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土家社巴日活动漫议
【字体: 】   【时间:2020/10/12】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土家社巴日活动漫议

 ——以古丈县田家洞社巴日为例

一、田家洞社巴日活动

居住在湘西酉水沿岸的土家族人,每年农历立春之后五戊逢社这天,姑娘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小伙子扛起鸟铳大刀,老人小孩背着米酒猎物,在古丈县田家洞旁的社场坪聚会,祭祖、唱社巴歌、跳社巴舞,共庆一年一度的社巴日(社巴节)。清末文人彭勇行曾在一首《竹枝词》中绘声绘色地写道:

田家洞畔社场开,  姊妹双双赴会来。

一双云鞋花满口,  也装莲步上歌台。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中断50余年的土家社巴日,终于在1990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得到恢复。这天,来自四面八方的3万多各族人民,汇聚土家山寨田家洞,欢度土家社巴日。

相传古时候,一支田姓土家族人,居住在沅江岸边的石排楼。官逼民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头人田启发把辰州府台一刀子宰了,对8个儿子说:昏官被我杀死,全家必须连夜逃走。他遂将一只水牛角锯成9节,分给8兄弟,自留一节,作为日后团圆的凭证。光阴似箭,若干年过去了,分开的9节牛角一直没有接拢。那年二月逢社这天,在断龙山田家洞旁的一个大天坑内,许多人围着一节牛角又唱又跳,看热闹的问:你们姓什么?跳什么舞?有人回答:我们姓田,在跳社巴舞。又问:中间放一节牛角是什么意思?”“这节牛角是我们祖辈留下的传家宝。兄弟原先分有8节,可称八房八处。老大叫巨冲卡、老二叫兹带卡、老三叫……”这一消息传开后,散失各地的田氏土家人纷纷赶来,终于将牛角接拢了。大家一同商议,每年逢社这天,居住各地的土家族人,都来这儿聚会,热热闹闹欢庆33夜;土家青年男女,则通过赛歌、跳社巴舞等活动,加深友谊,寻偶定情,喜结良缘。

雄伟壮观的田家洞社场牌楼高高矗立在天坑口上,两边用拼音字母写着土家语对联,意即土家人欢度社巴节,预祝今年粮食丰收;毕兹卡祖先回来了,保佐子孙万事如意。漏斗状的庞大天坑,俨若体育馆,四周人山人海,无虚席。鸣锣三声,铁炮七响,土号长鸣,社巴队在龙凤大旗的指引下,由梯玛带领,浩浩荡荡开赴社巴场。队伍穿过牌楼,沿着小道旋进社堂,此时镏子声、鞭炮声、鸟铳一齐鸣响,烟雾腾腾,地动山摇。社堂内安放着土家祖先社菩萨。社巴队来到社堂前,举行祭祖、宰猪、唱社巴歌、跳社巴舞等项活动。土家人将猪比作奸臣,他们将猪活活整死,取出鲜红的活肚心敬奉先祖。土家族的社巴舞(即摆手舞)分大摆手、小摆手两大类,伴以土号锣鼓,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一幅幅民族迁徙、农事活动和神话传说故事的画面。埋伏在四周身披稻草的毛古斯队,手舞长茅大刀盾牌,一齐奔向社堂,进行练武表演。还有那龙灯队、狮子队、彩龙船、蚌壳灯、古戏队等文艺队伍,亦上场即兴表演。他们越唱越跳越起劲,连围观的各族群众也动了心,大家情不自禁地奔往社堂,携手同跳欢快的社巴舞,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社巴日得到恢复,反映出土家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研究土家族的迁徙、民族文学艺术、生活习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以上是笔者事后撰写的一篇题为《社巴节》的文稿,此稿件以两整板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刊载于1990年第9期《民族画报》上,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二、社巴日的来历

上文中提到社巴节来历是有关官逼民反的个案,后来我搜集到一本名《紫荆流芳》的田氏族谱,其中有一篇《记九节牛角记传说》,现不妨摘抄如下: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迁往沅陵的田万川后裔田通六生九子,按星、从、月、明、亮、龙、虎、凤、满九个字命名。

通六家私富豪,人才辈出,威势盛大,显赫当时。他为着要修建十座排楼,竟大伐皇木,皇上得知此情,令当地官衙追究此案。九子仗势,往衙内将县令打死。九子想到,既盗伐了皇木,又打死了县令,其祸非同小可,急速逃回家乡,藏匿在附近,以避祸事。县衙将此案申详上司,上司得报后,派人缉凶,归案法办。并派差去他家窥探动静,准备在腊月卅日晚,乘团年之时捉拿。差役扮作行商,至十排楼田宅,佯作讨茶,田母贤德,即备盛食款待。差役感其情,将情实告,田母得知,当夜招回九子,商议对策。全家一致认为,只有分散逃奔他乡,方能免其祸。并决定就在当天,腊月廿八日晚团年,团年后分途逃走。

为子使今后宗支不乱,临行将家藏的牛角一支划分为九节,按序各怀一节,以作表记,逐代相传。是夕,一家人团年后,等鸡一啼,兄弟九人各执牛角一节,奔往海角天涯。

后来,田氏子孙发达,遍及各地,与九节牛角大有关联。各地田姓子弟,都论九节牛角记。大庸一带的田姓子孙,提前在腊月廿八日午夜过年这一习俗,民国初年尚存。有的地方的田姓子孙,过年时,坚持着不食公鸡肉这一习俗。

笔者第一章所写的传说,系上世纪80年代所编的《古丈县民间文学集成》中《九节牛角和八房八处》的传说,讲述者为田家洞支田姓族人。不难看出,一个传说与一个族谱记载大同小异,故可以肯定,历史上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田家洞社场修复的碑文中,写的都是土家人抗倭的故事。明朝熹宗天启年间,土家英雄金兰冬等七人,征调抗倭屡获战功,然遭奸臣陷害而死。田氏族人闻风义愤,将尸抬回故土重祭。皇观七杰丰功,封为七大将军。所封之时正逢社日,田家洞人为此隆重吊庆,遂成习俗。由此又让我想起土家人提前过年(过赶年)的习俗。《湘西州民族志》中,对土家提前过年的习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提前过年说,二是溪州之战(939年)说。第二种说法摘自《土家提前过年习俗》(作者秦加生、王承尧)。说的是土王被客王包围在会溪坪对岸山包上(即九龙蹬),于是趁敌人不备,提前一天过年,一齐杀向敌阵,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土家学者彭继宽在《土家人为何提早过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一个秦代修长城说。而《九节牛角记》末尾又提到大庸一带的田姓子孙腊月廿八日午夜过年的习俗。由此看来,土家提前过赶年与土家社巴日似乎有着某种关联。其实过赶年远没有社巴日规模大。

社巴日所敬之神有八部大王、土王、社菩萨。田家洞所敬之神为社菩萨,即宗族之神,原为田氏祖先,是土司王的一个将军。在一次作战中牺牲了,土司王就要田家人敬他,封他为社菩萨。1998322日湖南省民委副主任彭继宽参加了田家洞社巴日活动,会上代表省民委向各族人民表示热烈地祝贺。2004724日,笔者同彭继宽应保靖邀请参加走进酉水文化活动,参观首八峒祭祀八部大王大型仪式。在八部大王庙遗址,新雕塑一尊八部大王像,为三米多高手握武器的战神像。八部大王到底是一人还是八个人,众说纷纭。为什么仅塑一尊像?而开幕词中将八部大王说成是涅壳赖,令彭继宽先生费解。他说,涅壳赖只是土王的一员大将,八部大王历史比土王要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们祭祀八部大王选在农历六月初六,就是这天。

关于社巴日的具体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清光绪《古丈坪厅志》中曰:土俗各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到五、六,鸣钲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以拔不祥。田家洞为什么又变成农历二月为社巴日呢?近翻同治十年《保靖县志》,其中曰: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拔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立秋日并春秋之社日,亦如之。看来,社日与正月初都可为社巴日举行日期。据有关资料,龙山或正月、三月、五月不等,永顺一般都在正月初三至十七间举行。

为什么土家族社巴日所敬之神和举行日期有各种版本呢?笔者认为,土家族自古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淀形成的古老酬神祭祀、摆手歌、摆手舞、毛古斯等民族文化,需要一个表演和传承的平台。这个平台只有民族节庆最为合适。由于湘西千山万壑,交通不便,故各地土家人根据本地文化背景和民族感情,选择各自崇拜的英雄及其有关传说,述说各自社巴日来历,从而确定其所敬之神和具体时间。同一地区,由于时空变化,社会变迁,故会出现不同版本。比如古丈热溪、宋家一带的土家人,没过社巴日,都另定了一个跳马日,所敬之神为土地神,时间为春节后第一个马(午)日,跳操旗舞、跳马舞和调年舞(摆手舞)。

三、摆手歌与摆手舞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光荣传统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大量的本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其中《摆手歌》就是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摆手歌》又名社巴歌,它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和摆手掌坛师在摆手活动中所唱的古歌。摆手活动,包括了祭祀典礼,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古代戏剧毛古斯,军事竞技和游戏等内容,发展到后来,还渗进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出现了商品交易市场。摆手活动由梯玛主持,在祭祀中,梯玛将叙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人物的古歌。祭祀后,又带领众人跳摆手舞,唱摆手歌。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摆手舞和摆手歌的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主要内容有以上几方面: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农事劳动歌、英雄故事歌。《摆手歌》与摆手舞一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有叙事长诗,也有零散的短歌,有固定的唱词,也有即兴创作。长篇古歌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摆手歌》全部是使用土家语编唱的自由诗体,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和重复句,语言口语化,读来自由活泼,通俗易懂,体现了土家古代诗歌的固定的特点。《摆手歌》中叙事长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非常成功,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为了抢救宝贵的文化遗产,20世纪60年代初,彭断宽等人对《摆手歌》进行了重点挖掘,深入到永顺、龙山、古丈、保靖等县,访问40个土老司(土家古代文化和宗教的传承人),用汉语拼音记录20条篇《摆手歌》异文。1979年,又组织人力对搜集的资源开始进行系统整理。这次整理中,以记录较全的古丈县田光南老人讲唱的《摆手歌》为蓝本,并吸收了龙山秦恩如、田景臣等人讲唱的不同内容进行初整并油印出来。1984年,《摆手歌》被列入省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计划,重新进行译释和整理,并用国际音标重新拼注了《摆手歌》原文,并再一次进行汉语直译和意译。

以上摘自彭断宽、彭勃所整理的少数民族古籍《摆手歌》。《摆手舞》于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畲巴日》于2007年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摆手歌》于2010年由古丈县文化局单独申报,已公布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摆手歌》有较完整的文字资料本,但能唱摆手歌的人却少了。大家都可能发现,在湘西州各县(市)举行节庆或旅游景点民俗表演时,只见跳舞手舞,未见有人唱摆手歌。清朝文人在其创作的竹枝词中,对社巴日的盛况有大量描述。彭勇行(1835-1892年),永顺人,在其一组竹枝词中,有这样两首:

福石绣屏屏绣多,  浪击石鼓声声和,

土王宫里人如海, 共庆新年摆手歌。

田家洞畔社场开,  姊妹双双赴会来,

一尺云鞋花满口,  也装莲步上歌台。

不难发现,前一首是描写福石城(老司城)举行社巴日边唱摆手歌边跳摆手舞的盛况,后一首是描写古丈县田家洞社巴日的欢乐情景。两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摆手歌大加赞颂,而淡化了对跳摆手舞的描写。不同的是,前者描写的是土王(官办)举办的社巴日活动,后者描写的是山寨(民办)举办的社巴日活动。官办的活动需要巨资,难以维持下去,而山寨版的社巴活动,山民自愿参与,开支较少,能长盛不衰。比如田家洞社巴日活动自1990年恢复以来,从未中断一年,而其他地方官办的社巴日活动,却断断续续。

这里还有一位清朝文人彭施铎,为彭勇行长兄之子。他写了首脍炙人口的《溪州竹枝词》:

福石城中锦作窝,  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点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

彭施铎步叔父彭勇行后尘,对福石城土王宫举行的社巴日节庆活动描绘得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常被后人特别是今天的文化人广为引用和论述。他在文中,与叔父一样只写摆手歌,没写摆手舞。

讲来讲去,我们倒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时代观念。许多文人的文章中,都人云亦云地说,这是彭施铎在福石城亲眼看见社巴日盛况时,所写的即性之作。错耶!彭勇行与彭施铎叔侄俩均为清朝末年之人,所处的时代距雍正改土归流1727年)已百年之久,断然不会看到土司王极盛时期的歌舞升平的景象。况且当时没有录像设备,更不会看到录像片。那我们今天又如何自圆其说呢?我想,只有这样解读:他们先后来到昔日的福石城,目睹土司宫殿遗迹,顿生感慨,根据先辈的讲述,放开思绪的缰绳,将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令人陶醉的锦作窝水生波人如海摆手歌一股脑儿地写出来,怀旧思古,凭吊故人。如今,老司城随着土司王朝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再也难觅社巴日踪迹了。

 

四、社巴日的传承

土家五代梯玛(土老司)传人田光南法名田发青,别号林乖梯玛,俗称社巴梯玛(即唱摆手歌梯玛),湖南省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烈村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殁于1993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享年93岁。

19903月,恢复中断50余年的古丈县田家洞社巴节庆祝活动之际,笔者一行专程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一进门,只见这位九十开外的老者满面红光,精神矍铄,体格硬朗,牙齿未落一颗,毫无暮色。他忙上忙下,上楼梯给我们取草烟和柚子。田光南系演唱土家社巴歌(摆手歌)的老艺人。他侃侃而谈土家社巴节的沿革及其演变,其记忆力好得惊人。他还当场给我们用土语吟诵了一路社巴歌。我们一时难以听懂其中内容,但他那般的虔诚令人感动。

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彭继宽、彭勃所编著的土家创世史诗《摆手歌》,其后记有这样一段记述:在这次整理中,我们以记录较全的古丈县田光南老人讲唱的《摆手歌》为蓝本,并吸收龙山秦恩如、田景臣等讲唱的不同内容,进行整理油印出来。由此可见,田光南老人应为《摆手歌》的主唱者了。该书出版后,曾荣全国第三届民间文作品二等奖。《摆手歌》是在跳舞时所演唱的一种歌谣。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它吟唱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人物,作为经典世代传诵。在跳摆手舞时,亦以摆手歌伴唱,将一年四季农事活动全过程唱完。摆手歌使用土家语编唱,有一定的韵律,运用大量的对偶、排比和重复句,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它内容广泛,篇幅浩繁,民族特色浓厚,不仅对研究土家族文化有重大作用,而且为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一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看来,田光南老人心中装着一本民族大书,堪称土家一代先哲。

1958年,田光南将自己的艺术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经他手把手编排的《土家社巴舞》参加全州民族民间艺术会演,荣获嘉奖,并登上了首都舞台,再现昔日土家男女赴社唱社巴歌、跳社巴舞的欢乐情景。1962年,田光南老人高兴地接待了彭继宽和彭勃两位学者,将埋藏于心中的全套社巴歌不遗余力的演唱出来。两位学者惊叹道:我们走遍湘西,终于在酉水河畔田家洞找到了正宗的摆手歌。此次采风,为日后出版《摆手歌》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这次采访,土家摆手歌将会失传。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会的四位学者专家,远道而来,登门探望老人,并搜集大量有关土家族历史、语言、习俗等资料。这是老人最后一次学术活动。两年后,他以九十多岁的高龄与世长辞,可惜没有留下技艺的传承人。老人有一儿子,可是不愿学父亲那一套,祖传链条就此断裂。

田光南老人健康长寿之谜何在?笔者通过了解,得知他40多岁才结婚,生活十分简朴,一生勤劳。晚年丧偶,他自个扯草喂猪,种菜种地,里里外外一把手,每餐一两碗饭不在话下。他牙齿从未掉一颗,也有其原因。在他去世的前几年,只要他一上车(即运气),能将一口花瓷碗嚼得粉碎,并咽下肚内。大凡土家梯玛,都要有一套过硬的奇特本领,才能通神、行法,才会受到群众的信赖。梯玛传人田光南真可谓集土家文武于一身的民族艺术大师。

如今,古丈县断龙山乡有畲巴日省级传承人田祖福,现年80多岁高龄了。毛古斯省级传承人李云富,有70多岁。摆手舞州级传承人田志信,有60多岁。还建立了畲巴日传习所,摆手舞和毛古斯还能表演,换句话说,就是传承困难不大;然而社巴歌已难找人唱了,换句话说,就是主持社巴日的梯玛难觅了。试想,1962年湘西仅有田光南等三人能唱部分篇章,如今过了50年,恐怕三位老人都仙逝了。故此社巴日祭祀和社巴歌大有失传之虞,亟待抢救。

 

参考资料

彭经继宽、彭勃《土家族摆手活动史料辑》

彭勃、祝先注《历代土家族文人诗选》

彭勃、彭继宽《摆手歌》

州民委《湘西州民族志》

伍秉纯《古丈县民间故事集成》

彭继宽《湖南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精选》

清光绪《古丈坪厅志》

清同治《保靖县志》

古丈县文化局《古丈县文化志》

 

 

              作者:伍秉纯(古丈县文化局退休干部)

                              2012415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