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湘西土家网!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字体: 】   【时间:2020/10/8】  【作者:校无忧-Xiao5u.com】  【关 闭】  【打 印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战国桥形钮于】  1956年,在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且己坳水井边发现,同时出土有铜钲10件、铜钟5件。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于质地为青铜,合范铸造。通高41.1厘米,重7.75千克。平顶,盘内铸有桥形纽,肩圆鼓,束腰,腰部饰对称涡漩纹,下口微大,饰有4段蟠虺纹。于,古代打击乐器,多用于战阵,打击以鼓舞士气。

【战国柱状甬环钮铜钲】  1956年,在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且己坳水井边发现,共10件。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质地为青铜,合范铸造。铜钲通高3542厘米,重3.54.5千克。身呈圆筒形,筒内有4条音脊,圆柱甬上有单桥形钮或交叉双桥形钮。其中一件通高41厘米,重3.75千克,筒形钲身,内有4条音脊,甬呈方形,每方上都刻有树脉纹和兽面纹,甬尾为一大圆圈钮,圈上铸有斜条纹。钲是由钟演进而来,是古代的一种金属乐器,打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最初它的产生与祭祀有关,后来被广泛地使用于军事,一般用来作为收兵的信号。“击鼓鸣金”成为古代统一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

【汉代马钮铜于】  19754月在龙山县白羊乡红星村山边天坑口大树边发现,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时代为东汉。质地为青铜,合范铸造。通高66厘米,重16.5千克。呈椭圆形,平顶,顶盘边为翻唇,盘中铸有一匹下蹲的战马,马作昂首嘶鸣奔腾之状,嘴有衔,头部到臀部备有缰绳、辔,背配鞍,均刻有纹饰。造型优美矫健,神态生动。此马钮,据宋代金石图录《宣和博古图》和《容斋续笔》中分别记载有1件。目前这种马钮,湖南仅发现1件。

【汉代虎钮铜于】  在湘西州窖藏出土的近60件于中,均合范铸造。除了1件马钮于外,其余均为虎钮于。于有高有矮,有大有小,一般高的在50厘米以上,矮的在30厘米以下,重量在1530千克之间。均呈椭圆形、鼓肩、收腹、直口、平顶、顶上有盘,盘内中间铸虎钮,虎昂头张嘴,倨牙翘尾,虎身饰虎皮纹,盘内虎纽两侧饰鱼纹、船纹、虾纹,虎头下饰人面纹。1964年,在龙山县召市镇招头寨村出土1件汉代虎钮于,通高54厘米,重12.8千克。器形呈椭圆形,鼓肩、收腹、直口、平顶。顶为盘,盘唇外翻,中间铸虎纽,虎仰头张嘴,倨牙翘尾,虎身刻虎皮纹,盘内两侧刻有鱼纹、船纹。这件器物造型别致,保存完好。1976年,在保靖县梅花乡龚家湾村出土汉代虎钮于1件,通高39.5厘米,重7千克。呈椭圆形,平顶,顶为盘,盘唇外翻,盘内中铸虎纽,虎昂头,虎尾上翘,虎两侧盘内刻有鱼纹、虾纹。于身为素面,鼓肩,收腹,直口。部分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明代铁头盔】  l960131日,从龙山县苗市乡树比村征集,为土家族将领作战护头具。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头盔高20厘米,重2.15千克。结构为镶打铆钉法。盔沿为宽23厘米的铁片镶成圆形,直径39厘米。盔顶口径23厘米,上有对称两竖突棱纹和一周乳钉纹。盔顶尖为一直径8厘米呈半球形镶嵌的顶,顶端有一小眼,插头饰。盔顶下部左右有对称系绊带小圆眼。据树比村人传说,此头盔为土司王奖给王氏先祖铁牯牛的。铁牯牛力大无穷,能把一头大黄牛扛在肩上行走,打仗时拔桐油树当武器。因其力大,被土司王看重,奖给他铁盔铁甲。铁甲已失。根据头盔造型和明代土家族的史实情况,此头盔应为勇立战功的抗倭土家族将领从东南前线带回的器物之一。

【清代三滴水雕花牙床】  珍贵民族民俗文物。1987年从永顺县征集。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土家族滴水雕花牙床,因床的上部构造像木房的屋檐滴水一样,一层为一滴水,二层为二滴水,以此类推。20世纪80年代,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先后从永顺县征集了多架一、二、三滴水雕花牙床。其中有一架三滴水雕花牙床,高2.1米、宽1.7米、进深2.5米。该床用料3个多立方米,木质为白杨木、杉木,花木工、雕工千余个。床上的雕花图案极为丰富,有花、草、虫、鱼、山、石、鸟、兽、龙、凤、神怪、人仙、器物等百多种,还有民间传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刘海砍樵、哪咤闹海、鹤蚌相争及和合二仙等。其雕刻工艺有阴刻、阳刻、深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从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看,堪称民间木器家具工艺之精品。

【清代梯玛神图】  珍贵民族宗教文物,是土老司跳神求子所用道具之一。质地为皮纸,上桐油。20世纪80年代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从永顺县土老司家中征得多件,其中一件横54厘米、纵120厘米,浅黄底,国画图案,上五彩色。神图内容分天上、人间、地狱三大部分。保存完好。是研究土家族历史、宗教、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清代梯玛八宝铜铃】  珍贵民族宗教文物,梯玛法事道具。1960年从龙山县征集,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柱础为一根长35厘米、直径5.6厘米的圆木棒,一头似马鞍,一头如马头,均系有五彩布巾数绺,每头系有3颗铜铃。铃为黄铜铸制,呈圆球形,直径6.5厘米,上有桥形系带耳,下有一道宽0.5厘米、长6厘米的开口,内空,中有一算盘指大小的圆球。6颗铜铃,3颗素面,3颗开口,两边铸有对应阳文“天门”两字,象征天门洞开,请神下来之意。还铸有乾卦、离卦和莲花纹、一纹、乾坤纹、云雷纹。

【清代红绸八幅罗裙】  珍贵民族民俗文物。1960年从龙山县征集,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裙通长95厘米,腰围140厘米,下摆宽200厘米。此裙结构由两大块三部分组成:上为宽10厘米的白布腰;中段为75厘米的大红绸子打百褶;下为宽10厘米的青绸布摆。裙腰上有布纽扣一组3颗,裙上饰如意云纹和蝴蝶。由于用青绸布与花带镶边组合结构,因而穿在身上看上去有如8幅布料缝制而成,所以称为“八幅罗裙”,实为6幅组成。

【清代挑花女式童衣】  珍贵民族民俗文物,1984年从永顺县征集,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衣为右开襟、无领,全长49厘米,下摆周长94厘米,袖长21厘米,袖口径97厘米。白布缝制,黑棉线挑花。肩、襟到裉部贴宽9厘米蓝布边和两条丝带,袖口滚蓝布边,胸前挑四凤和一朵八角香花,寓意四凤抬印。衣上还挑有狮子滚绣球、五子登科、鲤鱼跳龙门、双凤朝阳、灯笼、金瓜、寿字等图案。时代为清末。

【清代挑花男式童衣】  珍贵民族民俗文物。1984年从永顺县征集,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衣为对襟、无领式,长43厘米,下摆周长97厘米,袖口径22厘米。白棉布缝制,肩、襟、胸部贴宽9厘米的黑棉布,胸部饰如意云勾图案,钉4对布扣。衣上用黑棉线挑有蝴蝶、瓜甜果熟、双凤朝阳等图案。

【清代十字挑花女裤】  珍贵民族民俗文物。1986年从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征集,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裤为白棉布缝制,长82厘米,腰长104厘米,裤脚宽20厘米。裤脚口边镶14厘米的蓝棉布边,紧挨边处用黑线挑绣一圈1厘米宽的“田”“万”“梅花”等图案,近邻挑一圈5厘米宽的“佛手”花。其裤腰宽,裆大,裤腿短。此裤是湘西州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土家族十字挑花女裤,所以十分珍贵。

【溪州铜柱】  位于永顺县芙蓉镇河畔街14号。年代为五代,铸造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它是后晋天福四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与长沙楚王马希范战后双方会盟,罢兵并达成互不侵犯盟誓,铸铜柱为界。铜柱呈八棱中空柱体,每棱宽15厘米,直径39厘米,高398厘米。铜柱上镌铭文《复溪州铜柱记》深入半分。铜柱质精润光,历经千年仍光彩不减。溪州铜柱是196134日,与故宫、长城等一起被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景泰二年金挖耳】  19933月,从凤凰县沱江镇老官祖一明代砖室墓中抢救性发掘出土。该挖耳金质,成色偏暗,长8.5厘米,宽0.3厘米,厚0.2厘米,重10.5克,两头尖,中间宽,扁形。挖耳为一小勺状,直径0.2厘米。勺下为一螺旋柄,长0.8厘米,粗0.3厘米。螺旋柄下锤击成一簿体的柳叶形柄,柄端尖,柄上刻有楷书铭文“景泰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景泰”为明代景帝的年号,“景泰二年”即1451年。铭文上粘有其他铜饰件的锈迹。该件器物从出土的位置分析,可视为两用实器,一可作挖耳用,二可作发簪用。器物保存完好。造型独特,记年清楚,实用装饰一体化,独具匠心。

【明大明之宝勾连云纹八方形双耳玉杯】  这件玉器原藏凤凰县卫生协会,195811月捐赠给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玉杯高5.1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1厘米,耳宽2厘米。呈八方形,敞口,双耳,圜底,八方圈足。口部雕有一圈回纹,身上刻有一道勾连云纹和回纹,底心刻有“大明之宝”款。这件玉器雕琢精细,玉质细腻。

【东汉建和二年造鱼鸟钱纹铜洗】  1998年花垣县和平乡出土,由县公安局移交县文物管理所藏。该铜洗质地青铜,泛绿锈,圆形,口径40厘米,高20厘米。口沿宽,腹内收,平底。腹部有对称的铺首衔环。器底内刻铭文篆书“建和二年造”和鱼、鸟纹、五铢钱文,字迹清楚,纹样清细,器物保存完好。“建和二年”,即东汉恒帝年号,公元148年。这种以鸟纹、鱼纹、船纹装饰的铜洗多见于湖南湘西、云南、贵州一带,且又多出于窖场,并伴随大件的青铜炊具釜、盆及军乐器铜于出土,有可能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征战时军旅中的生活用具。

【民国凤丹镇守使寿言绣屏】  1972年在凤凰县征集。该绣屏是民国13年(1924)为祝贺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号凤丹)50寿辰而绣制。行书绢本立轴,12幅,每幅纵215厘米,横46.7厘米,内容为凤丹先生生平政绩。字在红绢底上用黑丝线织绣,针脚整齐,绣线均匀,字体端正大方。有年款“中华民国十三年岁在甲子仲夏月”。

【清牛角形木制油榨及旱碾】  20043月,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从永顺县苍坪乡龙坪村征集到一套完整的榨油作坊工具,包括牛角形木制油榨和旱碾两大部分。油榨两头卡上下两块榨身木梢,削成牛角状,俗称“牛角油榨”,包括榨身、榨锤、榨尖、榨箍、炒锅、炒铲、甑子、箩筐、撮箕等用具。旱碾由石轮、木架、石槽组成。这套工具为清代制造,经历了四代人,保存完好,仍能使用。

【清匪反霸布告】  1972年,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在永顺征集。湘西解放之初,匪患十分严重。19513月,永顺区专员公署和永顺军区联合发布清匪反霸布告,对剿匪斗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湘西革命史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布告为91.5厘米×60.2厘米的长方形纸,用黑色油墨印刷,楷体字。落款处盖有“湖南省人民政府永顺区专员公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永顺军分区之关防”红色印鉴。保存完整,有虫蛀小孔。

【清蓝呢镶云勾花边开襟广袖土家族男夹衣】  1960年,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从龙山县坡脚乡征集。夹衣系手工制成,以深蓝呢为面料,蓝家织布为里。衣长75厘米,领高2.5厘米,对襟,有铜钮扣5颗,下摆微带弧形,周长328厘米,两袖平直短而大,袖长75厘米,口径44厘米。襟前、背部及前后下摆处贴7朵如意云勾纹,以门襟为中轴线对称排列。襟前贴花,为倒三角形,最宽处在肩部,从两肩向下10厘米处形成一云勾,再在距领30厘米处的胸部形成云勾然后合二为一。背部贴花云勾与襟前贴花云勾的花纹、形状、大小相同,以肩为界对称装饰。前后下摆的贴花图案也采用云勾,云勾皆用黑色丝绸剪成,以白布包边,白边处再饰以浅紫色的细花带。袖口处镶黑、蓝丝绸边。保存基本完整,但年久褪色,局部有虫蛀。由于“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传统男式服装传承下来的甚少,据目前已知信息,该衣是湘西自治州唯一存留的一件清代土家族男式夹衣。

【清粉红缎绣花矮圆领右衽广袖土家族女上衣】  保靖县文化馆旧藏,1992年移交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清代服饰。衣长90厘米,宽163厘米,袖广40厘米,矮圆领蓝缎绲口,右衽,双排布纽扣,开裾。质地粉红缎,提菊、兰、玫、枇杷花,领、肩、衽、摆、袖口处镶黑缎绣花蓝缎云纹边。工艺精美,花纹色泽艳丽,全手工刺绣缝制,是现存土家族古代民族服饰不多且又保存完好的一件。

【清土家族八宝铜铃】  1971年,永顺县文化馆文物专干从龙山县洗车河公社征集。铜铃两颗,大小各一,青铜合范铸造。两颗铜铃捆绑在一根圆木棒上。铃上铸有外椁,中空,内圆外方,宽4厘米,高3厘米,作穿绳用。大铃直径7.5厘米,小铃直径6.2厘米,椭球形,中空,有开口,内含响籽,通身铸有不同的花纹,有钱文、莲瓣纹、弦纹、联珠纹、镂空三角纹、菊花纹、宽带纹。圆木为杂木,长36.5厘米,直径5厘米,一头尖,一头方棱,靠中两头留有方形木箍,箍上镂空格纹,作系铃兼系赤、橙、青、蓝、紫五彩布绺巾。

【清铜质猪儿炮】  1960年,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从吉首县吉首乡喜雀营盘征集而来。炮为铜质,长156厘米,口径22厘米。圆筒形,上小下大,后端有引火眼。周身有11道弦纹。猪儿炮,置于城墙上,在敌方进攻时,杀伤力极强,是清代攻守城池的重要武器。

【清书百“寿”木柄镶龙纹玉饰如意】  如意是古代象征吉祥的赏玩器物,寓意称心如意。此如意原为凤凰县沱江镇田景全祖传之物,19606月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征集入库收藏。如意为青玉、紫檀木结构,通长42厘米,呈云头如意形。木柄稍弯曲,呈黑色,柄上用白漆书写有各种篆体“寿”字100个,两边绘回纹,正面凸起,背面凹进。如意的头部呈云头形木托,木托正面镶有9.5厘米长的镂空玉雕一块,玉雕呈椭圆形二层镂空雕琢,图案为一条蟠螭龙穿梭于缠枝菊花中,木托背面用白漆画有枝叶齐全的两颗仙桃。如意的中部凸起呈长椭圆形木托,同样嵌有一块蟠螭菊花纹镂空玉雕,木托背面用白漆绘一株君子兰。如意尾部的圆形木托上也嵌有一块蟠螭菊花纹镂空玉雕。构图美观大方,雕琢细腻生动。

【汉黄师作上牢铜壶】  龙山县红岩溪镇统西村1985年农耕时出土,1988年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该铜壶通高29.7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1.8厘米、底径16.7厘米。盘口、方唇、长颈、折肩、折腹、喇叭形高圈足,提梁为麻花形提练,有兽面纹铺首衔环,圈足底内刻铭文“黄师作上牢”5字,肩、腹部共有8道凸弦纹。整件器物保存较好,颈部和腹部有一小块破洞约4厘米,铜质光泽。盘口高圈足提梁壶为汉代典型的铜器装饰,铭文清细,铸造工艺精良。

【汉陈过之印龟纽铜印】  1998年,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在保靖县清水坪镇清水坪村粟家坨9号墓中发掘出土,该墓共出土文物80余件,多为青铜礼器。“陈过之印”应为墓主人姓名私印。质地铜,汉代。印通高1.2厘米,直径1.5厘米,重10克。制作精美,龟纽造型栩栩如生。印文篆体,白朱文合并,“陈过”为白文,“之印”为朱文,刻字清细,刚劲有力。龟纽印在历代玺印中,使用者身份都较高。

【明双龙头金手镯】  1967年出土于永顺县老司城明代古墓葬,同年12月永顺县文化馆上交州博物馆。手镯呈圆环形,直径6.7厘米,两端连结处铸成龙头形状,龙嘴微张,双眼鼓出,额头有花纹,两端的龙头相对,没有连接成一个整体圆环。重145克,纯度较高。

【明三层镂空蝴蝶纹头金发簪】  1967年于永顺县老司城明代古墓葬中出土,土司女眷的随葬品。通长16厘米,重28.2克。分为3层,上小下大,一、二层为上小下大各6只蝴蝶,三层为花草纹饰。整个簪头形成六瓣花状,花芯为一粒宝石,已残失,发簪的插尖断裂一小段。做工精细,成色较纯,十分珍贵。

【明钱纹葫芦头金簪】  1963年永顺县勺哈乡西来溪一座明代墓中出土。通长12.2厘米,簪头形如葫芦,高3.2厘米,直径2厘米。由一块金片锤击卷筒成倒葫芦形,上大小下。顶部镂空钱纹,周身通体錾刻条纹。簪脚细长呈锥形。重13克,成色偏红,造型独特。

【明牡丹花头嵌宝石金簪】  19731020日,古丈县茄通公社河南大队劳动时在明代古墓中挖掘出土金簪1枚,立即派民兵护送上交湘西自治州博物馆。金簪重21克,通长14厘米,簪杆圆而细长,簪头形如牡丹花,有上小下大的6层花瓣,每片花瓣上有3根细丝花蕊,花心镶嵌一颗宝石,已残失。金簪工艺精致,造型美观大方,富丽堂皇。

【明牡丹花金簪】  是永顺县老司城明代土司家族墓被盗后,经县公安局1990年破案缴获移交。金簪长12.9厘米,锥形腿,花头似牡丹花形,直径1.4厘米,高0.6厘米,4层花瓣,花头与腿衔接处为螺口式,螺口长0.9厘米,直径0.2厘米,牡丹花头为活动式套在螺口上,可依据个人喜好上下转动高低位置。螺口下为六边形腿身,长0.4厘米,六边錾刻叠式八字形花纹。器物重14.7克,成色金黄光泽。牡丹花头造型自然、活泼、丰满、盛开,螺口式接头别具匠心,是土家族贵族妇人特制的发饰金器。

【明梅花犀牛角杯】  19718月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征集入馆收藏。材质为犀牛角,呈古铜色,高4.5厘米,宽10厘米,重100克。形状呈荷叶形,椭圆形敞口,圜底,从底至口部通体雕刻一枝梅花,盘枝圈足,雕工精细,造型美观。

【民国鹿纹石座青田石雕寿星】  青田石是印章和雕刻工艺品的珍贵材料,出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青田石雕寿星来源已无从考证,但雕刻工艺精良,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石雕寿星,高46.5厘米,颜色带红色。寿星左手持镂空珊瑚头拐杖,右手拿仙桃,长衣飘浮,额头高凸,眉尾沉长,笑容可掬。其身下座为麻石镂空雕琢,图案为一只梅花鹿,座高13厘米。构图新颖别致,纹饰繁多,人物、动物雕刻活灵活现。

【明花头金簪】  1987年前,从永顺县老司城八桶湖明代墓中出土,同墓出土几件金器。该金簪长13.3厘米,花头高2厘米,重28.4克。由244层金团花瓣组成伞状花形,花蕊由3瓣叶片包裹成实心,花瓣上有滴滴金露珠,簪脚粗长,扁尖形,便于牢固插入发髻中。造型逼真,成色金黄璀灿,尤如晨曦中一朵丰满盛开的鲜花。

【明龙含挖耳金簪】  1987年前,从永顺县老司城八桶湖明代墓中出土,与明花头金簪同墓器物。该金簪造型独特,成色有金黄光泽,重14.7克,长12.9厘米。通体设计成一条无足金龙,口含一螺旋柄挖耳勺,龙首高浮雕,浓眉大睛,龙须刚劲繁茂。上半身通体錾刻细片龙鳞纹,下半身素面光泽尖细,尤如龙尾。整体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颇似一条游出水面的金龙腾起。尤其挖耳勺的设计,巧夺天工,即实用又不失雅致,是金饰件中的精品。

【明老司城龙头铁大刀】  龙头铁大刀,是明代老司城土司彭元锦修关帝庙时所铸,工艺精良,原置于永顺老司城将军山,传说此刀可为土司王保财富保平安,有能使该刀者可用其玩转背花和顶花。1958年,老司城大队捐赠给州博物馆收藏。刀为铁制,通长302.4厘米,刃背前卷呈云头状,杆为圆柱形,杆和刃部相接处饰有龙头纹饰。重90千克。刃部断裂,已焊接修复,保存基本完整。

【唐四十五齿鸟纹银蓖】  1993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在保靖县龙溪乡四方城发掘出土。保存较好。左侧有7齿被折断。质地银,特薄,色泽泛黑,形状为连弧背横长式变形箕形梳。高12厘米,宽13.8厘米,齿长4厘米,重79.4克。齿扁平、等长,共45齿。握首高是齿长的两倍。该梳是唐代横式箕形梳向宋代半月形梳发展中的一件独特的过渡形态梳式,其形介于横式箕形和半月形之间的独特背式连弧形,这种形状梳在所出土的历代梳篦中尚属首次发现,其形制和装饰纹样既古朴又典雅,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发式装束的一件独特的精美工艺品。

【明荷叶形犀牛角杯】  7厘米,重150克,呈荷叶形,椭圆,敞口,腰至底雕刻有缠枝荷花,圜底,盘枝圈足。做工精良,雕刻细致,构图新颖。

【明荷花头金簪】  197310月,古丈县茄通乡村民修牛栏时从明代墓中发现。共2枚,形制相似,其中一枚缺莲蓬。通长14厘米,重20.5克。簪头为荷花形状,顶部为一圆形莲蓬,莲蓬周围有两层薄金叶。外层为两层荷花瓣,花瓣间夹4个莲蓬。簪杆细圆,长形,近簪头逐渐粗大呈六面体,并刻有细花纹装饰。连接荷花簪头处较细,呈螺旋状。此金簪保存完好,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大方,具有地方特色。

【唐鸡冠花形头蜜蜂纹银钗】  1993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在保靖县龙溪乡四方城发掘出土。该银钗钗头扁平,钗脚双只细长,质地特薄,色泽泛黑。钗头宽8.5厘米,钗长24.8厘米,重11克。整体造型似一支鸡冠花。钗头似花蕾,中央有一只欲外飞翔的小蜜蜂,蕾下似层层茂盛的花萼,萼下似两条细长的枝梗,作扦发中的钗脚。整个造型栩栩如生,平脱工艺精湛别致。

【唐长沙窑绿釉瓷枕】  古代寝具。唐代长沙窑所造。1993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于保靖县龙溪乡四方城发掘出土。瓷枕长57厘米,宽10.2厘米,高7.8厘米,枕面中部微凹,两端微翘,通体施绿釉,明亮泛白。枕面周边沿口有一线醒目的“灯草口”,侧面有一圆形小气孔,底部白胎。为长沙窑中晚唐时期著名外销瓷种类之一,主销东南亚、西亚等国。该器国内少见,而墓葬出土的就更属凤毛麟角。

【宋连珠纹金手镯】  1987年,由保靖县龙溪乡要坝村村民在自家菜地挖掘出土,上交保靖县文物管理所藏。保存完好。该手镯质地金,重24克,含金度80%。时代为宋代,直径6.3厘米,宽1.3厘米,较薄。色泽金黄,圆形整箍,周身錾刻连珠纹,分三层装饰,中间层为主纹,大连珠25颗;上下层为细小连珠纹组合,衬托对应。纹饰较为简单。同墓中还出土一些蓝白色玻璃小珠和金耳坠、金银钗饰等。

【清康熙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铜印】  19814月,永顺县老司城衙署遗址区出土此铜印,后由文物管理员征集交县文物管理所藏。该印为带柄铜方印,通高9.4厘米,柄高7.8厘米,印边长8.2厘米,厚1.6厘米。柄扁圆形,下大上小。印面阳刻两种文字各半,先满文后篆体汉文“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背面阴刻两种文字,先汉文后满文,行句对译:“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礼部造”“康熙十九年二月 日”铭文。铜印的两则阴刻铭文“康字五千二百十六号”,一则为满文,一则为汉文。

【战国船鱼手心纹虎钮铜于】  19844月,永顺县连洞乡卡别湖村村民修屋挖基地掘出,4件铜于,1件铜方壶,一并上交县文物管理所。该件船鱼手心纹虎钮铜于,青铜,合范浇铸。形如碓头,上大小下,中空,肩隆。顶部为椭圆形浅平盘,盘中铸有一只站立的青铜虎钮,虎头平、直耳、小口、尾上卷,通身刻流云纹。盘内两侧一边刻小船纹和手心纹,另一边刻鱼纹和手心纹。纹饰清细,造型逼真。于素面,通高43厘米,椭圆形盘径21.523厘米,底径1717.5厘米,最大径在肩部,略宽于盘径。虎钮高0.6厘米,长15厘米。是战国时期军旅中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战国“十”字云纹虎钮铜于】  与战国船鱼手心纹虎钮铜于同一窖场出土。该于铜质,光泽明亮,合范铸造。形如碓头,上大下小,中空,身稍扁。顶部一椭圆形平盘中铸有虎钮装饰,用于悬挂。于通高42厘米,盘径21.523厘米,底径15.518厘米。浅盘、束颈、圆肩外隆略大于盘,收腹,腹下扁圆,通体素面。盘中虎钮平头,头中有“王”字纹,口大张,爬耳,颈部套有圆形箍,细腰闪,腿上云纹,四足匍匐状,尾上卷,似如猛虎下山之势,造型栩栩如生。椭圆形盘上刻有“十”字纹装饰。

【明蟠螭纹龙柄匜形玉杯】  原藏凤凰县卫生协会,195811月捐赠给州博物馆收藏。玉杯高5厘米,口宽9.6厘米,首至流14.1厘米。青玉质地,杯呈匜形,侈口流,后有蟠螭纹把手,两边雕琢有镂空蟠螭龙两条,呈争斗之势,圜底,椭圆形圈足。玉质,纯净透明,雕琢工艺细致,构图巧妙,研磨光滑。

【明镂空金蝴蝶饰件】  永顺县老司城明代墓被盗后,经县公安局破案缴获移交县文物局藏。镂空金蝴蝶饰件一对,宽4.1厘米,高3.2厘米,厚0.6厘米,重16.2克,一只成色偏暗,一只成色光泽。整件饰品采用花丝工艺无胎透空立体技艺制作而成。蝴蝶饰件作平行飞舞姿态造型,蝶头用3颗小圆金珠焊接装饰成形。蝶须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呈绳索状盘绕成重圈纹,双层翅膀呈飞舞状。背面平展,中间焊接一条宽0.4厘米,长1.4厘米,簿片插销装置。该饰件应为立体摆件品,造型生动形象,工艺精美,花丝艺术水平高超,为金器装饰品中的精品。

【明镂空凤穿牡丹玉带】  19933月,从凤凰县沱江镇老官祖太子山一明代砖室墓中抢救性发掘出土,墓编号为FLM27。玉带总长84厘米,厚0.5厘米,由22块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带扳长方形、方形、半圆形、长条形、椭圆形青玉片打磨,镂空透雕成凤鸟、牡丹花纹图案,并在每块玉片背面的两头钻有卯眼,用极细的铁丝穿连成形,用2个活动连环铜扣扳连接玉带前作扣扳,另有2个活动铜节扣装置。镂空透雕的10个凤穿牡丹花纹一般装饰在6厘米×2.7厘米长方形、带扳长方形和一块4厘米×3.3厘米的方形玉片上,其他形状的玉片均镂空透雕牡丹花叶纹。整件器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玉质上等,保存完好,是一件难得的玉件饰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纪念章】  该纪念章铜质,长4.4厘米,宽2.5厘米,重9克。纪念章以红旗为底,呈扇形,旗面上方中心有一五角星。正面压长方形铸字,内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纪念章”。下方为民族花带图案,并有年代“1957”字样。背面铸有“526”字号。

【明张迁碑学贴】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于19718月从吉首县中医院征集。东汉隶书碑刻,拓于明代,尺寸为19厘米×34.2厘米,帖前部题有“汉故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后部有清同治年北平徐澓仲行书题记。《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张迁碑,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吏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明镶红宝石重瓣荷花头金簪】  19932月,在凤凰县沱江镇老官祖太子山一明代砖室墓中抢救性发掘出土,该墓同出两枚金簪和一块墓志铭,墓编号为FLM18。墓志记载墓主为熊氏,万历年间直隶五寨柱国夫人。两枚金簪形制一样,一枚为镶红宝石重瓣荷花头金簪;一枚宝石缺失。成色金黄光泽。通长12.6厘米,锥状形。荷花头高1.1厘米,直径1.5厘米。红宝石直径0.3厘米,厚0.2厘米,重18.2克。荷花头由三层金瓣,每层5片团金瓣组成荷花形。整件器物保存完好,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活泼,犹如一朵鲜艳盛开的金荷花。

【明镶红宝石五层菊花头金簪】  197310月,古丈县茄通乡村民修牛栏时发现明代古墓,出土了一批金器,移交州博物馆收藏。其中金簪2枚,形制一样。通长15.1厘米,重21.8克。金簪的头部为五层菊花状,中心镶嵌一颗红宝石。簪杆细长,上大下小,上部呈六面体,并有阴刻曲线纹装饰,靠近簪头部位呈较细的螺旋状。此金簪制作工艺精良,造型美观大方。

【明五层花头金簪】  1990年,永顺县老司城明代土司墓被盗,一并出土几件金器,经县公安局破案后缴获移交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其中,五层花头金簪3件,花形一样,形如伞状。每件通长11.6厘米,花头2.6厘米,五层花形,共40片金花瓣组成,每层花瓣8(已失落2片)。花蕊为一小圆柱空心顶,似伞顶突出,花朵下有8片团金叶。簪腿锥形。重22克,成色好,含金纯,做工精细,造型丰满生动,酷似一朵盛开的菊花。

【民国龙马纹水冲石砚】  水冲石是雕刻砚台的上佳材料,出产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水冲峪,以产地而命名。石质细腻,石内多夹有闪闪发光的硫铁矿,矿石多呈菱形状。龙马砚为水冲石雕刻而成,呈不规则正方形,边长23厘米,厚4.5厘米,正面为腾云驾雾般的龙马争斗浮雕,面上密布呈菱形闪闪发光的硫铁矿石,上部有一小池,池面刻篆体“云气”两字。背面刻荷叶边,中为磨墨池。侧面刻有“乾城金石书画癖味蔬杨正楷刊于民国戊寅”字样,即由乾州金石书画家杨味蔬于1938年所刻。藏州博物馆。

【湘鄂川黔省委保卫苏区宣言】  1975年,永顺县塔卧镇桃子溪贺家台老红军贺迁雄家拆旧屋,在墙内发现藏此《宣言》,后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宣言》长55厘米,宽31厘米。草纸,石印,已裱糊。现有多道折痕,折叠处稍有虫蚀损坏,有62字残缺,但不影响全文释读。全文共1848字,单页,楷体,竖式,55行。标题为“中国共产党湘鄂川黔省委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新的苏区宣言”,主要内容为:日、英帝国主义侵占国土,国民党无耻卖国,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灾难。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区创建了大片苏维埃区域,直接威胁和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准备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号召一切劳苦民众团结起来,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到底!落款时间为1935110日。

【战国柱状甬环钮铜钲】  19567月,泸溪县潭溪乡大陂流村向子好在且己坳山边水井旁发现,后交泸溪县文化科保管,197110月移交州博物馆收藏。该铜钲为一套9件,柱状甬,环钮,钲身呈圆筒形,内有4条音脊。高度为40.341.4厘米,口径3.3厘米,重35004500克。保存基本完整,其中一件铜钲的甬残断为两段,与钲身脱裂。1990年,经中央艺术研究院测音,该组铜钲为一组乐器,非常珍贵。

【战国重圈纹宽格铜短剑】  1976年,出土于保靖县四方城战国遗址。通长29.2厘米,宽3.3厘米。剑腊呈柳叶形,宽格短茎,格厚,格上饰重圈纹。剑脊为直线式,两从凹陷血槽,至锋处尖削,甚锋利。通体呈绿色,刃部有锈残,茎残失一部分,格与身分离。此剑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是出土青铜剑中具有典型地方代表性的器物。

【战国云纹虎钮于】  199312月,凤凰县一文物走私团伙,被县专案组破获追缴所得该件铜于。于青铜泛绿,合范铸造。形如碓头,上大下小,中空,筒状。顶部有椭圆形浅平盘,盘中铸有一只虎钮,虎钮饰云纹,四足鳞纹,造型温和,平头,爬耳,小张口,露齿,颈上有道死箍,四足直立,后足微蹲,尾微翘上卷。通高55厘米,椭圆形盘径2327厘米,肩宽31厘米,底径19.821.7厘米,厚0.6厘米。盘沿上残有0.8厘米的破洞,周身有3处小方形铸块脱落。

【战国云雷涡纹桥钮铜于】  19567月,在泸溪县潭溪乡大陂流村且己坳山坡水井边窖藏出土了一批战国铜器,其中铜钲10件,铜钟5件,桥纽铜于1件。桥钮于通高41.1厘米,重7.25千克。质地为青铜。顶平,有一周外侈的浅弧形边,上有桥形纽。肩鼓圆,不甚突出,束腰,腰部有对称旋涡纹,下口微大,饰有四段蟠螭纹。合范铸造。

【战国四眼玻璃珠】  古称琉璃珠,俗称“蜻蜓眼”。19829月,湘西州考古工作队在保靖县四方城战国墓葬中发掘出土,同时出土同样形制的四眼玻璃珠共8颗,保存完好。珠为环形中孔,深蓝色,半透明,珠径0.92厘米,重19克。珠上有四处稍为凸起的乳钉状装饰,间有白色圆圈纹,蓝色珠面还间有白色小点装饰,呈波浪状,精巧美观,形如一只蜻蜓眼。

【清木雕傩公头像】  1961年,州博物馆在凤凰县沱江镇征集。清代木雕。通高32厘米,彩色漆绘。头戴双龙戏珠冠,面色赤红,浓眉大睛,鼓眼扬眉,鼻高口大,有胡须,颈长,甚是威严。头内中空。并雕有双手,长19厘米,呈对握状。雕刻工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

【清木雕傩母头像】  1961年,州博物馆在凤凰县沱江镇与傩公头像一并征集。清代木雕。通高28厘米,彩色漆绘。头戴珠凤冠,面色白净,细眉弯如柳叶,凤眼含笑,樱桃小口,俊俏秀美。颈部绘有蝴蝶结,脑后为发髻,头内中空。雕有双手,长21厘米,呈对握状。

【清龙头大刀】  州博物馆旧藏清代文物。通长146厘米。刀柄为楠木质地,圆形,外表光滑呈棕色,接近刀身处有三道铁箍。刀身铁制,与柄的连接处饰一铜质龙头,龙嘴衔着刀身,牙尖眼鼓,甚为威武。刀背部向上翘起一部分,呈云头纹状,刀尖上翘,刀身上有两道血槽。大刀除铁质部分生锈之外,其余保存相当完整。

【汉双鱼钱纹铜壶】  通高37.3厘米,口径12.5厘米,重4.7千克。长颈圆体,口微敛,溜肩,肩部有对称兽面铺首。鼓腹,腹上有10道弦纹。束腰,高圈足,底部有对称双鱼纹和钱纹。壶通体呈铜绿色,保存完整。此壶造型为典型的汉代器物。

【清花卉纹雄黄精如意】  此如意为雄黄精粘合而成,呈红色,间以黑漆粘合条纹,富有光泽。通长32厘米,状如灵芝,粘有4朵类似浮雕的菊花图案,其中顶部一朵菊花稍大,另3朵小菊花用枝条相连均匀排列在柄部。工艺精美,造型美观。藏州博物馆。

【清光绪二十省钱剑形铜杖】  州博物馆于19609月从吉首县万溶江乡收购站征集入馆珍藏。铜杖呈剑形,云纹格,鱼鳞纹茎,身为20枚圆形方孔钱组成,钱上一面铸20省名,一面为吉祥语。杖的正中为一长椭圆形柱,柱顶端为一枚“光绪通宝”。

【汉三鱼花卉纹三足盘】  19888月,由永顺县文物局在连洞乡猛岗村征集所藏。汉代铜盘,青铜泛绿。广口,沿外折,唇外卷;直腹,多道凸弦纹;底有三只矮蹄足;内装饰有三鱼纹和团花花卉纹,外装饰重圈纹。通高11厘米,足高3厘米,口径29.5厘米,底径25厘米,盘深7.7厘米。盘底有一小处剥落疤痕,长宽为4厘米×2.5厘米。

【清豆青釉粉彩贴博古图天球瓶】  原藏永顺县灵溪镇,19581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征集入州博物馆收藏。瓶高47厘米,口径11.8厘米,颈高19厘米,腹径37.5厘米,底径21厘米。直口,口沿饰有金边,长颈,斜肩,鼓腹,圜底,底边饰一圈万字花纹。器身堆贴彩绘纹饰,丰富多彩,有表示吉祥的图案如八宝、花、罐、鱼、肠、螺、伞、盖、如意、灵芝、玉锁、花篮、韩湘子的玉笛、吕洞宾的宝剑、乾坤圈带、珊瑚,还有多种花草图案。腹部有两枚铜钱,一枚书写有楷书“光绪通宝”,一枚书写满文。此瓶共有100余组图案,其中堆贴54组。其工艺之精巧,造型之逼真,想象之丰富,实属少见,堪称瓷器中的精品。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21 湘西土家网 All Right Reaserved.   技术支持:校无忧科技