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交通习俗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交通习俗

【出行平安符】  以小石子作为出行平安符的习俗。旧时,土家人在出行前,选一块小石头放在枕边,伴随自己一夜睡眠。醒来后,趁人们尚在熟睡之际,把这块小石子悄悄地放在门前枝叶茂密、难以被人看见的树枝上,这样就可以保证行人旅途平安了。这块放在树枝上的小石子,就是土家人出门旅行的“平安符”

【护身符】  湘西土家族地区有一种能够驱邪免灾、保护个人旅行安全的象征符号——护身符。其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如木刻的神像,画在纸上的各种画符、字符等等,更有由于某些偶然的神秘事件而被人们约定俗成的植物、树木、花卉、动物等等。总之,护身符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作为一种信息标志,警告邪恶精灵不要来伤害护符的佩戴者。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护身符不单纯是一种驱邪免灾的符号,而且是一种人们在祈盼平安、幸福的愿望下产生的和宗教、民俗紧密相联的文化现象。

【压码子】  进山前求山神保佑的习俗。因山地多毒蛇猛兽以及妖魔鬼怪,时出伤人,为避免路途上的危险,土家族村民在行走山野之前,常带上一些纸钱,用石头压在土地庙的神台上,据说这样做就可以得到土地神的保护。压码子的方法还有用3根茅草挽一个小结,即“草标”,对着草标哈3口气,将草标用石头压住,放置于高坎之上。这样无论是上山劳动,还是进山采药,均可保平安无事。在土家人看来,将草标压于山中,就等于是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山神土地,山神就会负起保护的责任。

【伏波庙】  又名伏波宫。旧时,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各县城区都建有伏波庙,有的在水路交通要道的集镇上也建有伏波庙,主要祭祀汉代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曾前往五溪一带征蛮,病死于壶头山。五溪蛮因惧怕马援、并认为伏波将军具有平息风浪、保护人们水上交通安全的本领,故而建伏波庙祀之。湘西伏波庙一般为木质建筑,周围有石头、火砖围墙,分前庭、碑廊、正殿三部分。正殿为九檀抬梁式木结构,穿斗式梁架,莲花瓜柱,青砖地面,架坊上绘水波花草纹饰,供伏波像;碑廊上刊刻伏波将军功绩。

【杨泗将军】  船工祭祀的水神。传说古时杨泗与吴义成同住在长沙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杨泗为人豪侠仗义,嫉恶如仇。吴义成则一肚子坏水,专门骗人害人,后来在江边得到两个龙蛋,吞下后竟然变成了一条孽龙,这孽龙想要把沅湘一带变成汪洋大海。杨泗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畏强暴,愤然持剑斗龙,终于将孽龙追至捞刀河边的紫云台,并将其降伏。杨泗为此英勇牺牲,变成了河神,受船工永祀,在河码头或险滩处建杨公庙。庙中杨泗将军身着金盔银甲,一手持剑,一手提定海神珠。二月十二日是杨泗将军神像出行的日子,九月二十八日则为杨泗将军的生日,人们在这两个日子举办庙会,祭祀杨泗将军。船只经过杨公庙,船工或下船进庙祭拜,或在船头焚香奠酒遥祭。

【鸦神祭祀】  船行至青浪滩时的特别祭祀内容。青浪滩位于沅陵县境,是沅水著名的险滩,上起谭口,下至鸡巢圩,长约15千米。水急浪凶,经常翻船。青浪滩上空飞舞着许多乌鸦,传说它们是马援的三千神鸦兵。迷信说法,乌鸦为神鸟,能预知祸福,船工们常常向它们抛撒食物以预测吉凶,认为神鸦飞着衔住了抛撒的食物,则预示船行安全,反之则凶。滩下的青浪庙里祭祀着一只金乌鸦,传说是洪江的一个船老板失手打死了一只上船抢食物的乌鸦,引起群鸦攻击上下滩船只,激起船工众怒,在众人逼迫下,洪江船老板用金子铸造了一只乌鸦,祭祀于大庙,才使得人与乌鸦相安无事。

【吓龙刀】  一种吓龙保桥的手段。旧时建材单一,新建的桥梁常被山洪冲毁,人们认为是蛟龙下海时搅垮的。于是,岩匠师傅就在石拱桥合龙时在石缝中倒镶一把锋利的钢刀,刀尖朝下,露刃尺余,以此吓唬龙,不让其乘洪水钻过,以保桥平安不垮。至今潭溪镇的乐平桥桥拱下,还倒插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吓龙刀。

【山路】  山间道路。湘西山高坡陡、溪河纵横、荆棘丛生,道路崎岖,形如羊肠,危险至极,有的路段需手脚并用爬行,民间戏称为“狗爬岩”;有的地方需架栈道,永顺老司城灵溪河两岸至今保留有众多古人架栈道的凿孔;有的地方需架木梯上下,如龙山县八面山梯子岩路段。道路难行,更难开辟。这些山路多由民间集资修筑,每年保坎维护路基,砍草扩宽路面,在山坳上常见立有集资修路功德碑。有的山道由个人出资修凿,如龙山县塔泥乡汝池村雷打岩路段,为清道光年间贡生张廷刚所修;有的官员带头出资修路,如保靖县碗米坡杀鸡坡路,清道光年间保靖知县谢元谟捐钱20千文,率僚属督修。土家人认为,修桥铺路是积阴功,故乐于出钱出力踊跃从事。

【官道】  属于大道,即官员们常常行走的大道。土司时期,湘西境内由老司城到颗砂、王村等,是土司官员们外出的必经大路,这些道路都铺上青石板,路宽数尺,沿路修有水井、花园、凉亭等,供土司、土官们饮水、歇息之用。“改土归流”后,永顺县城成为永顺府知府衙署所在地,永顺通往龙山、桑植、保靖等县的路就是官道。这些大道都是征调百姓修建而成,要求窄处修宽、弯处改直、陡处铲平,翻山越岭处铺上青石板,水流阻隔处修建桥梁、渡口,一路上还要修建凉亭、提供食宿的驿站、公馆。抚志坪公馆、王村公馆、夹树塘公馆,都是清代所建。

【渡口】  湘西渡口有官渡、义渡、民渡等。旧时如果河面较宽,河水较深,人们无力承担修建大型桥梁时,就会在河岸便捷、河流平缓的地方建造一些渡口,以备行旅之需。一些重要渡口,多由政府出钱造船、雇请船工,称为官渡。义渡,主要在一个“义”字,是由地方绅士承头,当地百姓出钱出力,大帮小助,还有慈善人家捐献义渡田,用以解决造船和船工的工资问题。民渡,由私人造船摆渡,渡费由船工直接向渡者索取。也有渡口只有船只没有船工的,这就是“自渡”,即在渡口两岸各树一木桩或石桩、铁桩,横扯一根竹缆或铁索,系于两岸的桩子上,用竹圈穿横索中和渡船连接起来,渡者自拉绳索到达对岸。

【拉拉渡】  不用船工过渡的形式。拉拉渡需要设置一条长长的河缆,一般为竹篾编制而成,船身两头各有一条草绳或棕绳连接对岸的木桩上。河缆贯穿船的上空,船两头各有木制的叉子将河缆顶起。人在河边,只需拉动草绳就可以将对岸的渡船拉到自己所在的一方岸边。上船后,过渡者手握河缆,用力向身后拉动,船只便缓缓向对岸驶去。这种过渡形式称“拉拉渡”,在旧时湘西随处可见,即可节省人力,又能保证过渡者的行船安全。

【打河粮】  收取过渡资费。湘西官渡、义渡,平时乡民过渡时,艄公或船主一律不收过船费。待到腊月、正月,艄公或船主在周围村寨挨家挨户地收取渡船费,俗称“打河粮”。一般人家均以糍粑或谷物作为船费。民间不计过船次数多寡,以自己的家庭经济为依据,随意支付。少者送四个糍粑或一升谷米,多者送几十个糍粑或一斗谷米,艄公或船主也不计较,一律道谢照收。

【驿站】  古代专供传递信息的官差们休息的客栈。湘西土家族地区的驿站,大约设置于清雍正时期。据史志载:“雍正八年(1730),详设各铺,招募铺兵,并无徭编,永充名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驿道张讳泓详定路径险僻,按期计程。极险者,自四月至九月,限日行35千米,十月至来年三月,限日行30千米,除去夜行。若昼夜可行之处,照例日夜限行48千米。又府属并无设有驿站,遇紧要公文,每县设健夫3名,日夜限行100千米。送东路之辰阳,驿马递前进。府城永顺县附郭东南路至辰州府沅陵县之葛竹溪铺85千米,计14铺。本城(铺司5名,拨添东门外2名,存城3名)、东门外(添设铺屋1间,铺司2名)、金鱼塘(以下铺司各2名)、别些塘、抚字坪、倚窝坪、小龙村、枫香坪、王村、一碗水榆树坨、茅坪、铁匠溪、高望水井、焦坪。府城西南路至保靖县之龙溪铺,38千米,计4铺:石铁湖、七溪、夹树坪、惹毛。府城西路至龙山县之农车铺,35千米,计4铺:户坪(以下铺司各1名)、勺哈、大胡界、傍胡。府城北路至桑植县之桐油铺,65千米,计7铺:钓矶岩(以下铺司各2名)、车坪、颗砂、九道水、马落坪、岩屋口、排架凹。以上所述的地名,大都是清代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所设置的驿站名。

【铁索桥】  由铁索作拉绳而建成的桥梁。旧时是以竹缆作拉绳,拉绳上下平行4根,下面两根铺木板,上面两根作扶手,边上用细绳相连作护栏,人行桥上,晃晃悠悠。1937年建湘川公路泸溪能滩铁索吊桥后,州境始有铁索桥。今建有铁索桥十数座,如龙山塔泥乡汝池河吊桥、靛房镇靛房河吊桥等。

【凉亭】  行路人休息、避雨的场所。湘西凉亭有建于村寨旁的,为村寨风景亭;有建于山坳上的,为行路人提供休息避雨场所。亭多为四方形(亦有六角形或八角形者),木石结构,盖小青瓦,设条石长凳。旧时有老人专于凉亭煮茶以供行人饮用,不收钱。

【栈道】  一种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修筑出来的人工道路。今湘西自治州酉水及其支流沿岸的悬崖峭壁上,仍可见一排排人工开凿的洞孔,是栈道支架留下的遗迹。

【借宿】  旅行者因为一时找不到客店,而暂时在普通人家中住宿,称为借宿。湘西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客店类的设置比较稀少,所以旧时一些旅客前往湘西,借宿于民间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土家人热情好客,对借宿者从不推辞。一般来说,借宿包括住宿、饮食、喂马等,这些都给借宿的主人家带来麻烦,故而借宿者都会打点一些钱财,以酬谢主人。

【骡马】  旧时,湘西陆路运输中,短距离的小宗货物靠肩挑背驼,长距离的较大宗货物采用骡马运输。湘西地区骡马队最著名的要算是永顺县龙家寨的骡马队,他们不仅负责湘西州境内的货物运输,而且也负责州外甚至是省外的运输工作。

【背脚】  又叫挑脚。替人背送货物的行业。湘西旧时交通不便,运输多靠肩挑背驮,于是便出现专门背运货物谋生的职业。背脚要体力,所以从事这一工作的多为农村中的青壮年男人,俗称“背脚佬”或“背脚哥”。旧时在农闲的时候,从事这项工作者尚多,人们背负重物,沿着崎岖山道爬行,十分艰苦。背脚路上,为了缓解疲劳,众人哼着号子,前呼后应,久而久之形成了背脚号子。背脚前,背脚者需与货主讲定价钱,称“发脚”。背脚者须负责安全运送货物,如有损坏或丢失,则需照价赔偿。

【滑竿】  一种敞篷轿子。用两根抬杠夹捆一把长靠椅,椅子上部有一顶蓬布遮挡阳光雨水,椅的前下方用绳索吊一根横木杠,给坐者踩脚用。抬夫两人。滑竿轻便、小巧,便于抬者在山路上行走。

【打杵】  运载途中临时支撑重物的工具。分为两种,一种成“丁”字形,杉木枋制成,竖柱高约60厘米,横梁宽约25厘米。背负重物时,在没有搁置背篓的地方,可用打杵支撑在地上,背篓搁于横梁上,作短暂休息用。背物行走时,打杵可作拐杖用,或夹于腋窝下。一种成“丫”字形,硬杂木制成,长约1米。两人抬树桐时,可用打杵支撑地上,将树桐搁于丫部,作短暂休息用。同时,抬树桐时,打杵可置于肩上,尾部撬起树桐,以减轻抬树桐一肩的压力,或作拐杖用。

【扦担】  又名茅千。挑运禾草工具。用杉木棒制成,长2米余,中间粗约8厘米,两头削尖,用于挑稻草、麦秆等轻便而捆大之物。

【背篓】  背负工具。水竹编织,以水竹片为骨架,用水竹篾从底部起头紧密编织,至篓口收口。安背篓系两根。一般高50厘米,上口大下底小,上口径45厘米,下底径25厘米。用粗篾编织者结实耐用,常用于背柴等重物,称柴背篓;用细篾编织者美观精致,常用来背米,称米背篓。还有高约60厘米、上口径约70厘米,篾间孔大的牛眼背篓,用于背负个大而轻的散装物。

【咱笼】  一种特大型背篓。一般高120厘米,上口径70厘米,可装干谷近百斤。湘西山路崎岖狭窄、坎高路逼,背咱笼既解决不适宜挑箩筐行走问题,又解决一般背篓一次背运货物太少的问题,一举两得。

【背桶】  用来背水的木桶。过去许多土家族人居住在偏远山区,山高路陡,崎岖难行,吃水不能挑只能背,人们便制作了背桶。背桶形状为扁圆形,上宽下窄,通高约100厘米,上口长约45厘米,宽约30厘米,腰部安有背系,用以背负。有的桶上安装有桶盖,防止水溢出。

【箩筐】  挑运工具。南竹编织,以南竹片为骨架,用南竹篾从底部起头紧密编织,至筐口收口。用一根棕绳均分为4段系之。一副两只,用来挑运货物,可装干谷100斤。编织用篾有粗有细,粗篾箩筐青篾、黄篾兼用;细篾箩筐多用青篾。

【肩褡】  背负时用来护肩的器物。牛皮制品,平面展开如“丫”状,搭在双肩保护肩膀,背面护背,使肩背不至因重负磨伤。多年使用的肩褡,被汗渍磨蹭,乌黑锃亮。

【油篓子】  盛油工具。竹篾制品。编织油篓先编织篾坯,经刮猪血石灰、皮纸裱糊、豆腐石灰糊里,再刷血灰,干后,上光油即成。油篓轻巧,掷地弹跳不烂,装油后,有的用粽绳穿过篓旁耳子,扁担两头各系一只,肩挑而走;也有的背篓背上一只油篓,背伏而行,多在妇女群中使用。稳当方便,是土家油农昔日常用的运载工具。

【造船】  木匠中的一种,以造木船为职业的手工艺人。土家人造船工序分为九步:选料、备料,多用老龄杉木、椿树,木材结实、有韧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坚固耐用;断料、配料;破板,将圆木破开成两块;分板,用粗、细刨将锯面刨光,做成成品板材;拼板,将板材打好钉眼,用掺钉(大头小尾的铁钉)拼接成船邦、船底、隔舱板;投船(组装),先将中舱底板与前、后隔舱板连接,然后用麻绳、扒箍、拉夹、盘头、走趋、尖头刹等工具将船头和船艄拉紧,与前后、当浪板连接,间用“爬头钉”“扁头钉”咬紧木头,用锔加固结合部,使之结成整体;打麻、填灰、封口;油船,用桐油将木船里外油刷三遍;下水,新船油好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新船下水仪式很隆重,船体需披红挂绿插金花,当浪板上刻福字、雕龙眼,点香烧纸敬河神,在鞭炮声中推船下水。

【造船仪式】  在湘西北,造船开工之日,掌墨师手持利斧,首先走进工地,在选好的“头料”(指用于船底中间的那根木料)上先砍上一斧头,再敬献“刀头”,烧香焚纸,奠酒。事毕,其余木匠才能进入工地做工。泸溪县的造船开工仪式,是由掌墨师选用对锯开的两块底板木,固定于木架上,量好分舱尺寸,画上墨线,念咒语,咬破鸡冠,用鸡脖子上的鸡毛沾血贴在墨线处,以示驱邪。然后其他木匠才能进场开工。

【关头仪式】  所谓“关头”,是船工们的行话,意即造船完工下水仪式。船只造好以后,要选择吉日举行“关头”仪式。船主的亲戚朋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关头”是由掌墨师傅敬鲁班神,在船头悬挂五色丝绸,罩红纸伞,点青油灯,摆祭品,烧香纸,放炮竹,带领船主及众亲友绕船三匝,请船主检查新造船只是否如愿,祈求祖师神灵保护船只航行平安,预祝船主多多发财。仪式完毕后,亲友上前祝贺,赠送彩礼、红旗。船主将亲友赠送的旗帜按亲疏和辈分高低插于船头、船尾和悬挂于桅杆绳上。插于船头的旗帜名叫“摆箭旗”,其他的旗帜叫“扇子旗”。这时,河面上清风拂动,彩旗飘扬,人们心花怒放,气氛十分热烈壮观。过去泸溪所建造的船只最大的有40余米长、桅杆20余米高,可载重120余吨,船形俗名“鸡公头,鲤鱼尾”,是与沅陵、辰溪、麻阳、安江等地船相区别的标志。

【艄公】  在船尾负责掌舵的人,即舵手。通常为男性,故而谓之“艄公”。湘西河道滩多礁多湾多,船下行过滩时,处处暗藏危险,情况瞬息万变,全凭艄公的经验当机立断,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一船人的生命、货物全部托付给了艄公。所以在平日里,水手们对艄公是非常尊重的,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纤夫】  行船拉纤的人。纤夫有两类:一类长年在船上,与船主形成长年劳动关系,船上滩时,他们上岸拉纤;船在深潭行驶时,他们划桨。另一类是拉短纤的人,他们每天在大河滩下游等候上行船只,滩长水急,船上纤夫人力不够,就请他们帮忙拉纤,船上滩后,船主付钱,劳务关系随即解除酉水滩多水急,行船维艰,拉纤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危险的工作。纤夫头戴斗笠,赤膊,着短裤,脚蹬水草鞋,身背纤绳,匍匐而行,手足并用。纤路细如羊肠,凹凸不平,不时需攀岩下坎、涉水过溪,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扭脚闪腰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船重水急,反被船拉着回跑,常有跌崖溺水,无论死伤,船主概不负责,全由纤夫个人承担。因此纤绳上肩,纤夫必须同心协力,全力拉纤。

【桨】  划船工具。木制,长丈余,下部吃水,宽平,上部圆木,头部安柄。安于船舷,用于划水,推船而进。

【棹】  控制船行方向的工具。将长三四丈的杉树圆木,头部削成偏平、尾部稍微削小即可。湘西船棹不是用来推船前行的,而是用来控制船行方向的。渔船、渡船等小船无棹,仅货船、客船等大船有单棹,安于船头,下滩时用于拨正船行方向,常由两人板棹;船在平水中缓行时,将棹尾部套绳固定,使棹平翘于水面;船上滩时,将棹收回绑于船舷或搁于船篷上面的架子上。

【篙】  撑船工具。长一两丈的竹竿,蔸部安装铁箍、铁尖和铁钩。适合于浅水河道和近岸航行的船舶。利用篙撑水底或岸边物体,按照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使舟船向用力的相反方向前进。

【纤绳】  拉船上行的竹缆绳。旧时为南竹剖篾编织,主纤绳较拇指约粗,特长,具有很强的韧性。用时一头系在桅杆上,一头在河岸;不用时须圈成圈置于船头。小纤绳中指大小,较短,每个纤夫一根,头部有竹垫肩,宽三四寸,俗称“搭带”;尾部接棕绳一段,棕绳上系一截短小的木棍作纤扣,缠扣于主纤绳,十分牢固,拉扯不开。

【行船祭神】  船工行船敬神活动。行船习俗,跑船一趟,老板要祭河神三次,顺便给船工打三次牙祭。首航时祭神打牙祭叫“烧开头”,船到中途祭神打牙祭叫“烧腰杆”,船到终点祭神打牙祭叫“烧拢岸”。烧开头很神秘,在行船中是最为重要的祭神仪式。清晨,在船头摆放供品,点燃香纸,由拦头工主祭。拦头工念念有词,右手捏紧鸡脚,左手飞刀削去,将鸡头削落河中,再倒提鸡身,让鸡血横溅船头。然后,看“一”字形鸡血顺船身往下流经锁福板的情况。如果鸡血均匀流过三块船板,则预示“血财茂盛,红运顺江”;如果“一”字形鸡血下流不整齐或下流不远,则认为不吉。在这种情况下,船主除叮咛船工小心外,以后还要逢庙烧辰符。

【行船三道宴】  旧时湘西土家族地区行船习俗。在行船过程中,船主必须设下三次大宴,犒赏船工,即起航前的“办开头”、船行中途的“办腰杆”、船到终点的“到岸宴”。 “办开头”宴上,船工们吃饭时,动筷必先夹肥肉,次以豆腐,决不能先夹排骨,以示行船吉利,不会撞上礁石遇险,并且每个人都只能先夹自己面前的菜,逐步向中间菜碗里夹菜,不能一下子“过江”夹别人面前的菜,更不能满盆子挑拣,以示船工与船主同舟共济,齐心合力。另外,鸡头要劝给“拦头工”吃,他是一船的领头人;鸡爪子要劝给船主吃,希望老板得“抓钱爪”,生意兴隆。盛饭时,要让拦头工先盛,叫做“开顺风口”,即这趟船要向北行驶,就“开南风口”,先从南方开始盛饭……船工们吃肉喝酒时还要“讨口封”,即讲一些吉利的话。为此,船主常请能说会道的人讲一些“上水扯篷弯弯顺,下水顺风稳稳流”,“一船乌金(桐油)下汉口,斢来银元满舱楼”等等吉利话。船行至水路一半时,船主要到码头上的一家店子里“办腰杆”宴;船到达目的地后,要办“到岸宴”。其他时候一日三餐,荤素不论。

【摇筷篓】  是船上特有的习俗,破解失错违犯忌讳之法。船工生活中有许多忌讳,如不能说翻、打、倒、覆、沉、龙、蛇、鬼、怪、神等;再如船行要快,就忌“住”。而筷子原本叫“箸”,与“住”同音,于是船上人将“箸”改称为“筷”,以图吉利。所以凡是触犯忌讳的言行都谓之“犯筷”。有经验的船老板为稳靠起见,清早起来就用洗脸帕包住筷箩筒稀里哗啦摇一通,谓一“快”避百忌,大家讲话就可随意了。

【清扫船只】  船户十分注重船上的清洁卫生,到处打扫擦洗得干干净净。船工在打扫卫生、清洗船只时,有一定规矩。如果是空船,需要从船头往船舱方向清扫,意味着很快就会有货装船,不必在码头久等候;如果是满载货物,则从船尾舵房向向船头方向清扫,意味着船只将很快到达码头,把货物卸下。

【靠岸规矩】  船只在距离码头约1500米远时,船工们就会喊起雄壮的金刚号子;距离码头500米远时,收起船棹,放置在船架上,让船只借助惯性缓缓靠岸。船只一靠岸,就擂鼓三通,燃放鞭炮,以示庆祝这次行船的平安顺利。船工谚语“开江锣,到岸鼓”,就是讲的开船与到岸的规矩。靠码头时,不要压着小船,也不要与其他船只距离太近。船工下船时,既不能踩自家的船头,也不能踩别人家的船头,踩了是对别人的大为不敬。

【船工七十二子】  船工行话。酉水河上的货船称“驳船”。船上部件、生活用品名称,均用“行话”表述,习惯统称“七十二子”。计有:反子(秤钩)、篙钻子(竹篙的铁尖)、篙箍子、斗头子、白子(涨洪水打捞漂流物用)、滚头子(船头圆木)、尖轴子、缆子、李子、别拐子、搭包子(纤夫肩上肩褡)、拱子、拐子、角床子、推口子、烧火子(办饭)、尖把子、缸瓜子(吃饭用具)、灶匣子、开山子、莲花子(碗)、顺条子(筷)、熏条子(烟)、河水子(鱼)、油浪子(汤)、海沙子(盐)、漫水子(油)、姜片子(肉)、尖嘴子(鸡)、滚笼子(蛋)、草杠子(牛肉)、飞帽子(豆腐)、粉子(饭)、玉子(酒)、灯广子(灯)、基成子(柴火)、火熔子(岩)、固挺子(酒壶)、勾头子(钩)、灯笼子(眼睛)、倒朴子(鼻)、炸口子(嘴)、大汉子(人身)、风顺子(耳)、抓子(手)、耙子(脚)、转子(脑髓)、想子(心)、肠子、肚子、黄龙子、毛绒子(手)、节骨子(称人的全身)等。

【炒岩蛋】  酉水船工特殊情况下的饮食习俗。酉水河口狭窄,河谷幽深,有许多纤路都离河岸不远,大雨连日,山洪暴涨,纤路就被淹没,船只无法前进,有时会在某个地方一连停留十天半月,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所存蔬菜很快就吃完了。这时,船工只得将蚕豆、拇指般大的卵石混炒,放些油盐,谓之“炒岩蛋”。吃饭时,吮一下岩蛋,扔向背后,“嗖”地一声,岩蛋入水,吃口饭。现桑拿鱼片、桑拿肚片等烹调法即源于此。

【赶羊放流】  水上运输木材习俗。湘西山大谷深,若靠人工搬运木材,非常艰难,有时几乎不可能。故先将木材运至溪河边,待涨洪水时,将木材撬下河,任其漂流。一部分人跟踪木材而行,当木材搁浅时,用撬杆撬于河中;一部分人在目的地驾船用挠钩钩取木材。这种借助水力,像赶羊群一样的运输木材方式,就叫做“赶羊放流”。

【船工婚俗】  土家族地区的船民,其婚姻方式有着自身的特色。永顺县王村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码头,水上交通曾经十分繁荣,因而曾经有许多职业性的船工。他们较一般的土家族山地居民而言,更具水上生活的特色。照船工们的传统生活习惯,船工的儿女一般不与岸上山地人家的男女通婚。孩子们从小一起生活在水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男女青年如互有情意,虽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自己的主见还是起很大作用的,比岸上青年自由一些。其具体婚俗是:出嫁前三天,女方要请儿孙满堂、社会地位较高的中老年妇女来妆扮新娘,谓之“妆容”,用竹篙或竹缆烧灰“开脸”,梳洗打扮。嫁妆无论多少,其间都必须有一个可煮一斗二升米的大鼎罐。因船工饭量比较大,每上一个滩就要吃一餐饭,没有大鼎罐是应付不了的。迎亲的礼节是:迎亲船只停靠在王村码头城门洞前。船头是神龛,披以红布,这红布和神龛最忌讳女人脚踩的。一盏红灯高挂在船头,映水成双,称“水天双灯”。两边船弦以茅草扎龙,意为双龙护佑,吉祥幸福。男家船只靠上迎亲船,两船并排停靠,以跳板相连。新娘头蒙红布,身穿与水天一色的蓝布花边衣,从迎亲船过跳板上夫家船。男方船上,桅杆高挂红球。这红球用红布从中挽成,两端各留一段,从桅杆高处长长拖下来,一头搭在新郎的肩上,并绕着腰,另一头则搭在新娘的肩上,绕着新娘的腰,一对新人各用一手掌舵,女先男后,摇舵示意,表明两人婚后齐心协力,同奔锦绣前程,白头偕老。然后,新郎新娘在男家船头拜天地,在船仓拜祖先,在船尾夫妻对拜,均伴以锣鼓唢呐鞭炮。礼毕,船头设席,宴请嘉宾。洞房设船尾仓房,闹新房在船梢橹子边后仓,新人先跳模仿掌舵摇橹动作的舞蹈,然后点燃竹缆照明,客人可尽情娱乐一番。次日清晨早起,新郎新娘以河中心流水共洗和气脸,其寓意为新婚夫妇能一辈子生活甜美,像流水一样不会出现裂痕。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