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伦理精神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伦理精神

【善】  在土家族人的伦理观念中,善具有吉祥、美好、优良的含义,它是人们对那些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是人们道德修养过程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土家族人心中,善不是一种抽象的事物,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集体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行为或品行。在土家族伦理思想中,善可以分为个人的善和集体的善两类。所谓“个人的善”,是指有利于个体的生理或心理欲望的满足;“集体的善”则是指能够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生理或心理欲望的人、事物、言行。土家族人的“善”的内涵十分复杂,它既包括孝、慈、勤、谦、智、诚、勇、信等个人的善的内涵,也包括忠、仁、义、爱、志、侠、誉、怜、奉献、利他等集体的善。在土家族人看来,善与非善都是不断变化的事物。一个人可以做到一时之善,却难保一世之善。为此,人们就必须时时向善,不断地剔除心中那些非善的因素,不让它们遮蔽自己,以保证自己一心向善。

【恶】  在土家族人的伦理观念中,恶是作为善的对立面提出来的一种伦理观念,一切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并给人们造成损害的言行、态度、人、事物、现象等,都属于恶的范畴。土家族人认为,恶来源于狂热的自私自利之心。土家族人并不将自私本身当成是恶,在他们看来,自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有着自私自利之心,绝对无私或绝对利他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那种因为自私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才成为恶,而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则不称为恶。对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恶,土家族人常常采用两类措施来加以制止:一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分清善与恶的界限,努力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界限以内,这种方法即自省;二是加强社会的惩罚力度,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强行制止恶的产生或蔓延。对于那些对他人利益造成较大损害的行为,土家族社会就会形成一种道德谴责的力量,对这种恶行进行严厉的谴责,迫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并采取种种措施加以及时的补救,以减少他人的损失。对于那些属于大奸大恶的行为,土家族人将会激活社会的惩罚机制,对作恶者进行相应的制裁,让作恶者自食恶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对他们进行惩罚,才能杀一儆百,杜绝社会的恶的产生。

【性善与性恶】  这是关于人的道德本性的一对概念,即人性善与人性恶。土家族人相信人性善。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的记载来看,土家族人认为最早的人类是善良的。土家族人认为,在天地混沌之前的原初人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既无利益之争,也无口角是非。后来依窝阿巴造出的人,却是邪恶的,他们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甚至还将雷公骗下来,关在铁笼内,准备杀了吃。按照一般的逻辑推论,土家族关于人性的先天善恶观念应该定在对“原初人”的道德认知上,即性善。后来再造的人类和再生的人类,却与原初人完全不同,其间的逻辑关系没法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原初人”的道德认知应该视为性善与性恶的逻辑起点,这才是土家族人人性本善观念的真正来源。

【善恶互变】  湘西地区土家族人对善恶关系的一种看法。在土家族人看来,作为一种道德品行的善与恶不是恒定静止的东西,善与恶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在这种运动变化中,可以是量变,善者更善或善者欠善,恶者更恶或恶的衰减;也可以是质变,即善恶相互之间的转变,善可以转化成恶,恶也可以转化为善。在土家族人看来,引起善恶互变的主要因素是“利”。到底是利己或者是利他,就决定了品行善恶的趋向。在这里,利他肯定是善,但利己未必是恶,只要在利己的过程中,不越过善恶之间的某种边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就不是恶。善恶互变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害他”的行为。善与恶总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适度改变,都有可能导致这种互变现象的发生。

【良心】  在土家族人的观念世界中,良心指人心中的最崇高的内在法则,它不仅是考量人一切社会行为的权威性标准,也是无所不在的道德力量。土家族人认为,良心中包含着公正、仁慈等方面的内涵。而那些不公正的现象或残忍的行为,自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由此,良心也可以视为公正、仁慈的内化。良心中还包含着义务的内涵,一些事情是否属于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完全由个人的良心作出判断。土家族人的良心观念具有内隐性、神圣性、基础性的性质。所谓内隐性,即指良心往往深藏于人心之中,只有涉及人的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的冲突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所谓神圣性,指的是良心可以带来人的内在的神圣体验,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所谓基础性,是指良心往往是人的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土家族人认为良心是后天获得的,是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外在因素与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德性】  土家族人对道德品性的一种简称。土家族是一个十分强调个人德性修养的民族,在他们看来,人的才能固然有高低之分,但个人的德性修养是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提升的。而且,个人的德性修养,是符合神意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而这神明监临下界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人们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德性修养,才会获得神的赞许和佑助。土家族人的德性可以归纳为淳朴、坚忍、勤俭、爱家、和平、勇敢等重要内容。

【淳朴】  淳朴不仅是一种对个人道德品行的褒扬,也是对族群、村寨的社会风尚的肯定性评价。其主要意思为诚实、敦厚、朴素。淳朴与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土家族人世居于偏僻的山村,生存地理环境险恶,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人们最大的生存理想就是能吃饱饭、有衣穿。据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卷十载:“于二三月间薙草伐木,纵火焚之,冒雨锄草播种,熟时摘穗而归。”从这“摘穗而归”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旧时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之艰辛困苦,自然就会生长出一种淳朴的社会习俗。尽管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土家族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种淳朴的道德品行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土家族人引以为骄傲的道德观念。

【坚忍】  即坚强、忍耐。这是在长期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养成的一种道德品行。尽管土家族人也相信神的存在,并常常渴望神的佑助,但长期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在困难来临之时,除了与困难展开搏斗之外,其余的就是对困境的忍耐。土家族人的坚忍的道德品行也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忍耐,而是一种生存力量的积蓄,一种暂时的承受,最终还是为了战胜困难、获取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坚强的表现。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高峻的山岭、湍急的溪河、贫瘠的土地、不时的灾荒等等,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强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土家族人深深地感受到个人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然而,生存环境越是恶劣,人们生存奋斗的意志也将越发坚韧顽强。

【爱家】  爱自己的家人、家庭和家族。它包含着父严母慈子孝,也包含着深深的手足之情。土家族是一个家族意识很重的民族。在他们的心中,首先是自己的家,其次是自己的家族。在土家族人看来,一个连自己的家都不爱的人,是不可以交往的,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是一个十分冷酷的人。为了家庭的幸福,个人常常愿意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相对于家的意识而言,土家族人的家族意识则主要表现在非常时刻,如年节拜访,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和平】  土家族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土家族人从来不主动挑起战争,在他们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是看不到挑起战争的内容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土家族是怯懦的民族。每当本民族的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每一个土家族人都会义无反顾地积极投入到战争中去。为了和平,土家族人愿意作出适当的退让和牺牲,只要这种退让和牺牲能够有利于和平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争论的时候,人们总是奉行“得理亦饶人”的道德准则。强词夺理者,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为了和平,土家族人总是强调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要适可而止,容易促使争论的平息。土家族人中有一种流行的箴言:“财钱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尽。”“锋芒太露”常被视为粗鄙行为而为旁人所不齿。做事有分寸感,是个人的涵养。能够保持分寸感,尽可能使自己的行为不越过道德规范的界限,是谋求和平的手段。

【忠诚】  作为一种道德品行的忠诚,在土家族,主要是指对国家、族群、亲友、事业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在土家族人看来,做人首先就要忠诚。对国家、对朋友、对事业忠心不二的人,才具有人格魅力。土家族人的忠诚,更多的是对国家、族群的效忠,他们传说中的英雄都是对国家、对族群无私奉献,拯救国家于危急之时,援救民众于危难之际的人。

【孝敬】  土家族是十分强调孝顺父母、孝敬长辈的民族,孝敬是土家族社会的一种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所谓孝敬,首先是顺,即顺从父母老人。土家族人经常说的是“以顺为孝”,凡事都要顺着父母、长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忤逆。有时纵然是被长辈“冤枉”地骂了一顿,晚辈们也不能当面顶撞,只有等长辈们气消了之后,才向长辈作出适当的解释;其次是敬,就是尊敬父母。在土家族,不尊敬父母的子女要受到遣责;再次是养,即赡养父母。父母年迈以后,其生活资料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供给,养是孝敬父母最基础的一环。在土家族社会里,养,应该竭尽所能,有时候,做儿女的甚至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力地供养自己的父母。土家族谚曰:“爹娘养我小,我养爹娘老”,“敬奉土地有谷,敬奉老人有福”,“会敬的敬活菩萨,不会敬的敬岩头泥巴”,“千里之外敬菩萨,不如在家孝爹妈”,不养老人会被视为“非人”或“畜生”,被社会唾弃。

【仁慈】  在土家族人的社会中,仁慈主要表现为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无私的爱。首先是“生”。生是一种生命的给予,这一恩德是至高无上、至大无边的。离开了“生”,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其次是“养”。养是“生”之恩德的延续,作为父母,既然将孩子生下来,那么,养育孩子也就成了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有时养显得的十分艰难,旧时还得采摘野果,父母的养育之恩才更显得义薄云天。再次是“成”。“成”主要是指培养和教育。“成”的内涵极为复杂,它不仅包括着生产、生活技能的培养,更包括着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因此我们说,“生、养、成”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奉献,离不开父母无私的爱。

【尚义】  “义”的推崇。所谓“义”,在土家族,即公正、正义、情义。“义”的内涵十分复杂,其中知恩必报,是“义”的重要内涵。曾经受人之恩,人们当尽最大的努力,长期地报答他人的恩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报恩的过程中,不管恩人家有什么样的变故,都不在乎,这才叫做“知恩必报”;强调义的恒常性,即指对同胞之情、血缘之情、朋友之情、故乡之情等等,要一如既往,不能中途变异。尤其是不能因为世事的变迁、命运的转折,而移情别处;克己、慷慨是尚义的又一重要表现。所谓克己,就是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别人瞧不起。慷慨,就是关键时候解囊相助。土家族人的尚义还有其他很多的内涵,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人耿直,心地实在,热情好客,“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等等。

【勇武】  勇武是中华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道德素养,土家族自然也不例外。勇武几乎贯穿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先是土家族人尊崇勇武者,其崇拜的祖先无不英明神武。八部大王、田强、相单程、覃儿健等均是历史上有名的英雄,成为土家族人勇武精神的象征。其次,土家族人的节日礼俗也深具勇武精神。向王节、过年等是土家族重要的节日。向王节就是为纪念向王天子抗拒外族力量的英雄事迹;土家人过年总是提前一天的特殊习俗,本身也是对明代抗倭战争的纪念。从这些节日礼俗中,其纪念的对象均是勇武精神的化身,其习俗内涵也渗透着浓厚的勇武精神。再次,土家族人娱乐歌舞的勇武精神。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其音乐、舞蹈艺术文化中,武文化的底蕴极为深厚。土家族人的摆手歌舞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性质的“大合唱”,声音嘹亮,气势宏伟,以致史称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管维良先生就曾这样说过:“……他们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战歌战舞,平常用以培养士气和尚武精神,一旦临战,又用它鼓舞士气,震慑敌胆。”

【诚信】  所谓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所谓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的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的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德性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被土家族人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被认为是立身之本,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而不讲诚信、夸夸其谈的人,最终会被整个社会孤立。诚信是齐家之道,没有诚信,家庭就不会和睦;诚信是交友之基,土家族谚曰:“宁给君子提鞋,不与小人同财”;诚信是心灵的良药,一个人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自己内心无愧,坦然宁静,获得最大的精神愉悦。

【慷慨】  在土家族社会里,慷慨包含有充满正气、情绪昂扬、大方豪爽、尽心尽力的意思。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别人帮助,而且是不图回报的帮助,他就是一个慷慨的人。慷慨不完全依赖于物质条件,能尽心尽力也是慷慨的表现。譬如说,在农忙季节,别人急需劳动力的时候,土家族人总是会相互帮助的,他们称之为“帮白工”,意即不拿工钱帮别人家干活。尤其是当人们遇上自然灾害,或遭遇疾病威胁,或遭遇不平事的时候,需要人们慷慨解囊、拔刀相助的时候,土家族人都将义无反顾。

【利他】  与利己相对的一种道德观念。土家族人并不认为世上存在着绝对利他的道德品质,那种将社会群体利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为了社会群体利益或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乃至生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一种常态的道德品质,它可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但并非无时无刻都存在。除开这种特定的场合之外,土家族人也并不反对利己,只要这种利己是在不损害他人或社会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合情合理的利己,依然是得到肯定的。他们觉得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品质其实是可以共存的。土家族是一个十分务实的民族,他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并不是按照理想主义的标准硬性规定,一个人是利己或者利他,关键在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当需要弘扬利他精神的时候,土家族人会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

【亲缘利他】  土家族利他观念中常见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但事实上,这种“亲缘利他”并非没有回报,父慈子孝、手足情深,依然还是一种相互利他的。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

【互惠利他】  土家族利他观念中的一种,即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为了某种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人之所以积极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期货式的投资。如在土家族人的狩猎活动中,一群人捕获或者打死野兽后,只要是能够赶到现场的人,都能够分配到与参与打猎者一样的战利品,用土家族人的话说:“进山赶肉,见者有份。”尽管这些凑巧到达现场的人并没有真正参与打猎活动,但是依然可以有一份客观的收入。这种方式就是一种互惠利他的形式。当这些凑巧到达者进行狩猎活动并且也有收获时,其他的凑巧到达者也会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这便是一种互利互惠的生活方式。

【利己】  土家族人的利己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纯粹利己主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家族人所说的利己可以称为“合理的利己”。在土家族社会中,如果人们在行动时只顾自己的利益,总是做对那些最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事情,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利己,是会受到全社会谴责的。在土家族,允许人们利己,但是这种利己有一定的底线,那就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土家族人的利己观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利己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也只有自己的利益才会激发人的干劲和热情,因此,不能完全反对利己,而是要使人们“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土家族人也认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并非完全的对立,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就包含着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

【务实】  指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土家族人处事以是否有利于个人、家庭、村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准则,甚至认为不以此为准则是不道德的,表现出道德极强的务实性。道德的务实性并非是无原则的,土家族人在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环境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是适当的,所以,人们不要求道德的普世性,而只要求道德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现实出发,审慎地对待生活和道德标准的选择。

【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土家族的传统美德。其具体表现是对长辈的尊敬与服从,对晚辈的爱护与鼓励。在土家族人的传统文化中,尊老一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文化主题,土家族人同样也一直保留着“爱幼”的社会风俗。这一点,在土家族人的“人生礼仪”习俗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孩子诞生后,土家族社会中有“洗三朝”“满月酒”“抓周”“挡箭碑”等仪式,前三种仪式重在庆贺与祝福,表达土家族对新生婴儿的期盼与祝贺。而“挡箭碑”习俗则是针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疾病时所采取的治疗或预防措施。为此人们会特地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开弓弦断”一类的字样,希望它能够挡住危害孩子生命的一切邪恶力量,以保证孩子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土家族人一直将尊老爱幼视为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衡量标准。从小注重尊老爱幼教育,要求孩子们尊敬师长,在长辈面前必须保持一种谦恭有礼的姿态,爱护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决不准欺负他们。倘若一个人目无尊长、不爱怜孩子,他将会被视为狂妄、冷酷的人,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怜孤寡】  土家族社会中传统美德。“怜”,即怜惜、同情、帮助;“孤”主要是指无子女的老人,“寡”则是指丧失人生伴侣的老人。人们认为,这些被社会视之为“孤寡”的老人们,是遭遇人生道路上最大灾难的人群,值得同情,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而作为能够帮助这些老人的人们,其内心也才会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土家族社会中,怜孤寡早已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习俗。

【重礼仪】  所谓礼仪,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注重交往礼节,注重礼尚往来。土家族人在其社会交往活动中,非常注重礼尚往来。正如他们的谚语所说的那样:“长短是根棍,大小是个情”,“还情不到记情到”。土家族人重礼仪的社会风尚,在请客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当贵客到来时,主人家要放炮迎接。若一时无礼炮,可鸣放猎枪,以示欢迎。待客人坐定,主人即用土茶罐煨浓茶,装岔子烟,为客人接风洗尘,席上必是大碗酒、大片肉,以显示主人之大方。有的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有身份的人相陪把盏,“一家客至众人迎”。在平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言谈举止,也须注重礼仪,因为土家族人认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轻生重死】  普遍存在于土家族人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人生观念。包括这样两种内涵:一是不畏惧死亡,不特别看重生命的存在;二是重视死亡的礼仪程序,甚至将人的正常的死亡视为一种庆典来加以庆祝。之所以土家族人会有这样特殊的人生观,是因为在土家族人心中,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起始。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铭刻着这样的谚语来表达这种独特的死亡观念:“早死早翻身”,“翻身”就是一种新生命形式的开始。土家族人轻生重死观念的确立,更多的应该是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实。在旧时,人们常常挣扎于贫穷、饥饿、疾病、忧伤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人们觉得,贫贱、痛苦的生命并不值得人们去珍惜,死亡倒是摆脱贫贱、痛苦生存的最佳方式。于是,人们心中便逐渐建立起轻生重死的观念。事实上,“重死”也植根于“轻生”。既然死亡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痛苦与贫贱,那么,死亡自然就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土家族人便有了“庆死歌丧”的习俗。他们在老人死亡以后,不是悲痛,不是忧伤,也不用哭泣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哀思,相反,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是老人超脱痛苦的喜事。早在唐朝以前,人们便有“打鼓路歌”庆祝死亡庆典的仪式产生与流传了。

【英雄观】  指人们对成为英雄的价值标准的看法。土家族人的英雄观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英雄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这种道德高尚,不仅包含着忠孝仁义等道德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勇敢诚信、无私奉献等道德内涵;其次,英雄必须是勇力超群的人。这方面的代表则是土家族人至今依然祭祀的祖先神八部大王。八部大王之所以被土家族人视为英雄祖先,其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勇力,一个能拔起古树作为武器来横扫敌军的人;再次,英雄必须是技能高超的人。这种对技能的崇拜,也是土家族人衡量英雄的一项重要的标准。如火畬神婆、西兰卡普神等。这些人物主要的功绩就在于她们发明了某种特殊的技术,为人们带来的福利。火畬神婆发明了刀耕火种的技术,带领人们从传统的渔猎生活方式走向农耕生活方式;西兰卡普神则发明了西兰卡普的编织技术,解决了土家族人穿衣的大问题。

【国家观念】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的民族。土家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有了自己是中国人这样的思想观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缴纳赋税、服从征调、敬畏官长等。在土家族人看来,向朝廷缴纳贡赋是国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服从国家或朝廷的征调,帮助朝廷渡过难关,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同样是每个国民的义务和责任。至于对长官的尊敬,在他们看来,就是对朝廷的尊敬,是每个国民的本分而已。土家族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做客莫落后,见官莫上前”,“人情是铁,官法如炉”。这些谚语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对官长的一种敬畏感,警告人们要对官长保持敬畏之心,对国家保持敬畏之心。服从、畏惧、朝贡,都只是民族群体行为的一种表象,并非民族群体行为的实质。其实质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种种行为表现,获得对方友好的表示。其目的就在于能够得到国家的赏识,得到朝廷的信任,从而可以较之其他兄弟民族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获得更多的政治权益,从而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获得更多更良好的条件。土家族人的国家意识确实表现出该民族较高水平的国家观念,但同时在其国家意识的表现过程中,也隐含着为其本民族谋求生存发展的真实目的。

【村落观念】  土家族人对自己所居住的村落的一种看法。土家族人村落观念的主要内容常常具有血缘因素和地缘因素。土家族人旧时大都聚族而居,因而一座村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大家族,村寨中的左邻右舍都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族或同胞。尽管村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村落观念,往小处说,是指同一个村寨住着的人们,往大处说,是指附近相邻的几个村寨中住着的人群。这种相同的地理环境,相近的地理距离,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交往比较密切的状态。人们居住于同一个村寨,人与人之间平时总会发生一些联系,再加上这种联系自身的历史性积淀(即其祖祖辈辈都在此地居住,前辈们也同样有着这种类似的联系),使得村寨内部的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形成某种亲密的情感关系,“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土家族人的村落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上也近似于血缘观念和宗族观念。

【宗族观念】  土家族对宗族的看法。宗族亦称“家族”“族”。在土家族人看来,宗族是家,是家的家。一个宗族内的各个成员都有着亲密的血缘联系。用土家族人的话来说就是“都是一根马鞭子上发下来的人”。因此,宗族内的团结常常是一个人社会身份、地位、名望的重要支持。土家族人也意识到,宗族的团结除了其成员对这种血缘关系的理解以外,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式来加以强化。如年节之际,同族的人们相互拜访,并聚族举行“春酒”仪式,族内不定期地在宗族祠堂里举行的祭祖仪式、赏罚仪式等,借此加强成员对宗族自身的认识。宗族观念的强化,主要依赖每个成员对宗族的奉献行为。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刻,如在自然灾难或兵荒马乱时期、在与外姓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要勇于担负起整个宗族的责任,为宗族出力甚至不惜作出牺牲。

【血缘观念】  人们对血缘关系的一种看法。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土家族人的血缘观念是有层次之分的。首先,它强调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关系要亲密一些;其次,是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重视关系更为亲密的人。譬如说,在一个大宗族内,他们又分房族,同一房族的关系比不同房族的关系又要更亲密一些;再次,在父系血缘关系与母系血缘关系之间,他们重视父系血缘关系而忽略母系血缘关系。母系的关系仅仅只是上下推溯一代,即上至母亲的父母,下至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而对于父系血缘关系的认定却不受世代的局限,用土家族人自己的话来说叫做“亲三代,族万年”。土家族人还有一句谚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都是指母系亲属被人们所忽略的现象。这里所说的“一代”,是指母亲这一代,自然包含着舅、姨这一代亲戚,第二代则是指舅表、姨表亲戚,第三代四代则是指舅表、姨表的子女们,事实上这类亲戚基本上等同于陌路,所以才有“三代四代认不到”的说法。

【尊客礼仪】  是对客人表达尊重的一种礼仪。土家族是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特别喜欢客人来自己的家。这种登门拜访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的表示。既然客人尊重自己,那么,自己也应该尊重客人。在他们的心中,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客捧旺家门。”谁家的客人来往多,说明这家人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是兴旺之家,是富裕之家,是有脸面的家庭。不过,土家族人一般比较勤苦,平时总是缺少空闲时间做客和待客。所以,来客多集中在一年中的几个节日,比如说四月八、六月六、端午、中秋等。

【请客礼仪】  土家族人邀请客人的一种礼仪。请客一般先要“报客”,也就是提前几天给对方打招呼,面对面地发出邀请。主人会反复地嘱咐:“到时候一定要来呀!”然后是具体的请客。届时,主人在家里弄好了丰盛的饭菜,再自己出面或者派自己的小孩前往客人家邀请。客人不能别人一请就立马动身,这会让人瞧不起,一般要推辞一番,但是又要向主人表示歉意。而作为主人,请客必须耐心,反复邀请,以示自己的诚意。如当面请客时出现这种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主人拖客人来家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只要主人请客是真情实意,态度诚恳,客人最终还是会去做客的,否则就是瞧不起主人家了。

【待客礼仪】  即对待客人的礼节。土家族人待客的信条是尊老爱幼。客人至家,主人要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对老人和小孩,还要特别做出他们偏爱的食品。客人临行时,主人一般要给客人赠送一些礼物(如粑粑、糖馓、猪肉等),同时,还要设法给因故未到的客人捎上一份节日的食品,以示对因故未来家做客的客人一种尊敬。

【作客礼仪】  土家族人作客的礼节。土家族人作客,除拜年和贺寿之外,一般不兴带礼物,但十分讲究穿着整洁。妇女必定认真梳妆打扮一番,梳好粑粑髻,戴上银手圈,穿上绣花鞋。男人也要换上新衣服。小孩子做客,一般要穿上崭新的童装。在土家族人看来,打扮得整洁庄重,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到了主人家以后,要主动和主人打招呼。回娘家的妇女,应主动帮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家务劳动,女婿到了丈人家,不但要见什么做什么,若遇有农事,还要上山劳动。客人与主人讲话时,要轻言细语,不能讲粗话、丑话。老表或其他平辈之间,则可以相互打闹嘻笑,也可以互相奚落、打趣。但对待长辈、妇女则必须要规规矩矩。上桌吃饭时,上位要留给年岁高、辈份大的人就坐。吃菜时要听主人说声:“请吃菜!”才开始动筷,不能一上桌就动手夹菜。夹菜时要夹自己面前或向着自己一面的菜,不能随意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夹菜,更不能在菜碗中翻来翻去。别人给你送碗、送筷、添饭,要用双手接。若随身带有小孩,一定要管束好,不能弄得孩子大哭大闹,也不能让孩子到别人身旁穿来穿去。回家时,应向主人告辞,说声“多谢了!”不能不辞而别。

【个人修养】  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土家族是一个非常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民族,认为一个人不管他的能力怎样,但首先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种对道德修养的强调,主要是基于土家族有关人性善恶的观念。土家族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发展成为兼善兼恶的人格,即具有善的本性的同时也具有恶的本性。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为善,什么情况下为恶,这得依据于情境和个人的德性修养状况而定。同时这种兼有善恶的人性观中,善恶各占的比例情况,也得根据不同的人的行为去考察。一般来说,一心作恶者的人数不多,一心为善者的人数也不是太多,大多数人的善恶表现是善抑制恶,恶偶然也抑制善。因此,土家族人强调个人应该不断地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炼。

【复仇】  人们对仇敌实施报复的行为。土家族人在对待复仇这一问题时,常常表现为两种态度:一是主张全力复仇,不计一切代价,唯以复仇为目的。这主要是针对有关自己的父母或宗族中的亲人的仇敌复仇,对于这类仇敌,土家族人讲究血债血还,毫不动摇。一是主张放弃复仇,认为“冤家宜解不宜结”。这种宽容的态度主要是针对那些比较久远的仇恨或者是程度较低的仇恨。土家族讲究恩怨分明,但同时也是比较注重内部和谐的民族。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仇恨或者程度较低的仇恨,他们愿意不再计较,仇恨双方放弃对立,握手言和,以强化民族内部的团结。

【报恩】  即报答恩情,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土家族人的思想观念中,知恩图报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做人的优秀品质的重要表现。在土家族人看来,凡是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就应该知恩图报。有时候人们因为能力有限无法报恩,但是,土家族人能不能报恩是一回事,懂不懂得报恩则是另一回事,关键就是你必须懂得报恩,心中时时有这种报恩的冲动,并拿出报恩的行动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记情】  记情属于报恩范畴,但又不同于报恩。所谓记情,就是记住他人对自己的情谊,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在心中永远记住别人曾经给自己的帮助,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去报答。俗话说“还情不到记情到”,意思是尽管自己由于条件不成熟,无法报答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但是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报答就不去报答,而应该在心里永远记住别人的这种情谊,随时尽自己的力量去报答。记情实际上已经成为土家族社会的一种风俗习惯,能够记情的人常常被称之为“懂理”的人。

【天理】  土家族人心中的最高法则。他们认为,一个人立身于这个世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绝不能违背天理,一旦违背天理,就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天理”在土家族人的伦理观念中,包含着自然法则、人的本性、基本道德规范等。所谓自然法则,其实就是神的法则。土家族人认为神无处不在,一个人无论做的事怎样隐秘,都逃不了神的审判。他们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神总是在空中注视着人们的一切。所谓人的本性,说的是人的善的本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心。土家族人总是将“天理”与“良心”并提,总是强调做人做事要对得起天理良心。如果是做善事,那么自己的良心就会得到宽慰,如果是做恶事,人就会感到良心不安。所谓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包括敬重父母、长辈,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人格,为人要诚实守信等等。

【羞耻观念】  人们对羞耻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有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羞耻的行为则是指突破伦理界限,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可耻的行为。土家族是一个强调羞耻感的民族。他们的有这样的格言:“人要脸,树要皮。”“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有本事,打豺狼;没本事,打婆娘。”土家族人将做羞耻之事称之为“不要脸”。这种要脸不仅仅只是要面子,而是要知羞耻、懂荣辱。“男不背贼,女不背奸”,在他们看来,最不要脸的事就是男盗女娼。土家族人认为,人做了羞耻的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竟然不知道这是羞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对那些初次做出羞耻事的人,他们并不特别苛求,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知耻,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重勤俭】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节俭、崇尚朴素的民族。在土家族社会中,至今依然保持着重勤俭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有关勤劳的民间谚语广为流行,如“脚勤手勤,有金有银”,“若要富,鸡叫三遍离床铺”,“勤扒苦做样样有,游手好闲一世穷”,“要想吃饱饭,还得汗水换”,等等。他们以勤劳为荣,以节俭为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土家族人十分注重节俭,“家屋是攒出来的”,他们的治家格言总少不了这样的话:“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一天省一口,一年一大斗。”有时候,他们的这种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家有万担油,莫拨双灯头”。由此可见,土家族人十分重视节俭治家。

【耻贪惰】  即以贪心、懒惰为耻。贪心,在土家族人的观念中,不仅仅是指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还包括着自己所得超过自己应该得的界限。懒惰,则是指不喜欢劳动,做事不勤奋,游手好闲。在土家族社会中,贪心和懒惰,是人的耻辱。为了戒除人们的贪心,土家族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配习俗,特别是在大型集体劳动过程(如狩猎)中,他们坚持“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原则。这种分配方式主要体现出一种原始的平均主义思想,人们在参加这样的劳动中,就会无形中获得一种戒除贪心的教育。对于懒惰,他们总是进行善意的讽刺。在他们的《挖土锣鼓歌》中,就有专门嘲笑懒惰的歌词:说是一位懒惰的男人上山给桐树松土,结果没挖几下,就睡着了……一个蚂蚁三斤半,爬到他的腋下窝,张起嘴巴咬一口,红肉咬去一大坨。挖土郎,被咬醒,跳起一看太阳落。锄头把上长菌子,脑壳顶顶起雀窠……”这种夸张的歌词,唯妙唯肖地刻画出了懒汉的形象,对其懒惰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嘲笑。

【耻鄙吝】  “鄙”主要是指爱占小便宜,爱耍滑头,损人利己等行为;“吝”主要是指吝啬,不大方,小眉小眼等行为。土家族人以“鄙”“吝”为耻,认为“鄙”与“吝”的行为都是伤害人们感情的行为,也是极端自私自利的行为。土家族人一向强调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公平公道,他们将那些爱占小便宜,爱耍滑头的人视为“鄙”,视为“小人”。土家族人也以“吝”为耻,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决不能吝啬,而且应该更加大方一些。接人待物,迎来送往,是决不能吝啬的;支援别人,帮助别人的时候,同样也应该慷慨大方。

【理情并重】  土家族是一个重情尚义的民族。他们经常说“钱财如粪土,情义值千金”,在土家族人看来,钱财是人挣来的,情义则是用心换来的。钱财没有了,可以再挣,但如果情义淡了,就很难重新补救。尤其是在乡党之间,更要注重情义,“有情有义多兄弟”。情义需要的是无私奉献,也就是伦理学中所说的“利他精神”。土家族又是一个十分注重“理”的民族,他们所说的“理”,是天理,是良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正义。土家族所说的正义,主要是指“公正”“公道”“正当”。对于土家族人而言,不仅呼唤正义,而且也需要用自己的行为维护正义,伸张正义。旧时的土家族人最强调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品质。

【守望相助】  邻里之间、村寨之间,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人们互相警戒,互相援助,共同抗击敌人,战胜灾祸。在土家族社会中,守望相助这一行为的内涵包含得更为宽泛,它是指在他人出现临时性的困难或者灾难、大型的家庭事件(如婚姻、丧葬、建筑、生育)等关键环节上,人们都应该积极支持与援助,其相助的内容也大多属于经济、道德、情感方面的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表现得最多的是劳动力的相互支援,如土家族农村中的长期传承的“薅草锣鼓”、帮白工等习俗。守望相助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乡村社会中的邻里之间,自然也就加强了情感联系,整个乡村社会也处于一种美好而和谐的状态。守望相助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动荡之际的相互警戒、相互守望、相互保护。

【邻里观念】  对邻里之间关系的认识、态度。在土家族社会中,邻里关系其实就是家庭关系的一种扩大。从人际关系的称谓来说,邻里之间、村寨之间,人们的称谓总是与家族亲族的称谓十分接近,这种称谓的接近,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土家族人对邻里关系十分重视。土家族村寨一般相隔都不太远,风俗大致相同。正是这种相同的社会风俗,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情感也更为亲密。

【宽容】  宽容就是一种容忍,一种忍让。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主动的退让,是出于对他人的一种爱,一种尊重的心理基础上的退让。土家族人在处理族群内部关系上,很重视宽容精神。在土家族人看来,邻里之间、村寨之间,能够同居一村,同处一地,是一种缘分,人们应该珍惜这种缘分。只要对方不怀恶意,没有对自己和家人构成生命威胁,就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决不能因为一些无关大局的琐碎之事而影响邻里之间和村寨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争闲气一场空”。

【亲和心态】  与人为善的良好心态。对他人始终保持一种热爱之心,视他人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爱护他们。土家族十分注重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亲和心态,这种心态来源于对某个同一始祖的认同。土家族公认的共同始祖就是八部大王,或称八部大神。在这位共同始祖的感召下,族内成员之间因其血缘关系,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较强的亲和力。亲和心态其实就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亲和心态的强弱与该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强弱是成正比的。

【仇盗】  对盗贼的仇视,包括对盗贼行为的仇视。仇恨盗贼,本来属于人类普遍表现的一种情绪,然而在土家族社会中,对盗贼行为的仇视似乎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因为旧时的土家族粮食缺乏,甚至需要葛、蕨充饥,灾荒年月,更是雪上加霜。而盗贼偷窃的主要就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的粮食,因此他们的心目中,盗窃生存物资,就等于是谋财害命,基于此,人们才会对盗窃行为的仇恨如此深刻。在他们的民间谚语中,就常常将盗贼与土匪并提:“扒手爱捣乱,土匪爱结伴。”这就将盗贼与匪徒视为一体,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危害人民、伤天害理的行为。他们也相信,做贼的人绝不会有好下场。俗话说得好:“夜路走多了,就一定会见鬼的。”长期为盗,总会有被人抓住的时候。土家族人还认为:“家贼难防,偷断屋梁。”这里说的家贼,指的是家里人成了贼,这样的贼是最难防的,因此人们对家贼的惩罚也更为严厉。

【荣誉观】  人们对荣誉的态度。在土家族人的观念中,荣誉就是人的形象,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人生在世,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够在他人眼中,在社会中,给人一种好印象。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群体遭遇灾害的时候,人们总会挺身而出,为群体的生存而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富,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值得去做的事,也是很有荣誉感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平时省吃俭用,可是在客人到来的时候,他们却愿意将家中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款待客人,这在他们看来,同样也是一种荣誉。土家族人这种重视荣誉的社会行为和思想观念,突出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不惜自带粮草器械,飞越万里关山,奔赴战斗的第一线,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恪尽职守】  土家族人在职业道德方面,特别强调恪尽职守。他们认为,恪尽职守就是要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农民,就应多打粮食;作为一个手工艺人,就应该使自己的手工作品能够让雇主满意;作为一个村寨的负责人,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村寨百姓们服务,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村寨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也应该尽职尽责,父亲应该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长辈。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做了泥鳅,就不要怕泥巴糊眼睛”,“做不得牛,就莫要误别人的春”。

【交心】  土家族人对待朋友的态度。所谓交心,就是用心来交往,朋友之间互相视为知己,以达到两心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这种心的融合,才是土家族所说的“交心”。交心经常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就是双方都将对方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将对方的忧虑视为自己的忧虑,全心全意地努力解决对方的困难,化解对方的忧虑。只要朋友需要,哪怕是将自己的裤子脱下来送给朋友,他们也愿意。土家族人认为,真交心,朋友双方是不应该相互怀疑的,哪怕是朋友对自己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但他们却相信对方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理由,而且也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土家族人这种对待朋友的态度是十分坦诚的,也是非常认真的,当然也有人曾经为此吃过苦头,于是他们开始注重对朋友的选择。也就是说,一旦经过自己认真选择以后,仍然觉得可以交往的朋友,他们依然会以心相交,坦诚奉献。

【善恶报应】  善恶报应是佛教的观念,认为世间一切因果,总有报应相连。尽管土家族人不全是佛教的信徒,但却依然相信善恶报应是存在的。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平时总是说:“善恶到头总有报,只等来早与来迟。”在他们的民间传说故事里,在一些特殊的仪式歌谣中,都有这一类的故事和歌谣。尽管善恶报应本身确实存在着一些迷信的消极因素,但是它却能够促使人们抑恶扬善,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根本上说,善恶报应观念所表现的是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一个人只有知道敬畏,才能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知敬畏,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民族的团结,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人道主义】  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土家族没有专门的“人道主义”的概念,却有“仁义”的概念。他们的“仁义”的思想观念,包含着许多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在土家族社会中,“仁义”就是人间之爱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用爱心来看待一切,用爱心去感化一切。在旧时的历史烟尘中,土家族人饱经战乱、饥荒,生活十分艰辛。人们依靠仁爱之心,相互救助,相互支援,维系生存。这种历史的经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人们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都自然而然地将“仁义”放置于首要地位,并成为衡量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人们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受灾的乡里灾民,平常时候,就经常捐钱捐物,不时地救助乡党百姓。这种种行为本身就是仁爱之心的一种展示,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闪光。

【环境意识】  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尽管土家族人也注重人天相抗,但他们与自然的抗争,只是表现在自然压迫人类生存的时候。如果自然对人的生存压力降低时,他们就会回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去。土家族民间社会中,至今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格言谚语,凝结着土家族人的自然观念,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养育了人类以及万物,一是人应该努力认知自然,亲近自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表明的是自然对人的“养育”关系。土家族人一方面倡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与自然的接近,即人要了解自然,熟悉自然,亲近自然。“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土家族民间社会里,流传着大量的农谚(包括农业、林业、渔猎、牧业谚语),这些谚语都是人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经验总结,其中也包含着土家族人和谐的自然观念。土家族人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始终以一种敬畏的心理对待自然,尊重自然,用一种感恩的心态答谢自然,亲近自然。

【言行合一】  是语言与行为的统一,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土家族人非常重视一个人的言行是否统一。他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看这个人说什么,而是看这个人做了些什么。“听其言,观其行”,是他们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土家族人非常痛恨的就是撒谎,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又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虽然能够偶然欺骗到个别的人,但却不能永远的欺骗下去。在他们的民间谚语中,有很多强调言行合一的格言:“茄子不开空花,土家不讲空话。”“空话不得劲,豆腐碓难撑。”“宁穿过头衣,莫讲过头话。”这里所说的“空话”“过头话”,其实都是指谎言,或者是指不能兑现的诺言。

【无愧】  土家族衡量自己做人或者做事的一种道德标准。所谓无愧,是指做人或者做事不留下遗憾。它更多的是在自己为他人,或者为群众做完一件事情以后,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全过程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反思一下自己在整个做事过程中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否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世间上所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要达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人,它需要人们在做人或者做事的时候,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人的能力有别,智慧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不管怎样说,只要自己在做人或做事的过程中确实已经尽心尽力了,那么,就可以说是“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人。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的本义是指赞成人做善事,并向这些做善事的人学习。在土家族的道德观念里,与人为善,还强调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意地对待一切人,帮助人。具有这种纯良敦厚性格的民族,无论处理什么样的事情,往往都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尽量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他们从不愿意咄咄逼人,也不愿意被人逼迫。土家族人内部十分紧密团结,对其他民族也十分亲善友好。

【嫉恶如仇】  又作“疾恶如仇”,指人们像痛恨仇敌一样的痛恨坏人坏事。土家族人嫉恶如仇的心理是其民族的社会正义感的直接表现,他们将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都视之为“恶”,而将一切正义的社会现象都视之为“善”。对于善,每个人都有扶持它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恶,每一个人也都有铲除它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那些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人,人们的内心中总是充满着某种本能的反感。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无论其能力有多大的差距,但凡事都得符合一个“理”字,倘若违背了“理”,那就是作恶,终将受到惩罚。同时,土家族人还怀有维护正义、除暴安良的决心。很多时候,他们所除祛的“强暴”并未对自己造成伤害,然而他们之所以挺身而出、勇敢战斗,纯粹是出于内心的正义感。

【伦理超越】  土家族人的伦理超越,主要是指道德超越信仰、超越神灵。这是土家族人对待社会道德的一种比较特别的态度,是因为土家族人对自己民族的生存,对自身的生存十分关心的结果。在土家族的社会实践经验中,道德能使人们得以生存,使家庭得以兴旺,使乡村邻里之间得以和谐相处,也使得社会得以稳定,还使得人们得以战胜种种生存危机。因此,土家族人将道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还实现了对神灵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超越性与道德的务实性是紧密相关的。这种道德的务实性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凡是与这一最高原则相左的事物,一律在被否定之列。

【惜品】  土家族特殊的道德概念。“惜”,即爱惜,爱护;“品”即人品,也指个人的道德声望。惜品即珍惜个人的人品,尊重自己的道德形象,爱护自己的名誉。土家族人认为,“惜品”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道德自律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有对自我的约束力,这种自律必须是将个人对“惜品”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某种观念或内在的行为,使“惜品”由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自律的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惜品”也是对个人良心的一种高度地肯定,因为有了“惜品”,良心才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独特效力。而一旦人们有意地扭曲“惜品”的道德立场,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以牺牲个人伦理道德为代价,那么,良心的道德约束力将处于潜隐状态,而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责任与义务】  土家族人认为,责任是一个人份内应该做的事情,而义务是指道德上的责任,二者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义务一般总是与权利紧密相连,即一个人享有什么样的权利的同时,也就具有相应的义务。而责任不一定与权利相连,有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享受什么权利,但同样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责任一般与其社会身份紧密相连,比如说你是父亲,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就得承担一些分内的责任,尽管今生今世做父母的人也许从自己的孩子那里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但这种为人父母的责任却依然不可推卸。在土家族社会里,责任和义务是做人必须的基本条件,如果忽略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他在人们的心中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自卑与自尊】  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来看,土家族对自卑与自尊的看法比较独特。他们所说的“自卑”,指的是“低调做人”;“自尊”,说的是“高调做事”。在他们看来,做人要低调,不能张扬,应该显得谦恭有礼,这样的人才具有“君子风度”;做事要高调,要用最高目标来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事情做得最好,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从而赢得自尊。土家族人也有民族自卑心理,这是因为其生存条件的局限,使其在民族文化创造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所形成的自卑。当他们最初与汉民族文化接触的时候,感受到汉文化的发达与博大深厚,相比之下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也就显示出来了。但是,他们不是一味地自卑,而是努力向汉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他们能够在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激起内在的自尊心,开放进取,奋力追赶。土家族人的自卑只是表面现象,其骨子里荡漾着一颗强大的民族自尊心。

【爽直】  指豪爽,坦率,果断。在土家族社会里,爽直既是一种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是一种处世态度,还是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一种要求。土家族人也强调三思而后行,但是在关键时刻,人们最瞧不起的却是婆婆妈妈、前怕狼后怕虎的处世态度。待人接物时,爽直则表现为豪爽与坦率。在招待客人方面,他们愿意拿出自己仅有的好东西,在与朋友谈话时,从不会藏着掖着,欲说还休,时刻表现出披肝沥胆,一腔真诚。

【性道德】  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它可以调节人们生理机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既是人们性生理行为的道德标准,也是衡量人类两性关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乱伦禁忌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社会中原始的性道德,但他们各自的禁忌范围、禁忌底线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土家族社会里,旧时普遍地存在着姑舅表婚的现象。在土家族人看来,姑舅表婚以及“坐床”(即转房婚)习俗并不是乱伦。姑舅表婚,他们认为这样的婚姻结合是“亲上加亲”,会使得双方的亲戚关系更加牢固。“坐床”转房婚,土家人认为是一种为了家庭财产的持续性、完整性所带来的一种社会习俗,它同样是于夫妇双方家庭都有利的。

【同姓婚姻观】  在土家族人的性道德中,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婚姻习俗,即同姓婚姻。一些地方志中,也纷纷记载说土家族无“同姓不婚”的习俗,其实这是因为以讹传讹所导致的失误。在土家族地区,有的村寨确实有同姓为婚的现象,如彭姓、吴姓等,但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这种同姓婚配其实是有原因的。据湖南湘西土家族访问团龙山分团在1957年的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土家不禁止与外族通婚。但几个特定的姓氏间不通婚,至今悬为禁律。据说系往古时期,土家来居湘西时,这些互不通婚的姓氏是结拜兄弟,如张、石、瞿三姓间,覃、田两姓间,白、彭等两姓间,均不相互联亲(彭与王,向与尚原不通婚,现已改变)。可是彭姓与彭姓、吴姓与吴姓又可以同姓结婚(传说彭姓有真假之分,真彭为彭肇槐土司王的直系血统,假彭是当时为避免彭肇槐行使无理的‘初夜权’的外姓变换来的,因此同姓彭容许结婚;至于同吴姓之所以结婚,据群众说是因祖籍不同之故)”从上述调查材料来看,土家族地区的“同姓婚配”,并非乱伦,而是因为同姓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谦卑】  谦虚谨慎,恭敬有礼的人生态度。土家族人在其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视谦卑这种人生态度。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包括有能力,有成就的人,在为人处世的环节上都应该持这种谦卑的态度。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都是有限的,相对于人们的集体智慧和能力来说,也是十分渺小的;而任何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实际上也都不是其个人的能力的结果,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大家的帮助下获得的,因此,人没有资格自高自大。土家族人的谦卑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日常交往中的言谈举止及对朝廷命官的态度上。他们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要语言得体、谦恭有礼、低调为人,对人的社会行为和语言谈吐都有一定的礼仪约束,谁都不能违背这些行为礼仪。面对朝廷官员时,他们总是坚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做人莫落后,见官莫上前”。“改土归流”后的清朝流官对土家族人一致的看法是“淳朴畏官”。其实并不是土家族人真正的畏惧官员,而是他们谦卑的人生态度在与官员打交道时的一种表现。

【慎言】  十分慎重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在土家族人看来,话一说出来,就像铁板上钉钉,无法修改变动。“路走错,转来的;话讲错,收不得。”“错路三天容易转,错话一句转弯难。”“嘴巴讲的话,盆子泼的水。”土家族人认为,话如果说得不好,会有很强的伤害性,结果往往说话者无心,听话者有意。“棍棒伤身,恶言伤心。”“说话人短,记话人长。”意思是说话者说完后就忘记了,而听话的人却一直记在心上。所以,土家族人提醒人们:“麻子面前莫说星,癞子面前莫说灯。”说话不能过分地饶舌,话说得越多,效果会越差,甚至还会说错话。“桶箍三道,话讲一回。”“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笃行】  重视人的行为,强调人应该朝着自己的目标,老老实实地进行社会实践。“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土家族人十分强调人的行为。他们对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衡量,绝不仅仅只是凭这个人说了些什么,更要注重这个人做了些什么以及这个人所做的是否是朝着其内心中的那个目标。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行为重于他的语言,也更能真正表现出个人的人品和才智。在土家族人的道德理想中,一个不说大话也很少在人前夸夸其谈的人,尤其是对自己许下的诺言能够不顾一切地去履行,且能心中装着群体的利益,为之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诚笃的人。

【利济苍生】  土家族人的一种道德理想。意思是当一个人发达起来以后,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济贫、扶弱、除暴。土家族社会中,同情弱者是其传统的社会风尚,因为他们总是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眼光来看待弱者。在土家族人心目中,除暴也是“利济苍生”的一种表现。“强暴”常常是制造弱者的重要因素,清除这种强暴,社会便获得了公平。

【师德】  教师的人品道德。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土家族人非常敬重老师这一职业,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在老师面前总是十分恭敬的。教师的恩德对于土家族人来说,是可以同天地君亲并列的。在土家族人的家龛神位上,书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教师是上了土家族人神龛的恩人。老师值得尊重,首先,是因为老师有师德,师德体现在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是“师魂”。其次,教师有丰富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学生学问。再次,教师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学生做人的楷模。土家族人对教师的尊重早已形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早在他们原始的毛古斯仪式中,就有关于教师教学的表演了。

【医德】  医生的人品和职业道德。在旧时的土家族社会里,人们很少因为生病去看医生,土家族地区也很少有职业化的医生,一般都是兼职的。要么就是巫师兼医生,要么就是农民兼医生。在“改土归流”后,一些汉族地区的中医逐渐进入土家族地区,成为职业化的医生。土家族人的医德强调对病患者的关心,他们认为这是行医者的良心的体现,不能只想到如何赚昧心钱而不顾病者的死活。明代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说明行医者肩上的责任重大,事关生死。另外,医德也要求行医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不能满足于祖传的秘方一类的水平,而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因此,土家族人尤其鄙视那些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和那些卖狗皮膏药的人。

【商德】  商业道德。土家族人的商业道德首重诚信。所谓商业诚信,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日失信,买卖难撑”。如果哄抬物价,或者以次充好,欺骗顾客,那就是失信于顾客,一旦失去了诚信,也就很难做好生意了。其次,强调经商者要和气,所谓“庄稼人讲节气,买卖人讲和气”,“笑脸迎来生意,冷面吓跑财神”。和气包含着对顾客的尊重。再次,就是要戒贪心。虽然商家应该谋取利益,但是不能太贪心。商家贪心,商客受损,长此经营,无人登门。所以,凡是经商者都比较重视薄利多销这个不二法门。

【匠德】  各种手工艺人的职业道德。土家族人认为,手工艺人的职业道德,一是尊师崇祖,即尊重自己的师傅,崇敬自己本行业的祖师。“金银铜铁锡,雕画木石泥,漆篾弹染织,匠匠有祖师。”在手艺人的社会圈子里,欺师灭祖是最大的恶,人人诛之。每个手艺人,都必须尊重自己的师傅,决不准背叛师门,否则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二是要尽心尽力。凡手工艺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家庭从事手工艺,都要尽心尽力,不能看人做事,更不能计较主人家对自己的招待水平。三是要求手工艺人要谦虚谨慎、诚实本分,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欺行霸市、刁钻耍滑。许多土家族村寨宁愿请一些诚实的工匠做活,哪怕手艺稍微差一些也不在乎。

【治生自立】  所谓治生,就是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养家糊口;自立,则是强调一个成年人应该凭着自己的人品、才智和能力,独立于社会中,并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这是土家族人对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也是对自己的子女成人的最起码的要求。往深处说,治生与自立,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素养。因为治生,包含着养家糊口,也就是对家庭尽职尽责。而自立则更侧重于人的道德价值的肯定,它包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世人的友善,对群体利益的奉献等因素。

【志向】  人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决心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制定的个人努力方向,亦称目标。在土家族人看来,一个人在世界上活着,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定的志向。有志向的人,其人生纵然是充满艰辛,甚至是充满失败,但这种人的人生依然是有价值的。人活着,不能庸庸碌碌、得过且过,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比较远大的目标,并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奋斗,这才叫充实的人生。志向应该因人而择,盲目夸海口,则不是志向,而是一种欺世盗名的虚伪了。土家族人不仅重视志向,而且重视为实现志向所付出的努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了,哪怕没有实现志向,也依然能问心无愧。

【择友观】  土家族人对朋友的认识和理解。土家族人所说的“友”,侧重于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的人。其感情的程度有些类乎于“知己”的层次。一般来说,土家族人选择朋友要经过这样三个程序:重行轻言、重旧轻新、危难见真情。所谓重言轻行,是说侧重于对方的行为,很少以对方的语言为标准;所谓重旧轻新,就是重视老朋友,不随便交新朋友,“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所谓危难见真情,是说朋友需要经过危难的考验,证明确实是与自己志同道合,才可以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于对方。

【远虚伪】  土家族人对待虚伪的一种态度。土家族人强调实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其间没有什么理由可讲,也无须探讨什么原因。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满嘴仁义道德,将稻草说成是金条,能够将猴子哄下树的,土家人称之为“白拉呱”,称说话不诚实的行为为“撂沙罐”。当被人们发现在“撂沙罐”的时候,人们就会突然插上一句:“你最少也得留下沙罐把把,别全撂出去啰!”其意思是说:说话要诚实一些,不要把旁人都当作傻子!这种朴实诚挚的民风,其实也是人们社会道德评判的表现,它显示出土家族人那种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的道德实在性。

【应该】  人们对个人行为的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一种行为应不应该采取,关键就在于人们对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结果。在土家族人看来,凡是符合善的目的,凡是能给自己、家人、群体带来正面利益的事,都属于应该做的范畴,反之则是不应该做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应该”本身也就成了对行为评价的标尺。人们衡量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它属于“应该”还是属于“不应该”,并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人品价值。“应该”实际上已经成为土家族人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评价标准,也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必须坚持的原则。

【正当】  具有合理性、合法性的行为。道德上的正当指行为符合最起码的、最低的道德要求。在土家族社会中,凡属“应该”范围内的行为都属于“正当”的行为。不过,严格地说,应该与正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土家族人看来,“应该”更多地倾向于行为上的善,而“正当”则更倾向于道德上的善。譬如说,当一个不会水的人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的时候,从“应该”的角度来看,跳下河去救人属于“应该”去做的事,因为这是一种善行,应该去做,也值得去做。但从个人条件考虑,如果他跳下河后,不仅不能救人,反而还会导致自己的死亡,那么,“下河救人”这一行为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也就属于不正当的行为。

【嫉妒】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的竞争或某种攀比心理而引发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他人的心理。土家族人称嫉妒为“红眼病”,认为嫉妒他人的人,是因为其人品有问题。但一般的嫉妒,即在自己理智控制范围内的嫉妒,还是允许存在的。为了克服嫉妒心,土家族人强调不要攀比,“人比人,气死人”。或将攀比作正面理解,将差距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努力迎头赶上去,俗话说:“前头有样子,后头有比子。”另一种方法就是自我劝慰,让自己处于知足常乐的状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高的还有高的,骑马的前面还有挎刀的;矮的还有矮的,后面还有拖崽的。”这种方法虽然不积极,但对于扑灭嫉妒之火,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爱】  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生命体及无生命体所流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从道德层面来看,爱的核心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在土家族人的道德观念里,爱的意识不是特别突出,他们将爱分化到忠孝仁义等不同的道德领域之中。土家族人作为道德意识的爱,实际上也就等于谈论其道德上的忠孝仁义的道德素养。忠是对国家、国君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土家族人总是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需要,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孝是对父母长辈的爱,这种爱主要表现为一种尊敬和顺从。仁则是对子女或幼小于自己的人的爱,其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善意,一种无私的给予。义是对妻子、对朋友、对同辈的亲人,乃至与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的爱,主要表现为一种付出,一种慷慨无私的帮助。

【幸福观】  土家族人对幸福的看法。土家族人对幸福的理解存在着多层次的含义。对于旧时的土家族人而言,幸福,首先是指“吃”,即“有饱饭吃即是幸福”。在土家族人的民间谚语中,就保留着人们对“吃饱饭”的这一“理想追求”。如“力大养一口,志大养千家”,“亲戚难顾三早饭”,“人饿了不怕丑,鸡饿了不怕人”,“勤扒苦做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等等。其次,多子即福。在土家人看来,人穷一些还可以忍受,只要家中人丁兴旺,就是有福气的象征。人们相互祝福多用“家发人旺”,“五男二女,七姊妹团圆”之类的话。“像人一样顶天立地地活着”当是土家族幸福观念中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它不仅指向物质生活层面,更多地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其中有很大的部分就包含着道德层面的内容。“像人一样”,就得有人品,不断地修炼个人的道德境界;就得有很强的利他精神,有仁爱之心,帮助他人,成就他人;就得建功立业,为村寨,为民族,为国家建大功,立大业,那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