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单碑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单碑

1.城池·廨署碑

【新建五寨城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抚刘臬撰文。碑记湖广之西部,崇山深溪,诸夷盘错,自舜至明,叛服不常,剿抚不断。至嘉靖三十三年,移麻阳参将于五寨长官司。五寨司(今凤凰)旧有土城,甚卑隘。经督府批许,参将孙贤经画,嘉靖三十五年春开工新筑城墙,次年九月工成。城墙砖石结构,垣墉高厚,埤堞楼橹,巍峨完整,内壮节镇,外耸瞻望。费帑金570两。今碑不存。碑文738字,收入清乾隆《辰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

【五寨司新建参将戎署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抚刘臬撰文。碑记嘉靖三十三年,移麻阳参将于五寨司(今凤凰),建牙驻节,宜有公宇。参将孙贤主持营建参将戎署,始事于嘉靖三十五年十月,次年二月工竣,内外30余间,高闳崇庸,体势轩昂,丹雘藻丽,仑焉奂焉。费帑金380两。今戎署与碑不存。碑文649字,收入清乾隆《辰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

【卢溪新建县治碑】  原立于泸溪旧县治武溪镇。明隆庆六年(1572)邑人曲入绳撰文。记卢溪(泸溪)县城地滨两江,时有水患,隆庆五年五月,霪雨旬日,洪水滔天,自县治廨宇以及公馆驿传,荡析无遗,民居存者仅十之三四。次年,进士王京抵任知县,除抚宪给发公帑外,王率官员捐廉、变卖官地、干犯情轻者助工,于原城隍庙处新建县署,经始于隆庆六年闰二月,落成于秋七月,厅堂楼阁,规模超前。并重修城隍庙、杨神祠,安设民居。王精堪舆,亲作规划,力排阻挠,抚顺民心,朝作暮思,尽心竭力。今县署与碑不存。碑阳142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三廨署》。

【卢溪怀远楼碑】  原立于泸溪旧县治武溪镇西北怀远楼。明万历十一年(1583)邑人石珮撰文。记明万历八年,进士吴一本知卢溪(泸溪)县事,越两年冬,吴捐俸于城西北修楼,次年四月落成,风棂月牖,游云芳草,制度严密,名“怀远楼”。良牧化行,以怀远民,绥靖地方,护城卫民。今楼与碑不存。碑文64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六古迹》。

【乾州新建土垣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泸溪县训导黄凤翔撰文。记康熙四十三年乾州设厅,厅治东南环水,西北绕山,旧有土城,周围239丈,城以内民仅十分之一。康熙五十九年八月,佟世英莅任同知,拟于西北另筑土垣,即商各属,捐资经营,不动上项,年内落城。墙长400余丈,厚5尺,高8尺,包罗旧城于内。且创筑城之法,兵、民每人筑一丈,刻石镌名,日后倾圮,责令原名修葺。今土垣与碑不存。碑文498字,收入清乾隆《乾州厅志·卷三艺文》。

【重修乾州城垣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清嘉庆三年(1798)乾州厅同知赵贵览撰文。记乾州民苗杂处,为楚西南边徼重地。旧有土城,乾隆六十年(1795)失守,土垣残败。嘉庆元年十一月,赵贵览主持筑砖石城墙,至三年八月完工,计长604丈,高1.8丈,设城门三、炮台三、角台二,动帑8.2万两。并于城内凿井二,以便取汲。爰扩前规,聿壮后观,俨成巨镇。今碑不存。碑文471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

【芷州修葺土知州官署碑】  位于永顺县列夕乡友和村芷州组。清雍正四年(1726)彭启舜、彭启尧撰文立碑。碑记祉舍屋基,原属旧治世业,弃荒多年。经先考公相其地,可以营室,乃甃石砌补,垒基使高,将为城堡。工已半,兄尧擢录老司城,由舜继续修葺,八月告成。官署为木构平房,一排5间,柱枋硕大,板椽厚实,今仍坚固。碑石嵌砌于朝门边保坎石中,碑面43厘米×35厘米,11行,131字,楷书阴刻。保存完整。

【龙山新修城垣碑】  原立于龙山县城。清雍正十年(1732)龙山知县袁振绪撰文。碑记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后,龙山新设县,驻江西寨。袁知龙山县事,始议筑县城于麂皮坝,因井泉不资,改筑新田堡,即今县城地。城墙兴修于雍正八年九月,次年十月工竣,长740余丈,高1.4丈,外用石砌,内筑黄土,女墙垛口甃以火砖。费帑金980余缗,不足者袁捐俸廉。今城墙与碑不存。碑文403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龙山新修公署碑】  原立于龙山县城。清雍正十年(1732)龙山知县袁振绪撰文。记龙山新设县,为政者要有高明之具,必有游息之物,然后理达而事成。城垣既筑,于是筹措经营,期年内次第修建县署、儒学、尉司、巡司、千户所,体貌崇隆,观瞻攸属,各有出政之所,乃牧民者之责。各公署与碑均不存。碑文298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永顺府建城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清雍正十一年(1733)永顺知县李瑾撰文。碑记雍正六年,彭肇槐输诚献土,改永顺司为永顺府,以永顺县附郭。其先同知、副将皆负险而居,未有城郭。巡察御史唐勘边至永顺,以猛峒之地旷阔平阳,宜建城垣,先行摺奏。檄令瑾董治其事。以土司官庄易民田,布城五里三分。先筑土墙,因土多砂,随筑随圮。为长久计,瑾请命于府宪,改建石城。雍正十年春兴工,次年夏落成。城墙砖石结构,围长954丈,高1.9丈,设5旱门,4水门,14炮楼。并建衙署、庙宇若干。猛峒非昔日之景,金汤在望,磐石永奠,楼阁峥嵘,烟火稠密。领帑17021两,知府袁承宠捐银3000两,李瑾捐银992两。今城垣与碑不存。碑文1180字,收入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

【重建王村公馆碑】  原立于永顺县芙蓉镇。乾隆二十三年(1758)永顺知县陈惠畴撰文。碑记王村水陆交会之地,旧有公馆一所,屋宇残废,基址甚窄。乾隆二十三年秋,惠畴捐俸400两,协镇那兰保等亦捐金,由巡司田朝泰董其事,新购地基,庀材鸠工,四阅月而工竣,公馆规模宏大,次第整齐,巍然可观。大宪巡边,学宪按临,皆有憇息之地。今公馆与碑不存。碑文294字,收入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

【保靖建外城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南门外接官亭。清嘉庆七年(1802)保靖知县胡如沅撰文。碑记保靖县城四面环山,一面环水,形如锅底,原有城墙短小。嘉庆五年,胡如沅与众官员捐资,上宪核发公项银1000两。当年三月开工,添筑城外围墙,自喜鹊溪起,至天王庙河边止,随山高下,曲折盘旋,与烟霞山、龙头山、得胜坡、二月坡四卡联络接应至七年六月工竣,计筑围墙长718丈,高1.1丈,用块石、灰浆砌成,立门楼3座。今城墙与碑不存。碑文469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黄丝桥补修北门城楼碑】  位于凤凰县阿拉营镇黄丝桥古城北门城楼。清咸丰九年(1859)佚名撰文。记署前营都开府正堂凤凰营巡政厅□□,查视古城,城墙坚固,惟北门城楼倾圮,报请总镇文大人、兵备道瞿大人准允,捐廉整修,始事于咸丰九年六月,至九月工竣。文武上下,共济时艰,同心同德。今黄丝桥古城与北门楼均保存完整,碑嵌于城楼砖墙内,碑面40厘米×69厘米,19行,224字,楷书阴刻。碑文漫漶。

【重修古丈坪厅署碑】  原立于古丈县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古丈坪厅同知董鸿勋撰文。碑文追溯古丈坪厅沿革,清雍正四年(1726),永顺宣慰使彭肇槐纳土归流,设永顺同知,以古丈坪为治所,建厅署;之后裁同知,设知府,至道光二年(1822)奏改古丈坪督捕同知为抚民同知,设古丈坪厅。厅署在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三次毁于兵燹巨火。鸿勋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履任入署,蒙巡宪莲花朱公允许,重修厅署,阅数月而工竣。并记近一年的屯防养民之政绩。今厅署与碑不存。碑阳1310字,收入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下》。

【泸溪增修旧监碑】  原立于泸溪旧县治武溪镇。民国23年(1934)泸溪县长文星三撰文。记泸溪监狱幽暗湫隘,犯人因疫而死者时有发生。刑以化民,岂可使犯罪者复罹灾厉?民国22年冬,星三募捐800余金,鸠工庀材,增大原监,加筑工场,清理沟渠,开辟厨厕,不3月而工竣,从此狱囚稍自苏息于其中,且可从事工业。旧监与碑不存。碑文204字,收入1960年油印本《泸溪译志·第三卷建置志·附前人作者文艺》。

2.学校碑

【卢溪县重修儒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治武溪镇文庙。元至大三年(1310)张图南撰文。碑记卢溪(泸溪)“户凡八百余……椎结相后先,言嗢吚不可辨”。“不知何年(此指元至元12641294年间,达鲁花赤盖忙古歹所建儒学。其实,早在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卢溪已建儒学),值邑治西偏立屋三间为学宫,卑狭粗略,岁久圮腐。”至大二年秋,王克柔来尹是邑,德宜善政,不如善教,遂捐廉首倡,邑人乐助,得钱200余锭、米80石,于旧址旁拓地重建,“仿以鲁庙,龛座旒黻,式是等威”。大成殿、棂星门、崇应门、东庑西庑、讲诵堂、旁室、二斋、庖廪,次第而成。“邑人聚观,咸谓跨轶宋旧。”遂召子弟入学。越岁,士子语言平顺,字画楷庄,学校之功已有验。今学宫碑不存。碑文822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卢溪兴办儒学碑阴】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元延祐四年(1317)罗辰龙撰文书丹。碑记卢溪文庙建成,四方卿士云集,郡邑士子涌汇。县伊扩建斋舍,众人献地捐钱助工,筹划经营,不日落成,凡师弟子,得所依归。“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为星。日月星辰交运,而岁以成;乡尹庶民交助,而教化兴。”今碑不存。碑文236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卢溪儒学地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元至顺四年(1333)卢溪县尹刘时懋撰文。碑记元至顺四年,湖北廉使高公按治卢邑,适逢争僦官地17亩,遂命援例拨入儒学,作师生膏火之资,卢溪儒学始有学地。县伊刘时懋葺新儒学,延师取生,士子登高科,涉显仕,全赖教养之功。今碑不存。碑文639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卢溪重建儒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明万历二年(1574)副使杨栢撰文。碑记有人说,卢邑边彝之士,数十年取一科第,即算是极大盛事,并把这一责任归咎于文庙朝向不吉。明隆庆五年(1571),卢溪县治毁于洪涝,官署学宫荡洗几尽。次年,王京知卢溪县事,首建县署。万历元年,再捐廉首倡,民多乐助,重建文庙,并转其向;秋,传来邑人石珮中举之喜报,天人协应,士民同庆。碑文对王公政绩给予赞赏;对士子登堂入室,发舒志意寄予厚望。今碑不存。碑文837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卢溪重修儒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邑人杨庄撰文。碑文先述卢邑建学历史,接记明万历三十六年,卢治再遭水灾,儒学再次毁于洪涝。知县谢应麟捐廉倡建,未尽去职;县教谕李培秀免力为之,不果;三十八年春,辰州通判周祖美续建,不逾月而工竣,焕然一新。由此发出感慨:“天下事牵于顾盼,则易者难;克自振拔,则难者易。”最后号召士子“进德修业,无负作兴者之盛心”。今碑不存。碑文707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修学舍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顺治十八年(1661)邑人杨蕃生撰文。碑记顺治十五年,汤国禄知泸溪县事,县署与文庙明伦堂、尊经阁毁于兵燹。时值王师入滇,厉兵秣马之际,无暇顾及修葺。十七年,汤公未修县署,先捐廉建学舍,不扰民力。次年工方竣,汤公解任,还捐自家房舍数栋,永为学舍之用。汤公不但爱民,更爱士类,且为长久计。今碑不存。碑文409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修葺儒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泸溪知县高棻撰文。碑文追述泸溪建学史,从前科第蔚起,代不乏人。今40余年不闻歌鹿,难道是天之生才丰于昔,而啬于今?现又宫墙倾圮,屋宇飘零,实则司牧者之过。康熙十年冬,高棻与学博汪捐俸首倡,众缙绅与学士踊跃襄事,易朽为新,次年夏工竣。多士云集,敦诗书,说礼乐,异日必将连登科第。今碑不存。碑文411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捐修先贤先儒牌位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康熙中叶泸溪县教谕李嘉楹撰文。碑记泸邑屡遭兵燹,文庙无先贤先儒牌位,春秋祭祀,均皆遥祭。欣逢辰沅永靖兵备道汪震元观风至此,慨捐俸金,修设93座先贤先儒神像,饰以金碧,缘以丹漆,辉煌照耀,巍然可瞻。县令傅克生、教谕李嘉楹奉谕测吉,血牲以祭。今碑不存。碑文388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重修明伦堂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泸溪知县茅国祚撰文。碑文阐述孔子之道,其最大者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故天子首重明伦,凡设学之地,必建明伦堂。康熙四十二年,国祚见泸邑明伦堂朽坏,率先捐俸,邑僚佐绅士鼓舞乐助,鸠工庀材,阅四月而规模初立。惜因亲死而去官,望后之贤人君子踵事增华(康熙四十五年,知县伍士琪续修蒇事)。今碑不存。碑文502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重修学宫转向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雍正九年(1731)邑人李陟公撰文。碑文开篇记泸溪自唐武德初设县,未设儒学。“宋庆历中(10411048),天子诏天下郡邑皆立学,泸之学宫自兹始。”然后追述设学历史。原学向取己亥,位置得宜,科第连缀。康熙十年(1671)易为壬丙,逆水背峰,数十年来未有高中者。雍正九年春,张弘烈来知县事,捐俸百金,邑人踊跃捐金捐粟,诹吉鸠工,仍易壬丙为己亥,余遵旧制,经3月告成。观者如堵,咸谓将来人文蔚起,必大有异于往日者。今碑不存。碑文399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重建崇圣祠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雍正十年(1732)泸溪知县张弘烈撰文。碑记泸邑崇圣祠瓦碎垣颓,不蔽风雨,圣人不安,皇上不安,官斯土者何以得安?众人修葺文庙并转向,弘烈独力捐资,重修崇圣祠,经4月工成,庙宇尊严,不负皇上崇圣之心。今碑不存。碑文507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捐修尊经阁碑引】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乾隆二年(1737)泸溪知县罗如伦撰文。碑记泸邑学子“匪学之不力,亦书多未备耳”。今圣天子谕颁经史于各地,泸学列入其中,宜亟修尊经阁,以便藏书。泸在先明时建有尊经阁,现仅存遣址。乾隆二年,如伦捐俸首倡,望邑中绅士量力捐助,共襄美举。藏经有阁,士子有志者,得以博览群书。今碑不存。碑文373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修泸溪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泸溪知县熊学烈撰文。碑记国家兴隆,特重学宫,“人迹可至,教学胥通”。数十年来,泸邑中举人登进士者寥寥无几,皆因黉宫未敞,泮水未清所致。乾隆十八年,学烈捐俸首倡,众人乐助,修葺黉宫,输浚泮池,增高墙垣。工将竣,泸邑廖友尚即中举。学宫气象聿新,邑人吉已预兆,从此益加勤勉。今碑不存。碑文672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熊公修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泸溪贡生李涌撰文。碑记先明时,泸邑学宫焕然,人文炳蔚,代不乏人。然今数十年来,文气未疏。乾隆十八年,知县熊学烈改造学宫,朽者易之,欹者正之,缺者补之,新增围墙,改凿泮池,焕然改观,金碧辉煌。经始于六月,竣事于十一月,费金500余。熊公治泸,首重建学。我泸邑学子汇集于此,淬磨砥砺,行将以文章华国,以品行范俗,以事功济时。今碑不存。碑文766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泸溪题熊君重修学宫碑记后】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泸溪知县顾奎光撰文。碑记乾隆十八年,奎光莅任泸溪,适逢文庙重修造竣,宫墙焕然,为前任知县熊学烈鼎新。据查县志,明万历元年(1573)癸酉重修文庙时,邑士子石珮中举;今又逢癸酉重修,士子廖友尚报捷京兆,循环往复,造化巧合。愿邑中学子,共为勉之。今碑不存。碑文239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一学校》。

【重修泸溪县儒学明伦堂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文庙。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泸溪教谕费应泰撰文。碑记泸溪儒学适刚修葺,庭貌焕然。惟明伦堂因力绵而未能维修,迄今50余年,墙倾檐折。乾隆二十三年,前知县顾奎光出俸倡修,诸士绅捐赀以助,悉为一新。于是儒学中若堂若署若斋,颓者已兴,淋者已燥,墨者已明,气象全然改观。今碑不存。碑文333字,收入清乾隆《辰州府志·卷四十三艺文纂第四》。

【泸溪程教谕捐购藏书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南溪书院。清光绪十七年(1891)拔贡文聘珍撰文。碑记泸溪新建南溪书院,规模齐备,弦诵清音。然无藏书,学子无黄卷可阅。光绪十七年,陈教谕招集众人筹款购书,得注解韵府、史汉等书32部,并行点勘。他日诵经致用,必有为世奇才。今碑不存。碑文630字,收入1960年油印本《泸溪译志·第十卷杂识·附录文艺》。

【五寨司重建学宫碑】  原立于凤凰县登瀛街学宫(文庙)。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偏沅巡抚赵申乔撰文。碑记五寨司(今凤凰)明万历间始设博士弟子,旧有学宫,明末毁于兵燹,然志载无可考。申乔于康熙四十一年调偏沅巡抚。四十三年,移辰沅监司于镇筸,添设乾州同知,凤凰营通判,移麻阳县儒学训导于五寨司,以训迪多士。四十七年,新任辰沅道孙调鼎请教申乔治理地方谁为先者,申乔告之先于学校。不久,孙遣人送来学宫图纸。四十九年春,孙报学宫事竣。棂星门、礼门、义门、泮池、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月台、正殿、两庑、明伦堂、启圣祠、学博舍、义学馆,次第落成,翼翼堂堂。除公项银百金外,总戎张谷贞捐俸五万,余为孙捐俸厥成,不费民财,不劳民力。学校所系尤重,五寨建学尤亟。将见学术正而人品端,人品端而士风振,礼义廉耻之教,被之五寨。今凤凰学宫尚存大成殿(乾隆五十年复修),赵申乔碑不存。碑文828字,收入清乾隆《凤凰厅志·卷二十艺文》。

【凤凰新建敬修书院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清乾隆十三年(1748)辰永沅靖兵备道永贵撰文。碑记乾隆十一年,永贵奉命观察镇筸(今凤凰),见其地士风朴陋,教化未彰,遂出俸钱240金,辰州太守陈嘉穀等率属相助,命通判潘曙修建敬修书院。阅两月,讲艺堂、楼士室、门庑庖廪,次第而成。乾州同知朱燕、潘曙又捐俸钱,供生徒饮食费用。今后士子学于其中,必将遵循仁义中正之礼,化风成俗,日有增进。今书院与碑不存。碑文389字,收入清乾隆《凤凰厅志·卷二十艺文》。

【凤凰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登瀛街文庙。清乾隆五十年(1785)辰永沅靖兵备道王家宾撰文。碑记凤凰文庙创自康熙年间,迄今80余载,颓敝倾圮。乾隆四十九年,家宾捐廉首倡,凤凰官绅乐为相助,得金若干,修葺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棂星门及屏墙围垣,新建明伦堂、启圣祠、省牲所,次第告成,宏广轩豁。官斯土者,倘能时加修葺文庙,崇道右文,山陬僻壤,亦将化为文物声明。今碑不存。碑文495字,收入清道光《凤凰厅志·卷十九艺文一》。

【凤凰宾兴银捐助碑】  原立于凤凰文庙宾兴馆,今藏凤凰县文物管理局。清光绪二年(1876)佚名镌刻。碑文分为三部分:前记“各文武官员捐助宾兴银钱数目”,记辰永沅靖兵备道陆传应及以下官员7人官职姓名钱数;接下记“本厅各绅耆捐助宾兴银钱数目”,记贵州巡抚田兴恕及以下8人原官职姓名钱数;末记光绪元年,宾兴馆实收银(可能是利息)160两,资助生童参加乡试140两。碑石红砂岩,残损,碑石165厘米×93厘米×10厘米,18行。

【黄丝桥助学碑】  立于凤凰县阿拉营镇黄丝桥古城。民国20年(1932)凤凰营各界人等同立。碑记唐力臣司令于民国初年师次该地,目睹众多俊秀无力读书,遂捐俸置杨苟垅学田3丘,计种34升,日后有赤贫子弟不能公学肄业者,另聘教员授课,以此款作为束脩基础。碑面104厘米×48厘米,8行。

【雍正九年新建乾州学宫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雍正九年(1731)湖南学政习寯撰文。碑记清康熙年间,乾州归化,建官吏,设学校,岁科照小学例,取进弟子员8名,设学取士20年,而学宫未建。乾州厅同知沈元曾捐俸以倡,乾人士踊跃相助,雍正九年,文庙、两庑、戟门、乡贤名宦等祠相继落成,规模焕然,乾之人始之有学。将见乾州文风日起,德化广布,风俗日新。乾州今存学宫为后人重建,习寯碑不存。碑文466字,收入清乾隆《乾州厅志·卷三艺文》。

【雍正十年新建乾州学宫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雍正十年(1732)乾州厅同知沈元曾撰文。碑记乾州辖十里,上六里为苗,下四里为土。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设郡司马于乾州。五十三年添设文员,以通声教,次年取进文、武童生各8人,自是岁科以为例。然学宫未建。雍正七年,元曾以建学请湖南学政习寯,习捐40金以为倡。元曾集众商议,排除畏难,捐俸入之半,众人踊跃捐助,共襄厥成。计规地深27丈,广19丈,建大成殿,供先师及四配十哲,东西两庑、戟门、乡贤名宦祠、泮池、棂星门、黉门;崇圣祠、明伦堂、广文官舍则留地待建。经始于雍正七年十一月,落成于九年十一月,计用费395两。原学宫与碑不存,今存学宫为后人重建。碑阳872字,收入清乾隆《乾州厅志·卷三艺文》。

【乾州建学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雍正十年(1732)湖南观风整俗使李徽撰文。碑文先论述“孔子之道,即尧舜汤与文王之道”,说明其道“可以行之一时,传之万世,用之天下国家”。亦可使苗民骎骎向化,依附宫墙。接着记述乾州设学取士,20年未建学宫。同知沈元曾上请各宪,下谋乾人,兴工建学,以次告成,贞固坚好。最后愿乾人登堂入室,求取先王之道。今碑不存。碑文749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

【乾州扩修学宫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州厅同知张钟撰文。碑记乾州建厅、设学、创学宫之情形。学宫虽有成规,但缺略尚多。张钟莅任后,报经上宪准允,兴建崇圣祠、明伦堂,并购民地建广文官舍,次第举行,渐趋完备。除公项银外,张钟捐廉数十金。今碑不存。碑文827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

【重修乾州文庙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嘉庆六年(1801)乾州厅同知阎广居撰文。碑记乾隆六十年(1795)兵燹后,乾州文庙仅存崇圣祠,余俱付灰烬。嘉庆六年,同知阎广居与前同知赵华轩共议重建,正殿两庑、戟门垣墙、乡贤名宦各祠,以次告成,庶以妥神灵而慰观瞻。鼓励士子学习诗书礼乐,忠孝廉节,处不失其守,出无负所学,方称为圣人之徒。今碑不存。碑文350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

【乾州学田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文庙。清乾隆八年(1743)辰永沅靖兵备道马金门撰文。碑记乾州苗土相错,生斯长斯,历有年所。乾隆元年,移泸溪司训于乾州,以专其任,士风丕变,游胶庠者日众。又设义馆,以广其化。每年应试者数十人。然乾州地瘠民贫,膏火无资,无以鼓励来学者。乾隆五年,官军剿灭鬼冲、排楚“顽苗”,将其田地充公。次年,乾州同知王玮请作学田,“课其租入归之司训,以赡来学之不给者”。今碑不存。碑文855字,收入清乾隆《乾州厅志·卷三艺文》。

【乾州创修考棚衔名碑】  位于吉首市乾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佚名撰文。碑列创修考棚官绅“乾州直隶军民府王”等8位官员姓名,首事贺代贤等46人姓名。未列捐资额。该碑原置于乾州考棚(后改为吉首市第八小学)2010年移入乾州文庙,保存完整。碑石61厘米×114厘米×6厘米,22行。

【贺乾州考棚落成诗碑】  位于吉首市乾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乾州厅同知王相皋作诗。七言四句5首,前有小叙。诗人爱才,惜才,值考棚落成之日,开课之时,作诗以贺,祝士子连掇科第,“璞中美玉纲中珊,仔细搜求莫惮难。他日凤凰池上客,都从小试见其端”。该碑原置于乾州考棚(后改为吉首市第八小学)2010年移入乾州文庙,破裂为4块。碑石53厘米×104厘米×3厘米,23行。

【重修溪书院捐资碑】  位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鳌鱼峰书院。碑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毁坏,今存捐资残碑3通。碑记“署理乾州直隶军民府王捐钱拾千文”“罗荣光捐银贰百伍拾两”。据考,该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原有碑5通,记捐资人约200人。其时,书院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建,主持者为乾州厅同知王相皋。

【新建永顺县文庙碑】  原立于永顺县文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永顺知县李瑾撰文。碑记永顺新设郡县,李瑾奉诏领帑金筑城垣、修学校。县学建于城东北,兴建大成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圜桥、照墙、“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乡贤祠、名宦祠、崇圣宫、明伦堂。门墙具备,皆依照内地制度,崇宏坚固。奉祀先圣先贤,安妥神灵,佑启文教。士子明人伦,修德行,探性理,博史鉴,以应学臣之试,以入乡荐之闱,人文蔚兴。今文庙与碑不存。碑文411字,收入清乾隆十年《永顺县志·卷四艺文》。

【重修永顺府学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永顺府文庙。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永顺知府张天如撰文。碑记永顺府学建于雍正七年(实为十一年),迄今20余年间,垣墙颓落,榱桷侧挠。乾隆二十四年,辰沅永靖道蓝钦奎摄府事,捐资重修,数月工竣,筑其颓落,整其侧挠,翼然而翔,焕然而光。乡人盛赞蓝公“自奉”“治民”“临事”之功绩,且不沾名志石。天如效法公德,“治莫大于教化,教化莫切于躬行,躬行莫要于立诚”。愿郡之士子勤于读书,恪于行己。今碑不存。碑文492字,收入清乾隆五十八年《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

【永顺崇文书院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永顺知府张天如撰文。碑记永郡义学分置城乡,就近延师以训子弟,以乡人训其乡人,必然相率为陋。镇筸有“敬修”书院,永绥有“绥吉”书院,然兹郡独无,何以能兴学?乾隆二十六年,天如在府署东北隅避地兴工,历3个月,建屋3进,每进3间,有讲堂,有学舍,有高楼,以供文昌之位。天如与永、保、龙、桑四知县捐廉建学,并膏火资费。湖南学政吴鸿题额“崇文书院”。延名师主讲,招四县生童入学,为国家用,为乡闾光。今书院与碑不存。碑文672字,收入清乾隆五十八年《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

【永顺崇文书院劝学箴言碑】  原嵌于永顺县城崇文书院讲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永顺知府李拔题铭。箴言四言64句。以考古人“禹惜寸阴,孔编三绝,仲舒下帷,龟山立雪”为榜样;要求生童“一步一趋,追踪往哲。精益求精,如磋如切”,向古人学习;劝诫士子“凡我同人,共争皓洁。毋旷青阳,贻羞耄耋”,心存高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二十一学校》。

【永顺崇文书院置产碑】  原立于永顺崇文书院。清嘉庆元年(1796)永顺知府戴求仁撰文。记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守张天如建崇文书院,将郡属车窝等地15处官山拨租,得银98两,为书院师生束脩膏火之资。今有本城保东关外惹巴苦充公官田22亩、黄并余捐廉买勺哈保水田19亩,每岁纳租谷共60石,用作师生膏火之需。又乍补湖官山开垦日久,熟地渐多,俟勘查核定,另记膏火。有资寒士,不愁饭食。今碑不存。碑文614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二学校志》。

【永顺移建崇文书院碑】  原立于永顺崇文书院。清嘉庆十六年(1811)永顺知府福顺撰文。碑记崇文书院建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历年已久,风雨飘摇,且院址狭窄,文昌无专祀之庙,故庙不可不速修,书院不可不更迁。嘉庆十六年,福顺商同四县令慎重考虑,首捐俸廉,将书院从县城北门内迁建于东门外迎恩桥南,堂廉斋舍、疱廪墙院,一应俱全,宏大有序,地则从新,额仍其旧。期望于士子优游书院,习乎圣学,科甲连缀,处为贤士,出为名臣。今书院与碑不存。碑文888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二学校志》。

【永顺书院科举费碑】  原立于永顺崇文书院。清同治五年(1866)永顺诸生共立。碑记永郡地瘠民苦,士子应乡试者最少,因郡至省千余里,所需甚繁,旧设科举费有限,寒士有终身未曾入闱者。今沐府尊培植文风,增广科举费,特订章程三条:旧设科举费一百千文,需至省城给发;同治二年,所余军需银480两,置买田产,每年得租谷32石;同治五年,罚充钱一百千文,择稳妥人承借,年息二分。上述收入,以作科举费,补寒士赴省垣乡试之不足。今碑不存。碑文311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二学校志》。

【重修里仁乡小学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民国30年(1941),安徽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向乃祺撰文,向乃圭书丹。碑记民国29年,乃祺罢政回故乡里仁乡,见旧校倾颓,借自家旧屋为教室,遂捐资首倡,乡人士踊跃相助,迁校于崔家堡,建教室、乡仓、自修室、门闾、合作社、农林会共18间,费国币4800余元。碑两通,现嵌于村小学“古碑柱”中。第一通“重修里仁乡小学记”碑面120厘米×65厘米,18行;第二通“捐赀修校芳名”碑,记捐资者35人芳名及捐资额。

【乾隆六年龙山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龙山县文庙。清乾隆六年(1741)龙山知县段汝霖撰文。碑记龙山文庙草创于雍正十一年(1733),数年后渐就倾颓。乾隆六年,汝霖爰商学博叶藇,叶捐俸首倡,邑人士踊跃相助,鸠工庀材,塌者筑之,缺者补之,不数月而工竣。龙邑“新隶版图,我皇上一视同仁,设庠序,建师儒,岁科试,置弟子员,如小学例,近复添廪增岁贡,额去椎髻之俗”,生逢其时,必然感激振拔而不能自己。今文庙与碑不存。碑文437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龙山新增义学馆师廪饩碑】  原立于龙山县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龙山知县侯可仪撰文。碑记义学之设,以补官学之不及。龙邑自乾隆五年设义学两所,一在城内,一在隆头,择本邑廪、贡生员为师,岁给馆师膏火银16两,令土、苗子弟相率就学。然廪饩(薪资)太廉,有学问者多不屑就;寒士之儒则又难以养家,不能安心教育。今有民争黑山堡界讼于庭,判其地充官招佃,岁纳租课银27两,以16两加城内义学,8两加隆头义学,以鼓励馆师专心教导。今碑不存。碑文406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乾隆三十八年龙山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龙山县文庙。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龙山知县秦人藩撰文。碑记龙山文庙30余年圮剥弗治,渐不能蔽风雨。乾隆三十八年春,人藩首倡捐廉,邑人踊跃相助,撤朽败而鼎修之,首正殿,次后殿,次大成门、棂星门,东西二庑名宦、乡贤祠,数月间,栋宇墙垣,巍然焕然。费金千余。边邑士庶,皆知乐学亲师,推尊圣人。今碑不存。碑阳367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嘉庆龙山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龙山县文庙。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龙山知县缴继祖撰文。碑记龙山文庙30载未经修葺,上漏下湿,且户牖开放不成规制,匾额不置有失观瞻,人不能居,何以安先圣先师之神?嘉庆十六年,继祖捐廉重修,鸠工庀材,撤朽易蠧,扶倾欹,拓壅闭,置槅扇,悬匾额,一切从新。次年,继祖因病归里。二十二年复任龙山,继修完工。前后费金500余缗。劝告今日之吏,即昔日之士;今日之士,即他日之吏,勿忘所出。今碑不存。碑文625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龙山重修学宫碑】  原立于龙山县文庙。清道光十六年(1836)御史贺熙龄撰文。碑记龙山学宫(文庙)至前次修葺已一个甲子,今祠庑颓落不振,暾炙溜注。县令严学淦倡议重修,邑绅黄大钺继先父之志,独任其事,不假赀于他人,诸建置一如旧制,并增建后庑及钟鼓楼、礼乐房、节孝祠、东西斋所、奎文阁,严谨有序,规模宏大,逾26月而工竣。愿来学之士,奋然兴起。今碑不存。碑文527字,收入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六艺文》。

【龙山重修学宫序碑】  今藏龙山县石羔乡中南村黄光进家。清道光十六年(1836)湖南学政蔡锦泉撰文,黄大钺书丹。碑记据龙山学师报告,龙山学宫,由邑绅黄大钺继承先志,捐金万余,独任其事,3载功成。锦泉肃然起敬,对黄的义举大加赞赏:“士有百行,莫重于孝;孝有百行,莫大于先意承志。”并将此举传播四邻,推而广之于修路架桥、体恤鳏寡,寄予厚望。碑文刻于两块横石之上,每块石面32厘米×63厘米×3厘米,共43行,527字,馆阁体。碑石保存基本完整。

【他砂里义学碑】  原立于龙山县召市镇召头寨。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林逢年撰文。碑记龙山他砂里(今召市)土沃人殷,士争向学。道光十七年,绅耆请于官,于本里捐建书院义学,屋宇崇宏,垣墉坚厚。今年续募得钱若干千,为塾师束修、生童膏火之资。遂延师集众,兴义学,设文昌,立先师牌位。对“先师祀之于乡”的非议进行了辩驳;对“官学不如民学”给予了肯定;对士人“得志”与“不得志”分别予以劝导。今碑不存。碑文766字,收入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六艺文》。

【保靖重修学宫碑】  原立于保靖县学宫(文庙),即今县公安局所在地。清乾隆十九年(1754)保靖知县曹云升撰文。碑记保靖自“改土归流”后兴建学校(雍正十一年始建),迄今数十年,庙貌倾圮。云升率阖邑人士,捐俸输助,共襄盛举,更易朽柱,甃砌墙垣,修整正殿,丹楹金额,两月工毕,焕然一新。保靖定当文风日隆,文教益兴。今学宫与碑不存。碑文176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嘉庆保靖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保靖县文庙。清嘉庆十六年(1811)保靖知县诸嘉杏撰文。碑记保靖虽地居边徼,然渐摩弦诵。文庙改建已数十年,势将摧折。嘉杏下车伊始,群以续修为请。儒学黄钟才捐廉,阖邑绅士踊跃乐输,共襄盛举。经始于嘉庆十五年,次年工竣,前后殿宇、东西两庑以及泮池、灵星门,焕然一新。承圣天子德教,保靖定当人文蔚起。今文庙与碑不存。碑文347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道光保靖重修文庙碑】  原立于保靖县文庙。清道光十二年(1832)保靖知县谢元谟撰文。碑记元谟于道光七年莅任保靖,修书院,建考棚及坛庙,兴修举废,力殚心苦。今观文庙梁木朽坏,后宫两庑等皆须改作,以成体制。十二年,元谟与儒学集邑中贤达绅耆议重修文庙,并捐廉首倡,诹吉伐材。恐任期将满,大事未了,望众人共襄厥成。今碑不存。碑文633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华峰书屋碑】  位于保靖县迁陵镇土碧村旧“华峰书屋”胡世明家。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沙文清撰文书丹。碑文开篇以散文记“华峰”,因其似仙掌而得名,“其苍茫夜碧,万簌销沈,而琅琅然声来天半,因高加疾者,则为我观亭同年之书屋踞其侧,而子弟吟哦其间也”。后以对话问答式释“华峰书屋”之含义。屋主胡光国释为:“华”即“花”,师训子弟如莳花,培其本,因其材,时其机,严其藩,为德行,为节义,“位屋于峰,励书以华,是之取尔”。碑面左上角破裂断开。碑石57厘米×94厘米×9厘米,29行,颜体阴刻。

【保靖月课奖赏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雅丽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保靖知县王敦仁撰文。碑记保靖雅丽书院由来已久,人才辈出。然保邑地瘠士寒,枵腹读书者众多。书院旧有膏火,设有“道课”奖赏,年沾其惠者生、童仅各十数人。众多寒士,纵有日新月盛之功,亦莫能分润,不足以鼓励人才。敦仁于是广为筹画,得田亩若干,另设“县课”,订立章程,按月考课,每课取生员、童生各若干名,分三等给发月课奖赏,食志者即以食功,获名者亦与获利。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同治《保靖志稿辑要·卷三艺文》。

【移建永绥文庙碑】  原立于永绥厅文庙(今花垣小学)。清嘉庆十四年(1809)辰永沅靖兵备道傅鼐撰文。碑记永绥(今花垣)学宫于乾隆三年(1738)由布政使张璨始建,乾隆二十三年永绥同知张天如改建,在永绥旧城崇山卫(今吉卫镇)。嘉庆七年,永绥厅署由崇山卫迁至花园(今花垣),傅鼐遂将文庙移建于新署城西,其基址周长52丈,自礼殿及两庑、棂星门、泮池、启圣祠、名宦祠、更衣所各如规制。经始于十三年二月,落成于十四年九月。永绥虽畛域褊小,然文物声名不差内地,不数年后,必能人才蔚起。文庙与碑不存。碑文497字,收入清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卷四艺文》。

【修理永绥文庙碑】  原立于花垣县文庙。清宣统元年(1909)永绥厅同知董鸿勋撰文。碑记永绥文庙自嘉庆间移建花园,百年间未有修葺,风雨不蔽。宣统元年,鸿勋组织修理文庙,役虽小而致敬远。今碑不存。碑文790字,收入清宣统《永绥厅志·卷二十六艺文》。

【永绥新建考棚记碑】  原位于永绥厅(今花垣县)同知府对面考棚处,今立于城郊钟佛山麓。清光绪三年(1877)永绥厅同知王恂撰文。碑记永绥岁科两试于厅署,不能容纳考生。同治十一年(1872),同知王君拟建考棚于傅公祠前,未几王去任;后同知邓君复建,不数月去任,功未就;同治十三年秋,王恂任永绥同知,组织士商再建,经两月建成考棚,左右各7间,每间可坐30人。至此,士子可从容就列,得免搬移桌凳之苦。碑石保存完整。碑石204厘米×86厘米×14厘米,13行。

【永绥书院义学公田记碑】  原立于永绥厅(今花垣县)同知府,今立于城郊钟佛山麓。清光绪四年(1878)永绥厅同知王恂撰文。碑记永绥厅于嘉庆初设立屯防,以屯租余润置义学、书院、宾兴等项,后一减再减,日益衰废。同治十三年秋,王恂审理谢某借项一案,以谢质田充公,岁得租谷125石;后又因勘丈增租谷,两者合计年得租谷440石。经详巡辕批允,每年支谷书院90石,宾兴100石,义学加九馆144石,育婴院50石,施棺公用30石,所余26石存义仓。碑石破裂为4块,碑石214厘米×92厘米×12厘米,16行。

3.祠庙碑

【卢溪重创延禧观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延禧观。明嘉靖年间(15221566)邑人陈源清撰文。碑记县治北高岗上,旧有三清殿,塑元始、道君、老君三圣像以奉。至嘉靖中,栋梁垣甓,蠹敝倾圮。知县陈贤捐己俸,率群僚,撤其旧而创其新,不两月落成,恢拓矩度,焕然一新,并更其额为“延禧观”。陈侯所为,一表敬奉之诚意,一承国家尊崇之盛典。今碑不存。碑文568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卢溪重修延禧观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延禧观。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李沛然撰文。碑记延禧观为卢邑大观,玄都佳境,创自明初,历经修葺。沛然幼读书其处,崇祯五年,幸中乡举,是三清鉴前许愿而有今日?于是首倡重修。时值夏秋间,水落石出,殿踞山巅,木石不易。忽而连雨涛涌,黔来之木,直达山顶,神输鬼运,三清之助。不逾年而落成,殿廓宏伟,金像森严。今碑不存。碑文654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泸溪重修延禧观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延禧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贡生李象珍撰文。碑记延禧观自明崇祯修葺,已有50余载,风雨飘摇,虫蠡啮蛀,颓朽欲坠。乡老商余重修,募化督理,择吉鸠匠,抡材植甓,改颓以屹,易朽而坚。经始于康熙二十五年九月,落成于次年二月,焕然聿新。暮鼓朝钟,振发山川之秀;家弦户诵,培开科第之荣。今碑不存。碑文438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钻字岩修路创庵碑】  原立于泸溪县钻子岩镇寂庵。明万历十年(1582)卢溪知县吴一本撰文。碑记万历九年,一本因“清丈”由古迪经洗溪向西,过钻字岩,山路崎岖,履巉攀萝,虎狼难防,夜宿山巅茅庵,遂有修路之心。适逢邑老杨楩等请建修,居民乐助,诛茅伐木,垦土凿石,不逾月而蹊径变坦途。并就山取石,林构木架,栋宇落成,取名为“镇寂庵”。今庵与碑不存。碑文503字,收入清乾隆《辰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

【永顺宣慰司祠堂碑】  原立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宣慰司祠堂。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庆府江津县知县陈一能撰文。碑文追述永顺宣慰司彭氏远年勋绩,宋神宗诏彭氏统州二十,明高皇帝敕彭氏都永顺,弘治间世麒公以武功显世,更有嘉靖间翼南公提兵海上征倭寇。遵古制“能捍大患则祀之”,然彭氏无祠。嘉靖间明辅公即谋建祠,未果。直至万历间元锦公“念祠祀未合,春露秋霜之候,何以妥列祖之英灵?”遂继先志,建祠以成,列先祖像,伏腊奉祀,忠孝承先,睦邻仁族。今祠堂尚存,碑不存。碑文888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金石下》。是志记该碑“高六尺七寸,宽二尺九寸”。

【凤凰新修玉皇殿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西门玉皇殿。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邑庠生田景环撰文。碑记五阳田庆旸,幼讲老子道法,勤治生计,家资甚厚,怀惠世之志,刊皇经一部,印施1200册,修桥铺路,建亭助寺,赈济贫弱,泽比饿莩。今偕妻向氏、子田兴新创玉皇殿,购基址,建堂宇,塑神象,备器用,一木一石,皆田君夫妇所出,又捐己业水田大小39丘、山地一副入殿,永为住持之食。人以妥神,神以福人。今碑藏凤凰县文物管理局,红砂岩,保存完整。碑石204厘米×102厘米×16厘米,20行。

【龙奔坎移建观音阁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西龙奔坎观音阁。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邑人文吉撰文。碑记龙奔坎麓旧有观音堂,其势处底,其宇倾斜。万历四十七年秋,众人欲移建于山顶,杨道充在其书舍后施地一副,众人醵金鸠工,损高增卑,次年工竣,规制辉焕,中为观音阁,左为法堂,右为圣母殿,佛像森罗,居高临下,碧水环绕,天造地设。今阁与碑不存。碑阳385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喜鹊营信士梁氏碑】  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喜鹊营组雷公井。明崇祯十四年(1641)信士梁氏立。有碑帽、碑版、碑柱、碑座,通高81厘米,宽59厘米。碑石为自然片石,未经打磨,碑石60厘米×36厘米×10厘米。碑额横刻“日月□□□□”,碑面纵刻4行:“大明国湖南辰洲(州)府麻阳县住居喜鹊营,奉本处□□□□□□。□□修砌信士梁氏。大明崇祯十肆年十一月十二日。”碑面揭块剥落,碑文缺失较多。

【泸溪重修关帝庙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门外关帝庙。清康熙初年邑人杨蕃生撰文。碑文将关公与孔圣作比,有异有同,“天下言至诚至圣,首推先师,次莫若帝夫”。邑北旧有关帝庙,岁久垣颓。善信牛朗然以重修自任,捐金首倡,众人以资来助。涓吉兴工,易朽补缺,采饰肖像,焕然一新。关帝忠肝义胆,为后人法。今庙与碑不存。碑文285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四坛庙》。

【乾州创建太虚寺碑】  乾州太虚寺原址在今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校园内,20世纪90年代初于学校东太虚洞外重建太虚寺,该碑今立于新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张大翊撰文书丹。碑记乾东胜峦桥南北,诸峰芷蒸,灵洞天然。明嘉靖时,在此建庵。康熙四年,兴建新庵,浅隘狭陋。住持通圣大师四方募化,自康熙九年鼎建如来堂,金碧辉煌,焕然告竣。并记捐资人名录约200人。碑石190厘米×88厘米×16厘米,33行。碑石红砂岩,圆首,居中横断为两截,碑面严重熔蚀,文字漫漶。

【石柱山寺碑群】  位于永顺县毛坝乡廖家村石柱山寺,记清康熙到民国石柱山寺修建及福田事。存碑10通,高从116厘米到70厘米不等。一通为康熙三十年(1691“大清国湖南永顺宣慰司柱山,康熙三十年各省邑姓于右”残碑,后记捐资修寺者35人姓名。二通为清同治六年(1867)设立“报恩会”,捐资购水田两丘。三通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不朽碑”,记释子普舟在“本山剃度”,后云游各地,圆寂前将遗资百金捐石柱山。四通为民国6年(1917“石柱山寺普济堂历年创修记”碑,记述建寺历史及民国5年重修寺过程,854字。五通为民国初年“亘古不朽”碑,记住持僧普周买福田事。另5通为捐资人名录碑。今寺破败不堪,无住持僧。

【泸溪重修文昌阁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文昌宫。清康熙中叶邑人李象珍撰文。碑记泸溪城北旧有文昌阁,岁久圮。邑人敛赀重修,工竣。“文昌”之称,起自唐玄宗,后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录帝君”神,聪明正直,为千古昌文教,昌有德,不昌无德。今阁废碑不存。碑文215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泸溪准提庵功德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门外准提庵。清康熙中叶贡生李枝馪撰文。碑记康熙四年(1665),枝馪与侄施城北基地一幅、园地一幅、金帛米粟若干,创建准提庵,以妥佛母。康熙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两次水灾,墙垣倾圮。住持联珠方图改造,知县高棻捐资以倡,诸善姓输金以助,砌石基,建佛堂,供关帝韦驮,较前草创蔚然壮观。今庵与碑不存。碑文525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五寺观》。

【重修汉忠成侯马公庙碑引】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门伏波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邑人李陟公撰文。碑记泸邑旧有伏波庙,塑伏波与肖夫人像。但历年既久,几乎垂废。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王光夔捐俸重修,易颓而新,去朽以坚,庙貌大观。王侯欲建耳房,扩殿堂,盖门楼,嘱陟公为引,播于通邑,敛之乡市,应神之灵,有所凭依,踵其事而增其华。今庙与碑不存。碑文488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四坛庙》。

【天桥山建宫修庙碑群】  泸溪县武溪镇天桥山,今存清代建宫修庙碑石5通:一为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北极宫“武当不二”匾额1块;二为嘉庆四年(1799“万古千秋”石香炉1尊;三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门墙碑1通:“威灵显应。永作山门主,长为佛法神”;四为光绪六年(1880)复修华岩阁“天桥山”匾额1块;五为清代功德碑1通。天桥山佛道合一,前寺庙后道观,香火兴旺。

【隆头重修永镇庵碑】  原立于龙山县隆头镇隆头村5组平街上永镇庵,清雍正四年(1726),两江口长官司彭御桔撰文。碑记龙头(即今隆头)因山似龙而得名,为川、楚(湘)交界之重要商阜码头。两江口长官司先代建有永镇庵,金碧辉煌,因年代久远,风雨飘摇。雍正三年,住持僧照聪募捐,御桔首倡,乃守土之责,补政之缺,合属踊跃捐资,刻日庀材鸠工,庙貌一新,遂镌石记之。永镇庵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碑石移至粮食站,被肢解后铺作阶沿岩。今存残碑,残高101厘米,残宽35厘米,厚15厘米,残存碑文11行。

【永顺新建关帝庙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东门外关帝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永顺知县李瑾撰文。碑记永顺新建城池,今奉诏动帑,恭建关帝神祠,经始于雍正十年二月,落成于十一年九月。建大殿、两庑、重门、戏台,塑圣像、侍卫、赤兔神马,绘圣迹图,殿宇巍峨,神威肃穆。并置福田若干。孔子封圣,关帝封神,忠良正直,奸顽乖沴,心与神合,神必佑之。今庙与碑不存。碑阳872字,收入清乾隆十年《永顺县志·卷四艺文》。

【龙山新修祠庙碑】  原立于龙山县城。清雍正十一年(1733)龙山知县袁振绪撰文。碑记振绪于雍正七年署任龙山,3年间修城建署。雍正十一年,振绪又树坛建庙,建文庙于城北,后附崇圣祠,尊万世师;建武庙于城东北,丹心正气,忠义共著;建城隍庙于城西,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建先农坛于城东,司啬有祭,祈年报本。振绪冒寒暑,披星霜,数役始竣,龙山于是整齐而肃穆。今碑不存。碑文336字,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新建永顺城隍庙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东南城隍庙。清雍正十二年(1734)永顺知县李瑾撰文。碑记新辟永顺,奉诏发帑金,新创城隍庙,雍正十年十月兴工,十二年二月落成。建大殿、两庑、后殿,立木主,塑城隍、左右鬼判、十二案曹、寝宫、卫房圣母神像,气象森严,见者生惧。并置福田若干。城隍掌阴教,一切山林魍魉、淫风怪雨,皆神所司,消灾弭患。今庙与碑不存。碑阳689字,收入清乾隆十年《永顺县志·卷四艺文》。

【六角庄重修炎帝神宫碑】  位于永顺县永茂镇卓福村六角庄组,两通,信士、首人公立。一通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立,一通为嘉庆十九年(1814)立。嘉庆十一年碑记先祖创立庙宇,塑炎帝、神宫、公安金容玉像,今三房族人捐资重修庙宇,祈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族清泰,并记捐资人名录。嘉庆十九年碑记整修庙宇,买田若干,永为庙产。两碑石保存完整,一碑石100厘米×58厘米×10厘米,15行;一碑石87厘米×43厘米×10厘米,11行。

【重修永顺城隍庙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隍庙,今置于灵溪镇果园村永桑公路边。清嘉庆十九年(1814)永顺知府福顺撰文。碑记永顺城隍庙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知县李瑾新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张天如改修,今祠宇倾圮,不蔽风雨。嘉庆十九年,福顺首倡,阖郡捐2000余金,鸠工庀材,诹吉兴作,并将庙前一带居民迁出,庙貌一新,规模宏敞。今庙不存,碑石残存不及五分之一,被村民架作过沟桥板。碑文552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鼎建狮洞精舍并莲塘书屋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酉水北岸狮子洞。清乾隆十二年(1747)保靖知县王图撰文。碑记保靖隔河狮子洞,旧有楼阁,被土官拆毁,狮口张露,噬食地方回禄。王图聚众兴建楼房3间,平土围墙,塑神像,置田粮12斗,存银20两,招僧住持。同时,在城内莲塘坡建书房3间,门楼1座,植树种竹,以供士子吟咏互答。兴工于乾隆十一年春,落成于次年夏。今碑不存。碑文511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首八峒八部大王庙碑群】  据传,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八部大王庙原有修庙碑和修河滩碑10余通。今存庙楣一块“八部大王”匾,长148厘米,宽77厘米,厚20厘米,边框浮雕双龙、云纹,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存楹联残碑“勋犹垂简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存功德残碑数块,其中有两通落款时间分别为“嘉庆十三年”和“道光十八年”;存重修八部大王庙残碑文二,一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碑文,一为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文。嘉庆十三年残文为“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为‘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首八峒八部大王庙建于何时史料阙如,但至迟始建于明代是可以肯定的。

【泸溪重修城隍庙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东城隍庙。清乾隆二十年(1755)邑人李涌撰文。碑记泸溪旧有城隍庙,历岁久远,木石垣屋,摧朽剥落。乾隆二十年,知县顾奎光捐俸首倡,僚属士民相与协助,内外门楼、正殿后寝、东西廊庑,皆予整修,壮丽轩豁,比昔有加。今庙与碑不存。碑文375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十四坛庙》。

【永顺重修龙凤寺碑】  原立于永顺县砂坝镇龙凤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邑庠生李廷瑛撰文。碑记明万历宣慰彭元锦创修蟠龙山寺,明崇祯宣慰彭弘澍创修副庙龙凤山寺,置祭田3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住持僧宽崇重修龙凤寺。乾隆二十一年,宽崇仍住此寺。众人敬恭明神,慷慨乐捐,壮寺貌,添神像,于是镌碑记功。今碑不存。碑阳330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改修龙凤寺碑】  原立于永顺县砂坝镇龙凤寺。民国11年(1922)邑附生张扬棻撰文。碑记道光二年(1822),龙凤寺整修,迄今百年,栋梁朽蠹,瓦败垣颓。民国7年,乡人张正钊首倡,改修龙凤寺,正殿祀释迦,次殿祀关帝,钟鼓楼、僧房、客室、庖湢俱全,焕然一新。民国11年秋,住持遍超因庙宇式廓,布传开斋,各庙僧尼前来受戒者不下300人。今碑不存。碑阳268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卸甲彭氏祖神庙创业垂统碑】  原立于龙山县红岩溪镇卸甲村彭氏祖神庙,今藏龙山县文物管理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荣先撰文。碑记撒卡彭氏三房建庙供奉彭公爵主,已有数百年,“每岁逢三月十五日进庙,十七圆散,男女齐集神庙,击鼓歌舞,名曰‘摆手’,加笃神之欢也,盖亦乡人傩之意也”。乾隆十七年,彭文榜邀约众族人共建庙宇,巍峨大观,神威大显。后记彭姓51人以及安、潘、向、罗姓5人捐资人姓名与捐资额。该碑是目前发现的土家族风俗“摆手”最早刻石存世的实物。碑被居中肢解为两块,残高130厘米,宽64厘米,15行。

【兰村重修龙凤庙碑】  位于泸溪县石榴坪乡兰村龙凤庙。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佚名撰文。碑记兰村旧有庙,世远倾圮。乾隆三十年,包国重等募捐重修,值岁歉,未竣。三十七年,再次募化,集腋成裘,鸠工庀材,崇其宇,宏其黉,焕然一新。碑石红砂岩,仅存左上角部分,圆首,周边刻水波纹、花朵。残高85厘米,残宽39厘米,厚10厘米,残存碑文12行。

【浦市北极观置香火田碑】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城乡村北极观(今名百吉庵)。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佚名撰文。碑记环浦市多古刹,香火兴旺。北极观之建,历年既久,往来人众,而香火仅赖施舍。故募化众人,就近置田若干,恐年远有失,刻石以记。碑石红砂岩,保存完整,但碑面风蚀,碑文严重漫漶。碑石87厘米×37厘米×13厘米,12行。

【前卫重修关帝宫碑】  原立于龙山县召市镇前卫村关帝宫。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府庠生汤有成撰文书丹。碑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砂(今召市)中坝始创修关帝庙,后经两次搬迁、四次重修,因年代久远,墙败檐朽,不足壮观。今有向志柱振前人之志,约同众首再次迁庙重修,庙貌伟然,神像庄严,功果告竣。碑石165厘米×87厘米×8厘米。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花园坪天王庙碑群】  位于泸溪县八什坪乡花园坪村天王宫。存碑4通。一通为清嘉庆五年(1800)杨文召撰文“新建碑记”,记白帝天王乃富国佑民之主,始祀于丫溪(即吉首雅溪),继化行于泸溪。每逢天灾人祸,辄默祷于神,果应,乡人不敢忘神之助。嘉庆五年,各捐囊资,创建庙宇,敬塑圣像,崇其祀典,报其功德。碑石139厘米×72厘米×11厘米,17行。二通为咸丰三年(1853“修建墙碑”,因堂殿墙崩,众人捐资重修墙垣。碑石140厘米×81厘米×11厘米,18行。另两通为捐资人员芳名碑。

【重修乾州关帝庙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关帝庙。清嘉庆六年(1801)乾州厅同知阎广居撰文。碑记乾州厅治关帝庙由来已久,乾隆六十年(1795)毁于战火。嘉庆六年,广居奉湖南巡抚姜晟之命,在旧基重修,正殿廊房、门阶垣墙,以次告成,巍峨壮观,以栖神灵,而慰瞻拜。关帝忠肝义胆,常变不渝,名高三国,风显百世。广居职司民牧,当应抚绥群黎。今庙与碑不存。碑文317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四艺文上》。

【修复乾州城隍庙碑】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古城社区城隍庙。清嘉庆六年(1801)乾州厅同知阎广居撰文,拔贡张昌植书丹。碑记乾州城隍庙原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乾隆六十年(1795)毁于战火。嘉庆五年春,广居捐资复修,殿庭门阶,悉按旧制,不数月告竣。城隍为正直神,城池用以卫民,城隍用以卫城。除塑城隍像外,还塑祝融、龙王二神像于左右,并记垫资兴修两头田等地石堡12座,头炮台等地石碉14座。碑石保存完整,圆首,通高156厘米,宽73厘米,15行。

【重修乾州城隍庙碑】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古城社区城隍庙。清道光十年(1830)翟诰撰文,熊永耀书丹。碑记乾州城隍庙自乾隆初复修后,不30年而栋析檩崩。道光八年,乾州厅同知严焕、经历翟诰捐廉首倡,众人乐助,重修城隍庙正殿3间、拜亭1座、头门3间、左右走廊11间,次年完工,规模壮丽,结构紧严。并记近300名捐资者姓名。今庙存,碑两通,一通碑石167厘米×86厘米×11厘米,16行;二通碑石141厘米×66厘米×12厘米,19行。

【桃子仙山寺庙碑群】  古丈县岩头寨镇草潭村桃子仙山寺昔为佛教圣地,今寺毁存础石并修寺碑6通、楹联石1对。一通为清嘉庆十二年(1807“云雾庵”捐资碑;二通为咸丰三年(1853)捐业田碑;三通为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观音庵碑;四通为民国4年(1915“功德无量”捐资碑;五通为民国17年(1928)重修灵官殿碑;六通为民国17“名垂千古”捐资碑。楹联为:“仙山功满有白云,留住偈说蒲团;桃子熟时正青鸟,衔来春涤蓬岛。”

【新建永顺吕祖庙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东门外吕祖庙。清嘉庆十六年(1811)永顺知府福顺撰文。碑记纯阳吕祖学贯孔颜,道该佛老,仙风迈于蓬岛,圣迹遍于寰区,人人皆知。然永顺庙貌阙如,独不知吕祖。嘉庆十六年春,福顺将桂香书院迁住城东后,在其地捐廉倡建吕祖庙,庭楹轩闳,堂奥幽邃,肖像赫赫,永人敬之。今庙与碑不存。碑文542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祠庙》。

【重修观音岩寺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永顺府教授孙均铨撰文。碑记永顺城南5里,有峰壁立云表,似大士像,故名观音岩。旧有庙,甚小。郡人踵修,越数岁工未竣。适逢地方安宁,军中无事,永顺协镇许天元感慨其寺庙狭台废,遂捐俸首倡,亲偕工师,伐木辇石,陋者伟之,狭者扩之,低者筑之,造飞阁,缭石垣,新建地藏庵,辟沿河新道,穿石门而过。寺庙台高基扩,飞阁重檐,雕琢烂熳,焕然一新。许公有护国之志,怀民之心,遂得所愿,邑人称道。嘉庆十六年三月兴工,十八年五月落成,共费若干万。今存碑6通,保存完整。其中第一通记事,碑石162厘米×75厘米×15厘米,19行;余5通碑记千余首士募化功德钱1812564文,及田地山林若干。

【观音岩寺向姓捐地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道光三年(1823)向朝辅撰书。碑记观音岩寺自乾隆间创建,嘉庆间扩修,我向姓先祖皆乐助广输。今因庙貌维新,修补尤急;香火日盛,费用愈繁。住持僧祖莹恪守清规,不惮劳瘁。我族共议,愿将南关外至温泉一带向氏先祖插土为标之山地助入观音岩寺,任凭住持僧培植树木、耕种禾苗,长享神灵。末记若夕寨向氏36人姓名。碑石117厘米×57厘米×15厘米,16行。

【观音岩寺捐福田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道光七年(1827)佚名撰文。碑文先述观音岩寺历史。接记道光五年春,原任广东潮州总镇、信士孙应奉,携夫人李氏,给该寺敬献纹银100两,买水田大小9丘,以助香火之资,冀慈云永荫后人。碑石保存完整,121厘米×55厘米×10厘米,14行。

【观音岩寺置香火田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佚名撰文。碑记观音岩寺师徒3人,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同治二年,14年间6次所买田地原业主、地名、丘块、价钱、四至,以作香火田,传流永远。并记长沙蒋兰宾捐钱5000文,作祭扫之费。碑石保存完整,115厘米×62厘米×10厘米,17行。

【重修观音岩寺并清查香火田产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永顺协镇彭世升、李广信分别撰文。该碑一碑记两事。前半部分由李广信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撰,为“清查观音岩新旧田产契据并香山寺田产契据刊册泐碑序”,记观音岩遗新旧田产契据34张,香山寺所置香火田产不多,为防住持私卖,造缮册一本,照抄二处,泐石以垂久远。后半部分由彭世升于光绪五年(1879)撰,为“重修观音岩寺并清查新旧香火田册记”,记彭醵金重修观音岩,于城西关外建修香山寺,并捐奉钱置香火田,将新旧田契登记于册,以杜绝侵蚀私卖。碑石保存完整,139厘米×72厘米×14厘米,27行。

【保靖重建文昌阁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东南文笔山文昌阁。清嘉庆十九年(1814)保靖训导何之亭撰文。碑记保靖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后毁于火。嘉庆三年(1798)知县胡如沅重建,10年后邑士子胡嵩龄中举,“天荒自此破也”!文昌嘉惠保人,“为盛世翼文运,为天曹掌桂籍”。今阁与碑不存。碑文496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上堡伏波宫修庙置钟鼓碑】  位于泸溪县武溪镇上堡村峒河码头伏波宫。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佚名撰文。碑额题“铜钟碑记”,谓神有钟鼓才能显威灵。上堡旧有伏波宫,乾隆六十年(1795)兵燹,庙宇钟鼓皆灰烬。嘉庆中,杨之蔚等募化四乡,数年间重修庙宇,神像、铜鼓均置齐。后记104位捐资人芳名。碑石保存完整,碑面溶蚀剥落,碑文漫漶。碑石63厘米×79厘米×16厘米,40行。

【黑塘坪跳香殿碑】  位于古丈县罗依溪镇黑塘坪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宗瀚撰文。碑记该地原有五谷庙,春祈秋报,历今数十年,栋拆衰崩。乡人募资生息,积至10余年,足够修资,遂庀材鸠工,庙貌厥成,足壮大观,神灵可享,祭祀有余。该五谷庙亦叫“跳香堂”,俗称“殿屋”,初秋举行跳香活动。今殿屋不存,仅存一碑,碑石103厘米×64厘米×6厘米,15行。

【天堂五谷庙碑】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天堂村7组五谷庙。清道光元年(1821)佚名撰文。碑记本境旧有天帝玉皇庙,保一方安康,迄今数十年,庙貌颓败。今有首士陈发万等募化迁建重修,庙貌一新,神像华彩,家家歌丰享之庆,人人唱平安之美。五谷庙为一石室,今屋顶不存,神像不在,四壁破败。原有碑3通,今存两通,一通记事,一通记捐资人名录。记事碑46厘米×86厘米×26厘米,22行。

【保靖新建吕祖庙并修汛塘碑】  原立于保靖城西烟霞山吕祖庙。清道光十一年(1831)保靖知县谢元谟撰文。碑记保靖旧无吕祖专庙,附祀于先农坛。道光十一年春,元谟登烟霞山,奇峰秀水,有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感,于是首倡,在此地新建吕祖庙。嘉庆初,山顶建汛塘戍楼,久废,今一并重建。敬祀吕祖,祈康乐平安。今庙、戍楼与碑不存。碑文838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镇溪向氏新建宗祠碑】  原立于吉首市镇溪向氏宗祠(今吉首市卫生防疫站)。清道光十二年(1832)向昕撰文。碑记向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移居泸溪,建尹公祠,春秋报赛。清雍正、乾隆以来,族人陆续迁于乾州镇溪所,至今数十家,安居乐业。今购地建祠,虔奉尹公,宗列木主,体先人之志,重报本之恩,并记42名向氏族人捐资额。碑今在镇溪办事处向阳街,碑面溶蚀,碑文漫漶。碑石110厘米×60厘米×9厘米,17行。

【保靖重修城隍庙及城墙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西南城隍庙。清道光十七年(1837)保靖知县翟诰撰文。碑记保靖旧有城隍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建,今栋宇朽败。道光十五年秋,翟诰捐廉600金,众人乐助,重修城隍庙,数月告成,殿楹台榭,焕然一新。次年,翟诰又捐600金,众人踊跃捐输,整修内外城墙,经年余告竣。城墙巩固,城隍壮观,阴阳有卫,灾患有扞。今庙与碑不存。碑文633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河溪重修云谷庵碑】  位于吉首市河溪镇小河墈社区云谷庵。存碑2通,一通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云谷庵碑,记河溪旧有戊乙庵,已倒塌多年,今众人捐资重修,规模较前更为大观,并记捐资者260多人芳名。碑面123厘米×70厘米。一通为道光二十二年重修云谷庵屏墙碑,记本庵屏墙因雨浸润,去岁崩倒,今好善乐施者重修,并记捐资者90多人芳名。碑面90厘米×67厘米。两碑嵌于庵门山墙中,保存完整。

【砑咱硐土司官厅碑】  位于龙山县靛房镇报格村阿咱洞寨。清道光十八年(1838)佚名撰文。碑头书“砑咱硐土司官厅碑序”,记砑咱硐地方农民,系永顺土司世裔。前无神庙,春祭秋祀,慢亵神灵。今诚心合议,登出赀费,择地修造正殿一重、左右耳房各一重,以安神灵,除祸求福,免灾降祥,皆有凭依。今官厅不存,原有碑3通存1通,碑石86厘米×48厘米×9厘米,12行。

【前卫众会捐资修关帝庙碑】  原位于龙山县召市镇前卫村关帝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佚名撰文。碑记万年会、松竹会、财神会、彭公会、娘娘会各为修建关帝庙捐钱数额,5会共捐钱576600文。碑石165厘米×87厘米×8厘米。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背子岩庙捐水田桐山碑】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天堂村5组背子岩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住持僧立。碑记信士邹大荣等,将先年去钱49千文,所买罗姓之业,地名岩柯坝,大小水田11丘、桐山两副,凭人施入寺内,以作香火之资,功果永存。背子岩旧庙不存,今搭棚立有一小庙。该碑置于小庙外,碑石84厘米×48厘米×20厘米,11行。

【中南黄氏宗祠记碑】  原位于龙山县石羔乡中南村黄光进家,存碑3通,今分藏黄家与龙山县文物管理局。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前龙山知县徐瑃撰文,举人黄大钺书丹。碑记黄氏祖居长沙,清乾隆间黄鸿祀迁居龙山,耕作经商,家渐富,迄今历三代,丁渐繁。因距宗祠远,遂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建祠堂。今又修葺,焕然一新,敬祖睦族,后世必昌。每通碑石约31厘米×62厘米×3厘米,共45行,612字,馆阁体,工整优美,既记事存家族史,亦作碑帖之用。

【泸溪重修武庙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武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石圣福撰文。碑记城北神武庙,始建于明代,清初重修,沅水朝于堂,武水横如带,是妥神吉地。乾隆乙卯(1795)毁于战火。嘉庆四年(1799)鼎建大殿、后殿,缭以廊沿,峙以拜亭,屏以戏台,规制较前更甚。道光二十二年增修粉饰,圭壁辉煌。道光二十四年铺修石板路40余丈。今碑不存。碑文收入1960年油印本《泸溪译志·第四卷建置志》。

【前丰彭祖庙碑】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前丰村尺格峒彭祖庙。清咸丰二年(1852)田有泮撰文书丹。碑记自天福五年,彭公爵主镇服溪州,立铜柱,驻会溪坪,追索至雍正年间献土归流,镇楚有功,后人树彭祖庙以志不忘。我境近因地方不靖,豺虎横行,于是立彭祖庙,以仰神威。庙为石室一间,供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神像。今庙破败,神像不存,碑立庙内,保存完整,碑石104厘米×70厘米×14厘米,24行。

【老司岩重修伏波庙碑】  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伏波庙。清咸丰八年(1856)候补儒学黄梦笔撰书。碑文开篇追溯马援史迹。继说本乡旧有伏波宫,在东南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先祖黄儒臣倡首,移建于江西冲地,虽无住持,而香火不绝。迄今数十年,乡人醵金重修,庙宇神像焕然一新。接着阐释“将军西北人”,何以在此古蛮夷地倍享祭祀?将军“晚年出征五溪,卒于壶头,其精神灵爽必有眷眷于此者。故五溪之人,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由此观之,则谓将军之神之独灵于五溪也”。庙屋砖木结构,今破败,神像不存,碑石破碎为4块,原碑石156厘米×105厘米×10厘米,26行。

【松柏重修禹王宫并神业柱碑】  位于永顺县松柏镇禹王宫,今为镇小学校。清咸丰八年(1858)易显斌撰文。碑记松柏禹王宫,创建于清嘉庆早期,迄今50余年,颓败不堪。咸丰六年,显斌等募化重修,庙貌焕然一新。记重修时捐资者260多人姓名。为防契纸残破遗失,将嘉庆间7庄上宫神业田地捐赠人、证人、坐落、丘块、买价、四至镌石。柱碑两石,六面体台柱状。一柱通高66厘米,顶部柱径53厘米,底部柱径54厘米;二柱约短约粗。每柱六面刻字,共约2600字。保存完整。

【永顺新建水星阁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北水星阁。清咸丰十一年(1861)永顺知府彭庆钟撰文。碑记永郡北门久闭不启,相传开则必有虎患。庆钟恍然明白,郡城屡被火灾,全由于此。北属水,南属火,今南门开而北门闭,无水以克火。庆钟集众议,在城北高阜建水星阁,祀水星,禳火灾,验不验未可知,而为民弭灾,是守土者之职。咸丰十年八月兴工,十一年正月建成两楼,高4.8丈。费金600缗。适庆钟调离,望后之者完工。今阁与碑不存。碑文791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艺文》。

【永顺继建水星阁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北水星阁。清同治二年(1863)永顺知府张修府撰文。碑记郡城屡遭火灾,庐舍灰烬,哀鸿遍野,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水星为天神,禳火灾。自前守彭公建水星阁,郡城3年得免于火,可见人定胜天。今继彭公之志,修府率郡人士增茸完竣水星阁,以利我民。于是作颂词,使孩童骑竹马而歌,“神之来兮歌且舞,神之去兮安我宇”。今阁与碑不存。碑文476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艺文》。

【欧溪重修三王庙碑】  位于泸溪县八什坪乡欧溪村三王庙。清同治元年(1862)五品军功李光萼撰书。碑记欧溪奉祀三圣侯王由来已久,数百年来默沽灵佑。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贼踞县城,我等叩求神前,得卜灵签,御敌于外,全赖神之庇护。同治元年,众人重修三王庙,比旧制崇高9尺,并记钦加三品即用道李保邦、前任知县吴经秉等173位捐资人姓名及捐资额。碑石保存完整,130厘米×60厘米×8厘米,27行。

【移建朱文公祠碑】  原立于永顺城北文昌宫后朱公祠。清同治二年(1863)永顺知府张修府撰文。碑记孔孟之后,朱熹可为天下传。嘉庆年间,知府福顺于培英塔左建朱公祠,日就颓废。同治二年,修府移建于城北文昌宫后,工未竣,调离永顺,惟愿后之者完竣。永郡之人,拜公之祠,读公之书,躬行实践,出为名臣,处为良士。今祠与碑不存。碑文600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三典祀》。

【塔卧迁建禹王宫碑】  原立于永顺县塔卧镇禹王宫。清同治四年(1865)佚名撰文。碑记塔卧涂、田、曾、赵,于“纳土”后迁入,与土著杂居。乾隆间,有涂大熙等连中科第,官知府,文教昌明。此地有仙人山,原建有文昌阁。道光中,又建禹王宫。同治四年,知府周簳巡边,谓此山居两溪水口,不宜镇佛庙,移去,必文风丕振。遂折上修下,将禹王宫移建于今地。今宫与碑不存。碑文390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九建置·寺观》。

【龙山新建万寿行宫碑】  原位于龙山县城东万寿宫。清同治四年(1865)前永顺知府张修府撰文。碑记龙山原无万寿宫。民报县署侧有五通祠,蠹胥猾役鼠居其中,毒害民人。同治二年秋,修府撤祠庙,烧神像,惩猾役。邑人黄一沄、夏建寅首倡输资,在旧址新建万寿宫,次年秋落成,巍峨焕然,规制齐备。龙邑惩治奸佞,为民除害,新建行宫,宣讲圣谕,民风将更为知大义,敦善行。今宫与碑不存。碑文673字,收入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六艺文》。

【龙潭重修广佛庵序碑】  位于凤凰县官庄乡龙潭村广佛寺。清同治六年(1867)佚名撰文。碑记明洪武年间,先祖田兴祖创建此庵,并施福田。清乾隆末毁于战火,嘉庆初重建。今殿宇倾侧,族众公商彻底重修,计工费300余金。本庵积谷生息,相沿数十载,有钱200余串,不敷之数,在本寨族中量力捐赀。于同治四年兴工,次年工竣,庙貌大观,无不称喜。今寺经重修一新,碑石保存完整,130厘米×73厘米×12厘米,19行。

【大龙重修文庙碑】  位于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3组大龙原文庙中(今为村小),清同治十一年(1872)众人公立。碑记该文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今捐资重修,庙貌一新,神像庄严,戏台宽敞,置庙产田若干,以供庙会之用。并记祖师、观音、文昌、帝君、灵祖、灯会及向明机、向世兴等捐资人名录与捐资额。碑石下半部缺失,残高112厘米,宽71厘米,厚18厘米,13行。

【前任永顺协都司杨公庙碑】  原立于永顺城西杨公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永顺知县唐赓撰文。碑记杨有凤,乾隆武进士,任永顺协都司,带兵如子,纪律严明,捐俸修杨公桥,深得永郡人心。乾隆三十七年(1772),统兵收服美诺索诺木,授湖广游击;三十八年,率部攻打思底博赌,身先士卒,赏给花翎。不久,孤陷敌阵遇害,以马革裹尸。永郡人为之涕流,于西城杨公桥旁建杨公祠。今祠与碑不存。碑文442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艺文》。

【永绥新建节孝祠碑】  原位于花垣县城节孝祠(今花垣小学内)。清光绪二年(1876)永绥厅同知王恂撰文。碑文对节妇烈女大加赞颂。因永绥没有祠宇专祀,光绪元年,王恂捐廉首倡,于昭忠祠右兴建节孝祠,次年五月工峻,“有坫有堂,制度矞皇”。列祀者客籍158人,新籍3人。落成之日,集文武寅僚备牲以祭,环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泣下,歌咏圣明。今祠不存。碑毁于1993年。碑文收入1989年花垣县文物普查办公室编《花垣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雅溪重修罗氏家庙碑】  罗氏家庙位于吉首市吉首乡雅溪村,即今雅溪小学。现存碑两通,立于罗荣光陵园。一通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罗氏家庙序”碑,由头品顶戴、天津总镇罗荣光撰文,花翎四品衔罗廷玉书丹。记罗氏旧有宗祠屋3楹,揪隘狭窄。荣光摄篆海隅,心系宗祠大事,遣长子廷玉归里,重修宗祠,于光绪十三年春兴工,次年秋告竣。建正屋、中厅、书馆、配房40余间,钟鼓楼1所,戏台1座。碑石103厘米×55厘米×12厘米。一通为捐资人名录,记罗氏捐资者70余人芳名。

【五伦新建刘氏祠堂碑群】  位于永顺县万民乡五伦村刘氏宗祠。清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太学生、三十七世孙刘树绩撰文,三十八世孙刘纯德、刘步汉、刘美德、三十九世孙刘泽厚分别书丹。碑记刘氏自豢龙受姓,历虞夏商周发祥,代有王侯将相,派分西京。我祖发越会溪,人文蔚起,登显秩,树伟绩。遵祖敬宗,人伦之道。为防族大人散,遇如路人,今幸小康,故建宗祠,以妥先灵,以会睦族。所捐之产,岁取其租,作为祭费,资助学子读书、院试,周恤宗支,子子孙孙,永守勿替。宗祠于光绪八年正月兴工,是年十月主体工竣,十五年续修完工。原为砖木结构,3层,今木构不存;残存四周火砖墙,高约12米。今存碑5通:“芳流奕世”“德树百年”“念昔先人”“垂裕后昆”“父作子述”,规格一致,大小相近,碑石最高者通高198厘米、碑额宽90厘米、碑身宽87厘米,厚12厘米,下有碑座。除纪事外,还记载宗祠义产,有水田山地、茶山杉园、房屋地基、园圃禁山等108处。5碑共2423字,楷书阴刻,工整优美,如出一人之手。

【狮子李氏祠堂碑】  位于龙山县新城街道办事处狮子村。碑两通。一通为“李氏宗谱序”碑,光绪十六年(1890)李玉林撰文,民国3年(1914)刻碑,记龙山李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洪武四年(1371)始祖公迁居湖南常德府桃源县,后子孙分发,移徙龙山。光绪十五年,龙山、慈利、桃源等处李氏修谱,使远者近而疏者亲。一通为“龙邑宗祠祭田序”碑,民国3年龙邑李氏阖族公立,记道光五年(1825)至民国3年间李氏宗祠祭田位置、丘块、买价及管理办法。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田家沟田氏族谱柱碑】  位于龙山县红岩溪镇田家村。清光绪中叶田开贵撰文。碑记清雍正年间,始祖田二公、六公,由且比迁居田家村,属紫荆堂一脉。今族大人繁,班派错乱,特订立28字班派,按派取名,勿失尊卑。并记从雍正年间至光绪年间田氏谱系。碑柱红砂岩,呈八方体,有柱身、碑帽,通高194厘米,腰围125厘米,3方刻字,保存完整,碑文漫漶。

【爽岩洞重修松云庵碑】  位于永顺县颗砂乡颗砂村爽岩洞松云庵。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庠生彭上品撰文,谢云亭书丹。碑记施河爽岩洞,昔人曾作庵宇,名“松云”。今踵事整修,置田若干亩,以膳僧寮,并记首士彭朝兴等80余名捐资人姓名钱数。碑石116厘米×76厘米×17厘米,24行。

【撒珠彭氏社堂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撒珠村水井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佚名撰文。今存碑两通,一通为“绪绍篯铿”匾,保存完好,“篯铿”为彭氏始祖;一通为“永垂不朽”捐地碑,碑记世之有社,由来已久。彭氏建社堂,置社田,春祈秋报,以祭社神,以答土功,不忘本源,并镌社产园圃1所、坡地2所位置、四至。社堂原在水井右上方,今不存。“捐地碑”曾被用作搓衣板,碑石完整,碑文漫漶,碑石88厘米×57厘米×16厘米,11行。

【尖山寺福田碑】  位于龙山县召市镇方坡村尖山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鸿湘撰文书丹。碑记尖山上凌云汉,下吸河朝,为邑里巨观。同治三年(1864),鸿湘太公募化修尖山寺前庙一栋。后有贼乱,人民避难于庙,神显威灵,人皆平安。不久,鸿湘祖父独修后庙一栋。大父与众人议设观音会,募化善钱,购得水田山地、茶山地基若干,永作福田,并置罗汉20尊,庙貌一新。碑石90厘米×50厘米×7厘米。

【古丈南竹傅公祠碑】  原位于古丈县城傅公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古丈坪厅同知董鸿勋撰文。碑记嘉庆间,傅鼐以凤凰同知奉命督办边防之政绩,“未几,以劳勚卒于外台……苗疆之民、之苗、之土、之犵狫、之客,尤痛悼于亲,建祠尸祝,列于太常”。光绪三十一年,朝廷谥“壮肃”。古丈祀傅公百年,无专祠,祀于仓,“苗疆各厅谓‘仓神’,皆称‘傅公祠’”。鸿勋于是建祠设龛,专祀傅公,并植南竹于公祠,修竹成林,青青玉女,如见公之丰仪。今祠与碑不存。碑文593字,收入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二舆图上》。

【永绥重修大兴寺碑】  原位于花垣县城登高楼大兴寺。清宣统元年(1909)永绥厅同知董鸿勋撰文。碑记大兴寺为永绥大寺,由女尼妙空募修于城大北门外,殿房五六十间,自释迦如来以下安奉有秩。因前政改寺为学堂,移神座禅榻于松林寺回龙阁,逼仄不堪。宣统元年春,鸿勋商请总镇梁公,慨然捐廉,并得保靖黄海楼助捐,刘氏以松林寺傍地乐善,建神殿5楹、门3楹、禅室5楹,安神像于新寺。今寺与碑不存。碑文537字,收入清宣统《永绥厅志·卷十二营建门》。

【新华普静山会缘寺碑】  位于龙山县三元乡南北村普静山会缘寺。存碑两通,一通为“普静山会缘寺序”碑,清宣统三年(1911)众首士立,记境域原有五谷庙和家庙各一座,由僧崇吾捐资首倡,将两庙合建一处,名为“会缘寺”。一通为“盂兰会叙”碑,民国8年(1919)张茂权撰文,石文清书丹,记民国8年,崇吾弥留之际,将本人之业水田9丘、茶林1副、庙屋3间捐赠寺庙,永作盂兰会基本。

【农科天王庙妆金身碑】  位于花垣县边城镇农科村王家街。民国5年(1916)佚名撰文。碑记民国4年,南北交战,土匪乘间啸聚,烧杀劫掠川黔楚毗连之地,各地百姓呼吁无门,默叩老旺寨天王庙神圣,幸战事告终,神庙安然无恙,皆神所赐。遂思酬报,募捐十方,妆金身11尊,以答神恩之万一。并记捐资者200余人芳名。今天王庙不存。碑石被架作过沟桥板,保存完整,196厘米×83厘米×10厘米,23行。

【浦市重修万寿宫碑】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万寿宫(今为民族实验小学)。民国7年(1918)王上仁撰文。碑文论古今所不朽者,惟忠惟孝。浦市万寿宫,创自先辈,奉祀福主许仙真君,以大孝大忠树为典型。历年既久,墙倾栋折。张乙舟、萧春林等首倡募化,前后8载,今楼阁崔巍,殿堂镂彩,福主凭依,忠孝传承。并记迁善堂、体仁社等100多商号和个人捐资额,共收捐钱2351串。碑石保存完好,218厘米×125厘米×14厘米,34行。

【田谷垭重整关帝宫碑】  位于永顺县砂坝镇官坝村田谷垭组关帝宫,民国18年(1929)佚名撰文。碑记田谷垭关帝宫建于清代,经年累月,墙垣崩圮。今有首士罗允恕等捐资整修,蔚为壮观。碑石嵌于大门围墙上,碑面40厘米×112厘米,34行。

【岩冲向氏宗派族源碑】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岩冲村向家寨,民国23年(1934)向华煊撰文。碑记向氏宗派“有成朝大启”等40字,追溯始祖向志迁居岩冲,历经数百年,族大人繁,建祠立碑,以使宗派不乱。碑原立于岩冲村翠湖沟向氏祠堂。今祠毁,碑破损。碑石130厘米×95厘米×11厘米。

【咱科洞胡氏宗祠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咱科洞村胡家组,民国25年(1936)胡氏阖族公立。碑记祠堂田土山林之五谷杂粮、桐茶树木、花息收入,应交祠中统一管理,用于本祠祭祀挂扫,每年冬至节时,由公推3人清理结算。并记祠堂田土山林位置丘块。祠堂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碑被置于水井旁女墙上,碑石完整,碑文严重漫漶。碑石130厘米×69厘米×12厘米,20行。

4.道路·梁津碑

【杨刘溪通济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东杨刘溪通济桥。今存之桥为后期重修,明、清所立碑不存,存碑文两篇。一为明弘治九年(1496)邑人李芳撰“杨刘溪通济桥记”碑文,记昔杨、刘二姓居三台山下小溪边,故溪名杨刘溪。旧横木为桥,屡搁屡圮。弘治九年,邑民张志让等倡首募化兴建石拱桥,时知县许麾亦捐俸金,不数月工竣,长虹巍巍,周行坦坦。碑文453字。一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邑人张俨撰“重修杨刘溪桥记”碑文,记该桥日久倾圮,康熙三十七年,邑人牛朗然倡首重修。碑文163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新修接龙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北接龙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卢溪知县吴炳撰文。碑记卢溪溪河纵横,易发洪水。此地旧有木桥,名“接龙桥”。嘉靖三十二年,为长久计,父老始建石桥,春季兴工,夏即落成,工崇壮坚,士民竞欢。文人学子汇聚桥上,设席把酒,作诗互答,多日不散。今碑不存。碑文366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虎迪溪宏远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西虎迪溪宏远桥(虎迪桥)。存碑文两篇。一为明隆庆二年(1568)邑人杨仲嵩撰“宏远桥记”碑文,记邑西三里虎迪溪,当邑孔道。水深泥淖,春夏水发,行者绕道山麓,诸多不便。隆庆元年,乡耆杨同轳、李廷桂等谋创石桥,捐资督工,夏日兴工,次年冬工竣。桥下圜空,桥上覆亭,旁翼栏杆,崇弘坚固,行者方便。碑文312字。一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邑人文征远撰“重修宏远桥记”碑文,记该桥因洪水而圮,长者倡导重建,较昔更为坚致美观。今碑不存。碑文222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白土溪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岩龙头白土溪桥。今存之桥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存碑文两篇。一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邑贡生张早撰“白土溪桥记”碑文,记白土溪为往来通道,往者伐木为桥,日久圮坏。今有善士张世贵等谋建石桥,众人齐心募缘,鸠工伐石,不数月石桥鼎建。碑文226字。一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贡生张锦撰“重修白土溪桥记”碑文,因旧桥将圮,邑庠生杨凤等倡首重建。碑文256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新建麻溪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城南25千米麻溪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文耀撰文。碑记麻溪为当邑要津,春夏水涨,行者望洋。姚君先父有志于桥,惜力不能达。明万历三十一年,姚君遵先父训,身肩其事,推金发粟,众人乐助,鸠工聚石,经两载功甫就,奈天降暴雨,木石尽倾。君志愈坚,大发其藏,草居露宿,以继前功。三十三年春,知县杨联爵嘉其善,往视之,人心鼓舞,不数月功成。姚君轻千金之费,济万人之命,忘三载之劳,传万世之利。今碑不存。碑文51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浦市修建大码头碑】  原立于泸溪县浦市镇大码头。存碑文两篇。一为明天启七年(1627)邑贡生李官撰“修建浦市大马头记”碑文,记浦市为水陆要津,舟楫蚁拥,鬻贩云集,上街下河,码头泞泥,行者不便。邑人廉梓芳母姚氏、妻陈氏,姑媳孀居,家有余资,常周急恤困,今慨然捐金千余,市人襄资以助,购石鸠工,加固码头,拓宽石级,不数月告竣,高大坚致,往来便利。碑文320字。一为清雍正元年(1723)邑贡生廉杰撰“重修大马头记”碑文,记明代叔祖室人修码头,今倾圮,廉杰与弟廉正养等首倡重修,较旧壮观。碑文29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募化干子溪石桥疏碑】  位于泸溪县八什坪乡欧溪村干子溪桥。清康熙四十年(1701)佚名撰文,宝庆府邵阳县石匠孙继玫等建桥镌石。碑记干子溪旧有小桥,岁久朽圮。今□□君倡首募化,众人乐助,采石延匠,将修石桥。命余为疏,以便广为募化。并记77位纠首及捐资人芳名。今桥仍十分坚固,碑石完整。但碑面揭块剥落,碑文漫漶。碑石135厘米×67厘米×17厘米,22行。碑面四周刻云纹。

【疏通清江峒河引碑】  原立于泸溪县洗溪镇洞底村武水河边。清康熙末年泸溪知县王光夔撰文。碑记峒河虽小,却为水利孔道。城西10余里,地名“清江”段,滩约长一里半,春夏水涨,河右水直势平,舟楫可通;秋冬水涸,乱石裸露,舟行左道,水急滩高,曲折迂回,常有舟撞巉石,须臾倾覆,人溺货失。今据士民呈请,光夔首捐以倡,愿好善乐施者量力助资,共襄美举,鸠工修浚,无波涛之患。今碑被洞底电站水淹。碑文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四水》。

【重修接脉堤记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西门外草坪头。清雍正元年(1723)泸溪知县王光夔撰文。碑记城西两流夹道,中横一衢,南宋德祐年间创修接脉堤,后毁于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八月,光夔捐俸首倡,众人乐助,开山破石,兴工奠基,次年二月工竣。虹影卧波,砥柱中流,直接诸山水起止而贯于城,这便是“接脉”之名所由来。从此往来之人不至被水所阻。今碑不存。碑文47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新修乐平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潭溪镇且己村乐平桥。清雍正元年(1723)邑人李陟公撰文。碑记且岐(且己)落平溪旧架木为桥,久毁,往来之人一衣带阻。土著向星魁等约志同道合者30余人,议创石桥。雍正元年七月开山凿石,越六月功成,桥长10.8丈,宽2.2丈,高2.1丈。名其命为“乐平”,取“落平”之谐音。今碑不存。碑文40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重修永兴桥碑】  位于泸溪县兴隆场镇五堰村永兴桥。清雍正元年(1723)佚名撰文。碑记武堰(五堰)旧有古桥,近因洪水崩圮。众善信倡首共举,广为募化。今桥功告竣,宏伟壮观,行者坦途。因果报应有“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并记“桥主杨秀英银二两”和纠首、捐资者370人芳名。今在原址重建公路桥。碑石保存完整,165厘米×89厘米×19厘米,32行。外框刻水波纹,内画竖、横框线。

【重修白头溪万福桥碑】  原立于泸溪县浦市镇白头溪万福桥。清雍正年间拔贡李涌撰文。碑记白头溪为四通辐辏,明万历年间曾建有石桥,天启五年(1625)毁于水,后架木为桥,又毁。众人议建石桥,而无举动。村中善士张仁远独肩其任,捐费200余金,购石召匠,亲自督工,经始于六月,迄十月告成。桥面宽丈余,高3丈,长30丈余,并增桥亭,以荫行人。正所谓“事有众擎难举,而独力易成者”。今桥毁碑不存。碑文41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赤山坳建亭修路碑】  原立于泸溪县浦市镇赤山坳。清乾隆前期邑贡生张锦撰文。碑记赤山坳往来孔道,山路崎岖,雨浸泥淖,行走不便。金井耆老邓玉美、邓国尊等捐资首倡,众善敛金以助,凿山开道,铺石成级,剪荆棘,除泥泞,创亭于坳上,供往来憩息,寒暑庇阴。今亭与碑不存。碑文240字,收入清乾隆《泸溪县志·卷六桥渡》。

【天堂修路碑】  位于龙山县湾塘乡天堂村酉水河岸。清乾隆二十年(1755)佚名撰文。碑记天堂地方上通永顺、龙山,下至漫水、百户,自“改土归流”以来,人来人往,每遇阴雨,泥滑路烂,行者兴叹。今有田成雕等人倡首募化,众人喜助乐施,开路铺石,遂成坦途。碑石135厘米×77厘米×9厘米。今被下游水库水淹。

【北河岁修置产碑】  原立于永顺县北河(酉水)之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永顺知府张天如撰文。碑记王村以下,凤滩、茨滩、顺江等滩,顽石纵横,崩石阻道,水势险要,每年均需修凿输浚。乾隆二十六年,通判贾君与保靖县令捐资送府,天如亦捐银30余金,置田火印2斗,每年纳租谷12石,作北河岁修之资。今春,将卖契田图共6纸,钤印发永顺县存卷,为北河岁修之产。不得将此田亩侵隐,挪为别项公用。今碑不存。碑文425字,收入清乾隆五十八年《永顺府志·卷十一下艺文》。

【老寨修路建凉亭碑】  位于龙山县老兴乡老寨村懒长坡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佚名撰文。碑记此地上坡下坎,道路维艰。撰文者年75岁,首倡募化,众人乐助,凿石修路,建亭高岗,方便行旅。并记捐资者90多人芳名及捐资额。今凉亭不存,碑石保存完整,碑文严重漫漶,俗体字多。碑石101厘米×60厘米×15厘米,20行。

【募修冲角营卧云桥碑】  原立于吉首市寨阳乡曙光村卧云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州镇溪书院长教胡师谦撰文。碑记冲角营(今曙光)小溪旧有木板桥,数年朽坏。今有葛先捷等4人于狮子山寺佛前誓志,欲共修石桥,先行募化四方,不足者4人自认,照数垫补,遂持簿请师谦一言于首。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兴工,次年十一月工竣。桥名 “卧云”,取溪水云雾环抱之意。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杨氏族谱》,1947年宏农堂刊印本。

【马蹄寨修桥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马蹄村马蹄苦桥。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佚名撰文。碑记马蹄苦造修石桥,以利行人。今功成完满,全赖众举,虽一分一文,有德必彰,有善必录。记首人向子林等114位助钱人姓名及助资额。今桥与碑均保存完整。碑石123厘米×57厘米×12厘米,19行。

【解放岩重砌跳岩碑】  位于泸溪县解放岩乡解放岩村沱江码头。清嘉庆十年(1805)募化首士杨友烈撰文。碑记狗拜岩(今解放岩)河道旧有石礅跳岩过河,因历年久远,洪水泛滥,崩缺损坏,强为跋涉,如临渊履冰。友烈等目睹心惨,率众募化,仁人君子乐助善缘,共勷厥事,命匠伐石,另砌石礅跳岩。并记捐资者700多人芳名。跳岩长六七十米。今在跳岩上方修建沱江公路桥,跳岩被毁。存碑3通,记事碑碑面152厘米×93厘米。

【迎凤庄仁寿桥碑】  原立于保靖县碗米坡镇迎凤村仁寿桥。清嘉庆十五年(1806)馆师李家宾撰文。碑记迎凤庄溪口木桥将朽,势如履冰。邑庠生王家燕之母贾太孺人独捐400余金,家燕督修,鸠工数月,告厥成功。时人夙称太孺人深仁,家燕笃孝,以“仁孝”名其桥。有一时之仁,即可寿一时;有千万世之仁,即可寿千万世。今桥与碑不存。碑文316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大元官渡碑】  位于龙山县湾塘乡大元村老渡口。清嘉庆十六年(1811)佚名撰文。为将义渡遵示改为官渡而立。碑额横书“万古不朽”,中榜镌“邑侯缴宪:嗣后改称‘官渡’”,后刊乡保田清玉及首人、渡夫18人姓名,末题立碑时间。“邑侯缴宪”,指龙山知县缴继祖。有碑帽、碑身、碑座,保存完整。碑石96厘米×56厘米×15厘米。

【永顺新建万缘桥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南关外万缘桥。有碑两通:一通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永顺协副将许天元撰“万缘桥记”碑,一通为嘉庆十八年永顺知府朱偓撰“新建万缘桥记”碑。两碑记郡城南关外,东西两溪会合处,往来要道,旧架木为桥,水涨木去,民多病涉。嘉庆十六年秋,许天元捐廉首倡,鸠工新建石拱桥,取西溪之石,筑东溪之桥,逾6个月工成,工坚桥固,可垂不朽,天元名之曰“万缘”。今碑不存。碑文819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艺文志》。

【重修长山冲桥碑】  位于泸溪县永兴场乡下光村长山冲桥。今桥存并存碑两通。一通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石匠康正遂造桥镌碑,记长山冲旧有桥,嘉庆十六年毁于水。次年,善信杨广全、妻高氏同公正吉、婆梁氏,施金钱重修,功德万代。碑石71厘米×41厘米×13厘米。一通为同治九年(1870)石匠陈大龙造桥镌碑,记桥被洪水冲毁,善信杨胜勇率家人布金钱重修,功德万代。碑石79厘米×44厘米×11厘米。

【复兴重修狮子桥碑】  原立于保靖县复兴镇复兴村狮子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附生黄德光撰文。碑记此地旧有石拱桥,雕狮子于其上,故名“狮子桥”。乾隆末年毁,架木为桥。嘉庆十八年,邑人罗经绅集资首倡,匠集如云,不数月工成。适值大宪巡阅过此踩桥,工匠人等悉邀奖赏,引为荣幸。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用作公路桥。今碑不存,碑文349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芭蕉贞寿桥碑】  位于龙山县洗洛乡芭蕉村贞寿桥。清嘉庆二十年(1815)龙山知县朱沛霖撰文。碑记此地旧有木桥,屡架屡毁。嘉庆十九年,故处士杜诗赋妻陆氏捐千缗修石桥,独肩其任,次年春工竣。杜殁时,家不富,杜母艰难课子,勤苦劳作,数十年始稍裕。旌善行,励风化,是地方官之责,今撰碑以表节母,并名其桥为“贞寿”。今桥保存完整。碑头残损,宽70厘米,厚12厘米,残高75厘米,14行。

【倡建庆口桥碑】  位于龙山县隆头镇庆口村庆口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隆头分司邓永撰文,姚华祝书丹。碑记庆口溪,每逢雨至水涨浪高,行人阻滞。邓永莅任之初,即设舟以渡。然冬则水涸舟搁,民仍病涉;余则波涛汹涌,每年溺水者不止一人。为弥灾去患,非架石桥不可。邓永于是捐俸首倡,并号召阖邑父老乐助,共襄厥成。原有碑3通,今存2通,保存完好。一通为“倡建庆口桥碑序”碑,碑石178厘米×95厘米×15厘米,18行,644字。一通为捐资碑,记督修首士“特授隆头司邓永捐奉银叁百两”及64位捐资者芳名与捐资额。

【转龙山自生桥修路碑】  原立于古丈县断龙山乡细塔村断龙山自生桥。清嘉庆末年佚名撰文。碑记断龙山山高崖陡,道路崎岖,不便行人。我等旧曾修葺,奈功程浩大,半途而废。今幸年丰物阜,众人相邀集资,请匠凿石砌坎,终成美举,道无险阻,往来顺便。并记84位捐资人芳名。原有碑3通,今仅存残碑1通,藏断龙山乡烟草站。原碑高约140厘米,现残高89厘米,宽75厘米。碑面粗糙,碑文漫漶。

【梯子岩修路碑】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天堂村梯子岩。清道光二年(1822)佚名撰文,永定石匠尹士仁等修路刊碑。碑记八面山崖高路陡,梯子岩一段需架木为梯,攀缘而上。今众人捐资,开山凿路,缘木架梯,修来世阴功。并记约100位捐资者芳名与捐资额。碑石135厘米×77厘米×14厘米,26行。碑石保存完整,碑文严重漫漶。碑下十余米处即为攀梯而上之梯子岩,今梯不存。

【魏家寨义渡碑】  原立于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村酉水河刘家码头,今藏魏家寨一刘姓人家。清道光五年(1825)十二月十五日生员刘钧衡镌石立碑。碑记刘钧衡为设义渡,捐瓦厂等田19丘、土1块,作义渡船夫口粮;又捐汉口溪田4丘,作整修渡船之资。碑石圆首,碑版内凿1.2厘米,留有4厘米宽的外框。通高87厘米,宽47厘米,厚13厘米,6行。

【马滚坡修桥碑】  位于吉首市寨阳乡曙光村马滚坡桥。清道光五年(1825)佚名撰文。碑中榜大书“本境桥梁路道土地老尊正神位”,记冲角营(今曙光)信士杨秀桂因染眼疾,日久未愈,今率家人修砌马滚坡脚石桥一座,祈保眼目光明,百病消除,阖家老幼康健,早赐贵子,接派宗支。桥与碑保存完整。碑石97厘米×53厘米×7厘米,9行。

【王家寨重修新桥碑】  原立于保靖县大妥乡王家村新桥。清道光十二年(1832)保靖知县谢元谟撰文。碑记王翼之秀才,于虎渡捐田置舟,以济行旅。渡之南数里旧有桥,名“新桥”,岁久倾圮。道光十年,翼之捐金千余,独建此桥,运石督造,不辞劳瘁,次年功成。他日地以人传,过此渡者名“王家渡”,经此桥者称“王家桥”。今桥与碑不存。碑文296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雷打岩修路碑】  位于龙山县塔泥乡汝池村雷打岩。存碑两通。一通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严学淦题字“周道如砥”碑,碑面98厘米×277厘米。一通为民国19年(1930)高允球撰书“雷打岩补修道路碑”,记允球与前辈诸人,勘查道光年间贡生张廷刚所修雷打岩古道,为补修之计,经于此,并录贡生王道咏雷打岩风景七律一首。碑面68厘米×177厘米,21行。

【都蛮坡修路碑】  原立于泸溪县解放岩乡水卡村都蛮坡山坳水井边。清道光十四年(1834)佚名撰文。碑记该村大段坡路,前虽零星整修,但每逢雨雪,行走维艰。我等目极心伤,募化善信仁人,捐资相助,鸠工庀石,共效玉成。今仅存残碑,铺作水井台面。

【修矮坳桥及道路碑】  位于吉首市太平乡金山村矮坳桥。存碑3通。一通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张□□“求嗣碑记”碑,记为求嗣而造石拱桥事。碑石100厘米×78厘米×12厘米,碑文严重漫漶。一通为道光二十二年立,整修该桥捐资人员功德碑。一通为民国11年(1922)佚名撰文“芳名万古”碑,记村中耆老邀约募化,倡修跳岩、高坳、矮坳、东潭垅崎岖山道事。碑石88厘米×64厘米×11厘米,23行。

【阳重修路碑】  位于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阳重乐善亭。清道光十六年(1836)佚名撰文。碑记马山冲为四出通衢,往来要路,近遭雨水冲刷,路崩坎塌,行走不便。我等邀约近村乡邻及善男信女,各捐囊金,雇匠修砌。今工告竣,化崩塌为坚致,变崎岖作坦荡,捐金之家必获余庆,并记捐金200余人姓名。存碑两通。其中记事碑111厘米×73厘米×11厘米。

【对山修路碑】  位于永顺县对山乡对山村甘溪河北岸。清道光十七年(1837)佚名撰文。碑记“山有巍峨之岭,路有崎岖之径,形如鸟道,士则难于乘车,农则难于举趾”,因而启发诚心,兴动工匠,凿崖开道,从此人人咸登阔道。并记首士人彭生有等7人捐资1.2万文,彭大典修路30丈。碑石保存完整。碑面65厘米×45厘米,11行。

【密灯重修桥亭碑】  位于泸溪县永兴场乡密灯村凉亭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佚名撰文。碑记此地旧有桥亭,焕然大观,后毁于兵燹。今首士唐子凤、石匠龚春万等募众重修,建石桥,覆凉亭,以续先人盛举,并镌120位捐资人名录。今桥亭与碑石保存完整。碑石120厘米×83厘米×13厘米,25行。

【下坝新建乐寿桥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下坝村母车河乐寿桥。清道光十九年(1839)彭连胜撰书。碑记下坝母车河古来无桥。黄仕荣召集10余人为首,广为募化,不足部分由他们分担。道光十八年秋兴工,次年五月落成,石匠工人约计百数,黄仕荣逐日总理,经营筹画,独任其劳。因命“乐寿桥”,取山水之乐,人物长寿之意。今桥保存完好,约长39米,宽5.7米,高10米。存碑两通,一通记事,一通记功德,记有黄仕荣、王家燕、彭惠鳌等捐资者80余人姓名。两碑规格一致,碑石165厘米×73厘米×19厘米。

【团结修路碑】  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架桥坳。清道光十九年(1839)佚名撰文。碑记孙家坪上至江底坳教场,下至隘口,人来人往。因田地主人铲挖土坎,道路岩石无存。今众人解囊相助,顾匠修补,遂成康庄。众议禁止铲挖田塍路坎,如若违禁,则有“天怒人怨,神灵不佑,恐有男亡女绝、贫寒之苦。”并记“首士孙兴臣四十丈”等28位修路人芳名及修路长度,共计123丈。碑石保存完整,97厘米×52厘米,15行。

【鱼犍坪义渡碑】  原立于龙山县三元乡青岗村酉水河鱼犍坪渡口。清道光二十年(1840)龙山县训导郑敦勉撰文。碑记遵龙山知县陈敬曾令刊“朱公义渡”碑。鱼犍滩为南北往来孔道,旧无义渡。私渡者不听召唤,多索恶要。宣恩县朱光玉首倡捐资,置田亩,造河船,设义渡,人无病涉,往来方便,积弊立除。原碑为青石碑柱,高160厘米,宽30厘米,厚38厘米,四面刻字。今碑不存。另有一通民国年间的“众善奉行”碑亦存文不存碑。

【中岩修桥碑】  位于吉首市河溪镇中岩村芭蕉溪中岩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佚名撰文。碑记众募功德,广化善米,延请工匠,修砌拱桥,免行人往来阻隔之苦。存碑两通。一通记事并270位捐资人名录及捐资额,碑石125厘米×92厘米×15厘米,35行。一通倒仆于草丛中。

【杀鸡坡修路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拔茅村杀鸡坡半山腰。清道光十四年(1843)佚名撰文。碑记萨济坡(杀鸡坡)为交通孔道。因山耸而危,路曲而仄,跨坎坠石,行路维艰。知县谢元谟捐钱20千文,率僚属首倡,众人乐助,共襄厥成,危崖变坦道,鸡肠变通途。今存碑3通,中碑记事和记谢元谟及其僚属、生员10位主要捐资人姓名与捐资额,左右两碑记180多位捐资人芳名。3碑规格一致,碑石110厘米×57厘米×12厘米。

【龙溪坪安定桥碑】  位于保靖县迁陵镇龙溪坪村捧车河安定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举人胡光国撰书。碑记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光国遵母嘱,兴工修建该桥,刚动工,母亡,遂停工。二十四年三月继修,次年二月事竣。桥长3.6丈、宽1.82丈、高3.08丈。所有工费,皆胡所出。今桥成,父母泉下有知,皆大欢心。今桥与碑存,碑石121厘米×70厘米×10厘米,11行。

【松溪福德桥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松溪村福德桥。清咸丰二年(1852)彭成善撰书。碑记崇栖(松溪)旧有木桥,屡建屡圮。咸丰元年,□贵玙议建石拱桥,五姓之人赞成乐输,六姓之人踊跃帮工。桥成,名“福德”,取“五福六德”之意。今桥与碑存。碑中姓字大多被敲打模糊。碑石145厘米×77厘米×12厘米,15行。

【金山重修天似桥碑】  位于吉首市太平乡金山村谷盘溪天似桥。清咸丰五年(1855)张雯山撰文。碑记乾隆四十一年(1776),于此建墩架木桥,后毁。咸丰四年,首事募监张志庆、总理张雯山等广为募化,众人乐输,次年正月兴工,七月告竣,共费资40余串。题其名为“天似桥”。并记捐资者约110人姓名。今桥完好,4墩,横搁巨石,重者达3吨。碑石完好,132厘米×69厘米×10厘米,22行。

【涧水溪修桥碑】  位于花垣县花垣镇南门村涧水溪桥。清咸丰六年(1856)八旬老人无名氏撰文。碑记花垣城南涧水溪,对岸石壁之腰石罅洞开,清泉汩汩,味极甘美,阖城取汲者接踵比肩。春夏水涨,深厉维艰。余久欲造桥,今年已八旬,出生平齿积,鸠工修造,并非借以沽不朽之名。碑版两边联“取诸人以为善,疾没世而无沵”。今桥与碑存。碑石94厘米×65厘米×12厘米,12行。

【凉水井修路序碑】  位于古丈县古阳镇高坳村凉水井。清咸丰八年(1858)佚名撰文。碑记古阳南门外自半坡至蝦蟆界,其中蝦蟆冲一处,由溪涧直上山巅,山势壁立,曲径陡险,行者猿攀而上,蚁伏而下,惊心骇目。众人共商,舍险道而就坦途,在半坡山岭新开大路一道,直达蝦蟆界上,平坦易行。惟愿仁人君子,有钱输钱,无钱帮工,则开康庄大道,积来世阴功。有碑两通:一通记事,碑石109厘米×64厘米×14厘米;一通记80位捐资者芳名。

【长坳新修细江桥碑】  位于凤凰县廖家桥镇长坳村细江桥。清咸丰八年(1858)田秋农撰文,田庆浚书丹。碑记清初以来,此地架石板桥,因石长易泐,屡架屡断,诸多不便。今堂叔宗祥、堂弟庆浚倡首募化,建造石拱桥,虽资费增多,而桥安如磐石。并记近300位捐资人姓名与捐资额。今桥保存完整。有碑两通,记事碑碑石135厘米×69厘米×22厘米,两碑共40行。

【永顺重修利济桥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西门外利济桥。有碑两通。一通为清同治二年(1863)永顺知府张修府撰文碑,记该桥在道光间两建两圮,后置舟以渡,不便往来,每年舟覆人亡以数十计,关系民生。修府捐廉首倡,经3年工竣,费资3000缗,桥长26丈、宽1.8丈、高3.2丈,取名“利济桥”。一通为光绪元年(1875)永顺知县董耀焜撰文碑,记该桥于同治十二年(1873)又被水圮,光绪元年,耀焜在原桥墩上架木成桥,侧植护栏,不一月工竣,费资400缗。今两碑不存。碑阳分别为670字、428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十建置志·桥梁》。

【麻阳坪义渡碑】  位于永顺县润雅乡麻阳坪村茅岩河老码头。清同治六年(1867)永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黄中瓒(晋洺)撰文,向镇南书丹。碑文为:“众善助有。麻洋坪义渡铭:中兴伟烈光岳渎,怀柔百神锡民福,济彼安流获其穀。”并录丁继丰等74位捐资人名录及捐资额。有碑帽、碑柱、碑版、碑座,碑石140厘米×83厘米×10厘米,18行。

【兰村修路碑】  位于泸溪县石榴坪乡兰村老井冲。清同治七年(1868)包顺元撰文。碑记老井冲一路,属当场要途。巉岩岌岌,宕磝磷磷,行人多有失足之虞。众人目击心伤,意欲整修,遂告各乡诸友亲众,解囊相助,延匠凿石,易崎岖为孔道,迁险阻成康庄。并记捐资者300余人芳名。存碑两通,主碑156厘米×84厘米×15厘米,24行。

【彭忠宋作坝引水志碑】  位于永顺县万坪镇杉木村河西组。清同治九年(1870)钟发英撰文。碑记杉木基土地贫瘠,生计艰难。清嘉庆初年,彭秉禄倡议引牛栏溪水灌田,因工程艰巨,未遂。嘉庆十六年(1811),彭忠宋再次首倡,典田出资,开沟作坝,引水灌田,子孙永享其利。同治九年,为不忘祖功宗德,发英应邀作志勒碑。碑石保存完整,碑文漫漶。碑面100厘米×53厘米,13行。

【简家潭义渡碑】  原立于龙山县石羔镇正南村酉水河简家潭渡口。今存碑4通。一通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佚名撰文“重修简家潭义渡碑记”,记简家潭义渡舟船始造于乾隆元年(1736),道光八年(1828)修渡夫房并置义渡田镌碑,咸丰三年(1853)碑毁于兵燹,同治十一年重镌碑记田产。该碑今被用作水井盖板,碑石128厘米×73厘米×9厘米,碑文尚可识读。另一通也被用作水井盖板的碑溶蚀而无法识读。两通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义渡田土数目”碑,被用作保坎石。另外,还有一通光绪初年的“奉县正堂示,简家潭义渡碑序”,存文不存碑。

【兴隆修建兴隆桥碑】  位于龙山县新城办事处兴隆桥村猛洞河兴隆桥。有碑3通。一通约为清同治年间所刻新建桥碑,今碑石与碑文均不存。一通为民国2年(1913)徐元章撰书“整修桥上房屋碑”,记兴隆桥由小溪口王朝元独自捐资创建,今桥上房屋倾圮,众人集资整修如新。今存文不存碑。一通为民国6年王明龙撰书“不准再在桥上建房碑”,记该桥建造及整修过程,今因桥上房屋遭遇火灾,房毁桥石亦被烧坏,为保护桥梁计,经众人商议,并请示县长批准,今后不准再在桥上建造房屋,同时对烧坏的桥石予以补换。今存碑石,114厘米×73厘米×10厘米,21行。

【重修磨刀岩大桥叙碑】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田家溪村磨刀岩大桥。今桥完整,存碑两通。一通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文林郎张鹍翼撰、十九年镌立“重修磨刀岩大桥叙”碑,记磨刀岩大桥创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光绪八年毁于水,复褰裳病涉。今八旬杨翁继先大父创桥之志,倡首董事,持簿募化,望仁人君子解囊相助。碑石141厘米×93厘米×8厘米,34行。一通亦为同一时间撰文镌刻,“杨仕珠重修磨刀岩大桥叙”碑,记仕珠年已八旬,立志建桥,倡首捐资,募化四方,祈倾囊乐助,腋集为裘,舆成于野,永载芳名。碑石141厘米×103厘米×7厘米,38行。两碑共载捐资人芳名和裕兴店等商号310多个。

【高坳江西桥建桥碑】  位于凤凰县沱江镇虹桥村高坳组江西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佚名撰文。碑记此地虽非通衢,然因我帮义山(坟山)在桥之西,旧架木为桥,奈世远年湮,朽败不堪。今约同乡善士,勷资砌石,虹桥以成,非独我帮上墓者便宜,樵夫牧子亦沾利益。并记捐资者50人芳名与捐资额。今桥与碑保存完整。碑石152厘米×76厘米×12厘米,14行。

【永顺重修永安桥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东关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佚名撰文。碑记清道光十八年(1838),里人谢天高在此地垒石架木为桥,名为“新桥”,后圮。全其性独资修复,光绪十九年复圮。二十九年,全其性子全我瑞等募化重修石拱桥,改名“永安”。文辞华丽,富有诗意。今碑不存。碑文456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十建置志·桥梁》。

【麻阳坪重修百祥桥碑】  位于永顺县润雅乡麻阳坪村干溪组百祥桥。光绪三十年(1904)佚名撰文。碑记此地前人始建木桥,继修石桥,光绪十八年(1892)毁于水。光绪二十九年,善士田心徽等募化重修,不数月工竣,石桥坚致,虹彩高腾。因名“百祥桥”,谓“作善降之百祥”意。并记289位捐资人芳名及捐资额。存碑两通,每通碑石161厘米×79厘米×11厘米,共42行。

【阳重重修乐善亭碑】  位于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三合组阳重乐善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佚名撰文。碑记良虫凹(阳重坳)旧有凉亭,后倾圮。今修立募簿,普化善禄,同心协力,另建重修,取名“乐善亭”,行旅息肩,纳凉避雨。并记善男信女捐资者200余人芳名。凉亭砖、石、木构,今保存完整。碑石完整,130厘米×73厘米×12厘米,34行。

【盐卡同仁桥神台】  同仁桥,位于永顺县砂坝镇盐卡村武官庄,建于清末。桥上立有神台,通高2.95米,宽、厚均为1.04米。神台上层居中以一片石分隔为前后两间神室,片石上凿有拱门相通。后室为神居之地,前室为烧香祭拜之处。拱门上刻横楣“同仁桥”,内竖石刻“杨泗将军、桥梁土地神”,旁立柱刻楹联“同挽狂澜爰资砥柱,仁慈在抱首重济人”。“杨泗将军”为水神,“桥梁土地”为土地神。

【泽碧七星桥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泽碧村七星桥。存碑两通,一通为清宣统元年(1909)撰刻,记彭明达等27人为建桥捐资事。碑石95厘米×48厘米×11厘米,14行。一通为民国25年(1936)撰刻,记此地始架木桥,被火焚毁;继修石桥两次,又被水冲。有老成7人,同心协力,各寨募化,众人踊跃捐资,取水冲之原桥墩石为墩,架木为桥,两月告成。并记黄金书、彭廷甲等220余位捐资人芳名。碑石156厘米×88厘米×15厘米,27行。

【张家坝汇酉桥碑】  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大桥村(张家坝)汇酉桥。清宣统二年(1910)候补儒学正堂向永锐撰书。碑文描写“吾乡山水,闷奥诘屈”,“齿涯崩涘,险悍湍激”之貌,并以《图经》所记为证。里耶(指今清水坪)“川楚水陆,商贾战区”,张家坝踞上,五溪汇聚入酉水,阻塞交通。于是众人募化建汇酉桥。今桥作湘渝公路桥之用。存碑4通。两通为桥面栏杆石,各长367厘米、宽40厘米、高41厘米,南石完整,北石被火烧爆裂后残缺,记建桥事宜。另两通为“亘古流芳”功德碑,刊“乾隆五十八年(1793),侯良祖功德田四丘,贰斗”,和各捐资人、商号500余个。

【黑龙枯新建循陔桥碑】  原立于永顺县勺哈乡那住村黑龙枯循陔桥。民国5年(1916)邑贡生张素琴撰文。碑记黑龙枯彭文渊德配田孺人相夫教子,勤劳起家,多行善事。民国4年,年79岁,独捐积年养膳600缗,命子占霖、占澍于里西东堡建桥,下甃巨石,上覆长亭,次年四月落成。惜五月溪涨,桥圮三分之一。孺人毫不灰心,仍罄余赀400缗,命子督工补修,雁齿虹腰,往来便利。知县车赓以“利物济人”褒扬。素琴以“循陔”名桥,以祝孺人,以劝来者。今桥面冲毁,仅存桥墩,碑不存。碑文533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十建置志·桥梁》。

【苦竹河继善桥碑】  位于龙山县塔泥乡汝池村继善桥。1920年前后佚名撰文。石桥保存完好,碑立桥栏,为两碑3柱,配碑座、碑帽,通高155厘米,宽200厘米。3柱刻“继善桥。继续前芳,虹桥高拱。善追彼美,鸟道重修”;捐修人、首人全荣廷等12人姓名;并订立保护桥基、树木的规定。两碑刻捐资者270多人芳名。

【码头河新建永安桥碑】  位于永顺县毛坝乡澧源村码头河永安桥。民国13年(1924)彭蜚翰撰书。碑记码头河为永顺、桑植通衢,河宽水急,每年都有涉水过河者藏之鱼腹。民国11年,胡咏等立志建桥,四方募化,舌敝唇焦,普为劝导,历3年而大功垂成。树有8墩,横架巨木,上复凉亭,长虹卧波。碑斜破为两截,碑石125厘米×79厘米×18厘米,20行。另有捐资碑两通,记有576名捐资人芳名。今利用原桥墩建公路桥,跨径77米,7拱。

【坎西湖保安桥碑】  位于龙山县红岩溪镇坎西湖村保安桥。民国23年(1934)佚名撰文。碑记该地历有木桥,时有时无,只利冬行,春夏病涉。众人募化捐资,民国20年正月兴工,不久因经费不足而停工。后广为募捐,民国23年农历二月复工,八月工竣,取名“保安桥”,并将439位捐资者金玉姓字,永泐真珉。今桥用作公路桥。存34柱及碑帽。

【关冲坳重修凉亭碑】  位于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关冲坳凉亭。民国25年(1936)佚名撰文。碑记“水之险者,莫少乎船渡;山之高者,莫重乎凉亭”。此地旧有凉亭,屡修叠倾。今又爰约众首募化四乡,乞仁人君子乐施为怀,倾囊相助,工程告竣,镌名永存。今亭与碑保存完整。碑2通,大小相当,碑石101厘米×57厘米×10厘米。记捐资者约280人芳名。

【白头溪重修幸福桥碑】  位于泸溪县浦市镇毛茂田村白头溪幸福桥。民国27年(1938)佚名撰文。碑记白头溪路当大道,官商往来频繁。明永乐年间架木为桥,毁于战火。后立跳岩以渡,又毁于水。今募化重修,砌石墩,横枕木,竖凉亭,幸工落成,镌石留名,并记“总理首士”及捐资人约280名。今桥与碑保存完整。碑石141厘米×85厘米×14厘米,34行。

【学堂堡重修花桥碑】  位于永顺县松柏镇坝溶村学堂堡。民国29年(1940)雷聘以撰书。碑记作善、积善之功,莫大于修桥。坝溶为乡间通衢,其间河水中流。前人在此建石拱桥,后毁于水。今众人意欲仿古重修,奈人民生计维艰,只可修花桥一座,其经费较修拱桥减半。恳乞仁人君子解囊相助,同完善功。碑石保存完整,141厘米×68厘米×23厘米,17行。另有功德碑一通,记发起人、捐资人名录,计140多名。

【卸甲文运桥碑】  位于山龙县红岩溪镇卸甲村文运桥。民国36年(1947)佚名撰文。碑记卸甲为往来孔道,中有小溪,素无桥梁,亦无石磴,春夏水涨,行人病涉。民国30年,众人集资建桥,因匪患连年,仅树两岸石鼎,工程未就。民国36年再次兴工,始告厥成。今病涉之患永除,康衢之功永垂。原搁巨木为桥,上覆凉亭。今巨木与亭不存,仅存两岸桥墩。碑头残缺,残高108厘米,宽72厘米,厚11厘米,14行。

5.示禁·民约碑

【猛虎州示禁碑】  位于古丈县断龙山乡猛虎州村。清乾隆二年(1737)永顺知府杨辅臣颁示。该碑原立于猛虎州寨内大路旁,有碑帽、碑身、两柱、碑座,碑身高约130厘米,宽约80厘米,刻文10行,每行29字。相传,骑马坐轿人路过这地方时都得下马下轿步行,并作揖拜碑。1970年前后该碑被用作铺晒谷坪,201111月被打碎铺进寨公路。今存残石一块,用作公路排水沟保坎石,残高80厘米,残宽28厘米,残存碑文3行。碑文记载有:“湖南永顺府正堂加二级□□军功加四级纪录八次杨为”,“□差役下乡,例不准乘骑坐轿”,“选拔等具,禀县役承票”,“乘骑坐轿混穿绸缎衣”等。

【摆里永远禁石碑】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摆里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乡人共立。为订立乡规民约事。碑记摆里户百余、人千数,广种薄收。为靖地方,发展农业,乡甲邀约众人,在庙前宰猪羊,敬神立约,人无亲疏,事无大小,均需遵守;并遵官示,劝种秋荞、麦子、蔬菜,以使家给人足。后列“敦孝弟以重人伦”等主条3条,牲畜管理等附条15条。碑石保存完整,160厘米×47厘米×24厘米,一面刻字,12行,581字。

【磋比禁赌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磋比村杉木溪组。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阖寨公议,□志贵、贾明光镌石立碑。碑记赌博一道,败人家业,误人正业,甚至赌穷至极,不顾性命,危害一方。是以众人公议:凡我寨中男子之辈,佣工匠作之徒,不许结党集赌。如有不遵禁戒,初则重罚充公,再则擒拿送官。碑石保存完整,碑文漫漶。碑石79厘米×53厘米×12厘米,14行。

【岩可寨遵示碑】  位于龙山县湾塘乡小河村7组岩可寨,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月,龙山县知县史积英晓谕刊碑,为严禁纵放牲畜、以厚民生事。碑记龙山山多田少,乡民全赖播种杂粮荞麦,以济民生。一些无知之徒纵放牛马六畜,践食禾苗,殊堪痛恨。特出示严禁,嗣后一切牛马牲畜,毋许任意纵放,践食粮苗;倘再仍前纵放,一经访闻,定即严拿重究。碑石保存完整,144厘米×68厘米×17厘米,18行。

【双进禁宰耕牛碑】  原立于龙山县召市镇双进村。清嘉庆四年(1799)龙山知县杨廷柱颁示。碑记经本县访闻,各地每逢场期及婚丧之际,有不法之徒私宰耕牛,贪图渔利。为保护耕牛,示仰该居里民及场头保甲人等知悉:今后遇有耕牛瘟毙,须立即报团总验实,发给验条,方可宰杀;若任意宰杀耕牛,定即捉拿归案,严厉惩办,言出法随,决不宽待。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禁吕祖庙设学及添设神像碑】  原立于永顺县吕祖庙。清嘉庆二十年(1815)永顺知府福顺颁示泐石。碑记嘉庆十年,为纯阳吕祖加封帝君尊号,春秋祀典。福顺于府城东关外捐廉鼎建吕祖庙。不久有蒙师在庙内开馆设学,无知幼孩污秽神像;更有人引诱妇女入庙烧香。今后如有在庙内设学及添设神像者,该首事立即禀报,驱逐撤去,永为禁止。今碑不存。碑文242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八建置志》。

【桃园永遵示禁柱碑】  位于龙山县石牌镇桃园村塘防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龙山知县缴继祖颁示勒碑。碑记据白岩里乡保塘汛花民人等禀称,此地原“恩宪晓谕”碑破朽,请另给示勒碑,以靖盗源,以杜民害。为此给示,永禁盗贼、赌博、酗酒、打降、窝赌窝娼、盗窃树木、纵畜践踏、苛诈讼棍、强丐讹讨。倘有违示兹事者,准许乡保兵民扭送赴县,以凭法治。有碑帽、碑身。碑身柱体,通高172厘米,四面各宽29厘米,3面刻字,共22行。

【古丈蓄禁桐茶碑】  原立于古丈县某地。清道光三年(1823)村人公议刊碑。碑记我乡山多田少,土地贫瘠,五谷杂粮不足以供地方之用,唯桐茶是地方一大利。但有游手好闲之辈,往往砍伐树木,伤其财源。故众人公议:有私伐桐茶者,罚钱三串;私砍杂木果树者,罚钱一千文;桐茶摘捡之期,必过寒露之后,暗行捡摘者,罚钱二千文;所罚之钱,以充公干。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下》。

【普戎立禁赌博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普戎村场上。清道光十年(1830)彭氏族人公立。碑记中古世道醇厚,无人赌博。近因风土不醇,人心日漓,我族中浪迹棍徒,招朋结党,日夜赌博,盘算良家子弟,致家败业亡,窃人财物,酿成祸端,累及人民。今族众合议,严禁赌博,以靖地方。倘有不遵,扭拿送官。并记寨老彭祖交等7人、族长彭天德等7人、首人10多人姓名。碑面剥落溶蚀,碑文严重漫漶。碑石123厘米×69厘米×13厘米,21行。

【糯梯禁葬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糯梯村孙家坪组。清道光十年(1830)落地枯(糯梯)众姓人等公议同禁。碑记龙脉是阴阳二宅之生气,断不可以扰乱。我地南拔卡哈,有阴地3处,系我等阴阳二宅之龙脉。故我同人商议:日后子孙,严禁内、外进葬。倘若在内人横葬此地,罚银100两修功德;假若外人进葬,阖寨务宜同心阻拦,不可口是心非。碑石148厘米×77厘米×20厘米,11行。

【毛江永不作会碑】  原立于龙山县桂塘镇毛江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田万卷、田万亿、田万炳立。碑文为“凡亲族朋友,刊碑以后,免来照顾,永不作会”。后落日期与立碑人。碑石100厘米×30厘米×10厘米。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大元田姓禁山碑】  位于龙山县湾塘乡大元村徐家坳水井。清道光十五年(1835)田辉玉等田姓公立。碑记□土坳系田姓祖坟地,古树森森,护佑阴阳,严禁滥伐古树及捡拾枝叶,违者查出,公议惩治,决不宽恕。后署田辉玉等田姓22人姓名。今碑石被用作搓衣板,碑文严重漫漶。碑石76厘米×59厘米×15厘米,15行。

【里仁坪晓谕练团章程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道光十六年(1836)永顺知县赵璧奉知府杨镇源令颁示。碑记因该地村寨零散,不相联络,不立条规,士民无所遵循,故立练团章程:“联村寨”,数村为一团,设团总,每村设团头,秉公办事。“清烟户”,入团之人需预先清理,如有游手好闲之人,即送官追究逐出;若系土著之人,方准入团。碑石居中斜破为两截。碑面113厘米×50厘米,15行。该碑所记内容未完,后面应至少还有一碑,今不存。

【里仁坪圣谕十六条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道光十八年(1838)佚名刊谕。碑记宣讲圣谕十六条,相为劝戒:各乡应保护牛马、五谷、桐茶,防止被盗;拾遗谷穗者,不得携带小刀、筲箕,以防藉名偷窃;桐茶需待寒露后统一日期收摘。今碑石仅存碑左,碑右半部分不存,通高119厘米,残宽43厘米,残存碑文10行,“圣谕”4条。

【里仁坪以固社仓以靖地方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道光十九年(1839)永顺知县陈锡麟告示。碑记据举人向定模等禀称,道光十五年,此地捐修社仓,今积谷180石,春发秋收,接济乡民。有游手痞棍,强借社谷,常不完仓。为此出示仓谷管理条规,客、土、苗民三籍烟户管理条规,防火防盗等条规,并发出“不准荒废田园”等17“不准”令。存碑两通,一通碑面114厘米×51厘米,一通残损,共30行。

【里仁坪列款示禁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同治四年(1865)永顺知府周簳颁示。碑记据文生高嵩、监生向云翘等禀请,为靖地方,列款示禁,包括社仓管理、蓄禁桐茶、防盗防窃、各安正业、禁唱夜戏等5条,要求“父诫其子,兄诫其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务宜遵照”。今碑残损,通高113厘米,残宽54厘米,存文17行。

【里仁坪禁止差役乘骑坐轿下乡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道光后期佚名刊示勒碑。碑记“奉府、县宪示:禁止差役乘骑坐轿、穿绸缎色服,并白役下乡”。地方官对差役下乡的行为予以规定。碑面120厘米×50厘米,3行。

【铜瓦严禁差役扰民碑】  位于永顺县石堤镇铜瓦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永顺知县秦廷杰颁示。碑记据访闻,近日公差下乡,乘骑坐轿滋扰乡民。为安民计,“示衙役人等知悉:嗣后尔等奉票下乡,均应正身亲往,不得乘骑坐轿,及私令白役替往……倘敢阳奉阴违,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从严办惩,决不姑容”。碑面104厘米×47厘米,8行。

【插堤采买兵谷及重修神庙柱碑】  位于龙山县洗车镇草果村插堤组。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永顺知府黄宅中颁示,向士尤等镌刻。碑额书“永定章程,碑志蒙功”8字。碑记龙山县为绥靖营、本城鲁碧塘两汛、保靖营采买兵谷共6130余石,闰年增加一月之谷,按里分派,采买碾运,官既不能额外加绳,民亦不得故意拖欠。同时记彭公爵主统领十八土司,忠于君,佑于民。我地原有彭祖庙,今阖姓重修整顿,以长神灵显化。碑身柱体,通高160厘米,宽33厘米,厚40厘米,四面刻字,共39行。

【杨柳槽示禁柱碑】  位于龙山县桂塘镇乌龙山村杨柳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龙山知县马炳颁示。碑记“龙山不法之徒勾结外来流匪,日则强讨恶索,夜则鼠窃狗偷,为害闾阎;还有游手好闲之辈,偷摘山粮,深为民害。今有二梭里乡保田学诗等人禀请,出示严禁,如有再犯,即扭送县衙,定予严惩”。列禀请条款“禁窝停红黑,坐地受赃”;“禁违禁起息,私债违约”等28条。碑身柱体,通高114厘米,宽36厘米,厚28厘米,三面刻字,共21行。碑面溶蚀剥落,碑文漫漶。

【两河口航渡公德章程碑】  原立于龙山县桂塘镇苦大岭村两河口渡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人公议立碑。所定章程为“不准渡牛、装柴、毒鱼,不准装枯,不准逼渡户大水讹渡,依公议定要赔舡;渡户不坚守渡规,渡户认赔”。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桃园永定章程碑】  原立于龙山县石牌镇桃园村小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龙山知县李训芳颁示。碑记龙山归化已久,文教修明,风俗转化,诚堪嘉许。今再将习俗相沿各事告示于后,以使尽善尽美。告示内容有“劝孝亲敬长,立祠修谱”;“劝约束子弟”;“劝息争讼,和乡邻”;“劝广种树木”“禁赌博”“禁窃杂物、窝贼匪”;“禁妇女为尼与服毒自缢”。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正南示禁碑】  原立于龙山县石羔镇正南村酉水河畔大庙。清代龙山知县颁示。碑记据谭太连等禀称,律文虽多,但民未知晓,士读书而未读律,往往蹈于刑罚而不知。故公议条款,禀请出示晓谕:禁止偷谷,禁止偷窃苞谷及甘蔗等物,禁止偷窃白菜及萝卜等物;禁止私宰耕牛,禁止摇钱赌博,禁止设烟馆等条。今碑在正南村3组张祖国家水井旁,用作搓衣石板,碑文被严重磨平,碑石被肢解,通高96厘米,残宽60厘米,残存碑文17行。

【毛江规范差役行为碑】  原立于龙山县桂塘镇毛江村。清代明溪二梭众绅士立。碑文为“遵示,府,严禁差役人等乘骑及颜色服物”。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青龙山庙护林示禁碑】  位于永顺县石堤镇新寨村老洞组青龙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村民奉宪示公立。碑记“示禁。奉宪示,禁止青龙山庙前后左右两岸杂木,不许坎伐;见面不报者,公同罚钱八百文,以作香灯之资。南无阿弥陀佛”。碑呈八方体柱状,插入土中,露出地面高135厘米,周长116厘米。两面刻字。

【卡西湖示禁碑柱】  位于永顺县盐井乡龙洞村卡西湖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永顺知县秦廷杰颁示。碑记一些游手好闲之辈,酗酒赌博,偷窃财物,更有扮着乞丐,强讨恶要,匪党嚣张,良民痛恨。为此晓喻,嗣后尔等各宜痛改前非,不准勾结滋事,不准放畜践踏粮食,不准外来面生可疑之人稍事留停。倘有不遵,准予告发,捉拿严惩。碑柱呈六方体,高约1.5米,六面刻字,各2行。因山体滑坡,石柱被掩埋于泥沙之中。碑文收入1989年丁仕俊编印《永顺碑刻墓志谱序选辑》。

【两河口采买兵粮碑】  原立于龙山县桂塘镇苦大岭村两河口组凉水井。清咸丰四年(1854)龙山知县兆琛颁示。碑记此地无闰之年采买兵谷150石,由3甲均分,并记每甲每牌完粮数目,各宜照示完纳,保甲催完纳断,不许额外苛求。今碑不存。碑文收入龙山县文物普查队1988年编《龙山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凉水井示禁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陡滩村太坪组。清咸丰六年(1856)保靖知县禄廉颁示。碑记有不法之徒,盗窃偷伐,侵害良民;有不农不商男妇,每当山粮成熟、桐茶结实之秋,日则强抢,夜则暗窃,蔑法妄为,殊堪痛恨。据生员刘学元等禀请,批示严禁:不准窝留盗匪,面生歹人;春秋禁止散放六畜。并议条规“桐子每年寒露三天捡摘,十日开散”等4条。如不遵者,即行送县,依法严究。碑石93厘米×57厘米×9厘米,16行。

【泽八坡封山告示碑】  位于龙山县靛房镇中心村泽八坡,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龙山县隆头巡检司杨巡检晓谕刊碑,为禁止窃伐,保护树木事。碑记据当地人禀称,有不良之徒窃伐树木,造成纠纷,恳请出示晓谕。杨巡检特此示禁:以后物各有主,不许擅自乱砍,再有窃伐者,一经捕获,定即追究赔偿,罚钱2400文,赏报口者400文。碑石保存完整,碑文漫漶。碑石83厘米×51厘米×8厘米,13行。

【田谷垭静地安良示禁碑】  位于永顺县砂坝镇官坝村田谷垭组。清同治三年(1864)桑植知县毕登云颁示。据绅士保约禀称,田谷垭永、桑之交,山多田少,多种桐茶树木、黍麦杂粮,尚可聊生。近有不法之徒戕害树木,遭踏杂粮,面生歹人藏匿岩穴,穿墙盗窃,种种害端,难以枚举。为此出示严禁,不许盗伐桐茶树木,不许纵放牲畜践食黍麦杂粮,不得容留面生歹人。倘有再犯,定即严拿重究。碑面99厘米×66厘米,15行。

【六角庄公议条规碑】  位于永顺县永茂镇卓福村六角庄组,清同治七年(1868)村民公立。碑记国家有大律,乡党有公议,皆不可违。为靖地方,经阖族公议条规立碑:有失盗者,众人出盘缠,找寻3天;有偷窃五谷杂粮桐茶树木者,罚请演戏1部,赏报信者钱400文;有赌钱打牌者,罚请演戏1部。以此安靖地方,醇朴风俗。碑石保存完整,108厘米×67厘米×11厘米,15行。

【普戎永定章程碑】  原立于保靖县普戎镇普戎村。清同治八年(1869)首人彭天禄等彭氏族人公立。碑记“盗贼觊觎,稍纵之而其心益肆,严禁之而其气自沮”。我普戎寨,田少土多,桐茶杉林之利居其半。今阖族公议,如有斫伐桐茶者,罚钱1500文;如有被盗畜类者,3日查访,费用公捐;限寒露后1日始摘茶子,10日方拾桐子。今碑不存。碑文收入保靖县文物普查办公室1989年编《保靖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水银保护寺田晓谕碑】  原立于保靖县水银乡水银村观音庙,今被村民铺着院坝岩。清同治十年(1871)保靖知县龚南金颁示。碑记水荫场(水银场)观音堂,有僧置山地一处,地名李家寨,今集资开成水田6丘,作庙内香火之资,呈请立案,以免侵蚀。本县合行出示,所有该庵新开庙田,严禁棍徒恃强霸占,亦不许僧人私行侵蚀,各宜禀遵毋违。碑石残破。碑面107厘米×70厘米,11行。

【水银庙田接水灌溉晓谕碑】  原立于保靖县水银乡水银村观音庙,今被村民铺着院坝岩。清光绪五年(1879)保靖知县颁示勒碑。碑记保邑四都水荫场(水银场),有观音庙一座,为兵民苗土祈祷清吉之所。有寺田6丘,需引接上流田水。上流田主之田内余水,今后应准寺田接水灌溉,毋行阻止。碑石残损,残高88厘米,残宽62厘米,16行。

【狮子庵晓谕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酉水河对岸狮子庵。清同治十一年(1872)保靖知县龚南金颁示勒碑。碑记狮子庵旧有业田,因住持经理不善,致有侵损,结讼不休。今本县调齐庵中文契,添盖县印,交书院首事轮流掌管,永禁私相典卖,如有不遵,定行重办。今碑不存,仅存照片、碑文。

【龙潭广佛寺示禁碑】  位于凤凰县官庄乡龙潭村广佛寺。清光绪二年(1876)凤凰同知徐培元颁示。碑记广佛庵仓谷一案,前经讯断明晰,今尼僧达云又屡控不休,足见非安静之尼,着广佛庵田姓首士驱逐出庵,另行选择僧尼伺供香灯,并将“广佛庵”改为“广佛寺”。还记庵内各处田地丘块、所产谷数。碑石149厘米×73厘米×12厘米,12行。

【龙岩永定成规碑】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龙岩村南。清光绪四年(1878)村民公立,碑面70厘米×120厘米,青石。额题“永定成规”。碑文楷书,记载川、黔、湘交界之地动乱不安,要求乡民扶正压邪所订的乡规民约。

【水银合款碑】  位于保靖县水银乡水银村2组小桥边。清光绪五年(1879)他普等5寨村民公立。碑记人心齐则地方安宁。今有记名总镇彭飞德等奉饬团练,订立章程,各宜遵守:畜牲须四季经管,毋得践踏五谷;桐茶须寒露方摘,先摘罚款;盗分昼夜,白日盗牛,各备盘川,追赶3日,未得不陪;如星夜窃去,追赶3日不得,众陪一半。如有痞棍会匪入寨作奸犯科,众人齐心除害,有不尽力者,众议罚款。碑面89厘米×56厘米,15行。

【凤凰劝民息讼碑】  原立于凤凰直隶军民府衙门前。清光绪八年(1882)凤凰同知汪明善告示。为劝民息讼,以保身家事。碑记百姓争讼,多系小忿口角,致受拖累,实在可怜。劝民以后除命盗奸拐的大案应即报官究办外,其余口角争斗,请亲友主持公道便可,断不可听信讼师哄骗进城告状。“衙门之中,暗无天日”,“有理的未必就赢,无理的未必就输”,“代书做词要钱,挂号投到要钱,过堂结案要钱”,“更有书差讹诈要钱尤多”,“无论官事输赢,你的家产已经花完了”。并作打油诗警告讼师不要教唆小民告状。文词通俗,情意恳切。今碑不存。碑文840字,收入清光绪《凤凰厅续志·卷十六杂述志》。

【凤凰禁革积弊五端碑】  原立于凤凰直隶军民府衙门前。清光绪八年(1882)凤凰同知汪明善通禀。禀称民事最要紧的,贵在严民利,急在除民害。民害先除,民利自严。今访有积弊五端,力图剪除,特禀呈上宪:“裁苗费,以悦苗情”,以后凡换苗员,厅署决不收费;“裁椎牛费,以格苗俗”,裁收规费,严禁椎牛;“禁私宰,以重农功”,欲息盗牛之风,先禁私宰收费陋规;“革讼费,以省讼累”,禁革一切讼费,争讼随到随审;“自备夫马伙食,以省拖累”,本官下乡,“硃笔大书‘本官勘验某案,夫马饭食均已自备,不准差役需索分文。’”今碑不存。碑文1360字,收入清光绪《凤凰厅续志·卷十六杂述志》。

【新华永定章程柱碑】  位于龙山县三元乡南北村大堡组。清光绪十年(1884)龙山知县彭飞熊颁示。据上马罗里文生陈丹林禀称,此地有游荡之徒、面生歹人,窝娼聚赌,持刀逞凶,鱼肉乡民。为此出示严禁,今后如有不法痞徒肆行妄为,即由团防捆送赴县,严厉惩办。还订立有“宜敦孝弟”等10条章程,并记大堡、后增两地首人石玉堂等42人姓名。柱碑通高172厘米,其中碑身高136厘米,宽31厘米,厚27厘米,三面刻字,共26行。

【高坳江石义山碑】  位于凤凰县沱江镇虹桥村高坳组江西桥。清光绪十六年(1890)众人公立。为保护坟山事。碑文为:“江石义山,禁止打岩挖沙!光绪十六年叁月吉日立。”碑石95厘米×54厘米×11厘米。

【灌溉观音岩寺香火田晓谕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光绪十九年(1893)永顺知县孙淼晓谕刊碑。据观音岩住持僧匡法禀称,观音岩寺松溪湖水田系由大沟古堰取水灌溉,且有私水一股,别人无分。今被业近民人持强壅基,庙田无水。为此示仰附近有业人家,务宜各守水界,不得将庙田水壅塞侵占。碑石87厘米×55厘米×11厘米,16行。

【古丈田土买卖印契示谕碑】  原立于古丈县城。清光绪中叶古丈坪同知汪明善颁示。碑文先记一桩民间土地争讼案,后为解决土地争讼而示谕:“嗣后尔等凡系已经绝卖之业田土、山场、房屋,总以东西南北四抵界限印契为凭;至于远年执照以及私谱均不为据,以杜凯觎,而免争执。”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五艺文上》。

【清水坪禁偷桐茶碑】  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清水坪村半边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保靖县金知县颁示,为禁偷桐茶树木、纵畜践踏事。碑记里耶(今清水坪)所管之红泥田等地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为保护桐茶、五谷杂粮,特规定不准偷砍桐茶树木,不准牛马猪羊践踏庄稼,确定桐茶捡收日期,违者送官,决不宽贷。后记“众首人何济财”等17位立碑人姓名。碑石114厘米×51厘米×13厘米,13行。

【清水坪码头过渡晓谕碑】  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酉水河中码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保靖县李知县晓谕,为出示过渡安全晓谕事。碑记里耶(即清水坪)每逢一、六场期,龙、保两邑赶场人多,往来过渡,拥挤失事,沉溺人命,殊属可悯。为此出示晓谕:“小船只准渡十二人为止,大船只准渡十六人为止。”违者,责成该处巡检派兵究责,决不宽贷。碑石117厘米×61厘米×11厘米,11行。

【古丈示禁藉业讹诈碑】  原立于古丈县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古丈坪同知颜连源颁示。碑记古丈有些奸民巧立名目,如土地“卖阳不卖阴”,藉端讹诈。人心不古,讼案愈纷。今泐石永禁:以后遇有控争田土、屋场案件,应以契载界限及近年印契为凭,其远年执照、碑、谱均不得作为凭据;更不准巧立名目,藉业讹诈。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五艺文上》。

【乾州下马桩碑】  2011年初,吉首市乾州文庙旁一户人家建房挖基脚时,出土该碑,今置文庙。碑石竖直破为两块,碑头缺失,残高62厘米,宽41厘米,厚10厘米,碑文1行:“……人等至此下马”。碑头缺失文字,当为“官民”或“军民”两字。立碑时间应为清末。

【桃兴罚禁碑】  位于龙山县石牌镇桃兴村周家半坡。清光绪三十年(1904)张正贤等公议立碑。碑记此境山多田少,赖漆树、桐茶补助谋生。今有不法之徒招摇聚赌、偷砍树木,或夜行失火,或任意烧山,甚属可恶。众人公议,严禁偷伐树木、放火烧山,若有人违背,一经拿获,公议重罚,定不饶恕。碑石71厘米×52厘米×8厘米,18行。

【雨禾护路示禁碑】  位于永顺县高坪乡雨禾村铺上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永顺知县汪文溥晓谕镌碑。据文生杨志鲲等禀称,牛酪河至枫香塘路长40余里,经众人捐资千余金,历3载整修完工。众人还捐资生息,做常年维修之资。但因附近地主于路两旁开挖,日久恐路毁,特请出示晓谕,不许在路上下尺许之地开挖。文溥亦捐俸,设立修路局,在路旁栽桐种茶,既可护路蔽荫,又可收利养路。碑石13厘米9×73厘米×13厘米,20行。

【西沙湖封山蓄林碑】  位于龙山县苗儿滩镇西沙湖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首人鲁昌正、鲁永林等公议立碑。碑记西沙湖为古村落,其地灵爽,因有山水相配,故宜蓄树木,以配山水。风水树木、桐茶杉树,不许妄伐。有妄伐者,查获罚钱4挂,赏报口钱800文。碑石86厘米×60厘米×10厘米,13行。

【墨龙岭保护道路树木碑】  位于龙山县洗车镇天井村上甘溪组墨龙岭山麓。民国2年(1913)田开和等公立。碑记墨龙岭南麓山道险峻,临上俯下,深邃莫测,幸有崖边小树如栏护道,以故越险如夷。近因砍伐烧毁,竟成一片童山,过者莫不心惊。众人商议,将沟桥至半岭茶树凹荒坡,购作田族公地,培植树木,潘离险阻。倘有人砍伐,一经查出,公处5元罚金,不服者送官惩究,并刊同仁38人姓字。碑石93厘米×82厘米×7厘米,24行。

【观音岩寺县政府指令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民国22年(1933)永顺县长刘基钜颁布。碑记据古物保存委员会常务陈显扬等呈请,观音岩寺无力上交田赋附加税,恳予豁免。经县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决,准予减免。他庙不得援以为例。碑石113厘米×64厘米×12厘米,8行。

【能滩吊桥保护规则碑】  位于泸溪县洗溪镇能滩吊桥东头。1937年湘川公路工程处订立。规则6条:桥上只许过车一辆,速度以10千米为限;每年加油漆一次;随时打扫桥上泥沙积雪;不准牛羊牲畜过桥;严禁在桥上乘凉、游戏,两端禁止摆设摊担;严禁火把过桥。碑石133厘米×76厘米×23厘米,8行。

【魏家寨禁葬碑】  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村象鼻嘴。民国29年(1940)余上宾撰文,余姓阖族公立。碑记余姓祖公原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自子一公迁保靖,四代单传,室如悬磬。自胜友公葬此地后,家给人足,功名显达,其地不啻有牛眠鸿灯之妙。于是阖族公议,歃血订盟,从今以后,前后左右离冢限10丈禁葬。若有恃强进葬者,众族决不依允。碑石118厘米×58厘米×12厘米,16行。

【卧鹿山禁葬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普戎村卧鹿山南麓。民国35年(1946)卧鹿村(即普戎村)族众公立。碑记因卧鹿山南为本村龙脉,永远不准任何人进葬坟茔,以免妨碍风水。特此预告。碑面严重溶蚀,碑文严重漫漶。碑石113厘米×64厘米×14厘米,11行。

6.功德·其他碑

【老司城世忠堂铭碑】  原立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世忠堂。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刘健题刻。铭文四言84句。从彭得姓于篯铿,封于大彭起颂;周有伯窟,秦汉显官过渡;经唐末彭瑊授刺史,族人立其子,朝廷封其地,世有溪州;由宋而元,加封宣抚;至大明四海升平,天宝(添保)献地,加封宣慰;迄于今世麒昭勇,七世忠义,累赐褒扬,边境安宁;今堂宇翼然,家传世忠,“上酬君恩,下光烈祖。慎终若始,永保臣节。”今堂与碑不存。铭文收入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二艺文》。

【老司城昭勋碑】  原立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土司旧治。明嘉靖十五年(1536)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撰文,湖广巡按御史张继书丹。碑记嘉靖十五年,宁乡大沩山寇戎作乱,上命大中丞翟瓒剿抚。四至六月,翟瓒两次派兵征剿未靖。七月,征永顺土兵以夷攻夷,宣慰使彭宗舜率兵亲征。宗舜之族九龄追至烟竹冈,斩首数百级,俘者倍之;宗舜追至衡阳三冈,斩首数百级,俘者又倍之。宁乡平。天子颁赏,勒石永垂。今碑不存。碑文680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二》。

【林寨重修水井碑】  位于凤凰县廖家桥镇林寨村八仙井。明末清初村人公立。碑记“我林寨八仙井,自万历年间前代创修,历年既久,堤坝倾颓,不惟渴饮不便,而且秽污难堪”,于是众人集资重修,并议护井条款,不准洗濯秽污物、瘟猪牛羊狗。后记田、黄等姓80多位捐资人芳名。碑两通,大小相近,碑石94厘米×53厘米×12厘米。落款处碑面剥落,据考立碑时间为明末清初。

【太虚洞游乾洞记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城东小溪庵。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辰州知府刘应中撰记。碑记康熙二十五年春,应中因苗请降来乾州。簿书之暇,应小溪庵僧人之邀游太虚洞。其洞如螺形,口从上开,泉由地注,势高气爽。“洞中有数碑碣,题咏纷然,字迹漫灭难考。仰其壁,有‘太虚洞天’四大字横列于上”。“所谓‘太虚洞’者,言其景之迥出于尘寰也”。洞口人家,无不古心古貌。言之秦人避居之处,世外桃园,有无不可。今碑不存。碑文725字,收入清乾隆《乾州厅志·卷三艺文》。

【宣慰使彭廷椿德政碑】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东门坳。清康熙中叶翰林院检讨徐日暄撰文,司城众客张咸军等镌石立碑。碑右镌“世守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彭公德政碑”。碑文说“宣慰使君彭老先生”,奉命镇守抚绥,已有多年。赞其光前贤式廓,树丰功伟绩,性情醇朴,涵宏拓落,招贤纳才,不轻庸众,崇俭易奢,不度支扰民,宽恤轸念,老安少怀,深仁厚泽,德被土著编民,堪称古循良吏,德政垂诸金石。碑面156厘米×76厘米,23行,737字。碑面严重风化揭块,下半部分碑文漫漶不可识。

【宣慰使彭弘海德政碑】  原立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土司金鸾殿,今在彭氏祠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朱鸿飞撰写碑阳,魏先修撰写碑阴,魏国佐书碑,永顺司各官各头领公立。碑阳中榜书“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德政碑”。记彭弘海(字中涵)致仕第二年,永顺司属所辖58旗、380洞军民扶老携幼,蚁集司城,歌咏赞叹,民不忘公之盛德。公天性仁厚,举无失轨,去猛存宽,用贤退吝,自勤稼穑,申以孝悌,轻赋苏物,崇俭抑奢,修文偃武,和邻乐天,养民守土,民皆庶富。还自捐军糈,三次慑苗于镇筸;亲随王师,身先开关于辰龙;闻兴殿工,采大木以贡。功在朝廷,恩留疆土,足为后世法。碑阴“计开建碑各官各头领姓名”,记标员中军官向华以下10个官名、50个州洞寨名、376个头领姓名。今存碑帽、碑身、碑柱、碑座,整碑由7块片石合成,通高289厘米,宽167厘米,厚86厘米。碑身高198厘米、宽100厘米、厚17厘米。两面刻字,总字数2142字,其中碑阳21行,888字;碑阴26行,1232字;碑帽与碑柱楹联22字。

【下榔保旗长传家遗嘱碑】  原立于永顺县下榔保小巴科旗长故署。清雍正七年(1729)旗长向启蛟撰文。碑记启蛟自幼孝敬勤奋,及长敦族睦里。雍正七年任巡检职,勤公务,理民情,无偏党。今值大厦落成,镌先人遗嘱,以志不忘:人生所要尽力的是惟孝与悌,慈以抚众,宽以待人;所要严戒的是不能游嬉、奸淫、懒惰、酗酒、争讼、贪吝。若能做到这些,便是无愧于做人了。今碑不存。碑文230字,收入民国《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

【狮子山卿云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酉水北岸狮子山洞口。清雍正八年(1730)保靖知县王钦命撰文。碑记雍正八年五月十一日,钦命会同永顺协镇杨凯等登狮子山,相度建城形势、衙署基址。时值当午,忽见东北天空五色瑞云向日捧霞,自午至酉,经久不散。众人齐乎为“卿云!”盛世始见。我等望云叩贺,兵民欢呼,咸乐太平景象,故勒石敬志嘉祥。今碑不存。碑文156字,收入清雍正《保靖县志·卷四艺文》。

【乾州司马王玮政迹碑】  原立于吉首市镇溪书院。清乾隆十三年(1748)镇溪书院主讲胡师谦撰文。碑记王玮(16911748)生平,其中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九年(1744)任乾州厅同知,设义学,刻四书,建书院,置学田,设医馆,修厅志,赈灾民,抚苗众,善政惠民。公殁,乾人设公像于镇溪书院,朔望拜祝。今碑不存。碑文595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中》。

【巴拉湖龙桑分界碑】  位于龙山县猛必乡上游村巴拉湖组。清乾隆十六年(1751)桑植、龙山两知县同立。碑记“桑植知县马世奎、龙山知县秦周与太平里民田志龙、龙邑民彭朝等会勘,东以扒明……中溪至簪子岩长岭……鸦尖为界,两县公同绘图,北归桑民田志龙等管,南归龙民彭朝等管。今立界碑,永断纠葛”。碑石完整,但有近一半被跨坎土淹埋。通高约200厘米,宽77厘米,厚18厘米,刻文10行。

【邑侯顾公去思记碑】  原立于泸溪县武溪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泸溪教谕费应泰撰文。碑记泸溪知县顾奎光宏才博学,乾隆十八年知泸溪县事,任事7年。公性情宽厚,断案公平,备荒赈灾,民活以众,减火耗,劝农桑,建学校,广教化,修邑志,试童子,重修城隍、火神、关公诸庙,善政盈盈,堪称循良吏。今调桑植,泸民如失怙恃,卧辙难挽,纪政于石,以识讴思。今碑不存。碑文670字,收入清乾隆《辰州府志·四十三卷艺文纂第四》。

【观察兰公去思碑】  原立于凤凰县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凤凰厅教谕罗时暄撰文。碑文盛赞辰沅永靖兵备道兰钦奎治政3年间,平易近人,亲力亲为,廉洁奉公,生活简朴,和衷于上,不作于下,愚顽如土苗,亦一视同仁。今因病告退,阖城人士泣相送别。时暄集众口之言而铭碑:“去此惠彼兮思何能忘,下情莫由兮敬告我皇,俾公再来兮以慰民望。”今碑不存。碑文572字,收入清道光《凤凰县志·卷十九天章》。

【龙山移建常平仓兵谷仓碑】  原立于龙山县城东常平仓。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龙山知县秦人藩撰文。碑记龙山不通舟楫,一遇岁歉,他邑粟米难以接济,故积贮尤为紧要。常平仓原在麂皮坝,距城三里许,地届荒野,难以防护。今择武庙之东陈氏园地,移建常平仓,并移兵谷仓合二为一,规模较旧仓廒宽大坚固。今仓廒与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五艺文》。

【镇溪所春赈碑】  原立于吉首市镇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月举人胡启文撰文。碑记乾隆四十三年夏,湖南南部5个月无雨,禾苗尽枯。乾州人刀耕火种,无收则更为艰难。岁冬,有鬻子者,有饿死者。州刺史孟公令开常平仓、社仓,有力者出资赈济,每人日给二合半,民免于饿死。镇溪人感公之德,而记善建碑。今碑不存。碑文416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中》。

【保靖新建有斐亭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西有斐亭。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保靖知县邓家燕撰文。碑记城西一地修竹蔽日,下瞰清流。古有公余之暇不废文宴之举,故家燕与总戎诸公商建一亭,檐曰“有斐”,雅丽清静,可与都人士陶冶情操。今亭与碑不存。碑文116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重修有斐亭碑】  原立于保靖县城西有斐亭。清嘉庆八年(1803)保靖知县陶元直撰文。碑记有斐亭为游观之地,前人建树所遗,虽无关国计民生,而增游者兴致。今圣天子轸念民艰,小民各得安宁。元直簿书之暇,鸠工督役,略加整饬,不愧所司之职。今亭与碑不存。碑文415字,收入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艺文》。

【乾州双江寺题壁记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双江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贡生印绪撰文。碑记双江寺自然环境,绿水佳木,庵堂高耸,游者忘返,拓目荡胸。今碑被埋于土中。碑文262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中》。

【复兴向氏族源碑】  位于龙山县茅坪乡复兴村两河口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向文道撰文。碑记向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宋乾道二年(1166),鼻祖向文皋任辰州太守,七子发派。自卯漫兄弟参商,有“落印潭”名相传。自向臣总甲,其子向林、向贵、向荣俱系土司旗长、冠带、总甲之职。尊祖向魁自满塘湖迁两河口,今族大人繁,以古诗“日月光天德”为字派,以不至人繁派乱。碑石108厘米×54厘米×9厘米,13行。

【他沙选进士碑】  位于永顺县石堤镇他沙村下寨组。清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彭明仁镌刻。碑文仅“选进士”3字,刻于旗杆柱石上。柱石插入土中,露出地面高115厘米,宽36厘米,厚17厘米,顶鼓形,身方平,铭文位于鼓顶,楷书阳刻。身凿方孔,插入木棒后固定旗杆。道光十七年,彭明仁中丁酉科拔贡,故立旗杆以显功名。今存“选进士”旗杆柱石3对。

【花园坪平粤匪设义仓碑】  原立于泸溪县八什坪乡花园坪村香炉坪,今被架作过沟桥板。清同治元年(1862)钦加三品即用道李保邦撰文。碑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军围长沙,保邦父率募勇援省,力战解围,旋剿平浏阳,平定崇通,合大军克武汉,获赏孔雀翎,晋朝议大夫。先君即世后,保邦继遗志,建义仓,积团粮一千石;设义馆,延师课读;遵府、县批谕,订立义仓章程。碑石132厘米×69厘米×9厘米,23行。

【河西观音堂节妇碑】  原立于永顺县万坪镇杉木村河西组观音堂,今被用作铺晒谷坪。清咸丰六年(1856)贡生王者香撰文。碑记节妇彭氏,父母早逝,依兄嫂长,年18适官坝庆书,相敬如宾。3年,庆书病卒。彭氏矢志不二嫁,抚庆书前妻女成立婚嫁,送孀母天年,捐资修义渡、石桥。今茕茕孑立,筑观音堂于母家河西,茹素绝晕,以遂清修之志。碑石154厘米×69厘米×9厘米,17行。

【置田作孤魂祭扫费碑】  位于永顺县不二门观音岩寺。清咸丰七年(1857)周玉亭等公立。碑记李树岑,粤西灵川人,咸丰四年随孙知府来永顺,不幸于本年病故,享年59岁。李公子侄拟扶棺回梓,奈路途遥远,只得权葬于南关外萧家山。万里家山,谁亲祭奠?众议在坟前置买大田一丘,值银10千文,除由县存案备查外,其契交观音岩寺住持僧掌管。每年租谷2石,永作春秋祭扫之费。碑石90厘米×52厘米×13厘米,16行。

【茶叶坪御贼记碑】  原立于吉首市乾州太虚洞。清同治二年(1863)贡生张先达撰文。碑记乾人周洪印性倜傥,多战功,30岁晋升提督。同治二年七月,周提督率勇千余,于茶叶坪(今吉首市寨阳乡茶油坪)堵截粤逆数万之众,短兵鏖战,坚守营垒,迫使逆贼遁入凤属之地,保全乾城,从而解辰、常之忧。而在两年之前,粤逆由泸犯乾,洪印之兄洪福参将捐巨资招募兵勇,城以得保。周家兄弟,大有功于乾人。今碑不存。碑文600字,收入清光绪《乾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中》。

【永顺府题名碑】  原立于永顺府署,清同治二年(1863)前永顺知府张修府刊碑。碑记官署题名勒石,让为政者得失荣辱周知,从而使为政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欣慕愧耻之意油然自生,庶几夙夜刻责,以免于罪戾”。永顺府题名记碑,始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知府李拔创刊。今因碑文漫漶缺失,修府参考府志,辑名重刻,立于署厅,以观得失。今碑不存。碑文收入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二艺文》。

【滕中信纶音封典碑】  原立于凤凰县沱江镇土桥垅村,今藏凤凰县古城博物馆。清同治四年(1865)封典,提督衔、记名总兵、湖南临武营参将滕加洪恭录镌刻。碑记纶音圣旨,“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帏之训”。因子滕加洪,皇帝封其父滕忠信为武显将军,封其母周氏为一品夫人。碑石通高216厘米,宽107厘米,厚28厘米,四周浮雕双龙抢宝及云纹。刻文13行。

【里仁坪社仓兴废碑】  位于永顺县车坪乡里仁坪村小学。清同治五年(1866)涂正南撰文。碑记里仁坪社仓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举人向定模所创。道光二十九年岁饥,赈济饥民甚多,但借谷不还者不少。清咸丰四年(1854),社仓遭兵燹,仅存谷数石。咸丰十年,欲复义举,订立义规,旧日所借本谷,“愿退者收之,不愿者听之”。今社屋一新,谷满仓廪,尊府宪示,刊泐捐谷与退谷者芳名。存碑3通,第一通记事,碑面约113×54厘米;第二、三通为“忠信里”与“廉耻里”碑,记两里捐谷者103人芳名。其他里捐谷碑缺失。

【永顺县题名碑】  原立于永顺县城。清同治末年永顺知县唐赓撰文立碑。碑记永顺设县,至今已150余年。官斯土者,新旧相仍,前后相禅,其名久且湮没,而不能彰后来者。故考据自置县迄今,凡知县事者,题名于碑,继往开来,以资考鉴。今碑不存。碑文139字,收入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艺文志》。

【太平恩试进士匾】  位于吉首市太平乡太平村狗脑山张正淮家。清光绪六年(1880)恩试进士张成业镌刻。匾文为“光绪元年乙亥奉旨,恩试进士。岁次庚辰仲冬月榖旦。”匾石47厘米×109厘米×8厘米,楷书阳刻。

【瓦厂坪来慕去思碑】  位于花垣县城瓦厂坪塘门口双水井。清光绪七年(1881)永绥厅阖城绅商公立。颂扬永绥厅同知丁兰征德政。碑文为“来慕去思。恭颂恩宪公祖大老爷丁德政。永绥厅阖街绅商等公颂。光绪七年洪岁辛巳四月日立”。碑石167厘米×82厘米×13厘米,5行。

【司马村厅主王公堂断碑】  该碑今在吉首市太平乡司马村7组司马溪寨,被用作水井盖板,碑石保存完整,166厘米×115厘米×17厘米,但因长期被用作磨刀石,现仅存约四分之一碑文。据碑文推断,该碑于清光绪九年(1883)或之后不久,由钦赐五品职衔、候选直隶州正堂张雯山撰文。记司马、平里两寨张姓人因司马溪犀浦潭水坝、禁山纠纷,经乾州厅王(相皋)同知断案后和解而立。

【瓦厂坪后先辉映碑】  位于花垣县城瓦厂坪塘门口双水井。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阖厅绅商公立。碑记今年秋,会匪入境,抢掠乡民,永绥厅同知刘熙恩率兵以讨,肃清会匪,民得以安乐。谨泐贞氓,以颂德政。碑石172厘米×90厘米×13厘米,9行。

【坞南精舍清平缸碑】  位于保靖县碗米坡镇撒珠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彭万佶等撰并书。碑记坞南子(即彭万佶)负性高岸,不甘小就,又不肯屈己求人,是以困于家撒珠。此地古木参天,松篁蔽日,坞南子建精舍,中置清平缸,前建得月楼,后树绿香亭,旁凿荷华池,植杨柳,兴家庙。虽不得志,但陶情诗酒,适意烟霞,亦非不幸。并吟咏自娱:“坞南风景颇宜人,小筑园宅寄此身。种竹栽花无个事,生平尤爱水为邻。”还有灵溪王□□“撒珠坞姻家彭”赞颂文。“清平缸”为一金鱼缸,长170厘米,宽89厘米,高101厘米,四面刻字,约960字,有楷书、隶书、行草,阴刻。今缸壁破散残缺。

【河西节孝祠节妇碑】  原立于永顺县万坪镇杉木村河西组节孝祠,今被用作铺晒谷坪。民国16年(1927)王盛晖撰文,彭光炯书丹。碑记钟达意之妻彭氏,夫殁无子,守志贞洁,抚姑终老,建造大墓,事事尽礼。彭氏募建一节孝祠,于母家河西观音堂侧。知县姚良楷旌其闾曰“孀操继志”,并题名“保节堂”。碑石118厘米×76厘米×10厘米,20行。碑石保存完整,碑文漫漶。

【哈列湖堕泪碑】  位于永顺县和平乡盐井村哈列湖组。民国26年(1937)彭秀樾撰文,侯氏众族公立。碑记侯定模谦虚恬静,宅心仁厚,妻熊氏勤俭持家,一子成婚,二女早嫁。民国8年(1919629日,雷雨大作,山崩地裂,浊浪排空,茫无涯际,定模一家9口尽付东流,无一幸存。呜呼哀哉,祸何至于此耶!众人蠲资立碑,以为公及妣神主,令其子其媳其女其侄得所式凭,因名“堕泪碑”。碑石131厘米×81厘米×13厘米,23行。

【亨章彭氏续派碑】  位于保靖县普戎镇亨章村庙堡。民国26年(1937)彭廷洞撰文,彭氏阖族公立。碑记坝溶长官司彭氏源自西江吉水,族大分为数房,仅列5字班派,前后互见。前增生天禄公添列15字为续,迄今已过半。今命廷洞添列40字为续,综计60字派,小大攸分,上下有别。其派序为:“祖天明廷国……仁恩利泽长。”碑石95厘米×60厘米×14厘米,18行。

【双凤彭氏源流字派碑】  位于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官厅堡。民国29年(1940)彭祖焜撰文,龚伯鸿书丹。碑文追溯彭氏源流,“源承吉水室相延”,自李唐世居溪州,“宣慰传家八百年”,族大人繁。原订字派20字,微嫌简略,遂叩九蓉庵大雄殿护法尊神,继字加派,以绵系统,而别尊卑。派为“文景光宗祖……永世远朝廷”。碑面111厘米×75厘米,21行。

【内溪抗战剿匪阵亡将士纪念碑】  原立于龙山县内溪乡内溪村映山岩,今用作中学教室走廊下操场的踏步石。约镌造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碑文为“抗战剿匪阵亡将士纪念碑。□□□题”。碑成柱状,尖顶,通高174厘米,宽、厚均为33厘米。一面刻字,2行,楷书阴刻。同立的还有一根大小相当的石柱,平顶,有帽,今不存。

(三)墓碑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