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土家族哭嫁
【字体: 】   【时间:2021/8/5】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土家族哭嫁

贾湘平

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前一两天,要由平时相好的姊妹伴着,哭述自己与父母、兄妹及亲友的依恋之情,这叫做哭嫁。哭嫁一般是新娘坐在房中,由管事人去接待客人,清理到谁,新娘就哭谁。也有哭媒人和礼官先生的。哭到谁,谁就得去房中给新娘奉劝几句。奉劝话说完之后,一般都要给新娘送点钱,称之为“哭钱”。

新娘哭嫁,有一定的词调,这种词调现在把它叫做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哭姑姑姑婆的,有哭爹娘的,有哭外公舅爷的,有哭兄弟姊妹的。最动人的是哭爹娘:

太阳出来照花房,冤家开口哭爹娘。

爹娘盘我千辛苦,你盘冤家一尺伍;

我娘一天三餐饭,我一天喝你九道浆;

我一天喝你三餐血,喝得我娘如菜白……

鸡母抱错鸭儿蛋,画眉错抱阳雀身。

盘得大来各自飞,难报父母半点恩……

最有趣的是“骂媒人”:

板栗开花掉线线,背时媒人想挂面;

板果开花结球球,背时媒人想猪头;

媒人是个赶仗狗,这家吃了那家走……

媒人虽然遭到一场痛骂,但并不生气,反而高兴地回哭道: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官家养女望人讨,仙家养女望人求;

官家养女有好才,天天只望媒人来;

仙家养女有好貌,天天只望媒人到。

你不要媒人来搭桥,怕你得成相思病;

你不娶媒人不要中,你背起包袱找老公。

新娘为什么要骂媒人呢?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娘出嫁与父母及亲人分别的依恋之情难以控制,认为这种分别是由媒人引起的,而以假骂媒人来表达对亲人的难舍之情。二是媒人不讲真话,把稻草说成金条。因为媒人往往有媒到成双的愿望,只管接新娘,哪管养儿郎。

哭嫁歌除上述之外,还有哭伯叔、兄弟、姊妹的,大体形式相差不多,都是为着依恋难舍之情而进行发挥,有的添盐加味,有的掐头去尾。但在表述形式上,根据土家族居住的地域不同也各有不同的色彩,有的是来一个亲人哭诉一个;有的是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哭客人;有的则是在出嫁的头天晚上安排一桌酒席,由哥哥或弟弟提壶敬酒,边吃边哭,这也叫吃“离娘饭”。

哭嫁歌没有固定的歌词,每一个新娘哭诉的歌词很不一致,有的哭得好,有的哭得差,表述水平的高低,一要看预先别人对新娘教诲的程度,二要看新娘的能力和口才,能力强,口才好的,可以即兴发挥,反之,则不然。

因此,哭嫁歌也是土家民歌中一种独特的形式。

土家新娘为何要哭嫁?据考证,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土家儿女在婚配问题上,都是由父母或家庭包办。尽管订婚几年了,男女还不能直接相见,直到将新娘接进洞房才能见面。因此,常出现“打样”,“打样”就是某男的长相不俊或者身体有缺陷,就找一位俏俊的小伙子顶替到女方家去亮相,让女子从门缝中偷看,这就是男方去女方“打样”,也有女方向男方“打样”的。这样一来成了习惯,女子对自己所嫁的郎君究竟怎样,却心里没有底,为自己的命运、前途而忧虑不平。故此,在出嫁的前一两天就要将自己忧虑不平的心理哭诉出来。

另一种说法是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妇人,因丈夫出门谋生,多年未见,日日思念,夜不能寐。有一天晚上,不觉做了一个梦:梦见手拿一纸扇乘凉,突然间,纸扇的油纸被风吹掉了,手中只剩下一把竹条。梦醒来,忧虑倍增,是好是歹,百思不得可知。当时有一名鬼谷子先生,最会测梦妙算,于是天一亮,妇人就去投鬼谷子先生测梦。先生说:“扇主夫,夫余尸骨,夫亡矣。”时,妇人痛哭而归,走到一根大树下,再也走不动了,便抱着树嚎声大哭起来。这时,有一个红衣小姐正从这里路过,问其故,妇人便将做梦和测梦的情况如实讲了出来,红衣小姐便高兴地说:“你不要哭,你应该高兴!”“为什么?”红衣小姐说:“主夫,夫脱衣,必会妻,你的丈夫马上就要回来了。”妇人将信将疑,慢慢地回到家里,当夜三更时节,忽然有人敲门,丈夫果然回来了。

这样一来,鬼谷子先生失了算,名声下跌,门庭逐渐冷落,而红衣小姐则名声大振,门庭若市,找她测算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鬼谷子先生便起了歹心,心想:若不将红衣小姐除掉自己将不能生存了。于是选择在红衣小姐出嫁的头天晚上,要将她杀掉。谁知红衣小姐果真测算如神,她测算自己大难临头,生命之灾来了,于是将平时相好的姐妹约来,准备生死离别,姐妹们都伤心痛哭,同时又想到父母养育之苦不能报恩,更是悲痛万分,这样哭动了父母心,父母也跟着情不自禁地哭起来。谁知鬼谷子先生请的两个刀斧手,是两个粗心人,听到哭声,误以为红衣小姐死了,便回去向鬼谷子先生报告说:“不需我们动手,红衣小姐已经死了。”于是,红衣小姐免除了这一场大灾难。

后来,人们一来为了纪念红衣小姐,二来传说哭嫁可消灾,土家族人便形成了哭嫁的风俗。

这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哪种说法,土家族哭嫁终究成为事实,并且流传至今,它已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遗产。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