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婚姻习俗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婚姻习俗

【血缘婚】  血缘婚是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指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湘西在远古时曾有过群婚、血缘婚以及对偶婚的形态。这种血缘婚形态,从湘西的洪水神话中兄妹成婚的情节就可以看出来,这则神话事实上是当时血缘婚的一种真实记录。

【姑舅表婚】  姑、舅子女老表间的通婚。宋代法律虽也曾加以禁止,但民间流行普遍,社会舆论甚至加以倡导。南宋袁采《世范》曰:“人之议亲,多要因亲及亲,以示不相忘,此最风俗好处。”欧阳修曰:“姑舅之子为婚,公私皆已通行。”姑舅表婚,在土家族地区长期留存,被认为是“亲上加亲”理想的通婚形式。所行为姑、舅子女老表间的通婚,禁止两姨兄妹老表间的通婚,为母系社会残留思想的反映。自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姑舅表婚的近亲通婚被法律禁止,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已绝迹。

【还骨种】  一种单向姑表婚,即舅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家的女儿为妻的权力。具体来说,还骨种是因为舅舅家的姐妹曾嫁过来,那么在下一辈中,就必须将姑姑家的女儿“还”回到舅舅家去。这种嫁过来还回去的“女”即“骨种”。在土家族婚姻习俗中,确实有“嫲嫲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的说法,只有娶了姑姑的女儿,“骨种”才得以还回。这种习俗在“改土归流”之前十分盛行。乾隆七年(1742)永顺知县王伯麟禁陋习规定有:“禁勒取骨种。永顺土人陋习,凡姊妹出嫁于人,所生外甥女长成,其母舅人等,必索取骨种或银钱、布匹或牲畜、米谷以餍其欲,然后许嫁。如或力不能备,必准其一女与母舅之子为婚,且不论男女年龄是否相当,以致有男小女大,男大女小不相匹配者……”流官禁其习俗,此风有所好转。20世纪70年代后,倡导科学,优生优育,此俗得以彻底消除。

【同姓为婚】  据《明史·湖广土司》记载,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明代,永顺土司彭世麒就娶了保靖土司彭胜祖之女为妻。龙山、保靖、永顺、古丈各厅县志也有记载“连姻不嫌同姓”,有“同姓为婚”的习俗。清毛奇龄《西河全集·蛮司合志》记载:“永顺宣慰使彭明辅与(保靖土司)彭惠婚姻,明辅娶惠女为子妇。”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载:“土著婚娶不禁同姓……张、向、彭同姓为婚。”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期内,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氏,聚居区内的寨子杂姓较少,还保留有同姓开亲的遗风,但规定必须字派不同,字派不同即不同宗或早已超出“五服”。今这种原始残存的遗俗已经消失。

【同姓不婚】  同姓的男女不得通婚的婚姻制度。从西周时代起,中国就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这是人们对同姓婚姻的一种科学认识。在人们看来,“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湘西土家族地区也一直强调“同姓不婚”,违反这一规定视为大逆不道,以沉潭论处。同姓男女间皆以兄妹相称,结婚生子后皆以舅、姑相呼。

【一夫多妻】  是指一个男子同时娶几个女子为妻的婚姻形式。始于原始社会后期,是父权制婚姻制度的特点。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湘西土家族地区,一夫多妻制仅仅限于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被明令禁止,彻底消除一夫多妻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  又称专偶婚、单偶婚、个体婚。是土家族婚姻的主要形态,体现了土家族妇女基本与男子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

【指腹为婚】  双方家长于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即约定为婚姻,执信物以为凭证。在湘西,指腹为婚后,如果生下来是一男一女,即定为娃娃亲,待成长婚配;如果所生孩子属于同性,则双方“打干亲家”,孩子打老庚,结为异姓兄弟或姊妹。

【包办婚姻】  又称不自主婚。指父母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子女婚姻的行为。“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婚姻较为自由,青年男女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征得父母同意、梯玛允准之后即可结婚。“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包办婚姻,逐渐取代自由恋爱,成为土家族婚姻的主流形式。新中国建立后,包办婚姻制度随之消失。

【买卖婚姻】  指第三者(包括父母在内)以索取财物为目的,强迫他人结婚的行为。也指由这种行为造成的婚姻。广义的买卖婚姻还包括以聘金、聘礼、嫁妆等其他形式索取财物的婚姻。历史上以女方索取财物者居多,也有男方以索取一定量嫁资作为成婚条件的。狭义仅指以妇女作为婚姻交易之标的。湘西土家族虽实行包办婚姻,但极少实行把女儿作为商品的买卖婚姻,仅个别人家因困境所逼而偶有为之。新中国建立后,买卖婚姻彻底消失。

【童养媳】  又称“待年媳”“养媳”。由婆家养育女童,待到成年正式结婚。旧时,土家族地区流行童养媳,主要为经济困难所致,一方面女童家姊妹多,养育不起,便把女童早早送人作为童养媳;另一方面,男方家免去了日后的聘礼。女童抱养与成年结婚时,一般不必给女家钱物。女童稍长,即做家务活,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他们“圆房”,只备几桌酒席请亲戚朋友相聚即可,不必举行烦琐的仪式。也有男方家境较为优越,在男童尚幼小的时候,便娶一个年长媳妇结婚的,有的甚至可能是7岁小郎娶18岁的大姐,照顾小郎长大成人。

【抢婚】  又名“掠夺婚”。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作为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最早带有强制性,到了后世才成为象征性的表演。抢婚,分暴力抢婚与摹拟抢婚两种。前者往往不经过媒聘,纯粹诉诸武力。抢亲后通过媒人说合,如果男女两家互相谅解,便可正式成婚,如果合不成,也可能因此结下怨恨,有的甚至男女两家进行械斗,长期成为冤家。更多的情况下是摹拟式的带闹剧色彩的“抢婚”。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曾记载了土家族先民这种抢婚的习俗:“嫁娶先密约,乃伺女于路,劫缚以归。亦忿争叫号求救,其实皆伪也。生子乃持牛酒拜女父母。初亦佯怒却之,邻里共劝,乃受。”

【扁担亲】  也就是“瓜藤亲”,亲上加亲。换亲习俗的遗存。即丈夫的妹或姐,嫁于妻子的兄或弟。有三种情况:一是4位青年自相喜爱,父母也乐得省下聘金;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为找儿媳拿出聘金时,以女儿为互换条件;三是某家儿子能力差,当另一家向他家女儿提亲时,这家不要聘礼而提出开扁担亲的要求。旧时,此俗在湘西土家族较为普遍。

【以歌为媒】  自由恋爱的一种标志。土家族是歌的海洋,人们叙事论理,常用歌来表达。情窦初开的男女之间,更离不开用歌来表达爱慕之意、追求之心、海誓之情,二三月间,少男少女们扯胡葱、摘竹笋时,一边吹奏着“咚咚喹”“木叶”,一边唱起情歌:“月亮出来弯钩钩,照到菜园萝卜蔸。萝卜长大要人扯,情妹长大郎要逑。”“燕子起窝看屋舍,为妹恋郎挑角色。只要哥哥人肯做,半边茅屋不嫌窄。”经过一段时期的对歌,两人情投意合后,互赠“信物”:一般是男方赠给姑娘一个银戒指或者一条新丝帕,姑娘赠给男方一双亲手做的布鞋或挑花手巾。

【摆手相亲】  即在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选择意中人。摆手舞中跳完“农事生产”这一节后,已婚男女及其小孩子自动退出舞场,剩下一些未婚男女,转圈唱歌跳舞。跳时,男在外圈,女在内圈。他们选择中意的对象,一旦情投意合,即可一同请求主持摆手舞仪式的老梯玛允许。梯玛允许后,这门亲事就是板子上钉钉子定了下来。旧时,梯玛既是神权的代表,也是族权的代表,一诺千金,双方家长皆不得反对。其实,在摆手节前,一对青年早已通过“以歌为媒”相识相爱,通过摆手这一神圣的仪式以定终生。

【媒妁】  又称媒人、月老、伐柯人、红娘等。土家族婚姻,必请媒人说合,以通两家之好。土家族无专职媒人,多请社会地位较高、诚实守信、能说会道者临时为之。被请为媒人,修路搭桥,是一件荣耀之事,土家人都会乐于充任。媒人可男可女,男者称媒公,女者称媒婆。由男家聘请,极少有女家请媒的,称“倒请媒”,常被人耻笑。当今实行自由恋爱,尽管青年男女已定终生,但仍需请媒人去女家提亲,以表达男方家的诚意,同时是女方家获得尊重的权利。

【团圆伞】  又叫“媒信团圆伞”。说媒提亲时的代言物。详见“说媒过程”条。

【说媒过程】  说媒在土家族社会中是一项繁琐的事情,有的人家需要反复多次的登门说亲,但一般也就三次登门即可。第一次登女家门求亲时,有的地方媒人将团圆伞撑开,倒立在大门外,女家心里自然明白,媒人还会委婉地表明来意。女方家若不拒绝谈这门亲事,就将伞顺立起来,媒人则视伞行事。女方家征求亲族意见。过了几天,媒人会第二次登门求亲,她会将伞停放于堂屋内,若是女家将伞收拢,置放于火塘边,则表示亲事已经征得了亲族,特别是舅家的应允。这时,女方的母亲会说上一些“养儿开贫亲,养女攀高门”,“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田庄”之类的话。媒人会夸奖男方如何勤劳聪明,家庭有地位等等,然后将伞取走。女方家会暗中寻访男方家的底细,尤其是男子的基本情况。媒人第三次登门求亲时,带上一些小礼品,如一块腊肉之类的,并将伞置放于女家的火塘屋。若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会委婉地对媒人说:“女儿还小,什么事都不知道,她还要在家里多住几年,害你老人家操心费力了。”若方女家将伞收起拿进姑娘房里,则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时,双方将会就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商谈。商谈完毕,女方家设酒招待媒人。酒醉饭饱,媒人直奔男方家道喜:“恭喜!恭喜!真是姻缘前世修,贵府千金终于为你家求得了!”男方主人就会高兴地说:“难为难为,辛苦你了!”于是杀鸡备酒,盛情款待,并将预先准备好的腊猪头送给媒人,作为酬谢。

【偷八字】  正式提亲前暗合八字。旧时,土家族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即可由本人或父母暗访对象,一旦中意,就请与女方有亲友关系的人充当“暗媒”,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打听到手,这叫“偷八字”。然后将男孩的生辰八字一起送到梯玛或道士那里,请他“合八字”。所谓“合八字”,主要是根据一种相冲相克的理论,比如说“子午”“寅申”“辰戌”“卯酉”“巳亥”“丑未”均属于相冲的八字,意思是说,属鼠与属马的、属虎与属猴的、属龙与属狗的、属兔与属鸡的、属蛇与属猪的、属牛与属羊的,都不能结为夫妻,否则就会给家庭带来灾祸。当两人的“八字”相合,做父母的就会请媒人前往女方家去求亲,这时的媒人则谓之“明媒”。

【讨红庚】  讨取女方的生辰八字。女方家同意亲事后,媒人向女方家呈“红庚帖”,红庚帖封套正面写“天作之合”,背面书“囍”。帖的内涵为一张红纸,从右到左写:“天作之合”“鸳鸯情深”“乾戊辰年三月初八日酉时”“坤庚午年七月十六日巳时”,结尾为“麒麟义重”,红庚帖装入木制“拜匣”中。女方家在红庚帖上书写女儿出生年月日时。讨到“红庚”后,即合八字。

【定根炮火】  即认亲,订婚。男方家一行数人挑着猪腿、糍粑、酒、布匹等礼品,来到女家。一旦女方家当着众人同意这门亲事后,男方家叔伯便从女方家事先准备好的香中取出三炷点燃插在女方家的神龛上,谓“插毛香”,从此两家便成了一家人。接着在大门口放炮竹,谓“响火炮”,向世人宣布这门亲事。准女婿跪拜岳父岳母。男方家一行人等拜访女方直系舅舅、叔伯、姑姑等长辈人家,各家宴席,谓“吃排家饭”。 插了毛香、响了火炮,这门亲事就成了铁钉子转脚,故称“定根炮火”。

【试女婿】  认亲时测试女婿能力的仪式。当未来女婿走到女方伯伯家,双膝下跪,称呼一声“伯伯”“伯娘”时,做伯伯的一边扶起后生,一边故意对妻子说:“我眼睛花了,这是我家哪个燕子窝中飞出来的硬翅膀崽崽?”这种扶起后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次“目测”的过程,主要测试后生的长相、身体是否强壮有力等。后生此时应该表现得大方得体,不能羞羞答答,否则会被认为“出不得客,未见过世面”。伯娘回答说:“不像是我们彭(或其他姓氏)家的,我们家的燕子没这么雄。”后生谦虚作答:“还嫩得很,只是想搭伴你家的燕子沾点光。”伯伯故意严肃地说:“是想把我们家的燕子带走吧?”后生谨慎地答:“是想结伴做个新窝,您老人家今后南来北往的,也多个歇脚的地方。”“我们老了,一年四季没赶两个场,东南西北都摸不清。”后生说:“没有不飞回来的燕子啊!”经过一番对话,觉得对这个后生比较满意,老人就会说:“堂屋里开不出好花,床脚下放不得风筝,要飞就让他们飞吧。”后生这时便呈上礼物,谦虚地说:“我阿爸说这点礼太轻,实在对不住您老人家。”伯伯说:“哪个想靠春天茶花结籽籽啊!只要你们心里有包浆就成。”如此这般,小伙子要接受叔叔、舅舅、姑爷等一关关考试。

【定亲鞋】  未婚妻送给未婚夫的定亲布鞋。订婚后,未婚妻要给未婚夫赶做定亲鞋。鞋底十分密实,仅纳鞋底就得十天半月,鞋面要用最好的布料,做工精巧。一双定亲鞋,不但是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而且寄托着姑娘的绵绵情感,因此姑娘必花心思全力制作。

【三茶六礼】  土家族人婚姻习俗。古人的“三茶”,即求婚时为下茶,定婚时为彩茶,结婚时为合茶,实际上是以礼喻茶;“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后来土家人的“三茶”,即男方给女方办喜会时的菜、饭、茶三厨的红包,以礼当茶。“六礼”,由男方准备6个红包(吉祥数),交由女方出面,赏给抬花轿的4人和打喜把的2人。

【猪尾巴信】  以猪尾巴传达请求年内接亲的信息。清同治《永顺县志·风俗》:“将娶,用礼物以通佳期”。这种“通佳期”形式比较特别,那是新年伊始准女婿在给岳父岳母拜年时,所送腊猪腿带上尾巴,传达出男方家请求年内接亲的信息。当女方家还不同意年内成婚时,就割下猪尾巴,用红纸包好,放在打发给准女婿的布鞋里,藏于背篓中,表达既承认这门亲事,又不同意年内接亲的信息;若只见布鞋不见尾巴,小伙子立马报告父母。两亲家开始划算嫁妆等接亲事宜。

【喊礼】  婚前女方家向男方家索要礼物。一般是布匹、酒肉、钱,由媒人将信息传达给男方家。喊礼是婚前女方家的特权,会争取多要礼物。但并非通过喊礼而行买卖婚姻之实,所得礼物要么变成嫁妆而返回到了男方家,要么用于婚礼中招待客人,所剩无几,土家族基本上没有买卖婚姻。土家族嫁女极为看重嫁妆,这不但是争面子问题,而是嫁妆被视为妇女的私有财产、不动产,是妇女地位的象征。女方家开出礼单后,男方家可“讨价还价”,最终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

【忙嫁】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忙着准备嫁妆。由姑娘亲手制作之物一般为:几床西兰卡普;一二十双布鞋,男方家直系亲戚长辈一人一双;织布若干匹;绣花衣若干套,等等。姑娘白天要参与农活、忙家务,晚上制作嫁妆,通常忙到半夜,十分辛苦。

【打嫁妆】  由女方家打制嫁妆。主要嫁妆有:被子,少则4床,多则12床,甚至还有24床的,主被由女方家制作,其他被子多由女方亲戚送,只送棉絮和被面,被里子由女方家准备。衣裳,由男方家送上衣布料,女方家配裤子布料,请裁缝来家制作,裁缝进屋举行“开剪”仪式,做衣裳十数套。木制家具,男方家出工钱和部分材料钱,女方家出木料,木匠进屋举行“发墨”仪式,打制有床、衣柜、箱子、桌椅板凳、洗脸架、米柜、碗柜等全套木制家具,漆大红色,谓“满堂红”,缀黄绿图案。有的还陪嫁农具。富裕人家还有“陪嫁田”。

【哭嫁】  婚嫁习俗。土家族姑娘在结婚前十天半月,甚至两三个月,就开始为嫁而哭,直哭到离开娘家的时刻。姑娘即将离开亲人,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由自由任性的女儿身转变成处处受制的小媳妇,恋亲恩、伤离别、恐未来,有感而哭。哭嫁在晚上,姑娘闺房或火塘边。主角是准新娘,其父母、亲戚长辈、哥嫂、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等众人轮番陪哭。哭时,以手巾蒙面拭泪,一仰一合的对哭。姑娘边哭边述养育之恩、离别之情,亲人边哭边劝慰与训导兼而有之。这些哭述之词,以歌的形式表达,叫“哭嫁歌”。歌为曼声、泪随声下,是一部仪式性抒情长诗。

【戴花酒】  新娘离开娘家去夫家前一天,称为戴花日,再前一天,称为过礼日。过礼这天,男方家派人给女方家送礼物,主要为酒肉。酒,一般三五十斤,多则百余斤;肉,少则半边猪,多则一至两头猪,供女方家宴客之用。女方家回给男方家两双“踩堂鞋”。第二天戴花日,在女方家办喜宴,邀请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吃喜酒,俗称“戴花酒”。这天,打发的所有嫁妆都要摆在屋檐下的街沿上,让人观赏,谓之亮妆。

【迎亲队伍】  赴女方家接亲人员。宜双不宜单,由下列人员组成:一是“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委托人,男方家的全权代表,队伍的总指挥,身背一把雨伞,走在接亲队伍的最前面;二是礼官,负责与女方家交涉、礼品往来之人,须知书识礼,能言善辩,走在第二位;三是“二嘎”,即背负礼物之人,礼物包括“三茶六礼”,走在第三位;四是“摸米”,即新郎的代表,一般由一位才貌出众、身强力壮的未婚男青年担任,土家族迎亲时,新郎不去亲迎,故而派“摸米”为代表,他可以随意安插到接亲队伍中的任何位置;五是抬花轿、打喜把之人;六是乐队,一般由5人组成,4人打镏子,1人吹唢呐;七是搬运嫁妆人员,依据嫁妆多少而确定人员。

【花轿】  也叫喜轿。迎娶新娘的轿子,4人抬。花轿装饰比较华丽,内用红布铺凳子,挂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轿帘。多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四周贴“囍”字。清雍正“改土归流”前,土家地区婚嫁或背负,或徒行。“改土归流”后,流官认为“背负”“徒行”不成体统,始制花轿,要求民间抬轿迎娶。雍正八年(1730),保靖知县王钦命为此颁发《示禁婚嫁襁负》令。

【拦门礼】  接亲时讲礼俗、比口才仪式。男方去迎接新娘,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位人物特别惹眼,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手提竹篮,内有酒壶、酒杯,香纸蜡烛、炮竹、三茶六礼等,是男方家的礼官先生。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院坝前,只见一张大桌拦住去路,桌上摆有香纸、酒壶、酒杯等物,桌后站立女方家的威风凛凛的内管先生。礼官迎上前来,与内管互道贺喜、烧香奠酒,然后便开始唇枪舌剑地盘问。有歌曰:“花花轿子来接亲,一张桌子拦大门,男女各请巧舌汉,盘天盘地盘古今。”若礼官被盘住,便须钻桌而入;若内管被盘输,则搬桌让路。一般情况是盘答应对尽兴而止,握手言欢,搬开桌子不算输,闯过关的也未赢。盘答应对之词,称“拦门礼词”。

【默默娶媳接客】  凤凰土家族婚俗。凤凰土家人娶媳妇,一切接人待客之事全由“交接娘子”代办,但在接待客人时,却沉默无语。如待上亲客时,男女双方是不能说话的。礼官手托茶盘,盘内斟有三杯酒,放着两小碗猪肝片,来到客人面前向“王客”行个鞠躬礼,王客还礼后,用手在猪肝上摸一下,双手各拿一个酒杯,再双手交叉向后,把酒洒在地上,将酒杯放回茶盘中。男方礼官遂转身走出,女方客人随后跟进,这一切双方都在无言之中进行。只有进了男方客房后,双方再热情交谈,共述亲情。这种礼仪习俗,据说源于土司时代的“初夜权”制度,为了不让土司知道结婚的事,故而婚礼多“偷偷摸摸”地办,以至于连接人待物也渐渐形成沉默无语的状态了。

【找摸米】  婚礼中未婚男女寻找意中人的游戏活动。男方接亲队伍中,有一群未婚青年男子,其间一个作为新郎的代表人,土家语叫“摸米”,意为虎仔。黄昏时节,在新娘家的院坝中,陪嫁女们(皆为未婚姑娘)把手板抹满锅烟灰,瞄准她认为是“摸米”的小伙子发动突然袭击,放肆往小伙子脸上抹锅烟灰。小伙子被抹成大黑花脸后,用手板将黑灰抹下来,反往姑娘的脸上抹去。少男少女,扭成一团,嬉嬉哈哈,兴高采烈。这既是对庄严、悲伤的出嫁场合的游戏化,又是姑娘、小伙子趁机物色意中人的一幕喜剧。

【开脸】  又称“上头”。是土家族闺女出嫁前将女儿头饰改扮成新娘头饰的一种仪式,类似于汉族女子旧时的“笄礼”,即“成年礼”。在土家族习俗中,黄花闺女同已婚妇女的区别在于头饰,闺女长发扎辫,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则盘发为髻。开脸一般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进行。主持“开脸”仪式者系福气中天的长辈妇女,俗称“喜娘”。开脸第一步,姑娘坐在床沿上,喜娘象征性地在姑娘前额扯三下,后颈窝扯三下,意味着姑娘从此将与“女儿时代”告别。第二步,姑娘坐于高凳上,并按事前测算方位坐。喜娘将姑娘的长辫松开,将头发梳理成发髻,盘于后脑,俗称“粑粑髻”,罩青丝网罩,插金银簪。喜娘一边梳头盘发,一边祝福吟诵:“手拿梳子一张凭,一行一行是官文,离开柴门进朝门。”“头发一圈一圈绕,一圈财来一圈宝;头发一圈一圈缠,家也发来人也添。”第三步,修眉、扯汗毛。喜娘用子母灰水浸泡消毒过的麻线或青丝线,两头比齐,口咬住一头,右手牵住一头,左手拦线腰使两线交叉呈剪刀状,反复在闺女脸上绞动,除掉汗毛,并将眉毛修扯得又细又长。再用郎家送来的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在脸上滚三遍,“红鸡蛋,滚儿脸,夫妇和睦到百年”。经过开脸仪式的姑娘,意味着她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转变,从毛头姑娘正式成为了新娘。

【离娘饭】  戴花日晚上,母女俩共进的出嫁前最后一顿饭。吃了这顿饭后,新娘就出门去了,故称“离娘饭”。离娘饭里煮有枣子、瓜子、莲子,由娘给女儿盛饭吃,敬三杯祝福“赐子酒”。女儿回敬三杯“谢恩酒”。母女俩边祝酒边哭诉,故又俗称“哭离娘席”。女儿哭诉的是难报爹娘养育的苦情和深恩;表达家里弟妹年幼,不能照看之忧虑;陈述自己年轻不懂事,嫁往异地,人生地不熟,难以为人之愁怀。做娘的总是慈爱的教诲,深切的宽慰,检讨过去愧对之处,句句一片慈母之心,字字一串爱女之泪。

【陪嫁女】  泸溪土家姑娘陪伴待嫁新娘习俗。姑娘出嫁前夜,村里的姑娘都来陪嫁,向出嫁新娘赠送闺中礼物。娶亲队伍要进屋时,她们协助拦门礼官拦门,索要月月红和糖果。娶亲人吃饭和双方对歌时,她们就在闺楼的牌坊间窥探、戏谑或挑选意中人。深夜,她们陪着新娘哭嫁。凌晨,她们恋恋不舍地陪同新娘吃离娘饭,簇拥新娘由兄长背出闺门走向新生活。

【喝姊妹酒】  凤凰土家族婚俗。姑娘要出嫁了,寨子里的姐妹们聚集在出嫁的姑娘家里伴嫁,谈谈贴己话,叙叙家常。待嫁的姑娘要准备酒肴款待陪嫁的姑娘们,即“姊妹酒”。姊妹酒的酒性不宜太烈。喝姊妹酒的时间选在出家前数天的晚上,父母兄弟和帮厨的人要暂时避开,好让姐妹们尽情地欢乐。开始时先由出嫁的姑娘敬酒祭献祖宗,接着由新娘亲自为姐妹们酌酒一杯,众人一饮而尽,然后由姐妹们回敬新娘。喝姐妹酒习俗,充分表达了土家姐妹纯朴真挚的友情和难分难舍的情意。

【哭面粑】  凤凰土家族婚俗。姑娘出嫁前夜,全寨的姐妹都要来伴嫁。男方除了送来彩礼外,还要专门给陪哭嫁的姑娘送糯米“哭面粑”,每个约重半斤,上面涂花纹彩虹,刻“双凤朝阳”图案。伴嫁姑娘们拿到哭面粑后,先敬祖先,然后一个个地经过出嫁姑娘的手,互相斟换,表示亲姐亲妹从此就要分手。男方送的哭面粑必须满足伴嫁姑娘要求,否则送哭面粑的年轻后生就会接受姑娘们的“审问”,审问时,姑娘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烟锅灰拌合桐油涂到小伙子的脸上,弄得小伙子哭笑不得。更可笑的是,有的地方还将送哭面粑的年青后生剥掉上衣,将他抬起来乱涂乱抹。这时,后生不得反抗挣扎,更不能生气,否则将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背新娘】  将新娘从闺房背上花轿。出嫁的这天天未亮前,新娘子穿戴洗漱完毕后,由新娘的亲兄弟或堂兄弟将新娘背出闺房,放于堂屋内的竹筛中,跪拜、辞别祖宗,向前、向后各甩一把筷子,表示祝愿娘家夫家两家发。然后再由这位兄弟背上花轿。背新娘时要用男方家送来的红色背亲带,将背亲带打结,斜跨于背亲兄弟右肩,新娘双膝跪于带中,两名送亲女左右帮扶,一名送亲女撑媒信团圆伞紧随其后。

【过火堂】  凤凰土家族婚俗。出嫁之日,天还没亮,新娘经送亲客和陪嫁女一番梳妆打扮之后,吃过媒人送的离娘酒,便包上“妄浑帕”,由同胞兄长背出卧房。此时,家人早已在堂屋中间烧起一堆旺火。背亲哥把新娘放在堂屋中,向祖宗神位拜三拜,向送亲族众拜三拜,告别祖宗、众人。然后再次背起新娘,从大火堆上跨过,飞快地走出大门,决不能回头望,直到把妹妹送上花轿坐好,放下轿帘。过火堂之俗的目的在于冲煞,人们认为新娘在娘家待嫁时的长久伤心悲哭,可能会染上邪气、晦气,而只有从火堆上跨过,才能确保双方家庭都平安吉祥,家发人旺。

【露水衣】  婚途中所穿辟邪之衣。背亲前,新娘搭红色“蒙帕”。上轿坐定后,新娘即需穿上“露水衣”。露水衣为红色粗布,右衽,长齐膝。同时胸前佩戴一面铜镜,怀中抱团圆伞,擦干眼泪,再也不能哭。据说天未亮露水未干,游魂野鬼还在满山游荡,红色的露水衣、蒙帕及铜镜,皆有辟邪之功能,以确保婚途一路平安。

【抢火把】  男方家来接亲时,带有两支干竹竿火把,又称喜把。新娘上花轿时,男方家一人点燃火把,女方家一人乘其不备,抢下一支火把。火代表兴旺、财气,男女双方两家各得一支火把,两家都人财两旺。

【接亲分香火】  凤凰土家族婚俗。姑娘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但毕竟与兄弟姐妹血肉相连,故而家庭的香火也应该有她的一份。出门那天,新娘吃过离娘饭,送亲客点燃两支竹篙火把,在拜完祖宗之后,送亲客就把燃烧得正旺的一支火把放在堂屋里,一支火把由送亲客拿着出门,在前面引路,由同胞哥哥背着新娘紧随在火把后面,当把新娘送上花轿之后,就由哥哥接过火把,走在前护轿,直到火把燃尽,兄妹从此分手。香火虽分,但血缘不绝。

【蹬轿杆】  入轿前表示不愿离开亲人的仪式。当新娘被背负着走近花轿的时候,内管先生从神台上取下一只碗双手捧给新娘,谓为娘家送的“衣禄”碗,今后一世能丰衣足食。新娘接过“衣禄碗”后,用双脚蹬在轿杆上不进轿子。新娘的这种行为表示自己不愿意嫁到男方家去,同时也表示对自己的父母兄妹情感深厚,舍不得离开。这时,女性长辈上前劝说一番,要新娘明白事理,做一个好媳妇,别给娘家丢脸等。经过一番劝说后,新娘才愿意进轿子。

【拉轿杆】  表达不愿女儿出门的意思。轿夫抬起花轿时,女方未送亲的长辈和同辈女子,上前紧紧抓住轿杆,向女方家的方向回拉三次,意为舍不得自家姑娘嫁出去,抒发娘家对出嫁女儿的难分难舍之情。

【扫轿与锁轿】  新娘被背负上轿时,娘家的嫂子拿着扫帚在她背后扫三次;等姑娘在轿中坐稳后,母亲用一把大铜锁将轿门锁起来,把钥匙交给新郎的代表“摸米”保管。在新娘背后扫三次,是希望姑娘出嫁以后不要再“回家”,与夫家和睦相处,好合百年,永不离婚。其次,扫帚扫背,还意味着祛除邪恶之气,新娘是以清洁之身上的花轿。锁轿门并把钥匙交新郎的代表摸米,更表达了女儿的清白与初婚。

【搬帐子】  男方迎亲队伍中,新郎的未婚弟弟或堂弟或表弟,专司搬帐子职责。帐子用两根紫竹竿穿好,缠绕起来,扎两股红头绳。新娘刚上轿,搬帐子者第一个走出女方家大门,一路小跑,不管路途远近、不管跋山涉水,搬帐子者皆不得停下休息,不得换肩,到达新郎家后,马上交与铺床者挂帐子。

【插花】  又称簪花。婚礼前一天晚上,为祝贺新郎而举行的一种成年仪式。类似冠礼,成年礼。清同治《永顺府志·风俗》:“邑人于男子将婚时,里党醵钱为宴会,易其小名而为之字,近亲之日,父母邀客醺子以成人之道,谓之簪花。”插花过程是:晚饭后,在堂屋门左右两侧各放一张大方桌,桌上摆红烛、红香。准备就绪,燃放鞭炮。新郎在礼官带领下来到中堂前,先向祖先神位鞠躬,然后向嘉宾行礼。接着亲朋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依次向新郎献一束花(辈分低于新郎者不献)。礼官唱插花词,词为韵文,内容恭贺新郎大婚,教导新郎如何做人处事、夫妻和睦、勤劳致富、孝敬父母、抚育儿女。

【安喜床】  土家族婚俗。接亲那天,若床是娘家的陪嫁礼,就需要拆开新床,运到男方家后再安,若不拆开,说明闺女没有嫁出,不吉利。若床是男方家做的,且已安好在新房内,说明已另有其人,已圆房,会生非出事,更加不吉利,所以床也要拆开。安喜床要请木匠师傅,摆祭品请神。祭祀请神不用鸡鸭鱼肉和酒,只需一杯清茶和烧三炷香三张纸就可以了。所请之神即床神,有床神在位,才能睡得安寝无忧,夫妻和合,无噩之梦,床神守护儿女长大。民间祭祀床神的习俗古已有之,宋朝诗人杨循吉的《除父杂咏》诗中有“买糖迎灶神,酌水祀床公”之句,床公就是指床神。清朝的《清嘉录》里记载“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之说,连皇宫内院都祭祀床神。土家族民间相传,妇女难产,小孩出痘麻天花,祭祀床神后,就会好了。如睡觉时突然不能动弹,身上好像压了重东西,连气也喘不过来,即中“生魂惩人”,只要祭祀一下床神,时刻有床神守护,“生魂”就不敢再来害人了。

【铺喜床】  又称“撒帐”。喜帐、喜被到达新郎家后,由族中德高望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公婆健在、生儿子较多的婶子布置新床。先铺床,垫12把新稻草,铺棉絮、床单,打开叠成方形的12床新被,叠成长条形置于床内。主被内有一红包,是打发给铺床人的礼金。再挂帐子,帐子用两根紫竹竿穿好,“紫”同“稚”,喻少年新婚之义。然后撒帐,铺床人向床上撒糖果、红枣、桂子、花生,一边撒,一边祝福:“赐你莲花金碗两对,赠你牙骨玉筷五双;赐你红枣花生两盘,赠你桂子团糕两碗。枣子花生撒进帐内,桂子团糕摆在床沿;绿丝红线缠绕金钩,鸳鸯宫灯挂在帐檐。鲤鱼有塘好撒子,夫妇帐内偕百年。鸾翱凤翔,日月同修。”能被选中为铺床人,是土家族妇女的荣耀。

【引窝蛋】  又叫“滚喜床”。接亲仪式。喜床铺好后,铺床人将一个1岁左右健康、聪明、活泼、属新郎晚辈的男孩平放在新婚床上,打几个滚即成,众人围观鼓掌笑祝,送男孩糖果一把。如同母鸡生蛋一样,要在鸡窝中预先置放一枚鸡蛋,这样母鸡才会下蛋。将这种习俗嫁接在新婚中,新床便成了想象中的“鸡窝”,男孩就是“引窝蛋”,祝福新娘早生子生男子。孩子能被选中为引窝蛋是做家长的荣耀。

【过土王庙】  祭拜土王的仪式。当花轿途经土王庙时,头嘎打开轿门,新娘必须下轿步行,头嘎代表新郎与新娘一道前往庙中烧香祭拜,祈求土王菩萨保佑新婚顺利,夫妻平安,早生贵子。据说,如果新娘不下轿,则抬杠会突然折断。这种过土王庙下轿的习俗,传说是古代土司王“初夜权”遗俗的一种象征性表示。人们相信,尽管土司王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阴魂不散,会继续索取初夜权,如果不予理睬的话,“轿杠就会折断”。

【赶茅山宴】  半道拦截花轿吃酒宴的婚俗。当花轿行至山坳或河码头时,往往会被一伙人拦住。原来这群人是新娘的叔伯兄弟、舅表亲属,他们抄小路来此等候,不放轿行。男家早有准备,就在荒山野外摆开酒宴,女家拦轿亲族吃了“茅山宴”,放轿上路,这叫“赶茅山宴”。若有亲族来迟,未吃上“茅山宴”,则一路追到男家,男家专为他们办一桌酒席宴请,名曰“赶脚酒”。现今“茅山宴席”习俗已消失,而改为吃“赶脚酒”了。这种赶茅山宴的风俗其实是早期抢婚习俗的一种遗存。

【颠轿】  捉弄新娘子的抬轿恶俗。当花轿远离女方的村寨后,4个轿夫在锣鼓节拍声中,上下左右颠簸戏弄新娘子,弄得她大吐特吐,脸面丢尽,斯文扫地,从而达到报复在女方家受到“非难”待遇的目的。

【以歌盘轿】  凤凰毛坪一带土家族婚俗。新娘在出嫁路上,总会遇到一群人拦轿对歌。这些拦轿的人一般都是邻村与新娘相认识有往来的男女青年,也有原来与新娘相恋极深而失意的恋人。盘轿的人并不存什么恶心歹意,而是以歌求问,以问求友,有意考考送亲客和抬花轿人的才能,从而推断新郎的才能。如果送亲客和帮忙人等被盘输,那么就需破费钱物用作“开路钱”;如果拦轿人被盘输,就心甘情愿闪开一条道,口称“对不起,怠慢了!”让接亲队伍扬长而去。

【争高】  又叫“抢高”。两支迎亲队伍大碰头,新娘弃轿登山,比谁先达山顶的习俗。土家族接亲多选在秋收后的黄道吉日,迎亲队伍在山道上大碰头是常有的事。一旦相遇,谁也不肯让路,让者不利。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两位新娘“争高”。新娘下轿,向附近的一座山头攀爬,有路则抄路,无路则爬土坎、钻刺蓬,谁先登顶谁吉利。这一比斗可苦了两位新娘,青丝乱乱汗如泉,气喘吁吁软绵绵,血痕条条手儿破,花鞋湿湿衣衫烂。好在邻近山寨总攀得上点亲缘,两边长者自会快步上前,讨一个和解之法,新娘互换一只绣花鞋,谁也不抢谁的运气,双方亲亲热热擦肩而过,各走各的路。

【拦轿断煞】  当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时,不能竟直入内,要举行“拦轿断煞”仪式,又叫“拦车马”。传说,新娘带有煞气,拦车马就是为了回避煞气,故又称回煞。拦轿时,先将大门紧闭,门口摆放一张大方桌,桌上盖绣花围巾,上面放一升玉米,三个碟子,碟内装有一个生鸡蛋、一块豆腐、一片生猪肉。轿夫抬着花轿站在桌前,梯玛点燃三炷红香,插入玉米中,将三杯酒洒在地上,然后将升中玉米一边向轿子抛撒,一边高声唱道:“日既时良,天地开张,今日回神,车轿还乡。”这时乐队奏乐,鞭炮齐鸣,抬走方桌,敞开大门,花轿抬入室内,接着便举行拜堂仪式。龙山县坡脚乡土家族的“拦轿断煞”又有不同。当花轿到达时,轿门暂不打开。梯玛手捉雄鸡,咬断鸡冠,以鸡冠血涂于轿门,上画一个神秘的符号,其符号的中心为一“井”字,周边用鸡冠血旋绕三圈。有的巫师干脆杀一只雄鸡,用鸡血淋于轿的四周,借以“断煞”。也有的地方新娘下轿后,在进屋时,媒人将伞半撑半掩,俗称“窝窝伞”罩住,不让见到日月星辰三光,挡住邪煞跟逐新娘。到堂屋门口时,土老司手执一束白蜡叶和丝茅草,将爆竹包夹其中,点燃噼剥作响,放至新娘面前熏烧,俗称“烧四眼”。这种拦轿断煞的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唐人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支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这里的“填臼”“覆井”“塞窗”,重点在于“堵眼”,使一切有眼的事物均被堵上。在人们看来,这些有眼的事物,都可能成为邪魅的通道,同时也是“四眼”一类邪魅的一种象征物,将其蒙堵,则可以驱邪断煞了。至于门上所放的三支箭,则是威慑、攻击邪魅的武器,使其不敢前来。而新郎绕轿三圈,则与后来的土家族梯玛的断煞仪式更为相似,其作用相同。

【跨火堆】  婚姻习俗。意思与拦轿断煞差不多。做法就是用女贞树枝堆成小火堆点燃,让新娘从火上跨过,其目的也在于隔断沿途的邪气。

【摸新娘】  今保靖县碗米坡镇沙湾村附近一带的土家族人的婚礼上,还保留着一种“摸新娘”的习俗。新娘下轿后,由两位“圆亲娘”左右扶持,急速走向男家的堂屋,举行拜堂典礼。围观人群中,一些未婚男子早已夹道等候。当新娘从自己面前经过时,则手涂锅底灰,尽可能地去给新娘的脸上抹黑。当然,这种抹黑的成功机会一般不大,一则有人护卫,二则新娘用伞遮护着,三则新娘头上还蒙着“蒙帕”。但是,一旦被未婚男青年抹了黑,对于男青年而言,则是一件大喜事。在他们看来,这位未婚男子已经沾上了新娘身上的喜气,今年当有喜事,父母便开始给儿子物色媳妇。当新娘的脚跨过大门槛的时候,摸新娘活动自然停止。

【蹬门槛】  新娘在迎亲娘的带领下,过大门槛时,好强的或是包办婚姻的新娘,会用脚踩三下门槛,意谓将男家门槛踩矮,不受男家欺负,好自由出入。若是两厢情愿的新娘,就不踩门槛,而是跨过门槛。土家人是忌踩门槛的,踩了门槛,有好强欺主之嫌。所以新娘在出嫁时,家人多次告诫:“过门槛时,要心莫慌,腿抬高点,脚要轻轻放……”

【回避新娘】  当新娘进大门时,公婆早早就躲藏起来,不与新娘会面,据说这时会面,将来婆媳关系不合。这种习俗当为唐朝的古俗。《酉阳杂俎》:“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唐朝时,新郎父母以及家中其他人员均得从便门走出回避,但随之则从大门进入,目的在于踏上新娘的足迹。何以如此,唐人没有明说。有人说,这种风俗与新娘踩踏门槛的意义相似。

【跨七星灯】  新娘过门槛时,门槛内有一只托盘,盘内有7块豆腐,豆腐上插有7支点燃的蜡烛,用筛子罩住,俗称“七星灯”,新娘跨门槛,要同时跨过七星灯;拜完堂后,将七星灯放于洞房门槛内,新娘再一次一步跨过。然后将七星灯置于新床下,让其自灭。有的地方七星灯是一个注满油放有七根灯草的灯盏,灯盏放于竹筛内。新娘跨七星灯,其目的十分复杂微妙,主旨是趋利避害。

【拜堂】  土家族行拜仪式。新娘跨过大门槛进入堂屋,即行拜堂。神龛上燃一对大红双喜烛、三炷福寿香,神桌上摆放三牲供品,地上铺竹垫子,其上铺新被子,即“拜席”。拜堂程序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满堂拜。在锣鼓、鞭炮与祝贺声中,拜堂结束。

【抢床位】  行完拜堂礼后,新郎手牵新娘进入洞房,快到床边时,夫妇二人争相着往床头方向坐,民间有种说法,谁先抢到坐床头,以后谁就当家作主。有的地方是抢坐床前的条凳,以坐上左边者为大。

【洗和气脸】  新人入洞房坐定后,圆亲娘子即端来一盆热水,夫妻二人共洗一盆“和气脸”。洗后,水不倒掉,圆亲娘子将它端到堂屋里,由男方全家人挨次洗过,求全家和气。洗完,将水泼入床下。有的地方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洗和气脸,由新娘端热水服侍公婆洗脸,然后端给全家人挨次共用这一盆水洗脸。洗了和气脸,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平平安安。

【正酒喜宴】  结婚之日所摆设的酒宴。在湘西土家族地区,这一天新郎家中宾朋满座,主人大设酒席招待亲友。从中午一直到晚上都有客人前来祝贺吃喜酒,客多场地窄,主人开“流水席”,来者见有空位即可落座,一轮一轮地上菜开席。人客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意味着自己人缘好,有身份,有地位。

【待上亲客】  盛情款待女方家长辈客人。上亲客是指陪送新娘前来的几位女性长辈,即新娘的伯娘、婶娘、舅妈、姑妈、姨妈、嫂子等。待上亲客的酒宴是在正酒喜宴的第二天,从早到晚,一日三餐,都要用十分丰盛的酒席来招待。席间,还需要尽到男方的礼数,表达出男方家对女方家的谢意,感谢亲家养了这么好的女儿嫁给了自己家做媳妇。

【闹洞房】  新婚当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山寨里男女老少三三两两来到新郎家闹新房,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前后可闹3天,不论辈份大小,皆可如同辈人嬉闹开玩笑,有“新婚三天不分大小,闹发闹发,越闹越发”的说法。有两种闹法,一是“武闹”。专开新郎、新娘玩笑,如小伙子要新娘点烟,暗中把火吹息,多次点不着,厉害的新娘可有意把火弄大,“无意间”烧着小伙子的头发,让“闹者”对她产生一份敬畏之心。二是“文闹”,是闹洞房的主轴戏。推选一位能说会道的后生,文质彬彬地带头走到新房门口,先说《贺亲词》,跨入洞房则说《观新房词》:“进喜堂,喜洋洋,恭贺新郎公,贺喜乖新娘……白发齐眉,天长地久,地久天长。”送亲客代表新娘作应答之词。闹房者要礼品时,需说出礼品的根巴。礼品有茶、烟、糖、板栗、花生、葵花、手帕等,皆由女方家带来,收在箱子里,由送亲娘掌管钥匙。“根巴词”有祖辈流传下来的现成货,也可即兴创作发挥,只要说得有理,即可得到奖品。

【抢红蛋】  在闹洞房中,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抢红蛋。新郎新娘把鸡蛋煮熟,染成红色,与红萝卜混在一起,闹房者在黑暗中抢夺,看谁抢的红蛋多。抢不到红蛋的人要遭到嘲笑,被称为“混蛋”。“红蛋”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是生殖力的象征,抢红蛋就是为了获得更强的生殖能力,祝愿新婚夫妇生育更多的子女。

【挑过门水】  新娘入夫家后挑第一挑水的习俗。按古规,新娘过门后的第二天五更,要从井里挑一担水回来,称挑过门水。寨子里一些淘气的后生,总想戏弄新郎新娘。趁着夜深人静,后生们会用稀泥巴洒在新郎新娘挑水必经路上,再用枯草树叶盖上。新郎知道伙伴们会在路上弄手脚,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打着火把探索,生怕新娘踩中“机关”。一旦出了差错,新娘摔倒地上,就会成为村寨中的笑话。

【吃喜茶】  新妇拜见丈夫亲属尊长的仪式。同治年间湘西地方志中说:“合卺次日晨起,夫妇同拜见亲长,谓之见大小,即古庙见遗意也。田泰斗竹枝词:‘满庭曙色映灯光,拜见翁姑出画堂,一对并肩人似玉,隔帘有客费评章。’凡亲长受新郎新妇拜者,当时必有馈赠,名曰茶钱。”吃喜茶仪式在成亲的第二天早晨举行。凡参加祝贺新婚的新郎方的长辈,均在“敬茶”之列。届时,新郎端茶盘,茶盘中放一个茶壶、一只茶杯,新娘也端一个茶盘,茶盘中放一双新娘亲手做的布鞋。夫妻双双来到长辈面前,新郎称呼一声长辈,新娘跟着称呼,并说上几句问候的话,给长辈敬茶一杯、布鞋一双。长辈收下礼物后,将一个红包放于茶盘中作为回礼。回礼视经济条件而定,多少不论。

【回门】  又称“转大脚”,是土家族婚嫁中的最后一个仪式。回门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新婚后第三天回门,也有新婚后第二天随送亲客一起回门的,这种回门叫“赶路回门”,回门最迟也必须在一月之内。回门路上,女走前,男走后。到了娘家,新婚夫妇在中堂叩拜祖宗,女婿开口称岳父、岳母。女家以酒席款待女儿女婿,新婚夫妇坐上席,女儿出嫁了,现在就变成了客人。回门必须当天去当天赶回婆家。土家人俗信,已婚夫妇在娘家是不能同房的,否则不吉利。俗话说:“宁给人家停丧,不给人家成双。”当新娘与新郎再次回到自己的新家后,新婚日子便宣告结束。

【接孝亲】  家中有老人亡故之际,给儿女成亲,使其家中既有丧葬之哀痛,又有婚姻之喜庆,哀乐合一,哭笑相兼,亦喜亦悲。由于这种习俗与封建礼法制度呈尖锐对立状态,故而受到一些人的猛烈抨击:“又有打丧鼓、接孝亲二恶习,则公然与礼教挑战。前之一,人死,棺殓讫,集众打鼓说书,彻宵达旦,名曰‘伴丧’。后之一,父母殡在帷,子取聘妇,即柩前成婚,凶礼化吉,悍无忌惮。要在司教育者感化初民,苗俗或可革乎?”接孝亲时,人们既不放鞭炮,也不吹吹打打,新娘与新郎也不穿红衣,而是双双披麻戴孝。男方并不要向女方家送彩礼,新娘也不需用花轿迎娶,男女双方甚至连婚姻酒席也不办,也基本上不请宾客。迎娶时,只要男方派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前往女方家商量,若女方家族允许,新娘则可以由两位长者带往男方家,在男方父亲(或母亲)的灵柩前举行简单的婚礼。婚礼的过程也十分简单,只要新娘与新郎披麻戴孝在灵柩前叩三个头就成。然后,新娘就得像成家已久的媳妇那样,以新一代的女主人身份来办理丧事。“丧堂结婚,人所讳言,亦有犯不韪而为之者。或其父母临终遗命,曁有特殊事故者。不举乐,不宴客,潦草撮合,成礼后,新妇即弃吉易衰。”一般来说,土家族实行这种接孝亲的风俗并不多,往往是在其父亲或母亲临终时的遗嘱中迫切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亲,纵然生前不能看到,也希望能在自己泉下有知,感受到孩子成亲的喜气。在这种临终遗嘱的要求下,并经过女方父母及其家族同意后,才能举行这种特殊的婚礼。旧时文人不了解土家族人对孩子成家立业、人丁兴旺的渴盼,而误以为他们不懂礼教,纯属化外蛮风而横加指责,在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黏黏药】  传说中的一种可以使男女之间关系亲密的巫术药物。相传用过这种药物后,夫妇就会关系和睦,相敬如宾,如痴如醉。据说这种巫药是一种很稀少的“无风自动草”。寻找这样的药材,需要在山中屏息静观,如果发现草丛中唯有一株小草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却独自摇摆,那么这就是需要的药材了,即“黏黏药”。

【恨药】  传说中的一种可以使男女之间关系疏远的巫术药物。它的药效刚好与“黏黏药”相反。相传,20多年前,龙山县苗儿滩镇有一对夫妇,有一段时间关系不好,原因是男子在外面有一个相好的女人。妻子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特意请人前往洛塔界寻找一位会配制这种“恨药”的药工,买回恨药。然后乘人不注意的时候,将药分别涂在丈夫和那位女子的衣服角上。从此以后,两人一见面就相互吵嘴,相互憎恨,关系逐渐疏远了,男子也就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离婚】  土家族对离婚看得很重,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是妻子被丈夫抛弃,这对于女方父母家庭来说,都是很不光彩的事。如果不是出于忍无可忍的激愤,土家族夫妇一般都不会离婚。离婚既然不光彩,仪式也就很简单,常常是夫妻之间悄悄地进行,有时候仅仅是丈夫的一句话,如“你回你娘家去吧,永远不要再回来了。”有的最多不过举行某种象征性的仪式,如把红线拦腰剪断,或在大门槛上将一根竹棍砍成两截,夫妻双方各持一端,即表明两人的夫妻关系就此结束。有的人家则采用汉民族的“休书”形式,即丈夫写明“休妻”的理由,送给妻子。离婚责任不管在谁的一方,妻子都可以带走结婚时的嫁妆。如果离婚责任在丈夫一方,妻子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财产补偿。

【离婚后的再婚】  土家族地区因离婚而导致的再婚,其习俗与丧偶再婚略有不同。女子回到自己的父母家,从事生产劳动。待到有男子委托媒人登门求亲时,其间的礼仪可繁可简。若双方都不计较礼节性的东西,则可以简单一些,但认亲、送礼等环节是不能省略的。不过,毕竟是离过婚的女子,民间仍然称她们为“过婚嫂”,其迎娶仪式较正常的迎娶要简单很多,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锣鼓,也很少请客,一般都悄悄地进行。且迎亲与婚礼的举行多在夜间,在人家不太注意的时候,将妻子娶进家门。在迎亲路上,也无需烧纸,因为这样的女子无须避邪。再婚妇女也有自己的陪嫁,有的家庭则会新制一套嫁妆送给女儿。若是原先的嫁妆尚新,则只需再油漆一次即可。婚礼的当天晚上,同样有闹新房的,但一般参与者不多,基本上是一些近亲密友,前来祝贺一番。

【寡妇再嫁】  旧时,在土家族地区,丈夫死后,因寡妇无力养活子女,或虽无子女,但公婆欲卖媳得钱,于是有了寡妇再嫁。寡妇再嫁,为世人所不齿,因此,只能在夜间偷偷走到十字路口或媒人家中,乘一青布小轿或步行去新夫家。上轿前,要将一双旧鞋留在路旁,以防死去的丈夫跟来,俗有“过婚嫂,连夜讨”之说。若男子鳏公,则续娶的寡妇进门时要先至门后行“拜阿姐”礼,以免其日后作祟。有些地方,寡妇再嫁时,每走过一个十字路口都要烧一堆纸灰,并从上迈过。传说,此俗意味着对前夫的悼念,同时去掉晦气。寡妇再嫁时,除自身服饰外,其他财产皆留与原婆家,不得带走;其子女未经婆家允许亦不得带走。

【坐床】  即坐床婚,又叫转房婚。如果男子死亡,其兄弟可以娶嫂嫂或者弟媳为妻。这种婚姻观念,把妻子当做私有财产,哥或弟亡故,外嫁等于财产外流,“坐床”等于“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将其妇留下来,甚或家庭内转嫁。若兄或弟不愿坐床,抑或其妇也不愿转房,其妇须为夫守孝三年,方可外嫁,但财产除娘家送的嫁妆可带走外,任何财物均不得带走,所生子女亦不得带走。坐床婚习俗在清代“改土归流”时,曾予以禁止。乾隆《永顺县志·风土志》卷四载乾隆七年(1742)知县王伯麟《禁陋习四条》,其第二条曰:“永顺土司,向来陋俗,每有兄纳弟妻、弟配兄嫂及婚娶同族兄弟伯叔妻之事,名曰‘转房’,总因旧隶土司不闻礼教所致……”流官虽下令禁止,但这种习俗根深蒂固。

【填房】  姐亡妹嫁姐夫的婚姻习俗。若姐姐亡故,为了留住这门婚事,岳父家愿意将妹妹嫁给丧妻的女婿。妹妹之嫁,即为填房。

【守节】  从寡妇再嫁低调处理来看,旧时,土家族不支持也不反对寡妇再嫁。“改土归流”后,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土家族逐渐形成守节之风,清末民初,以能守节而成为寡妇的道德标准之一,被世人所称颂。民国《永顺县志·卷十建置志·坊墓》,共列举永顺县时有节孝坊15座、贞女坊1座、烈妇坊1座。守节成为土家族社会风气;因守节得旌而奉旨建坊,是孀妇及亲族的骄傲。

【尊重八仙】  凤凰土家族办喜事吹唢呐习俗。土家族地区结婚、起屋等喜事,都要请八仙师吹奏唢呐。八仙师吹奏的唢呐曲牌十分丰富,有数百种,他们是民间的演奏家。八仙师一般只请一对,也可以请多对,必须成双。相传,古时有两个乞丐救了一正在办喜事的大户人家女儿,不但不收酬金,反而给人们送了一对唢呐,教人们吹奏曲牌,驱除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从此人们办喜事兴吹唢呐,既能驱除鬼怪,又欢快热闹,并对吹唢呐的八仙特别尊重。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