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部分土家语乡镇地名考释(一)
陈廷亮 陈奥琳
永顺县是湘西北土家族聚居县之一,也是彭氏土司政权八百多年的世袭领地,解放前一直是湘西北土家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虽说“改土归流”已两百多年了,但在永顺县3812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的44万土家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仍保持着本民族古朴的民风民俗,虽然永顺县使用土家语的人数在急剧下降(有学者统计全县会讲土家族语言的已不足1000人),但却保留着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全县23个乡镇中90%以上的乡镇名都是土家语地名。如首车、泽家、永茂、石堤、塔卧、砂坝、西歧、朗溪、润雅、车坪、颗砂等乡镇都是典型的土家语地名。现对部分土家语乡镇地名进行考释。
【首车】首车镇位于永顺县城西北25公里。东连颗砂乡,南与灵溪镇毗邻,西与西歧乡接壤,北与龙山县农车镇为界,境内有土家、苗、汉等民族杂居相处。春秋属楚地,隋代属沅陵郡,民国属湘西绥靖处第三行政督察区,1952年9月设首车镇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首车镇。“首车”是土家语地名,但《湖南省永顺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义为“土家语,即出红锈水的地方。”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土家语“首车(souv cer)”不是释文所指的“出红锈水的地方。”在土家语中,“出红锈水的地方”一般叫“写车(xiev cer)”,即流在坎边的硫化铁,而不叫“首车”(souv cer)。这里的“首车”(souv cer),解放前是“三车乡”。“三车”(sanx cer)是土家语“沙车”(sax cer)的音变。土家语称“丝布”为“沙车”(sax cer)。从前这里桑树多,养蚕造丝业发展得很好,出产丝布最多,以此得名。
【泽家】泽家镇位于永顺县城西南27公里。东与灵溪镇隔河相望,南和芙蓉镇接壤,西同对山乡、保靖县毗邻,北与灵溪镇相连。境内有土家、苗、汉等民族杂居相处。“泽家”全名叫“泽家湖”。据《湖南省永顺县地名录》(1982年版)载:“泽家湖为土家话,原叫泽嘎枯,意即缺水的方。”“泽”西南官话读音为“cě”,“家”读音为“ɡǎ”,故“泽家湖”土家语记音则为“泽嘎枯(cer ɡar kur)”。“泽嘎(cer ɡar)”就是“干水、缺水”,“枯(kur)”就是“山、地方”,因此,“泽家湖(泽嘎枯)”就是“干水、缺水的地方”。
【永茂】永茂镇位于永顺县的东部,距永顺县城74公里,东与张家界市永定区交界,南与朗溪乡相望,西与小溪镇接壤,北与青坪镇毗邻。境内有土家、苗、汉等民族杂居相处。据《湖南省永顺县地名录》(1982年版)载:“永茂原名野猫塌,昔此地野猫多而故名,后叫成永茂塌。”其实,当地土家人最早用土家语命名叫“坐苦塌(zof kur tar)”。 “坐苦”(zof kur),汉译就是“野猫”,“踏”(tar),就是“住”或“坐”, “坐苦塌(zof kur tar)”就是“野猫住的地方”,是因以往此地野猫多而命名的。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渗透,土家人学汉语汉文的人日益增多,有人把“坐苦”(zof kur)译成汉语“野猫”,“踏”(tar)仍然留着,就叫成半汉半土家的“野猫塌”,但含义一直未变。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当地土家人总觉得“野猫塌”这个地名有损于土家族的形象,分明是人住,怎么说是“野猫”呢?就没顾及“野猫”作为湘西地区生物繁衍史上的一个语言化石而保留,便选择了一个语音上大致与“野猫”相近,含义上又寄托土家的理想,象征土家族繁荣昌盛的“永茂”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定了下来,沿用至今。
【石堤】石堤镇位于永顺县居中偏东部,距永顺县城41公里,东接青坪镇,西连灵溪镇,北靠润雅乡、车坪乡、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镇,南依松柏镇、高坪乡。境内有土家、苗、汉等民族杂居相处。“石堤”是土家语地名(“堤”在西南官话中与“提”同音),但《湖南省永顺县地名录》(1982年版)释义:“石堤为土家语,即田多坝子大的意思。”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田”土家语叫做“石铁(sir tiev)”而不是“石堤(sir tir)”。“坝子(平坝)”土家语叫做“比条(bix tiaox)”也不是“石堤(sir tir)”。那么“石堤(sir tir)”究竟如何解释才更贴切呢?我们认为这里的“石”(sir)是“肉”,泛指“野兽”;“堤”(tir)是“得到”或“得”。故“石堤(sir tir)”就是“肉(兽)得”,根据土家语的宾动结构语法,即“得肉(兽)”,也就是“得肉(兽)倒仗的地方”。因两面山下是岩坎,中间是河,野兽到此,无法逃脱,往往被擒。土家赶仗(打猎)都把猎物赶到此处,所以它是土家人打猎倒仗(得肉)的地方。其实在土家族地区以“石堤(sir tir)”命名地名是很多的,如龙山县咱果乡境内就有石堤村,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也有石堤镇,其含义都是相同的。这也是土家先民最早从事狩猎生活的地名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