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商业习俗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商业习俗

【坐贾行商】  指有固定营业处所的商人和没有固定地点而行走贩卖的商人。州境虽有秦汉唐宋货币出土,但商业不发达。明代,土民仍保存有以物易物的习俗。“改土归流”后,沅陵、常德、武汉、江西等地的商人大量涌入,湘西地区的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土民也开始经商活动。他们或在各厅县城以及集镇开店摆摊、长途贩运,并逐渐有了跨省贸易的大商家;或挑担走乡串寨,做小本生意。

【永顺集贸】  新中国成立前永顺县境的集市贸易状况。那时永顺县境内共有集市46个,其中王村、施溶溪、镇溪三处为“百日场”,其余为定期赶集的集市,或隔三日或隔五日不等。民国年间的《永顺县志》曾对此有这样的记载:“场期,各携货物于宽坪之地,辐辏互市,谓之赶场。凌晨荟萃,至日午即散。或有搭草棚者,或有堆架乱石者。其贸营生,储货无多者,则星罗棋布,散堆于平地之上,或坐或立。”“其赶场货物,则以谷米畜产为大宗,谷米之属如豆麦杂粮皆有之,畜产之属如牛猪鸡鸭皆有之。此外布帛器用,场期皆随时而可售得者。”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一些商家逐渐从中崛起,如永顺县城的杨宏顺、陈万盛、泰茂公、裕湘、彭万顺,王村的黄有成、萧裕盛、仁和丰,龙家寨的庄华洲等,都是这一时期永顺县商界著名的商号和商家。

【保靖老字号】  即保靖县自清代“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的老牌商铺。保靖县城内百货大商号有:悦达祥号、同发祥号、游氏兄弟南杂号、怡和富、怡和发、周茂盛号、孙敬记布匹号、王洪泰布匹号、义泰盛布匹号、张兴茂布匹号、李恒庆布号、徐绶记布号、同春泰布号、大生布号、同一油号、龚家油坊、谦太一酱园醋酢、中兴恒点心铺、玉成酱园、曾湘记百货、向清记百货、余厚记瓷铁号、鲍氏瓷铁号、徐振武瓷铁号、信诚纯瓷铁号;书局石印业有姚元元堂、李经贻书局、湘成石印局、王生记石印局;医药号有刘仁济国药号、滕树彬国药号、傅太和号、宋仁和国药号、陈杏林国药号、彭凡记药号;作坊有彭家染坊、郭匡荣染坊、刘家染坊、龚家油坊、罗家碾房、聂家碾房、王家碾房等。这些老字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保靖县城旧时的商业繁荣。

【王村“四盛”】  指永顺县旧时王村的四大商家。抗战前夕,王村有12户巨商,其中包括“四盛”:即裕盛、大盛、亿盛、荣盛。除此之外,还有“八大号”:即黄有成、张永发、顺记、同昌顺、杨宏盛、张义和、彭义丰、德记。他们全是同洋行做生意,把收购的桐油和其他土产,卖给常德的义瑞洋行、齐来洋行或安利英洋行,所买进的日用工业品,也多是向这几家洋行及其买办商号采购。“四盛”的资本,多数是常德几家洋行和买办资本家商号赊销的货物,实际上成了洋行设在王村收购湘西土特产和倾销洋行工业品的“代庄”。

【王村高柜台】  王村商业柜台。古语云:“王村石板梯子街,户户高柜台,头上一线天,走路不湿鞋”。王村商埠门口的高柜台,高约180厘米,装饰有雕花,精美而古朴,是陈列商品的展台。平时人们买货需进大门,在室内货柜前看货、付钱、提货。王村街窄,骡马运货过往多,只有高柜台才安全,道旁无地做生意,故货物收购与销售都在中堂两边矮柜前进行。

【商业信誉】  土家族人做生意,最注重的就是自身的商业信誉。正所谓“一日失信,买卖难成”。这里讲的是商业承诺,既然已经对顾客有所承诺,那么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讲商业信誉,首先就是“无欺”,不欺骗顾客是信誉之本。“无欺”就是货真价实,决不能以次充好,决不能在商品的质量、数量、品牌等方面欺骗他人。其次是“有礼”,不论生意能否做成,都要热情礼貌地对待客人。

【生意经】  指做生意(商品买卖)的诀窍和经验。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多以谚语、行话、对联等形式表达出来。如“人无笑脸莫开店,态度谦和能生财”,“今日是看客,明日是买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等等。土家族人自从从事商业活动以后,也开始逐步总结自己的从商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进货经】  采购货物的经验。首先,土家族人认为进货要多。民谚云:“花香能引蝶,货好多顾客”,“货卖堆山”,“百货百态,百客百意”,一个商店品种多,顾客购买的愿望就易于实现。其次,货的质量要过得硬。“关云长卖豆腐,人强不如货硬。”最后,进货要“多进样,少进量”,商品购进,不能千篇一律。畅销商品大胆购进,适销商品积极购进,试新商品少量购进,呆滞商品不能购进。民谚云:“先想出手,后买入手。”在进货前,要调查了解市场供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需求购进。最后,有了好货,不要担心卖不出去,要相信顾客都是聪明人,“好货不愁卖,好店不愁客”。

【售货经】  销售货物的经验。卖货,除了商品的质量外,土家商人讲究以下几方面:一是考虑商品的包装,“货卖一张皮”,说的就是好商品要有好包装;二是注意商品的定价,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三是遵守职业规范,“站柜是迎相,坐柜是等相”,营业人员上柜后,“站柜”是欢迎顾客光顾,反映营业人员主动热情,“坐柜”是等顾客上门,反映营业人员冷淡消极;四是要延长营业时间,“早开启明,晚关长庚”;五是要注意“拾遗补缺,经商一诀”,注重市场需求变化,善于经营别人店里没有的商品;六是“叫卖不如显摆”,时销商品要摆在醒目的地方,以引起顾客注意。

【待客经】  土家商人对待顾客的经验。首先,是要笑脸迎客,“人无笑脸休开店”,“庄稼人讲节气,买卖人讲和气”,彬彬有礼,满面春风,百拿不厌,百问不烦,“慢卖老,细卖小”。其次,“买卖讲公道,顾客赛广告”,坚持“公平交易,老少无欺”。最后,对待顾客不分等待人,“买卖不分大小,服务莫看衣衫”,对顾客不分贵贱,平等相待。

【薄利多销】  商品销售习俗。土家商人坚持“生财有道,薄利多销”的原则,有“三三见九,不如五二一十”经商秘诀,即如果每次进货赚30%,但是货物销得慢,一年只能做三次周转,结果就是“三三见九”;如果每次只赚20%,但是货物销得快,一年做了五次周转,结果就是“五二一十”。“一分微利吃饱饭,对本生意饿死人”,若价格定得太高,顾客买了一次后,就不会再来了。在商品定价时,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问时价,不是行家”。

【抢占先机】  土家族商业习俗。土家民谚有“生意做独市,买卖抢先头”。做生意要善于独占先机,在经营品种上,要人无我有;在时间上,要以快取胜,“应季商品货早到,品种齐全生意好”。

【生意不成仁义在】  买卖双方对于成交价格进行博弈,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不会为这点事伤了和气。这次生意没做成没关系,还可以做个朋友,这份情谊还在,有可能还有下次合作的机会。如果生意没做成,也没有交到朋友,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开场日期】  集市赶集的日期。湘西地区集市赶集多为5天一场,附近集市之间赶集日期错开安排。赶集之日称赶场天,街市人流涌动;未赶集天称冷场天,街市冷冷清清。极少数重要集市3天一场,如龙山里耶。更有天天赶场的,称百日场,如保靖迁陵。

【转转场】  赶场经销商品习俗。一些商贩,每逢周边集市赶场时,就携带货物前往集市摆摊设点,一天换一个地方,一年中都在几个集市间流转,称为“赶转转场”。他们早出晚归,甚为辛苦。

【有钱莫买腊月货】  是湘西土家族地区百姓们对逼近年关时,商品价格上扬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在湘西土家族地区,过年是人们一年四季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卖家都知道,一些有关过年的货物,人们一定会买,因此适当地提高商品价格在腊月商业活动中也就不足为奇。尽管人们有这种认识,除了少数人早在腊月之前就已将年货办理完备外,大多数人由于工作繁忙,还是会拖到腊月,甚至腊月底才开始办年货。

【经纪人】  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旧时称之为“牙侩”。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经纪人以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最为著名。市场中的牛行称为毛鞭行,毛鞭行中的中介人称为经纪人。里耶毛鞭行的经纪被魏家寨人垄断。民间有“前街(保靖清水坪)牛行名在外,经纪出于魏家寨”之俗语,还有“八面山高一只船,龙脉掉下鲁碧潭。经纪出于魏家寨,男女老少进牛行”之歌谣。魏家寨是个很奇特的古寨,近代在此居住的有四拨人,第一拨人曹姓,现仅留有“曹家土”地名;第二拨人魏姓,因瘟疫流行而迁去酉阳县大溪乡,现仅留下“魏家寨”村寨名;第三拨人喻姓,现存十多家;第四拨人是现在的主体,姓余,全寨有820多人。魏家寨人男女老少对牛都有特别地研究,看外貌知老嫩、元寿、脾气、草口、轻重,对一头牛毛重估计一般误差不超过2.5千克。为使买卖双方成交,他们相互做“托”,讲话“展言子”(行业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讲成爷、台、歇、查、盘、闹、条、尼、烧。由他们做中,再难卖的卖得掉,再难买的买得到。成交后,经纪人从中抽取佣金。由于有这一帮经纪人,里耶的牛行一直非常兴旺,在湘鄂川黔边区很有名气。

【油杆子】  指昔日在油类商品交易中带有奸商色彩的经纪人,亦称“油托”。他们唯利是图,欺诈蒙骗,依靠盘剥油农为生。旧时个别油号往往雇用这类油杆子。看似“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实则大秤进、小秤出,费尽心机。故土家族百姓叹道:“城里伢儿吃秤,乡里伢儿吃粪。”于是,土家百姓给他们一个绰号——油杆子。

【商人的“秤杆子”】  这里所说的“秤杆子”,并非只针对衡器,而是指旧时一部分商人依靠“秤杆子”对民众进行剥削。尤其是在做桐油生意的时候,“秤杆子”上玩花样更为普遍。他们同一户或几户大商号挂勾,取得收购桐油的铺底资金,然后在交通要道上挂牌设栈,拦住卖油的农民,用十七两六钱的大秤收进,每收一担桐油就会获得二至三斤桐油的利润。当他们向商号交货时,商号还允许在“号秤”上挂一根半斤多重的小木棒,并给一斤“叫秤”的好处(即99斤油,按100斤算账),作为给“秤杆子”的酬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些蝇头微利,然而积少成多,渐渐地就富裕了自己,损害了油农利益。

【水客】  即昔日对从事商品货物运输的劳动者的称谓。清同治《保靖县志》称:“城乡市铺往来贸易,有自下路装运来者,如棉花、布匹、丝扣等类曰杂货铺,如香纸、烟茶、糖食等类曰烟铺;亦有专伺本地货物涨跌以为贸易者,如上下装运盐、米、油、布之类则曰水客。”他们主要从事“上(船)(船)装运盐、米、油、布之类”,是一群通过搬运,出卖劳力谋生的下层百姓。

【商业手势语】  清初至民国,沅水及其酉水两岸的“经纪人”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一种对数字一至十的“手式语”和别称:伸出食指,称“一”为“炳老”;伸出食、中两指,称“二”为“对子”;伸出食、中、无名三指,称“三”为“木马脚”;藏大拇指伸四指,称“四”为“翻老”;伸出五指或五指掐在一起或翘起大母指,称“五”为“抓老官”;弯曲中间三指伸大拇指和小拇指,称“六”为“鸭骨头”或名“两头翘”;大拇指压住中三指、出小子弯曲,称“七”为“小翘”;内弯中指以后三指、伸出食指和大母指张开,称“八”为“趴老”或名“丫口”;大拇指压住中指以后三指、弯曲食指,称“九”为“大翘”或名“三酉”(九与酒同音);左右手食指相交成“十”,称“101001000……”为“实数”或名“一颗指”。数字在市场的不同“行盘”和不同的场合,还有别的叫法,有按地名排的,有按自己一伙人的年龄辈份排的,有取“吊脚文”的,只有自己人清楚,外人是不明白的。如泸溪县武溪镇人称“12345”为“泸、辰、沅、桃、常”,浦市人称110“由、中、人、上、大、王、主、井、羊、非”,取其各字伸出头的笔画计数。旧时还有“衣下掐指”,即“经纪”在牛或猪的交易中,把货主或买主的手一抓,拖至衣下掐其手指或以自己的手式告诉行市,以让本地人或相好的亲友莫吃外地人的亏。

【钱柜】  盛钱的木柜。高约1米,柜盖中嵌镶黄铜片钱口,内装有暗锁。一般只往钱口丢钱,钥匙归老板或账房先生保管。晚上,账房与老板开柜点钱入库。钱柜平时在铺房也常作凳子用。商铺中还有票据盒,专门置放当票和借据,未兑汇票及老板私人的业务往来凭证。凡此类物件,一般放在老板卧室或秘密处,以防失窃。

【钱盘】  旧时供点算铜元、银元用的长方形木盘。内有半圆的木槽,或十行、或十五行,每行可置入铜元50个。十行钱盘,盛满一次计数500个;十五行钱盘,装满一次可计数750个。功能与如今银行计点硬币的计数器相同。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