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社会制度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社会制度

【要服制度】  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泛指边远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昔在唐虞,与之要质,故曰要服。”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唐虞之时,被称为“蛮地”。夏,《禹贡》称其为“荆州之域”。商代,属荆楚“鬼方”之境。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期间,楚置黔中郡。《溪州铜柱铭文》记载:五溪,“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上古以之要服,中古渐尔羁縻,洎帅号精天(夫),相名姎氏”。至秦,五溪蛮地实行 “要服制度”。

【郡县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推广于秦代。秦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度,今湘西州境属秦黔中郡、洞庭郡,并在今龙山县里耶设置迁陵县,正式实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度。汉得天下后,承袭秦制,继续推行郡县制度。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县。州域分属武陵郡之迁陵、酉阳、沅陵县。今出土的“迁陵侯印”“酉阳长印”“酉阳丞印”,即为迁陵、酉阳县职官官印,是朝廷在此设官治理的标志。但是,朝廷所设之官控制的地域和人口是有限的,特别是对边远“蛮夷”民族来说可谓鞭长莫及。因此在推行郡县制、设官置吏的同时,还给一些“蛮夷”酋领封官赐爵,进行绥抚和笼络,借以控制和治理其族群,即实行所谓“以蛮夷治蛮夷”的政策。东汉之后,州境郡县制度被羁縻制度所取代。

【羁縻制度】  先秦至唐宋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羁者,马络头;縻者,牛缰绳。羁縻,意为制四夷如牧牛马。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夷制夷”的笼络制度,是所谓怀柔政策的结果。今湘西州境的,羁縻制度始于东汉,止于唐末,长达九百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全国政局动荡。东汉初年,五溪蛮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此起彼伏,东汉王朝在“德不能加,威不能及”的情况下,虽有武陵郡之名,却行的是羁縻之实。三国,湘西州境先属蜀,后属吴,再属晋。梁置沅陵郡,领大乡、三亭等5县。隋置荆州沅陵郡,领5县,属地含今湘西州境的有3县:沅陵县、大乡县、辰溪县。唐初设道,今湘西州境属黔中道的辰州卢溪郡、锦州卢阳郡、溪州灵溪郡,后改为辰州、溪州等羁縻州。其间,封建王朝多次企图通过军事、经济手段而使五溪蛮就范,但都因五溪蛮的强烈反抗而未果,鞭长莫及。羁縻州对朝廷有“纳贡”和出兵助战的义务,经济上不役不税,政治上不设政府职官,是“国中之国”,盛时归来,衰时离去。州内豪强纷纷自立,自称刺史。

【刺史制度】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分全国为13(州),各置刺史一名,奉诏巡行诸郡。后逐渐实行地方行政化,名称也改州牧、太守、刺史等。至隋唐五代,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其属下有长史、司马、别驾、录事参军等。唐初刺史例加使持节。中唐以后多带防御使、团练使,其属下又有押牙、虞候、兵马使等。后晋天福五年(940)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南北两江都誓主。《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西南溪峒诸蛮上》:“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洽、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彭氏世有溪州,世袭刺史。彭胜祖将溪州刺史改升为安抚司。直至元至大(13081311)中,彭胜祖奉敕改为“永顺安抚使司”,任安抚使。

【土官制度】  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统领一方的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到宋代开始成为统治少数民族的官职、官员的称呼。到明,则称其为“土司”。唐末天下大乱,后梁开平年间(907911),江西吉水豪族彭玕、彭瑊投奔楚王马殷,进入湘西,“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溪州铜柱铭文),谋逐老蛮头吴著冲、惹巴冲,取得湘西统治权。彭瑊随楚归梁后,受封为“溪州刺史”,成为湘西酉水流域首任“土官”。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之战后,树立溪州铜柱,彭士愁军事失利,政治上却获得合法地位,成为溪州最大的封建领主,长子师裕、次子师杲分领永顺、保靖两州,参与会盟的田、覃、龚、向、朱等强宗大姓,也都得分封,取得合法身份,建立政权机构。《宋史》卷四百九十二《西南溪峒诸蛮上》:“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洽、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形成各级土官,自称刺史或知州。其建立时间在天福前还是后,无据可考。州域除泸溪县属辰州府设县治理外,绝大部分地区属“下溪州刺史兼静边都誓主”管辖,前后承袭14代、历经350年。

【土司制度】  元代以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与内地府县相比在政治、经济上享有一定特殊待遇且土司官长可世代承袭的政治制度。永顺、保靖土司均把其始祖追溯至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就任楚静边都指挥使、溪州刺史的彭士愁,家谱世系历代不断,史事清晰可考,直至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有近800年的历史。元至元十六年(1279),溪州刺史彭思万归顺元朝。元至大(13081311)时期,彭胜祖奉敕改溪州为永顺安抚使司,任安抚使。诏给印信,准其袭职,一般称为“土司”,土司制度正式施行。元、明、清初,州境先后设置有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以及土知州、长官司、洞民总管等土司,分隶于湖广行省和四川行省。除泸溪属辰州府设县治理外,州域各地均属土司之地。永顺土司承袭21代,历经467年;保靖土司承袭19代,历经467年。

【旗峒制度】  在湖广土司区,“旗”属于地方一级行政区,旗首称旗长、大头目或总旗。峒是旗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历史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氏族峒,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维护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另一种是羁縻峒,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级政治组织。清朝时期,永顺宣慰司已经形成完整的三州、六长官司、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的军政建置;保靖宣慰司设十六旗。旗的地域和人口与“改土归流”后的“里” “都”“保”大致相当。

【府县制度】  清雍正以后州域实行的“流官”管理地方制度。清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凤凰、永顺、保靖先后完成“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管理制度。今湘西州境属辰沅永靖道,分属辰州府泸溪县;永顺府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古丈坪厅;凤凰、乾州、永绥3个直隶厅。民国初期,州境由湘西军人政府管理,废府、厅,州境8县、厅全改为县,属辰沅道。后裁道,设湘西绥靖处以及行政督察区,几经变动,民国后期,形成行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政府等一系列政权机构。19281935年,在贺龙等领导下,湘西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建立人民政权。

【保甲制度】  乡兵组织或乡间基层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商鞅变法时期。宋代演变为带有军事管理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之后在各个朝代演变为农村基本政治制度,10户为“甲”,10甲为“保”,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停止施行。湘西土家族地区保甲制度的前身为“旗”,如永顺土司五十八旗、保靖土司一十六旗。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后,保靖知县王钦命将旧16旗改为16都,遵雍正四年保甲编排法、雍正五年将绅衿之家一体编次法,将10户编为一牌,10牌编为一甲,10甲编为一保,设立牌头、甲长、保正。一户之下开明土著、客藉,日后设立学校,以便分别取录。刊发门牌,悬挂各户,以便稽查(雍正《保靖县志·卷四艺文·详定保甲》)。民国21年(1932),国民政府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制度进一步加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湘西自治州是今全国30个自治州中第三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全国苗族、土家族两个民族中最早得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1952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建立,19554月改称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辖10县市,19891月,大庸市、桑植县从州辖划入张家界市,今湘西自治州辖8县市,即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古丈县、花垣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

【巴子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卦于巴,爵之以子。” 可见,巴子国受封于周武王。其辖境,据《巴志》载:“其(巴)地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及黔涪(今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接壤一带)”公元前477年,楚惠王率楚军大败巴军,巴子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退出汉水流域。公元前4世纪初,巴子国发生内乱,巴子无力平息,求助楚国相助并应允事后割让三城以酬谢。事后,巴子迁都阆中。公元前316年,巴被秦所灭。

【黔中郡】  郡名。战国时期楚国所置,郡治不详,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秦楚战争之后,秦国于公元前277年将楚国的黔中郡与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将天下整合为36郡,黔中郡系其中之一。关于其郡治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今沅陵县西南乌宿之说;二是临沅(今常德)之说。辖境扩大到今湖南沅江、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部。汉高祖五年(前202割黔中郡北部地分属南郡、巴郡,改黔中郡置武陵郡。

【巫郡】  也叫巫中郡。战国楚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省清江中、上游及重庆地区,今湖南省西北部龙山等地区亦为其所辖。《战国策·楚策一》:“楚地西有黔中、巫郡。”《史记·秦本记》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楚,取巫郡”。

【巴郡】  本巴国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316),秦灭巴国置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三国蜀汉移治南岸。南朝齐改名垫江县,北周改名巴县。辖境约当今四川阆中、南充、泸州等市以东和重庆奉节县以西,綦江、武隆等县以北地区。西汉初辖境略大。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辖境稍小。东汉兴平元年(194)刘璋分置永宁、固陵二郡。建安六年(201)改巴郡为巴西郡,永宁郡为巴郡。三国蜀汉辖境相当今重庆合川、綦江等市县以东,梁平、忠县、南川等市县以西,垫江及四川邻水等县以南和贵州桐梓、绥阳等县以北地区。南朝宋以后辖境缩小。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渝州为巴郡。

【南郡】  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因地处秦南疆得名,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地区。治所在郢县(今湖北省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旋迁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城)。《汉书·地理志》记载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前206更为临江郡”,高帝五年恢复旧称南郡。东汉末,吴迁治所于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城西北)。属荆州。辖境大部在今湖北省境,在今湖南省境者有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澧县、津市市等地)、南安(今湖南省华容县、南县)二县。为吴、蜀激烈争夺地区。周瑜、鲁肃、程普、吕蒙、诸葛瑾先后领吴南郡太守。蜀关羽亦曾以重兵驻扎南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又迁治江陵。隋开皇初废,大业年间曾改荆州为南郡。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升为江陵府。

【洞庭郡】   秦所置郡之一,原为楚国黔中郡地。在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多次提到“洞庭郡”, “洞庭郡”的军事、粮食运输、邮件往来甚至所设机构、官员姓名等情况都有记载。秦洞庭郡废于秦二世之末,入汉,改置长沙国(南)和武陵郡(北)。旧史料上对“洞庭郡”均无记载,今学术界对于洞庭郡的设废、治所、管辖范围等尚有争议。

【武陵郡】  郡名。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置武陵郡,属荆州,治义陵(今溆浦县属地),东汉初徙治临沅(今常德市属地)。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地主要包括今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各县市,及湖北省公安、长阳、来凤、宣恩,重庆市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贵州省玉屏、镇远、铜仁、松桃、沿河、思南、黎平等县。其后辖境逐渐缩减,隋开皇九年(589)废武陵郡,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改明州为武陵郡。

【酉阳县】  古县名。治所位于今永顺县芙蓉镇(原名王村)“酉阳”一词最早见于里耶出土的秦简,就简牍《里耶秦简·第一集》记载出现的“酉阳”一词多达31次。如“三十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迁陵守承色告酉阳承主”,“十一月丙辰,酉阳守承扶如敢告尉主间”。里耶秦简的出土,改变了从西汉开始设酉阳县的说法。西汉酉阳县源于同名秦酉阳县,归武陵郡管辖。《汉书·地理志》地图标示酉阳县城位置于今芙蓉镇地。

【迁陵县】  县名。湘西里耶秦简中无数次提到“迁陵县”,以及“迁陵丞”“迁陵守丞”等,可见秦时已置迁陵县,治所在今龙山县里耶镇,是秦粮秣兵甲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点。迁陵县属于洞庭郡。还有学者认为秦迁陵县是楚迁陵县的延续。汉袭秦制,于高帝五年(前 202置迁陵县,治今保靖县东酉水河岸乳香岩四方城,属武陵郡。今保靖县县城“迁陵镇”因设置“迁陵县”而得名。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迁陵县为迁陆县,东汉初复为迁陵县,三国、两晋继续使用。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归入零陵县,梁复为迁陵县,均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祯明三年(589)并入大乡县。迁陵县从始置得名到几易其名最后失名历时800多年。

【零阳县】  县名。西汉置。以在零水之北得名。治今慈利县东三里白公城。属武陵郡。三国吴永安六年(263)改属天门郡。隋开皇中改为零陵县,十八年(598)又改为慈利县。曾一度管辖过今永顺县、龙山县部分属地。

【黚阳县】  县名。“黚”又记作“黔”,两字古义相通。新编《龙山县志》:“三国时,221(昭烈章武元年),龙山境地从酉阳县分出,设黚阳县(治所在酉水北岸龙山县境内),属蜀地武陵郡。章武二年222,东吴派潘璇攻占武陵,龙山属吴。”而光绪《龙山县志·卷一地舆》载:“晋黔阳县地。武帝太康元年(280),析酉阳置黔阳,属武陵郡。”两志所记设县时间不同,名称有差异。《康熙字典》释“黚”:“县名,古黚阳县,在武陵。”南北朝至宋仍名黚阳县。梁改为大乡县。

【卢州】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年(511),分沅陵县地置卢州,州治在今泸溪县武溪镇东北郊,辖今泸溪、吉首、花垣等县属地。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废卢州,建沅陵郡,领5县,泸溪地属沅陵郡沅陵县。

【沅陵郡】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分武陵郡置通宁郡,太建七年(575)改名沅陵郡,治沅陵县(沅陵窑头),属沅州。辖沅陵、盐泉、酉阳、迁陵、大乡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沅陵、泸溪、麻阳、永顺、古丈、保靖、龙山等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三年(607)改辰州复置,治所为今沅陵镇,辖沅陵、大乡、龙檦、盐泉、辰溪县,辖境相当于今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错入贵州省境。唐武德四年(621),改名为辰州。

【大乡县】  梁始置,大乡县名始此。隋置辰州为辰州地,仍名大乡。唐永昌元年(689),析辰州置溪州,辖2县,一为大乡,一为三亭。五代以后彭氏据其地。溪州铜柱铭文中署有“前溪州大乡县令……彭允臻”,“……前摄大乡县令……覃彦富”。清彭勇行《竹枝词》云:“北河流绕大乡西,下界明溪上泗溪。”“北河”即酉水,“明溪”位于永顺与沅陵交界处,“泗溪”位于永顺与保靖交界处,均为酉水支流。可知大乡地属酉水中游,溪州之地。永顺建有大乡书院,永顺的读书人多被称为“大乡学子”。

【三亭县】  县名。唐贞观八年(634),析大乡县部分地置三亭县,县治设今保靖县迁陵镇堡子街,先属辰州,后属溪州。武后天授二年(691),三亭县改为洛浦县,县治设今保靖县大妥乡凤凰山下甘溪村,先属溪州,后属锦州。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又复为三亭县,仍属溪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改三亭县为保静州。

【黔中】  唐方镇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五溪诸州经略使于黔州(今重庆彭水),天宝中已称其封境为黔中,宝应以后称黔中经略招讨观察处置等使,通称黔中观察使,亦作黔州观察使。大历十二年(777)领黔、施、夷、辰、思、费、溆、播、南、溱、珍、锦十二州,约为当今重庆彭水、綦江等县市,湖北利川、建始以南,湖南沅陵、溆浦以西,贵州铜仁、思南、遵义等市县以北地区。贞元元年(785)增领奖、溪二州,并徙治辰州(今沅陵)3年后还治黔州。元和三年(808)增领涪州。大顺元年(890)号为武泰军节度使。

【黔中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为十五道之一。治黔州(今重庆彭水)。辖境相当于今贵州大部、重庆小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北部。乾元元年(758)废。

【羁縻州】 古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因情况特殊,以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中国于边疆设羁縻州,开始于汉朝,沿袭至宋代。唐代,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置羁縻府州县850余个。仅湘西地区,武德四年(621),设黔州都督府(驻今重庆彭水县),计“领”或“督”615州。天授二年(692),唐以辰州之大乡县一部分建洛浦县(今保靖),以洛浦、招渝(今凤凰)两县隶锦州。开元二十一年(733)设黔中道,为全国15道之一,辖黔州、清江、泸溪、灵溪(即溪州)等郡及黔、辰、施、叙、奖、夷、播、思十数州,计有35县,并在黔州“置镇重兵,以兼总羁縻州郡。”宋承唐制,在荆湖路澧州澧阳郡设立石门、慈利等县,在辰州泸溪郡设立沅陵、泸溪等县。在湘西设有38个羁縻州,树其酋长,使他们各自管理自己。这些原来的首领名义上成了中央委任(册封)的官吏,统辖着原来的部落领域,保持其原有的称号和权力,实际上仍是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这种区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唐宋两代维护边疆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辰州】  行政区划名。隋开皇九年(589)改武州置。因境内辰溪而得名。治龙檦县(今湖南省洪江市西北黔城镇)。大业三年(607)改为沅陵郡,移治沅陵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陵县以南的沅江流域。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沅陵郡为辰州。贞观中,分南部置巫州;垂拱中,分西南部置锦州;天授中,又分西北部置溪州,辖境缩小至今沅陵、辰溪、泸溪、吉首、溆浦等市县属地。天宝元年(742)改名为卢溪郡,辖境相当于今沅陵及其以南沅江流域和吉首、溆浦等地。乾元元年(758)复旧称。宋属荆湖北路。辖南、北江诸羁縻州。熙宁以后南江诸羁縻州改署沅州。元升为辰州路,属湖广行省。明清为辰州府,1912年裁县入府。1913年废府,改名为沅陵县。

【锦州】  唐垂拱二年(686)置。治卢阳(今麻阳城西南)。辖卢阳、招谕、渭阳、万安、洛浦等县。天宝元年(742),改称为卢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麻阳、花垣、凤凰,贵州铜仁、松桃。《元和郡县志》:“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锦,因名。”乾元元年(758)复称锦州。宋废。

【溪州】  唐天授二年(691(一说永昌元年)分辰州置溪州,“溪州”由此得名。治大乡县(今永顺县东)。辖境相当于今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地。五代属楚。宋分置上、中、下三溪州。元初废大乡县。五代以后,彭氏世有溪州之地,徙治所于今永顺县东南。

【奖州】  唐大历五年(770),改业州名奖州,治峨山县(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辖峨山、渭溪、梓薑三县。五代初属楚国,后周广顺年间属朗州大都督充武平军节度使府。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奖州。

【灵溪郡】  郡名。民国《永顺县志·卷一地理志》引《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742),改溪州为灵溪郡。”与原溪州治所、辖境不变。16年后,“乾元元年(758),复为溪州”。

【卢溪郡】  唐天宝元年(742)建卢溪郡,隶属辰州,郡司马驻今泸溪县武溪镇,辖沅陵、辰溪、溆浦、麻阳、卢溪(今泸溪)五县。至乾元元年(758)复名辰州,治沅陵。

【卢溪县】  梁鸣凤三年619,梁将董景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始作为县建制,治设沅水、武水交汇处。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辖今泸溪、吉首、花垣。唐因旧制。天宝元年(742),县治迁洗溪口。南宋绍兴初复迁回沅、武二水交汇处。唐属辰州或卢溪郡,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清初改名为泸溪县。

【渭阳县】  唐垂拱二年(686),在凤凰山西部设渭阳县。据考,渭阳县城址就是今凤凰县黄丝桥古城。属锦州卢阳郡。唐属锦州卢阳郡。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渭阳县为招谕县。

【招谕县】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招谕县地划归麻阳县。

【洛浦县】  唐武后年间,将三亭县一分为二,变为三亭县(治在今保靖县迁陵镇堡子街)和洛浦县。洛浦县,治设保靖县大妥乡凤皇山下西乡溪北岸的胥洛,隶属锦州,辖境相当于今保靖县大妥以西,并含部分花垣县属地。

【下溪州】  唐末五代至元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彭士愁长子彭师裕,原任溪州副使及三亭县令,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袭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下溪州建城于熙宁五年(1072),宋王赐名会溪。州城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千米。有《黔安古寨》诗云:“上溪州接下溪州,又到黔安古寨头。儿女何关家国事,为看铜柱也来游。”“改土归流”之后,下溪州原属永顺县上榔乡属地,后划入古丈县罗依溪会溪坪。辖地大致为今永顺县东南部及古丈县属地。

【上溪州】  唐末五代至清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今龙山县地。详情见后文“上溪州土知州”词条。

【中溪州】  唐末五代至元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辖地大致为今保靖县、永顺县中部及北部地。

【永顺州】  唐末五代至元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据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考证,永顺州位于今永顺县西部。到了两宋时期,溪州刺史掌管二十个州,形成“州中有州”格局。北宋仁宗时期,永顺州和保静州的基层管理单位由120个峒增至180个峒,之后在彭师宝时代又降至120个峒。

【保靖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20州之一。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改三亭县为保静州,治保靖迁陵,辖地相当于今保靖、花垣县等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改为羁縻保静州。属溪州地。在溪州铜柱后世补刻铭文中有记名“知保静州军州事彭光陵”。元初改“静”为“靖”,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

【懿州】  五代时溪州都誓主彭士愁所辖二十州之一。《宋史·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载,懿州为湖南节度马希范所建。宋乾德二年(964)四月,溪、叙、奖等州民相攻劫,遣殿直牛允赍诏谕之,乃定。次年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五溪团练使、洽州刺史田处崇上言:“湖南节度马希范建叙州潭阳县为懿州,署臣叔父万盈为刺史。希范卒,其弟希萼袭位,改为洽州。愿复旧名。”诏从其请。治所在今芷江县地,管理的范围很大。

【洽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据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考证,洽州位于今芷江县地。

【安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西魏大统十六年(550)置。治安陆县。北周大象初改为郧州,不久复名安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云梦、应城、广水、孝感等市县属地。北宋属荆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升德安府(《中国历史大辞典》,1218页)。另据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考证,安州位于今贵州石阡县属地。

【远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唐以生羌归附置,为羁縻州,在今四川茂县属地。后入吐蕃。《中国历史大辞典》:“远州,或作琬州。宋置羁縻州,属绍庆府(治今重庆彭水),隶夔州路。治地待考。

【富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据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考证,富州在今麻阳县地高村。在《溪州铜柱铭文》中有记名:“……前守富州别驾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杲”,“知富州军州事覃文勇”。也有学者认为五代富州在今湖北省来凤县属地。

【高州】  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据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考证,高州位于今贵州桐梓、凤泉属地。在溪州铜柱后世补刻铭文中有记名“高州巡检使彭如聪”。

【龙赐州等州】  龙赐州、天赐州、忠顺州(即忠彭州)、感化州、新州、来州、宁州、南州、顺州九州,均属唐末五代溪州彭氏所辖二十州之一。具体位置有待考证。在溪州铜柱后世补刻铭文中9州中有3州有记名:“知忠彭州军州事彭文绾”,“知感化州军州事覃文绾”,“知南州军州事彭光明”。

【辰州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所在今沅陵(沅陵县沅陵镇),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领沅陵、辰溪、卢溪、溆浦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沅陵、辰溪、泸溪、吉首、溆浦等市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

【新添葛蛮安抚司】  土司名。元置。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宋时蛮州宋景阳以功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其子孙世据其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新添葛蛮宋氏内附,立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贵定县。领州、县等处长官司132处,其地多与其他司有交错相间、重复辖领之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3069页)。永顺宣抚司之南渭州等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思州军民安抚司】  土司名。元置。唐宋均称思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思州安抚田景贤降附,置思州宣抚司,元至元十八年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元至元二十九年改为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治所在龙泉坪,即今贵州凤冈县。辖68州、县等处长官司(《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2169页)。永顺宣抚司之麦著土村、会溪、施溶、感化州和腊惹峒、驴迟峒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永顺路】  元至元中改永顺州置永顺路。据《明史·地理志》载:“元至元中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辖境相当于今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使,元至大三年(1310)废,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

【永顺安抚司】  土司名。元至大(13081311)中,彭胜祖奉敕改溪州为永顺安抚使司,任安抚使。至正十一年(1351),升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彭万潜任宣抚使。

【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土司名。据《明史·地理志》载:“元至元中,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辖境相当于今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属地。至大三年(1310)废,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

【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  土司名。元置。宋为下溪州,隶四川行省。据《元史》卷一十八、二十三记载,元初一度设“永顺路”,后改为“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元至大三年(1310)四月,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在永顺老司城,辖境相当于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隶湖广行省。同治《永顺县志》卷一十五载,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下溪州彭思万“内附朝觐,赐宣命印章,授武德将军”。元贞二年(1296),思万子胜祖袭职。至正十一年(1351),胜祖子万潜袭,并“自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使”。明万历《湖广总志》卷六亦载:“下溪州彭万潜,自改其州为永顺军民安抚司。”是朝廷改置的还是自改的,及其年代,记载有出入。但可以肯定,元代有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并由彭氏世袭司职。

【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  土司名。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永顺宣抚司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进入明朝以后,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隶属于辰州管辖。洪武元年(1368),保靖安抚使彭世雄及儿子彭万里因功升授为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从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之中分离出来。洪武二年十二月,湖广辰州永顺宣抚司降授为永顺军民安抚司;洪武五年十二月,升授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隶属于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  明洪武六年(1373),永顺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升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指挥使司。治所在今永顺县老司城。辖三州(南渭、施溶、上溪)、六长官司(腊惹洞、麦著黄洞、驴迟洞、施溶溪、白崖洞、田家洞),以彭添宝为宣慰使,世袭其职。境内分布着彭、田、张、向、黄、汪六个土司大姓。之后在“峒”的基础上开创了五十八旗的军政建置。清顺治四年(1647)附清,清顺治十四年颁给宣慰使及所属三知州六长官司印信。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雍正七年改为永顺府,析置永顺、龙山二县。从彭师裕袭下溪州刺史,自“改土归流”,永顺司袭职者32人,其中有兄终弟及者,共25代,其世系如下:彭师裕—允林—允殊(允林弟)—文勇(允林子)—儒猛—仕端—仕義(仕端弟)—师晏—师实(师晏弟)—福石宠—安国—思万—胜祖(思万弟)—万潜—添保—源—仲—世雄—显英(世雄孙,其父瑄未袭先卒)—世麒—明辅—宗汉—宗舜(宗汉弟)—翼南—永年—元锦—泓澍(元锦孙,其父廷机未袭先卒)—肇桓—肇相(肇桓弟)—廷椿(肇相无子,廷椿为元锦弟元镇子)—泓海—肇槐。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土司名。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保靖州军民安抚使彭世雄及儿子彭万里因功升授为保靖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升为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从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之中分离出来,单独划区立司,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治保靖迁陵。下领五寨、筸子坪两长官司。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裁。其世系为:彭师杲—允禄—文通—儒毅—仕隆—从云—翼—凌霄—邦宏—勇—泰定—师孔—定国—思善—本营—齐贤—博—廷珪—世雄—万里—勇烈—药哈俾—勇杰(勇烈弟,因药哈俾被杀,无嗣而继位)—南木杵—显宗—仕垅—翰—九霄—虎臣—良臣(九霄次子,因兄早逝无嗣继位)—荩臣(九霄三子,因良臣无子继位)—彭白氏(荩臣妻,荩臣子守忠病卒,守忠妻杨氏遺腹子未生,彭白氏奉文管理印务,署司事)—养正—象乾—朝柱—鼎—泽虹—御彬。

【三州六司】  永顺土司下辖三州六长官司的简称。三州指的是南渭州、施溶州、上溪州;六司指腊惹峒长官司、麦着黄峒长官司、迟驴峒长官司、施溶峒长官司、白岩峒长官司及田家峒长官司。明洪武二年(1369)至五年内附,分别改州及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随永顺司归清,雍正五年(1727)随永顺司纳土“改土归流”而裁。

【南渭州土知州】  又名渭州、谓州。土司名。永顺土司彭氏自置。辖境在今永顺县西,相当于今列夕、泽家、大坝、对山等乡镇,与保靖县、古丈县相邻。治所在泽家镇南卫村。宋中溪州属地。后称南渭州,覃允赞曾知军州事(溪州铜柱铭文)。北宋元祐三年(1088),彭思聪知南渭州。元至元中(12641294)置南渭州安抚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洪武二年(1369)升南渭州为知州,属永顺军民宣慰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有南渭州州司彭启尧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今存)。自彭万金后世系为:彭万金—金胜—什才—律恕—可宜—始王俾—清(俾弟)—惹郎送—定(送弟)—慨主俾—良诚—章—世忠—正—应麒—应麟(麒弟)—凌高—宗国。雍正六年(1728)彭宗国随永顺土司献土(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上溪州土知州】  土司名。辖境在今龙山县地。五代时彭氏据北江自置。宋犹然。元废。明洪武二年(1369)复置,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仍因旧制。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有上溪州州司张宗文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张义保—友谦—安—信—必华—宗保—大本—良辅—凤来—之本—汉卿—汉相(卿弟)—汉儒(相弟)(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施溶州土知州】  又名溶州。土司名。彭氏自置。辖境在今永顺县东南、古丈县东北,相当于今永顺县的朗溪、小溪和长官、回龙部分属地,古丈县的罗依溪、高望界、高峰等乡镇,与沅陵县相邻。宋下溪州地,称溶州,彭□□知溶州军州事,彭仕明为溶州都监(溪州铜柱补刻铭文)。元初称泊崖洞,至元三十一年(1294),有田万顷反元,被元军征讨而擒(《元史·世祖本纪》)。后改为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使,由田氏守长官司。后废。明洪武二年(1369)升施溶州知州,改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田健霸为土知州。清初同明,顺治四年(1647)归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康熙五十二(1713)年,有施溶州州司田应朝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田健霸—金隆—建贤—旺—润—广—贵—荣(贵弟)—万年—可多—稔—茂年—茂禧(年弟)—永丰(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腊惹峒长官司】  土司名。辖今永顺芙蓉镇、高坪乡等地,治所在今芙蓉镇保坪村。元置,属思州军民安抚司,以向孛烁为峒民总管。明洪武三年(1370)内附,改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明洪武五年升向孛烁之子世贵为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有腊惹峒州司向宗国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向孛烁—世贵—顺—忠—源(忠弟)—胜祖—仕龙—銮—本良—九龄—仕朝—中泰—中和(泰弟)(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麦着黄峒长官司】  土司名。“着”又写作“著”;“麦着黄峒”又作“麦着峒”。一说在今永顺县郎溪乡等地,治所在黄洞村,今存衙署及营盘遗址;一说在今古丈县红石林镇等地,治所疑在先锋村(原名小田家洞)。元朝称麦着土村,属思州,黄麦和踵任峒民总管。明朝洪武三年(1370)内附,改属永顺司,五年升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有麦着黄洞州司黄朝勋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黄麦和踵—答谷踵—大洛踵—珍—先—胜—敬祖—金—廷正—臣—相(臣弟)—世忠—甲—诏升—正乾(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驴迟峒长官司】  土司名。在今永顺松柏乡、高坪乡、芙蓉镇部分属地。元属思州,向达迪踵为峒民总管。明洪武三年(1370)内附,改属永顺司,明洪武五年升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有驴迟峒州司向鼎铉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向达迪踵—尔莫踵—达—敬—麦帖送(敬弟)—安—忠—阳—承勋—天麒—世臣—光胄—国屏—锡爵(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施溶峒长官司】  土司名。在今永顺县东南部,辖境相当今永顺县永茂和回龙、长官等地,治所今长官乡小水溪村施溶溪。宋下溪州属地。元朝时,汪良为会溪施溶溪等处巡检。明洪武五年(1372)升施溶峒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有施溶峒州司汪泽长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汪良—通—彪—隆(彪弟)—忠—胜霖—相—汝海—一龙—源清—世忠—国仕—文珂(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白崖峒长官司】  白崖峒亦称白岩峒。土司名。位于今龙山县北部属地。元属新添葛蛮安抚使司,张那津任峒民总管。明朝洪武三年(1370)内附,改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五年升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有白岩洞州司张宗略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张那津—吉和—麦依—继忠—世业—大才—四维—四教(维弟)—应斗—宗略(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田家峒长官司】  土司名。辖境为今古丈县断龙山乡、红石林镇部分属地。治所在断龙山乡田家洞村。元末田胜祖任峒民总管。明朝洪武三年(1370)内附,五年升长官司。清顺治四年(1647)归清,清雍正五年(1727)纳土而裁。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有田家峒州司田万胜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其世系为:田胜祖—麦依送—麦和送—胜—麦答送—畴畴—梭亚只—有旺—德—兴邦—兴禄(邦弟)—晋玉—荩臣(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

【马罗峒长官司】  土司名,隶属永顺土司。在今龙山县属地。明嘉靖间(15221566),施溶州土舍田兹在永顺宣慰司“飞”字旗属地擅自建立马罗峒长官司行署,未被朝廷认可,得不到相关的印信号纸,不能享受与当地六长官司相同的政治待遇。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有马罗峒州司田暹、署事田善继、田右贞、毛有名者参与立《永顺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

【五寨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1374)置。隶属保靖州宣慰司。治所在今凤凰县沱江镇,辖境相当于今凤凰县东南部地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偏沅巡抚赵申乔以土司田宏天不法,奏准裁革,不予袭替,至此五寨及筸子坪土司制度彻底废除。五寨长官司长官世系为:田茂文—仁惠—宏毅—祖袭—宗勋—庆免—兴帮—应鳌—景寿—景环—儒英—茂玉—茂壁—仁政—仁德—宏天。

【筸子坪长官司】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设筸子坪洞元帅府。明永乐三年(1405)改置筸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州宣慰司,治所在今凤凰县竿子坪,辖境相当于今凤凰县东北部和吉首市南部。清康熙废。先由廖彪、吴毕朗任长官司长官;后由田氏任长官,其世系为:田茂武—仁距—宏漠—祖径—宗现—宗玺—庆光—庆元—兴爵—应兰—景逢—儒玉—茂鼎—仁心—宠基。

【两江口长官司】  旧两江口土舍。据嘉庆《龙山县志》和《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保靖宣慰使彭万里之弟彭麦古踵,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以功授两江口长官。正德十四年(1519),两江口司彭惠与保靖宣慰使彭九宵争地仇杀。翌年,经都御使吴廷举实地踏勘,断以溪水72条、大小107寨,归彭惠管辖。其地在今龙山县西南地区,东至史禹山与永顺分岭为界,南至酉水河与保靖为界,西至龙崖洞八面山,抵酉阳界,北至红崖河,抵永顺司界。其世系是:彭莫古送—可宜—忠—武—胜祖—世英—惠。明正德十五年以土舍彭惠协理巡检事,改为大喇巡检司。

【大喇巡检司】  明正德十五年(1520),改两江口长官司为大喇巡检司。其地同前。额拨秋粮50石,编设军民12甲。以原土舍彭惠自请,改其地隶属辰州,设大喇巡检司,置流官1人主之。以原土舍彭惠免迁徙,仍居沱埠,以土舍名目协理巡检事。其世系是:彭惠—志显—启忠—一正—应楚—兆景—泽永—御椿—御桔。雍正十三年(1730)纳土,废巡检司,其地改为大喇里,隶属龙山。

【永顺土司五十八旗】  旗是永顺土司统治时期的军政合一组织。五十八旗为永顺宣慰司所辖旗数。凡境内居民,均编入旗内。旗设旗头1人,战时负责率土兵出征,平时则管辖旗内民户,负责收取租税,差发徭役等。旗内土民“有事则调集为兵,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为民,以习耕凿。”永顺土司五十八旗名称为:“辰利东西南北雄,将能精锐爱先锋,左韬德茂亲勋策,右略灵通镇尽忠,武敌两星飞义马,标冲水战涌祥龙,英长虎豹嘉威捷,福庆凯旋智胜功。”每字一旗,为五十六旗。“后添设‘请、谋’二字,共为五十八旗。此外,更有戎、猎、镶、苗、米房、鼓吹手六旗,伴当七旗,长川旗、散人旗、总管旗。”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设县,割“南、北”两旗之地归桑植县;将“辰、东、雄、将、锐、爱、镇、武、标、战、龙、威”各旗之半和“先、锋、韬、茂、策、通、尽、飞、马、涌、祥、虎、捷、庆、旋、胜”旗归龙山新设县;所余之旗设为永顺县。另“福”旗系土官宗族,散居各地,分属永顺、龙山两县。(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

【保靖土司十六旗】  系保靖土司统治时期的军政合一组织。其十六旗名称为:虎、豹、广、智、谋、勇、威、驱、彪、胜、亲、利、飞、良、先、镇。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设县,“先、镇”两旗划归永绥厅;余十四旗建保靖县。(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

【福字旗】  永顺土司所辖旗之一。主要由土司族人或土官子弟组成,系土官宗族。此“福”字旗的土民在“改土归流”前,其政治待遇比异姓人要高,在土司区为有优越感、自由自在的平民。此旗不用于军事,主要负责土司区内的行政管理。在“改土归流”时此旗之民被分散在永顺、龙山两县。

【猎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世世代代担负着为土司猎取猎物以及陪同土司狩猎的任务。

【镶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世世代代负责为土司衙署和土司之家打造金属器皿的工作。

【米房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世世代代为土司衙署和土司之家加工粮食。据土司考古学材料,永顺老司城北门潭以及今芙蓉镇一带有土司设置的碾房,专门为老司城的土司提供加工好的粮食。

【鼓吹手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每当土司衙署和土司之家有红白喜事、重大庆典以及宾客来临的时候,吹奏器乐。

【散人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世世代代为土司之家和土司衙署做杂役。

【总管旗】  永顺土司府分管后勤的旗之一。该旗的土民世世代代为土司之家担任各方面的总管。这些总管,当为总理、家政等。

【闰衙二衙门】  永顺土司政府分支机构。土司区具有一定政治支配力量的土舍所建衙署,即“二衙署”。明朝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永顺宣慰司土舍彭世麟修建闰衙二衙署(今永顺县闰雅乡五官村),设官治理,因而此地宣慰衙署采石场附近尚存“五官坪”“九官坪”等地名。

【永顺十八保】  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在永顺县实行的一种保甲制度。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永顺县于乾隆七年(1742),饬请保甲。知县王伯麟亲历城乡查点。它将本城内外及四乡各保,共编为20字号,城内外分为城、厢2字。乡则分为18保,编为时、和、世、泰、人、寿、年、丰、正、德、利、用、厚、生、万、邦、咸、宁共18个字,分别代表18个保。

【保靖十六都】  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在保靖县实行的一种乡里制度。将原来土司时期的16旗,改为16都,各都设立乡耆1人。后将16都改为16里,丈量田亩,按都设里,按里均赋。

【辰州府】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府通判驻浦市。辖沅陵、卢溪、辰溪、溆浦县。明洪武九年(1376)隶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属湖南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属辰沅靖道,清雍正八年(1730)属辰沅永靖道。辰州府辖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和凤凰、乾州、永绥三厅。嘉庆二年(1797),三厅改为直隶厅,辰州府仅辖四县。1913年,民国废辰州府。

【辰沅永靖道】  清朝行政区划名。其前身是明正统年间设置的辰沅兵备道,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九年(1670)改设辰沅靖道。康熙四十三年(1704),道署由沅州(芷江)移驻凤凰。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后置永顺府,改为辰沅永靖道。雍正十三年加兵备道衔。辖3府、1州、4直隶厅,共1114直隶厅。3府即辰州府、沅州府、永顺府,1州即靖州直隶州,4直隶厅即乾州直隶厅、凤凰直隶厅、永绥直隶厅、晃州直隶厅。

【永顺府】  清代行政区划名。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后,永顺宣慰司改为永顺府,治所始在今永顺县颗砂乡政府,两年后迁至灵溪镇。下辖永顺、龙山、古丈、保靖、桑植五县厅。民国2年(1913),永顺府废除了府一级的建置。

【乾州直隶厅】  清代厅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裁镇溪军民千户所,设乾州厅,治乾州,驻辰州分防同知1员、巡检1员,辖原泸溪上五都下十里,隶辰沅永靖道;清康熙四十九年,上六里划归乾州厅。清雍正七年(1729),析乾州厅上六里设永绥厅;下十里编作四里。清嘉庆二年(1797),乾州厅升为直隶厅,设同知1员、经历1员。民国元年(1912)改厅为乾县。

【辰州司马溪】  民间传说,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定远将军张雄飞之孙张走歌,由将军身份改为“总甲”,进驻司马溪,并设立行政管理机构,经管司马沿河,至此,司马溪称为“辰州司马溪”,司马沿河正式纳入辰州府管辖。1513年,乾州设五品守备镇守,比司马溪设立行政机构迟151年,后司马溪属之。故民间流传有“先有司马,后有乾城”之说。

【凤凰直隶厅】  清代厅名。元朝时期,设五寨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筸子坪长官司,隶属保靖宣慰司;凤凰山设凤凰营。明正德八年(1513),设镇筸守备。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移麻阳参将驻镇筸城。清顺治三年(1646),设镇筸协副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升协为镇,镇筸镇成为当时全国62镇之一,始独立设凤凰厅。康熙四十三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凤凰县城,移辰沅靖道驻镇筸。清乾隆五十三年(1791),改凤凰营为凤凰厅。清嘉庆二年(1797),升为凤凰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39月,改厅为凤凰县。

【永绥直隶厅】  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管理六里行政事务。清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多坪(今花垣县吉卫镇吉卫村),辖境今花垣县,属辰州府。清嘉庆二年(1797)升为直隶厅,七年移治花园堡(即今花垣县城)。辖苗寨228个。民国2年(1913)废,改厅为永绥县。

【古丈坪督捕同知】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结束土司世袭制,设永顺同知治古丈坪。雍正七年(1729),永顺府于古丈坪改设督捕同治,督永顺18保捕务,故古丈坪同知有“永顺(第)二府”衙门之称。乾嘉苗民起义后,于清道光二年(1822)置古丈坪厅,改设抚民同知,督捕同知退出历史舞台。

【古丈坪厅】  清道光二年(1822)建制古丈坪厅,改设古丈督捕同知为抚民同知,因属苗疆要地,曾与凤凰、乾州、永绥三厅统称为“苗疆四厅”。治今古丈县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元年(1912)改厅置古丈县。

【洗溪院场坪巡检司】  位于洗溪口,即今泸溪县洗溪镇。明永乐十四年(1416)以洗溪口旧县衙地建置院场坪巡检司。明英宗正统年中重建,设巡检一员。初设时没有常驻官员,由当地通晓苗情的杨文举一人担纲,以后子孙世袭,官阶从九品。清康熙十五年(1676)洗溪院场坪巡检司裁撤,旧印信悉数交县衙。

【辰沅道】  民国3年(1914),改清时设立的辰沅永靖道置,治所设今凤凰县。辖凤凰、芷江、沅陵、泸溪、辰溪、溆浦、黔阳、麻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丈、靖县、绥宁、会同、通道、乾城、永绥、晃县20县。1916年裁武陵道,将武陵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入辰沅道,共辖24县。治所设于今芷江县。辖境相当于今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全部和常德市、邵阳市小部分。1922年废辰沅道,各县直属湖南省。

【湘西军政府】  民国湘西军人政府。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湖南革命党人起义占领长沙,随即成立湖南军政府。几经斗争,民国元年(1912113日,凤凰起义告捷,宣布成立湘西军政府,公推原镇筸镇总兵周瑞龙为军政长,起义首领田应全管交际。接着,辰沅永靖道(治凤凰)所辖20县全部光复,省府委派的各厅县知事相继到任。湘西军政大权由湘西军政府掌握,辰沅永靖道道员徒有其名。次年,湘西军政府改为湘西镇守使署。

【湘西镇守使署】  民国湘西军人政府。民国2年(1913),湘西军政府改为湘西镇守使署,治所与辖地不变,仍掌握湘西军政实权。原军政长周瑞龙以老病辞职,民国总统袁世凯任命田应诏为湘西镇守使署镇守使。民国10年(1921),湘西镇守使署改为湘西巡防军统领署。

【湘西巡防军统领署】  民国湘西军人政府。民国10年(1921),湘西镇守使署改为湘西巡防军统领署,治所与辖地不变,仍掌握湘西军政实权。原镇守使田应诏赴长沙参加赵恒惕的湖南自治活动,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

【乾县·乾城县·吉首县】  民国元年(1912),废乾州直隶厅设乾县,治所在今吉首市乾州。因与陕西省乾县同名,于民国24月更名为乾城县。民国271938)年4月至285月,湘西绥靖公署设在乾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隶属湘西行署沅陵专区。195341日,乾城县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批准,改名为吉首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里按苗语称为吉首。19544月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9月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为州府驻地。

【永绥县】  民国元年(1912),改永绥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1935)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39月,永绥县改名为花垣县。

【中共湘西北特委】  中国共产党湘西北地方组织。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共中央调整暴动部署,派党员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实行“分区割据”,并把湘鄂西视为两湖暴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湘西北特委。1928年元月上旬,以郭亮为书记,贺龙、周逸群、柳直荀、徐特立为委员的中共湘西北特委,在上海组建。

【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设立的湘西地方组织。19287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贺龙在桑植罗峪召开中共湘西北特委会议,成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书记为贺龙,委员有陈协平、张一鸣、李良耀。至当年年底,该组织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斗争。

【中共湘鄂西特委】  中国共产党设立的湘鄂西地方组织。192812月,贺龙率部向鄂西发展,根据中共鄂西特委指示,贺龙将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改为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并任书记。至1934年底,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有效领导了湘鄂西及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斗争。

【中共湘鄂川黔边区省委】  中国共产党在湘鄂川黔边区设立的地方组织。19341126日在大庸成立中共湘鄂川黔边区省委,书记为任弼时。至193511月红军长征时,该组织有效领导了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边区省革命斗争。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湘鄂西苏维埃政府。1928229日,贺龙、周逸群等10余人从上海来到桑植,迅速组建了3000余人的革命武装,成立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部队几经挫折,不断壮大,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与红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总政委。19311211日至12日,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洪湖苏区召开,成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崔琪当选为省苏维埃主席。1933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取消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夏曦为主席的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

【湘鄂川黔边区省革命委员会】  湘鄂川黔边区苏维埃政府。1934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攻占湘西北诸县。19341126日,成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边区省,在大庸县建立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等领导机关,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兼省军区司令员。126日,省领导机关西迁永顺县塔卧,次年4月,又迁至龙山县兴隆场、茨岩塘。湘鄂川黔省边区革命委员会是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组织法草案》规定的基本原则组织的,其直属机构有劳动部、财政部、粮食部、土地委员会、没收委员会、肃反委员会、秘书处等。省以下革命政权的建立一般是从乡开始,再到区到县。到1935年春,先后建立了桑植、龙山、大庸、永保、郭亮、桑慈、桑龙、宣恩以及黔东特区等9个县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51个区苏维埃政府、230个乡苏维埃政府。全盛时期,湘鄂川黔边苏区包括四省25个县。193511月,红军突围长征,苏区政权随之结束。

【龙山县苏维埃政府】  193411月至19353月,在龙山县农车建立龙山县苏维埃临时政府。19356月,在茨岩塘成立龙山县革命委员会,辖8个区、52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为米尔漠(后因叛变被镇压),副主席为蒙仁钊。

【永顺县苏维埃政府】  193412月初,永顺县革命委员会在石堤西成立,后迁至灵溪镇,李家州任主席。同年1224日,永顺县分设永保县和郭亮县。

【永保县革命委员会】  19341224日,成立永保县革命委员会,设永顺县灵溪镇,辖永顺、保靖9个区、38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家州、田玉祥,副主席田玉祥、盛晓峰。

【郭亮县苏维埃政府】  19341224日,郭亮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先设在永顺县砂坝,后迁龙家寨。辖3个区、11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彭兴富,副主席为邹志刚、刘家全。

【桑龙县革命委员会】  19354月,红军一部向西发展,在桑植、龙山边境建立桑龙县。6月,在龙山水田坝成立桑龙县革命委员会,后迁至桑植上河溪。主席为朱文英。

【普戎乡苏维埃政府】  19351月,建立普戎乡苏维埃政府,驻普戎,彭锡国任主席。只两月时间,仅普戎乡便打土豪200余户,招收游击队员1269人,扩大了红军队伍。保靖县拔茅、隆头、比耳、黄连、野竹、大妥、复兴等地,也开展了红军游击活动。193511月,因红军长征,普戎乡苏维埃政府结束。

【湘西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355月,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处,绥靖19县,分为5个行政督察区。次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颁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暂行条例》后,湖南设立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湘西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沅陵,辖4区、25县。以沅陵、泸溪、辰溪、溆浦、永顺、龙山六县为第一区,专员公署设沅陵;以慈利、石门、大庸、临澧、澧县、桑植六县为第二区,专员公署设慈利;以乾城、凤凰、古丈、永绥、麻阳、保靖六县为第三区,专员公署设乾城;以芷江、黔阳、晃县、会同、靖县、绥宁、通道七县为第四区,专员公署设黔阳。民国27年和29年,湖南行政督察区又经调整,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州域八县分属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底,湘西各县相继解放,湘西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及所属各区同时废除。

【湘西解放】  194984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等官员、将领,向全国发出正式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广州国民党政府,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湖南实现和平解放。同年11月,原湘西行署主任陈渠珍宣布和平起义,湘西于1949年全部实现解放。8县市具体解放、建政时间分别为:泸溪县918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八军一一二师解放,108日成立泸溪县人民政府,同日建立中共泸溪县委;永顺县1019日由四十七军一四一师解放,27日成立县人民政府,次年3月建立中共县委;古丈县1023日由四十七军一四一师解放(后被匪首张平所据,19501020日再次解放)1950318日成立县人民政府,41日建立中共县委;乾城县114日由四十七军一四○师解放,16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同日建立中共县工委,次年37日建立中共县委;永绥县116日由第二野战军某部解放,117日成立临时县人民政府,次年1月成立正式县人民政府,31日建立中共县委;保靖县117日由四十七军一四一师解放,111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次年3月建立中共县委;凤凰县117日由四十七军一四一师解放,195042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228日建立中共县委;龙山县118日由十一军某部解放,11日成立临时县人民政府,1950318日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37日建立中共县委。

【湘西行政公署】  湘西地方行政区划名。19511月设立,治所在沅陵。辖沅陵、会同和永顺三个行政办事处(同年2月改为行政专员公署)。州域八县市分属沅陵、永顺公署。1952年月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撤销湘西行政公署。

【永顺行政专员公署】  湘西地方行政区划名。19511月设立永顺行政办事处,同年2月改为永顺行政专员公署,隶属湘西行政公署。永顺行政专员公署原驻永顺县灵溪镇,曾迁保靖县迁陵镇,不久迁回永顺县灵溪镇。辖永顺、龙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六县。1952年撤销,原所属六县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管理。

【沅陵行政专员公署】  湘西地方行政区划名。19511月设立沅陵行政办事处,同年2月改为沅陵行政专员公署,隶属湘西行政公署。沅陵行政专员公署驻沅陵县沅陵镇。今湘西州的乾城(吉首)、永绥(花垣)、泸溪、凤凰四县归属沅陵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时,上述四县划入湘西苗族自治区。

【湘西苗族自治区】  湘西民族自治区域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草案)》,195242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56次行政会议决定建立湘西苗族自治区,经中共中央批复,195286日,湘西苗族自治区在所里(今吉首)成立,选举石邦志(苗族)为区人民政府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乾城县(吉首)所里。辖凤凰、乾城、永绥(花垣)、保靖、古丈、泸溪六县,时六县总人口76.18万人,其中苗族27.72万人,占6县总人口的36.39%;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四县。当年年底,以上四县正式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管辖。

【湘西苗族自治州】  湘西民族自治区域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9552月,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关于改湘西苗族自治区为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议》,428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驻所、辖区不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民族自治区域名。19579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定》。9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吉首成立,选举石邦志(苗族)为州长,彭祖贵(土家族)、赵德新、陈彦滨、龙再宇(苗族)、田荆贵(土家族)、石元机(苗族)、黄穆如(土家族)为副州长。驻所、辖区不变。当时全州总人口174.99万人,其中土家族38.93万人,占总人口的22.25%;苗族34.82万人,占总人口的19.90%。19891月,大庸、桑植划入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辖十县市减为辖八县市,即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和吉首1市。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北纬27°44'29°38',东经109°10'110°22.5',东西直线距离12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212千米,总面积1.5462平方千米。 2012年底,全州共有89个乡、69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户籍总人口28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27.48万人,占总人口的78.54%,其中土家族125.36万人,苗族100.27万人,回族0.89万人,侗族0.26万人,瑶族0.24万人,白族0.16万人。全州生产总值397.5亿元;财政总收入47.9亿元,总支出1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29元。

【吉首市】  1982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县级),辖地不变。2012年底,市域总面积1078平方千米,下辖7个乡、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9.57万人,其中土家族11.10万人,苗族11.16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32亿元,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23元。

【泸溪县】  清顺治六年(1649),改卢溪县为泸溪县,属辰沅永靖道辰州府,治今泸溪县武溪镇,辖泸溪、吉首、花垣。康熙四十三年(1704),从泸溪县十里苗地裁出镇溪军民千户所,相继设乾州厅、永绥厅。民国时期,19141922年属辰沅道,1937年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属沅陵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1566平方千米,下辖7个乡、8个镇,总人口31.05万人,其中土家族5.56万人,苗族13.31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8亿元,财政总收入3.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89元。

【凤凰县】  民国时期,1913年改凤凰直隶厅置凤凰县。1935年属湘西绥靖处,1936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新中国建立后,先后隶属湘西行署沅陵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1745平方千米,下辖15个乡、9个镇,总人口40.77万人,其中土家族7.92万人,苗族24.06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1亿元,财政总收入5.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81元。

【古丈县】  民国时期,1912年改古丈坪厅置古丈县。新中国建立后,先后隶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1297平方千米,下辖7个乡、5个镇,总人口14.45万人,其中土家族5.93万人,苗族6.79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0亿元,财政总收入1.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96元。

【花垣县】  民国时期,1913年,改永绥直隶厅置永绥县。1935年属湘西绥靖处,1936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新中国建立后,先后隶属湘西行署沅陵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1109平方千米,下辖10个乡、8个镇,总人口30.93万人,其中土家族2.08万人,苗族23.76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6亿元,财政总收入6.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53元。

【保靖县】  清雍正七年(1729)改保靖宣慰使司置保靖县,属永顺府。民国时期,1914年属辰沅道,1937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永顺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1754平方千米,下辖6个乡、10个镇,总人口30.68万人,其中土家族17.00万人,苗族7.07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8亿元,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91元。

【永顺县】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时,置永顺县,辖原永顺宣慰使司“五十八旗”之辰、东、雄、将、锐、爱、镇、武、标、战、龙、威各旗之一半,并西、能、精、德、勋、略、灵、忠、敌、星、义、冲、水、英、长、豹、凯、智、功、福各旗,隶属永顺府,治灵溪镇。民国时期,1936年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3810平方千米,下辖18个乡、12个镇,总人口53.56万人,其中土家族42.52万人,苗族6.33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2亿元,财政总收入3.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69元。

【龙山县】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将永顺宣慰使司“五十八旗”之辰、东、雄、将、锐、爱、镇、武、标、战、龙、威各旗之一半,并先、锋、韬、茂、策、通、荩、飞、马、涌、祥、虎、捷、旋、胜等旗归龙山。因“辰旗”属龙,得名龙山县。乾隆元年(1736),又以所废大喇长官司地益之。隶属永顺府。民国时期,1936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区,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迄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2012年底,县域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下辖20个乡、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8.63万人,其中土家族33.25万人,苗族7.79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33亿元,财政总收入3.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64元。

【下溪州古城】  坐落在古丈县罗依溪镇会溪坪,北临酉水,沿河而建。据《湖南通志》记载:“溪州世为彭氏所据,五代初徙州于此,遂以称下溪州,后为北江蛮酋。”宋熙宁九年(1076),彭师晏降宋,十二月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寨于茶滩南岸,赐新城名会溪,新寨名黔安。下溪州城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千米,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古城建有4门,北门临酉水,南门靠五里坡,东门伴东门溪,西门依麻溪,古城隔河为九龙磴。北门建有练兵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土司王练兵之地,场内设有演兵场、靶场等。古城东门设有供奉玉皇大帝和诸多掌管日月星辰的小菩萨的五谷殿,供举行祭祀活动用。有一首民谣就描绘了这里的美景:“古来会溪一名都,瀑布苍山若画图。燕子岩前常戏舞,猴儿垭上听啼呼。金盆引来双溪水,铜柱并非铁匠炉。五里长坡谈其味,凉亭小憩添奇图。”南宋绍兴五年(1135),迫于朝廷压力,彭福石宠将溪州城从会溪坪迁至灵溪河畔老司城,彭氏在会溪坪共经营了225年。

【所里镇】  今吉首市区,位于武水上游的峒河畔。北宋熙宁三年(1070)于此设镇溪砦,故名镇溪。又据《乾州厅志》(乾隆四年本)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一说三十年即1397年)割卢溪上五都蛮民分为十里,设镇溪军民千户所,乾州隶焉。(时卢溪主簿孙应龙为镇抚)江西建昌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段文为千户。段文到镇溪后,设衙建制,分124寨为十里。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吉首市和花垣县全部及凤凰、泸溪县部分属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设乾州厅,废镇溪所,辖境仍为十里。清雍正七年(1729)将20寨改归凤凰厅,清雍正九年又割上六里隶永绥厅(今花垣县),还将29寨归泸溪,辖境大减。到民国32年(1943),所里设镇,为乾城县的一大商埠,亦为湘鄂川黔边区货物集散地。新中国建立后,乾城县政府于1950年迁所里,1952年按苗语更名为吉首,并置吉首镇,为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则为自治州首府。1982年撤销吉首镇,设石家冲、红旗门、峒河3个街道办事处。

【迁陵镇】  今保靖县城所在地。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始置迁陵县,便有“迁陵”之名。王莽新朝时改迁陵为“迁陆”,东汉复名迁陵,三国、晋、南朝宋因之,齐改迁陵为“零陵”,梁、陈又复名迁陵。迁陵县治旧址在今迁陵镇龙溪村乳香岩靠酉水河岸,名“四方城”。隋废迁陵,并入大乡县。唐置三亭县后,始把县治迁于今迁陵镇境内(原堡子街)。民国初该镇为一区,民国23年(1934),建为保靖县特别镇,民国24年因该县古称迁陵,命名为迁陵镇,至此始有迁陵镇之名。该镇四面环山,中部低洼,酉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今镇域面积168平方千米,辖14个村、7个社区,2012年总人口8.2万人,主要为土家、苗、汉、瑶族。

【罗依溪镇】  位于古丈县北酉水南侧、古阳河西岸。罗依溪一带是“楚蜀通津”的古商埠。在1974年和1978年,先后在这一带发现64座战国楚墓和100座东汉时墓葬,出土各类文物300多件。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曾立铜柱于溪州河岸。宋熙宁九年(1076)彭师晏降宋后,奉诏筑下溪州城,并置寨茶滩南岸(茶滩即落衣滩),新寨名黔安(即今罗依溪镇)。罗依溪镇宋属辰州泸溪郡,元属保靖州,明属永顺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属永顺府古丈坪督捕同知,道光二年(1822)属古丈坪厅。自民国元年改厅置县后,一直归古丈县管辖。据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载,自清在此设塘汛并兴集后,“商贩聚集,茶为大宗”。1975年因建凤滩水库,罗依溪集镇被淹,遂迁于新址打烂坳。

【潭溪镇】  泸溪县西北的门户。武水自西向东横贯中部,丹青河(古熊溪)、白虎溪两水自北而南流注入武水,三水交汇处冲成一深潭,故名。境域面积147.8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2010年总户数4336户,总人口18522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1.32%,是湘西自治州南部土家族语言保存地区。该镇属山区峡谷地带,山多田少。最高海拔475米,一般海拔300400米。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农业产业以椪柑、烤烟、蔬菜为主,是泸溪县的椪柑示范基地。

【芙蓉镇】  原名王村。位于永顺县城东南、酉水北岸,水陆要津,史称“楚蜀通津”,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湘西“四大名镇”之一。2007年,改名为芙蓉镇。在王村民族中学操坪,发现战国、西汉墓葬,出土大批文物。石板街沿河而上,悠悠数里,商铺林立,转角楼沿河而悬,另有八景如“长潭映月”“远寺钟声”和“龙洞烟雨”等,使今天的芙蓉镇不仅成为湘西北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处旅游休闲的新景观。

【万坪镇】  原名龙寨镇。位于永顺县北。全镇土地面积147平方千米,2012年末总人口2.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67元。万坪镇煤矿藏量丰富,据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即有开采。1958年,成立永顺县龙家寨煤矿,随之提升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家寨煤矿,并成为州内首批大庆式企业。万坪镇还出产大米、土陶、石灰、篾货等。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此设置郭亮县,县、区、乡苏维埃政府都设在万坪镇,因此这里又是红色老区。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