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司城往事
白 果
新司城,养在深闺人未识,在今永顺县颗砂乡治所在地颗砂村。
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顺末代土司彭肇槐由老司城迁治于此,故而得其名。新司城地势平坦开阔,田地肥得流油,物产丰富,属永顺土司的米粮仓之一,至今盛产不衰的“颗砂贡米”即出产于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的第四个年头,我从贫瘠的永顺县万福山区来到灵溪河畔富庶的新司城。吃着香喷喷的颗砂“贡米”饭,听着土司故都神奇的民间故事,文学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潜滋暗长。
金壶井是新司城的著名景点,就在灵溪河边的积谷坡上,其传闻故事与土司的幺女子有关。站在积谷坡上,可以眺望三十公里外的万福山。海拔1100多米的万福山是永顺县中部最高峰,因常年藏在云雾缭绕之中,故叫云梦山。明朝朱洪武皇帝及其大将单玉春,南征北战时曾在此宿营。又有“望父山”和“望后山”之称。据说,江西有个“离娘山”与之呼应。后人曾在万福山附近,挖到一柄刻有“单玉春”名字的宝剑,以证此言不虚。
据当地人说,土家族机智人物陈二南进城赶考,途经新司城,当走到灵溪河边时,见一风姿绰约的妇人,正艰难地跋涉灵溪河,便突发奇想,阴阳怪气地念上一首打油诗:“大姐生得矮坨坨,搂裙扎裤去过河,鞋子丢到背篓里,十指尖尖捧金锁。”妇人见是赶考的陈二南,便没好气地答道:“二南先生不要雀,一定免你状元科。”陈二南嘴上失德,后悔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经妇人这么一回应,顿时挫伤了锐气,无意去应试,便灰溜溜回家去了。
新司城还有一处名胜,乃1995年版《永顺县志》为其作传的黄晋洺先生墓,当地人又叫翰林墓。翰林墓在新司城凤凰山岭,奇怪的是,墓碑却朝向后山,呈倒骑龙之势。碑上刻“定静安”三字,中书“大清翰林御林黄晋洺”。两边对联为“闻风窥丹穴,驾鸿乘紫烟。”
黄晋洺又名黄中瓒,是永顺县石堤镇人,清朝永顺籍唯一一位进士及第的翰林编修。《湖湘文化大辞典》中也有记载,黄为改土归流后,湘西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第一人。黄的后人住在永顺县城东门桥附近,多年前我曾访问过。
黄晋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期间,当过时为太子的宣统皇帝的先生,有“帝师”之称。一年,慈禧太后生日,满朝文武皆祝寿庆贺。黄晋洺亦送了一块寿匾,题款中有“门生天子”的表述。太后看到后不悦,以为老师再大,总不能大过天子!老佛爷之意,此匾题款应为“天子门生”。黄晋洺心灰意冷,遂找了个借口,回到故乡永顺,从此再未返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司城外某村一位民办教师,既要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又要在田地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节假日也不得休息,长年累月,疲于奔命,力不从心。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门口。其上联是“教学生产双管齐下”,下联是“老婆校长两面夹击”,横披“乐在其中”。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同理,今天的民办教师都转为公办教师,工资待遇有了保障,也不会出现新的“天方夜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