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在里耶古城“一号井”边的浮想
【字体: 】   【时间:2022/11/12】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在里耶古城“一号井”边的浮想

里耶古城远眺

“一号井”遗址

里耶秦简


山里人

去湘西里耶古城景区旅游,有一个必看的景点,那便是出土了3.8万枚秦代简牍的“一号井”。

站在护栏边,眼望着被考古专家命名为“一号井”的古井时,我心中思绪飞扬,是忧虑?还是愉悦?是悲伤?还是欢乐?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五味杂陈,情绪翻滚,浮想联翩。

因为,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被世人称之为蛮荒之地的湘西,又在湘西尤为偏远闭塞的里耶,发现了一座战国秦汉古城,从古城内的“一号井”中出土了3.8万枚秦代简牍,被考古专家称其为“里耶秦简”,堪比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其内容包罗万象,可谓记录大秦王朝历史的“百科全书”,弥足珍贵,令人惊叹!

在这里,还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战争毁灭这座古城之前,秦代的官吏将3.8万枚简牍丢进古井之中焚烧,可由于井中缺氧,火很快就熄灭了。情急之下,官吏们只好用泥土将其掩埋,让这些简牍在井中腐朽灭迹。

然而,时间和这些秦代的官吏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些简牍在古井里非但没有毁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井内缺氧,泥土将空气隔绝,年长日久,淤泥又将简牍包裹,微生物无法入侵,这3.8万枚秦代简牍在井中完好地保存下来了,直到2200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

因此,这口被命名为“一号井”的古井既是里耶秦简的“罪人”,又是里耶秦简的“恩人”,秦代官吏们的本意是将其在井中毁灭,可井又无意中将其保护。试想,面对眼前这样的“一号井”,又听我这么一说,难道你不觉得和我一样,五味杂陈,情绪翻滚,浮想联翩?

如此看来,保存藏匿了里耶秦简、大秦历史达2200年之久的“一号井”,是多么的神秘与神奇!

其实,里耶古城遗址内发掘的有三口古井,分别被考古专家命名为“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

“一号井”和“三号井”是方口井,“二号井”是圆口井。从“一号井”出土了3.8万枚秦简,从“二号井”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生活用品,“三号井”还未完全发掘,井内还藏有多少大秦王朝的秘密,仍不可得知。

当然,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一号井”。其井口2.1米见方,它离地表3米,井深14.28米,井壁四周用木板以榫卯结构嵌砌而成,从上到下一共42层。如此讲究且保存完好的战国秦汉古井,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2002年6月3日开始,在井里发现第一枚简牍起,“一号井”共计出土简牍3.8万枚,约30万字,是二十世纪我国秦简出土总数的10倍。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天文、地理等方面。大部分简牍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一年不少,记事详到日月,是我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有专家学者还称“一号井”为天然的大秦王朝档案馆,还有人将其与传说中的“秦人洞藏书”联系起来,使其更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一号井”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年代久远、且又非常完整的方井,更因在其中出土了3.8万枚秦简,保存藏匿了大秦王朝一段鲜为人知而又弥足珍贵的历史,所以,很多专家学者称其为“中华第一井”。

传说中,“井”是由一个叫“伯益”的古人发明创造的。“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

毋庸置疑,水是生命之源,远古先民傍水而居。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最早取水于江河湖泽之中。而遇干旱,河泽干涸,人们只能逐水迁徙,故而居所不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不懈探索,先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取水的办法——凿地打井,开发地下水源而不忌干旱,不再四处迁徙,居无定所。

里耶古城“一号井”,应为战国秦汉时期修造水平最高的古井了。井开凿于何年不得而知,因里耶古城最早为楚国前沿军事基地,应以楚国在此建军事基地而同时期存在。然后几经修建,到秦一统在此建秦迁陵县城时,“一号井”己修建得非常完善了,其井框和井壁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修造,从上到下用42层木板以榫卯结构嵌砌而成,非常坚固;其井上有木构的井亭,覆盖着筒瓦,蔚为美观。

“打井汲泉”,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抗击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水井自发明创造以来,就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源泉之一,滋养生命之井,灌溉五谷之井……在悠悠岁月中,井还流淌出永汲不竭的文化之“琼浆玉液”。

古人想象中的太平盛世就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有古老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

“凿井”和“耕田”都是古人繁衍生息极为重要的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故要“凿井而饮”;民以食为天,故要“耕田而食”。守着一眼井,耕作几亩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维持生存的基本要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多是从战火纷争、天灾人祸中走过来的!这种“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理想社会,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诘鲍》里谈到过,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乞致仕表》中也憧憬过……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封建帝王、农民领袖也不断地追求过。

如今,依井而居的居住格局,仍然在不少地方沿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仍是今天一些农村的生活写照,一口井,就能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

在里耶的土家山寨,还有一个关于“井神”的美妙传说,叫作《田螺阿答》。

相传远古时代,土家族有位后生,叫阿阔。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口井,井水十分纯净甘甜,土家山寨的人们都饮用这口井的水。阿阔是个勤劳而且喜欢洁净的青年,他父母双亡,还未婚配,自己一个人生活,乐于助人做好事。每当看到水井脏了,他就清洗,为了防止脏物掉进水井里,他还用竹子编成篱笆,将水井保护起来。

有天,阿阔清洗完水井后,发现井中有一颗田螺,非常美丽可爱,他便将其捡回家,放在水缸之中。

此后,奇迹便出现了。每天,阿阔从地里干完活回来时,桌上便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他感到惊奇。

于是,阿阔想搞清楚饭菜的来历,就悄悄地躲在窗外偷看。一会儿,只见一漂亮的姑娘,从水缸中跳了出来,走到厨房里,用她带来的鼎罐将沙子一煮,就成了香喷喷的饭,将树叶一炒,就成了可口的菜肴。

阿阔见到此情此景,便迫不及待地冲进屋去。姑娘见到阿阔,吃了一惊,来不及归壳,只好说出实话:“我本是井神,你就叫我阿答。因你敬护水源,又见你勤劳,所以为你准备饭菜。”

后来,阿阔和阿答情投意合,结成夫妻,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井神“田螺阿答”的传说故事,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只要勤劳肯做,就一定有饭吃。

“守着一口井,勤耕几分地。”这正是土家山寨的写照,也彰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在战乱年代,固守城池,水源往往关系守城的成败。

《墨子》中讲道:“百步一井,井十瓮。”意思是说:城中每百步挖一口井,每口井配十个汲水的瓮。由此可见,井对守城的重要非同一般。

故而,在里耶秦汉古城中先后发现了七口古井,其中三口井已发掘。有考古专家说,古城内的“一号井”最初应是取水用井,后期却用作了窖藏井,用来存放食物,防止食物腐败。

另外,考古专家在“一号井”四周发现了多个木柱洞的痕迹,由此推断,“一号井”上面当时还建有井亭,用于保护“一号井”免受日晒雨淋。

同时,城内发现的“二号井”和“三号井”与其距离不远,“二号井”旁是制陶作坊,主要用于制陶取水;而“三号井”旁是居住地,应为生活取水。所以,在秦王朝建迁陵县城时,此“一号井”应为窖藏井了。

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这个场景,张飞将肉放在井内贮藏不卖给百姓,用大石头封住井口,非一般人不能移开。关羽为购肉的百姓仗义抱不平,将大石头移开取出肉来分给百姓。古人不仅用井来保鲜肉类,也常用于贮藏果品等食物。

那么,“一号井”究竟是窖藏用井,还是取水用井,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一号井”能将3.8万枚秦简保护藏匿2200年到今天重见天日,实在是功不可没!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流摄)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