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饮食习俗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饮食习俗

【粮食作物种植】  土家族关于五谷来历的神话《恩和媚》《话说人之初》《五谷神》《五谷娘娘》等,都指向五谷之神为女始祖;又有牛、狗泅水过河取种子的神话,可见种植五谷历史之远古洪荒。在保靖四方城发掘出战国粮窖一处,面积16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稻谷、高粱、粟、豆类及核桃,是州境最早有谷物的确凿证据。秦代,板楯蛮能酿著名清酒,“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华阳国志·巴志》)可见土家先民粮食之丰足与酿酒技艺之高超。粟是州境古老的粮食作物,“各处所种,以小米糁子为主,不甚种稻谷”。(清乾隆《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小米糁子”即粟。明嘉靖四年(1525),永顺前宣慰使彭世麒在永顺万坪摩崖“率众于此地,收粟壹万枰,以备赈济”(石刻今存),说明粟为主食。“山谷居民,日食杂粮、甘薯、芋魁。岁荒采蕨、葛济食,取不饥而已”。(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改土归流”后,逐渐普及水稻,成为粮食作物之首,有史料记载的水稻地方品种就达34种。传统粮食作物主要品种有粟、水稻、玉米、薯类、麦类、豆类以及高粱、荞等。州境山多田少,十年九旱,歉收年份较多,粮食自给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蔬菜品种】  土家有俗话“郎是半边崽,菜是半年粮”。旧时,遇上歉收年成,州境土家人就用瓜菜充饥度荒,故养成了种植蔬菜的良好习惯。蔬菜常种于房前屋后,便于管理和摘食。菜地用篱笆包围,以防牛羊鸡鸭进入。传统蔬菜品种有白菜、萝卜、青菜、莴笋、生菜、红菜苔、苋菜、大蔸菜、胡萝卜、黄瓜、四季豆、长豆夹、禾篾豆、西红柿、南瓜、冬瓜、丝瓜、茄子、辣椒、魔芋及作料类生姜、大蒜、香葱、火葱、韭菜等。

【食用油】  最古老的传统食用植物油为茶油,是旧时土家人经济收入的大宗,在乡规民约中多订立有规章制度,以保护油茶。1940年,境域产茶油1791吨。次为油菜,清代普遍种植,今已取代茶油成为主要植物油。其他油料作物有黄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苏麻子,但仅供直接食用,很少用于榨油。动物油主要为猪油。多将猪板油切成坨,腌盐,炒菜时取一坨窄出油,有利于节约用油。旧时,土家人喜食猪油,民谚有“年青人喜欢谈恋爱,老年人喜欢猪油炒白菜”。

【主食】  指用粮食作物直接做成的寻常食用食物。明代以前,湘西土家人主食为粟。清至民国以玉米和大米为主粮,但大米一般只能供半年粮,以玉米、红薯、粟、麦、荞、高粱、豆类作搭配。在乡村平民人家,纯用大米煮饭不多见,认为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故有“大米饭,泥鳅眼(表示洁白而柔嫩),没有菜也搞几碗”之说。只有坪坝地区和富有人家才能终年食大米。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湘西土家人才全部实现终年吃大米。

【副食】  指利用粮食作物经过精细加工用于节庆或日常辅助的食物。“伢儿望过节”,除可饱餐肉食外,还可吃到不同的副食,如粑粑。土家人平日节俭,但凡遇节日,都要做粑粑,往往在节前做出许多,节后还可食用一段时间。过年家家户户打糍粑、舂粉粑、炸油粑,二月过社做社粑粑,三月清明揉蒿子粑粑,四月八像过年一样做不少粑粑,五月端午包粽子,六月六推新苞谷粑粑,秋收后做糖馓。定亲送耳朵粑粑,起屋甩梁粑粑。不同节庆做不同的粑粑,粑粑与土家人节庆生活密切相关。日常副食有面条(土家人至今还不把面条作主食,也不把包子、馒头、水饺作主食,后三种副食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逐渐兴起的)、米粉、米豆腐、苞谷豆腐、苞谷粑粑、泡粑粑、红薯粑粑、荞粑粑等。

【菜肴】  素菜和荤菜的总称,是饮食中花样最多、特色最浓的食物。湘西家畜齐全,水产丰富,野味众多。土家人肉食中喜猪肉,尤喜腊肉;蔬菜中喜合渣;五味中喜辣,“五味喜辛,每食,不离辣子,盖丛岩邃谷水泉冷冽、岚雾薰蒸,非辛不足以温胃和脾,故群然资之”。(清嘉庆《龙山县志·卷七风俗》)喜酸食,“望酸坛,知贫富”酸菜坛子的多少,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之一;喜野生绿色食品,山间多出枞菌、香菇、木耳、竹笋、椿木巅、蕨菜、鸭脚板、滋儿根等;喜生食,不但蔬菜能做凉拌,酸鱼、酸肉也生而啖之。

【淡食与酸食】  食盐对人们有着调味、养身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人们生活须臾不可离开之物,土家民间有“龙肉无盐精叭淡”,“吃不过盐,穿不过棉”,“三天不吃盐,走路软绵绵”之俗语流传。湘西不产盐,食盐仰赖外地供给。渠道之一是川盐(四川彭水、云阳),距湘西陆路近千里;渠道之二是淮盐,距湘西有两千里之遥。本就山川阻隔、道路崎岖的湘西,加之封建政府和盐商的共同垄断,食盐长期短缺。运距远,成本高,售价昂,山民无力购盐,只好“相率淡食”,即形成淡食与酸食习俗。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湘西才彻底解决食盐问题。

【日常饮食礼仪】  土家人日常饮食粗茶淡饭,一般没有过多的礼仪讲究。但如果是在过节或某天菜肴较丰盛的时候,是比较讲究礼仪的。入座时,晚辈们要选择靠近饭锅的位置坐下,便于给他人盛饭,先长和幼,最后才盛给自己。吃饭时,晚辈须将餐桌中最好的菜肴敬给长辈,随时帮他人盛饭。当然,老人们在这方面也十分注意,当晚辈将好菜夹给自己时,往往会将好菜夹给晚辈,这叫做关爱子弟。当晚辈将第一块肉敬给长辈的时候,长辈会将自己的筷子夹着肉,插于碗中,放于餐桌上,很严肃地敬祀神灵。这时其他人都不能动筷子吃饭,要等到这种简单的祭祀仪式完结后,长辈说一声“吃饭吧!”大家才开始就餐。如果有酒喝的时候,晚辈要先给长辈斟酒。长辈将酒碗置于餐桌上,用筷子尖在酒中点三次,每点一次,就将筷子上所沾的酒水洒在地上,这叫奠酒敬神,敬天、地、人、神。

【待客饮食礼仪】  土家族有俗语“省酒待客”,即平日里对己节省,若有客至家,则要倾其所有待好客人。一些贫寒家庭,会毫不犹豫地将家中独鸡婆杀了待客,甚至向邻居家借一些腊肉、鸡蛋之类的食品待客。客人至家,男主人热情装烟上茶,互拉家常,女主人则下厨做菜。当丰盛的菜肴摆上桌子后,男主人会邀请客人上席入座。主人会让客人坐在上座位置,以示尊重。所谓上座,其位置在与大门相对的方位上,若是在堂屋中请客,其上座是指靠近神龛的那一方。主人一般坐于下手,即与上座相对的方位上。客人较多时,家中除男性家长外,其他人一般不会上桌吃饭,他们在灶屋或火塘边吃。男主人陪坐于席上,主要是给客人敬菜敬酒。若有鸡鸭鱼肉,则先给重要客人敬鸡头、鸡腿、鸡心,以及鱼头之类,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在酒宴过程中,客人的酒碗不能空,要随时添酒。喝酒时,一般不给客人盛饭,先让客人喝酒尽兴。当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要询问客人:“要不要盛点饭压压酒?”而不能说:“你要饭吗?”这在土家被认为是对客人的大不敬。当然,作为客人,自然不能做出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首先,客人会主动让座给主人,请主人上座,这样谦让一番后,大家才会各自落座;当菜上齐后,不管桌上菜肴品种多少,客人都会尽情地夸赞主人,并说上一些“太客气”,“太浪费”,“弄了这么一大桌菜,心里过意不去”之类的话,以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主人敬菜时,客人应当回敬主人。尤其是在就餐前,还要主动招呼主人家的其他人一同上桌吃饭。当女主人给自己盛饭时,客人一般会主动站起身来,自己去盛饭,这自然得不到主人的准许,结果往往会“争执”一番。喝酒用碗,由主人先敬客人,然后客人回敬主人,双方你来我往,数巡过后都有醉意。快要吃饱时,主人要尽可能让客人先放碗筷,再闲聊一阵后起身离席。碗筷放置有一定讲究,即筷子不能成“十字”形,更不能随便扔在餐桌上,而应该将筷子平行整齐地放在碗上,尽可能不要将筷子头指向座中任何一人。居住在城里的土家族人待客时,要让客人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才肯放手,否则,就没尽到主人的责任。

【婚嫁待客饮食】  男方请媒人说亲,要备办“发脚酒”。女方既允,则择日行聘,以牛羊猪、布、五谷为聘礼,为“定亲”。定亲后要“谢媒”,礼物为猪头一个、鞋一双。自此亲谊往来,少不了腊肉粑粑糖馓作礼。若男方家打算来年接亲,则在拜年时必送一只带尾巴的猪腿,称“走子”。迎亲之日,两家各开宴迎宾,称“簪花”。赴女家宴者,带礼物相赠,称“添箱”。陪嫁之物,要特意送一碗米,称“娘家饭”。送亲客多,男家托族长于途中设席,盛宴送亲客,至醉方归,称“茅筵酒”。次日,新妇烹茶汤、盥水送举家老幼,叫“拜茶”。然后筵贺客。新郎引新娘轮流在叔伯家吃一餐饭,称“排家饭”。三天后回娘家,吃“三朝饭”。

【生育待客饮食】  女既嫁有妊,将产前月,母必以食物馈女,叫“催生”。既产,婿抱鸡向外婆家报喜。三日,外婆家送鸡、糖馓、米及外孙衣枕摇窝之属,叫“做三朝”。初生时,亲友皆来祝贺,主家煮红鸡蛋,做糖馓饭,设酒宴致谢。满月时,请“满月酒”,广邀亲朋。满百日时,人们用肥肉片沾婴儿嘴皮。

【用餐次数和时间】  旧时,居乡村土家人通常一日只吃两餐,早餐在上午九十点钟,晚餐在下午四五点钟;农忙时节,一日三餐或四餐,早餐与晚餐时间相对偏迟,有俗语云:“早饭有一餐,要等太阳偏;夜饭有一顿,要等半夜阵。”重早餐和晚餐,其中又特别看重晚餐,中餐比较随便,有时仅吃点剩饭,以不饿为原则。居城镇者通常一日三餐,富裕人家还有夜宵。

【节日中的祭祀饮食】  过年的祭品从腊月初八日开始准备,通常还会酿糯米酒,叫“腊八糟”。二十三日祭灶神,灶神只吃素,所以祭品为粑粑和豆腐;凤凰县木江坪一带的土家人将二十三视为过小年,纪念土兵抗击外族的侵略,祭品为粗食和冷食。过年时,要先在神龛前敬祖先,祭品为酒醴鱼肉,即盛一碗酒,装一碗饭,饭上夹几片肉,插一双筷子。祭毕,给狗、牛等家畜和果树喂年饭。正月十五日,吉首马颈坳一带的土家人舞完龙灯后一边烧龙,一边就地杀猪聚餐,纪念为民除害的英雄岩山,叫做“吃龙肉”。三月清明祭祖扫墓,祭品与汉俗同,“载酒拿榼,上坟祭扫,挂楮钱于墓上,祭毕聚地饮墦间”。(清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四风俗》)四月八日的祭品为糯米蒸肉,同时给牛喂米饭、蜂糖和酒。五月初五端午的祭品为粽子、菖蒲酒和盐蛋。六月六早谷初熟,土家族像过年一样热闹,农家摘禾穗扎成束祭于神龛,合寨煮新米饭以享祖先;前一年全村共养一头猪,这猪白天四处觅食,晚上睡在神堂,过节时,由村里最穷之人主刀宰杀,而后分肉到户,人人有份。七月半,各家具酒馔接先祖,到离家较远的僻静之地“洒鬼稀饭”,给祖先盘缠去赴“云南大会”。八月十五日人们会给没有生养的人家送“冬瓜儿”。十月朔日,具酒馔奠于祖茔。十月望日,以五谷祀五谷神。

【丧葬中的祭祀饮食】  丧葬灵堂供桌上的祭品有白酒一碗、大米两碗(兼作插香蜡)、米饭一碗,饭上放一坨鹅蛋大小煮得半生不熟的猪肉,插筷子一双。至亲姻娅吊丧送牛、羊、猪肉、酒、祭帐,一般亲友送一挑稻谷或苞谷。丧家设酒肴待宾。必有之菜为坨坨肉、豆腐、菜豆腐,故“某某过世”一语,常用“某某吃菜豆腐了”而替代。菜的品种不多,但分量足,尽吃尽添。饭为大米掺苞谷米籽合蒸,松散清香,叫做“抬丧饭”。客人随到随摆席,叫开“流水席”。葬前一日行“大葬”,在灵堂前杀白羊,血祭亡者,晚餐时用于待客。全寨无论男女老少皆来赴宴,房前屋后满是酒席,人们挨肩擦背,喝酒打趣,如过喜事一般,全无一点“丧”的气氛,实为“喜葬”。次日全寨人送亡者上山安葬,道士用白米画乾坤、咬雄鸡冠滴血驱野鬼,亡者子孙跪接“福禄米”,拿回家煮食,说是吃后身体硬扎。丧家在山上设酒饭(现改为设在家里)。三日后,亲友上山祭坟,丧家备席,在坟前祭饮,叫做“复山”。新坟前三年祭扫在二月社日,有“新坟祭扫不过社”之说。春社前摘野蒿菜煮糯米饭,拌盐肉丁和成团,给新坟“送社饭”,然后围坟野餐。第三年祭扫时立碑,在坟前杀白羊血祭祖先,并就地修毛破肚煮食,与祖先共享。

【舍把节中的祭祀饮食】  在摆手堂椎牛、杀猪,并用带毛沾血的牛头、猪头祭八部大王,传说八部大王是“茹毛饮血”时期的人物,用这一祭品才能搏取他的欢心。然后人们在摆手堂中露天吃“泡汤肉”。最后将腰方肉分成小块,由参加“摆手”的人带回家给守家的老小吃,祈求祖先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祈求一家“全福”“平安”。土家族民众把牛、猪等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

【还傩愿的祭祀饮食】  还傩愿时,在大门外搭棚,供白帝天王神位,用牛、羊、猪、甜酒、米饭为祭品,由巫师祭祀。祭后招族姻席地畅饮。是晚,供傩神男女二像于堂上,荐牲牢馔醴,演傩戏。

【敬梅婵的祭祀饮食】  梅婵是一位女性猎神。猎人上山打猎前要祭梅婵,上山后要行开山仪式,祭品为一块豆腐、一坨刀头、一个粑粑;打得猎物后,更要先砍下一块野兽肉敬梅婵。然后将猎物的头割下奖赏给第一个开枪打中猎物的人,再给每个参加打猎的人各分一块肉。

【手艺人的祭祀饮食】  手艺人即指各类匠人、巫师或走江湖者,他们祭祀本行当的祖师时,不外乎酒肉、米饭。因手艺人不吃“五厌”(即狗、虎、豹、狼、免、团鱼等有五爪的动物肉),故祭品中不能有“五厌”。篾匠、裁缝尊鲁班妹妹为祖师,因是女神,故祭品中可不设酒,但需增加爪子和水果,以投其所好。

【拯碗】  凤凰土家族红白酒宴习俗。流传于凤凰下五峒土家族山寨。凡婚丧喜庆,还愿起屋,主家血亲的郎舅等,必须杀猪宰羊,办成一桌丰厚的酒筵,用抬盒抬到主家去献祝礼,叫做“拯碗”。殷实富裕的人家,除了办酒筵之外,还要抬“红猪”牵“白羊”,以示大方体面。拯碗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红喜拯碗,一为白喜拯碗。红喜拯碗包括结婚、嫁女、打三朝、起新房、还愿等。白喜拯碗只限老人过世。拯碗包含以下几种意思:一是对血亲挚友的诚意;二是救援帮助之意,即借拯碗给亲友予以资助,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三是表现对血亲的体恤之情,为血亲和自己争体面;四是遵照祖制祖俗旧习,表示吉祥兴旺。拯碗需花费一笔较大的资金和物力,一般来说,在农村只有比较殷实的人家才能办得到,经济不够雄厚、生活比较贫困的人家是无力承担的。

【灶台】  简称灶。炊事操作平台。灶台用火砖砌成,略呈弧形,长两三米,高约1米,设有灶门、灶膛、锅台、烟囱等。安置大小铁锅3口或4口,中锅与小锅用来煮饭炒菜,大锅用来煮猪食。灶台建筑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既省柴又火力猛,也实非易事。灶台是灶神菩萨居住之地,土家人极为重视,打灶时要敬灶神,平日使用时也有不少讲究。

【铁锅】  炊具。生铁铸就,圆锥形。锅盖木质,有平板形与圆形两种。在火塘三脚上用的铁锅直径约50厘米,有两个耳子。安于灶台上的铁锅无耳子,从小到大安3口或4口,中间一口较大的用于煮饭,边上一口最小的用于炒菜,另一边最大的一口直径可达1.1米,用于煮猪食。

【鼎罐】  炊具。生铁铸就,形状如球,上部为柱状,下部为锥底,腰部有4个小耳子,上有盖,带手柄。鼎罐有大有小,最大的称为“牛鼎罐”。一般人家用的鼎罐可煮一升米的饭。鼎罐架于火塘中的三脚架上,用于煮饭,俗云“只有鼎罐煮甿甿(方言,米饭),没有鼎罐煮文章”,道出了鼎罐的主要功效。用鼎罐煮饭时,将米淘净放于鼎罐中,加水烧开,揭开鼎罐盖煮一会,待米快熟时滗去米汤,盖上鼎罐盖,刨一点火灰,将鼎罐置于火塘边煨熟,要不时转动,鼎罐盖上还放几粒炭火。土家人认为,用鼎罐煮的饭比铁锅煮饭更香,更爽口。老人喜欢用小鼎罐炖菜,有俗语云:“年轻时只爱穿和戴,老了只爱小鼎罐煮菜。”

【锅罗圈】  用来放置铁锅和鼎罐的器具。锅罗圈是用粗篾条挽制而成,圆形,直径七八寸,篾路成“人”字形。无论是圆底形的铁锅或椎底形的铁鼎,放入圈内都十分平稳,十分安全。

【抬锅片】  用来端起滚烫铁锅和鼎罐的防热器具。抬锅片由一根粗约小指、长约1米的竹马鞭,在正中略烤对弯成U”字形,两端系上布片即可。使用时用布片包住滚热的锅耳,就不会烫手了。

【饭篓子】  又叫“饭箩”“饭篮子”。是用细篾条编制的专门用来盛饭的器具。篓体由底、腰、口子、盖子、提系几个部分组成。剩饭装入饭篓子,通风透气,不易变馊,挂于钩上,防鼠防虫。人们上山劳作时用饭篓子携带饭菜,挂于树荫下,防虫保质。

【苞谷饭】  苞谷,学名玉米。旧时为土家人主食。食用方法是将苞谷磨成粉,筛去糠皮,用鼎罐烧开水,将苞谷粉一边徐徐倒进鼎罐内,一边用筷子搅拌,待成湿泥状能用锅铲垒起成尖状时为止,盖上鼎罐盖,刨火子和热灰于火炕边,放上鼎罐,利用炒菜的火煨熟。纯苞谷饭粗糙,难以下咽,土家人便将大米煮开待七成熟时,再掺和苞谷粉,煮成“两搞饭”,易下喉,可供较长时间消化,俗称“经饿”。

【绿豆饭】  绿豆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煮绿豆饭是土家族群众在暑天常见的一种饮食方法。其做法是将绿豆水洗沥净后放入鼎罐或锅中加水煮至裂开膨胀,然后将大米放入锅中拌匀,加水至煮熟即成。绿豆饭可煮成干饭,也可熬成稀粥。此外还有小米(粟米)饭、高粱饭等。

【社饭】  古历二月社日,土家族祭祀社神,须煮 “蒿子社饭”。将野蒿子和野葫葱洗净切细,焙干,拌入腊肉粒炒香。煮饭时,先煮粘米,煮至半熟,按32的比例掺入糯米,待糯米煮得半熟时,将米汤沥干,放入野蒿子、野葫葱、腊肉,搅拌均匀,盖锅盖焖熟。由于是社日祭神的供饭,故名“社饭”。野蒿子和野葫葱是天然香料,加上腊肉、糯米,吃起来香、腊、油、糯,四味俱全。在春社时到土家山寨来,就能吃上这种“社饭”

【竹筒饭】  取刚砍下的新鲜桂竹一节,两端留节巴。在两头各锯一个一寸宽的口子,用凿子揭去上方一小片竹片。将竹筒和竹片冲洗干净。把米洗净灌入竹筒,盛水。米与水的比例为12.5。盖上竹片,用棕叶捆紧。平放在甑笼蒸熟。取出竹筒,解开棕叶绳,揭开竹片,手端竹筒即可食用。竹筒饭因竹衣清香扑鼻,趁热食之,别具风味。民间原始的竹筒饭是在野外用柴火烤,待竹筒烧焦时,米饭即熟。

【糯米糍粑】  糍粑,又称年粑粑,有糯米糍粑、小米糍粑、高梁糍粑、苞谷糍粑等类别(除糯米糍粑外,其余各种糍粑也须掺和糯米一起制作,如小米糍粑,就是用糯米与小米为原料制成的)。每当进入腊月时节,人们便开始要打过年粑粑了。在湘西,打年粑粑有“打七不打八”的说法,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前要打好年粑。一般人家打年粑,少则用糯米几十斤,多则几百斤。方法是:将米淘净,浸泡一夜,沥干,用木甑子将米蒸熟,放在石臼或木槽内,两人用木棰将糯米饭捣烂至看不见米粒程度为止,然后做成拳头般大小的圆球状,放在打好蜡油的门板上,再压上一块门板成圆饼状。糍粑厚度约1.2厘米,直径约10厘米。晾干后,每4个叠成一坨,过两三天后,便将晾干的粑粑用清水浸泡,经常换水,可浸泡数月之久而不会霉烂变质。若是用年粑粑给岳父母拜年,则要做得又大又圆且色泽雪白,在阳光下闪射银光。还有一种特大号的糍粑叫做“娘粑粑”,重的可达20多斤。这种糍粑是专门用来祭祀土地爷生日,或祭祀谷神的重要的祭品。一般需用熟茶油浸泡。待祭祀完神灵后,才将娘粑粑切成片煎吃。土家人除了过年打糍粑外,结婚、起屋等重大仪式过程中也打糍粑。

【粉粑粑】  将糯米加适量粳米洗净,浸泡发胀后,合水放入石磨中磨成米浆,或沥干放入碓中舂成米粉,揉成粉团,用黄豆泥、绿豆泥等作馅,做成宝塔形状,放入蒸笼中蒸熟,即成香糯可口的 “粉粑粑”。爱美的人家还常常在粉粑粑的宝塔尖上点上几枚红点予以装饰。旧时土家族人一般在过年、四月八、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气才做粉粑粑,粉粑粑也可以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

【油香粑】  又叫“耳糕”“灯盏窝”。一种小吃。将粘米与黄豆按一定比例拌合,洗净浸泡,磨浆,加食盐等。茶油锅烧热。舀一小勺米浆放入油香提子内,加馅,再舀一小勺米浆盖住馅料,放入油锅中炸至颜色焦黄,取出即可食用。馅有葱肉馅、酸辣馅、豆腐粒馅、腊肉颗粒馅、酸萝卜丝馅等。

【糖馓】  是土家族人娶亲嫁女、走亲访友的上等食品。秋收后,土家族人几乎家家都要制作糖馓。做糖馓,要选用又白又囵的糯米,才有粘性。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甑子蒸熟,趁热一坨一坨地铲出来,揉压成碗口大小的圆饼,在太阳下曝晒,或用毛炭火烘干,用品红品绿写上“福”“喜”等字,画上松枝、花草。将这些糯米饼放入足够的茶油中煎炸,糯米饼迅速膨胀呈圆形块状,即为“糖馓”。贵客至家,先取出糖馓,掰成几块,放于碗中,加点蜂蜜或白糖,用开水冲泡,清香甘甜,饮之解渴又充饥。

【套子粑粑】  节日食品。选用一块约尺长的木料,形如洗衣用的棒槌,雕刻一至两个圆形凹模,深约2厘米,模底刻“福”“禄”“寿”“喜”等字或吉祥图案。将糯米与少量黏米打成细粉,再揉成粑粑泥,取一坨放入模内填平,拍实,再敲拍取出,上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讲究的在模底上彩。套子粑粑大小一样,造型美观,食之清香可口,是待客和赠送的上乘食品。

【苞谷粑】  苞谷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嫩苞谷制作的粑粑:五荒六月苞谷刚成熟,籽粒尚未变硬,将苞谷棒掰回家,脱粒磨成浆,用苞谷棒子的外壳包起来蒸食。稍老的苞谷则可加发酵粉和适量的糖精,蒸出来的苞谷粑如同发糕似的,香甜酥柔。另一种是将干苞谷用少许生石灰水浸泡,磨浆,包上酸辣馅,用桐子树叶包后蒸熟,名曰石灰粑,其味不涩,有淡淡的香味。

【红薯粑】  红薯粑有两种:一种是红薯干粉碎加苞谷或其他杂粮磨成粉,揉成鸭蛋般大水蒸吃。另一种是将红薯加工成浆,取其淀粉,熬制成饼状,晾干。食用时,切成方形片状,放入油锅中煎炸,加适量辣子、姜米、葱蒜出锅,味道酥香。

【麦粑】  农历四月,青黄不接,老麦早熟,土家人用麦粑来度荒。老麦性粘,将其炒香磨成粉,加开水揉成鸭蛋般大小,在豆粉拌合芝麻糖粉里滚一滚,名曰马打滚老麦粑,味道香醇,小孩特别爱吃。小麦,土家人主要用来加工面条,但在刚收时人们则喜欢做成粑粑吃且将新收小麦磨成浆,用桐子树叶包着蒸熟,吃起来有一种新麦淡淡的醇香。

【荞麦粑】  荞麦又称荞子。有苦荞和甜荞之分。旧时一度为土家族人的主食。作为主食,将荞麦制成荞粑,味道别具一格。将荞麦磨成浆,加适量苏打粉发酵,用桐子叶或猴栗叶包蒸。若要去苦涩味,可加入茅草根和少许糖精。三伏天食之可清心、降压、祛脂。但荞麦营养价值不高,有民谚说:“饭不养人荞和麦,菜不养人笋和蕨。”

【麦汤锅】  一种食用小麦的特别方式。将小麦磨成浆或磨成粉,加水调成糊状,用勺一勺一勺地舀入烧沸的锅中煮熟,加入盐和葱姜等作料,即熟即食,连汤喝下,即饱肚子又解渴。麦汤锅口味清香,且连麦麸一道吃下,营养价值丰富,是旧时村寨中土家族人常见的饮食方式。

【蕨粑粑】  用野生蕨根淀粉制作的食物,旧时也是土家族人度荒的主要食物。人们将蕨根挖回洗净,捣烂后用清水漂洗、过滤、去渣滓,沉淀一晚。第二天早上,倒去清水,将淀粉放入锅内熬煮,冷却凝结即成“蕨粑粑”。 蕨粑粑可煎可炸,清香绵软,口味绝佳。蕨根粉中含有各种天然色素、矿物质和其他成分,特别是含有较多的类黄酮等抗氧化成分,对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某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好处。

【野草粑】  用野草和糯米制成的粑粑,节日食品。一般在清明、四月八等节日里最为常见。采摘白花草、荆苔草适量,洗净,入锅加适量石灰水共煮,至草煮烂成水,放凉,参入米粉(糯米、籼米同比)中,反复揉搓成粑粑泥,做成小团,包甜芝麻粉馅,用猴粟叶包好(有的放入木模中压紧,即成漂亮的有花纹的圆粑粑,不用叶包),放入蒸笼蒸熟即可。据传,猴粟叶有活血化淤、去风除湿的功用,白花草、荆苔草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利尿的作用。

【红薯粉】  将红薯洗净,在铁皮制作的磨具上搓擦成浆,或用菜刀剁成颗粒,用磨推成浆,浸泡搅拌,用白布包袱加水过滤沉淀后得淀粉。红薯淀粉洁白细腻。加工红薯粉条的作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铝盘或锑盘烫片,在开水里烫熟后取出晒半干,然后切成1厘米宽的粉条,薄而透明。另一种是用木制粉瓢加工,粉瓢上穿有十几个小孔,左手握瓢把,右手握拳击打瓢把处,使瓢中淀粉均匀地落入蒸气氤氲的盛水大铁锅里,取出湿粉条晾干,即得红薯粉条。

【苞谷粉条】  将苞谷放在水里浸泡3天,取出磨浆,用布提取淀粉,加入酵母液调合,手工揉搓成团,然后用火煮熟,将熟淀粉团放入榨中制成粉丝或粉条。刚加工的粉条放置在通风的棚子里晾4个小时后,再移出室外晾干。苞谷粉条经煮不烂,清香爽口,营养价值丰富。

【葛粉】  葛,野生,多年生藤本植物,花、叶、根均可入药,有解毒、利尿、降脂功效。在湘西大山林中,到处都有野葛生长。旧时,每当岁荒,人们就靠挖葛以补充粮食。野葛块根到秋末富含淀粉。湘西主要有两种葛:一为黄葛,钻地不深,含淀粉较少;一为青葛,钻地深,含淀粉多。野葛根挖回,洗净,砍短放入石(或木)槽中,用木锤捣烂捣绒,放入水中漂洗,让葛渣和葛粉分离,用麻布过虑,让葛米和淀粉水溶液分离,经一夜沉淀,倒掉清水,剩下白亮白亮的淀粉,将它和成团,放在草木灰上吸湿,烘干或晒干,就成了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葛粉。旧时,人们食葛是为了充饥填肚子;如今,葛粉已是调味与保健的绿色食品。

【保靖杠子面】  保靖县地方特色面食。保靖杠子面系纯手工制作,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过程为:配料、拌蛋合面、坐杠压面、打垛子、压面、摊匀子、打折子、切面条、煮面、配佐料。保靖杠子面产品丰富多样,有鸽子面、龙凤面、鸡汤面、牛肉面、猪排面、红烧肉面等30多种口味。

【泸溪斋粉】  将浸泡一个星期略有酸味的大米磨成浆,把浆盛入布袋,压干水分,掺兑适量芡粉,反复揉搓成团,放进滚开的水中煮,捞出后趁热把浆团掰开,用力揉搓成浆,把浆团放进榨粉机里压榨,银丝玉缕般的粉丝流进开水锅里,煮几分钟,捞出粉丝,放在清水里清洗,斋粉丝生产便全部完成。食时,将湿斋粉丝放入开水中稍烫一下即可装碗,加香油、胡椒粉、辣椒粉、姜末、葱花、酱油、盐、醋、豆豉汁佐料拌匀,既可食用。这种粉无荤,故名“斋粉”,软糯适口,清淡不腻。

【凤凰姜糖】  白糖、蜜糖、麦芽糖、生姜末、甘草、金银花各取适量,倒入锅中拌和均匀,加适量清水,文火熬煮,不停搅拌,待熬到水分适度、可以抽扯时,起锅置于极厚的青石板上稍加冷却,挂于铁钩,不停抽扯,增加韧性,做成细条状,用剪刀剪成菱形状颗粒即成姜糖。因配料、火候、抽扯工夫的差别,有的姜糖偏辣,有的辛甜。姜糖不仅是五味俱全的糖果,更具祛寒生津、开胃健脾之功效。

【刨膛肉】  又叫“庖血汤”“泡汤肉”。是正月跳摆手舞时祭祀祖先的“血食”大典,或在腊月杀年猪时食用。将猪身上的肉、内脏、猪血等每处取一点,一锅爆炒煮熟,放辣椒、大蒜等香料。肉要切得大片,如同巴掌大小;猪身上每处取一点,表示吃“全猪”,这些都是显现主家的大方客气。片肉呈嫩黄色,油而不腻,酥而爽口。刨膛肉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吃时气氛热烈。主家为求得神人对自己的诚心和能力的认可,要遍请亲朋好友来吃。这一宴请又叫“团族”,主家充当一次族首。席上,可尽情吃肉,喝“转转酒”:一桌人共用一只大海碗盛酒,先由席中最尊者喝一口,再往右传给下一位喝,如此循环,直转得围坐者一醉方休。同锅舔血,同碗喝酒,不分彼此,亲如一家。比吃比喝不为贪,是不忘祖德、展示生存本能以博取祖先欢娱的表示。

【打醮吃全福】  一种祭祀饮食。永顺松柏一带土家人,每到夏季禾苗起卷叶虫时,为治虫害,大家邀请老司公到五谷庙打醮,这一道场一般要持续三天,最后一天杀猪祭五谷神,将猪的各部分都割一块,切碎与米合煮一大锅稀饭,凡来此看热闹的人都可以随到随吃,直到吃完为止。这叫“吃全福”,求神保护禾苗无灾无害,每家每户平平安安,同享“全家福”。

【合菜】   土家族人过年时必办的一道菜肴。相传明朝时候,朝廷征调土家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土司腊月二十九接到命令,大年三十就得出发远征。由于时间紧迫,土司命令属下提前一天过年,人们来不及细办年饭了,便将准备的各种菜肴一锅煮熟,吃罢就上前线了。于是这种特殊的历史境遇便造就了土家族人这种特殊的菜肴——“合菜”。

【牛头宴】  土家族人在重要聚会上最隆重的一道菜肴。所谓“牛头宴”,就是以牛头为主菜的宴会。将完整的牛头放入大锅中熬煮,直到皮软骨酥。食用香料则分门别类放置于客人四周。吃牛头宴时,先是用手撕扯,扯不动的就用匕首割。割下一大块,顺手蘸蘸旁边的香料,就可以食用了。牛头宴以其豪放、原始为特色。

【腊肉】  湘西土家族喜食腊肉,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腊肉的习俗。冬至过后,人们便开始杀年猪、做腊肉。将新鲜猪肉砍成三五斤重的长块,放入炒热的食盐、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白酒,在锅内上料,放进大水缸腌浸。四天左右翻动一次,十日后可取出,挂在火炕上用烟熏。上等的烟熏材料是松柏枝、橘皮、柚皮和香叶树枝。半月后可食。待三四个月至精肉红艳、肥肉透亮时,可下炕收藏于稻谷仓内,一年四季都可食用。若将腊肉洗净晾干,放入茶油缸内,几年后取出仍味美如初。腊肉食前要将皮烧透,刮洗干净。可蒸食、煮食、炒食。炒食可净炒拌辣椒、大蒜或野胡葱,味道十分香美;也可拌炒干豆腐或竹笋、胡萝卜等蔬菜。腊肉和黄鳝火锅下莴苣叶,更是一道湘西特色菜。湘西人也有腌制野猪肉、麂子肉、锦鸡、果子狸等野味的习惯。腊肉是湘西人百食不厌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礼品,更是青年男子到岳父母家拜年时必不可少的物品。

【盖碗肉】  待客菜肴中的一种。这种肉块较厚、片大,大小如同巴掌,一片两片就能盖住粗花碗口。肉料可以是腊肉,也可是鲜肉。总之,片子不大不装碗,片头不厚不上席,否则就是小气不贤惠。它与大片肉不同之处在于大片肉是整碗都是肉片,而盖碗肉仅仅只是面子上的一两片大片肉而已。

【荷叶蒸肉】  将猪肉砍成坨,放盐,拌小米、佐料,用荷叶包好,上甑蒸熟即成。荷叶蒸肉油而不腻,带有荷叶的清香。

【狗肉汤锅】  入冬以后,严寒降临,为吃狗肉汤锅季节。土家男人喜打平伙,炖狗肉汤锅。择肥嫩黄狗用棒打死,火燎去毛,使皮燎得呈烟火色,这样才能肉糯味鲜。剖腹洗净五脏,剁成坨坨,在野外架三块土砖,砖上架鼎罐一口,烧火清炖。鼎罐一次放足汤,不用油,只放桂皮、柑子叶做佐料。炖熟后,用碗盛辣子粉,拌芫荽(一种菜名),夹一坨狗肉,往芫荽辣子里卤一下吃。吃狗肉要蹲在地上,围着鼎罐趁热吃,不能放至桌上,俗称“狗肉不上正席”。

【羊杂锅】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好吃不过羊杂锅。”羊杂锅,就是将羊内脏切碎,放入油锅中煎炒,待其色泽呈黄色时,加入清水煮沸,放入柑橘树叶、辣椒、花椒等日常佐料,风味独具。邀三五好友围坐于羊杂火锅旁,打上一两斤烧酒,尤显土家族人的乡味野俗。

【血灌肠】  又名“灌肠粑”。是一种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食品。猪大肠洗净,选上等糯米或糯小米,与新鲜猪血拌合,再加适量佐料,用漏斗灌入猪大肠,用针在灌好的血肠上刺出小针眼透气,煮熟,风干储存。吃时,切块煎炒,拌大蒜,味香酥,为招待宾客的佳菜。

【泥鳅穿豆腐】  土家族人一道极具风味和制作情趣的菜品。人们从田里捉回泥鳅一斤,放入清水盆里养,每日换水一两次,换水时加几滴菜籽油(以除去泥鳅的泥腥味及内脏污物),四五天后,待到泥鳅腹内泥沙及污物吐尽,饥饿求食时,将泥鳅清洗干净,放入锅里,盛进约2千克水,再按101的比例加入糊猪油,待泥鳅将猪油食完后,将2千克来重的大块嫩豆腐放入锅内,加上锅盖,小火加热,豆腐外热内冷,泥鳅遇热后便会钻入豆腐内避热,等豆腐里面也被加热后,泥鳅便慢慢的死于豆腐内。这时揭开锅盖,加旺火烧干水分,泥鳅吃进腹内的猪油会逐渐浸出,待其煎得熟透变色后,加适量清油翻炒,放食盐、姜、葱、辣椒、花椒叶、鲜紫苏叶适量,然后盛入火锅内,倒几杯苞谷酒,边吃边品,其味无穷。

【土家酸肉】  又称“扎腊肉”或“粉腊肉”,属酸食品。它以“硬料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肉要切成片块,肥瘦搭配,与糯米粉拌匀装坛,再用棕叶、稻草扎紧坛口,倒置于岩钵之中,钵内长年盛水不干,钵要勤洗,水要勤换。制作酸肉,以秋冬为宜,尤以腊月最佳。这种季节制作的酸肉,味正、色鲜,存放时间长。炒作酸肉,以茶油、菜油为好,火不可猛,确保米粉熟而不焦、酸肉香而不烂,油盐双透,即可装盘。

【酸鱼】  土家族食鱼习俗。将稻田中的鱼洗净后剖开,塞入小米或者糯米粉,重重抹上盐放进坛子密封。一个月后待鱼变酸即成酸鱼。这时酸鱼呈淡红色,既可炸食又可生食。酸中带咸,咸中带香,风味独特。

【保靖松花皮蛋】  选用新鲜鸭蛋时,要求在灯光透视下,蛋白浓厚、澄清、透明,蛋黄位于中心,无散黄、发黑等现象。将纯碱、茶叶、盐按一定比例放入缸中,倒入开水,加黄丹粉经搅拌溶解后,逐步投入石灰粉,边搅边加,使其混合均匀,制成料液,冷却待用。鸭蛋平稳地放入清洁的缸内,将料液缓慢倒入缸内,用竹盖压住,防止蛋漂浮。控制温度在2025℃,三四十天后,松花蛋即成熟,然后包上泥、滚糠,即可食用。

【保靖酱油】  100多年的制作历史,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享有盛名。以黄豆、小麦为原料,经蒸煮,与曲霉菌所制曲及盐水混合成稀醪,盛入陶坛,经长时间晒露发酵后,再提炼而成。色彩光泽,具有浓郁的酱香及脂香气,味道鲜美醇厚,咸甜适口,为调味佳品。

【保靖洗沙月饼】  保靖特色食品,松软酥脆、香甜可口,在湘西地区具有一定名气。做法是:将绿豆煮烂,漂洗去皮,得到豆沙,再加入白糖、猪油熬煮、翻炒,去除部分水份,即得成品豆沙,俗你“豆沙馅”。把豆沙馅用一层一层酥皮包裹起来,就成了中秋美食洗沙月饼。

【野蜂蛹】  土家人叫野蜂为“依玛”,在湘西大山里经常能看到的有土雷蜂、七里蜂、龙蜂、野猫蜂、狗蜂等种类。农历八九月份,是野蜂蛹成熟时期,也就是获取蜂蛹的最佳时期。烧蜂窝要十分小心,提防野蜂飞出来蛰人。取得蜂窝后,将蜂蛹取出,放入沸水中稍稍煮一下,捞出用微火焙干或放在阳光下晒干,就可以炒着吃或保存了。野蜂蛹富含蛋白质,脆香可口,是湘西土家人最好的下酒菜和上等待客佳肴。

【合渣】  又叫“菜豆腐”。味道鲜美,落口消融,湘西人有“菜豆腐放盐,如同过年”的说法,因而菜豆腐成了平时待客和白事时的一道美味佳菜。制作方法是:黄豆浸泡发胀,用石磨磨成浆,锅里不放油,将豆浆倒入烧沸,将切碎的菜叶放入掺合,菜叶快熟时,用隔夜酸汤来“清汤”,边倒边看,直到豆浆粘附菜叶,水清不浑浊为止。清汤后,起锅盛进大砂缸里。吃时先在锅里放油烧老,加入辣子粉,倒入菜豆腐烧开,放上佐料即可食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菜豆腐,色泽鲜嫩,不糊成一团。昔日,湘西人多以苞谷、红薯为主粮,用菜豆腐下着吃,即味美易咽,又营养丰富。因而,菜豆腐成了湘西人一道味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菜。

【火烧辣椒】  开胃家常菜。取新鲜青辣椒或紫红辣椒一大把,不去蒂,放入子母灰(既有炭火,又有柴灰,温度高,但无烟)焖烧一会,熟后取出,用干净毛巾擦去炭灰,剥去皮衣,放入擂钵,加大蒜子、食盐捣碎即成。

【酸食】  土家人爱吃酸菜,也会做酸菜。据传永顺产的酸菜还是历朝历代湘西地方官员敬奉朝廷的“贡品”。土家人的酸菜种类繁多,如豆角酸、萝卜酸、白菜酸、青菜酸、辣椒酸、酸冬瓜、酸黄瓜、酸茄子、酸大蒜、酸藠头、大头菜酸等等;混合类酸菜有糯米辣椒酸,苞谷辣椒酸、西红柿辣椒酸、生姜辣椒酸等;另外还有野菜类酸菜,如胡葱酸、葛花酸、棉藤花酸、竹笋酸、蕨菜酸等;还有酸肉、酸鱼,各有风味,各具特色。

【大蔸菜酸】  用大蔸菜腌制作的一味常见菜肴。大蔸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块茎椭圆。将大蔸菜洗净,晾干水分,蘸上食盐,放入缸中腌制,十天半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可切片切丝单独炒食,可与腊肉合炒,香脆微酸,开胃消食。以龙山出产的大蔸菜酸最为有名。

【儒席寨青菜酸】  产于永顺县城郊。主要材料为九斤蔸。将九斤蔸切成丝,晒半干,装入菜坛子内,过一段时间后,出坛的酸菜颜色金黄,状如烟丝,生食脆甜酸味适度。炒菜熟食,味道更为醇厚,脆爽可口,能解油腻,助消化,利肠胃。

【賨菜】  一种略带酸味的家常菜。制作方法为:将一种名叫“菜”的新鲜蔬菜或青菜洗净,放在沸水中稍微燎一下,捞出置于盆中,放上一晚,洗净切碎,拧干苦水。油锅八成熟,先放干椒,再放菜爆炒,加盐盛盘。菜带有一股冲鼻的酸味,故名菜,爽口,是佐饭的佳菜。

【霉豆腐】  又名腐乳。霉豆腐的制作方法为:将白豆腐切成小四方坨,放入烧开的井水里烫一下,滤干,装入木桶中,加盖稻草、棉被,沤制半月左右,其表层长出一寸长的白霉后便可取出。拌食盐、花椒粉、辣子粉、八角香、姜等佐料,放入盛有熟清油和白酒的陶罐内浸泡并密封即可。

【腊豆腐】  将豆腐切块开片,加盐和佐料,用文火加橘皮、谷壳等熏制风干后即成腊豆腐。坚似玉石,半透明,色黄,韧性好,咸淡适中,色、香、味俱全,细嚼回味无穷。洗溪镇场上的土家人尤其喜欢做这种腊豆腐。

【血豆腐】  湘西土家族地区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菜肴。做法是:新鲜猪血用盆盛着,放进鲜嫩水豆腐和碎肉,再加食盐佐料拌匀。冷冻后,捏成拳头般大小,然后放置于火炕上慢慢用烟火熏制,三五天后就可以食用了。食用时,先将血豆腐切成薄片,用茶油煎香,再上大蒜、辣子等佐料,色泽鲜艳,味道醇香。

【魔芋豆腐】  用魔芋制作的特色菜品。选两斤以上的魔芋一个,用清水洗净,放在盆中(魔芋有芽的一边朝下),用一特制的竹刀刮削魔芋的上部,刮出的魔芋糊越细越好,刮到离芽子不远时停下(芽子可直接作种苗),加入适量融化澄清后的石灰水,用铲搅匀成魔芋膏,并用铲将膏压平,待其硬化。随后用竹刀将魔芋块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煮沸退碱,捞出漂洗,换水后又煮,反复三次,再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就成了可以食用的魔芋豆腐。魔芋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各种微量元素,制成的食品是难得的天然食品。魔芋豆腐可炒菜、煨汤,香气四溢,其味独特,亦可制作麻辣小吃。

【嘎巴豆腐】  用山间一种叫嘎巴树叶制成的豆腐。旧时也是土家族人度荒的一种食物。采摘嘎巴树叶,洗净,用力揉搓至汁水淋漓后,将树叶连同汁水放入清水中,用纱布过滤掉叶渣,将剩下的汁水静放一旁,待其自行凝固,一块柔嫩、鲜绿的嘎巴豆腐便制成了。嘎巴豆腐色彩艳丽,口味清香,佐上香料,味道十分爽口。

【枞菌】  中文学名松乳菇,又名重阳菌、雁鹅菌。湘鄂渝黔所属武陵山中心地带是其主要的产地。湘西地区的“枞菌”每年农历五月和秋季的九十月间生长两次。特别下一两天毛毛细雨后,山上的松树林里会大量生长。山里人上山采回来后,用清水洗净,即可食用。枞菌味道柔和,口感鲜嫩清香,其汤浓郁,烹饪时很远都可以闻到香味,是其特色之一。枞菌炖猪肉、鸡肉可算是菜肴中的极品,清香爽脆,味道极其鲜美,令人回味无穷,是秋季进补的佳肴。

【香菇】  属白蘑科,按季节分有春香(菌)菇和冬香(菌)菇。春菇柄稍长,肉薄,有香味,色泽淡;冬菇肉肥厚,柄短,香味浓,色泽深。香菌是一种营养高、口感好、味道鲜、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湘西土家族村寨食用多野生香菌,尤其是那些单家独户的土家族人,屋子四周就是森林,林中气候潮湿,温度适宜,很适合野生香菇的生长。

【野木耳】  土家族村寨大多在高山峻岭之中,四周多有朽烂的乔木,每年春秋季,一场细雨过后,漫山遍野的木耳便从朽木中应时而生。人们只要随手采摘,拿回家来就是上等的菜肴。野生木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还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有很多药用功效。

【椿木巅】  椿树的嫩芽。土家人采摘椿芽时,只采摘那些枝丫上的嫩芽,不采主干上的正芽,否则会使椿树分支过多,影响椿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摘回的椿芽用沸水一烫,去除怪味,洗净,可凉拌,可切细炒鸡蛋,香味四溢,脆嫩可口。椿芽烫水后还可晒干储存。

【蕨菜】  蕨的嫩芽。生于山坡生土,湘西遍地皆是。蕨菜可鲜食,采回蕨菜后洗净,用沸水一烫,去除滑腻味,洗净,切成节,与辣椒爆炒即可。亦可作干蕨菜,将用沸水烫过的蕨菜和放上适量的食盐、花椒、辣末,放入缸中密封,第二天拿出在阳光下暴晒,以干透为准。晒干的蕨菜应放在坛中密封储存,以免回潮发霉。食用时,拿出一小把,放入冷水中浸泡,洗净即可干炒、凉拌、清蒸、煨汤或和腊肉混炒,其味更爽。

【竹笋】  野生嫩竹笋是土家族人常采食的野菜,阳春三月,采回竹笋,剥壳,在开水里稍煮起锅,放凉后,掰成丝,可凉拌,可切碎炒辣椒,可切节炒肉,可下火锅。竹笋水煮掰开后可晒干储存。

【胡葱】  即野葱。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熟土之中。胡葱比大蒜、香葱更具香味,作为香菜,更具野性。除鲜食外,土家人多用来做胡葱酸,放两三年不变质,特酸,可与辣椒炒食,可与豆腐、猪血下酸汤。

【水芹菜】  水芹菜为伞形科植物,通常生长在水源丰富的地方,柄呈绿色,纤维较粗,香味淡,菜质脆嫩。水芹菜可食用的部位是幼苗和嫩茎叶,可素炒、炒肉丝等,有将它的嫩茎叶以盐腌渍成小菜生吃,也是相当健康的食用方式,具有多种疗效。

【地米菜】  又叫“糯米菜”,学名为荠菜。多长在路边、沟坎和熟地里。春天,将地米菜连根扯出,洗净,与干辣椒或酸辣椒共炒,其味清香,鲜嫩可口。在湘西土家族村寨,有一种说法:每年阴历三月初三,用地米菜煮鸡蛋,人吃了蛋、喝了汤,有病的可以治病,无病的可以防病。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成了乡里人的习俗。每逢这天,家家都要用地米菜煮鸡蛋,人人都要吃上一个鸡蛋,喝上几口地米菜汤。

【鸭脚板】  别名“三叶芹”“野蜀葵”等。属于伞形科鸭儿芹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状如一只朝上举起的鸭脚丫,叶片的叉尖不长,叉与叉间像是有脚蹼相连,酷似鸭子的脚掌,故名“鸭脚板”。鸭脚板喜阴,生长在阴湿的山地沟渠,生长期从春天到秋天,食用主要在春天季节。食用方法是将嫩茎叶洗净直接炒食,味道极佳。

【地木耳】  菌类食用植物,一般在风化的山坡岩石或一些细润的草皮上生长。春、秋两季长时间下雨后,地木耳猛长,黑釉透亮。采摘后用细竹筛多次冲洗洗净。地木耳有多种食法,其中酸辣子炒地木耳的食法十分普遍,味道尤其清醇,营养丰富,为野菜中的极品。

【菌油】  用鲜枞菌与茶油熬制的调味油。制作方法是:选硬币大小的枞菌洗净、沥干。取数斤茶油倒入锅中,用火烧熟,放入枞菌,并加入适量食盐,用文火煎炸枞菌。待枞菌水份散尽,微带焦黄时,退火起锅,冷却后装坛密封。食用时,可捞出油中枞菌,和上作料,就是一盘冷盘,香辣可口。无论是做菜还是煮面条,枞菌油都是上等调料。

【甜酒】  一种带酒精的饮料。甜酒有两种:一是糯米甜酒。过年、妇女生小孩坐月子,都要酿制糯米甜酒。糯米煮熟,放入酒曲,密闭保温,一两天后可制成甜酒。可当冷饮,适量加点凉井水,夏日喝上一碗,清凉解渴。冬春可烧开吃。湘西人特喜欢吃糯米甜酒汤圆、糯米甜酒粑粑。妇女坐月子,家人会用甜酒煮鸡蛋招待前来的宾客。另一种甜酒,实则为米酒,酒味甜醇温和。

【苞谷烧】  一种烈性酒,用玉米酿制而成。在土家族村寨,很多人家自己就可以酿制。直到今天,这种烈性苞谷烧依然是村寨中常用的酒水。

【咂酒】  古称“钩藤酒”。因用竹管咂饮而得名咂酒。是土家族人旧时特有的一种传统饮料,常在重大节日、婚丧嫁聚、宴迎宾客等场合中饮用。清人陆次云在其《峒溪纤志》中曾对咂酒有过这样的记载:“咂酒,一名钩藤酒,以米杂草子为之。以火酿成,不刍不酢,以藤吸取多。有以鼻饮者,谓由鼻入喉,更有异趣。”据有关学者考证,咂酒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制法为:以糯米、小麦、高粱、小米、稗子为原料,将等量原料上锅蒸熟,放酒曲适量,拌匀,晾晒,喷水少许,放入酒瓮中,置于火塘边加热、发酵,温度不宜太高,在60℃左右,一昼夜后,将酒瓮置于阴凉处,瓮口用泥密封,贮存待用。咂酒最奇特之处在于它的饮用方式。饮用咂酒时,无需杯、碗等酒器,直接用竹管或别的什么管状器吮吸即可。主人将酒瓮打开,注入开水(冷天用温开水,热天用冷开水),然后插入一根竹管,主客人一起轮番吮吸。饮咂酒时,一般由年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水,直至淡而无味时,再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咂酒时要唱酒歌,唱歌时,宾主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同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客人在饮咂酒时,一定要喝到坛中露出小麦、高粱为止,否则会使主人不高兴,因此,一些酒量小的宾客往往喝得酩酊大醉。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咂酒浓郁芬芳,口感醇厚,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适当饮用此酒,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土司擂茶】  传统茶品。将炒香的花生仁、绿豆、黄豆、芝麻、七叶参和绿茶按一定比例倒进擂钵中,擂成粉末状,放入沸水中煮熬成黄白色的稀粥状即成。土家人给客人敬献土司擂茶,通常用竹筒杯子或木碗。客人接茶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上白糖或食盐。土司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健胃、疏肝理肺等功效,清香扑鼻,味道鲜美,是土家婚嫁喜庆、添丁生子、祝贺生日等场合常备茶点。

【莓茶】  多年生藤本植物,可作茶饮。莓茶制作简单,将茶藤大捆运回家,洗尽后,用刀剁成节,每节半寸长短,晾晒透干,即可食用。莓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据说有防癌、美容、祛风、滋阴壮阳、返老还童等功效。往日,莓茶是粗制粗用。如今,国家农业部在永顺毛坝,对莓茶进行专项科技开发,茶如霉,色如雪,品相颇佳。

【糊米茶】  一种常见茶饮。土家人无论日常待客,还是接亲嫁女、起屋上梁、疾病丧葬,经常制作糊米茶。其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大米适量放在锅里炒黄、炒焦,盛在碗里,用开水冲泡,加上盖子,稍等片刻,一缸黑中带黄、香气飘溢的糊米茶就制成了。糊米茶不仅清香爽口,且有清热退火、止渴提神、治疗痢疾的功效。

【油茶汤】  土家人喝油茶汤源于巴人,后来逐渐成为土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和食物。特别是每逢贵客光临,热情的主人就要烧油茶汤款待。油茶汤分家常油茶汤和八宝油茶汤两种。家常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油冒青烟时放入茶叶和少许花椒,炒至茶叶焦黄时,迅速倒适量冷水入锅,然后放入姜末等,待水滚开时,再慢慢掺入适量冷水,待水开而不沸时,加入食盐、大蒜、胡椒之类,汤就做成了。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是在做汤之前,先将阴苞米、黄豆、花生、核桃、阴米子、干豆腐等分别用植物油炸好,汤开后舀入有油炸物的碗中即成。油茶汤油而不腻,清香可口,提神解渴,回味悠长。油茶汤只能用嘴喝,一般不用筷子或勺子,还要把汤和油炸食物一起喝入口中,汤喝完,碗里的食物也会吃完。

【炒米】  土家族人逢年过节或嫁女娶媳妇、生小孩,有做炒米的习俗。做炒米先做 “阴米子”,就是将糯米浸泡、洗净、蒸熟,将糯米饭分散成粒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晶莹剔透的“阴米子”,为了美观有时还将部分阴米子染上颜色。炒炒米时,先找来两斤左右米粒般粗细的河砂粒,淘洗干净。锅内放油,油熟放入砂粒,锻炒成“油砂”,待冒青烟时,将适量“阴米子”放入锅内,与油砂一起翻炒,阴米子受热膨胀开花,出锅,筛去砂粒,留下的米花便是炒米,放进坛内密封待食。炒米既可以干吃、又可以冲食,随时都可食用。

【炒米蜂糖茶】  土家人热情好客,尤喜用炒米蜂糖茶待客。客人来了,女主人会端一碗“炒米蜂糖茶”招待客人。炒米蜂糖茶——盛大半碗炒米,加入蜂蜜,用开水冲泡即成。给客人送碗的时候,只送一只筷子,客人接过,要趁热细品慢喝。

(三)居住习俗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