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老木房,传好老手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柳王敏 张澍婧
捞车村隐藏在湘西大山里,一座“Y”型木结构凉亭桥,横跨两河交汇处,连着三个土家寨子,春雨连绵时,云雾缭绕,山水如画,当地人更愿称呼这里为“惹巴拉”。在土家语里,“惹巴拉”意为“美丽的地方”。
自然美、民族美、人文美……走进捞车村,浓郁的土家族文化气息带来美的享受。过去十年,偏居于武陵山腹地的这个小山村,在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在守护“美”传承“美”中,诠释“美”之变。
最大的变化,要从保护村内200余栋木结构土家族民居说起。独具特色的木结构房子,承载了土家族的民族记忆,体现了土家人文美。
“土家寨子本与自然融为一体,但在10年前,因为交通改善,建砖瓦房一度成为潮流。”村支书向福孝说,大拆大建势必破坏原有风貌,规范保护土家寨子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干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当地出台措施,支持群众改建或新建木结构民居,按照一定的建筑面积上限,由政府出资每平方米补助400元,让生态保护和传统村寨保护理念进村入户。
美好的传统村寨风貌守住了,民族特色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尚顺林就成了受益者之一。2016年他规划建新房,按照进度已建好了一层砖房,在了解捞车村发展规划后,他立刻将砖房拆掉,改建成木房。如今,他家360平方米的两层木房矗立在村口,在旅游旺季时,自家经营小商店、民宿,生意红火得让他直夸当初的决定英明。
守住有形的“人文美”,更要传承无形的“民族美”。67岁的村民刘代娥是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捞车村土家文化“代言人”。土家织锦挑织工艺全凭心计,无需蓝本。刘代娥12岁入行,潜心钻研大半辈子,常见的100余种图案烂熟于心。每当她在织机上挑针穿线时,常常引得游人驻足欣赏,赞叹不已。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政府支持下,刘代娥从老手艺里谋求大生计,担起保护传承和发展土家织锦文化的新使命。近年来,她不断向外推广展示土家织锦文化,收徒授课,目前正加强织机改良,挑战双面织艺,让古老的土家织锦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富民产业。
摆手舞、毛古斯舞、打溜子、咚咚喹……今年元宵节之夜,多种土家民俗技艺在捞车村轮番上阵,大山里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其间,土家姑娘田剑英的精彩表演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
为更好传承土家民俗之美,让古老的文艺“动”起来,2020年7月,捞车村备好工作室,请来隔壁乡镇的土家“红人”田剑英入驻,助力活动展演,宣传土家文化。穿土家服、说土家语、唱土家歌、跳土家舞……年轻富有活力的田剑英,已成为捞车村一张靓丽“名片”。 (载3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