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千年转换
—— 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司城传说》
随着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今年老司城民间传说又顺利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可喜可贺的事。
在旅游语境和非遗保护语境下,现代建构依然没有脱离老司城民间文学的传统语境。另外,民间传说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创造”,不断被赋予新的理解和新的意义,推动着当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因此,老司城民间传说的现代建构的现象,具有推动民间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民族文化弘扬与传播的价值。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其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随着清代“改土归流”的实施,老司城所在地的土家族地区接触外面世界更为广泛和全面,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传统文化逐渐变迁。老司城民间传说的建构过程,其实也就是民族文化之间交流与影响的过程,也是土家族认同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过程。例如彭翼南抗倭的传说,彭翼南代表的是土家族和国家,国难当头,开赴前线,勇立战功,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国家英雄。所以,纪念彭翼南抗倭胜利的牌坊“子孙永享”一直耸立在老司城的土地上,传至今日。在老司城,一系列的汉族文化符号和土家族文化符号得以传播,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对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展示湘西民间的历史观。民间历史是口头记录,代代相传,不断建构的。它并非全部是向壁虚构,其中夹杂着底层民众的情感和倾向,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和佐证。可以让更多的普通人通过民间传说感知和认识历史。正如彭学明在《千年土司王朝的不朽诉说》中说到的,“我在尊重官方的正史时,某种意义更尊重民间,相信民间的‘野史’。”他的论述是有道理的。
其三,丰富老司城民间文学。从笔者采访的当地几位对象来看,他们以及本土作家,都在进行传承和现代建构。从中可以看到,不论严谨与否,真实与否,都发展和丰富了老司城的民间文学,使之更为多元和丰富。老司城村向盛福老师、文化学者雷家森老师以及涉及该题材的作家们、本土年轻的导游们,都是不同的创作群体,对于老司城传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丰富作用。
总之,老司城的民间传说,一直处于不断被建构的文学再创作之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包含了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让我们感受到了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现代建构也给老司城民间传说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扩展了民间传说的传播空间,为发展当地旅游业,推介土家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以及民族团结提供了积极的载体。
钟敬文在他的《钟敬文谈民俗》一书序言中谈到,“(民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它还是我们感受历史(例如民间传说,故事)的生动教材。”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土家族民族精神的传承,老司城那些缤纷的历史传奇,如果没有民间文学的记录与描述,没有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学建构与发展,老司城要想进入今天大众的视野也许存在很多困难。民间传说丰富着历史,让我们在冰冷的历史现象背后,感受到历史可能有着温情与多彩的面貌,走近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才会听见历史脉搏的跳动。
(本文作者:田茂军,系吉首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