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县市状况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凤凰

来源:本站 点击数:675次 更新时间:2016/1/3 22:08:02

 

 

· 

详细简绍:

 

凤凰县历史悠久。<<凤凰厅志>>记载,夏、商、殷、周以前,这里即为"武山苗蛮"之地。战国时期,属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黔中郡。秦王赢政统一中原后,把其所辖的广大地域划分为36郡,凤凰所在的黔中郡即为其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后几经变革,西汉期间凤凰归辰阳县辖,西晋归镡成县,东晋改归舞阳县,但一直属武陵郡管辖。<<元和郡县志>>记载,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设渭阳县”,并载“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凤凰山,坡山西设县城,据考,古县城址就是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址属锦州卢阳郡。元时,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在渭阳境内设五寨司,五寨长官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 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设镇竿守备。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阳参将驻镇竿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协为镇,镇竿成为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于湘西北设永顺府,辰沅靖道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镇、道员均住凤凰、治辖范围覆盖整个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据载,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改凤凰营为厅(散厅),升通判为同知;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升散厅为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
  历史演递,云卷云舒,悠悠数千年。凤凰的区位日显突出,古城镇竿的地位日显重要,最终成为统辖“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辐射影响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边区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种中心位置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竿军的背影———走进凤凰古城

  文/ 欧阳文章  向汉品  吕婉莉  麻正规   /向汉品

    一

  两山排闼,一水穿城。

  或许,这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正好成就了凤凰古城恰到好处的军事防御格局。

  从亭子关始,走进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一路往东,辗转,折回,前行,忘却了一路上的艰辛。

  终于,在凤凰古城停下脚步,这座曾被称为镇筸的千年古城让人怦然心动———它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

  史料记载,凤凰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永隆年间,以现在沱江镇为五峒中心,修土围城堡,开建衙门。宋神宗时期,在此设立经制五寨。元明时期,建置五寨长官司。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派麻阳镇筸参将进驻五寨,始建砖城。至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镇筸参将升为副将。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五寨,改称镇筸镇。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镇筸,辰沅靖道移驻镇城,成为当时清朝89兵备道之一,四十八年(公元1709)改凤凰营为凤凰厅,兴建石城。清乾隆元年改辰永靖兵备道为辰沅永靖兵备道。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直属湖南布政使司。民国初年,改设辰沅道,辖20县,治所仍在凤凰。

这份不足300字的简历里,当然蕴藏着太多的历史信息。

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的凤凰,到处崇山峻岭,鸟道羊肠,古时,甚至一直被中原正统蔑视为化外蛮荒之地。然而,历史滚滚向前,这个西部边陲之地,一步步走向繁盛,进而成为中华版图上的西南重镇。

这一切,都归因于军事!

人类生存发展的历程往往伴随着血与肉的拼杀。

历史上的凤凰,作为民风强悍的多民族聚居地,冲突不断、岁岁烽烟的现实境况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历史镜像,也造就了凤凰战略地位的节节攀升。

自然,以凤凰古城为核心的数百里苗疆边墙也便在封建统治者们冉冉上升的欲望中拔地而起。

 二

秋日的古城里,艳阳暖身。

大腹便便的陈启贵走起路来,显然有些吃力,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在这座古城里摸爬滚打一生,他已然熟悉这座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是以前凤凰厅的厅衙所在地,现在基脚还在这里……”

陈渠珍的廖天一庐也毁了……”

 ……

 陈启贵带我们在古城里极为认真地寻找这些历史遗迹,也仿佛在找寻自己失却的记忆。

 田兴恕故居位于古城东正街25号,这是古城里一个较为安静之所。

 打开一扇圆拱形状的门,一座小庭院,便是田兴恕故居,故居简单大方、朴实素洁,如果光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座并不宏大的房子和曾官至贵州提督、贵州巡抚掌管一省军政大权的田兴恕来说,极不对称。

而这,也正是陈启贵老人所愤愤不平之处。

清咸丰七年,也就是1857年,年仅21岁的田兴恕率虎威营”1200勇士在英岗岭孤军作战,被石达开部下重兵包围,激战中,田兴恕左手被砍掉3个手指头,身上多处受伤,田兴恕不顾身上血流不止,手提大刀,在敌营中左突右冲,毙杀太平军千余人。

1861年端午节,气焰嚣张的法国教会传教士与老百姓发生冲突,气愤至极的田兴恕密令将4名修士绑赴刑场斩首,这就是有名的青岩教案。案后,软弱的清政府迫于压力,将田兴恕贵州巡抚、钦差大臣之职撤除,仅保留提督一职,不久,他便解甲归田,回到了凤凰。

板凳上,滔滔不绝的陈启贵说话费力气,汗水从额头上的皱纹里汩汩地冒出来。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半就潜藏在这些长者深如沟壑的皱纹里……

作为一颗身经百战的将星,田兴恕的身影早已远去。

不过,田兴恕的身后,走出的正一品、从一品武官各有3人,从二品以上武官更是多达54人。辛亥革命后,依然有陈渠珍、顾家齐、戴季陶等这些著名军人的身影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很难想象,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竟然涌现出如此之多具有影响力的军事人才。

可以说,在近现代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未曾缺少过凤凰人的身影。

 曾几何时,筸军成为了凤凰军人的专属名词,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成为对凤凰军人最高的赞誉!   

如沈从文所说,人世,总会在不变中流转。

在探寻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一路上,我们一直在探寻、思索,明清以降,那些曾经坚固的碉堡、哨卡,那些冰冷的城墙、石板,那些热血沸腾的拼杀、呐喊等等,的确已经坍塌了,逝去了。然而,历史,终归会留下些什么。

穿北门,过跳岩,登东门城墙俯瞰沱江,坐在杨家祠堂戏台下听戏……陈启贵带我们在古城绕了一圈后,来到从文广场附近一处古旧的住宅。

宅子,两层,小巧,精致,院内更是雅静。陈启贵告诉我们,他的岳父曾经住过这栋宅子。

陈启贵的岳父为田氏,家有三兄弟,一个大姐。因父母早逝,家境贫寒,为了让三个弟弟成材,大姐含辛茹苦,竟终身未嫁。

多年后,三个弟弟长大成人,都成为出类拔萃的俊杰,特别是三弟田君健,后来成为一名国民党的少将师长。三兄弟事业成就后,在凤凰修建宅院,让姐姐颐养天年……

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这个故事恰好也解答了我们在探寻凤凰区域防御体系一路上的那个疑题。

在千百年的硝烟战火中,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上,那些物质实体会崩塌,会消亡,会,但是,那些实体、制度以及人事在悄无声息中已然转化成这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由此,精忠、英勇、豪情、仗义、率性、多情的筸军在此应运而生,尚武崇文的精神传统也便自然而然地在此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代代相传……

一边在消亡,在,另一边却在滋长、凝聚、传承中永恒不变

每一座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灵魂,显然,凤凰古城的灵魂便是筸军二字!

在凤凰,随便一栋旧宅子,都不可小觑,它或许便是某位将军、大帅的宅邸,你随便打开一扇门,房里的老人或许都会为你讲述一段英勇的战斗史。

离开陈启贵岳父家的宅子前,我在那位姐姐曾住过的房子里,静静地待了一会,我想,所有刚毅的筸军英雄背后,都有一位母亲的身影……

 

龙山县

来源:本站 点击数:592次 更新时间:2015/11/20 14:14:55

 

 


详细简绍: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全县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32.5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地域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土家、苗、回、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全县辖49个乡镇(场),532个行政村,总人口54.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6.1万人夏商周时代,龙山为荆州地域,1729年(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置龙山县。龙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近代以来,龙山人民先后参加过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武昌起义、护法讨袁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里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肖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就设立在兴隆街乡、茨岩塘镇。当年,跟随贺龙参加红军闹革命的龙山儿女有9600多人,现有在册烈士2400人。2002年里耶战国古城的考古发现, 被专家称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最为重要的发现”,被评为“2002年全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战国古城、古井、古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可与张家界、凤凰古城共同构筑大湘西旅游品牌。

 

永顺县

来源:本站 点击数:611次 更新时间:2015/11/20 14:13:31

 

 

1 / 2

StartStop

· 

· 

详细简绍: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东邻张家界市境,西接龙山县、保靖县境,北枕桑植县境,南临古丈县境,东南同怀化地区沅陵县境毗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5、至110。23、、北纬28。42、至29。27、之间,是我国东部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向西部高山高原暗针叶林转变的过度带,为云贵高原、鄂西山地黄壤岩溶山原的东缘。从东沿的锅锅姥蜂至西沿的万云山顶,宽78公里;南面自枝柳铁路罗依溪酉水大桥头至北面喇叭界,长81公里。全县总面积3810.6325平方公里(571.5949万亩),为湖南省面积的1.8,为湘西自治州面积的17.6。
全县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较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效应显著。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战国时属楚之黔中地。秦时,属黔中郡。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酉阳县。酉阳治所在今治(灵溪镇)东南。三国时,初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属吴。晋和南北朝时,均为酉阳县地。晋属武陵郡。宋属武陵太守。齐梁复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代,置辰州,废酉阳,并迁陵,改为大乡县地,属沅陵郡。唐天授二年(691),析辰州,置溪州,永顺地属溪州大乡县。天宝元年(742),改溪州为灵溪郡,复名溪州,隶黔中道。 
五代时,后梁开平四年(910), 楚王马殷以彭世愁为溪州刺史,为誓下州,属楚之溪州地。但彭据地自雄,自置二十余州。永顺属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顺州。永顺之名始于此。 
宋代为下溪州、南渭州、溶州等羁縻州地。下溪州治所地今东南30里旧司城,属荆湖北路。 
元代,永顺境内设立永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置麦著土村、 会溪、 游溶感化州和腊惹峒、驴迟峒,属湖广行省思州军民安抚司(治今贵州风岗);又设南渭州,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州贵定)。 
明洪武二年(1369),置永顺军民安抚司,六个(1373)升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辖“三州”、“六长官司”,时永顺境地有南渭、施溶二州、腊惹洞、麦著黄洞、驴迟洞、田家洞、施溶洞五长官司。 
清雍正五年(1727),永顺土司彭肇槐请求纳土,改设流官。雍正七年(1729),置永顺县,治所在今治灵溪镇,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2月,裁县留府,次年9月裁府改县,属辰沅道。民国十一年(1922)道制废,永顺直属湖南省。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攻克永顺县城,中共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设境内塔卧,并成立了永保、郭亮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24年(1935)6月,湖南省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处,永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全省普设行政区九个,永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民国27年(1938),湖南划十个行政督察区,永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顺,隶湖南省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州),永顺为其代管。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顺为其所辖。 

 

保靖县

来源:本站 点击数:627次 更新时间:2015/12/13 16:13:11

 

 

1 / 2

StartStop

· 

· 

详细简绍:

 

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与永顺县、古丈县、吉首市、花垣县、龙山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277379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156133人,苗族62399人;辖迁陵、复兴、普戎、毛沟、野竹坪、清水坪、比耳、水田河、葫芦、碗米坡10个镇和大妥、阳朝、涂乍、水银、清水、夯沙6个乡,总面积1760.6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保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至109°50′,北纬28°24′至28°55′,东西长62.公里(程长85公里),南北宽57.4公里(程长70公里),东临永顺、古丈,南接吉首、花垣,西联重庆秀山,北界龙山。
地貌:保靖县呈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地形,武陵山脉斜贯县境,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坪交错。最高海拔白云山白云寺遗址1320.5米,最低海拔迁陵水滩点200.5米,平均海拔472米。
气候:保靖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平均降水量1169ml。

保靖建县较早,变迁较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战国始有建置,为迁陵候。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迁陵县。新莽改迁陆县,东汉复迁陵,三国、西晋、东晋因之。南北朝时期,齐改零陵县,梁复迁陵县,至隋入大乡县,唐改三亭县、洛浦县,唐末复三亭县,五代为保静洲,保靖军民安抚司,明为军民宣慰司。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七年(1729)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迁陵古镇 诗意酉水

  高 

千年保靖,文运天成。酉水缈缈,秋雨绵绵,迁陵往事就像袅袅青烟,在遥远的时空中飘散了。如今一切归于沉寂,这是否是灵魂的一种凄凉?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对家乡的历史,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对生命的源头,有多少人真正了然于心?

酉水,有着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古老的酉水,她每一粒沙石都刻着历史;厚重的酉水,她每一道波光都闪着睿智。敲一块青砖,击一片碎瓦,必将是一部久远历史的回音。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开园,保靖四方古城的未来又在何方?

保靖,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黔中郡,公元前202年置迁陵县,公元1729年建保靖县,县名沿袭至今,历史长达两千多年。酉水穿过高山峡谷流进沅水,汇入烟波浩瀚的洞庭湖。迁陵古镇,就是连接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部位。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俯首皆是历史的遗迹。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那长满青苔的台阶,就像一册刻满记忆的线装书,记录着古镇的变迁。

酉水将自己最精华的神脉,毫无保留地播润在保靖这片土地上。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酉水之滨,设黔中郡,至迁陵。迁陵古镇上接酉阳,下连辰州五溪,藏身于峻岭之中。在这里,酉水变得轻柔曼舞、波澜不惊。2200年以前,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铁戟沉沙的重要战场。然而,现在的迁陵人,已经无法感知了。时间是神秘的,它可以隐匿,也能向人们诉说。

在里耶惊世大发现的秦简中,第一次出现迁陵这个字眼。在以水路为主的古代,迁陵古镇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自唐五代以来,迁陵古镇的官级就由安抚使升至明代的宣抚使、宣御使乃至清朝的参将,官阶最高时达到三品。瘦山寒水中的边陲小镇受到如此的礼遇,这给当时的官吏平添了几分豪气。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穿城而过的酉水河,因为它扼守着湖南入川这条水路的交通要道。

就在这条浩渺的酉水上,勤劳的土家儿女创造了比肩黄河的酉水文明。穿越时空的隧道,看到先民跳起了毛古斯,舞起了摆手舞,唱起了梯玛神歌。梯玛神歌就如天籁之音,在保靖的上空荡涤。沈从文大师在这里学习历史,从这里走向世界,他吮吸天开文运艺术灵气,伴着白河的潮起潮落,将白河之水吸进艺术笔管,用文字精心营造艺术世界的湘西迷宫

酉水穿镇而过,昔日的渡口已不再繁华,河面上仍然泊着一些小船,轻轻地漂着。那摇船的少女,是在遥想长亭外,古道边的蜀汉秦音,还是在追寻着一个悠远古老的梦?

酉水静流,无尽地诉说着不老的传说与歌谣。古镇的魅力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在码头上,小溪边,石壁上,各自拾起文明的碎片,试图用这千年不绝的精神清凉有些浮躁的灵魂。一种文化的楔入与融合,其渗透力之强大与深远是无法比拟的。岁月流逝,无法将其风化磨损;时间湮远,无法将其淡漠遗忘。

秋夜缠绵,微风轻柔。沿着酉水去找寻一种心境,勾魂的月光,透过错落有致的枝叶,洒满河面,落进心里。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清静幽然。面朝酉水,对话心灵,思绪时而凝固,时而徘徊。花前得句诗亦香,这就是我想要的境界。

酉水河边,清风妖娆。漫步酉溪公园,路上行人或结伴,或独行,显得清幽而宁静。在一拐弯处,偶遇久违的萤火虫,一闪一闪从眼前掠过。这让我回到童年秋夜,那时天一黑,就有星星点点的亮光出现,小精灵们提着灯笼,在院子里飞舞着,跳跃着。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今夜的梦里,一定飞满萤火虫。

我认为,保靖的灵性全在这条河上;我敢说,酉水是最秀美的一条河。不读酉水,难懂江河,行走在酉水河边,在星光下听蛙叫虫鸣、小船桨声,还有那月色里的窃窃私语,心事完全淹没在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我只想斜依在软草里,看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边。

千年酉水,奔流不息。在酉水的柔波里,掩映着无尽的迁陵往事,也收藏着不少人最后的呼吸。酉水流着温顺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浮动在水面的是快乐,是甜蜜,那些沉淀在水底,阳光照不到的便是古镇的过去。保靖,柔软的保靖、诗意的酉水,谁不想再来?谁又忘得了?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迁陵古镇,记得古镇里的人们,记得那吊脚楼,记得那撑船的少女,这种思念已由不得我了。

风帆起酉水。保靖,让所有的心,沿着酉水的波浪去飞翔。

 

花垣

来源:本站 点击数:664次 更新时间:2016/1/3 22:04:45

 

 

1 / 2

StartStop

· 

· 

详细简绍:

 

我县县城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我国以201011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288082 人。花垣县位于湘黔渝三省(市)接壤处的湖南西部边陲,自古以来有西南门户之称。境内层峦叠翠,溪流纵横,风光迷人。湘西五大古镇之一的边城茶洞,古朴清秀,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而弛名中外,边城漂流可令您流连忘返;花垣八景文笔峰,直逼苍穹,倒写蓝天一张纸;石栏杆,石林竞秀,百态千姿;大小龙洞,绝壁挂瀑,飞珠喷玉;祝融洞、芈山洞,内藏锦秀,幽深神秘。大自然在这里营造了一处处美丽诱人的游览佳境。 

 

花垣前世与今生

——— 翠云山人张家勋解析花垣地名文化

  张耀成

推陈出新,知古通今。近年来,美丽花垣建设在湘西州花垣县开展得如火如荼,重生态、求转型、搞绿化、彰特色、兴产业、同建治等一系列美丽举措层出不穷,尤以发展城乡旅游可圈可点。为寻求美丽花垣之启发,探究花垣旅游之方向。近日,走访了自号翠云山人,人称文化卧龙的花垣县退休教师张家勋。其引经据典、吐言述故,对花垣地名文化做了一个较好的诠释。

张家勋说,花垣县1952年由永绥县更名而来,以县治花垣得名。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后筑城垣,提质管理,久而久之惯称花垣。这个明代土司花园旧址,东起白水河,西至大祝山,南抵花垣寨,北临清水江,面积约为五平方公里。其间,垣上开花,千条彩带成蓝图;园中吐芳,满城花海荡春波。春天山茶、玫瑰、白玉兰;夏天月季、杜鹃、一串红;秋天菊花、玉簪、美人蕉;冬天水仙、腊梅、天堂鸟。月月百花争妍,季季万紫千红。加之低处溪池、高处飞鸟、晨时雾气的生动点缀和衬染,常有宴游花园者,情不自禁,借乾隆描写御花园之诗抒发当时畅游花园的感受———“堆秀山前景物芳,更逢晴日霭烟光。负冰锦鬣游文沼,试暖文禽绕鱼堂。彩燕缤纷先社日,青幡摇曳引韶阳。莫嫌花事迟追赏,通闰应知春倍长。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人辟园作耕,成片的花园逐渐减少,但路界、地界,沟壑、土坎,仍保留所植花木,尤以月季、蔷薇为盛,全城大范围呈现以花为垣的自然景观。每到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于城南五座山峰登高览胜,目之所及,阡陌流芳、纵横吐艳,满眼是以花为垣的精美画卷,非常壮观。因五座山峰成了观赏花垣画图的绝佳地点,故被人们美其名曰五老观图

城内的花之垣以蔷薇为主,城外的花之垣则以月季为主。花所以百年不衰,是因为花之垣与花垣人已结成花之缘了。人们赏花、爱花、赞花、恋花,以花为美、以花为荣、以花为饰、以花为礼、以花为名。得女者,多以春花、秋花、梅花、兰花名之;为地者,多以花溪、花桥、花坪、花山冠名。或山称莲花,或水曰梅花,或村以桃、李、梅、竹水陆花草之属命名,比比皆是。正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描写的那样,有花之处必有村落。

花之垣给花垣人带来的乐趣也是无穷的,可以说伴随着花垣人的生生死死、世世代代。二十世纪初,孩子们上学堂无不从花之中采摘大把月季花刺苔做美食、办忙忙噶(小孩办家家的游戏)。待到月季吐蕾,小姑娘便用细篾条或棕叶丝制成项链。花蕾绽放后,便做成花冠或花环,围脖绕头、别胸环袖。如此装饰伴随童年、演绎童趣、释放童真,给人一种温馨、快乐、幸福的感受。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杂公司大量收购红根(月季花之根),垣上的月季花随之多毁。至此,这极具特色的景观渐渐消失。

花之垣的旧貌虽然消去,但人们对花的留恋之情却渗入了骨子里。人们把花转移到文化活动之中,成为精神的寄托。于是游戏玩穿花,儿歌唱盘花,正月闹花灯,节庆打花鼓,这些以花为名的文化活动成了花垣人生活的常态。更有能工巧匠、艺术能人,把花引进楼堂居所、服饰打扮、饮食娱乐。建华(华即花)堂、雕花窗、制花床、织花毯、筑花坛;穿花衣、围花巾、系花带、穿花鞋、戴花帽;喝花酒、饮花茶、逛花园、游花溪、览花海。成了花垣人的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特质,一种文化传媒。2012年,花垣县边城民族博物馆,陈列出一位苗族妇女以挑花的手法绣制的一幅苗绣作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9个字镶绣在一个字之中,手法之巧、艺术之精,让来自北京、重庆等地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1999年澳门回归,边城龙王张忠献,又把舞龙玩出了花样。由他导演,120名苗家少女把舞母亲龙12名男队员把舞两条9孩子龙母亲龙象征祖国母亲,孩子龙象征长江、黄河和香港、澳门回归母亲怀抱。几条游龙在14张方桌之上穿梭腾挪、险象环生。时而莲花盛开,时而“8”字串花,精彩的镜头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一位评委激动得将冬帽抛向台下,向苗家演员们表示诚挚的敬意。苗家舞龙真棒的评语不胫而走,成了一时轰动京城的新闻。《边城巨龙》在此次大赛中夺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奖———山花奖中国文联澳门回归全国百龙大赛国安杯金奖,张忠献也获得了优秀编导奖。

说到动情处,张家勋感慨连连,他说,我自号翠云山人,与一般古稀老人一样,生活已不再刻意求之。唯一憾事,仍念念不忘花垣能够锦上添花,时常梦想在进出花垣的高速隧道口上,皆以花环,路两旁点缀用紫薇环植编扎而成的花瓶、花篮,于护坡土坎打造以花为垣的自然景观,围墙及照壁用花草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让五老观图的艺术效果得以再现,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如此这般,岂不美哉。

其实,像张老这样的期待,花垣决策层一直都十分关注。近年来,花垣县主动适应生态发展、转型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响量提出创建美丽花垣、开放花垣、平安花垣、小康花垣战略,实施花垣变花园大行动。投巨资新道、建园、美溪,栽花、种草、植树,把花垣装扮得更为鲜艳夺目。有转型达人弃矿种花,发展花的事业,在生态旅游示范区种植玫瑰、菊花、紫薇、樱桃、荷花等近万亩,每逢花季,游园客人络绎不绝。有梓鑫玫瑰合作社者,加工玫瑰精油等系列产品,价高黄金,把玫瑰之花,变成了人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有苗绣公司者,彰民族之色,扬苗女之长,挑花织锦,把苗绣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苗族织锦袋、织锦壁挂等产品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美国总统布什夫人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如今,花垣之前程似锦,已走向世界,花垣之将更加光彩照人、美不胜收。

 

古丈

来源:本站 点击数:620次 更新时间:2015/11/20 14:07:42

 

 

1 / 2

StartStop

· 

· 

详细简绍: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斜贯全境,最高海拔1146米,最低海拔147米,年降水量1450毫米,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战国时,古丈属楚,秦属黔中郡,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置古丈县至今。全县辖7乡、4镇和1乡级国营林场,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9%,素有“林业之乡、名茶之乡、举重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
以县城为中心,铁路贯通南北,公路四通八达。西南50 km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东北沿古阳河18 km到达著名的酉水。凤滩水库——“栖凤湖”坐落其间,青山夹岸,—碧万顷。
古丈,从道光二年设古丈坪厅至今,仅160多年。然而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患难与共,艰苦创业,用他们的勤劳智慧谱写了古丈的历史。

 

泸溪

来源:本站 点击数:725次 更新时间:2016/1/3 22:09:13

 

 

1 / 2

StartStop

· 

· 

详细简绍: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界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连,是湘西州的“南大门”。地理座标为:东经109°40′~110°14′,北纬27°54′~28°28′。东西最宽处79.5公里,南北最长处104公里,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折合156,550.33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10.11%,占全省总面积的0.74%。县治原设武溪镇,1995年3月迁至白沙镇。至2006年底,全县辖15个乡镇134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692个组。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28.9万人(少数民族17.0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05万,农业人口23.85万。泸溪历史悠久,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祥地。据多处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两岸生存繁衍。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喾)其女辛女与盘瓠成婚隐居沅水流域的神话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战国时代,楚三闾大夫屈原被贬流放期间,曾溯沅水而上,途经泸溪,停留于今白沙镇屈望村一带,遍访民间,受傩巫文化影响,写出了《九歌》等著名诗篇。

县境原名卢溪县,清顺治六年(1649)改,始建于隋末唐初的梁鸣凤三年,即唐武德二年(619),由梁将董景珍分沅陵县地而建。县治设卢江口原卢州旧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辖五县,郡治亦设卢江口,将县治西迁12公里设洗溪口。北宋靖康二年(1127),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被金人占领,徽、钦二帝被掳,县城兵丁北调勤王,县衙空虚,四都仡佬人龚志能、田仕罗趁机率众攻入县衙,焚毁县署。南宋绍兴9年(1139),将龚、罗平定后,县治复迁回沅、武水交汇处,筑县城于楠木洲,至1995年迁至新县城白沙为止。

 

天国英雄与浦市的传奇际遇

  本报记者   石 健

商业与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成就了浦市古镇的繁华热闹和庄重厚实。

历史经纬着神秘传说,墨笔记载着民间故事。两千年的沉淀,浦市就像一册线装书,虽外表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但内里却蕴藉着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文韬武略的大英雄。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一位已经遗忘于世人记忆、遗忘于喧嚣时光的英雄,却在浦市这册线装书里熠熠生辉,鲜活生动于几世百姓中。

  (一)

石达开来过浦市。率数万部众在这里驻扎五天,也有人说率数千兵士于这里喘息了三天。

数据的考证已不重要,令人牵挂揪心的是,这位有着天国最完美男人之美誉的英雄,一路西奔来到浦市,来得雄心壮志,荡气回肠,也来得丧魂落魄,凄凄惶惶。

那是186112月,农历辛酉年冬月十五。

其时,英雄刚过了三十岁生日,而立之年,正是人生的好时光。

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率千军,二十岁被封翼王”……至二十四岁九江大捷,数次大败清军,立下赫赫战功;英雄所到之处,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军用裕而百姓安之,颂声大起

公元18569月,忍受京中家人和部属全部遇难的心灵剜痛,石达开平定了血染金陵的天国家乱———“天京事变。然而,英雄不仅没有得到洪秀全的信任,感受到的只有天王的杀伐之气,嗅闻到了天国的血腥之灾。

185762日,石达开率数万部众离开天京。

中国五千年的京都皇城,太多尔虞我诈,五千年浩繁史册,太多钩心斗角。英雄,横刀立马,驰骋沙场,本就属于苍茫的草原,广阔的大地,浩荡的江河———

石达开出走了,一路西征,于四年六个月零四天后,从广西入湖南,出现在了沅江边的浦市镇。

 (二)

浦市,是石达开此去四川实践自己西征大计、筹建四川根据地的必经之地。

18611216日,农历辛酉年冬月十五。石达开率其部众,由麻阳小径绕辰溪的潭湾抄袭浦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翼王部众兵若神速,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力量攻打浦市商贾云屯、清廷兵力最盛之地。清军突遭袭击,闻风丧胆,仓皇溃逃,掳人抢物,火烧浦市。

石达开攻下浦市后,驻扎沅江边的魁星阁。魁星阁建于明洪武年间,处于入云山兴隆寺旁,这里依山架构,既崇且丽,觚棱金爵,上出重霄,下临沅水,贾舶往来,吞江河,含远山。英雄面对浦市如此胜景,但见城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生灵涂炭,又想十六岁出征,经年历战,百姓血肉分离;自己效忠天王、一心想要实现天国梦想却不得理解,内心痛苦升腾,和着冬月沅江的寒风,他挥笔在魁星阁阁壁上题写了七律《登魁星阁》:

西来飞阁此停骖,烽火冲霄破晓岚。

族居苗蛮崎仡佬,地邻黔蜀势岈谽。

深怜万姓家何托,转战频年乱未勘。

只为浮云遍蔽日,那堪回首望江南。

英雄可贵。在连天的烽火与阴浓的重雾中,沦为弃臣孤忠的他,没有顾影自怜,而是感慨湘西与川贵接壤,地势高峻险要,怜惜千百年来在这里栖息的苗、瑶、仡佬等各少数民族老百姓,生活困苦,饱受欺凌;

英雄可叹。他身陷进退两难的困境,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叹惜自己有心救民于水火,却转战数年,壮志未酬;

英雄可悲。他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反思自己经历这么多,如今是否还有勇气回望来时的路?

这首题壁诗,不仅写进了苗蛮的心窝里,也映照出英雄雅洁的胸怀,高贵的灵魂。

正如余秋雨曾说: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三)

一百多年来,魁星阁两次被毁,两次重建,最终于1970年颓坍,遗踪不再。但行走在浦市的光影里,始终能够触闻到这位英雄的印迹与气息。

不需要笔墨书籍,不需要刻意相授,自然而然的,英雄石达开在浦市的故事便有了配角———苗民石格。

那个辛酉冬月,翼王自桂南北上入川,于冬月十五从黔阳榆树湾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浦市沅江对岸。

滔滔江水阻挡了太平军去路,驻守浦市的清兵参将陈树勋早已把沿河上下几十里的民船全部收抢去,背后又有清宿将赵福元的人马追击,形势十分危急。

这场危机,是浦市一个头戴花帕的苗民石格化解的。孤儿石格自幼依靠在沅江上打鱼讨生活。新婚之夜,清兵把他的船抢去并杀死了他的新娘。愤怒中,他用渔叉刺杀了两个清兵,逃跑途中正遇翼王被清兵围困,无船渡江。早慕翼王英名的他又连夜冒险跑回家中,献出杉木,扎好木排,使石达开部众顺利渡过沅江,赢得了浦市大捷。

民间传说与真实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百姓们出于美好的愿望,总是不顾历史学家和偏好考证者的意愿,总是一厢情愿地,或满怀悲悯或欢天喜地,给历史长河中的真实主角配上若干配角和奇特剧情,而且,尽管给人带来错觉,也总是不愿纠正。

浦市百姓不忍英雄归于落寞死寂,于是造就了他的守护者。石格是浦市百姓勤劳、勇敢、机智的美德化身,亦是浦市百姓善良、悲悯的人格象征。

  (四)

离开浦市后,石达开一路西征,于18635月打到大渡河边,陷入清军的重围。为保全仅余的六千部众,英雄独自一人带着5岁的幼子石定忠走向清军。一个月后,即1863627日,一代英杰在成都从容就义,时年32岁。

翼王的文韬武略、忠义人格照亮了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满清末年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也默化着他行走过的土地。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浦市人前赴后继,不计其数的热血儿女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纪念这些共和国的英雄,后人修建了浦市烈士公园。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烈士公园内有一座朴素庄重的翼王王妃墓。两种人生轨迹和人生价值似乎完全不同的生命,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所在巧遇共处,实在让人诧异。

彼时,年轻的吴氏已身怀六甲,本想随夫君石达开西征到底,没料到在这沅水之滨,天寒地冻,进退维谷,一路劳累奔波,动了胎气难产离世。迫于西征艰苦和前途未卜,翼王忍痛将爱妃葬于浦市。

感怀王妃深情与翼王境遇,上世纪六十年代,浦市人张仲山先生作《浦阳怀古》诗,叹道:

佳城郁郁此埋香,曾历中原百战场。

策马西川图独霸,拥麾南浦忆兴王。

花飞一旦成朝露,树拱千秋对夕阳。

啼到杜鹃春欲归,三吴何处是家乡?

张先生的诗句,又令人顿悟翼王王妃墓为何要列于烈士公园之内。也许,这一格局完全出自浦市人对英雄精神的独特理解。

沧海桑田,岁月蹉跎,石达开当年离开浦市时,心情痛楚,心境复杂,今人依旧可以清晰揣度;但他的人生轨迹和人格坐标始终没有偏离忠义之轴。后人著文《石达开与脔割之刀》:他用上百块挂在铁钩上的肉,突破了一种大限石达开之所以感动后世,一是他的睿智、豪爽、悲情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二是恰在于,他承受了生命中不堪承受之痛。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