺龙和周逸群也被敌隔开,联系受阻。接着,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又增至1500余人。7月,奉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撤销中共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为军长,恽代英为政治委员(未到职),黄鳌为参谋长,下辖第一师及4个支队,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任党代表;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分任4个支队支队长,全军共1500余人。红四军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1930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

【红二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简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红二军团前身为湘鄂西地区的红四军和红六军,成立于193077日,总指挥贺龙,政委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李克明,前敌委员会书记周逸群。红二军团共1万余人,下辖两个军,红二军军长由贺龙兼任,政委朱勉之;红六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红二军下辖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红六军下辖第十六师、第十七师,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19313月,红二军团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湖北长阳县枝拓坪将部队改编为红三军,19349月,又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67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及红九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改编的红三十二军在甘孜地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1931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红二军团改编成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孙德清为参谋长,柳直荀为政治部主任。全军下辖第七、八、九师,教导第一、二师及警卫第一、二、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师长为孙德清,政治委员为朱勉之;第八师师长为王一鸣,政治委员为王鹤;第九师师长为段德昌,政治委员为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为王炳南,政治委员为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为黄大鹏,政治委员为涂美中。

【红六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简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1934年,湘赣地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合编组成红六军团,但未组建领导机关,下辖部队有第十六、十七、十八师。第十六师(由红十六军改编)师长为高永生,政治委员为温锦惠,参谋长为李鄂;第十七师(由红八军改编)师长为肖克,政治委员为蔡会文,参谋长为李达,政治部主任为王震;第十八师(由红十八军改编)师长为严图阁,政治委员为徐洪,参谋长为谭家述,政治部主任为袁任远。军政委员会为红六军团最高领导机关,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组成,任弼时任主席。全军团9000余人。

【抗战时期乾州军工厂】  19385月,第五战区陈诚部十八军所属军工厂,因苏北即将沦陷而迁入湖南湘西,首脑机关“军政部军工厂办事处”设于乾州,工厂分设于泸溪、青木岭、乾州3处。乾州军工厂下设3个课,厂长为王大寅上校,会计课长为周隶华中校,工务课长为罗玉成中校,总务课长为杨抗少校。课员及工长均有军衔,员工300余人。军工厂迁入乾州之初,借用小溪太虚寺暂放机械,员工租借民房。后在太虚寺下建一100余米长、10余米宽的厂房,开始生产。厂内有摇纱、织带、印刷三个车间,其中生产军用绑带的织带车间最大,有60部织机,占用了2/3的厂房。厂内军工按件计酬,每月工资收入男军工大约8元,女工大约5元。军工厂主要生产原料是棉纱,由安江纺纱厂供应,经水路运至泸溪,再经陆运进入乾州。乾州厂生产的成品则运交沅陵被服厂,再经水、陆两路运往前线。1941年,军工厂厂长王大寅离任,赵中丞上校接任。抗战胜利后,军工厂于1946年初迁往海南岛,原址则由省立十三中学占用。

【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总指挥部】  19409月于龙山县城成立,1941年元月移驻永绥(花垣),主要任务是清剿永顺彭春荣(彭叫驴子)、龙山瞿伯阶部。总指挥先后由郭思演、傅仲芳担任。清剿部队有一五八旅,新编一旅,八十六军的十八师、一三师,五十六军的一六四师,一六三师等。

【湘鄂川黔边区绥靖司令部】  为了阻击解放军进入湘西,时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沅陵行署主任的陈渠珍,于194961日在乾城(今吉首)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区绥靖司令部,自任副司令。61821日,陈渠珍在乾城举行第八行政区(永顺)、第九行政区(沅陵)的专员、各县县长、地方武装头目参加的军政会议,决定将两行政区内各武装派别,统一组成“中国人民革命军湘鄂边区湘西自卫军”。依地域成立多个指挥部:凤、麻、泸三县边区清剿指挥部,谭自平任指挥;沅、古、泸三县边区清剿指挥部,张平任指挥;泸溪县清剿指挥部,杨元玑任指挥;乾城清剿指挥部,田名瑜、黄鹤鸣任指挥;保靖清剿指挥部,朱德轩任指挥;大庸清剿指挥部,张晋武任指挥。此外,桑植、龙山、永顺等县也均成立了清剿指挥部,但指挥不明。

【湘西匪情】  解放初期,国民党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将湘西各地土匪收买整编,组成建制部队,顽守湘西深山。其部队有龙山县瞿波平的暂十师共6000余人、师兴周的暂十二师9000人,桑植县陈策勋的独立旅6600人、田载龙的暂一师11700人、朱际凯的第一旅3500人、张绍武的第三旅1600人,永顺县罗文杰的暂四师8000人、汪援华的暂五师9000人,保靖县徐雅南的救国军第六纵队1300人,古丈县张平的暂十一师2800人,乾城县周燮卿的暂二师2000人,凤凰县龙膏如的救国自卫军3000人,泸溪县张剑初的暂九师2000人等。为清剿这些土匪,解放军四十七军一四一师有196名营以下干部牺牲、321名战士伤亡;一三九师亦为湘西剿匪做出了重大牺牲。两个师在湘西剿匪战斗中伤亡数占湖南省剿匪总伤亡数的35.71%。

【暂编第一师】  师长为田载龙,副师长为朱际凯。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由朱际凯兼任,共有3000多人枪;独立旅(第二旅)旅长陈策勋,有6000多人枪;第三旅旅长张绍武,有1600多人枪。活动于桑植、大庸、慈利等地。

【暂编第二师】  师长为周燮卿,副师长为陈布龙,参谋长为杨希烈。有2000多人枪。主要活动于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等地。

【暂编第四师】  师长为罗文杰,副师长为向明歧、梁仰之,参谋长为方天印。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李兰初,第二旅旅长向宗模,第三旅旅长冯松。全师共有8000多人、2400余枪。主要活动于永顺、沅陵、桃源等地。

【暂编第五师】  师长为汪援华,副师长为曹振亚,参谋长为冯泉。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曹培斌,第二旅旅长向克武,第三旅旅长曹子西。全师共有9000余人、2500余枪。主要活动于永顺、保靖、大庸等地。

【暂编第九师】  师长为张剑初,副师长为徐汉章,参谋长为陈靖雄。下辖3个团、1个独立团、1个补充团,各团团长姓名不明。共2000余人枪。主要活动于泸溪、辰溪等地。

【暂编第十师】  师长为瞿波平,副师长为杨树成,参谋长为侯振汉。下辖3个团及4个补充团:第一团团长贾松春,第二团团长彭雨清,第三团团长孙香斋,补充一团团长向静海,补充二团团长肖高格,补充三团团长邓伯林,补充四团团长向东阳。共有6000余人枪。主要活动于龙山县北部及湖北来凤、四川(今重庆)秀山、酉阳等地。

【暂编第十一师】  师长为张平,并兼任古丈县县长、沅古泸边区自卫军剿匪总指挥部指挥长。其师下辖6个常备队和8个后备队、游击支队等,各队队长均由乡长兼任,张平自己直管手枪队、特务队、直属大队等。共有3000余人枪。主要活动于古丈、沅陵、泸溪等地。

【暂编第十二师】  师长为师兴周,下辖4个团,共有9000余人枪。主要活动于龙山县南部、保靖县北部等地。

【永顺军分区独立二十团】  1951115日成立,永顺军分区在各县县大队武装力量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二十团,团长为柴祖德,副团长为胡有松,副政委为刘家兴。下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另有警通连和迫击炮连各1个,总人数1839人,驻地龙山县。19526月,经精简整编,与独立二十一团合并为基干二十团,团长胡有松、副团长张绍成、副政委沈明、参谋长赵全林,总人数2267人。1953130日,补充进入抗美援朝归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

【永顺军分区独立二十一团】  1951228日,永顺军分区在补训大队的基础上,再加上部分县大队,组建了独立二十一团,政委为杨志敏,副团长为张绍成,副政委为沈明。下辖6个步兵连、1个侦通连、1个机炮连,总人数1200人,驻地桑植县。19526月,经精简整编,与独立二十团合并为基干二十团。

【沅陵军分区独立二十三团】  195131日,沅陵军分区在所辖各县县大队中抽调一个连组成独立二十三团,团长田老保(石邦智),政委代云生,共723人,驻地辰溪县。19526月,经精简整编,与独立二十二团合并为基干二十二团,团长为代云生,政委为肖明清,副团长为汪兴发,总人数1850人。19538月,因沅陵军分区撤消,基干二十二团拨归永顺军分区领导,驻地改为乾城(今吉首)19533月编为湖南军区的独立团,改驻长沙。同年5月改编为湖南省公安团,归湖南省公安总队领导。

【永顺军分区补训团】  19503月,为适应剿匪工作整训投诚土匪的需要,湖南军区分配给永顺军分区1个补训团,团长为镇文卿,政委为施诚。全团满员三三编制,共3个营、9个连、27个排,配备排以上干部225人。同年8月,因补训团大部分人员分配到各县组建县大队,补训团改为补训大队。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