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洞】 石灰岩溶洞。外形似屋檐,故名屋檐洞。位于龙山县猛西乡境内。洞高80米,宽35米,深1000米,可藏匿万余人。民间传说五代时,土王吴著冲与彭仕愁征战,被彭打败,逃至此洞栖身,其后母死,故当地村民将此洞称为无娘洞。洞中有暗河,流水潺潺,从洞口溢出,注入猛西河,落差250米,猛西乡利用洞水建成一座小型水电站。
【飞虎洞】 石灰岩溶洞。在龙山县桂塘镇境内。洞内蝙蝠成群栖息,乡人称蝙蝠为飞鼠,土音称为飞虎,故名飞虎洞。洞口位于山腰,下临皮渡河西岸,高15米,宽30米。主洞深约20千米,支洞与近旁溶洞群相通,洞底平坦,能容数千人。民国时期,曾为土匪巢穴,剿匪时在此发生过战斗。1958年在洞内建炉炼铁。今前厅设有灯光球场、土家摆手堂。1983年,费孝通为洞内摆手堂挥笔题名。洞内钟乳石姿态万千,令人称奇。洞中有暗流,水中有盲鱼、盲虾,这是继伊朗和云南个旧后,世界第三次发现盲鱼、盲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大瓜拉洞】 位于龙山县洛塔乡漏斗状洼地的南东侧,洞口处海拔高1135米。洞长1907米,分上、中、下三层洞,由于三股地下水汇集成地下河于下层洞,经人工堵截,由900米长的引水洞流出地表,成为有名的洛塔地下引水工程。
【天坑鼓漏斗】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皮渡河峡谷西岸双坝村境内,是一奇特的喀斯特漏斗景观。天坑上口直径450米,底部直径200米,面积6.6公顷,垂直高度300余米,坑口圆形,状如大鼓,因此而得名。内壁上段的东、南、西三面近90度的悬崖绝壁,十分险峻;北面坡度稍缓,约80度,且无悬崖,人可攀岩至坑底。四壁是原始次生林,高大的乔木荫天蔽日;底部是草地,长有各种奇花异草,相思鸟、红腹锦鸡、猴面鹰、麝香等珍禽异兽栖息其间。
【通天门】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火岩青龙山中腰,距皮渡河200余米,高出皮渡河近100米。是贯通山脉的大石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表景观。它高150米,深400米,平均宽5米,底部呈斜面梯形向上,看上去直至天际,因此叫“通天门”。登“通天门”,由低渐高,开始仅一丝光线,阴森可怖;再入,可见一线蓝天,至顶部,豁然开朗,参差石林,在云霞辉映下,如天上宫殿、云中楼阁,给人以通天及顶之感。
【鲇鱼洞】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火岩皮渡河畔,与河水相连,洞河一体。洞口高20余米,水深丈余,因洞内多产鲇鱼而得名。进洞需乘舟,由洞口泛舟70余米到洞内大厅,游程全长270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共有20个景点,其中以“鱼宫宝匣”“金盘托宝”“鲇鱼宫”最为神奇。
【仙人洞】 龙山三元中台村的仙人洞,旧时香火格外旺盛。洞在酉水河岸悬崖峭壁上,距县城15千米。清光绪《龙山县志》载:“洞中有石,正方如桌,桌上石纹纵横如棋枰,左右两石人相对俯作围棋状。旁列石臼、石灶、石茶瓯各物,工类人造者。相传清乾隆年间,有某氏家贫,事父母孝,日负薪以养,然时缺乏难济。一日至洞,见石臼中有米,持以归,食其父母,自兹日至,日得米如前。及父母殁,仍入洞,视其臼则空无有矣。”称赞洞中仙人扶贫济困,赞助孝友。乡人信之,故三五成群前来拜祭。
【花果洞】 位于龙山县三元乡花果村青岩山下。洞口斜长,形如半月,洞内高不过3米,低仅1米。洞底丘丘小石田形成龟裂图画,田底黄泥色。洞无滴水,而秋田水盈汪汪。洞内并无花果状钟乳石,其名全得于洞外之景色。据光绪《龙山县志》记载,昔日洞外多桃树,花时红英缤纷。一小溪从洞口流过,春日风和,落花逐水流出,景色格外优美。今洞内石田尚存,洞外桃树数株而已。
【桶车龙洞】 龙洞,州域各地皆有,仅龙山县就有6处,以桶车乡龙洞最有名。位于龙山县东北黄连界山下,距县城25千米。洞口如瓮。入洞而下,迎面巨潭盈盈,深不可测,凉风习习,鱼腥味扑面而来,洞水常年外溢。乡人说因潭有龙蟠,大晴天潭水时有暴涨,水浑浊溢出,传为龙翻身,故名“龙洞”。20世纪60年代,桶车乡干部带领村民在洞口劈山筑坝,引水灌田,建了一座小水电站,让龙洞造福于乡人。1976年6月的一天,流水突然中断一日,不知何故。
【莲花洞】 位于龙山洗车河镇支家村境内。1999年1月7日,支家村修筑村级公路,石破天惊,现出一溶洞。有好事者寻径而入。入洞不远,有天然石桥,桥上左右各盘有一条玉龙,长丈余,粗尺许,蠕蠕而动。再前行,穿过圆形石孔,眼前琼花玉树,连枝交柯,石帘石幔,洁白晶莹,千层百褶,若绫若帐。有池清漪潋滟,水面上浮着一块块薄如玉盘、形如荷叶的钟乳石片,有的还从中生出芊芊石笋,酷似争奇斗艳的荷花,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之态,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莲花洞”由此而得名。
【贾市凉风洞】 龙山县贾市乡新寨坝凉风洞,距龙山县城110千米。洞内有股清泉,甘甜清凉。盛夏时节,外面酷暑难耐,洞口却凉风习习,行人常来此乘凉避暑,饮水解渴。洞深长约2.5千米,由下而上即到出口。洞内有自留纪沙页岩析出的盐苗,清末及民国时期,兵匪为乱,交通阻塞,乡人缺盐,进洞取岩砂熬盐,以解吃龙肉都无味之急。吃后微有腹泻,但也并无大碍。洞的中部产冰洲石,质量颇好。有公路从洞口前通过。
【风洞】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火岩皮渡河东岸200多米高的绿荫丛中,距鲇鱼洞200余米。洞内空大,口径小,洞口直径仅1米,内外温差大,洞壁无空隙,故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夏季洞外温度高,风由洞内向外吹;冬季洞内温度高于洞外,冷空气由外向洞内流。经测试,最大风速可达20.1米/秒,平均风速14.6米/秒。洞口已安装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4.5千瓦。游人站在洞口,觉得风力大站立不稳,而一进洞,顿觉风平浪静,毫无风吹的感觉。风洞长4千米,高1.5~20米,宽1.2~30米,有“神鞭”“八仙聚会”等120多个景点。
【大洞】 位于龙山县茅坪乡新场村,洞口宽50米,高40米,洞可通到8千米外的望乡台山腰,整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一团人在此驻扎,宽敞有余。因洞顶厚200多米,岩石坚固,山势险峻,1935年红军游击队曾驻扎此洞。1972年三线建设时期,中央某设计院曾派人到此勘探,拟将工厂建于洞内。因交通不便,遂未建厂。洞内有阴河,流水潺潺于洞南500米处石孔穴流出,洗车河便发源于此。
【叫化洞】 又名母格洞。位于龙山县贾坝乡兴华村山脚。洞口宽15米,高10米,进深200多米。此洞平坦干燥,岩质坚固,冬暖夏凉,加上洞内有一平台,能容100余人。旧时叫化子早出晚归,就栖身于此。1946年冬,为避兵匪,有村民30多人藏于洞中,匪首王家池得知消息,指派兵匪在洞口堆满木柴和辣椒秆,纵火焚烧,10多人被熏死于洞中。此后,村人将母格洞改为叫化洞,以示勿忘过去。
【犀牛洞】 位于龙山县大安乡西部二里山中。形如一口巨锅,深500米,锅底7000多平方米,锅壁陡峭,杂木丛生,麂麝出没,野生黄连、四棱麻遍生,一条毛路可下锅底。锅璧下端有南北两个洞穴,北洞穴位于20来米高的绝壁之上,一个多立方米水流量的山泉从穴中瀑布般泻入南穴。南穴洞口高50来米,宽30米,呈椭圆状。乡人传说,其名缘于一盐客过道,见山旁有牛俯首而立,持扁担欲击,牛忽不见,疑为仙犀,故名犀牛洞。每当雨前,此洞即布浓雾;雾清,天准放晴。乡人常凭此预测晴雨,指导农耕。
【辽叶硝洞】 硝洞,各地皆有。辽叶硝洞,位于龙山县召市镇安塘村他砂湖旁,距县城53千米。洞口宽12米,高9米。斜下20米处,有3个岔口,中岔有阴河,两旁岔口有坪,大的约40平方米,小的10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空气流畅,适宜动物活动,因此自生硝土较多。硝既可作为肥料,又可用来配制火。1949年冬,安塘村民进洞熬硝几百千克。1958年和1962年,先后有10多人进洞,熬土硝250余千克。
【瓦房硝洞】 位于龙山县召市镇岩门村龙潭河源头。洞口呈椭圆形,宽2米,高3米,深约1000米。石灰岩溶洞。洞内泥土较多,含钾量达53%,含氮量在20%以上,属无机复合肥料。1973年和1974年冬天,瓦房、贾坝、召市、辽叶、茅坪等地乡民,多次往返于瓦房硝洞,掘的肥泥50余万千克,用于稻田施肥,禾苗长势良好。
【石花洞】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苦达岭。洞口凹陷,须攀绳梯直下28米。洞内石花、石林、石鼓、石幔琳琅满目,有景点200多个。入洞不远,石林簇拥,黄色的石树上,缀满朵朵晶莹白石花,有的含苞初绽,有的破蕾盛开,一簇簇,一团团,爬满树,压满枝,恰似玉树银花,洁白无瑕。因其花型似梅,故称“梅林”。近之细看,晶亮的矿砂布满朵朵“梅花”,在灯光下闪闪烁烁,有如满洞的珠光宝气。穿行其中,似入琼花玉树之仙境。
【牛洞】 牛洞,各地皆有,仅龙山县就有6个,分别在辽叶、贾市、贾坝、洛塔、召市、茅坪等乡境内,缘于设置牛栏,用于关牛而得名。贾坝乡牛洞位于兴华村,距县城58千米。洞口宽约160米,高约18米,洞深长约3300米。两头对通,石灰岩质,坚固安全。洞内平坦,十分干燥,冬暖夏凉,空气流畅。左侧有小溪,水味甘美,适于生物寓居。20世纪70年代,村民将蜂桶搬至洞中,充作蜂房,1978年,又在洞内关羊喂猪养兔,环境优于在家修建的猪牛棚。
【乌龙洞】 原名“惹迷洞”,2006年更名为“乌龙洞”,位于龙山县桂塘镇杨柳槽村拉卡吾山腰,距县城40余千米。洞口宽20多米,高5米,深约3.5千米,由前洞、中洞和左右两个岔洞组成。钟乳石造型各异,有的似人,有的似兽,有的似塔,有的似花草树木,百态千姿,神奇壮观,其中“九龙宝柱”高31.5米,直径0.8米,巍然屹立在大厅中央,直抵洞顶。进洞如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溶洞的地质年代为4亿年前的上寒武纪地层,形成于六七十万年前,发现有犀牛化石,岩层内蕴藏有铅锌锰矿。在乌龙洞附近还有岩花洞(原名大天坑)、风洞、鲢鱼洞等,这些天然洞穴的景色都可与乌龙洞媲美。旅游部门已将此地开发成旅游区,供游人观赏。
【天锅潭大洞】 位于龙山县洛塔乡,洞口在高644.7米的陡崖中下部,洞长2473米。洞穴由支洞和上、中、下三层洞组成复杂的洞穴系统,属较典型的迷宫。中、上层为干洞,为昔日地下河道;下层为常年性流水洞。洞中化学堆积物种类齐全,绚丽多姿。石笋在洞内别具一格,分单株和连株两种,一般高0.3~1.6米,最高达6米,在中央大厅和二大厅甚为发育,其外表为石花所黏结,分外优雅亮丽。中上层洞及白石膏洞还有石柱、石帘、钟乳石、石幔、穴珠、钙华板,组成形态各异的奇特景观。
【燕子洞】 位于龙山县八面山东南边沿悬崖峭壁上。绝壁上一字形排列4个洞口,一至三洞洞口之间相距10多米,三、四洞相距较远。其中一洞和二洞洞内相通,洞内深10多米,宽八九米。第三洞上壁有一自生石形如燕窝,且常有燕子筑巢,故名燕子洞。燕子洞险就险在从山顶到山脚约1000米,洞外为悬崖陡壁,仅一条人工开凿的羊肠小道可达洞口,可谓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隘。第四洞与一、二、三洞隔绝,进洞需从三洞经两三丈长的独木桥,越过万仞竖形裂隙,最为险要。在第四洞口岩隙中可封锁桥面。入洞微向下斜,至50米处有一大岩坪,可容一两千人,4个洞共可容万人。1950年10月,国民党暂编12师师长师兴周设司令部、后勤处于燕子洞,企图与解放军对抗,却被解放军彻底剿灭。1960年,解放军“成都测量大队”在此洞探查,拟为军事用地,后因交通不便而放弃。
【牛栏洞】 位于龙山县他砂乡合心村松塔枯烈山下端,距县城90千米。洞有大小两个进口,均在悬崖绝壁上,相距3米余。山下是梭多河。小洞口2米多高,3米多宽。大洞口高10余米,宽3米多。左侧一羊肠小道可入大洞,进小洞。入大洞约75米,是头个风洞,洞口狭小,需匍匐前进,凉风迎面,寒气逼人,内有大厅,可容千余人。左拐弯行2.5千米有“三岔洞”,即风声如雷风洞、可供人歇息干洞、流水哗哗水洞。风洞里钟乳石形态各异,别具一格。洞穴长约15千米,可通往永顺县境内。1950年,匪首田高年率部藏于洞内,称牛栏洞是攻不破的“小台湾”,企图凭险顽抗,后被解放军炮击攻破。
【雪花洞】 位于永顺县芙蓉镇茅坡后山下,九龙厅左边太坪溪口。洞口喷出飞瀑,有如滚雪,故名雪花洞。《摆手歌》迁徙词有:“船过石马潭,又过双溶州。望见雪花洞,雪花飞满天。望见九龙厅,地势好凶险………”据传,古时为求雨,梯玛到雪花洞设坛,得罪了洞神,洞口渐变小,梯玛用鼓堵洞口,使进洞之人化成鸭子游出洞来,所以雪花洞口圆如鼓,水喷如飞雪。
【兰花洞】 位于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原名宝瓶洞,近年来因旅游开发而更名为兰花洞。洞为保坪小河落水天坑,阴河穿过大山坡底,长约5千米,至大龙村麻风洞流出。洞内石笋、钟乳石,千姿百态。游览古洞,得上下坡,过石潭,穿石林,趟梯田……洞中世界万千。今洞内修筑有游道,布设有照明,游人进出平安,景色尽收眼底。
【猛洞河小龙洞】 位于永顺县猛洞河与司河交汇处,是猛洞河风光带已开发溶洞中的最佳观光游览溶洞。洞口高20余米,下有一深潭,连接猛洞河与洞内阴河。乘舟游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有石柱、石桌、石凳、石坛、石笋等,还有造型惟妙惟肖的“天鹅群舞”“木鱼石”“悟空盗宝”“八仙聚会”等奇观。乡人传说,小龙洞是东海龙王三太子思过之处,有九只天鹅见他孤独清苦,飞来与他朝夕相伴。“天鹅群舞”便是当年的天鹅化身。三太子早已腾云而去,痴情的天鹅却永远地留在了洞中。
【热水坑】 位于永顺县城南2.5千米不二门风景区内,即公园东头的猛洞河岸沙滩上。水流大如碗口,从山脚石缝中涌出,常年流量0.02立方米/秒,水温保持在40℃左右,故俗称“热水坑”。远远望去,只见白雾弥漫,热气氤氲,犹如华清贵妃仙池。经鉴定,温泉舒适宜人,且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优质矿泉水。常饮之沐之,能治病除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被誉为“仙家三维之露,佛地八功之水”。永顺县政府为方便群众,在此修建了浴室,对外开放,寒冬时节,浴者络绎不绝。
【狮子庵洞】 位于保靖县城酉水北岸。隔河望去,一山耸立,宛若雄狮,洞若狮口,故名狮子洞。入洞一径曰仙子路。旁门下有一穴,洞水荥洄,中涌珊瑚,遥望河岸,水深莫测。右行有千丘田,擎天银柱。沿石门螺旋而上,有石床、石桌、石凳、石杵。易一境,则有石钟、石鼓,敲击有声。清乾隆年间,邑令王倡建书屋三间于狮子洞前,虚掩洞口。书屋前古树、修竹掩映,寂静而悠然。陈渠珍驻扎保靖时,卸任湖北监利县长的沈从文三姨父聂仁德,路过保靖,被学生陈渠珍安排到狮子庵休养。沈从文稍有闲暇,就入洞请教博学多才的三姨父,受益匪浅,书写了狮子洞的一段佳话。
【石楼洞】 位于酉水南岸,距保靖县城2千米。洞外绿树成荫,洞口清流潺潺,夏日酷暑,洞泉甘甜清凉,洞口凉爽宜人。入洞拾级丈许,即达石楼。楼可容10余人,洞侧有窗,可望群山环拱,可闻酉水涛声。清雍正年间肖肇极有诗云:“古洞玲珑乱石边,奇偏凿就是何年?行来窄径疑无路,上到危楼始见天。流水带烟遮岸曲,浮云蔽日掩岩巅。古今游士知多少,未审何人得遇仙。”
【白岩溶洞】 位于保靖县复兴镇鳌溪村。洞穴系受下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较强的方向性。洞深约5000米,高10米,宽20米。入洞斜走10米后,顿时空旷平坦,分为两岔。右岔有“龙腾狮跃”“银田千丘”“福寿蟠桃”等奇观;左岔有“松花宝塔”“虬龙绕塔”“白晶玉龟”“罗汉戏水”“琼浆酒杯”“华盖映彩”“浪淘金沙”“铜壶滴漏”“麒麟朝圣”“金坛玉液”等景观。洞穴形成于白垩纪-第三纪,至今仍在向纵深发育。
【酉水九洞】 泛指酉水流域洞穴多。如古丈河段的三百洞,保靖河段的石楼洞、锣鼓洞、首八峒、高王洞、母子洞、双连洞、硝洞、风洞、倒洞、黑洞、悟机洞、五佳洞、新田边天坑洞、神鸡洞、星天洞、云霄洞、双天坑洞、圈圈洞、麻园洞、凉风洞、姜洞、锣鼓洞、告洞、犀牛洞、瑶琼洞、王鳖洞、毛沙洞、金银洞、那席洞、杀鸡洞、长中坪洞、泽八硝洞、何家天坑洞、乾洞、土湖洞等。
【酉水十八碛】 指酉水中的激流险滩众多。包括方竹碛、对头碛、桑树碛、磨子碛、油房碛、青浪滩碛、高头彻上油滩碛、茨滩脱水椿木碛、公羊坪人头碛、驼背头上磨勾碛、比耳新寨楠木碛、拔茅上头石灰碛、斗碛、隆头雅鱼肖家碛、黄牛滩脱水黄牛碛、肚脐岩磨子碛、里耶正街吴家碛、锅巴滩对面龙木碛等。“青浪滩”实际是9碛,《酉水船工号子》歌唱者将青浪滩9碛作1碛计算,故而叫18碛,实际是26碛。
【酉水七十二岩】 指酉水河道中突兀的挺心岩。七十二,泛指多,说明酉水行船的艰难与风险。《酉水船工号子》唱词中有25处岩,即鸳鸯岩、梳头岩、风流岩、烧火岩、钻子岩、踩脚岩、三枪岩、雷打岩、观音岩、虾子岩、青鱼岩、二子岩、老司岩、马角岩、雀儿岩、鸬鹚岩、棋盘岩、砂磨岩、界牌岩、牯牛岩、送亲岩、天台岩、蜂子岩、龙岩、草包岩。保靖拔茅老船工何美华介绍有36处,即猫儿岩、乳香岩、螺丝岩、屙屎岩、形羊岩、鹭鸶岩、嫲嫲岩、棋盘岩、蛤蟆岩、桌子岩、夜壶岩、蟠龙岩、镜子岩、纱帽岩、牛头岩、蓑衣岩、刀背岩、三角岩、斗篷岩、门坎岩、牯牛岩、鸡笼岩、左脚岩、桅子岩、梯子岩、菩萨岩、龙头岩、磨鹰岩、送亲岩、天平岩、强盗岩、磨子岩、蜂子岩、高岩、龙头岩、龙岩。
【树叶儿洞】 位于保靖县迁陵镇怕逼村下撇沙唐家河岸绝壁之上。洞口高出水面30米,洞口藤萝掩映,入口即见石乳如瀑,似帷幔下垂张罗。稍入,洞体廓大,无数巨大石笋直指洞顶,令人惊骇。向左有洞,须弯腰进入,映入眼帘的是石乳梯田、蟠桃,千姿百态,洵为奇观。往主洞逆浅水上溯近2千米,上通阳朝乡甫吉村落洞,仰视一线天光,犹如在黑夜见到了光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龙栖洞】 位于距保靖县城4千米的要坝村酉水北岸。洞分上下:下为水洞,洞口开阔,清泉长流,乡人洗濯浣衣、炎夏纳凉常聚于此;盘山绕行,可至上洞,洞灯照耀,熔岩千姿百态。沿“之”字形石级下行百余米,潺潺流水,游弋盲鱼。沿钢梯上几十级至洞体前壁上,路分为二:一条寻石径山,过双立石乳柱窄门至前壁石台;另一条径直往前,穿过石乳群可至小洞口。俯身过石坎,沿钢梯直下,豁然开朗,与初入洞时垂直向下的景观迥然有异。洞体廓大,洞底积沙如石,坚硬不滑。再往右,则乱石堆积如山,不可攀越,频添神秘。此洞游历者甚多,作家康濯先生曾赋诗称道:“保靖龙栖洞,湘西又一奇。武陵形迹胜,四海更争趋。”
【白崖洞】 位于保靖县复兴镇敖溪村与水银乡巨苦村交界处的那溪坳绝壁下。因绝壁大半白色,故洞名白崖。洞分左、右两岔。右洞钟乳石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左洞洞体廓大,高不见顶。洞中多水塘,游鱼在水塘中往来穿梭,大者0.5千克有余;白色盲虾,不计其数。每逢春夏水涨,洞中只闻流泉之声,不见注水之状。偶呼一声,回声如雷。探洞人曾步行两天,至一小湖,水清澈见底,洞顶倒悬石钟乳如剑,直刺水中,探者不可越。而一旁有黝黑一洞,漆黑潮湿,是大水来时的通道。此洞系原生岩溶,洞水被用作县城居民生活用水。
【奇梁洞】 位于凤凰城北4千米七良桥村南,吉凤公路一侧。洞内石笋、石柱粗壮挺拔,似大厅梁柱,故名。洞口高20米、宽12米,洞深6000多米。洞口农田阡陌,三月桃李花开,小溪潺潺没于洞中。洞以“奇、秀、幽、峻”著称。有古战场、龙宫、天堂、十里画廊、阴阳河五大景区。“古战场” 民间流传的是“三十六人杀九千,死在奇梁洞门前”的故事。有古碾坊遗存佐证。从“龙宫”台阶盘旋而上,即进入“天堂”,三十二大景观映入眼帘:南天门、仙女出浴、御笔天书、凌霄殿、玉树琼花、逍遥宫、人间瑶池、百鸟朝凤、广寒宫,令人目不暇接。再观赏十里画廊,渡过阴阳河,令人流连忘返。
【白虎洞】 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白虎山下。洞深不可测,内有一水溶裂隙,像个大喇叭,直通山顶。透过洞眼,可见一片极小的天空,名“天眼”。洞内右侧一石形似乌龟,似缓缓爬行状。传说古时天庭二十八宿的西方守护神白虎下凡巡视,途经隘口,被秀丽的风光迷住,在此洞长住,天上方一日,地上几千年,天庭第二天例行点名,白虎的好友雷神怕玉帝知晓,轻声唤其归位,岂料雷声再小,却威力巨大,击穿了洞顶,形成天眼,洞内深潭中酣睡千年的神龟也被震醒爬出。由于白虎为西方守护神,到隘口长住后,人们安居乐业,为感谢白虎,故把此山更名为白虎山,此洞命名为白虎洞。
【阴元洞】 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石洞因雨水长年侵蚀,其外形酷似女性生殖器,故称其为阴元洞,为远古母性图腾,极被崇拜,严禁挖土取石,奉为母神予以保护。
【鱼井】 虽名曰井,实为一洞。位于吉首市太平乡与马颈坳镇交界处的司马河北岸。洞内流水潺潺,洞口凉风习习,洞外河水冰凉侵骨。曾有赶场人于洞口纳凉,因仿佛听见洞里有异人说话之声,被惊吓而致疯,因而一般人不敢轻易过其门,将其视为鬼神之洞。
【太虚洞】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小溪桥社区。清光绪《乾州厅志》称:“太虚洞,州东三里,高十余丈,深半里许。洞口如螺从上开。中有八仙台,可布一席,石乳如缨络。下有溪流可垂钓,常有云气在中,非烟非雾。为八景之一,曰‘太虚洞天’。”并且记入清光绪《湖南通志》古迹,载有明代碑刻数通。
【白塔洞】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云丰社区长坨寨马滚坡山腰中。洞口高1.9米,上悬一石柱,刻有“白塔洞”3字,为扫云道人所题写。洞内空旷,多白色钟乳石,层叠如塔,最高7米,击之铿锵有声。与火光相映时,霞光耀眼,故又名金霞洞。
【会故洞】 位于吉首市双塘镇冲虎村。洞口高、宽各80米,洞口与地面高差15米,洞长1260米,宽30米,洞壁、洞底均为完整岩石。洞有两层,上层方正,干燥,面积15120平方米;下层夹层,面积22680平方米,有少量流水、积水。洞顶厚300米。
【灵洞】 又名盘瓠洞、玉田洞、温洞。位于泸溪县白沙镇屈望社区白沙至浦市公路后坎。洞长600米左右,最宽处可容纳200余人。洞内景观奇特,有“玉莲锦幕”“羲皇头像”“辛女教儿”“莲花天烛”等景观。曾作为泸溪县酒厂盘瓠酒的洞藏处,现外部已被居民建房所遮掩。
【长洞】 位于泸溪县城白沙镇沅江社区司法局下客运码头对河沅水东岸的岩壁中。洞口呈长方形,像鲇鱼口,洞内宽敞,直通岩头河村(现桥东社区)。抗日战争时期,白沙设兵工厂,器材设备都放在洞中。
【红军洞】 原名红岩洞。在泸溪县潭溪镇松柏潭村境内,距鸬鹚嘴芭蕉潭渡口600千米。洞长30米,高7米,宽6米,能容百十人,旧时人们曾在此躲避兵乱,洞内有一股清泉长流不息。1950年初,一名解放军通信兵从此路过,被当地土匪杨云飞部的匪兵拦截,杀害于此地。为了纪念他,当地人将此洞改名为红军洞。
【自生桥洞】 位于古丈县双溪乡梳头溪村南。洞口横生一座卵石胶结的天然石拱桥,桥跨径约14米,高约3米,桥面宽1.4米,进洞必由桥上经过,人行桥上似有摇晃之感。洞口倚墙,为1944年酉南、仁爱两乡反“土地呈报”失败后,一支余部隐藏于此所筑。洞分两层,可容千人集会,一层宽敞明亮,二层岔生干洞和湿洞,湿洞有水潭,干洞上有石隙透进光线,洞身延伸1.5千米,另有一小出口。洞壁石乳丛生,景观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