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字体: 】   【时间:2020/10/12】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兼与巴渝舞论商榷

 田明   田小雨  (土家族) 

  

内容摘要:摆手舞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的酉水流域,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显著标志之一。本文在介绍湘西摆手舞的同时,根据艺术人类学语境下摆手舞基本舞蹈语汇的原始本意,认为它是土家民俗中祭祀鬼神泼撒水饭表意的演化。同时与该区域内仡佬苗团圆鼓舞进行了横向比较。多角度的佐证了摆手舞蒙芽于原始毛古斯,起源于楚巫祭祀,而发展丰富于历史长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的现实。

关键词:土家族  楚巫祭祀   生活劳动   摆手舞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它与土家语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三者共同构成了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是研究土家民族的活化石2006年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的摆手活动只流行于至今仍保留有土家语言的酉水流域地区。主要有湘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也辐射到鄂西及渝东南的部分地区。摆手是汉语的意思,有的地方又叫调年,而土家语对摆手的叫法则因地域而大同小异,湘西有舍巴日舍巴格次舍巴罗托舍巴巴卯托格次等。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并不称之为,而摆手舞的提法是1952年永顺文花馆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时,根据摆手活动的主要特点率先提出的。从此,摆手舞的叫法就一直沿用下来。

严格意义上讲,摆手活动摆手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摆手是土家人民传统的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和游艺,其中必然有唱歌、跳舞、戏剧、武术等。而摆手舞只是摆手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她贯穿整个摆手活动的全过程,传统的摆手舞不能脱离摆手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习惯讲的摆手舞,并非只是单纯的,而是指广义上的包括整个摆手活动。

摆手的形式、特点都十分鲜明,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系有异有同,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以龙山马蹄寨、农车为代表,其规模宏大,是多族系人共同举行的活动。一般都要在摆手堂前举行,有正月堂、三月堂和五月堂之分,参加人数有时可达万人之众,同时内容和过程也相对比较完整系统,有较明显的军事项目,所祭祀的主神以八部大王为主。小摆手是本族系或某家族内进行的活动,规模相对较小,内容以生产生活为主,所敬奉的主神一般多为土王或本族系的先祖、英雄。小摆手流传普遍,摆手时间和场地都没有特定的限制,可根据需要来安排,土家地区大多数摆手都属小摆手范围。

摆手舞的源流和历史,众说纷纭,但大多数都局限于民间传说,很少见于史籍,难以稽考。舞蹈的本体和核心应该是其舞蹈语汇的内涵及表述,而现代研究者大多都只观注于摆手舞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摆手的本身,特别是其舞蹈语汇,则很少被人们所重视和思考。

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土人度多,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中鸡犬俱岁匿,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流动,各寨皆设鬼堂……鸣钲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整个摆手活动一般都由土老司梯玛或村寨有威望的老人主持掌坛,梯玛是土家语,汉语为敬神的人们,是能够沟通人、鬼、神之间的神巫。摆手活动是一个请神——敬神——送神的祭祀过程,而此过程都必须贯穿摆手舞。所以说,祭祀是摆手活动的目的,而摆手舞却是摆手活动的核心。然而,在摆手舞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就是摆手”(甩同边手),这个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什么含意,正是摆手舞原始本义的根本所在。

1959年湘西州民族艺术调查组对原生态摆手舞的综合记述,即《湘西土家族艺术调查报告》,结合笔者多次深入永顺的双峰、龙山的靛房、坡脚、农车等地的亲身体验,摆手舞的基本舞蹈语汇有四大特点:

1、动作稳健,线条粗犷、有力。

2、在摆手动作中,绝大部分都是顺摆,即顺拐。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即同边手。

3、摆手动作的面积较小,手的全部动作高度一般都不超出肩膀,即下摆;但保靖仙仁小摆手的上摆动作过肩。

4、下矮墙(桩),惯穿在整个舞蹈中的都是曲腿。

将摆手舞所有的舞蹈语汇进行归类,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动作中,只有单摆双摆是最典型和最核心的舞蹈语汇,也是最基本的舞蹈元素,这就是之所以被叫做摆手舞的根本所在。它的根本特点就是同边摆手,即摆同边手,而其它摆手如回旋摆等都是由单、双摆变化而来。至于打蚊子、牛打架、打猎及众多有关生活生产形象的语汇,又是在摆手的基础上与生活生产的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单摆主要流行于古上溪州的龙山一带,而双摆则主要流行于古中、下溪州的永顺、古丈等地。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古属楚南疆域的五溪,亦为楚文化的滥觞之地,楚俗亦好乐舞,信鬼巫,重人祠,酉水流域的土著先民——古代楚人也是湘西土家族的先祖成分之一。而且,酉水流域的历史文明从2002年龙山里耶秦简的考古发现,及民间民俗中可知是一种附魅文化,且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流、巴文化为干流、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湘西摆手舞流传较南端的古丈田家洞、保靖仙仁、涂乍一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摆手的语汇也更独具楚风特色,他们边跳边唱,摆手不但可下摆,也可以上摆,这就好象双手端着类的东西,边走边泼撒东西的样子。往右边泼出右脚,双手往右边倾斜;往左边撒出左脚,同时双手往左边倾斜。而且在摆同边手的同时,口中配合手的动作反复吆喝着嗬嗬啊也。土家语中啊也既鬼的意思,因此,嗬嗬啊也就是鬼啊鬼啊。在湘西地区的楚巫遗风中,至今还保留有泼撒水饭祭奉鬼神的习俗。每逢在祭祀鬼神或遇人三病二痛不顺利时,往往在房屋四周,或庙边路口去泼撒水饭,以敬奉孤魂野鬼,天仙地神,祈求神灵保佑、人鬼和平、顺利吉祥。所以摆手舞中的同边摆手,联系摆手时的吆喝词意,理解为祭祀鬼神的泼撒水饭就顺理成章了。而跳舞时的所谓下矮墙(桩)即 曲腿,则是梯玛作法时最通常的一种基本架式。据说这是梯玛在作法唱跳中向神灵低架子而表示的一种姿态。现结合于祭祀中泼撒水饭的摆手加曲腿,也正有敬畏的意思。由此可见,在摆手堂内以猪牛祭祀的八部大王、土王都是族祖家神,是摆手活动的主体和目的。而在摆手堂外泼撒水饭式的曲腿摆手,则是对孤魂野鬼的敬奉 ,是为祭祀主体的配合和协助,两者的目的同出一辙。

在土家人的社区里,摆手是外人的汉语叫法,而土家人自己用汉语则称()摆手()故事拨帕”(即毛古斯)。正是这个字,一个字,表述了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的一种心态。在这种以祭祀为目的摆手活动中,实际上这就是活着的人与被祭祀对象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对话,向被祭祀对象讲述他们一年中十二个月在生活、生产诸方面的所作所为,表述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现在语汇来理解就是汇报。在摆手活动中,当主祭人做完敬神祭祀的仪式之后,他就用土家语高声向大家宣布: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跳摆手舞,让祖宗们看看啰!。所以,摆手舞所展示的那些有鲜明渔猎时代特点的赶猴子、打猎、钓鱼等,以及原始人类的母系群婚至父系毛谷斯,如果理解为汇报的话,那摆手舞的原型时代就源远流长了,最早可上逆到远古的原始人类时期,而盛行在土司王朝以后。清彭施铎曾在《竹枝词》中这样记载了当年溪州老司城中摆手舞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汇报的内容不断扩大,从原始的鱼猎活动到刀耕火种的砍火畲撒小米,从挖土种苞谷的旱地生产再到插秧打谷这类的水田耕作。展现了一个从启蒙渐步走向现代文明的土家族发展史,这一点与湘西北酉水流域众多的考古发现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而摆手中的跳和唱,那只是表述汇报的一种手段,是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又跳又唱来达到人与被祭祀对象的沟通,从而起到祈告娱悦的作用。这也许就是舞法起于祀神,而舞蹈语汇源于生活(包括劳动)的道理。

在湘西古丈县的西南部、吉首市的东南部及泸溪东北部的交界一帶,有一支被称之为操湘西苗语东部次方言的部族,清代和民国将该部族称之为仡佬苗”③,现代被列入苗族范围,但其服饰、语言、风俗习惯等与湘西其他苗族有着显著的区別。

仡佬苗有一种鮮为人知的团圆鼓舞,团圆鼓舞又称调年舞或是跳年舞,是调年会上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分佈于与土家族区域的結合部。每逢年节,仡佬苗不分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到村子里的跳年坪去跳团圆鼓舞(调年)。这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歌舞,在跳年坪的中央安放有一把锣一个鼓,首先由当地老司祭祀,然后一人打鼓锣伴奏,众人围着鼓顺一个方向还圈起舞,边舞边跳。其动作分大摆、小摆和细摆三种,男的一般跳大摆,站一内圈,女的一般跳小摆和细摆,站在外圈,边跳边唱并夹杂啊嗬——”的号子声,还可边跳边交换内外圈。此舞节奏明显,鼓点可任意反复,动作随鼓点而反复。肢体动作有大摆小摆转摆细摆摆肩等等,以腰和手摆为主要动律,有明显的同边摆手的因素。所表演的舞蹈内容也都来源于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等。不论舞蹈的时间、形式、內容、摆手的样子与土家族摆手舞十分相似。由于仡佬苗区域的特殊性,其团圆鼓舞原生态保存的非常完整,极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干预而比较原始。相比之下团圆鼓舞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程式随兴而起,摆手动作也没有那么细致规范,多半都由大家自己发挥摆动,显得比较隨意松散。

从武陵山区民族发展史中可知,仡佬是古濮僚的后裔,为湘西最古老的土著构成。湘西仡佬人最早见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叶钱原序中记有:五溪之蛮。。。。。。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猫、曰傜、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清《嘉靖图经》中认为:仡佬古称僚。土家族中的底层庶民以当地的原始居民与百濮融合后的土著人为主体,而仡佬人源出人的一支,是保留有濮僚文化特征较多的民族因此,土家族与仡佬人的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两者的民族成分都有被称之为湘西本地土著的古濮僚构成,仅从这一点而言有同根同源之感。而本地土著的古濮僚正活跃于春秋战国以前湘西古属楚南疆域时代,所以同根同源的祭祀性巫舞就是团圆鼓舞和摆手舞为何如此相似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一部族仡佬人的民族界定,历史以来学术界就多有议论,既使是仡佬苗本身也以此有过种种说法。但现实已经定论,而本文仅仅只是以史载典故及舞蹈的本身来客观地比较而已。    

由此可见,摆手舞作为一种原生态祭祀性的巫舞,已是不争的事实。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先祖之一,而巴賨板楯蛮则是古代巴国的一个部族。板楯蛮健好歌舞,史记曾有著名的巴渝舞。而流行摆手舞的酉水流域土家族,板楯蛮后裔是其中重要组成之一。然而,这支被称为巴賨的板楯蛮是秦汉时期才流入五溪的,另一支以板楯蛮为主体的蛮戎定居酉水流域更是两晋南北朝左右的事,而湘西古属楚南疆域则早在春秋战国以前的事。当板楯蛮进入五溪后,带来了巴渝舞融入本土的原始摆手舞不是没有可能。但最终定形的摆手舞则是多少年发展丰富于土家族历史长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酉水流域大多数都是小摆手,大摆手虽然也有较明显的军事项目,历史上也曾有被用作于军事行为,这可能与武王伐纣之歌的巴渝舞存在某种共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证明摆手舞与巴渝舞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即使假设巴渝舞有融入原始摆手舞的可能,或者说巴渝舞对摆手舞有影响,那也只是摆手舞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属,古代原生态祭祀性的摆手舞仍然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摆手舞则是古代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由于巴渝舞早已消亡,而摆手舞仍在酉水流域盛行,于是就有依据摆手舞来意会巴渝舞。清代湖北《长阳县志》讲板楯俗喜歌舞,今巫教歌舞(摆手)即巴渝舞遗意。然而,许多学者都否认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中有板楯蛮之后裔,那么,清江流域是否存也在摆手舞,或与摆手舞类似的巫教歌舞,笔者未作深入研究,不敢妄加评论。而流行团圆鼓舞的仡佬苗先民中也没有板楯蛮的构成,巴渝舞与团圆鼓舞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团圆鼓舞与摆手舞如此相似,其核心才是楚巫文化的祭祀性巫教歌舞

 社会文明的进程,推动着摆手舞,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摆手舞,虽说摆手舞带有强烈的楚巫遗风,但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变异、丰富和发展。至今的摆手舞不再只是超验的巫术行为,已成为以审美方式进行的追求此岸性、精神性现实人生效用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能够把巫术经验转化成为天真浪漫、刚健朴实的审美旨趣,以至持久而广泛地成为百姓把握世界和人生的一积极方式。原始摆手舞中的那种祭祀鬼神的吆喝嗬嗬啊也,已演变成为摆手歌中动听的嗬嗬也,嗬也嗬啊这一类动听的衬词,而象征泼撒水饭的同边摆手却进化成了优美完整的舞蹈动作。如今的摆手舞已成为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土家人不仅以此来自娱自乐,而且纪念先祖、教育族群、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兴旺、大吉大昌。并深受广大土家人们所喜爱,在酉水两岸代代相传,盛行不衰。                                 

注释:参见彭继宽、彭勃《土家族摆手活动史料集》,长沙 岳麓书社2000年版

熊晓辉 《摆手舞新考》,《湘西土著音乐丛话》,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刘美崧《试溯湘西土家族的族源》,《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篇》,湘西州民委,1983

田明《土家织锦》,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8

彭英明 《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中南民院学报》1984年第三期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