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林、牧生产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林、牧生产

【神树崇拜】  树神信仰习俗。土家山寨遍地是树,人们生活与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树老成精、树老成神的观念,认为古树、大树是神灵的歇身之处,能给人以祸福。所以人们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要对古树、大树进行祭祀。相传古时土家人有一位酋长,率领全部落人去围猎,他们突然被两三百座大山围住了,正不知所往时,来了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已经围住了很多野兽。第二天,他们发现果真如此,而老人却不见了。大家认为,这个老人绝不是平凡的人,而是树神,是山中一切野兽的主人。人们在一棵大树干上绘上老人的像,每次打猎前都要去祭拜这棵象征性的神树。新编《龙山县志》中记载着土家人对树神崇拜的现象:当时在龙山的一个乡村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树,曾经有人想砍伐它,结果树干竟然流出红色的树液,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动这棵树了。

【见血封山】  封山育林仪式。村寨集体风水林,或某山主要把一座山进行封山育林,则召集全寨人员,举行祭祀山神树神仪式,杀猪宰羊,将畜血沿山脚洒一圈,全寨人共餐一顿,宣布某山已封,禁止砍伐放牧、拾柴采药,人们自觉遵守。若有围禁者,则照上法重新“见血封山”,否则会招致人神共愤。

【禁山术】  群体上山劳作时使用的巫术。有一些采药人、单独的狩猎者也使用这种巫术,其目的是将山中的毒蛇猛兽全部禁锢起来,不让它们伤害人命。若是单独行为,则往往是在家中隐秘之处设置一个神龛,所祭祀的一般是山神,无神像。狩猎者或采药人在进山的前一天必须斋戒,最忌和妻子同房。斋戒后,独自跪在神龛前祭拜,奠酒三碗,焚烧香纸,然后心中默念咒语。念毕,祭祀者一口气将三碗酒喝干,将酒碗反扣在神龛前,掉头就走,立刻上山。群体狩猎活动的禁山仪式则需要全体狩猎人倒穿蓑衣,盘腿坐于猎神庙前,请梯玛主持仪式(也有由老猎手主持)。梯玛倒穿蓑衣,呈上“刀头肉”、糍粑、豆腐等祭品,再将一只公鸡的鸡冠咬破,滴血于神坛前,念动神咒。据说进行禁山仪式后,狩猎者便不会受到毒蛇猛兽的攻击。

【女儿杉】  林业生产习俗。土家人生育女儿后,习惯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杉树或椿树,待女儿长大成人,所栽种的树木亦已成材,就可以用来为女儿出嫁打制嫁妆。杉树板、椿树枋,是打嫁妆的上等材料。这些树木便被叫做“女儿杉”“女儿椿”。

【果树种植】  林业生产习俗。土家人习惯在自己房屋周围的空地上有选择地种植一些果树,如桃、李、枣、梨、柑橘、柚子、杏、柿、枇杷、葡萄等。这种生产习惯一是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二是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三是可以美化居住环境。每到春夏秋三季,花开花谢,瓜熟蒂落,整个居住环境充满着花的芬芳,增添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景致。

【松脂采割】  林业生产习俗。松脂即松类树干分泌出的树脂,在空气中呈粘滞液或块状固体,含松香和松节油。采集时只要在松树干上割出V字形的口子,任松脂顺着V字形的伤口流出,再在下端用一塑料袋接住松脂。常规采集方法有两种:①下降式采脂。在疤节较少的向阳面树干上刮去粗皮,制作供开中沟和侧沟用的刮面。然后在刮面正中开中沟,沟槽外宽内窄,笔直而光滑,深度以不伤及松杆内皮为宜。②上升式采脂。与下降式相反,第一对侧沟配置的刮面的下部,以后由下向上顺次开割新侧沟,侧沟夹角60°,不开中沟。侧沟间留有不带皮的条纹,以便于松脂经过它流入受脂器。

【熬樟木油】  樟木油是樟树通过人工蒸发出来的挥发油,主要成份为樟脑,还含有桉叶素、黄樟素、芳樟醇等,药用功效明显。樟木油熬法为:用斧头把老樟树的根部削成一片片的小木片,放在底部有多条缝隙的木桶内,木桶盖上盖子,架在一只大锅上,放上半锅水,木桶上端开一口子,导出一根冰铁管接到地面后穿过冷却水槽,末端就是出油口。在锅底加热,樟木片中的樟木油随水蒸汽蒸发上升,经过冷却成为液体,再经油水分离就能得到樟木油了。

【烧窑炭】  俗称烧钢炭。烧木材成炭的习俗。先挖好炭窑,形如砖瓦窑。再砍伐杂木,斫成1米余长的木材段子,层层堆放于炭窑中,焖烧而成。这种炭形状粗大,质量好,发热量高,用于冬季烤火取暖。亦有烧制专用木炭的,如打铁、铸铧用板栗木、松树木烧制而成;用杉木、泡桐木、柳树木烧的炭,专用来制药,烧制方法与烧窑炭相同。

【烧毛毛炭】  又称烧拨火炭。烧木材成炭习俗。因其炭粒细小,故名之。烧法是将小灌木丛、荆棘、树枝砍下,用炭叉将其拢成一堆,堆放于平场地面,点火烧之。在烧制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让火焰外露,并边烧边拍打,使烧尽的火炭(俗称火石子)抖落在地,然后在大火将尽时,洒水焖成。洒水时一定要注意水的用量,水太多木材很难燃烧,水太少难以熄灭火,使烧制的炭化为灰烬。

【伐木】  即采伐树木。旧时伐木时先要祭树神,然后用斧头砍,先在树干拟倒向一侧的树蔸砍一个口子,再在树蔸另一侧砍槽形口,斧口距离10厘米左右,注意树木的倒向,即不能伤害到人,也要注意保护幼树不被压伤。树砍倒后,即剔除枝丫,砍去树梢,剥去树皮待干。现今多用手工锯或油锯伐木,其程序与斧砍大致相同。

【山中运木】  湘西土家族地区在明朝时期,有一段向朝廷贡献大木的历史。人们将山中的树木砍伐下来,运出山林,运到山外溪河边上。由于旧时山大林密,道路崎岖,这段运输大木的过程是十分艰险的。对此,古人曾有这样的记载:“嘉靖癸卯四月,朝廷建九庙,命内弟主事吴宗乾取木于湖广辰州、卯洞,其木竟头高丈六,用力尤难于前,死夫不可计。得至水口,忽风雨,一木复入于山曲处,余木得达闸河。河又无水难行,吴祭而祷焉。明日,雨注而入者出,增水三尺矣。此皆可见朝廷之福,神助之也。”

【牢钩】  又名抓钩,一种用来在山道和水面钉树拖树的工具,鱼形钩体,用铁打成,长10厘米,前尖后宽,尖端棱锥形,尾部留有环状钩圈,垂直套上木把。木柄长短不一,根据使用情况而定,一律硬杂木削成。用牢钩抓树既精准又省力。

【排头佬】  旧时对在酉水从事放木竹排者的蔑称。放竹木排者将湘西森林资源扎成木筏、竹筏,运输出湘西换回财富,他们生性旷达,不积不蓄,吃光用光玩光,去时赤条条一个人,回来依然是赤条条一个人,穷困潦倒,毫无经济地位,被人蔑称为“排头佬”。

【扎排】  指将树木编制成木筏,便于水上运输的林业生产方式。扎木牌首先要“做挂子”“扎排单”,即把圆木排好,连成一体,谓之“单排”,将单排合成连排,谓之“滚排”。唯滚排才能经受风浪而不散架。其中“扎底排”尤为重要,须挑选已经干透的大杉木条作底,可增大木排自身浮力。底排上置放木材23层,按序扎紧,再于排面上置“水挺梁”即木排的横梁,上用“浪子”做“彉”,“彉”是一套用撬棍套死的装置,套2根者称“单彉”,套34根者称“鸡彉”,旨在使每根条木都被固定,中间复用浪子固定,分为阴阳两式。扎排时,树蔸一律置于前部,树梢朝后。排面须扯对角浪,固定浪子,置放一层木料,排头佬称此为“第一老”。扯好“上老”,再紧“下老”,木排的第一坪即由“上老”“下老”组成。然后,各边绊23层,排面置好压辐,压紧底排。一般排压至3坪即可做“棹堂”,置于压辐之前,作搬棹的支撑用。扎木排是排头佬的基本功,其程序可分:拉枕木,拉陡脚木,柖梁头,打钉子,做柖,做扒水,提雷,扎跳板,绞膀九道工序。

【放排】  林业运输习俗。放木排时,每个排队少则五六张排,多则十几张排,集体行动,鱼贯而行。一般每张木排由一人驾驶(特大排两人驾驶),第一张木排的排工须选经验丰富、身强力壮者驾驶,负责整个排队的运行航向。放木排时,排工要分开双腿站直,身体前倾,双手紧握排棹,两眼直视前方,认准滩头甬口,鱼贯而行。若途中有遇麻烦者,大家须合力相助。

【排工祭河神】  旧时,因酉水河面较窄,水流湍急,河流曲折,又多暗礁,故常出事,放排工们(俗称“排客”)在上排前,均须焚香奠酒,以祭河神。届时杀鸡一只,以鸡血淋于第一张木排之排头棹上,以避邪气,老排客率众人跪于河滩,默祷良久。从祭神到上木排,均不许妇女围观,人们亦不得大声喧哗,以免激怒河神。

【祭豕官神】  畜牧祭祀习俗。土家人有专门的猪神,名叫“豕官神”,专司家财的财神。土家人常常在节日期间加以祭祀,尤其是在过年的夜晚,喂猪的人家多祭祀豕官神。在祭时,除了摆放祭品外,还要剪6个纸人,让其站立在长板凳上,一边祭祀,一边用火焚烧纸人。如果这6枚纸人都能站立着被烧完,则意味着一年喂养牲畜顺利;如若有纸人倒下,则意味着它所象征的牲畜喂养不顺。祭祀豕官神还有专门的祷词:“豕官大神,把门将军,诚心敬祭,保佑我们。行东利东,行西利西,西方招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水草长青。养个鸡婆像草墩,养个鸡公八九斤,养个猪崽三百斤,种的谷子长得像牛屋,种的小米有棒槌粗。”

【选水牛】  挑选水牛优劣的习俗。买牛首重选牛,不但要看牛的身膘、骨架和毛色,还要看它的咽口、头角、旋膀和尾巴等。掰开牛口,根据牙齿生长状况可辨别牛的年龄。牛嘴上腭一般有红、白、黑三种肤色。全红称为“满口红”,最难得;黑、白相邻且界线平直的称为“半截瓦”,较为多见;黑肤色向外伸出像刀尖的称为“杀外”,无妨,反之为“杀喉咽”,短命伤主不吉,牛客只能将其卖作菜牛或卖给外行人。牛角要粗壮匀称,弯弧美观。母牛角的“田丘”能预知生牛儿的头数和雌雄。最好的水牛四膀四旋:两只前腿膀其中之一有旋、两只后腿膀各有一旋为“进财木马”,反之为“退财木马”;全身皆无旋为“一铺毡”;只一侧的前、后腿膀有旋,别一侧全无旋则“单边”;腹背部共有五个旋的叫“五仓旋”,殃及主家;旋在两眼之间成“三眼齐眉”的主家不吉。牯牛背脊旋若与牛尿口垂直的是“天通地漏”不聚财。牛尾巴端不能恰巧与两后脚膝齐平,也不能正好打在腹凹中。母牛的肚腹大且奶筋、奶头也大者,繁育力强。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土家人对耕牛的特别重视。

【牛羊放养】  牧业生产习俗。土家人养猪实行圈养,牛羊则放养,即由老人、少年把牛羊牵引到山坡,让它们自行吃草,到了黄昏再赶回家。对于这种自然放养的方式,土家人也总结出了经验:“看牛要趁早,常吃露水草”,意思是要将牛早早地放上山,在露水未干之前,让牛能吃上带有露水的草,牛才会膘肥体壮。

【喂牛草】  耕牛饲养习俗。春夏秋三季,耕牛晚上归栏后,多喂青饲料。冬季,多喂干稻草或苞谷叶、壳。因此,秋收后要把稻草晒干,围树干堆码成垛子备用。给牛喂稻草,一般不加工,只有少数人切成短节,并喷洒食盐水。冬季,还要给牛补充一些精饲料,如豆饼、玉米、高粱等。

【耕牛过冬】  耕牛过冬的保暖习俗。土家人养牛,最怕过冬。因为冬季天气寒冷,牛往往会受冻而死,故有民谚“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到了冬天,土家人就会加固牛栏,堵死缝隙,“牛栏不透风,耕牛好过冬”。人们还会用棕丝给牛编织厚厚的“牛衣”,披在牛的身上,以防寒冷。牛衣一般要披到惊蛰以后,“牛过惊蛰马过社”,意思是过了惊蛰以后,气温逐渐升高,牛就不会再被冻坏了。

【打猪草】  生猪饲养习俗。土家人养猪,一般为圈养。在猪长身架的时候,多用野菜和蔬菜来喂养。湘西多野菜,可用来作猪草(猪饲料)的有枸叶、鸡肠草、粑粑草、地米菜、白蒿、水麻叶、山药、野芹菜、荠菜、葛叶以及各种蔬菜、红薯藤叶等。猪草采集回家,洗净,剁碎,煮熟,拌以适量的苞谷粉、谷糠就可以喂猪了。

【催膘】  生猪饲养习俗。进入冬月后,猪的身架已长足,就需要给猪催膘,让猪尽快长肥。这时候要给猪喂一些精饲料,一般为玉米、黄豆、红薯等杂粮。将杂粮碾碎,煮粥,拌一些野草,这样猪就可以在一两个月内迅速长膘。

【醒抱鸡娘】  家禽饲养习俗。母鸡下完鸡蛋后,按照常规就要孵蛋,主人不打算让它孵小鸡,就不在鸡窝里放鸡蛋,但母鸡却赖在窝里不出来,俗称“赖抱”。为了让母鸡“醒抱”,主人便拔下母鸡的一根翅膀毛,从其鼻子穿过,母鸡受到如此“酷刑”,便不再“赖抱”。待母鸡完全清醒后,主人取出鸡毛,十几天后母鸡又进入了下蛋期。

【鸭客】  对从事养鸭为业的人的称呼。其经营方式是在人工管护下,将鸭子不定期地转移放养,以达到鸭子觅食广泛、生蛋时间长、增加收入的目的。鸭客饲养鸭子数量在百只以上,白天放于水田、小溪,让鸭子自由觅食,晚上就地围竹栏露天圈拢,并喂食玉米,增加鸭子的觅食时间,减少活动量,达到多生蛋的目的。人则住在鸭棚里,竹制,类似于小船篷。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