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调年摆手源流考
向治学 田二文
勤劳勇敢的土家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图腾崇拜和土王崇拜活动中创造出了大量传统舞蹈,主要的有“摆手舞”、“铜铃舞”、“跳丧舞”和“梅嫦舞”等。但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并普遍流行、世代相传的当数“摆手舞”,龙山、永顺等地称“舍巴”,保靖称“调年”。当前,人们已经形成“最初摆手舞是土家族祈禳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娱人娱神舞蹈,后来逐渐演为风俗,它遍布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广大土家居住区域”的共识,但对于摆手舞的源流缺乏深刻探究,笼统地认为摆手舞的前身是土家先民参加武王伐纣时的军前舞,历史悠久。我们认为:祭祀八部大王活动是保靖调年摆手的源头,而保靖的调年摆手又成为后来酉水流域各地土家族齐跳的摆手舞之根。。
一、人文古迹首八峒与八部大王传说
保靖县境内酉水河畔的碗米坡镇首八峒,是土家先祖八部大王故里,又有清代乾隆年间复修的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遗址,故被誉为酉水文化中心。现存州博物馆内的原八部大王庙的半块残碑碑文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盖以咸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还有古庙留存的一副对联,曰:“勋犹垂简篇驰封八部 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
八部大王庙残碑,既指明了古时酉水流域共有八峒,一峒就是一个部落。所谓峒,就是指在崇山峻岭中有溪河流经的小盘地。更指明了首八峒是八峒之首,是酉水流域土著民族八个部落中首封八部大王于此,并威镇统率其余七个部落,从而称雄一方的。还指明八部大王庙至迟在汉代时就已存在。
庙联表明酉水流域土家人对本民族诞生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八部大王的认同,以及深怀感念和崇敬之情的心理。上联用白话可译成:你的功业和谋略名垂青史,皇帝的使者飞驰而来,分封你于八蛮峒口的广袤之地。下联用白话可译成:你死而为神,是这片土地上后来者的榜样,并享受土家人千秋万代的血食之祭。
土家族《梯玛神歌》口碑记传了“八部大王”的名字是:热潮河舍、西梯佬、西阿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比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但在首八峒一带至今流传的神话传说中,“八部大王”被呼作向王“涅壳赖”。《梯玛神歌》口碑记传中的“八部大王”难免乌有之嫌,向王涅壳赖一定真实存在过,他带领土家先民们走出茹毛饮血野蛮阶段,并步入定居的农耕社会,威高德昭,赢得了千秋血食之祭。所以这样说,一是《梯玛神歌》口碑记传中的“八部大王”仅凭歌词提及,形象模糊,缺少事实;二是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的大摆手活动,摆手堂正中央只供着一尊神像,这一尊神像指的无疑是向王涅壳赖,要是真存在“热潮河舍、西梯佬、西阿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比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那便该供八尊神像了。三是向王涅壳赖的形象和口碑史料最为完满、丰富。
传说,涅壳赖生长于首八峒,少而异相,粗眉如帚、眼如铜铃、双耳招风、勇猛非凡,被推为酉水流域八个土著部落首领。后遭王朝围剿,于是据险黔山与天子对抗,因寡不敌众,潜入首八峒水下龙宫。龙王秘传涅壳赖钻山入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术。一年后,涅壳赖东山再起,经保靖龙马嘴镇河妖一战初试锋芒,复得日行千里白马,其势剧增,终成气候,王朝不敢贸然进剿。
后天朝施计,恩威并用,征调蛮兵参与讨伐诸事。凭撒豆成兵之术,涅壳赖大获全胜。天子大悦为其大摆庆功宴,遣回了他的部队,独留他做官。涅壳赖不为所动,决意回家。
天子早被涅壳赖的非凡气派震慑,必欲除之面后快,恐留之必为后患,即于涅壳赖回故里前赐御酒一坛。在他刚刚回到自己辖地一个名叫落马潭的地方,再次见到自己熟悉的群山和汹涌的酉水,顿时心怀大畅,豪气冲天,开坛畅饮,岂知天子早已投毒酒中,御酒落肚,涅壳赖即惨呼倒地,摔死马下。涅壳赖的坐骑白马把主人驮回了首八峒,族人们哀号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把他埋在紧靠酉水的一个小山丘上,并建起一座庙宇,那就是流传千古的“八部大王庙”。
世代传承的八部大王涅壳赖的神话传说,在土家族居住地,突破了一切王朝更迭和政治风云变幻而顽强地存续着,没有终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神话看作是土家族远古时期的无文之史。
二、首八峒八部大王庙祭祀活动历久不衰
因为对人神合一的民族英雄涅壳赖的顶礼膜拜,八部大王庙祭祀活动代代相传,没袭至今,成为酉水流域土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皈依。方志谱牒中,多有记载。清同治年间的《保靖志稿辑要》载:“保邑未改土以前,历有血礼之土神。”这个土神正是酉水流域土人血祭上古时期的先人八部大王涅壳赖。此间的《保靖县志》也有以下记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立秋日并春秋社日亦如之。” 碗米坡首八峒的八部大王庙正月祭祀之仪最为隆重,规模极大,土民聚集,观瞻祭祀,参与调年者往往逾万人,在“山水闷奥,几与番部梯绳比伯仲”的交通闭塞的五溪,不能不说是盛况空前。
正月祭祀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是时,男女老少,除保靖本县土家人,还有龙山坡脚、农车、隆头、里耶、内溪、永顺对山,以及湖北来风、鹤峰、四川秀山、酉阳等地土家人,拖儿带女,背起糍粑、腊肉、供果、香纸、腊烛,不辞几百里之遥,爬山涉水,来到首八峒朝觐祖庙。男女老幼着上土家盛装,伴着通宵达旦歌唱的《土家摆手歌》,在大摆手堂进行调年摆手活动,共度调年大节。明代《永顺宣慰司志》记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弑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
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庙堡摆手堂载有当年保靖首八峒祭祀活动与调年盛况的赞许文字。碑文云:“盖闻神威赫矣,千秋顶祀之瞻,庙貌巍峨,此皆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也。弘仰献之重,惟我爵主,昔威振乎保靖。今恩育坝空,过岘(xian,山名,在湖北)者,犹思堕泪之碑。望铜柱者,讵昧义庇之绩……”在这里赞彭公过之而颂八部不足,原因在于土司盛世的缘故。但从碑文记叙的事实看,说明八部大神的祭祀盛况莫过于其发祥地保靖,则是客观公正的。原来的八部神庙只供八部大王涅壳赖,随着时光流逝,彭氏入主湘西后,渐染蛮俗,庙里同时摆放彭公爵主的神位和五代时由外来迁入而后被融入土著部族的向老官人向宗彦的神位,属典型的祖先信仰。
首八峒“八部大王祭”有特定程序。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男女老少欢聚在此,例行祭祀调年。其祭祀程序为:主持人宣布祭祀开始;峒寨德高望重族人用土家语念祭文;杀猪、杀牛、杀羊,并把三牲头割下置于案上;祭祀官宣布抢吃三牲鲜血;部分男人跳毛谷斯;由梯玛领舞,众人齐跳摆手舞。领舞梯玛边舞边唱摆手歌,内容叙及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故事等,歌咏农业事部分众人随梯玛边舞边唱。调年摆手基本动作有三类:一是祭祀娱乐性的单摆、双摆、回旋摆;二是反映劳动生产的砍火畲、挖土、摘包谷、犁田、插秧、割禾、打谷等,每一动作后都跟有衔接很紧的单摆;三是打粑粑、钓鱼、梳头等生活摸仿性动作。
以上可以看出,八部大王庙调年摆手旨在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充满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据首八峒当地的一些老人讲,初解放八部大王庙还较完好,后为赴龙山剿匪先头部队拆毁。土改时,当时的水坝洞村用拆庙的木料建起了村小。现州博物馆收藏着刻有“八部大王”四字的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门楣。
首八峒八部大王庙虽已倾圯,但它曾是保靖调年摆手的滥觞之地,从这里摆手舞逐渐传遍酉水流域土家族广大地区。人们惟首八峒是瞻,相继在酉水流域纷纷仿效,建起了幢幢庙宇,供奉八部蛮酋的木主,令千秋子孙记住在这方土地上曾经的闪电般划过酉水长空的列祖列宗的丰功伟业。于是,以祭祀八部大神为第一要义的庞大而广泛的舍巴日活动,在酉水流域蔚然成风。《龙山县志》(1985年版)对该县祭祀八部跳摆手舞的情况作过如下记载:“土家还信奉八部大神和土王。土家人居住地区都建有八部大王庙和土王祠,也叫摆手堂。每年农历正、三月间,土家人都到神堂跳摆手舞,纪念八部大神和土王,以农车公社马蹄寨的摆手舞活动规模最大。”马蹄寨的摆手舞活动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呢?《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有过叙述:“这里的大摆手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幅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保、庸、桑,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届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众,遂成为湘、鄂、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三、保靖调年摆手的传承与发展
保靖调年摆手始于首八峒八部大王祭,这种源于本土的民间信仰(祖先信仰)而后又发展成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土家人的巨大的群众祭祀活动,最后发展成一个集祭祀、祈祷、歌舞、社交、商业、体育等于一体的土家族民族传统盛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保靖调年摆手不断发展变化,文化工作者们在传承其精髓的同时,对其增加新的内容,使其充满时代气息。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家摆手舞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初步进行挖掘过,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访问过程中,发动群众恢复摆手舞。1982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保靖县文化部门在土家族聚居的普戎公社举行调年会。当天,来自本地土家山寨的男女老少,以及附近的龙溪、昂洞公社和龙山、永顺两县边境的群众共7000多人涌向设于保靖第五中学的调年会场,跳“毛谷斯”、“摆手舞”,玩“龙灯”、“狮子灯”等。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迁陵镇举行盛大的土家族调年会,有复兴、昂洞、龙溪、普戎、迁陵、梅花、水银、阳朝、涂乍、水田、中心等11个乡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带头跳起摆手舞,万众欢腾。文化部民族文化司、省文化厅、省民委、州委、州政府领导,以及中央、省、州、邻省、邻县的文化、新闻、艺术40个单位的专家、教授、记者总计170多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5月18日,湖南电视台来保靖拍摄了“土家族调年酒歌”电视片。1985年7月,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司、中央民族歌舞团派员来保靖检查指导民族文化工作。检查期间,州县文化局组织了《调年酒歌》、打镏子等民族民间文艺节目的汇报演出。同年8月,日本友好访华团来保靖参观访问。为迎接日本客人,县文化部门在县城酉水河上举行“水上歌会”,演出了摆手舞、酉水号子、土家族哭嫁和迎亲等节目,博得日本友人好评,观众达万余人。2004年7月21日—24日,由保靖县委县政府策划组织的《走进酉水》大型原生态文化活动,碗米坡首八峒成为重要一站,当地土家族群众表演了诸多原始性祭祀节目。2006年农历六月六日,保靖县举办了首八峒中华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故里祭祀大典,湘鄂渝黔四省市万余名土家族人共赴祭祖盛会。
上述说明,保靖的调年摆手作为保靖土家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艺术瑰宝,在人们的精心阿护下而始终慰贴人心、褶褶生辉。而今《土家摆手舞》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其根的保靖调年摆手也迎接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县政府出台了保护传承办法,如拿出资金建立摆手舞传习所,培养新人;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人人学跳摆手舞;举行民族舞蹈大赛等。2012年春节团拜,保靖县委、县政府于1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二)在县城开展了万人摆手舞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更将摆手舞的保护、传承推向了新的高潮。
缘于酉水儿女对土家优秀文化的极大自信和高度自觉,借助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东风,辉煌千年的保靖调年摆手,定会续写“惹乎夺(土家语,喝酒的意识),密基卡(保靖土家语,土家人的意识)快把美酒洒长空……”那饱含感念祖先之情和“摆一摆春播种,摆一摆秋摘采”那深藏丰收期望的人文传奇。
(作者简介: 向治学,保靖县政协副主席;田二文,保靖县民族事务局党组书记。)
2012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