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服饰习俗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服饰习俗

【葛布】  旧时土家族人用野生葛纤维手工织成的布。湘西多产葛,漫山遍野,野葛丛生。关于葛布最早文献记载是《诗经·葛覃》。土家族人纺织葛布虽无历史记载,但汉代时所说的布、幏布,其实有一部分就是用葛的纤维制作的。人们采来野葛藤,放在水中沤烂,放入锅中煮沸,用清水漂洗后,就可以手工分析、捻线,然后上机织成布。

【麻布】  是用苎麻的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它的优点是强度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缺点是外观较为粗糙,生硬,穿着不甚舒适。麻布制成的产品具有透气清爽、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的特点。旧时土家族人多用自己种植的苎麻为原料织布;再古一些的时候,则多用山野中的野生麻的纤维织布。汉代所记载的布、幏布多为麻织品。

【家机布】  自织棉布。家机布的原料均为自己种植的棉花。人们将棉花纺成棉纱线,再请民间织布匠(当地称“机匠”)手工纺织而成家机布。布料一般厚实坚固,保暖、透气、吸潮。民间有歌谣说:“家机布,家机布,铜钱那么厚。上山事耕作,棘刺都让路。”

【丝布】  以蚕丝为原料织成的布。湘西土家族地区养蚕的历史现已无法查考,但桑蚕养殖至晚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人们养殖蚕,收获蚕茧,再经过缫丝抽出蚕丝,用以织布。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蚕丝布弹性强,透气、透湿、细滑,穿着爽而不凉,温而不燥。旧时,只有富裕之家的人,才有可能穿上蚕丝布衣服。

【远古土家先民服饰】  在土家族口头文学中,“初作衣”者叫做“媚”(《湘西自治州民间故事集成》神话《恩和媚》)。媚所处的时代为洪水淹天后人类再次繁衍之时,媚为人类始祖母。《摆手歌》唱述土家先民“身上捆的芭蕉叶,头上戴的芭茅草”,如同现代的毛古斯表演服。缝纫行业始祖认定为鲁班的妹妹,这与“媚管织”是相吻合的,说明服饰是由女性始创的。湘西北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骨器锥、铲、装饰品,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湘西北的古人类即已用骨锥缝制衣物,用骨作装饰美化自身;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骨器有针、锥、凿,说明古人缝制衣物的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掌握了使用骨针;发现的7400年前的陶纺轮,代表了原始纺织的存在,服饰材料由天然赐予上升到了人工加工。张家界出土的“三烛青铜烛台西南蛮夷铸像”装束是:头戴编织帽,下身着裙,左肋佩长刀,佩带挎右肩,这便是远古土家先民服饰的缩写。从众多出土文物可知,土家先民在战国时期的发式为“椎结”,并配戴玉佩、琉璃器、滑石器耳环、铜带钩等。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  秦汉以降,直至宋元1000多年间,湘西北土家服饰史料阙如。明代土家族服装样式,乾隆《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引明正德《永顺宣慰司志》:“土司旧志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妇女喜垂耳圈,两耳之轮各赘至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清朝迁都北京至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服饰沿袭旧制。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卷十风俗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性耐寒,虽隆冬止单衣。”至乾隆年之前,土家族服饰的特点可归结为:短衣短裙,斑斓之衣,刺花巾帕,高髻螺鬟,喜垂耳圈,赤足。

【土司服饰】  土司时代,土司履职时需穿按照朝廷规定的品位而制作的官服,以示身份。但土司日常服饰与一般富裕人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布料的档次更高,制作上更为讲究,在服饰、佩饰方面的手工艺更为精湛罢了。所以,在历代文献资料中,并没有特别记载土司服饰。

【短衣短裙】“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着交领短衣、短裙,尚未有裤,衣长齐臀,裙长齐膝,以布缠腿,便于劳作。裙腰不封口,在后腰相超后以带系之。因“机床低小,布绢阔不盈尺”,故裙为多幅相拼而成,俗称“八幅罗裙”。明时规定,庶民衣长去地五寸;妇女为遮天足,长裙曳地。清时着长袍、拖长裙。故在外人眼里,土家服饰被视为“短衣短裙”。

【斑斓之衣】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这种“斑斓之衣”,主要是织锦衣和绣花衣,在节庆、祭神场合,不但妇女喜穿“斑斓之衣”,男人也同样穿“斑谰之衣”。一般男衣花边较少,女衣花边较多;男裙较短,女裙较长。故在外人看来,“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喜斑谰色服”(乾隆《永顺府志·风土志》)

【头裹刺花巾帕】“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因为椎结,夏则以巾勒额,冬则以布裹头。勒额巾分二式:一为棉布,白底,黑线刺绣;一为织锦。裹头布亦为棉布,白底,黑线刺绣。看来,远在秦始皇时即已推行的统一服饰,平民一律裹黑头巾,俗称“黔首”和近在明初规定的庶民头戴“四方平定巾”或“六合一统帽”,在土家族地区并未得到贯彻落实。

【高髻螺鬟】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男女垂髻,把头发挽起高束于头顶脑后,以巾捆扎,或用丝网束之。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清顺治四年(1647),保靖宣慰彭朝柱‘蒙赐龙牌,许以旧管职,并男不披剃,女不改妆等谕’。”清初清兵入关,迁都北京后,为强使人民臣服,不久就有薙发易服的法令。但是,当时传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等说法。而在湘西土家地区,“薙发易服”一项,实属“男女都不降,生死都不降”。清王朝对蛮夷地区只能采取宽松的无可奈何的政策。直至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保靖飞、良、先、正四旗接壤苗边,其间不剃头发者十之六七”,遂令“保靖土人宜俱令剃头”(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

【喜垂耳圈】  “改土归流”前土家佩饰。两耳累累然,各赘至十。又有项圈、手圈、足圈,象征富贵。质地多为银器,次为玉器,金器不多。

【赤足】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土家族制鞋历史比较短。清嘉庆《龙山县志·卷七风俗》:土妇“向不知制履,市之肆中。近皆自制,与客妇等。”这说明在嘉庆前不久,湘西土家人才从汉人妇女那里学会做鞋子。

“改土归流”后土家服饰】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了变化。雍正八年(1730),永顺第一任知府檄示《详革土司积弊略》,共21条,其中第20条为《服饰宜分男女》,化导土民“分别服制”。还在这之前一年,保靖第一任知县就颁布了五条禁令,有《示禁短衣赤足》,他认为:“保邑代隶土司,是以居民多有不知礼节,惟服色一项,更属鄙陋,不拘男妇,概系短衣赤足,恬不为羞。”明令:“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男子戴红帽,穿袍褂,着鞋袜;妇人穿长衣、长裙,不许赤足。”还有《示禁白布包头》:“保靖男妇人等,头上皆包白布,宴会往来,毫不知非。夫白布乃孝服之用,岂可居恒披戴?令行严禁……若冬日御寒,以及田桑之际,或用黑、蓝诸色。”居集镇者,为避“鄙陋”,为赶时髦,服饰迅速照汉人服色。而散处山谷间的土民,大概直到嘉庆年间才“分别服制”。

【男子服饰】  清乾嘉间,土家族男子多穿青色满襟衣,衣袖短而大,立领,捆腰带,随身携带烟袋,着双鼻梁鞋。嘉庆后,头帕由白布改为黑布,再进化到青丝帕。着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袖口滚边,胸前布扣对排,数量多在7排以上,俗称蜈蚣扣;腰缠绣花鋬带,带上挂绣花荷包;脚穿青面白底瓦鞋,包布裹脚。裤子则不分老幼,一律青蓝布筒,白布裤腰,裤裆大,裤脚大而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少数老人仍穿满襟衣外,其余均改穿对胸衣和中山装。时至今日,土家男子的服装已与汉民族服饰大同小异了。

【对襟衣】  又称对胸衣。男子常服。用家织土布或麻布制作。特点是矮领、布扣。结构是4片,前后各两片,后两片用线缝在一起为背;前两片左边缝上布扣眼,右边缝上布扣泡,两片合而为胸,前后对应缝合为肩。冬装加上宽大的长袖,染为蓝色或青色,夏装为短袖或无袖,一般不染色。一般成年人的对胸衣要缝上7对布扣。

【褂子】  一种无袖的短上衣。旧时土家族人多在春夏秋三季穿着,便于生产劳动。

【长袍】  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富裕之家,如绅士们较普遍穿用的一种服饰。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 清朝初期的长袍肥而大,长及脚面,无领,穿时须别加领衣,俗称“一裹圆”,此种服饰为清代官吏经常使用,无禊。清朝晚期,长袍则演变成短而瘦,加上了立领。民国以后,在长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个口袋,便于盛放手绢等小物品。旧时,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也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

【长衫】  又称长褂,起源于满族人的旗服。仿马褂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近代,长衫有了无领、大袖、四面开衩的新特点。在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穿长衫、戴眼镜成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普遍服饰特征。土家族人中的知识分子和一些乡绅也喜爱长衫,以显示自己不同的身份地位。

【白布裤腰】  旧时土家族人的裤子多称之为“上腰裤”,这种裤子是由下部分的“裤”和上部分的“腰”组成。“腰”的作用是便于用绳子系住裤子,而且裤腰一律采用白布为腰,很宽大,围在肚子上,可以折一部分,重叠一截,然后用裤带系住。腰大,档也大,裤脚也做得很大。裤脚大便于将裤脚捋在膝盖上,方便下田干活,也便于踩水过溪沟。

【锁裤】  又称“锁索裤”。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土家族人渐渐不喜欢穿腰裤了。他们将裤子做成“锁索裤”,即在裤腰处打一折,缝一缝,将绳子穿于缝中,扎裤时将两绳头拉紧再系上,故名“锁索裤”。“锁索裤”比“上腰裤”方便,也较美观,故为年轻人所钟爱。再后来人们用“松紧带”代替绳子做成了更为方便的“松紧裤”

【兽皮袍】  用野兽或家畜的皮制作的袍子。旧时土家族人中的一些富裕人家的老人们常常穿着这样的皮袍。土家族的皮袍毛朝内,面子用棉布制成以保护兽皮,防止磨损。皮袍是分档次的,最高档的是野生水貂皮、银狐一类的,一般多用麂子皮、羊皮。尤其是土司们的皮袍,更多的是用虎皮。皮袍不仅保暖,也是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兽皮帽】  用野兽或家畜的皮制作的帽子。土家族人喜欢戴兽皮帽子,多为皮毛朝外,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兽皮制成的。旧时多狐狸皮帽。最忌用狗皮做帽子。

【男子垫肩】  湘西土家族地区男子平时劳动,多肩挑或扛东西,为了防止磨损衣服、减轻肩膀刺痛感,故而有劳动时专门披在肩膀上的垫子。这类垫肩多为三五层棉布缝制,有的垫肩还绣有花纹图案,针脚较密。男子垫肩多为自己的妻子或恋人亲手制作,搭在肩上,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还可以激发心中的思念。

【佩刀】  旧时土家族男子专用佩饰。据说,在男孩出生后,父母就得准备块熟铁,在浴婴时,把铁块烧红放入水中,有辟邪强身之效。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就用这块铁打制成短小的匕首或较长的腰刀以防身。用生牛皮作刀鞘,轻便结实。在刀柄、刀鞘上装饰银或铜佩饰,挎于腰间,色彩斑斓,威风逼人。

【烟袋】  抽烟器具。一般而言,中青年男子的烟袋不长,多用竹子根蔸制作,用黄铜片垫烟锅,安铜质烟嘴。老年人的烟袋则比较长,多用珍贵硬木作烟杆,用通条通心,安铜质或银质或玉质烟锅、烟嘴,烟锅前有铜锥。烟杆上有很多天然疙瘩,多悬吊虎牙、虎爪一类的装饰物,据说可以辟邪。烟袋除用于吸烟外,还可用来做拐杖。一支上等的烟杆,其实也是社会身份的展示。

【烟荷包】  用来装烟丝的小袋子。烟荷包诞生于明代,盛于清代,至民国年间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湘西土家地区仍较流行。如今,绣花烟荷包大多成为人们赏玩之物,一般用家机布制作。富裕人家用绸布缝制,刺绣花鸟鱼虫、典故人物、吉祥图案;还有用兽皮制作的,巴掌大小,形状有葫芦、元宝、鸡心、宫灯等不拘一格,口部穿绳,便于捆扎。有些烟荷包还配以玉坠或流苏,系之悬于烟杆下或腰际间,一步三摇,更显悠闲自得,气派十足。而且这些美丽的烟荷包多为相爱的女子亲手制作,因而更有一番情韵。

【褡裢子】  装银钱及贵重物品的长布袋。用布缝制而成,手臂粗细,成圆筒状,两头配较深的口袋。外出时斜挎于肩上,贴身舒适还能防盗。

【进宝口袋】  一种随身携带的布袋。形状多样,一般两尺多长,一尺来宽,袋口系绳索,用于锁口。人们称这类随身的布袋为“进宝口袋”,主要是讨个吉利,意味着天天招财进宝。其实,袋中所装之物,大多只是一些谷物或布段罢了。

【女子服饰】  在新中国成立前比男式多且讲究。衣长大立领,袖短,袖口大到12寸。胸襟、袖口均镶上1寸多宽的花边。裤脚大1尺,镶花边。款式名称有:左开襟、右开襟、云勾对胸、银钩、三股筋、挑花对胸、绣花裤子、八幅罗裙、筒裙、百褶裙等。不同年龄的服饰又有所区别。

【老年妇女服饰】  穿着质朴、大方,头包青布帕,有的地方包白帕,身穿矮领滚花边满襟衣,下着白裤腰的青蓝布裤子,穿布褂,着布鞋。

【壮年妇女服饰】  多穿左开襟式或右开襟式,托肩矮领,滚花边,饰梅花、云勾、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的青蓝布上衣,裤子与老年人裤子相似,但裤脚多以对衬色布加边缀饰三条梅花条。有的妇女(包括未婚女子)下裳着裙,脚穿瓦式或立式青布面白布里麻线纳底的布鞋,包青蓝布裹脚,有的地区用白布。

【青年女子服饰】  穿着则较为讲究。她们的头发不挽成粑粑髻,而是织成长辫,扎红头绳。内穿白色衬衣,外穿青、蓝、绿、红绣花外托肩衣,下裳着青、蓝布裤子。脚穿绣花鞋口滚书边或挑“狗牙齿”图案的布鞋,白布裹脚或穿红袜子。逢喜庆或节日,有钱人家的妇女,还在胸前套绣花围裙,挂银质牙签,戴金或银戒子、耳环、手圈等。在湘西土家,金银首饰既是富有的象征,也是美丽的标志。

【凤冠霞帔】  旧时湘西土家族女子在特殊场合穿戴的服饰之一。凤冠为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霞帔为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依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旧时,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女子只有在新婚礼仪中才能穿戴凤冠霞帔。

【头帕】  又称“包头帕”。土家族旧时的头帕多为棉制品,长约1丈,宽约15寸,多为黑色,亦有白色。新婚女子多包黑色丝帕,这也是结婚时的一项重要彩礼,长可达3丈。中老年妇女头帕多为棉布制品。成年男子头帕黑色或蓝色,长丈余,宽12寸,一般用家织棉布或染色的士林布(一种机织棉布)做头帕。当家有老人过世,老人的子女、媳、婿及亲戚均包白色头帕,俗称“孝帕”。头帕的包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只需将头帕折成4寸左右宽窄的条状,在头上一圈一圈的缠绕即可。只有那些刚出嫁的媳妇,才讲究折叠的整齐、美观。旧时未出嫁的姑娘与未婚男子,一般很少有包头帕的习俗。

【露水衣】  又称“上轿衣”。旧时土家族新娘所穿的样式比较特别的新婚服饰。 “改土归流”以前,土家妇女出嫁不坐轿,在接亲送亲人的陪伴下,自己打一把纸伞走到夫家。由于嫁娶是在清晨,为了避免妖魔鬼怪的骚扰,新娘都要穿上一件特制的、能辟邪的衣服,土家人称之为露水衣。露水衣一般是长衣、大袖、大腰围、矮领的大红色面子,白色里子的满襟衣,布扣铜钮。领口与右肩上的钮扣间挂有一条闪光发亮的银练,叫“牙签”,衣服右下摆的铜钮扣上还挂有一碗口大小、闪闪发光的铜镜,都是用来驱鬼辟邪的。和露水衣配套的还有一件围在腰间吊在地面的、红色的绣花罗裙——从前就叫露水裙。新娘所穿露水衣、露水裙,所佩银牙签和铜镜、铜扣,都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蒙头帕】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女子出嫁时兴轿抬、蒙盖头帕。蒙头帕为红绸,起辟邪与遮羞的作用。

【椎髻】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挽发成髻,二为以绳束发成髻,三为以笄贯发成髻。“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人也常常采用椎髻。

【巴巴鬏】  又称巴巴髻、粑粑髻。旧时湘西土家族妇女表示婚否的一种标志性的发式。姑娘一般梳长辫子,只有结婚后才能挽成巴巴鬏。具体的挽法就是将长发盘起,挽结在脑后,形成一个较大的发团,用别簪别好。富有之家媳妇在发髻上插金银首饰,一般人家媳妇则插一些鲜花。

【麻花头】  又称“麻花辫”。旧时湘西土家族妇女最喜爱的发式。将长发梳顺,分成三等分,编成发辫,至发尾用绸布扎紧,用手将辫子轻轻拉松,再将辫子朝一个方向拧转,并在同方向后脑一侧的下方盘起来至发尾,用小夹子固定好发团,头发要保持蓬松自然感。最后在发团上别一个简单大方的蝴蝶结发饰,麻花头发式就完成了。

【长辫子】  旧时土家族姑娘留长发,不喜欢披发,因为长发散披的人就像披毛鬼一样,看起来不吉祥。所以,土家族姑娘多梳长长的辫子,辫子多为麻花辫。有的姑娘梳理成单辫子,更多的是梳理成双辫子,在辫子的末梢多扎红头绳或花手巾。

【马尾巴式辫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土家族姑娘的发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常见的是“马尾巴式”。这种发式非常简单,将梳理好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束,任其垂吊于身后,远远看去,似乎像马尾巴一样。随着人的走动,头发也在身后左右摇摆。

【满襟】  妇女常服。满襟衣前面的结合部是从颈下至右肩到右腋下的“偏开口”,即整个胸前为一大衣片,左边连接到肩和袖。右肩、右袖及右后片的连接处为一小布片,俗称“小衣”。扣衣时,“小衣”被迭放在前襟的下面。小衣上缝有小布袋,可以用来放钱或手帕。满襟衣的后背两片对缝就成为背。长袖,宽大。从领下,到肩,到下摆用6对布扣进行扣合。一些地方的少数妇女沿扣的边缘和袖口边4寸宽的地方用五色丝线绣上花边,图案一般为花、鸟、虫、鱼,在蓝色或青色背景下,红花绿叶,格外醒目。

【围腰】  女子服饰中一种用来防止衣服受污染、磨损的装饰物。大都是围在腹部的布块,根据大小和形制的不同可以称为围裙、围腰、肚围或兜肚等。围腰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穿戴物,也是自己心灵手巧的最好展示。在简单的围腰上,姑娘们常常会刺绣出十分精美的图案。围腰带多为浅色,在身后打一个蝴蝶结,垂下一尺来长,带子上也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留有缨穗。整个围腰鲜艳夺目,美观大方。

【八幅罗裙】  湘西土家族旧时服饰习俗之一。它是用红、蓝、黄、青、绿、黑、白、紫等不同颜色的8块长形布条连缀而成,每块布条的左、右、下三边镶上不同色彩的花边,布面彩绣龙凤花草作为衬饰。各布条均连缀在白布裙腰上,相互之间不再相接,当人们穿上八幅罗裙行走或起舞时,散开的彩色布条则随着身体的动作而抖动或飘飞,如孔雀开屏,如凤尾飘飘,色彩斑斓,眩人眼目,颇有一种特殊的民族韵味。传说土家族大首领八部大王带领八个土家族部落打败了官兵,八个部落各献一块彩布,做成一件战裙献给八部大王,使他穿起来后能更好地调动八个部落的兵将,保卫家园。这战裙因用八块彩布做成,故称为“八幅罗裙”。后来,土家人觉得穿上八幅罗裙既威风又漂亮,男女都喜欢穿,这样,八幅罗裙也就成了人们的日常服饰。土老司认为穿上这裙子能驱邪逐鬼,故而在傩坛中,或者在祭祀仪式上,八幅罗裙也就成了土老司们必不可少的法裙。

【筒裙】  又称“桶裙”。其造型特点是以臀部合体为宜,侧缝自然垂落呈筒、管状。旧时土家族人筒裙制作简单,就是将一块布围在身上,再将接头处缝好即成。最华丽的筒裙是用西兰卡普制作的冬裙,不仅厚实温暖,而且五彩斑斓。

【百褶裙】  也称“百裥裙”“密裥裙”或“碎褶裙”。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的裙子。裙的每只裥距,在24厘米之间,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它美观漂亮,但制作比较复杂。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土家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裙上的图案整齐而对称,色彩斑斓。

【绑腿】  绑腿就是一条长长的布带,一端是平头,一端分叉成两条绳,宽度为10厘米左右,长1.52米。旧时土家族无论男女,上山劳作一般都习惯绑腿,一来可以保暖,二来可以防止荆棘刺伤,三来可以使人更精神。绑腿的打法是将平头端从脚踝起开始绕小腿平裹,每裹一圈或两圈后可将绑腿翻面,以保证绑腿布平贴腿面,不断向上打到腿弯处,松紧适度,太紧迈不开步,太松容易滑落。

【裹脚布】  旧时土家族没有袜子,老人们进入冬天以后,脚部保暖专门使用的一种布片。一般来说,土家族人的裹脚布是单层的,为正方形,先将布片竖起呈菱形,将脚置于布片的正中,再将布片的四个布角扎起来就成。

【绣花鞋】  妇女最为喜爱的鞋类。特点是在鞋面上刺绣有美丽的花纹图案。刺绣手法沿袭土家族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纹来源于生活,基本图案有飞禽走兽、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图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土家族有民歌:“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绣花鞋。”可见旧时土家族制作绣花鞋,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艺,更是土家族姑娘展示才华的一扇窗口。

【力士鞋】  布鞋中的一种。土家人出门做客、走亲访友比较讲究,一般不穿式样单调的瓦鞋,大多数人会穿式样美观、做工精细、布料较上乘的“力士鞋”,这样既显礼貌,又有面子。力士鞋的形状类似于解放鞋,中间有鞋舌,舌上有双排铁扣,可系鞋带。一般为青布鞋面,白布鞋底,鞋底系千层布底用麻线一针针缝制而成,非常结实。因其结实耐穿,故谓之“力士鞋”

【瓦鞋】  布鞋中的一种。鞋底一般用23层旧布中间夹几层玉米壳,最上层用两层棕片,最下面辅一层新白布叠在一起,用麻线密缝(纳鞋底)而成。

【马鞍翘】  雨鞋的一种。以黑色橡胶为鞋底、鞋帮,其形状如船形,亦如马鞍,故而湘西土家族百姓称之为“马鞍翘”。价格便宜,制作简单,穿着舒适、耐用。

【棉鞋】  布鞋的一种。多为手工制品,鞋帮和鞋底中间填有棉花等保温材料,可保护足部,防止冻伤。

【钉鞋】  钉鞋与平常所穿的鞋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鞋面、鞋底布料用桐油油过,外部防水,内不透水,有很好的防寒保暖作用,有的钉鞋甚至是全用牛皮制作,十分结实;二是每只鞋底上都铆有十余颗手指头大小的近一厘米高的圆铁钉,走在地上,圆钉被踩入地面硬土里,像脚码子一样有良好的防滑作用。

【草鞋】  用稻草等纤维植物编织而成的鞋,俗称打草鞋。它轻便、柔软、防滑能力强,特别适合在山道、溪河中行走。制作草鞋材料易得,工具简单,制作简便,旧时,土家山寨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打草鞋。打草鞋的主要工具有草鞋凳、草鞋棒、腰钩、捶草棒等。所用材料主要是稻草,高档的有用棕丝、苎麻、布片等编制。为了提高草鞋的防滑能力,有的还在鞋底套上“脚码子”,一种熟铁打制的马掌形防滑工具。

【儿童服饰】  幼儿的衣裤一般用花布做成,有讲究者在素色布上绣花。儿童4岁后服饰方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趋素,女孩趋花。头发变化最为明显,男孩头顶从天门心至发际留方块头发,俗称“塔点儿”。女孩则蓄盖盖头发,俗称“马桶盖”,或蓄满头长发,打小辫,或扎成一把“朝天椒”,或束成一对“羊角角”。女孩到了5岁,穿耳吊黄腊坨;7岁,戴瓜子耳环。儿童服饰中极讲究帽子和鞋子。

【儿童帽饰】  儿童帽子式样较多,如春季有紫金冠,夏季有蛤蟆帽、圈圈帽,秋季有冬瓜帽、八角帽,冬季有虎头帽、狗头帽、狗尾巴帽、鱼尾帽、凤帽。帽围用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和“福禄寿喜”等花鸟文字;钉银制饰品“十八罗汉敬观音”“文八仙”“武八仙”“二龙抢宝”等。

【冬瓜圈帽】  又名圈圈帽。土家族儿童未满周岁时,在夏天戴的帽子。这种帽子多为夹层棉布所制,帽形为环状,无帽顶,帽子周围多刺绣吉祥图案。这种帽子紧紧套住孩子的头部,又露出头顶,既可以防风吹,又相对凉爽。

【狗尾巴帽】  土家族儿童冬天戴的一种帽子。狗尾巴帽即狗头和狗尾相连,帽檐前面和帽顶上面绣花纹图案,帽的后檐拖着一块形象似狗尾的帽尾。有钱人家多喜在帽檐前额钉24个银质罗汉佛象,在两边垂耳上吊一串用银片打制的铃铛,只要头一摆动,铃铛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铛响声。

【虎头帽】  土家族儿童冬天戴的一种帽子。形状颇像虎头,还专门绣有“王”字纹,且虎眼、虎嘴、虎须皆栩栩如生。后来的虎头帽的制作较为简单,有的只是保留着“王”字纹。土家族先民一支为巴人,巴人崇拜白虎,视白虎为祖先神。所以,当孩子戴上这样的帽子,就意味着他就是老虎的子孙,一些野鬼邪神自然不敢近身了。

【狗头帽】  土家族儿童冬天戴的一种帽子。帽顶两旁左右开孔,装两只毛皮布面成狗耳状,故名其为“狗头帽”。土家人认为戴狗头帽是贵子贱养,俗语有“狗头狗脑,容易到老”之说。

【男童发式】  土家族小男孩的发式有一定的讲究,一般多于囟门附近留一种桃子形状的头发,桃尖向下,大小与头的体积适中。这一小片的头发长长以后,就编成小发辫,俗称“毛哥儿达达”。有学者解释该发式主要是纪念人类始祖:传说卵玉捡拾起河中流来的“桃子”和“桃花”,将其吞吃后,生下八儿一女,创造了人类。如今婴儿头上的桃形发式,就是为了纪念人类的发祥。也有学者认为,桃形象征着长寿,将头发剃成桃形,有保护婴儿长命富贵之意。还有学者认为,婴儿头上的发辫既然称之为“毛哥儿达达”,“达达”在这里是“辫子”的意思,“毛哥儿”则是“毛古斯儿”的变音,即可意译为“毛古斯的辫子”。从这种称呼中,有一种对土家族远古祖先“毛古斯”的纪念意味,它暗示着这个婴儿与远古祖先毛古斯有着某种深层次的血缘联系。

【撮箕头】  土家族儿童的发式。其形状为长方形,留于囟门附近,周边的头发一般全部剃掉,只在头顶正中留下这么一块头发,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小小的撮箕,故名。这种发式与剃胎头时留下的桃子形状的发式有些相似,其意义也与这种胎头的意义相仿。

【盖盖头】  常见男童发式。旧时土家族村寨贫穷,人们舍不得花钱让小孩子理发,父母自己用剃刀将孩子头部周围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下头顶部分,看起来就像头上顶着一个圆圆的盖子,故名。

【儿童风衣】  土家族儿童在未满周岁时,如果母亲带他(她)外出,往往会穿上一件特制的风衣,以防伤风感冒。这种风衣一般是红色的,因为红色可以辟邪,是一种吉利的颜色,风衣中间层夹有一层薄薄的丝棉,既轻巧又保暖。风衣无扣,只是在脖子部位系一条带子防止脱落。风衣上还缝制一顶尖尖的风帽,衣襟边和帽檐镶白色绒毛,当用风衣把孩子紧紧裹住的时候,就不会透风。

【抱兜肚】  儿童盛夏服饰。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布片,对角缝布带,系于腰部,竖直呈棱形,主要目的是遮住肚脐眼。在土家族人看来,儿童的肚脐眼是身上最为薄弱的地方,必须用布片挡住,以免受到伤害。旧时,土家族妇女也多贴身穿这样的兜肚。

【娃娃裤】  又叫“叉叉裤”“开裆裤”。裤裆呈开放型,便于小孩大小便。当小孩四五岁能自己解裤子的时候,就不穿开裆裤而改穿封裆裤了。

【虎头鞋】  童鞋的一种。鞋尖部分刺绣有变了形的老虎头像,故名。据说小孩穿上这样的鞋子,能够辟邪气,赶走妖魅。也有的学者认为白虎为巴人的图腾神灵,因此,绣上虎头也就等于将自己的图腾神请来,以保护孩子能健康成长。

【首饰】  土家族首饰种类较多,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藏品来看,主要有儿童首饰、妇女金头饰和银佩饰及男人戴的单耳环、单臂环等。儿童佩饰的种类很多,如帽饰,是土家族儿童银饰中比较突出的一种,既是童帽的装饰,也是用来表达父母长辈对儿童希望与祝福的一种方式,造型主要有八仙、寿星、十八罗汉、方形算盘、狮头耳鋬、银链、银牌、银铃;项圈造型较为单一,仅将银子打制成圆环模样即成;胸饰,主要形式为银锁、银牌,其上刻有“长命富贵”“富贵双全”“中华健将”等吉祥祝福语或花草、八卦等图案;手镯,一般吊有银质的金瓜、银铃、银瓢、石榴、仙桃、四方印等造型,印上刻“状元及第”等文字,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对孩子的良好祝愿。土家族妇女金属佩饰较多,如头上饰有莲蓬花、银簪、银梳、玉簪等;耳上吊银质耳环,如龙耳环、一包针、灯笼、单环、吊船等十余种;手腕戴银质或玉质手镯;手指戴三镶戒、一颗印、单股子等刻花戒指;胸前挂牙签子、扣花、纽扣和新娘专用的状元花,上面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一大串。1961年,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从龙山县征得一件民国初年的银扣花,是土家族新娘出门时专戴于胸前用于避妖邪的佩饰。其造型以一朵大荷花为主,下吊两银链,其中一根链子上吊蝴蝶、石榴、银针、银绣花鞋、蝉、银牌以及银挂鋬、银菊花牌、圆筒等,全重63克,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堪称湘西土家族银饰中的珍品。

【耳环】  用金属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形状有圈状、颗粒状等。古代土家族男女都有佩戴耳环的习俗。戴耳环不但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起辟邪保健康的作用。女性戴云海石耳环,可以补阴柔之气。

【儿童项圈】  在土家族儿童中流行佩戴项圈,认为项圈是一种带有神秘力量的“厌胜物”,可保佑儿童平安健康成长,通常在孩子成年后摘下。儿童项圈一般用金、银、铜等金属煅制而成,缀“长命锁”“如意”之类坠饰,錾“长命富贵”“福寿安康”等祝福文字和仙桃、蝙蝠、金鱼、莲藕等吉祥图案,表达长者的心意。富贵人家一般用整块美玉雕制项圈,并镶嵌珍珠宝石。

【长命锁】  也叫“寄名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为“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等。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辟邪驱鬼,锁住小孩的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儿童胸前除挂长命锁外,还挂银牌,银牌上刻“长命富贵”“富贵双全”等吉祥祝福语或花草、八卦等图案。

【儿童银手镯】  在儿童银手镯上,一般吊有银质金瓜、银铃、银瓢、石榴、仙桃、四方印等小饰物,印上多刻“状元及第”等文字。

【儿童脚镯】  戴在儿童脚腕部的金属圈子。用铜或银做成,无甚修饰。一般而言,只有那些独生子女或独儿子才佩戴。据说戴上脚镯,就可以防止小孩的灵魂被邪神野鬼捉去,从而促使其健康成长。脚镯不用人为取除,任它在孩子不知不觉中丢失。一旦丢失,也不必寻找,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蓑衣】  雨具。用棕片制成,数层,用棕绳缀合。上宽下窄,上比肩约宽,下比臀约宽,披于肩部,下盖臀部。与斗笠配合使用,用于遮雨,便于雨天劳作。

【斗笠】  一种以竹子编成的宽大帽子。以两层竹篾为骨架,中间夹防雨材料,外部刷桐油,里面安篾圈,便于戴在头上。土家族斗笠有晴雨之分,晴天斗笠形状较小,帽顶很尖,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其间所夹多为棕丝。雨天斗笠帽檐宽大,中间所夹的多为粽粑叶或油纸。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